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36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第七屆 in to the improve 創意競賽專輯 執行單位: 主辦單位:

description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Transcript of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Page 1: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第七屆

in to the improve創意競賽專輯

執行單位:主辦單位:

Page 2: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創意狂想」組「創意狂想」組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2013Contents 目錄

活動概述

06 競賽緣起

06 活動概況

08 活動總評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12 金 獎 浮島電廠

18 銀 獎 Urban Chimney

24 銅 獎 穢土轉生

30 ‧波賽頓的神祕寶石-農(居)²

36 ‧愛心食堂

42 ‧Smart Mobile Wall 智慧移動牆

48 ‧CUBE LIFE 立方體生活

54 ‧E Tag無線停車

60 ‧Twisting-光與空間的重新對話

66 ‧Interactive Reciprocity

「巢向未來」組

72 金 獎 社區雲端e化智慧語音網絡

80 銀 獎 「接光、迎風、儲雨」 順應自然的低碳綠家園

86 銅 獎 校園建築物智慧化管理系統

94 ‧南華大學圖書館空調與照明智慧化改善

102 ‧虹彩基地─智慧環境監控與擴增實境展示平台

110 ‧連展集團─全球化廠區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118 ‧「智慧、健康、安全」永續校園綠建築

126 ‧節電義勇軍,社福夢起飛

134 ‧前進智慧宅─邁向大未來

佳作

佳作

活動過程紀錄

144 評審委員介紹

147 競賽活動廣宣

151 評審實錄

157 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

Page 3: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活動概述

競賽緣起

活動概況

活動總評

第七屆

第七屆

第七屆

第七屆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2013

Page 4: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

活動概述活動過程記錄

7

競賽緣起

第二階段決賽於11月14日舉辦,各入選團隊均發揮絕佳創意各顯身手,充分

展現作品的設計理念與特色,經過激烈的評選過程,得獎結果終於出爐。「創意

狂想」組由「浮島電廠」摘下冠軍寶座、「Urban Chimney」奪得銀獎、「穢土轉

生」榮獲銅獎,「波賽頓的神祕寶石-農(居)²」與「愛心食堂」為佳作作品,其餘5

件作品獲得入選獎。「巢向未來」組金獎由「社區雲端e化智慧語音網絡」拿下,

銀獎得主為【「接光、迎風、儲雨」 順應自然的低碳綠家園】,「校園建築物智

慧化管理系統」榮獲銅獎,「南華大學圖書館空調與照明智慧化改善」以及「虹彩

基地-智慧環境監控與擴增實境展示平台」為本組佳作,其餘4件作品獲得入選獎。

主辦單位於12月5日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並頒贈優渥的獎金及創意獎座以表揚各

獲獎團隊。

創意競賽活動最終目的是期望能將得獎之創作作品落實,促進智慧綠建築相

關產業投入,帶動產業發展。若產業界對19件得獎作品有興趣,竭誠歡迎與執行

單位聯繫,執行單位將極力促進得獎團隊與業界共同合作。

最後,主辦單位在此向產官學研各界菁英致敬,感謝得獎團隊的創意發想與

創作,豐富了各界多元視野,提供激發創意之活泉。不論是直接創新應用開發或既

有建築改善實例,亦或間接栽下創意種子,對促進臺灣相關產業之蓬勃發展與提昇

未來優質生活,著實貢獻良多。第八屆 「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創意競賽活動也敬

請各界持續支持與參與。

競賽緣起

活動概況

利用綠建築設計手法與智慧科技結合的「智慧綠建築產業」目前為全球潮流

趨勢,亦是現階段我國政府大力推動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之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引領全民智慧綠建築創意風潮,並期盼透過此概念普及化達到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之目的,因此延續往年作法,舉辦2013年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第七屆「創意

狂想 巢向未來」,向各界募集智慧綠建築創意設計/產品/服務。此外,更以推動落

實為重點,招募已完工之既有建築改善案例參賽,向各界展示其改造手法與效益,

進而提供民眾導入改善方案與業界發展智慧綠建築產業之參考,提昇整體產業能

量。

本屆創意競賽以智慧綠建築設計為主軸,乃分為「創意狂想組」與「巢向未

來組」,活動自4月份開始啟動,4月1 8日召開專家評審委員會議,議定競賽辦

法。5月30日於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http://www.ils.org.tw)及競賽活動網站

(http://design.ils.org.tw)正式公告,並於6月1日開放網路報名。

執行團隊透過多管道之活動宣傳,促進智慧綠建築產業逾10萬人次之人才培

育與議題推廣之成效。6場校園說明會、400份平面海報張貼、國內外相關設計網

站連結、4萬筆E-DM發佈與競賽網相關資訊/案例之提供,並首次使用yahoo關鍵字

廣告增加曝光量以及facebook即時回應,有效推廣競賽以及智慧綠建築概念。

至報名截止日為止,本屆競賽共有155隊報名參賽。94件合格作品交件-「創

意狂想」組計有77件;「巢向未來」組17件。第一階段初選分別於9月16日以及10

月17日舉辦,由評審委員就各組之主題海報(含設計說明)進行評選,創意狂想

組評審項目包含創意性、人性化、可行性及機能性等4項並重,最後選出10名入選

作品,「巢向未來」組評審項目為人性化、創新性、機能性及效益性等4項並重,

選出9件入選作品進入第二階段決賽。

Page 5: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8

活動概述活動過程記錄

9

活動總評

「創意狂想 巢向未來」創意競賽已隆重邁入第七屆,為配合行政院積極推動

的智慧綠建築產業政策,因此,本屆競賽以「智慧綠建築設計」為主軸,區分創意

概念導向的「創意狂想組」,與建築規劃設計導向的「巢向未來組」兩組。

本屆創意狂想組作品皆能對問題進行分析,再據以提出創意設計概念,且解

決方案具一定程度之技術可行性。縱使在短期內不易廣泛應用,但其設計應可以

「概念車」的方式實現,以展示城市或地區未來發展的理念。

榮獲「創意狂想組」金獎的「浮島電廠」是一個針對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所

提出的設計概念,它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六角形浮島,平時利用海水溫差及風力

進行發電,發生洪災時可變身為避難方舟;除了發電與防災,浮島亦可作為戶外親

水活動的空間,島上種植之臺灣常見水草植物,還可提供海下生物所需的微生物。

本作品為結合建築、海洋、機電、材料等領域之創作,是一件兼具創意、美感及永

續理念之作品。

「創意狂想組」銀獎作品「Urban Chimney」針對都市空氣污染提出都市煙囪

的概念,希望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設置大型綠能煙囪,利用煙囪效應,將高溫車輛

廢氣排放至高空,煙囪上並設置導風、集水噴霧、綠藻生物淨化等裝置,以同時達

到淨化空氣及發電的功能。創作內容完整,且極具創意。未來或可成為具環保永續

意涵的景觀設計,甚至成為城市地標。

「創意狂想組」銅獎今年由「穢土轉生」獲得,本設計係針對臺南一垃圾焚

化、掩埋區進行改造,以舊建築更新的方式,將原本是高污染的場區轉型為生態能

源中心,以生態和科技方式逐漸去除毒素以恢復生機,並以沼氣、芒草產生再生能

源,此作品為科技與自然之和諧共生提供一個最佳範例。

巢向未來組本屆參賽作品之面向較上屆更為多元,且多數能以具體事證呈現

其智慧化之績效,更難能可貴的是,有數件案例在未來極容易進行複製與推廣。

「巢向未來組」金獎為「社區雲端e化智慧語音網絡」,該作品案場為中

部一處因為老舊而欠缺管理,導致治安事件頻傳、居住品質低落,住戶紛紛搬

離而形同廢墟的社區;在業者進入協助後,充分利用 ICT雲端技術、自動化設

備代替人力管理,建置櫃台管理系統、智慧錄影監控、機電中央監控、門禁管

理、管理費代收系統,協助社區管理達到安全又省錢的目的,使社區得以活化

重生,還榮獲市政府的肯定。

「巢向未來組」銀獎【「接光、迎風、儲雨」順應自然的低碳綠家園】是

一位國小教師透過綠建築手法改造的個人住家案例,透過通風塔、屋內開窗設

計、雨水回收、搭配節能設備以及生活小巧思,不僅呼應節能環保,也大幅降

低水電費開支。本案例極適合提供一般民眾參考,是智慧綠建築庶民化的極佳

示範案例。

「巢向未來組」銅獎「校園建築物智慧化管理系統」係景文科技大學所提

出之校園智慧化案例,由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安全監控管理、RFID智慧校

園、主動定位求救等系統整合而成。除了架構完整,又有明確數據呈現成效,

並與多所大專院校成立綠色節電聯盟,免費提供其系統予他校使用。未來若能

建構成雲端系統,應可更快速地擴散到其他大專院校。

綜觀今年的得獎作品均能與環境及生活型態做呼應,融合智慧化機能與

綠建築設計手法,尋求機能需求、環保永續、科技應用、人性關懷的最佳平衡

點。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智慧綠建築不是豪宅的同義字,既

有建築的智慧綠化一般民眾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不論是由市場規模或社會福祉

來看,其效益都遠超過金字塔頂端的豪宅,未來我國智慧綠建築的推廣與產業

發展應是指日可待。

國立臺灣大學 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評委召集人 劉佩玲主任

中華民國 102年 12月

活動總評

Page 6: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創意狂想組:

金 獎 浮島電廠

銀 獎 Urban Chimney

銅 獎 穢土轉生

佳 作 波賽頓的神祕寶石-農(居)²

愛心食堂

入選獎 Smart Mobile Wall 智慧移動牆

CUBE LIFE 立方體生活

E Tag無線停車

Twisting-光與空間的重新對話

Interactive Reciprocity

巢向未來組:

金 獎 社區雲端e化智慧語音網絡

銀 獎 「接光、迎風、儲雨」 順應自然的低碳綠家園

銅 獎 校園建築物智慧化管理系統

佳 作 南華大學圖書館空調與

照明智慧化改善

佳 作 虹彩基地-智慧環境監控與

擴增實境展示平台

入 選 連展集團─全球化廠區智慧型

能源管理系統

「智慧、健康、安全」永續校園綠建築

節電義勇軍,社福夢起飛

前進智慧宅~邁向大未來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第七屆

第七屆

第七屆

第七屆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2013

Page 7: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金獎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12 13

需求探索(Needs)

近年來臺灣電價不斷攀升以及核電廠的興建,導致民怨四起,已從能源

問題延伸到民生及自然環境問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變遷,大自然所回應

的是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根據NASA推算2050年臺灣

有1/10的陸地將被海水淹沒。

設計構想(Solution)

本設計試著解決供電及防災(海嘯、海平面上升)問題。平日放置在臺灣東

部外海,產生電力供居民使用,假日提供戶外親水活動的休閒空間,當災難來

臨(洪水、海嘯),自動斷纜,變身緊急避難方舟,疏散居民、延長救難時間等

待救援。休閒生態步道種植臺灣常見水草植物,提供海下生物所需的微生物,

永續生態。中央為主要動線,以玻璃結構為頂,增加船艙的通風採光。

一、 供電:

臺灣東部終年有股強勁暖流流經 (黑潮 ),東部海表溫約30度,下層海水

200公尺處太陽已無法穿透,以致海水溫度低於海表溫10多度,利用海水溫差

在東部海域設置冷熱發電系統,以及將風力發電系統移至海上,降低裝置對人

類所發出的低頻噪音,增進美觀,在不影響大自然環境的基礎下,提供乾淨的

能源與使用。

二、 防災:

當災害(淹水、海嘯)發生時緊急裝置啟動,自動斷纜停止輸電,變身成避

難方舟疏散居民延長救難時間等待救援。浮島夾板為六邊形,方便組裝拆解,

海下兩層設置300個膠囊艙,提供短暫避難休息,也設置雨水收集及海水淡化

系統,提供短暫避難的飲用水。

三、 永續、生態:

休閒生態步道種植臺灣常見水草植物,提供海下生物所需的微生物,永

續生態。中央為主要動線,以玻璃結構為頂,增加船艙的通風採光。

指導教師

莊亦婷專案助理教授

得獎團隊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哲豪

作品名稱

浮島電廠

作品

Page 8: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14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15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一、 風力熱電循環玻璃管系統:

利用冷熱差發電,提供一般民生電力及船上所需能源

(一) 熱水:抽取海表溫約3 0度的海水,由玻璃環狀系統內的吸熱管進行加

熱,溫度最高可達170度,加上船上的機械廢熱加速溫度上升,達到更好

的發電功率。

(二) 冷水:抽水管沿錨繩下海取水,約200公尺深處太陽無法穿透,以致海水

溫度低於海表溫10多度,又包覆在玻璃環管內,不易被陽光照射,提高

效率。

二、 生態復育木夾板:

多層的複合式構造由以下組成,收集雨水及提供水中生物所需的微生物,復

育生態。

(一) 採光通風玻璃遮罩 (二) 自然草皮、臺灣常見水生植物

(三) 人行透水木平台 (四) 不織布可透吸水層

(五) 鋼網土壤固定層 (六) 不鏽鋼結構網底

(七) 收集雨水槽

三、 二層膠囊式臨時逃生艙:

利用SMC玻璃鋼材料製作膠囊,材料特性耐腐蝕、重量輕、強度高,將其模

組化,易組裝降低成本。

四、 船艙艙底:

利用纖維強化塑膠(FRP)艙底,避免觸礁衝撞的損毀。

效益(Benefits)

浮島電廠利用冷熱水的溫度差發電,不產生多餘的能源廢料,提供乾淨的能

源使用,生態木平台提供人類休閒步道,種植的植物提供海下的生物食用,達到共

生共存的永續概念。災難來臨變身方舟,延長救援時間,等待救援。

一、 循環抽水管:抽熱水管取水發電,海水溫約為30度

二、 採光罩:引入陽光使船艙明亮舒適

三、 熱電系統:冷水循環管

四、 熱電系統:熱水循環管

五、 螺旋槳:以電力帶動渦輪傳動,提供主要動力來源

六、 循環抽水管:抽冷水管沿著錨繩下海取水發電,海水溫約為15度

七、 儲電艙:發電系統產多餘電力的儲電設備艙

八、 熱電系統:太陽輻射熱加速海水溫度上升,增加發電功率

九、 通風採光:船艙中央設置樓梯,引入新鮮空氣及採光

十、 玻璃圍牆:材料為玻璃的圍牆使視覺延伸,垂直高度為120公分

十一、 海上儲水槽:設置海水淡化系統以及收集雨水

十二、 生態步道:船上綠色步道附著微生物,供給海下生物復育生態

十三、 風力發電:利用離峰時間運作,供給船上基本用電。風力支撐桿為方舟主

‧系統分析圖

創意狂想組

金獎作品介紹

Page 9: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16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17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次的競圖,過去雖有報名,但鎩羽而歸,本次有幸在近

百位參賽者中得獎,非常感謝評審們的青睞。主辦單位還請了講師來指導參賽選手,

讓作品呈現更加完美,這是其他競圖所沒有的! 本次參賽受益良多。

這次的作品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將圖面、模型、動畫等等完成,使我更熟練

軟體的應用,尤其是3D動畫特別花時間研究,也得到了不錯的評價。由於這次的設計

以發展新能源與防災為主軸,對建築系來說較為陌生,所以特別請教了材料系與海洋

系的學長姐們,他們也義不容辭的提供想法給我,最後也成了我寶貴的知識。利用建

築系、海洋系、機械電機系、材料系所激盪出的火花,達到梅迪奇效應!

感謝臺灣科技大學的莊亦婷及李峻林老師的指導,使本次設計能夠獲此殊榮,再

感謝嘉工建築科黃建昭主任為我拉票衝高人氣,特別感謝我的家人當我的模型槍手,

在時間緊湊的比賽過程中能夠將模型順利做完,呈現最完美的一面,最後祝第二階段

的戰友們有個美好的未來!

得 獎 感 言

‧爆炸細部圖

一、 風力熱電循環玻璃

管系統

二、生態復育木夾板

三、 二層膠囊式臨時逃生艙

四、船艙艙底

‧模型照片

創意狂想組

金獎作品介紹

Page 10: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銀獎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18 19

需求探索(Needs)

首都臺北,人多、車密、排放大 :大型都會區因快速發展而造成人口眾多

且活動頻繁,同時消耗大量能源及資源,並進而排放大量空氣污染物進入大氣

當中。當我們從空中鳥瞰城市中的景象,可以很清楚區分出幾個區塊,分別為

建築、交通、與綠地,但我們發現綠地跟交通與建築,整體去做比較,綠地是

相對較小的面積。而我們認為在永續設計手法之下,最終目的應該是「極大化

人類舒適性、極小化對環境的傷害」,但在兩相權衡之下,如果再加上「土地

價值性」的考量,實在是很難取得一個平衡。從上述的觀察與概念,我們開始

發展設計的主軸,首先城市中綠地是可以淨化並產生乾淨空氣,而交通停頓點

「十字路口」卻會成為污染空氣的最主要環境。

設計構想(Solution)

我們的設計主軸便由以上需求開始發展,首先必須將城市中的建築還給

綠地,再把原有建築移到空氣污染嚴重的交通停頓點「十字路口」,除此之

外我們使用「綠能煙囪」的概念當成我們建築形式的基本架構,透過「綠能煙

囪」內部的霧化水氣,把十字路口產生之不好的空氣粒子吸附,在經過大面積

的垂直農場轉化出乾淨的空氣融合,再藉由「綠能煙囪」最頂端排出到城市

中。

當我們再從空中鳥瞰整個設計過的配置,城市的區塊就會改變成:綠地

佔據最大面積,汙染最嚴重的交通被建築覆蓋,建築本身又再把汙染淨化。整

個城市循環運作會朝向健康的循環模式發展,滿足「極大化人類舒適性、極小

化對環境的傷害」永續設計手法最終的目的。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目前的技術已經使得零排放及零耗損的建築成為可能,我們要做的,是

更進一步創造綠能煙囪對環境永續的積極功能,透過屋頂外牆和立面,垂直農

場、森林、綠帶、加上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雨水回收、汙水處理、日間照

明等系統,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讓人類在消耗資源的同時,也可以

產出能源及生活物資,再也不是為了維生而成為純粹的資源取用者。

指導教師

鄭政利教授

得獎團隊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泊享、羅建翔、陳俊利

作品名稱

Urb

an C

him

ney

都市綠能煙囪

作品

Page 11: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20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21

效益(Benefits)

在城市中擁有越多這種複合機能的綠能煙囪,便能釋放越多的都市土地,這

些土地可以做為棲息地、森林、田野或河流,或僅是回復自然的原貌,就能改善空

氣品質、淨化水資源,改變環境生態。而城市仍是城市,只是轉換成不同的運作形

式,人類的發展也因此得與自然環境共存。

‧淨化機制:

‧機制總覽:藉由上述步驟,希望能稀釋汙染的空氣,使周遭環境更清新宜人。

‧綠能煙囪模擬:模擬煙囪內的流體力學,研究風如何在煙囪內部流動。

‧綠能煙囪應用:設置在大樓頂部,藉由綠能煙囪提升建築內人們的健康。

‧主動導風機制:主動導風機制加上被動螺旋形導風板,增加過濾空氣的時間。

‧綠藻生物淨化:將底層二氧化碳抽至綠藻管內,配合水循環供水藻行光合作用。

創意狂想組

銀獎作品介紹

Page 12: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22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23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這麼用心辦這次活動且提供寶貴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有個舞台

揮發自己的創意,也要感謝評審委員的鼓勵並提出我們所忽略的問題,這也提醒我們

在面對未來建築實務時必須思考更周全、考量更廣的範圍。在這次競賽中,看到同一

個議題下,各組參賽者都提出獨到且創新的見解,著實令我們驚嘆,這些都將是我們

未來成長的養分。

在競賽的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的訓練及表達能力的加強外,同時也得到了難能

可貴的團隊合作經驗,從最初問題的探討到概念型式的操作、最後簡報的呈現,無一

不是考驗我們團隊合作的默契,藉由和夥伴、教授之間不斷討論溝通之下多次的修正

設計,並一步步往最後目標邁進,在簡報時完整的把設計理念陳述。也因為這次的比

賽,讓我們更了解研究室的彼此,相互勉勵及扶持茁壯。

歷經這次競賽,學習到如何從觀察環境需求、探討議題、研究改善策略,並落實

設計理念,成功創造一套完整的設計。最後要感謝研究室的夥伴們,謝謝你們不時的

給予我們意見與鼓勵,才能推使我們向前邁進,以及非常感謝鄭政利老師的指導,因

為有您的指導,讓我們更了解建築與環境微妙的關係,並且適時不斷地激發我們的想

法,使作品最終得以成形。最後希望這次所有參加此競賽的夥伴們,未來能夠一起為

臺灣建築打拼,並且時時關懷我們的環境。

得 獎 感 言

‧情境模擬圖

創意狂想組

銀獎作品介紹

Page 13: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銅獎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24 25

需求探索(Needs)

人類在發展文明的過程中,時常將文明的負面代價轉嫁給自然環境,本

設計將主題聚焦在都市的廢棄物處理場域,也可以說是居住生活的終程。選

定的基地是臺南市曾文溪口的一處垃圾焚化和掩埋園區,但它同時也是南臺灣

生態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基地距離珍貴的黑面琵鷺僅三百公尺之遙,且周邊都

被劃進台江國家公園的園區,棲息了臺灣珍貴的水鳥和紅樹林物種。設計目標

是以舊建築更新的方式,將原本是高污染的場區,以生態和科技方式逐漸去除

毒素恢復生機並為都市提供乾淨的生質能源作為文明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的解

答。

設計構想(Solution)

基地現址是一個即將退役的廢棄物處理園區,包含三個時期的掩埋場與

一座垃圾焚化爐。設計分為兩個空間序列-地景規劃與實體建築設計。地景規

劃是將掩埋場規劃為都市文明博物館,藉由被丟棄的廢棄物去展示不同年代的

文明,同時宣導正確廢棄物處理(減廢、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同時以現代

科技的手法,將原先是廢棄物的物質,轉化為有價值的生質能源原料(掩埋場

地下沼氣收集、芒草栽植發電)。

建築設計則是在即將退役的焚化廠建築內以及建築周邊,置入新的機能-

綠藻培植,將原本高汙染的產業(排出世紀之毒戴奧辛)轉型為生態能源中心。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選定的生質能產生方式除了能產生乾淨的能源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代謝

處理每日都市產生的新廢棄物,如此一來,廢棄物處理的設施和場所就不會無

限制的擴張,進而擴大環境汙染。

指導教師

薛丞倫助理教授

得獎團隊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張益修

作品名稱

穢土轉生

作品

Page 14: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26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27

‧ 將從都市清運來的廚餘分成兩大部分(下圖左):

生廚餘(菜葉、果皮):磨碎後和木屑混合成肥料。

熟廚餘(家庭食物殘渣):經由厭氧消化過程分解產生沼氣發電。

‧ 在已經封閉覆土的掩埋場上種植原生種的野芒草,芒草在國外目前是很受推廣的

能源經濟作物。因為生長時間快,約四個月即可採收,且在生長時期固碳,燃

燒時釋放出二氧化碳,可視為是低碳甚至是零碳發電;此外,藉由一次次的採

收,可慢慢移除土壤中的毒素。(下圖右)

‧由退役焚化廠改造的生質能工廠的剖面透視,左半部是收割後的芒草儲藏和燃燒

發電區;右半部則是直立式微藻培植槽,可以淨化都市廢水並產生生質柴油。

創意狂想組

銅獎作品介紹

綠藻最大的功能是淨化都市

廢水,達到可直接排放的標準,

並以廢水中的成分作為養分,經

一系列反應產生生質柴油。

效益(Benefits)

選定的生質能科技共有三種:

一、 綠藻培植:綠藻培植的首要功能是能夠淨化都市廢水,達到可直接排放的標

準,並以廢水中的成分作為養分,經一系列反應產生生質柴油。

二、 都市廚餘處理,將從都市清運來的廚餘分成兩大部分:

(一) 生廚餘(菜葉、果皮):磨碎後和木屑混合成肥料。

(二) 熟廚餘(家庭食物殘渣):經由厭氧消化過程分解產生沼氣發電。

三、 原生芒草栽植:在已經封閉覆土的掩埋場上種植原生種的野芒草,芒草在國

外目前是很受推廣的能源經濟作物。因為生長時間快,約四個月即可採

收,且在生長時期固碳,燃燒時釋放出二氧化碳,可視為是低碳甚至是零碳

發電;而藉由一次次的採收,可慢慢移除土壤中的毒素,讓土地恢復生機。

‧生質能系統分析:

選定的生質能產生方式除了能產生乾淨的能源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代謝處理

每日都市產生的新廢棄物,如此一來,廢棄物處理的設施和場所就不會無限制的擴

張,進而汙染環境。

Page 15: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28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29

很感謝主辦單位花了很多心思在籌辦「創意狂想、巢向未來」這比賽,在參賽

前,就有至主辦單位的網站觀摩前幾屆的得獎作品,發現這些脫穎而出的作品不僅思

考相當有新意,也都非常關注提案是否能夠落實,皆是令人激賞之作,從過往參賽者

的作品收穫許多創新想法的同時,也對評審團的專業性和眼光有了深深的信賴,於是

就放心的參賽,當然很令人開心的是自己的作品也能夠入圍。

廢棄物處理設施在臺灣是屬於一種鄰避設施,居民們都避之為恐不及,而面對都

市的廢棄物問題市民的態度也是「眼不見為淨,去之而後快。」絕大多數的都市人們

不知道自己家裡的垃圾被運往了哪裡? 被做了什麼處理? 而人們的自然環境就在這漠

不關心的態度下被破壞、被汙染,我的設計所在的基地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環境的破壞是單向不可逆的,廢棄物也是由人類所產生,我們真的該好好花心思

去改善傳統的處理方式。我所提出的方法是藉由生態的方法去處理,讓廢棄物能夠以

最乾淨不傷害環境的生物處理方式回歸自然,同時還能為都市提供乾淨的能源,如生

質柴油、沼氣、電力等,這是一個人類重新找到和自然環境共生的新的機會。

最環保最節能的設計其實都是從生活開始,而設計靈感的源頭則來自於了解,所

以如果可以一起花一些時間做好分類、廚餘回收,然後關心並監督自己所在地的廢棄

物處理問題。只要多一些關心,城市的環境就能被保護,處理設施也不會無限制的繼

續擴張,取代原本美好的森林和珍貴濕地。

得 獎 感 言

‧ 園區內的地景博物館利用廢棄物展示過往文明發展並提醒市民注重環境保育和

廢棄物處理議題。

‧ 模型圖片:

創意狂想組

銅獎作品介紹

Page 16: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30 31

需求探索(Needs)

臺灣近年來因為環境的變遷,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使得農、漁業飽受

颱風以及豪雨的影響,造成居民的經濟損失,以及住家損毀。也因為臺灣地勢

的關係,使得水留不住,造成旱災,水來的太快,造成水災。

堤防,已經不是解決水患的唯一方式,水泥化的堤防,阻斷了生態的道

路,也隔閡了水與居民的互動,解決水患的方式:滯洪池、蓄水池、水庫、

溝井…等,但是水庫淤積的越來越嚴重,效用越來越低,使得居民未來生活堪

憂。

設計構想(Solution)

臺灣水患與旱災的情況嚴重,防災的策略可以建立在建築上,讓國外的

浮動建築物與具南島特色的干欄式建築物作結合,形成臺灣獨特的水上防災建

築,並且結合農、漁業、畜牧業的生產、再生能源等產業,配合智慧化的防災

應變系統,讓居民生活得更安全舒適,減少經濟上的損失。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一、 現代防災策略:

堤防、滯洪池、水庫,水泥用量高,必須因應氣候以及當地地勢的改

變, 進一步加高或加深,阻絕水患,也阻擋人們與水的互動。堤防也是

生態工法的一部分,但是硬化的水泥,依然對環境造成影響。

二、 未來防災策略:

防災機制建立於建築本體,打開堤防所阻絕的活動,與水共存,順應環

境的改變,並且結合智慧化與自動化的系統,使居民免於水災之苦,也

可以減少農產業的損害,並且過濾河水,使河水、海水更為乾淨。

作品

指導教師

鄭明仁教授

得獎團隊

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

夏偉良

作品名稱

波賽頓的神祕寶石 -

農 (

居)

2

Page 17: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32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33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神秘寶石的自然能源利用,透過電腦系統偵測和控制能源:

‧神秘寶石的水資源利用,透過電腦系統偵測和控制水量:

‧波賽頓的後花園,利用浮動植栽,可過濾河水,植物的水根可供河裡動物棲息:

效益(Benefits)

一、 能源的儲存:運用太陽能光電板以及潮汐發電,儲存能源,供給日常生活中

所需的電力,並透過中央監控室,計算吸收的能源,控制用電量,達到日常

節能,節約用電。

二、 水資源的儲存:透過屋頂儲水槽收集雨水,再輸送至建築體下方,供給日常

生活以及灌溉使用。

三、 浮動植栽的種植:農夫可在水上種植稻作,或是用來增加綠帶空間,植栽的

根部可以用來過濾河水的一些有害物質,利用監控系統偵測水的品質,不僅

可以供給生活中的乾淨食物,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河水砂質的沉澱,使河水更

為清澈。

四、 可變形的基礎:透過中央監控系統偵測環境,可以讓建築在地表上或水上

面,為防災以及未來氣候變遷做準備。

五、 多功能使用的空間:可以做為農業、住宅、公共空間等使用。

六、 環保材料:使用木材、鋼、玻璃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

七、 單元之間可以互相組構,形成一個大型空間、城市、鄉村。

‧神秘寶石的用途 :

‧神秘寶石的可變型基礎 :

Page 18: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34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35

在大五畢業設計時,對於未來環境變遷,海平面上升的議題非常有興趣,但是做

出來的東西,都不被認同,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像,但是我並不想放

棄,繼續攻讀研究所,為了證實對於未來防災建築的想像,並不是一個幻想,而是可

以實現的,因此參加了這個比賽,想讓自己論文的研究想法得到認同。

對於防災建築的想法為未來能夠使自然、水以及人們互利共存,透過智慧化的系

統監控,讓未來人們的生活更安全舒適;現代防災手法大多都是水泥的堤防,花了大

量的水泥,破壞了水質以及水周邊的景觀,也導致人們與河川的隔絕,因此,產生了

防災機制應該建立於建築本體上的想法,而非建立於自然環境,未來也將透過研究,

進一步去證實可變動式基礎的可行性。

決賽當日評審們的提問,基本上也是我一直遇到的問題,此設計能夠抵抗幾級地

震?如何克服水流的衝擊?如何固定於位置上?地震以及水流的問題,還必須經過專業人

士,或是土木或水力相關科系的技術協助,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大考驗。

此次的設計,在思考以及製作模型的過程、評審的提問,也讓我更了解防災建築

設計最大的問題點在哪?未來將會再做大比例的模型進行測試,以及加入電腦運算,

證實自己的想法並非天馬行空,非常感謝這次競賽的舉辦,讓我學習到了非常多的知

識。

得 獎 感 言

‧波賽頓應用環保材質,使

用鋼構以及木材可回收

再利用的建材,建築物

輕量化。

‧波賽頓使用神秘寶石組合的─未來意象 :

‧模型圖片: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Page 19: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36 37

需求探索(Needs)

無論是在文明發展或是相對落後的國家,多多少少都會面臨資源分配不

均、貧富懸殊過大的社會問題。許多城市每年浪費或是丟棄了許多食物,由於

未能販售出去或是即將過期的原因,大量的食材或是料理每天從餐廳的廚房、

超市或是便利商店的冷凍櫃中直接送進了垃圾桶。如果我們可以適當的利用,

就可以給予弱勢族群應有的照顧,也減輕了他們生活上的沉重負擔,並且幫助

政府、社會救助團體控管與追蹤,讓他們在享受到味蕾與心靈的濃濃暖意之

時,我們也會深深感到內心的滿足與快樂。

設計構想(Solution)

我們針對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不管是遊民或是單親小孩、獨居老人

等等,都可以得到一個三餐溫飽的機會,以愛心食堂的概念設計了一座待用

餐自動機(SMMS):利用即將浪費捨棄的食材或料理,依照性質重新調理包

裝,機器可以安排在公園、街道或是便利商店周遭,不會因為地點或時間而被

限制用餐,利用販賣機的形式隨時隨地補充食物,任何城市有需要的地方還可

以增加數量,並且有效的利用社會上多餘的食物資源,達到食物不被浪費的精

神,也可以減少社福團體在後續管理上的困難。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以愛心關懷為出發,重新分配資源,不分使用族群,需要的人可以隨時

以手環感應或是以指紋感應取餐,方便政府、社福團體做後續紀錄或追蹤,同

類型的機器還可以設計成熱飲(咖啡及茶)、防寒衣物或是藥品的供應機器,

依照都市需求的位置來設置,並且加入夜晚照明設計,讓晚上餓肚子的人們依

然可以尋著燈光找到機器所在,同時也增加了夜晚城市的燦爛。

主要關鍵機制設計與技術說明:

一、 收集即期食材,依照「主食」、「配菜」區分處理,定期依照收集之內

容彈性調配烹飪,除可避免菜色口味一成不變的狀況外,更具效率與環

保意識。

作品

指導教師

邱奕旭副教授、戴群峰專案講師

得獎團隊

陳佩萱、王詩晴、余佳洋、宋育榮、蘇莉雅、邱奕旭、戴群峰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少庠建築工作室

作品名稱

愛心食堂

Page 20: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38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39

二、 高溫烹煮後,採急速冷凍保存之技術,料理在冷凍過程中,快速通過0℃

至-5℃最大冰結晶生成帶,食品組織不被破壞,保存了鮮度和品質,可適度延

長食品保存期限。

三、 物流配送機制,可搭配既有超商物流系統、宗教社福團體,以及目前現有之

社福公部門資源等,可隨時補充調整或修正物件質量等條件,避免浪費或缺

乏等問題。

四、 自動送餐機器技術,可採傳統自動販賣機:冷藏與微波加熱模式運作。亦可

考慮更佳節能之「混合熱泵式」之技術:將原先冷凍機欲排放到空氣中的熱

作為給商品加溫的熱加以利用,甚至還可利用從戶外空氣中吸取的熱,加熱

商品,更加節能省電。

五、 領取待用餐者,可在自願同意情況下,配戴愛心手環,藉由RFID無線射頻辨

識系統加以輔助,除作為領餐依據之外,並可有利於社福單位做後續追蹤、

紀錄或照護等協助。而非配戴者或其他非定期取餐之使用者,亦可透過指紋

系統自由取餐。

六、 其他機型延伸使用可能性:「奉茶機」提供溫熱飲品、「暖暖機」提供禦寒

衣物或保暖物件,以及「保健機」提供緊急簡易急救藥品等。

效益(Benefits)

待用餐自動機的設計可以減少都市食物的浪費,又可以重新分配資源,讓供

需達到平等,妥善的運用還可以幫助弱勢族群不用擔心生計上的問題,達到社會上

安定人心的一種正面力量。

設計目的與預期貢獻:源自於環保永續經營,避免浪費,以減少碳足跡,以

及社會資源公益共享互助為基本出發點,提供此「愛心待用餐機」之設計與機制,

預期能達成減少人類社會資源浪費之現況、降低能源之使用、生活資源作更有效率

與公平正義之分配,實踐社會不同階層之人文關懷與共存共享之照護關注。

‧飲食的問題並不在於缺乏,而是在於分配不均,從環保永續的觀點,我們可以提

出更公平、更有效率的資源分配建議。

‧ 待用餐自動機運作流程:

利用社會多餘的食物進行不一樣的菜色製作,讓需要的人不僅可以吃飽還可以

達到內心的滿足。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Page 21: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40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41

剛就讀臺灣科技大學研究所的我們,來到這裡體驗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生

活感受,我們幾位新成員和學長姐相互討論,把這次設計當作一次練習的機會,以不

浪費食物的概念為出發點,往常都是用建築的觀點、建造的方式去解決能源的問題,

希望跳脫以往刻板印象,這次出自於對社會人文的關懷,以及符合公益的角度去思

考,從一個比較社會的觀點,配合華人特有的飲食料理習慣以及文化,嘗試從公平正

義的立場切入,針對弱勢族群做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分配。另一種考量源自於環保永續

經營,避免浪費,以減少碳足跡,以及社會資源公益共享互助為基本出發點,提供此

「愛心待用餐機」之設計與機制,預期能達成減少人類社會資源浪費之現況、降低能

源之使用、生活資源進行更有效率之分配,實踐社會不同階層共存共享之照護關注。

我們整合現有的技術,重新規劃一個有效率的管理機制,提出一個可行性較高的建

議,這個設計並不是從零開始,也不是天馬行空或是工程浩大設計方案,我們把真實

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情,以此為契機利用在設計上,藉此帶來轉機的可能。

參加這次競賽是一個難得可貴的經驗,因為學生們的互相學習、切磋與老師的

指導,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全球浪費食物的嚴重性,以及該如何避免與改善,所得

到成果不單單只是創意的激發,而是身為社會公民對於地球所該承擔的責任去盡一份

心力,這個過程所得到經驗格外別具意義。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讓我們有這樣的學習機

會,也謝謝研究室的每位成員,因為團隊合作的力量,讓我們拿到佳作的成績。

得 獎 感 言

創意狂想組

佳作作品介紹

‧ 待用餐自動機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給予不同物品的供給:

‧為了讓飢餓的人們更方便快速的取得食物,採用RFID手環辨識取餐,並且搭配指

紋感應,讓待用餐自動機更為人性與便利。

Page 22: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42 43

需求探索(Needs)

由於空間量不足以至於小組上課及工作室都在一起,因此會遇到幾個狀

況 :

一、 工作室同時有上課及使用工作室的學生

二、 圖面黏貼不易

三、 學生超時做作業,影響身心健康

四、 學生自行舉辦的微型展覽

設計構想(Solution)

一般資訊牆體為定點服務,來滿足各類資訊傳達,因此可變性及活動性

較為專一,而Smart Mobile Wall強調的是,利用天花板的空間將可以劃分空間

的智慧牆體收納,並在天花板空間建構支架體讓智慧牆體可以移動,可隨著使

用者的使用狀態做調整,並支援資訊傳遞、情境感知及安全照護。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由於現今遇到空間量不足的情況,或者希望在同一空間能有多樣的空間

性質時,一般會使用區隔空間的隔間板或者拉門,但隔間板及拉門會需要一部

分的收藏空間,也需要犧牲掉某處的活動空間,且隔間板不具任何智慧功能,

而智慧移動牆可縱向及橫向做移動之外,也可完全收納、不佔據水平活動空

間,並富含符合人性使用的智慧功能(例如健康睡眠提醒及牆體情境照明)。

效益(Benefits)

作品

指導教師

藍儒鴻副教授

得獎團隊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許珍珍

作品名稱

Smart M

obile W

all

移動智慧牆

因智慧牆體的移動性向

度廣,在空間的使用效能上能

有加乘效果,並讓資訊傳遞上

更為流通,而對於人本的關懷

上,因智慧牆體具有健康照護

的功能,使得使用者身心得到

照顧及慰藉。

‧改變牆體移動方向:

Page 23: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44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45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牆體移動尺寸規格及材料: ‧ 工作室模式健康睡眠提示:

(可半降智慧牆阻隔視線)

‧ 會議模式:

智慧牆改變方向移動情境

‧ 夜間智慧牆體照明模式:

‧智慧移動牆區域規劃示範圖:

Page 24: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46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47

一堂課,一份折磨好久才勉強看得到一點成果的作業,終於上傳然後跟期中說再

見,緊接著跟隨班上的競圖計劃寄出了審查資料,這次真的跟移動牆體說再見了,一

點都不敢奢望能進入第二階段,10月,在生日前夕接到了高小姐的電話,詢問是否知

道幾天後的講座活動,我的老天爺啊!這是進第二階段的意思嗎?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立刻打電話跟父母分享喜悅,看到進入前十的競圖夥伴甚感僥倖,心滿意足的感謝評

審讓我能進入第二階段,深知在細部設計概念在思考及資料掌握仍有諸多不足,一切

感恩,謝謝學校的老師,又讓我額外上得了一課。

得 獎 感 言

‧模型圖片: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Page 25: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48 49

需求探索(Needs)

對於環保議題炒得越來越熱,以廢棄物來談,建築廢棄物遠比其他廢棄

物還來的嚴重,政府宣導做資源回收但建築物卻無法回收重新製作或活化,現

在一直在談社造、都更議題卻只是造成環境破壞和更多廢棄物。

設計構想(Solution)

本設計運用拖板卡車移動建築模組以任何基地皆適用為主軸,並讓業主

透過小型起重機能重新擺放和堆疊,此設計在個體模組、室內型錄(客廳、廚

房、浴廁、臥房)和門窗型錄的運用上,針對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選擇,主軸

希望能夠終身利用的建材,且快速組裝、住得舒服、能夠隨時間需求而改變,

並有妥善的照護服務能與環境、大自然結合,因此主軸就是要能快速移動、組

合,隨著家庭成員狀況而有所改變但最主要重點還是在永續環境和健康照護。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一、 永續:建築模組能夠回收利用、重製,且能夠依據業主需求而有不同的

組合。

二、 便捷:運用拖板卡車能夠快速運送、組裝,透過起重機隨意移動疊放。

三、 效益:用產品型錄方式讓業主能依需求與預算挑選,透過能源模擬降低

能源使用。

四、 生態:建築材料是能分解吸收的,放在基地上能跟大地做互動,外牆為

就地木料能隨地取材,使用後回歸給自然,並且孔洞能讓小昆蟲寄生。

五、 舒適:業主可隨人口變化和需求去做增建減建,增加空間舒適性。

六、 醫療:科技、照護於屋內,生活中空間分為客廳、廚房、浴廁、臥房,

這四個空間之中加入科技和前瞻設計:室內溫度的監測;科技櫥櫃物品

存放;廚具設備監控器;醫療病床使用;全時監測儀;室內輔助移動

機。

七、 服務:當室內發生立即危險或者溫度、氣候、濕度、聲音等等有異常偵

測時會對外發出求援,而對於建築模組,當需求增加或減低時也能透過

服務來進行改善。

作品

指導教師

黃衍明副教授

得獎團隊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

李仁翔

作品名稱

CU

BE LIFE

立方體生活

Page 26: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50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51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效益(Benefits)

一、 對於模組量體的效益:

二、對於模組室內的效益:

‧ 模組表皮設計─對於模組內和外的設

計,安全(柔軟)和防護(隔熱隔音)。

‧ 隔間─由於是框架系統因此能隨意更

改, 室內隔間要露臺或停車位能隨意

增減。

‧ 廚具設備控制─透過電腦對於廚具

進行控制,並能調整廚房的一切使用

行為。

‧ 輔助移動機─年老者無法隨意移動,

透過地板軌道和鋼纜及紅外線幫助動

作。

‧ 效率─透過輕型起重機來隨意移動

擺放位和堆疊。

‧生態環境─在自然中不突兀,並能夠融合在當中,建材、組成都要破壞最少,讓

自然界能繼續活化,運用環保建材讓昆蟲生物能和人類在環境內一同成長。

‧ 室內格局型錄-室內

需求不同透過四種

分類,能讓業主直

接選定需要的空間

並直接做抽換。

‧ 再生能源─安裝於模組上能夠隨意翻

轉設計安全(柔軟)和防護(隔熱隔音)。

並且運用高科技來產生室內能源。

‧ 室內溫度監測─監控室內溫差做調

節,並透過電腦能隨時控制室內狀

況。

‧ 全時檢測儀─能隨時掌控身體狀況並

在危急時緊急通知救護。

‧ 調整型病床─能隨時監測身體狀況

與睡眠品質,並自動調整最佳狀態。

‧ 模組運送─模組化和預鑄概念施行。

‧ 門窗型錄─尺寸和形式都固定後,讓業

主隨著需求而挑選並做更換,讓需求和

預算都能一次到位。

Page 27: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52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53

參加這個競圖初衷,只希望讓大家能重視現今環境破壞問題;現在很多人喜歡用

誇大或特殊造型來評斷設計的優劣,我希望能回歸到設計的本質,去找尋現在便宜或

過剩的材料,並從金錢和需求上做主要考量,因此才有這個量體的設計之成品。

很榮幸能從本屆諸多優秀作品中獲選,並北上參加相關的座談會與複試簡報,從

中了解到自己對於設計上的問題與如何去陳述作品和簡報上的技巧,因此很感謝主辦

單位這段期間的用心,透過多位專家、先進對於我設計觀點的指教,讓我有更深層的

體會和不同切入點的思考。

讓所有入圍者一同出席創意思考講座,透過交流、討論中,能得知別人對於這個

議題的出發點、想法,也因此認識許多不同院校的入圍者,我想應該是這次競圖得到

最大的收穫。

當收到複選通知時,真的很掙扎,因需繳交模型與影片,且要切割學業時間而進

行製作,但最後還是如期完成,也順利參與完全程,這也是收穫之一吧。

感謝黃衍明主任,於競圖上的指導,利用每週討論設計相關細節,並提供相關的

資訊與意見,在溝通交流上能更精準的把設計內容陳述清楚。感謝王貞富教授,於複

試過程中教導我要如何切入設計重點,提醒要把設計最根本的問題解決,否則一切都

是白玩,因此才以此為出發點做複試發想。感謝施正之建築師,在您身邊時,一直灌

輸我做人處事的道理和如何玩設計,並用實務界的角度教導我如何跟設計接軌,讓我

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次的競圖讓我在心理及設計層面有更多體悟與突破,設計不僅要做得開心,還

要能運用於現今,這次作品為爆肝與汗水換來的成果,不管得獎的名次如何,我已經

得到一個很難得的經驗,爸媽我得獎了。

得 獎 感 言

‧生命週期─人都會生老病死,但是我們需要的空間都會隨著年紀而有不同,因此

這個模組是可以調整的,透過增減來滿足使用空間的最大需求。

三、解決模組量體的問題:

‧ 模組需解決─貨櫃本身就屬於吸熱且內部悶熱,對於開口是困難的,這部分需要

解決才能讓室內品質更舒適,因此從細部大樣去做控制,讓整體品質更優良。

四、對於模組能源的效益:

‧ 能源模擬─透過大樣的需求解決,以能源模擬導入設計能了解大樣設計的問題

與設計模組的能源狀況,並導入社區中,了解整體的環境能源使用。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Page 28: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54 55

需求探索(Needs)

現今車輛都需要裝上E Tag晶片才能上國道,在利用系統與網路的協助

下,讓使用者能對自己車輛有所掌控,也能更加安全與便利。

設計構想(Solution)

國道計程收費方式已進入ETC時代,現階段安裝E Tag晶片的總用戶數已達

490萬輛。為利於機器感應,晶片需安裝於車輛前端大燈,因此本設計運用E

Tag晶片感應的模式,將其概念導入至停車系統,讓駕駛朋友無需透過肉眼逐

一尋找空位,透過系統自動偵測及結合APP軟體,可正確導引至最近的空位,

以提供迅速、便利及安全性的服務,解決都市車輛一位難求的窘境。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E Tag晶片不只用在國道上,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現今在都市要尋找

停車空位極為困難。因此,利用E Tag裝置連線所有停車位,再透過網路APP讓

使用者直接連線手機,快速尋找停車位。一般停車位無法告知車主,車輛是否

已停進停車格中,有了E Tag裝置就會掃描車上的晶片,E Tag裝置會透過手機

傳送簡訊通知車主,例如停車的時間、停車費用及車輛離開時間等,可以讓車

主清楚的知道自己車輛的狀況,E Tag裝置還有淹水通知服務,現今雨量一旦

過大,都會造成馬路淹水,當車主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將車輛移走,有了E Tag

裝置,水量淹到指定高度,即刻傳送簡訊給車主。

效益(Benefits)

E Tag裝置在停車系統上使用,可以有效的減少人力,精準的控制時間與

金錢,減少車輛的損失。

作品

指導教師

陳文亮副教授

得獎團隊

樹德科技大學

良、楊佳蕙、許夢吟、廖國勝、陳文亮

作品名稱

E Tag

無線停車

Page 29: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56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57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 功能一:可利用手機網路連線至E Tag無限停車裝置管理系統,搜尋鄰近停車格

空位。

‧ 未裝設E Tag系統車輛進入停車格內,E Tag無線停車裝置無法感應到晶片,只會

偵測到車輛駛進停車格,系統將會於10分鐘後通報,並改由人工開立繳費單。

‧ 當車輛停車每滿30分鐘,系統將會發簡訊至手機通知車主。

‧當車輛移開E Tag無線停車裝置範圍內,系統將會發簡訊至手機通知車主。‧ 功能二:當車輛駛於停車格內,E Tag無線停車裝置,即會進行感應發射無線電

波,觸動感應範圍內的RFID偵測停車範圍。

Page 30: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58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59

好的設計構想,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透過設計將問題放大,並提出解

決方法,來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本次參賽作品E Tag無線停車,設計構想也

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停車位一位難求的困擾,透過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將設計與科

技整合,讓這項產品,獲得新面貌及扮演的角色。很高興能得到評審們的認同,讓我

們獲得這次比賽獲得佳績,評審們的肯定將會是未來我們做設計的動力。

得 獎 感 言

‧功能三:當停車位因下雨而淹水,淹到E Tag指定的高度後,會通知警報給警政

署淹水通報系統,並會即刻以短訊通知淹水區域的停車格內車主,請車主來移

動車輛。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E Tag無線停車裝置:

Page 31: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0 61

需求探索(Needs)

都市高樓林立、房屋擁擠、室內光線不足,所以利用在一般房屋中最常

使用的鐵窗去操作,將現階段鐵窗僅有隱私、隔絕的功能重新設計,希望能將

鐵窗置入新的機制,增加室內照明的機會;還有在一般家庭中,空間使用性往

往被固定,希望藉由光線的調整配合室內的空間。在住家內和室外環境的互動

大多已經剩下光與風,如何透過僅剩的環境因子和人在空間中重新互動這是我

欲探索的方向,位於中介的皮層是不是應該有新的態度。

設計構想(Solution)

狹窄的巷弄中,光線進入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嘗試藉由光線反射的方

式,在中午或無遮蔽時照射到室內空間,概念來自百葉窗,百葉窗可以調整水

平的角度控制室內光線,而我思考的是利用水平面角度,將光線打入至室內,

或利用反射板將光線再進行二次反射。而在光線充足時,經過設定這個機制能

去改變空間使用方式的不同和變化性並與使用者互動,在互動中垂直水平無法

滿足空間上的變化,所以嘗試將百葉窗的四軸轉角,增加室內光線照射角度的

不同和變化性。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反光的材質目前設定是使用具有伸縮性的萊卡布,因具有伸縮性,所以

在光線的反射上更加多元。此機制透過感應器的資料讀取,合併室外光線的數

據(光線來源、時間、照射角)、室內數據(光線照度、使用者需求),輸出至結

構進行變化,透過布的扭曲( Twisting),將光線依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投射進室

內。將原本單純僅有保護室內空間的鐵窗系統,增加其對室內空間的意義,是

一個增加室內照明並活化空間使用的調光器。

效益(Benefits)

透過電腦建模和基地設定(士林承德路四段社區)的結合並分析,在狹窄的

巷弄中透過此機制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皆能為室內增加1~2小時的照明

時數,且在沒有直射光時也能增加室內的照度(Lux值);而能在不同空間上做

使用,經由不同單元的設定,能用在鐵窗與立面的改善等,而反光材質的布設

作品

指導教師

賴怡成副教授

得獎團隊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廖愷文

作品名稱

Twistin

g─

光與空間的重新對話

Page 32: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2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63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透過訊號的接收和導出控制皮層的改變、作動。

‧鐵窗單元系統設定:

‧ 單元光線、角度數

據測試:

透過環境模擬、數據

上的蒐集,之後將其

透過軟體在結構中進

行設定。

‧導光板剖面圖:

光線透過導光板的投射照入室內。

‧導光板活動與室內空間互動關係:

導光板因不同時間、光線做出變動,與室內光線互動的不同。

‧鐵窗變化:

鐵窗因應不同光線、數據所做

出的變形。

定為容易更換,且能在底面嘗試透過不同顏色的布料,區分街區以及住宅本身特色

的設計等。

‧訊號與互動系統:

Page 33: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4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65

知道自己得了獎很開心。首先謝謝主辦單位辦了這個比賽,讓我在研究所其中的

這個設計作品,有很好的發表舞台,這是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好機會,我也從其他

的作品中和評審們的問與答內學習到很多,真的非常榮幸能參與其中。

先要謝謝家人給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讓我無後顧之憂往建築方面學習。再來

謝謝我的指導老師賴怡成老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帶領我突破重重關卡,最後才有了這

個成果,也謝謝淡江資源的提供,最後要謝謝曾經在這個作品中幫助過我的學長、同

學們,沒有你們我必定步履蹣跚。

最後希望未來能加強這個作品實現的可行性,不論在材料、軟體的成熟度外,結

合不同的互動方式也是在未來相當重要的一環,不僅是現有的APP操控而已,而最終要

回到環境、智慧住宅的本質思考,且如何透過現有的技術來強化戶外和室內的關係,

而不再是創造一道道的邊界和隔閡,而是再次的將人與環境共生的觀念更加強化並結

合互動的關係。

得 獎 感 言

‧第一階段測試模型:

測試結構可能性,測試未來結

構發展的可能性,和測試反光

數據。

‧第二階段測試模型:

改變結構的方式組織系統和構件,和重新搭配軟硬體。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Page 34: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6 67

需求探索(Needs)

隨著人們對於生活需求的轉變,都市化現象成為未來發展首當其衝的重

要議題。而都市化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尤其是在這水泥叢林壓迫下所產生的緊

張感、孤立感、人與人最基本的社交心理問題。本設計便是希望透過改變生活

環境的品質及使用型態來重新連結人們之間的聯繫。

設計構想(Solution)

對於解決未來人們在都市中,心理層面的需求條件,參考建築環境的意

義一書中所述,非固定元素影響人的交流互動,我們認為未來的都市因當加入

更多的創造可能性、更加多元的機能選擇、更多的互動合作機會,藉由互惠的

方式來促進非言語的良性交流,進而活化日益嚴重的都市心冷感。

本設計以萬華區人行道為例,透過設計通用性的鋪面系統,重新調配都

市街道的機能與使用價值,使都市空間中,加入更多互動的可能性與舒適的

彈性綠地,進而促進人們交流的意願以降低都市中越發嚴重的疏離感及生活壓

力,並藉此誘發人們思考創作的意願及活性。。

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一、 多元互動控制機關:依人數差異性創造不同尺度的單元裝置,差異點在

於隨人數多寡,所需要的機能空間不一,人越多,使用的面積越大,控

制點越多,越需要彼此的共同合作,反之則相反。

二、 複層人行道綠化系統:透過鋪面複層化,將耐陰性植物的配置與都市硬

鋪面並存,一方面得以紓解都市熱島及排水問題,一方面隨著鋪面功能

的立體化,植栽得以顯於地表,為都市空間增添綠意,隨時隨地創造微

型公園環境,以改善都市生活品質。

三、 多樣變化可能性的鋪面裝置:以人體工學為考量,將鋪面裝置立體化,

以15度為一單位,使單一舖面可以180度為變形範圍,以排列組合的方式

創造多樣變化的活動可能性,從街道上的腳踏車架到兒童遊樂的趣味空

間,千變萬化,端看使用者創造力及需求。

作品

得獎團隊

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王宇光、賴嘉晨、林佾儒

作品名稱

Interactive reciprocity

Page 35: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68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69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

‧變形Prototype:鋪面變化的可能性

‧總體情境圖:

效益(Benefits)

一、 改善街道設施之功能單一性,釋放彈性空間。

二、 增加都市綠地面積,改善都市微氣候及創造綠色基盤。

三、 創造良性互動平台,減少都市心冷感,促進交流機會。

四、 透過高可塑性鋪面組合,增加都市空間趣味性。

‧鋪面結構圖:顯示靈活機關的操作原理,以卡榫機制搭配力的傳導。

Page 36: 2013成果專輯手冊 part 1

2013 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70

第七屆得獎作品介紹

71

一開始得知這個題目時,正逢暑假的尾聲,本著一種開學前暖身的心態前來參

賽,我們給了自己一個目標,那就是讓我們的概念充滿想像力,畢竟,這個競圖的題

目便是創意狂想,如何狂放的跳脫框架便是我們所希望的賣點所在。

在思考這個題目時,首先想到的,便是一個未來的都市需要什麼,我們在思考切

入點上想了很久,而恰巧於一次我們的討論中,看到用聊天工具聊天而不專注在與我

們互動的學弟,突然靈光一閃,未來的都市所欠缺的,一個科技所無法取代,甚至會

破壞的重要議題,就這麼在我們腦海浮現。

人!所有的設計與想法都是以人為根本,而一個都市其根本,就是一群人的聚合展

現,而現今,人們生活在都市中,但卻忙碌在生活的繁忙裡,連最零碎的休閒時光也

奉獻給了科技產物,人與人的互動伴隨著科技發展逐漸消逝,如果我們能透過一個簡

單的、彈性的、變化性多的通用單元設計來改善人與人的相處模式,是否可以構築一

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都市呢?所以我們的設計便這樣開始了。

在這一系列的設計發展中,我們碰到了許多的問題,有本科系的,也有跨領域

的,這是我們第一次挑戰工業設計的尺度,在思考基礎的機關結構時卡了很久,但隨

著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後,我們克服了諸多問題,也許不慎完善,但終歸是跨越了一大

步。

感謝這次的競圖機會,透過這次的競圖我們學習了許多,從最初的暖身到後來的

全心投入,主辦單位所提供的講座,皆讓我們獲益良多,無論最後的結果如何,我們

都打從心底的認為,所有的付出與努力,值了!

得 獎 感 言

‧模型照片:

創意狂想組

入選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