中西文化

103
兼容并蓄,中西交融 兼容并蓄,中西交融 -谈中西文化、教育 与科学创造之异同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周立伟 2009117

Transcript of 中西文化

Page 1: 中西文化

兼容并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中西交融-谈中西文化、教育

与科学创造之异同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周立伟

2009年1月17日

Page 2: 中西文化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西方文化、教育、科学与创新思维的差异的思考。

•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发明,光耀世界,先人的科技一直走在世人的前面,而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落在人家的后面?

•探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之一: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体系。

•中西方先人的哲学、文化对于科学创造的影响。

•中西方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成长的影响。

•现代教育需要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习长处,尊重差异,兼容并蓄,中西交融.

Page 3: 中西文化

目录目录

•从“李约瑟谜题”谈起•中西社会、哲学和文化之背景•中西方文化基础及其对科学创造的影响•中美现代教育特点的比较分析•现代教育:重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青年学人的期望•结束语

Page 4: 中西文化

从“李约瑟谜题”谈起

Page 5: 中西文化

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国四大发明,它推动技术的进

步,并是欧洲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1、造纸(公元前100年已有‘霸桥纸’比蔡伦早200年);2、印刷术(雕版-公元593年,活字- 1041年,1450年德国首次使用);3、火药(公元7世纪,8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传入欧洲);4、指南针(1031-1095年)。

Page 6: 中西文化

钟表和火箭-中国的发明

• 钟表被认为是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并列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 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它有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

• 14世纪的明代,我国就发明了一种叫“火龙出水”的二级火箭,明朝的万户为试验利用火箭的反作用力实现升空的梦想而牺牲。月球上的某个山脉是以万户命名纪念这位现代火箭的先驱。

Page 7: 中西文化

培根论中国的三大发明培根在论及中国的、印刷术、火药、

指南针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力量、效果和影响”时说:“这三件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情况,头一件在文字上、第二件在军事上、第三件在航海上,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改观。

由于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以至几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对于人类事务曾经比这些变化在加强人类事务上以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

Page 8: 中西文化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马克思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预

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

R·坦普尔《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叙述中国古代250项发明和发现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筹算完全建立在十进位制基础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数法;冶炼术和丝织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Page 9: 中西文化

中国科技的辉煌和迟滞古代中国曾出现过灿烂辉煌的文化

、科学和技术而且是遥遥领先的。从公元3世纪至15世纪的一千多年

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的前列,中国曾是技术大国,许多发明在欧洲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直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均在20%以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经济体。

Page 10: 中西文化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7卷20册从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起,中国的

科学技术出现长期的迟滞,并由于科学技术的迟滞,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

为什么中国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其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该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谜题” 。

Page 11: 中西文化

李约瑟难题之两种表述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人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 (表述1-why)

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表述2-why not)

Page 12: 中西文化

中国古代科技止于技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的先驱者止步于技术的发明,而没有发展形而上的自然哲学:

我们有机械的发明,而从未能建立抽象的动力学原则;

我们的光学,有小孔成像和凹凸镜之观察而未有物理光学类似光波之概念;

我们的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学;

我们有磁石的应用而从未达到定量性的磁作用定律;

Page 13: 中西文化

我们知道“勾三、股四、弦五”,却没有去寻求证明它的“公理化”逻辑体系。

我们对“天象”作过人类历史上最悠长,最详尽的记述,却没有从中整理出“金、木、水、火、土”诸星的运行规律。

因之,在中国古代,技术(在经验领域或实用技术方面)可能是领先同时代的西方;在科学(理论、思想和方法方面)未必就超越西方。

Page 14: 中西文化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是技术型和经验型,从整体把握复杂体系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希腊式的数理自然观和“公理化”知识传统,虽有许多重大发明,却未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极强的实用性,实用济近,公理济远,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便失去理性发展的足够动力。。

•我国的古代科学与发明,多系技术性、观察性、记录性、综合性,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

•中西古代科学上的不同,与其说是缺陷,不如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Page 15: 中西文化

中西社会、哲学和文化之背景

Page 16: 中西文化

李约瑟谜题之一解

从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上分析“李约瑟谜题”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抱残守缺、盲目自大,缺少认识世界和交游世界的兴趣与动力,使中国痛失三次参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良机。二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和对技艺的鄙薄,政治和文化的封建专制和科举制度未能激励知识分子投身于科技研究,导致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科技发明只能停留在直接经验上面,从而没有孕育出近代科技革命

Page 17: 中西文化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杨振宁 2004年9月3日)

• 中国的传统是入世而不是出世,注重实际,而不注重抽象理论的架构;

• 科举制度;• 认为技术不重要,是“奇技淫巧”;老子: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 中国的传统缺乏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归纳法-从广大的现象上升自然的规律。演绎法-从浓缩的观念推演出现象。

• 天人合一,认为天的规律与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Page 18: 中西文化

中西社会、哲学和文化之背景爱因斯坦于1953年给J.E.Switzer 的信:“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都作出来了。”

这段话说明了西方科学的两大基础: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的实验找因果关系; 而中国的科学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基础;在自己的基础上,中国的贤哲也作出了伟大发现。

Page 19: 中西文化

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公元前600-4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极

为特殊的时期,这时在几个当时完全隔离的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异常杰出的思想家群体,他们创建的哲学和方法论至今仍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 中国(正值春秋时期)出了老子(约前604-531)和孔子(约前551-531)和诸子百家;

• 印度出了释加牟尼(约前565-486);• 希腊出了柏拉图(约前427-347),与柏拉图同时代的还有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

Page 20: 中西文化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巨人古希腊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到亚

里士多德存在着“公理化”知识传统。希腊的古科学是近代科学的先驱,几乎在每一领域、每一问题上,希腊人都留下了思考

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一个知识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欧儿里德著的“几何原本”只用了5个公理,5个公设和23个定义证明了467个命题,是最早的完整的公理化体系。“几何原本”为牛顿的公理化体系建立基础。

阿基米德是数理科学第一流的天才,在工程技术上也有很多成就。著名的浮力定律是以他命名的。

Page 21: 中西文化

中国春秋战国之诸家百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丘、墨翟、老聃、庄周、惠施、孙武、荀卿、孟轲、韩非等一大批思想巨子,以其不拘一格、独抒己见的原创型思想,共同酿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

•那时的思想家,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独尊的权威,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但先秦学派诸子都没有思想宽容的意识,也不推崇自由思考。

Page 22: 中西文化

孔老之学构成中国人的人文性格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正名”著作:“论语”孔子是万世师表,

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儒家:“入世”哲学

“孔子之学使人成为明哲献身的人”

老子:

思想核心是“无为”。把

“无为”看作是“道”的性

质,以及最高的德行。著作:“道德经” ,

道家思想的奠基者。道家:“出世”哲学

“老子之学使人成为明哲保身的人。”

Page 23: 中西文化

希腊哲学关注自然界的问题

希腊哲学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界的问题,研究的是自然哲学:

• 首先,希腊人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的看待;

• 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规律的,而其规律可以为人们把握的对象

• 再次,他们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 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

Page 24: 中西文化

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 西方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 个人主义体现在西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

Page 25: 中西文化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达到“仁”。

• 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

Page 26: 中西文化

中华文明的现象中华文明很早就深深地根植于现世

生活中,不会由于理念的改变而使人们放弃生活本身。

我们的文明不会为了脱离生命的信念而放弃生活。我们的文明具有以自己为中心、排异性强、同化力强的特点。

我们太热爱生活了,凡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情,我们早就做得很好,甚至最好。

Page 27: 中西文化

我们的历代精英们一心投入科举考试,苦读圣贤书,满脑子因循守旧,逐渐丧失了活力和进取心。而统治者闭关自守,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以老大帝国自居。

我们的文化过于注重经验和实用,而忽视超验和非功利的理论,以致长期没有建立起严谨的理性思维体系。

Page 28: 中西文化

东西方价值观的比较

西方:

个人第一,

金钱第一,

重视经商。

东方:祖先崇拜,国家和群体第一,义气第一,轻视经商。“重利轻义”为中国传统道德所不齿。

Page 29: 中西文化

东西方哲学观念的比较

西方:

主要关注自然

界(自然哲学)

东方:

主要关注人文社会的

问题与为人处世的

问题(人文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重人伦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文化价值原则

Page 30: 中西文化

中西方权力差距型文化之不同• 西方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在西方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他们不拘礼节,平等相待,对正统的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探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

• 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 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 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

Page 31: 中西文化

中西方文化基础及其对科学创造的影响

Page 32: 中西文化

中西方科学理念的差异(中方)中国古代科学过于注重经验和实

用,而忽视超验和非功利的理论,文化传统优于求“善”,短于求“真”。读书明理,但此理多半是伦理之理,情理之理。古代中国人大多习惯于沉醉在切近的事物的现实里,而不是抽象的理念。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知是“跟着感觉走”,直观、形象、整体、联系是其一大特征。中国传统思维重关系(哲学上的“天人感应论”,处世重关系、重家庭、重亲情),轻本体。

Page 33: 中西文化

中西方科学理念的差异(西方)

西方科学是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继承下来的,它的特点是注重通过实验认识自然,用逻辑推理理解自然,把复杂体系分成基本单元,注重实验和认识自然。

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重公理(公理济远),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希腊人的数学和自然哲学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理论的力量,

Page 34: 中西文化

东西方科学方法的比较西方:

注重通过实验认识自然,用逻辑推理理解自然,把复杂体系分成基本单元。重公理,公理济远,用还原论处理科学问题。

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这就为科学的发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东方:注重实用和征服自

然技术型和经验型。从整体把握复杂体系的规律。重实用,实用济近,用整体论处理科学问题。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

过于注重经验和实用与急功近利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Page 35: 中西文化

近代科学的诞生的条件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爱因斯坦告诉说,近代科学的发生需要许多条件同时成立一是要有传统(特别是希腊文明的传统)另一是要有特殊人物或伟大人物(如伽利略、牛顿等),他们能够见人之未见。

•尽管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相当发达的文明,但在这些文明中,实证精神与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当薄弱,更不用谈到两者的结合了。

Page 36: 中西文化

•近代科学继承希腊哲学传统似乎是合理的,一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发明或发现,以及活跃、严肃而又合乎逻辑的讨论。还有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的观念,他建立一连串的假设,然后推导出结论的想法,是永垂不朽的。

•欧几里德几何学-由不言自明的5条公理、5条公设以及23个定义出发,推导出467条定理,从而筑起整个几何学的雄伟大厦,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Page 37: 中西文化

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 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 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

• 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中国人在处理事情时总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

Page 38: 中西文化

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 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西方人思维的特征之一。

• 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

• 西方人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谈事往往从具体、局部、细小开始,而不是先谈原则。

Page 39: 中西文化

关于“还原论”与“整体论”• 中国古代科学家具有朴素的整体观,依靠直觉来认识事物,擅长从整体和全局来研究一个复杂事物的规律,崇尚“整体论”思维方法。

• 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觉,是对世界的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其笼统、模糊、随意、不确定性是明显的。

• 西方科学家总是把复杂体系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再从它们出发推知整体的规律,崇尚“还原论”思维方法。

Page 40: 中西文化

关于“还原论”与“整体论”• “还原论”即无论什么物体,都要将它分解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并加以说明。20世纪的科学进步:“原子结构”的研究发展了量子力学,“生命体遗传信息”的研究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计算机的模拟实际是模拟人脑。要归功于“还原论”思维方法的成功。

• “整体论”与将一切事物分解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还原论”思维方法相反,“整体论”寻求这些要素的全体意义。

Page 41: 中西文化

中国科学家的直觉能力

• 我国古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在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上,是远远超越于同时代的西方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感”。他依据自己亲身的科学创造实践一再强调,在科学发明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脱出之间,没有“逻辑 ”的桥梁,必须诉诸于直觉和灵感。

Page 42: 中西文化

中国科学家不太重视演绎推理• 中国人由于聪明,什么事情一点就明。例如:几何学中:

与一个量相等的所有的量都相等,等量加等量其和也相等,等量减等量其差也相等,整体大于部分,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线段可以无限地延长,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园是可能的,凡是直角都相等……

从这些看似“废话”的前提出发的演绎推理,却成为人类所有学位包括科学的“脚手架”。几何式公理式的演绎推理是认知世界的“魔棒”。

Page 43: 中西文化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特点“当一个人牙痛,眼睛红肿,嗓子痛或

咳嗽时”西医说他有炎症,化验可看见细菌繁殖,用灭菌药能治病;中医说他“上火”,是由于不良饮食,劳累过度或喝酒抽烟造成的,用牛黄上清丸,银壳解毒丸等可治病。

西医的着眼点是病源微生物的有无。中医的着眼点是身体的整体状况有利于病源微生物还是正常细胞。

西医疗法注重灭菌,药物难免伤害其它器官。中医疗法注重身体整体调整,无副作用。

Page 44: 中西文化

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着眼点• 西医是建立在分析医学的基础上,

对疾病的诊断基本上是从局部入手,从器官入手,而不是从功能入手

• 中医更注重功能,把机体看作是一个系统、有机、运动的整体。中医将人体、药物二者关系放到宇宙大环境中来考虑人体的平衡问题。

• 中医治病是着眼于治“有病的人”,而西医更多的着眼于“治人的病”,

• 两者思维方式和着眼点不同,措施也就不同。

Page 45: 中西文化

• 《中庸》一篇第20章最后三段:系统论述了古人的治学,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见我国古代学者在治学方法上的严谨周密。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知识,详问原由,慎密思考,辨论明理,实践笃行。”

• 学、问、思、辨、行-中庸传授研究学问之道

学习《中庸》的思维方法

Page 46: 中西文化

•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要么不学,学就要学能掌握,绝不半途而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要么不问,问就要问个清楚,绝不轻易罢休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要么不思,思就要思有创意,绝不稀里糊涂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要么不辨,辨就要辨明道理,绝不模糊马虎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要么不行,行就要行得彻底,绝不虎头蛇尾

Page 47: 中西文化

• “人一能之,己百之;

“别人一遍能做好,我做它一百遍;

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做十遍能做好,我做它一千遍。

果能此道矣,

果真是这样做了,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愚蠢必会变得聪明,柔弱定会变得刚强。”

Page 48: 中西文化

古今治学之比较

线索

突破口

假说(假设)

前验评价(假说含义的展开)

后验评价(排除错误、确证、实

践检验)

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出现)

疑难问题的提出

疑问(疑难问题的由来)

假说的修正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Page 49: 中西文化

• “学”是观察自然现象、学习知识等,获取信息

即框图上的线索(文献资料)• “问”是详尽询问事物的原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即框图上的疑难问题的提出;• “思”是谨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即框图上的突破口和假说;• “辨”是运用思辨方法对假说进行展开推论

即框图上的假说涵义的展开,尝试性解决;

• “行”是实践检验直到有确实的结果即框图上排除错误、实践检验得到确证

Page 50: 中西文化

中美现代教育特点的比较分析

Page 51: 中西文化

中美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异同中方

1.教育传统从小鼓励服从-灌输教育:

2.学生习惯顺向思维3. 学生好学谦逊、不够

自信;4.重基础知识扎实;5.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专业知识深,但知识面窄;

6.博士生研究工作亦步亦趋,不敢标新立异;

7.严进宽出,考核、淘汰制度不够严格。

美方1. 教育传统从小鼓励自由

-启发教育;2. 学生常做跳跃式思维;3. 学生思想束缚少,自信、张狂;4. 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培养;5. 重视“文理交融”,常识

和知识面广;6. 博士生注重研究能力自我培养,敢于向权威挑战7. 宽进严出,有一套比较

严格考核、淘汰制度。

Page 52: 中西文化

1.教育传统

中方教育传统从小鼓励服从-灌输教育

美方教育传统从小鼓励自由-启发教育

Page 53: 中西文化

中方:教育传统鼓励服从-灌输教育• 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特质,父母亲望子成龙,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强调的是安排和服从,需要的是具有归属性人格的人

•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老师的“灌”和“填”,学生的“记”和“背”进行的,鼓励模仿重于创造。由“灌输教育”发展到“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应试能力。

• 孩子们以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判断的标准是听话、老实,让老师、家长满意。

• 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人的社会感强。社会感强是好的方面。对多数青少年成长影响是好的-从小有志向,要报效祖国,也使不少人成才

• 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对青年人思想束缚较大,而且“人格手段化”,有时造成双重人格。

Page 54: 中西文化

美方:教育传统鼓励自由-启发教育• 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和选择,需要的是具有自主性人格的人,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生存和发展的人。

• 进行的是“启发教育”,希望用“尊重”、“启发”的观念来引导学生,不强加于人,鼓励质疑和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 教育传统从小鼓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

• 创新意识从小培养,长大后向权威质疑和挑战,思想上没有犯上的概念。

• 美国教育的影响是自由度大,“自生自长”,思想束缚少。从我们的标准来判断,美国孩子不够努力,不那么刻苦,也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学习基础不如中国孩子扎实。

Page 55: 中西文化

2.思维方式

中国学生:习惯顺向思维美国学生:常做跳跃式思维

Page 56: 中西文化

中国学生:习惯顺向思维•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线性思维是后天训练的,但少了一点悟性。

•背诵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好的一面是主要的,不好的一面是次要的。不通过自己理解而“死记硬背”固然不可取,把一切归罪于背诵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中国学生喜欢从本本中找依据,唯书唯上,极少能重新定义概念,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另辟蹊径。

•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思维不活跃,没有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浅尝辄止、浮躁、急功近利是当代青年学人的最大问题。

Page 57: 中西文化

美国学生:常做跳跃式思维

•美国学生思维似乎不够严谨,比较活跃,常常出格,会打破旧的格局,比较会“出题”,好动手。

•教师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常要求阅读许多材料,并要求记住各种实例或案例。

• 教师鼓励学生“胡思乱想”,学生喜欢乱闯乱碰,海阔天空,除非他们认为前人的思路对自己有帮助,否则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Page 58: 中西文化

3.思想心态

中方:学生好学谦逊,不够自信

美方:学生思想解放,自信、张狂

Page 59: 中西文化

中方:学生好学谦逊,不够自信

• 中国学生学习刻苦,勤奋踏实,表现谦虚

• 依赖家庭、老师,满足于书本知识,不愿做冒风险的事情,不愿“犯上”、争论和挑

战 。

• 谦逊和依赖带来了胆怯和缺乏自信的副产品。

美方:学生思想解放,自信、张狂

• 美国学生思想解放,有 冒险精神,能合群

• 自信心强,愿干自己喜欢的事,且不大畏怕艰难困苦, 但看起来有点自高自大。

• 好高骛远、大胆和自信带来了张狂和傲慢的副产品。

Page 60: 中西文化

4.大学教学

中方:重基础知识扎实

美方: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

Page 61: 中西文化

中方:重基础知识扎实•高校教学注重学习基础理论,循序渐进,重继承轻批判。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机械计算能力强。学习勤奋有余,激情不足。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

•从教育思想上说,我国大学教育进行的是“原理教育”,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

•从教学方式上说,老师希望自己懂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讲课便成为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讲多练少”,注解式、证明式 。

•学生的任务主要是理解老师讲的,只要具有解题能力就行,没有让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中国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培养扣书本能力。读书目的仅是装知识

Page 62: 中西文化

美方: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重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独立思考,重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基础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习,要求学生自学多,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

• 学生阅读能力强。自主意识强,愿意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干事胆子大。

• 教学方式:讲课时间短。“少讲多练”。课堂间师生互动,提问式、研讨式。课程很多内容变成了课下作业。布置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需要很多时间在实验室或自己查资料学习。

• 教导学生如何提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的目的是学能力。

Page 63: 中西文化

5.人文教育

中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专业知识深,但知识面窄

美方:重视“文理交融”,知识面广

Page 64: 中西文化

中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专业知识深,但知识面窄

• 理工科学生主要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深而知识面窄,而对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了解太少。

• “文理分驶”,“重理轻文”造成理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不强。不少理工科学生只知道片断的事实,缺乏综合的才能,想象力不丰富。

• 语文写作训练到大学阶段便终止了,造成思想表达和思路上的“枯竭”。

美方:重视“文理交融”,知识面广

• 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重视“文理交融”,理工科学生每学年必须选修两门人文学课程,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 学生的阅读面广,常识丰富。

• 人文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想象力,而且也有从事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及适应性,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

Page 65: 中西文化

6.创新思维

中国博士生:研究工作亦步亦趋,不敢标新立异

美国博士生:注重研究能力自我培养,敢于向权威挑战

Page 66: 中西文化

中国博士生:研究工作亦步亦趋,不敢标新立异

•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有创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缺乏,依赖性较大,难于形成创新心理和探索精神

• 论文工作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东张西望看别人在干什么,好跟着去做

• 不愿或不信自己能向权威质疑和挑战,最希望自己研究的结论是权威结论的延伸或补充。

美国博士生:注重研究能力自我培养,敢于向权威挑战

•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原创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 指导教师只定方向和研究内容,其余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干。

• 学生敢于寻找重要问题去解决,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并向权威挑战,思想上没有什么负担。

Page 67: 中西文化

7.考核、淘汰制度

中方:严进宽出,考核、淘汰制度不够严格

美方:宽进严出,有严格考核、淘汰制度

Page 68: 中西文化

中方:严进宽出,考核、淘汰制度不够健全

• 进大学不易,层层考试过关斩将。进了大学门拿学位容易,越高越易

• 博士论文答辩不获通过而被淘汰是极为个别。

• 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考核不规范,各行其是。制度不健全,培养质量就难于保证。

• 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为数不少“充数”者,造成国外对中国博士的“鄙视”。

美方:宽进严出,有严格考核、淘汰制度

• 进大学相对容易。有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

• 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容易,博士学位不易

• 淘汰率高,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约为30-50%

• 考核制度规范,进入论文阶段前有候选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此类综合考试的淘汰率在30%-40%之间

Page 69: 中西文化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扎实,应付常规事物尤显其长。中国的基础教育使我们的孩子有比较扎实的根底,考试成绩尤其突出,但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弱。

•美国的基础教育,虽然美国孩子在基础方面差一点,笔算、心算等计算方面的能力差,但阅读能力强(名列各国榜首),实际动手能力乃至“社会能力”比较强。

•良好的常识(美国孩子占优)和扎实的根底(中国孩子占优)正是所谓“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Page 70: 中西文化

东西方教育方式的比较西方:

•崇尚知识的内在价值,教育方式灵活,易于向新事物方向发展。

•鼓励独立思考和广泛的兴趣,推崇创新、自信和大胆质疑,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

东方:•教育方式讲求扎实的训练,博闻强记,循序渐进;重继承轻批判,最不愿冒犯先人

• 早期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薄弱,造成学生的科学研究基础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超过前人的雄心。注重经验和实用、急功近利的倾向依然存在。

Page 71: 中西文化

中美教育的异同与国情有关

•由上可见,中美教育有差异和相同之处,各有特点,这种差异和特点是两国的国情不同而造成的,并不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

•进行比较的目的是希望从差异中找到差距,看看有否可以改进、值得学习之处,中国教育不能不作区别,不考虑国情和实际去套用美国的一套。

•投在教育上的经费作比较,美国在每一个中小学学生身上大约每年投入上万美元,而我们的希望工程是每年资助人民币500元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上学。而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扎实是世界公认的;光这一点,应该为我们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豪。

Page 72: 中西文化

现代教育:重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Page 73: 中西文化

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举例

1.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 内六岁孩子申报专利

孩子的想法可能很幼稚、很可笑,但大家首先是鼓励,并不认为他是幼稚可笑的。这样,从很小的年纪起,就在心灵上感受到创新之有趣。西方的家长比较鼓励孩子自立。

2. 小学生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制作气泡四年级作文:“南北战争的教训

“论华盛顿与林肯”等。

Page 74: 中西文化

3.美国大学一年级历史课的一次作业:1)到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

史的著作2)用自己的语言写出10本著作的内容

概要3)从每部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

刻的描写 ,做5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4)由这些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

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物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这一作业规定四周内完成。

Page 75: 中西文化

•5)华裔大学生完成了上述的作业,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今天离托马斯·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 这类作业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一种可以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文字描写,但是对你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投入的工作量是严格要求的。

Page 76: 中西文化

• 这种作业深刻的用心还在于,让学生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

• 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开掘出来的。

Page 77: 中西文化

中美教育方法的差异• 我们的老师希望把自己懂的知识全都

教给学生,把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唯恐漏掉一点,有时甚至越俎代庖,帮学生把事都做了。而他们的老师“少讲多练”,课程很多内容变成了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 中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的差异都是历史形成的,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但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承认差异,才能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Page 78: 中西文化

中国基础教育需要改进• 中国教育界担心的问题是学生被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和事实记忆,不可能培育创造性。

• 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育和强化服从的思维方式和不能“犯上” 的行为准则。

• 科学创造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冲破传统的灵感。敏锐的观察力是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想象力则比知识更重要,它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灵感则是冲破传统的创造。

Page 79: 中西文化

• 对不懂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是创新的不竭动力,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才能在科学上作出贡献。

• 在青少年时代,重要的是鼓励和培养想象力、观察力、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批判精神,以及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原始创新的直接动力。

学校和老师启发学生

对科学的好奇心

Page 80: 中西文化

要重视哲学思想对科技的指导作用• 从科技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思想对科技的指导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 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中心由经济发达的英国转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从康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在哲学上率先脱离机械论和绝对论的束缚,发展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 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哲学素养。例如,在发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过程中(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都是在德国发现的)都涉及对认识论的哲学讨论。可以这样说,科技进步主要有赖于思维和观念上的创新。

Page 81: 中西文化

对青年学人的期望

Page 82: 中西文化

期望之一:重视理性思维•古代中国人虽有绝顶的聪慧和极强的创造能力,曾有重大发明和发现,但没有去寻根究底,把它们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或进一步发展创造。

•我国传统文化中“重术轻学”、“实用至上”的偏颇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古代尚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体系。

•我们的传统太重实用,不愿深入探究看起来似乎“无用或不实用”的问题。这种影响迄今仍然存在着,表现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不愿意作更深入地思考、总结并从实践上验证、理论上提高和升华。

Page 83: 中西文化

重视学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 青年学人要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上下功夫,要学一些形式逻辑、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

• 理性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严格遵守逻辑规则,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去进行推理。

• 青年学人既继承“整体论”又掌握“还原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加上我们的民族先天

的聪明智慧和悟性,一定会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以其杰出的成就光耀世界。

Page 84: 中西文化

期望之二:要有自信• 我们的教育虽说培育了学生好学谦逊的美德,但带来了胆怯和缺乏自信副产品

• 直到目前中国科技界,似乎依然弥漫着缺乏自信的气氛。往往一讲到科技领域的事,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国人的能力,唯国外的马首是瞻。当谈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时,先问国外有吗?先查查看国外有吗?国外有,赶快跟着干,跟着干没错。

• 青年学人要破除迷信,树立自信,积极进取,有信心和雄心,一定会赶上并超过技术先进的国家。

Page 85: 中西文化

期望之三:崇尚理性怀疑,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 理性怀疑是指科学不承认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可以对科学进行自由的质疑和批判。

• 理性怀疑促使科学家时常对经验证据(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先行的检验,不受经验数据的自我欺骗和被动欺骗。

• 对科学来说,怀疑大概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Page 86: 中西文化

• “不愿挑战权威”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我们研究生的论文大都是跟着别人脚步走,而所谓“创新”,乃是对前人有一点“修正”,“补充”,“改进”,十分满足自己的结果与权威一致。而不敢提自己的创见,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定义。

• 直到现在,中国科学界依然推崇“经验和正宗”的原则,不但缺少冒险性的改革和探索,甚至因为怕“犯上”,对权威错误的结论“顶礼膜拜”

Page 87: 中西文化

破除习俗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论辈分、讲礼教的传统,在千百年来的三纲五常的熏陶下,不能“犯上”已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挑战权威、“犯上”被视为对长者、先人、老师的大不敬;“标新立异” 被视为大逆不道。

• 中国的习俗:权威是不容挑战的,社会也不容权威被挑战。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负担是沉重的。

• 需要全社会努力,真正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来。

Page 88: 中西文化

要培养质疑权威的思维品质• 学校,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要经常鼓励学生在思考中质疑权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 青年学人在成长过程中,他(她)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只有理性地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生发的对前人的评价才能更加客观。

• 中国学生的差距是:我们的学生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在模仿前人,复制前人,或者说敬畏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考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

Page 89: 中西文化

科学研究:需要怀疑、批判、创造

• 要在学术上、科学上有所建树;无非就是:怀疑、批判、创造。

• 要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向任何类型权威提出质疑,向现存理论和方法挑战.

• 学习权威,尊重权威,质疑权威,超越权威。要破除危惧权威的思想负担

•要在校园内,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中,推崇创新,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树立自信和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和创造性的工作

Page 90: 中西文化

结束语

Page 91: 中西文化

中国科学:优点与弱点•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认为,在漫长的中国科学传统中,并不缺乏实验传统,也不缺乏数学传统。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古代科学,注重实用和征服自然,技术型和经验型,从整体把握复杂体系的规律;但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

•中国传统的技术大都是经验的技术,中国传统知识的主流并没有汇入到近代科学中去,特别是明代以后。

Page 92: 中西文化

中国科学:发扬自己的优点• 我国古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在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上,是远远超越于同时代的西方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依据自己亲身的科学创造实践一再强调,在科学发明创造过程中,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颖见解的脱出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于直觉和灵感。

Page 93: 中西文化

中国科学:发扬优点,学习先进

• 牛顿被认为具有杰出直觉能力的物

理学家,“他意识到的和感觉到的东

西多于他能证明的东西,而证明往

往也是后来补上的”。• 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学家在这方面

的能力丝毫不逊于西方科学家。中

国科学家的长处是:“能通观全局地

看问题,一下子就看到结果。”

Page 94: 中西文化

中国科技:汲取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

•中国科技:不要妄自菲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发明和教育)有许多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中国的现代科技与教育需要中国的优秀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也需要世界优秀文化的底蕴。让我们汲取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Page 95: 中西文化

要善于学习,尊重文化差异

• 要善于学习优秀文化,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在科学方面,我们更应该学习人家的长处,与他们进行交流、切磋。

• 要坚决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接受并尊重人家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盲目崇拜”或“自我独尊”都不可取。

• 我们谈论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就整体的倾向而论,是其共性的特点,而非一概而论。个性的差异必然存在,不可忽视。

• 学习长处,尊重差异,兼容并蓄,中西交融。

Page 96: 中西文化

以人为本是中西方的共同追求

•中国和西方有着一系列的不同,比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社会制度,等等,我们不能强求一致。

•以人作为基本的价值衡量准则终究存在着共同点和相通性。

•中国和西方存在许多共同的东西,首先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的追求,是中西方共同追求的。

Page 97: 中西文化

结束语

“兼容并蓄,中西交融”。• 科学创造,需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汲取先进的哲学思想,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崇尚理性思维和怀疑态度,开拓新的领域与科学途径。

• 需要对事物的原理寻根究底,探索和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

• 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

Page 98: 中西文化

创新型人才三要素:知识、思维和作风

古今中外,在科学或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其成功之路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认识:一个人要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成果,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要素—知识、思维和作风。

知识要素:他必须掌握该领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要了解与该专业方面有关的研究状况(已有成果和存在问题)。

Page 99: 中西文化

思维要素。他必须在掌握该领域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卓越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并对此进行再思考,引发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设想。

作风要素。他必须具备踏实、坚忍不拔、勤于思考、细致等优秀作风,并能不断总结研究中的成功与失败,检查与修正原有设想,坚持下去,才能做出新发现或新发明等创新性成果。

Page 100: 中西文化

创新型人才身上的共同之处

• 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都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或者能力;

• 都为自己的目标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奋斗;

• 都找到了成就自己的独特方法;

• 都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知识或者理解力;

• 都有愿意冒险的精神,愿意进行改变;

• 都有超越期望的驱动力;

• 都有质疑现状的勇气;

• 都能够设想到新的可能性。

Page 101: 中西文化
Page 102: 中西文化
Page 103: 中西文化

兼容并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中西交融-谈中西文化、教育

与科学创造之异同

谢谢大家,

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