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星级编辑/邵伟 版式/李绍山 美编/李绍...

1
晨报讯“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 好时机。”9月21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制造强 国建设专家论坛在合肥召开,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 堂,共同探讨“中国智造”新路径。会上,还发布 《2019 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 全球 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产自安徽 近年来,安徽产业特色明显。冰箱、洗衣机、彩 电、空调四种家电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拥有全 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 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 电脑显示器;全球最薄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笔记本 电脑产量占世界的十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 全国13%,智能手环出货量全球第一。 “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 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副主任、中国国 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现场以“智能制造 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就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 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在他看来,未来全 球的制造大比拼一定是“人才比拼”,不能错过目前 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机遇。 《2019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 关注“中国声谷” “当前,类似合肥‘中国声谷’这样的集群式产业 备受关注。”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 研究所所长程楠发布了《2019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 书》,其中提出,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我国国家新型工 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产业集聚区 快速发展,产业综合实力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先 行制造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她以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为例指出,近年来, 合肥把握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 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在智能语音、类 脑智能、量子智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并且聚集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创、赛为智 能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物 质科学研究院等创新资源。”突出“平台+赛道”创 新,《白皮书》中重点关注到“中国声谷”构建集群开 放生态。 要举全国之力 解决“卡脖子”的创新技术问题 “对于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就需要集中精 力、举国家之力予以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 分析,目前我国工业基础现状是核心零部件、关键基 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工业软件尚且不能完全自主 可控,企业技术创新力不强、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陈学东提出了多项建议。 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科技人员流动的合理性,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机制;另外,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创新 评价体质;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话语权。 “培养优 秀企业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能把技术创新和商 业创新结合起来。” 肥西县等为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 10 强县 在本次制造强国论坛上,还发布了全省制造业 发展综合10强县、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企业、制造 业50名优秀企业家等名单。其中,肥西县等为全 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芜湖市弋江区等为制造 业发展综合10强区,长丰县等为制造业发展增速10 快县。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 表示, “在制造强国论坛这一高端平台发布安徽制造 强省评价结果,是对获得荣誉的县区和企业高度褒 奖,充分表明安徽将制造强省建设进行到底的坚定 决心。” 晨报记者 刘梅梅 晨报讯 9月21日上午,2019世界制造业 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 坛以创“芯”发展,智造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主题 演讲、成果发布、高峰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全面 展示了合肥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成就, 共同探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新机遇。 合肥正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 心力量。合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年 来,合肥市准确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 发展大势,高位对接国家、省集成电路产业战略 布局,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支 持政策,组建总规模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 投资基金,建设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 业合作试验区,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目前,合肥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200余 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 产值同比增长近20%,设计业近四年复合增长 率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 完整产业链的城市之一。先后被工信部、国家 发改委列为全国 9 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 14 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 接下来,合肥市将围绕完善“合肥芯”“合 肥产” “合肥用”全链条,加快攻关一批具有关键 核心意义的技术和产品,着力打造在全国乃至 全球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中国集成电路 产业发展作出最大的“合肥贡献”。 专家对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非常有信心 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专 家、学者、企业家一起,在精彩演讲中提出了对 半导体产业的思考,并提出今后集成电路发展 思路:补短板、增长板,要理性发展集成电路产 业,要避免“遍地开花开工厂”的现象,更要避免 低水平重复和一哄而上形成无序化、碎片化、同 质化和资源分散的现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 光表示,合肥市具有集成电路发展优势,具备良 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本次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 坛将对合肥乃至安徽集成电路发展有极大促 进作用。 “我对合肥发展非常有信心。”国家集成电 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注意 到,合肥这几年在发展集成电路方面下了很大 力度,国内外相关企业纷纷在肥发展投资落户, 合肥现在正在建设几个大的项目。在整个集成 电路产业链方面,合肥也在加紧布局,从设计、制 造到封装测试、材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 表示,对于集成电路发展,人才非常重要。集成 电路人才培养要做到产教融合,集中人才,融合 知识,用好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示范性微 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的桥梁作用,帮助 企业和高校建立联系。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这 也是君正二次创业的地方。”北京君正有限公司 董事长刘强表示,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上中 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人才资源,产业发展有着 良好的环境。 成立两大“联盟” 带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整合 针对正在发展的第三代半导体,与会专家 认为,这是支撑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 2-3 年是国际市场的全面启动的关键期, 国际半导体产业和装备巨头还未形成专利、标 准和规模垄断,是合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 市场的多元性和需求梯度也提供了机会。 会上还成立了由盈富泰克引导基金、合肥 高新区、北京君正共同发起、设立的“集成电路 创业投资服务联盟”,旨在以创投活动为平台和 纽带、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创新资源整 合。之后,大会还成立了“安徽鲲鹏生态产业联 盟”。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晨报讯 9 月 21 日,2019 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 路产业高峰论坛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 半导体行业协会还联合发布了《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 展白皮书》,展示了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的 全貌以及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合肥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装备制造国,也是全球 最大的集成电路单一市场。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 场销售额增至16031.8亿元,增速高达12.5%,继续保 持稳定增长态势。在部分细分领域,如智能卡芯片、通 信芯片、移动智能终端芯片设计等方面,中国企业的产 品技术和质量能够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镇,合肥的集成 电路企业数量及产业规模继续上升。截至 2018 年 12 月,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总计 186 家,其中,设计类 企业132家,晶圆制造类企业3家,封装测试类企业18 家,设备和材料制造类企业33家。 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日益壮大,产业产值也不断增 长,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 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今,合肥 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 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合肥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实现了均衡发展 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合肥集成 电路全产业链实现了均衡发展,芯片设计业企业数量 快速增长,在国内仅次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深 圳,行业集聚效应明显。 2017年到2018年间,合肥市集成电路封测业增 速迅猛。根据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合 肥封装测试业稳步增长,销售额相比于2017年同比增 长了 50.38%。还有一批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的 封测企业正加入到合肥的封测行业中。 在设备和材料环节,2018年,材料设备类企业新 增8家,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在 国内领先的企业。合肥设备和材料制造类企业实现销 售收入同比2017年增长了215.8%,继续保持着大幅 度的增长速度。 合肥设备和材料制造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不仅 体现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还表现在所处各个领域的 技术领先性。目前,合肥市为集成电路产业推出了“一 揽子”支持政策,政策环境优越。 建议打造合肥特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白皮书》还建议合肥加强全球合作,有效承接集 成电路产业第三次转移。在未来,利用多方面资源加 强合作,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技术人才来合肥发展, 将使合肥市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占有先机,同时集成电 路配套产业方向争取吸引全球新的技术落地、水平突 破、加速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但主要偏重于制造 和封测,设计业缺乏龙头和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 业,下一步应在制造和封测的基础上,以外来设计龙头 为引导,培养本土龙头设计企业,打造合肥特色集成电 路产业体系。 此外,《白皮书》还建议合肥完善产业基础,加快培 育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强化服务意识,提供 集成电路领域专业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合肥 集成电路企业快速发展;推进产学研融合,加速推进集 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 晨报记者 余佼佼 合肥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白皮书》发布 晨报讯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总投资约 1500 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正 式宣布投产,和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 纳米级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设计 产能每月 12 万片晶圆。该项目是安徽省单体投 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9月21日集成电路论坛上,长鑫存储技术有 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曹堪宇介绍, “本次制造业大 会上,我们正式宣布8Gb DDR4的量产。后续 我们将持续推进研发工作,在已经完成的研发的 制程平台上,提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目 前,正在紧张地进行产品化调试阶段,产品最终 优化还在持续,预计年底前会有批量产品正式交 给客户。 “长鑫存储投产的产品是现在全球市场上的 主流产品。国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表现了很大 兴趣,还有企业和我们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市场 需求非常可观。下一代制程技术的研发也已经 陆续展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曹堪宇表示。 DRAM 是芯片产业中产值占比最大的单一 品类,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工业设备、消费电 子等电子产品之中。我国虽是该芯片的最大应 用市场,此前却始终未能出现实现量产的国产项 目,没有掌握自主产能。曹堪宇表示,全世界 DRAM产业高度集中,国产化率不够。在人工 智能,5G时代,科技发展对DRAM需求是多元 化的,呼唤新的厂商进来一起参与制造。 “芯片是信息社会的粮食,其中存储器芯片 是应用最广泛、市场最大的芯片。发展存储器产 业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信息安全自主可 控。”在论坛演讲中,曹堪宇表示,合肥长鑫集成 电路制造基地项目就正在打造以 DRAM 存储器 为核心、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生活服务为一体 的产城融合基地,助力建设“中国 IC之都”。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晨报讯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科技变革 浪潮下的重点技术之一。9月21日,江淮晨报记者 在以“智联融通智驾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制造业大 会·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 “智能 网联汽车发展需要靠广泛合作推动。” 本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是世界制造业大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来自国内外智能网联 汽车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还研判全球智能 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际 经验,解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政策,为智能网联 汽车的发展铺路,借助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实现 汽车工业和制造业的弯道超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 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带动汽 车产业技术变革和加速升级。目前,发展智能网联 汽车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美、德、日等汽车强国纷纷 加快战略布局,各大科技巨头大举投资并购,全球智 能网联汽车发展呈现出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基础支 撑加快完善、产业生态渐趋成熟的良好态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 提速,依托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 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凯客车、 合肥长安汽车、江淮大众等企业,分别开发了 L1— L3 级不同阶段的无人驾驶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交通、 定位导航、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应用等领域深度融合 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 点。 “我国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特别是智能网联汽 车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生产力促 进中心协会秘书长申长江介绍,“作为多产业融合 的新型集群,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靠跨行业、跨 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破解发展面临的多方面困难 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作主题演讲时表示: “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中国有 丰富的软件人才资源,预计中国工程师队伍将继续 增长,中国有可能会出现工程师红利,同时应加大对 开源软件的投入。” 晨报记者 王骏超 晨报讯 9月21日上午,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 重要活动之一的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高端论坛在合 肥举办。本次论坛以“中国声谷·智能高地”为主题, 行业专家、业内大咖、企业家齐聚一堂,为加速推进 “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合作进行深入探讨, 共话 AI 产业未来。 论坛上,中国声谷国产计算机协同创新基地正 式启动,安徽 (中国声谷) 国产软件协同创新适配中 心共建签约成功。中国声谷打造的从基础研究、技 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完整人工智 能产业链,对培育安徽省增长新动能、促进安徽本地 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持 续加大支持力度。2017年,安徽省政府设立50亿 元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8亿元扶持资金,支持 “中国声谷”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总 数已超过600家;去年就已有20款共计36261套首 台套创新产品,在全省16市、200多个省级和市级机 关示范应用;并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 域孵化培育了 130 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走向市 场。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AI安全可 控问题探讨》为题演讲。倪光南认为,人工智能安全 可控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安全问题,即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与传统产品/服务的安全问 题同等对待;二是网络安全问题,即网络攻防两方之 间的关系,可以与网信产品/服务的安全问题同等对 待,网络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需要强调自主可控、 安全可信;三是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问题,即人/人类 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AI领域特有的问题,需 要进行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在论坛上做了关于《大 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陈国良院士指出: “现在是数字革命时代,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的全新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类彼 此之间的一切联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 发展,智能财富的时代已悄然到来,而把握趋势的人 就是这一崭新时代的推动者及践行者!希望‘深趋 势’产学研对接项目持续开展,做大做强,成为技术 转移和创业融资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也在本次论坛上 重磅发布,报告显示,安徽创新能力指数为 80.2,产 业运营指数为77.4,环境保障指数为75.7,排名均在 前十。 晨报星级记者 于巧妮 A02-03 2019 年 9 月 23 日 星期一 星级编辑/邵伟 版式/李绍山 美编/李绍山 校对/劲松 合肥正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集成产业群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 工业项目正式宣布投产 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 院士、专家齐聚合肥探讨“中国智造”新路径 安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提速 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21日在合肥召开 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论坛现场。 与会专家发言。

Transcript of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星级编辑/邵伟 版式/李绍山 美编/李绍...

Page 1: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星级编辑/邵伟 版式/李绍山 美编/李绍 …newspaper.hf365.com/jhcb/pc/attachment/201909/23/3...球的制造大比拼一定是“人才比拼”,不能错过目前

晨报讯“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9月21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在合肥召开,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智造”新路径。会上,还发布

《2019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

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产自安徽

近年来,安徽产业特色明显。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种家电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电脑显示器;全球最薄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笔记本电脑产量占世界的十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3%,智能手环出货量全球第一。

“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现场以“智能制造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就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在他看来,未来全球的制造大比拼一定是“人才比拼”,不能错过目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机遇。

《2019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关注“中国声谷”

“当前,类似合肥‘中国声谷’这样的集群式产业备受关注。”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发布了《2019先进制造业集群白皮书》,其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产业综合实力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先行制造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她以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为例指出,近年来,合肥把握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在智能语音、类

脑智能、量子智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且聚集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创、赛为智能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创新资源。”突出“平台+赛道”创新,《白皮书》中重点关注到“中国声谷”构建集群开放生态。

要举全国之力解决“卡脖子”的创新技术问题

“对于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就需要集中精力、举国家之力予以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分析,目前我国工业基础现状是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工业软件尚且不能完全自主可控,企业技术创新力不强、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陈学东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方面,要正确把握科技人员流动的合理性,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机制;另外,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体质;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话语权。“培养优秀企业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能把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结合起来。”

肥西县等为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

在本次制造强国论坛上,还发布了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制造业综合实力50 强企业、制造业50 名优秀企业家等名单。其中,肥西县等为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芜湖市弋江区等为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长丰县等为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表示,“在制造强国论坛这一高端平台发布安徽制造强省评价结果,是对获得荣誉的县区和企业高度褒奖,充分表明安徽将制造强省建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晨报记者 刘梅梅

晨报讯 9月21日上午,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创“芯”发展,智造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主题演讲、成果发布、高峰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合肥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成就,共同探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

合肥正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合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年来,合肥市准确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发展大势,高位对接国家、省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布局,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组建总规模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目前,合肥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 200 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近20%,设计业近四年复合增长率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的城市之一。先后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

接下来,合肥市将围绕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加快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技术和产品,着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出最大的“合肥贡献”。

专家对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非常有信心

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一起,在精彩演讲中提出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思考,并提出今后集成电路发展思路:补短板、增长板,要理性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避免“遍地开花开工厂”的现象,更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和一哄而上形成无序化、碎片化、同质化和资源分散的现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合肥市具有集成电路发展优势,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本次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将对合肥乃至安徽集成电路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我对合肥发展非常有信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注意到,合肥这几年在发展集成电路方面下了很大力度,国内外相关企业纷纷在肥发展投资落户,合肥现在正在建设几个大的项目。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方面,合肥也在加紧布局,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材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表示,对于集成电路发展,人才非常重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要做到产教融合,集中人才,融合知识,用好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的桥梁作用,帮助企业和高校建立联系。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这

也是君正二次创业的地方。”北京君正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表示,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上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人才资源,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环境。

成立两大“联盟”带动产业链各环节资源整合

针对正在发展的第三代半导体,与会专家认为,这是支撑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2-3年是国际市场的全面启动的关键期,

国际半导体产业和装备巨头还未形成专利、标准和规模垄断,是合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市场的多元性和需求梯度也提供了机会。

会上还成立了由盈富泰克引导基金、合肥高新区、北京君正共同发起、设立的“集成电路创业投资服务联盟”,旨在以创投活动为平台和纽带、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创新资源整合。之后,大会还成立了“安徽鲲鹏生态产业联盟”。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晨报讯 9月21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还联合发布了《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白皮书》,展示了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的全貌以及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现状。

合肥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装备制造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单一市场。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增至16031.8亿元,增速高达12.5%,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部分细分领域,如智能卡芯片、通信芯片、移动智能终端芯片设计等方面,中国企业的产品技术和质量能够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镇,合肥的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及产业规模继续上升。截至2018年12月,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总计186家,其中,设计类企业132家,晶圆制造类企业3家,封装测试类企业18家,设备和材料制造类企业33家。

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日益壮大,产业产值也不断增长,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今,合肥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合肥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实现了均衡发展

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合肥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实现了均衡发展,芯片设计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在国内仅次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和深圳,行业集聚效应明显。

2017年到2018年间,合肥市集成电路封测业增

速迅猛。根据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合肥封装测试业稳步增长,销售额相比于2017年同比增长了50.38%。还有一批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封测企业正加入到合肥的封测行业中。

在设备和材料环节,2018年,材料设备类企业新增8家,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在国内领先的企业。合肥设备和材料制造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2017年增长了215.8%,继续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速度。

合肥设备和材料制造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还表现在所处各个领域的技术领先性。目前,合肥市为集成电路产业推出了“一揽子”支持政策,政策环境优越。

建议打造合肥特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白皮书》还建议合肥加强全球合作,有效承接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次转移。在未来,利用多方面资源加强合作,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技术人才来合肥发展,将使合肥市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占有先机,同时集成电路配套产业方向争取吸引全球新的技术落地、水平突破、加速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但主要偏重于制造和封测,设计业缺乏龙头和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下一步应在制造和封测的基础上,以外来设计龙头为引导,培养本土龙头设计企业,打造合肥特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此外,《白皮书》还建议合肥完善产业基础,加快培育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强化服务意识,提供集成电路领域专业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合肥集成电路企业快速发展;推进产学研融合,加速推进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 晨报记者 余佼佼

合肥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白皮书》发布

晨报讯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正式宣布投产,和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 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设计产能每月12万片晶圆。该项目是安徽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9月21日集成电路论坛上,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曹堪宇介绍,“本次制造业大会上,我们正式宣布 8Gb DDR4的量产。后续我们将持续推进研发工作,在已经完成的研发的制程平台上,提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正在紧张地进行产品化调试阶段,产品最终优化还在持续,预计年底前会有批量产品正式交给客户。

“长鑫存储投产的产品是现在全球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国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表现了很大兴趣,还有企业和我们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市场需求非常可观。下一代制程技术的研发也已经陆续展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曹堪宇表示。

DRAM是芯片产业中产值占比最大的单一品类,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工业设备、消费电子等电子产品之中。我国虽是该芯片的最大应用市场,此前却始终未能出现实现量产的国产项目,没有掌握自主产能。曹堪宇表示,全世界DRAM 产业高度集中,国产化率不够。在人工智能,5G时代,科技发展对 DRAM 需求是多元化的,呼唤新的厂商进来一起参与制造。

“芯片是信息社会的粮食,其中存储器芯片是应用最广泛、市场最大的芯片。发展存储器产业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在论坛演讲中,曹堪宇表示,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就正在打造以DRAM存储器为核心、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基地,助力建设“中国IC之都”。

晨报记者 余佼佼

晨报讯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科技变革浪潮下的重点技术之一。9月21日,江淮晨报记者在以“智联融通 智驾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靠广泛合作推动。”

本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是世界制造业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来自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还研判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际经验,解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政策,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铺路,借助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实现汽车工业和制造业的弯道超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是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

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带动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加速升级。目前,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美、德、日等汽车强国纷纷加快战略布局,各大科技巨头大举投资并购,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呈现出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基础支撑加快完善、产业生态渐趋成熟的良好态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提速,依托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凯客车、合肥长安汽车、江淮大众等企业,分别开发了L1—L3级不同阶段的无人驾驶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交通、定位导航、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应用等领域深度融合

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秘书长申长江介绍,“作为多产业融合的新型集群,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靠跨行业、跨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破解发展面临的多方面困难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作主题演讲时表示:“软件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中国有丰富的软件人才资源,预计中国工程师队伍将继续增长,中国有可能会出现工程师红利,同时应加大对开源软件的投入。”

晨报记者 王骏超

晨报讯 9月21日上午,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高端论坛在合肥举办。本次论坛以“中国声谷·智能高地”为主题,行业专家、业内大咖、企业家齐聚一堂,为加速推进

“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共话AI产业未来。

论坛上,中国声谷国产计算机协同创新基地正式启动,安徽(中国声谷)国产软件协同创新适配中心共建签约成功。中国声谷打造的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链,对培育安徽省增长新动能、促进安徽本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持续加大支持力度。2017年,安徽省政府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 8亿元扶持资金,支持

“中国声谷”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总数已超过600家;去年就已有20款共计36261套首台套创新产品,在全省16市、200多个省级和市级机关示范应用;并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走向市场。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AI安全可控问题探讨》为题演讲。倪光南认为,人工智能安全可控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安全问题,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与传统产品/服务的安全问题同等对待;二是网络安全问题,即网络攻防两方之间的关系,可以与网信产品/服务的安全问题同等对待,网络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需要强调自主可控、安全可信;三是人工智能伦理安全问题,即人/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AI领域特有的问题,需

要进行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在论坛上做了关于《大

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陈国良院士指出:“现在是数字革命时代,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全新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类彼此之间的一切联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财富的时代已悄然到来,而把握趋势的人就是这一崭新时代的推动者及践行者!希望‘深趋势’产学研对接项目持续开展,做大做强,成为技术转移和创业融资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也在本次论坛上重磅发布,报告显示,安徽创新能力指数为80.2,产业运营指数为77.4,环境保障指数为75.7,排名均在前十。

晨报星级记者 于巧妮

A02-03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星级编辑/邵伟 版式/李绍山 美编/李绍山 校对/劲松

合肥正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集成产业群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正式宣布投产

当前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机院士、专家齐聚合肥探讨“中国智造”新路径

安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在提速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论坛21日在合肥召开

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论坛现场。

与会专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