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48

description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Transcript of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Page 1: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Page 2: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中大學生報二零一一年十月號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一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根」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室 電話:26036404電郵:[email protected]網址:http://cusp.hk/ 編輯/作者:林慧嫻、蕭浩恩、林紀善、譚焜、陸明敏、鄧權偉、郭英      東、劉志翔、羅奕媚

客席作者:b、pat、尤利安、中大左翼學會、小武、梁穎禮、何敬熹、     簡浩德、張浚軒、梁傑城、陳嘉莉

鳴謝:跳制小組、沈祖堯校長、馬麗莊教授、陳建民教授、新亞書院、   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文物館葉黎淑儀女士、覃俊基、Kristo   Stage-Tube台長譚達華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9732 8385)

廣告聯絡:Edward 65708620,Vicky 62249413

3    2011末世警事/示

     禿鷹睇真啲-「核心保安區」非一日之寒

     警權事件簿     論警察濫權     要投訴警察,不如搞改革

     與警察相遇     社會改革的永恆阻礙:警察-兼試答國家機器關你咩事?

11   在最壞的時代做比較好的事情

       -二戰後英國公共房屋曾經有過的光輝歲月

14   關於反外傭,其實我們想說的是……

16   歐洲的陷落-談談希臘

18   消聲非洲20   不能忽視的戰爭︰罷工22   從跳掣,到跳制-專訪一本精神病人主體發聲的刊物

24   悅曆26   騎劫兼評《百年之孤寂10.0-文化大革命》

28   終身自學:荒草

29   生活自選台:

     在線觀看獨立音樂現場實況,本地音樂網絡平台Stage-Tube

30   攝入他人的影子32   專欄:末日航道/b、心湖淬筆/尤利安、

          兒童樂園/pat、左翼風情畫/區刀

34   書札:責任是一種降邪/《倫理2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36   交換經驗:自慰

38   情色小說:不辨她或他

39   女性車廂-解決的是女性

40   校園部門訪問:文物館

42   新亞大變身-樂群館擴建及第五所宿舍

44   I Don”t Care??

46   校園散打47   投稿:中大人的怪異莊(務)觀

目錄

社會

生活

情色

性別

校園屬於編者的編者的話:

十月入秋,傾莊的月份。 我記起我一年級的時候完全沒有出席其他學會的任何傾莊,我沒有想過太多,二話不說就決定要上宿生會了。 在宿生會的某一次傾莊裡,有一條問題是這樣子的:要是傅盃的比賽碰巧撞上了你的Mid-term,那你會怎麼辦?當時我的回答決斷得很,我說要是這樣子,那麼我就不考Mid-term好了。然後大家就笑了,他們說他們雖然佩服我的勇氣,可是事情還是有折衷辦法嘛,叫你的兄弟去頂替你不就好了麼?現在回想起來真讓人懷念啊,那陣子的我竟然覺得宿生會那麼重要。 上了宿生會,我慢慢就發覺事情有點不對勁,怎麼我們總是為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吵得面紅耳赤?怎麼我們總是為一些無聊的權術弄得翻天覆地?我一直對絕大部份的莊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首先在自己的周圍劃一個小小的圈圈,然後把這個圈圈當作自己的世界,接著就在這個細小而輕鬆的世界裡活個不亦樂乎、活個理所當然,我們永遠都不會見到這個圈圈以外的一切。當然,我對做了一年宿生會絕無後悔,全因我太喜歡這間宿舍。

後來我二年級才走上學生報,也許除了學生報以外,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大裡頭還有甚麼地方可以讓我容身。至少,學生報的人沒有往我們頭頂扣一個小圈圈,我們看見的不是一個輕鬆、燦爛、玩樂的世界;相反,真實的世界大得多,它千瘡百孔,它充滿著苦難、充滿著壓迫,它醜陋得很。 我還記起當我告訴大O的組媽我要上學生報的時候,她先是一臉錯愕,然後告訴我:「你都year2重上莊?真係燃燒GPA呀!」我當然沒有告訴她當年我在宿生會傾莊時的豪言壯語,但直至今天,我仍舊覺得有些東西比起盲目追逐GPA來得重要──除非你容許權貴隨便踐踏在數以百萬計的基層上、除非你當東非的飢荒是一種人體實驗、除非你覺得警察任意打壓示威者是一件英雄事蹟……否則就如我們,我們只是嘗試盡那麼一點點的力,去改變這個混帳到極的世界。 p.s.至於上學生報燃燒GPA?客觀數字上是否定的,多謝各位。

Page 3: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核心保安區」 以 外 曾 偉 雄 鷹 式 掌 權 實 錄 

反對財政預算案警拘 113 人 4 人被控二月,曾俊華宣讀財政預算案,由於方案太廢激起民憤,曾俊華與建制派會面後宣佈每名香港市民派六千元。三月六日,逾千個市民上街抗議,當中有數百個市民在遊行後於政總下的皇后大道中靜坐,再移至雪廠街與德輔道中交界,以四面人鏈的方式堵路。警方在無警告情況下衝向示威者並使用胡椒噴霧,其中一名八歲男童被射中(保安局局長事後稱,胡椒噴霧是「向天發射」)。警方最終拘捕113 名示威者,此乃零五年反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以來最大規模的拘捕行動。 數月後,當中有數十名被捕者不滿警察濫捕及警權過大,發起「踢保」行動,並於今年六四晚會後,聯同數百名市民由維園遊行至北角警署,至炮台山被警方以「讓車輛通過」為由攔下,並被指阻塞交通被捕,部份在行人路的朋友也被捕,人數達 53人。不少示威者成功「踢保」,連同三月六日的案件一同獲警方無條件釋放。 及後發生「核心保安區」事件,一批青年組成「反鷹抗暴行動組」,在九月三日遊行。警方在九月一日就三月六日的堵路事件,起訴一名行動組織者、社民連主席陶君行及兩名社民連成員。四人都是以干犯《公安條例》而被起訴,罪名是「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及「協助組織未經批准的集結」。 

反立法會選舉替補機制遊行拘逾 200 人 後諮詢示威 7人被控六月底,政府推出立法會選舉替補機制,政府在這事上不設諮詢,打算立法會休會前夕匆匆通過,於是超過22萬市民參與七一遊行。當晚有兩批示威者留守街頭,一班青年及社民連在干諾道中靜坐,另外人民力量在灣仔修頓球場靜坐超過兩個小時後,遊行往中環,遇到警方過千警力佈防,警方出動防暴警察及胡椒噴霧。最終警方在當晚拘捕超過 200名市民,再創新高。 九月一日,七名示威者於科學館反替補假諮詢場內抗議,至九月廿一日,他們分別被控以「擾亂公共秩序」、「刑事毀壞(弄壞門柄)」和「普通毆打罪(向林瑞麟扔狗餅)」。

2 0 1 1 可 能是 一 個 多 事 之 秋,

不 是 唯 一, 只 在 途 中。

八月,國家副總理李克強來港,三日間高調地四處出訪,以他為核心,加上香港警方的全力協助,簡直化身為「炮台」,見者均避之則吉,怕在覆蓋範圍內誤中流彈所傷。但可笑的是,貌似稍為忍讓一下就會過去的三天時間,才發現這原來是一座「移動炮台」,黑影橫飛,並無敵我之分,扭盡六壬保證「核心保安區」內外都歌舞昇平。

而這個核心區並不是單單侵入學術自由(八一八港大事件),甚或禁止傳媒採訪的無理規條,而是曾偉雄先後以荒謬的「黑影論」和「炸彈論」為核心保安區解話,這堆砌言詞推搪事實的責任,其背後隱含的意思清晰不過︰相比國家高層,香港市民其實一文不值。

在此事上可見,香港警察完全可以拋下「為人民服務」這般美麗的說法,為現有制度下的「高層名人」服務,開路殺敵—不論是物理還是道理上的。因此我們越發迫切去重新調整看待警察的心態,解除他們中立、客觀、為人民服務的糖衣包裝,直面警察潛藏的國家機器本質—警察有隨時決定不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此事僅作為其中一個具象徵意義的警號︰一直啞忍只會讓得益者更加變本加厲。而作為市民之一的我們不應抱持不同圈子的態度,撥開「事不關己」的迷霧。面對當下最重要的—走出自己劃

下的「己不勞心」的圓圈。

社會

3

2011 末日警事/示

Page 4: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警權

事件簿

曾偉雄上位前已經俾人話係鷹派,點解?一齊睇下:

2000 年壹週刊封面故事指曾偉雄是當時警務署署長曾蔭培派系中人。當年公安條例一役,就是由他帶領重案組對付在該年 6.26 居留權集會衝突中被捕的七名學聯成員。

2004 年曾偉雄被派往英國國防學院研究反恐,成為「針對大型活動」的專家,「大型活動」當然包括示威。學成歸來更立即升上助理處長一位。

2006 年曾偉雄宣稱要在學警訓練中加入社會學及心理學,生產「社區型警察」,提高警隊面對遊行示威的能力。他認為學警從「警政社會學」課程中,亦可了解更多不同社會事件,加強對公眾遊行、傳媒監察和少數社群議題的敏感度。新課程中有介紹內地警政模式,以方便警員日後和內地進行交流。

2008 年陳巧文等人在奧運馬術賽示威被鎮壓,曾偉雄向傳媒表示「呢啲唔算得係乜野大問題。」

2009 年派臥底入學校緝毒,但竟然將學校名稱外洩,當時的處長鄧竟成親自致電該校校長道歉,而副處長曾偉雄則稱:「小風波黎啫,大家抱住為社會市民服務,在程序上微調番啲就無問題啦!」

曾偉雄固然漂亮地突顯了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本質,但香港的警權問題其實一直嚴重,只是一直被忽視。就以歷任處長的「政績」來看,上任處長鄧竟成就有「最漠視人權一哥」之稱,在他任期間被捕的集會人士是眾多警察部門首長之冠(雖已被曾極速超越)。就算名聲較好的李明逵,也有九七回歸晚會以揚聲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掩蓋示威群眾的抗議聲音,以及零五年暴力對待在世貿會場外示威的韓農的劣績。再上一屆的曾蔭培,也是公認的「鷹派」,在任期間開始逐步收緊控制示威手法,包括運用人鍊包圍示威者,將示威區劃到很遠的地方,亦多次主動衝入示威區搶奪示威人士大聲公,還有,當時是O記主管曾偉雄正正是他的嫡系人馬……

如此看來,曾偉雄最多只是「青出於藍」、「只有更 ____,沒有最 ____」吧。

禿鷹睇真啲

「核心保安區」

非一日之寒

社會

4

Page 5: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警權

事件簿

1997

年香港回歸後,中方認為95

年根據《香港人法法案條例》,即

遊行只須通知警方,無須知會其動

機,違反《基本法》,把遊行集會

通知制度改為「不反對通知書」制

度,遊行必須在一星期前申請。申

請不反對通知書須列明遊行目的及

組織等資料,限制人民遊行示威的

權利。

1997

年公安條例修訂

2000

年6

月26

號,居留權人大釋

法事件一週年,「學聯七子」連同

十一名爭居港權人士請願,被警察

引九七年修訂的公安條例,以示威

者沒有遊行不反對通知書為由,用

拳頭和胡椒噴霧驅趕,然而示威者

只是和平請願,仍被警方暴力對

待。事後,警方的調查報告不盡不

實,再惹抗議。因此事亦有多人以

公安條例被捕。

2002

月3

月14

日,楊美雲及其他法

輪功學員等16

人,在中聯辦正門外

行人路展示橫額,靜坐示威,抗議中

共向法輪功學員暴力施壓。警方其後

以他們阻街、阻差辦公及襲警等罪

名,強行清場和檢控。及後終審法院

解釋阻街罪名重點在於阻礙是否合

理,故裁定示威者並無構成不合理阻

礙,阻街罪名不成立。

2005年12

月,來自香港、韓國、

台灣、東南亞等地的900

多名反世

貿示威者,在示威現場被警方圍

堵,警方以極緩慢的速度拘捕示威

者,令他們受盡飢寒交迫之苦。有

示威者在警署甚至受不公平等待,

包括遭脫衣搜身、掌摑等,更不准

隨行翻譯員進入。示威期間,更有

示威者及記者遭警方毆打。

2005

年5

月,警察向性工作者李

婉儀放蛇,要求口交服務。但完事

後拒絕支付尾數,更以警察身份威

嚇。當李婉儀步出酒店時,卻被數

名警察截停拘捕,肉金被檢走、沾

有警察精液的避孕套亦被警員檢走

拋棄。李婉儀並被落案控告她傷

人、襲警等罪名。李婉儀因不甘受

辱受屈,自殺「以死申冤」。

2007

8

1

日,200

名機

動部隊及軍裝警員到皇后碼

頭清場,三名示威者被捕,

兩人被落案控以襲警。其中

一名被控者馮炳德於清場

時,被警方腳踏其胸而骨裂,

他依然成為被告並被判囚兩

個月。

2007

年8

月11

日,逾五百名紮

鐵工人連續第三日罷工,於油麻

地遊行,一度在油麻地地鐵站靜

坐,爭取加薪及更多的休息時

間,及要求香港紮鐵工人能夠回

復10

年前的薪金水平。其後統

籌是次行動的三名工會代表,被

指非法集會與煽動工人罷工,被

扣上手銬帶返警署。

2007

年10

月5

日,15

名示威,在灣

仔利東街示威,被警方以阻街罪名拘

捕。有最少四男三女,在律師離開後,

遭警察脫光衣服搜身。其中更有女示

威者在羈留室穿回衣

服時,發現有男性警員路過,亦有女

示威者被要求做出帶有侮辱性的動作

配合搜身。此外,又有示威者被警員

在清場時三度拋進警車內,其後證實

頸部扭傷,需配戴頸箍。

2008

年1

月13

日,民間人權陣

線爭取普選遊行時,有示威者被

控襲警,警員指示威者以手肘撞

向其胸部,令他跌在地上壓傷腰

部。東區裁判法院裁定被告罪成。

然而,當時有大量示威者目擊警

員「插水」。只被示威者接觸便

假裝跌倒,證明警員的口供誇張

失實。

2010

年10

月10

日,網民發起

遊行至中聯辦慶祝劉曉波獲諾

貝爾和平獎。警方以鐵馬陣在

中聯辦門外困著示威者,其中

一名女子開香檳濺濕閘內一名

保安員。其後警方以普通襲擊

罪將她拘捕。此事亦被CNN

導。國際特赦組織亦就此事表

示嚴正關注。

2000

年居港權釋法一週年

2002

年法輪功阻街案

2005

年反世貿示威

2005

年李婉儀自殺案

2007

年馮炳德被控襲警案

2007

年紮鐵工潮

2007

年利東街剝光豬案

2010

年香檳事件

2008

年警察公然插水

社會

5

Page 6: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連日來,紛紛出現要求曾偉雄下台的聲音,主要批評他在任期內領導不力,以致發生了許多警察濫權的情況發生。然而,也不見得歷屆處長能勝任以及之前沒有警察濫權的情況發生。因此單單認為只要把曾偉雄推下台就能解決警權問題是失焦的。一來,在現存制度下,一位處長下台必然意味著另一位處長上台,而新的一位上任是不具任何民意基礎的;二來警權問題並不只出於處長身上,而是與整個警察制度的運作以及其本國家機器本質都有關。因此,我們要檢視的並不單是曾偉雄一人,而是整個警察機關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

大眾對警權的想像

在一般大眾的想像下,警察就是維持治安、穩固現有社會秩序的中性執法機關。而更重要的是,為確保法律能被執行,他們都被賦予了合理使用暴力的權力。而基於大眾對法律的信任,這些暴力的使用權都會被大眾認可。比方說,大眾會認同警察在追捕犯人時少不免會發生肢體上的碰撞以致傷害了犯人,大眾會認同必要時要對「不理性」的示威者使用暴力。這些都不會被納入「濫權」的範圍內,因為要維持秩序嘛!少不了要使用一點暴力。而當談起「濫權」時,就是認為警察施行的權力越過了法律那條界線。比方說,警察抬走了受憲法中言論自由保障的「平反六四」男、警察無理禁錮港大學生等都是警察「濫權」的表現。然而,若果維持現有社會秩序是一切法律、警察執法的最高原則,那就沒有所謂「濫權」不「濫權」了。因此,當我們看到警察為何在某些時候權力的施行竟然可以越過了某些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時,例如言論自由,我們不禁要問,警察維持的是誰人/甚麼樣的秩序?保障的是誰人的利益?警察的權力依據又是甚麼?濫權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秩序」?

在一般的想像下,社會秩序就是社會安寧,每個人都能享有人權的保障,例如性命、財產、工作保障等。我們可以想像,每個社會都需要經濟發展,因為一切個人發展及成長都需要有經濟基礎。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底下的社會,「社會秩序」就單單是指向穩定的經濟發展基礎/增長。這意味著一切的秩序存在就是為了發展經濟──即使經濟發展與個人權利有衝突,個人權利往往被犧牲,例如在工作中工人被資本家剝削,也會被無視。因此,這個「社會秩序」的指向給予了資本家極大的合理性去剝削工人──資本家以「經濟發展」為名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去決定工人的工作情況。先不論經濟發展是不是社會前進的必要條件,可是能夠肯定的是,所謂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意義下只不過是建立在穩定僱傭關係之上──若果工人不為資本家工作,資本家、政府以致整個社會能這麼富有嗎?然而他們的工作狀況是被忽視的。而我們一直深信政府的功用本來就應該是為了廣大人民而服務的,可是,政府本來就是這種「社會秩序」的擁護者,因為政府也能從這種「社會秩序」中獲利,比方說從資本家的企業中收取利得稅及土地買賣中獲取自己龐大薪金;而且,在代議民主的政制中,政府成員(包括議員、總統)的選舉經費大多來自資本家的贊助,因此不難想像政府的是會站在資本家一邊;而資本家才是真正社會的統治階級,他們養活了一眾高官。

當然,被剝削、控制的一方會站起來反抗,怎麼辦呢?法律與警察這等國家機器便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最好的防衛壁壘。

論 警 察 濫 權 文:蚊

社會

6

Page 7: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警察的本質:鎮壓的維穩工具

作為維穩的第一道防線的法律從根本上肯定及維護的是僱傭勞動制,也就是肯定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所謂僱主與僱員對立的關係,合理化了資本家手握控制工資、生產資料的大權。比方說,私有產權法保障及合法化了資本家壟斷生產資料(例如生產機器、原材料等)、甚至容許將人人都應當共享的天然資源,例如水、土地等私有化,而工人因為沒有辦法掌握生產資料,就只能過著努力地被控制、甚至是被剝削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劃定了民眾反抗的形式,比方說和平地遊行示威等的模式是容許的,但當反抗的模式會阻礙到資本家的生產,例如堵路(影響交通運作,令生產有機會中斷)就被禁止。說是為了廣大人民利益著想,事實上整個社會維持著「日常」運作最大得益者卻是資本家。

而民眾也會有不服從的時候,那時候第二道防線,也就是警察這暴力執法機關出動的時候了。每當開始真正衝擊到資本家的利益時,法律賦予了警察合法、「合理」暴力執法的權力。比方說即使在三六反財政預算案堵路中這等只能有限地衝擊的行動中,已經觸動到資本家的神經──一來民眾都不希望政府只派六千蚊草草了事而應該有一個長遠、公義的財富再分配計劃;二來真正大型的堵路是會有效阻礙資本家生產,他們是害怕的;而警察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著想,還是毫不留情地對示威者使用了胡椒噴霧,以及以昔日只會用於拘捕黑社會的「非法集結」來高調大規模拘捕示威者。以武力手段維護「日常」「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國家鎮壓機器性質一覽無遺。

中立及濫權的迷思

警察這不受大眾制衡其權力的執法機關經常被認為是公平及中立的(想像他們是獨立權力操作的機關),可是依其本質及實際操作而言,它是偏向統治階級的──為統治階級建立一個資本主義的秩序社會,穩固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剝削關係,讓資本家安心地財源滾滾來。有人可能會說,李嘉誠殺了人也是會被拉的啊!他也沒有特權啊!可是一來,李嘉誠(或是某位大資本家)他比我們有更多資源繼續打長命官司,這是由於經濟上的不平等以致可以在法律系統中佔有優勢(但為何司法制度下的「公平」會被財富因素左右?);二來就是,法律與警察這等國家機器,並非為了個別資本家服務,而是為了整個統治階級服務,以維持整個資本主義的運行;所以即使李嘉誠被拉了,長遠來說對整個資本主義的運作也是毫無影響的。因此,我們不應把那個所謂「公平」、「中立」想像成為是對於某個人的,而應該把整個群體──階級──的利益加以考量。警察,以至法律維護的,並非是個人的利益,而是整個統治階級的利益。

而所謂的「濫權」,從來就不是核心問題。若果「濫權」指的是越過法律的界線,也許從來就甚少「濫權」的情況出現,因為即使它對待示威者有多暴力(雖然未去到殺人這麼嚴重)、做法有多不合理(例如 818 港大事件),但只要目標還是指向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法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默許;而既然某些警察的處事方式是得到法律的支持,即使做了也沒有所謂的「濫權」。而即使警方對待抗爭者的態度,甚至處事方式有好轉,他們到最後還是要「依法」拉人的,因此單單把問題放在警察是否濫權、如何監察濫權情況,也不足以讓我們了解警權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警權指向的對象是統治階級,而並非甚麼人權或公義。雖然警察的投訴機制改善了也是好的(有好過無吧!),但要真正解決警權過大的問題還是要留待真正的社會改革──建立一個以平民大眾為中心的社會,而非只是錢吧。

社會

Page 8: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天下烏鴉一樣黑,正如前文所指,警察的本質都只不過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團隊,但面對香港警察越來越多對人民不擇手段的打壓,大家總有感警察今非昔比,方有所謂香港警察「公安化」的言論。警察作為國家權力的標誌與象徵,市民看似可以透過預設的投訴機制抑止警員濫用權力作制衡,但事實上,香港的警察投訴機制卻連這僅餘的功用也未能提供。香港警察並非正在公安化,而是他們以往未盡顯其暴力本色,他現在不過是告訴我們,市民其實奈他不何。

自 己 查 自 己

香港的投訴警察制度,包括接受、調查投訴,以至定案及處分的程序,都是由香港警務處編制下的「投訴及內部調查科」(投訴警察課)處理。事實上,「投訴警察課」與警務處內其他編制的警員之職位不時會互相調任,調查人員和被投訴者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也容易涉及不同的利益關係,加上調查員同屬警隊人員,因此無論在個人利益考慮還是調查心態上,根本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可惜市民對警察的投訴,卻只能透過這樣的渠道。再者,正如早前市民投訴警務處處長曾偉雄於立法會講大話,投訴警察課內的警員就是要調查其「阿頭」有否違反誠信,行為是否合理,這樣的調查有說服力嗎?

以零七、零八年為例,兩年內近九千宗涉及警員疏忽職守、態度欠佳及毆打等投訴中,通過調查後,結果為無法證實就有超過一千五百宗,證明屬實的只有二百一十二宗,其餘則主要是投訴撤回、無法追查及和解(註一),不過即使投訴證明屬實,其中

九成個案﹙一百九十一宗﹚的處理手法也只是被發出勸告,即使被警告的都只有七宗(註二)。

監察得個睇,調查你冇計

另一方面,所謂兩層投訴制度的第二層——監警會也不過是無權力的監察機構。監警會雖然為獨立法定機構,但它並無被賦予任何調查、處分或定案的權力,角色不過是覆檢由投訴警察課完成調查後的報告以及觀察警方的調查工作。多年來,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亦一直批評香港還未設立獨立投訴警察機制,沒有任何權力保證投訴警察的個案能得到正確而有效的調查。

零七及零八兩年間,警監會﹙監警會零九年法定化的前身﹚對投訴個案共向投訴警察課提出了三千六百多個建議及質詢,當中有二千八百多宗獲投訴課接納,卻只有二百一十五宗的調查結果獲得修正,可見這種被動而沒有調查及定案權力的監察角色,根本沒有足夠制衡警權的能力。事實上,從政府的角度看,警權從根本地不能夠被削弱,方能作為其國家機器的角色,追溯至九七年,政府早已提出將警監會法定化的草案,當時立法會成功提出修訂,讓警監會認為投訴警察課的調查出現問題時,能進行獨立的調查工作,但最終政府為確保警權不受威脅,寧願放棄法定化而將整項條例收回。

外 國 , 又 如 何 ?

相對於英國,自二零零二年通過《警察改革法》後,英國的警察投訴機制得以改革,成立了投訴警察獨立委員會,委員會擁有自己的調查員,可以直接調查投訴案件。當然,所謂的投訴制度不

要投訴警察,

不如搞改革 文

文:許釀成劉

過是在既有的法律下對人民的最低保障,他們仍然是服務於政府,對於任何影響社會秩序的行為(不論正面或負面),他們也會被賦予使用暴力的權力向人民施壓。(註三)而這已經超越投訴機制的問題,卻又回到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本質問題了。

結 語

可是香港的市民連其僅有的投訴機制也是欠完善,人權就只有完全受制於警察的槍炮威權之下。即使你仍拒絕相信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本質,但身處如此的制度下,眼見警察對市民自由的步步壓縮,你還相信警察單純是維持治安,除暴安良的正義團隊嗎?

註一:「投訴撤回」佔兩年總投訴個案的三千多宗,指:投訴人不打算追究。「無法追查」佔兩年總投訴個案的一千五百多宗,指:不能確定被投訴的警務人員的身分;或資料不足而未能繼續調查;或未能取得投訴人的合作,例如投訴人拒絕作供,以致無法繼續追查。「和解」佔兩年總投訴個案近二千宗,指:輕微投訴,無需進行全面調查,只需由總督察或以上職級的高級人員擔任調解人員。

註二:處分類別分為:告(一百九十一宗)、警告(七宗)、警誡(七宗)、譴責(兩宗)、嚴厲譴責(四宗)、被刑事定罪後革職(一宗)

註三:可見《社會改革的永恆阻礙:警察》一文

社會

8

Page 9: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朋 友 拉朋友 文:朋友

從小與警察接觸不多,除非問路。我有禮地問,他親切地答。他如何親切,也只能減少部份我對他的畏懼。總之看見他一身警察制服,就會聯想到他有槍和棍,他能把我抓起來。長大後我有朋友做警察,我有朋友被警察拉。

今年三月六日反財政預算案,我和朋友遊行至政府總部。離開時他以相機瞄準警察,道:「國家機器。」我當時心裡不舒服:「講到他們好像沒思想感受。」晚上接到電話,得知有報社老鬼因以堵路反財政預算案而被警察拉。他平時待人公平處事合理、滿腦子想著改革社會解放人類之類的問題,那次以堵路作抗爭手段大有因由。[註一]大概也有警察反對預算案也諒解堵路的抗爭手法,當警察的朋友就是其中一個,但他為己辯護:「始終要執行任務」。我問:「若我在其中你都拉我?」,他說「假手於人」。 六月四日凌晨,我的兩位莊員以遊行聲援三六被警察無理拘捕的反財政預算案人士,結果也被警察拉。[註二]他們當時不過是隨著隊伍走、完全未有準備作進一步行動,怎麼又會被警察拉呢?是次遊行是針對警察(和統治階級)對社會運動的無理打壓,是否得罪警察(和統治階級)就要被拉? 八月十八日,李克強去港大出席校慶典禮,有港大學生會的同學在校園裡被警察禁錮。這件事發生後始讓社會關注和討論警察及其能擁有的權力。

怎麼我身邊那些關心、參與社會改善的朋友都被警察拉?他們都犯了一個毛病:就是批評或對抗建制(統治階級建立且維護的體制)。那麼,我眼見警察的行為是挺符合國家機器這講法。除了因警察這份職業薪高糧準,我實在想不通為何有人願意為鞏固既有統治而拉自己的朋友──而明明認為自己的朋友做對了。 [註一]〈為甚麼要堵路〉,解釋為何以堵路作為反財政預算案/爭取社會改革的抗爭手段:http://cusp.hk/?p=2035[註二]〈警察出招,六四凌晨的事實〉,描述警察如何策略性地拘捕遊行人士:http://cusp.hk/?p=2143

對於警察,我從小到大都討厭。 那時候,當然沒有什麼原因,也許是基於長輩說他們是「有牌爛仔」的印象。到人漸漸長大,大概是初中的年代,我有比較明確的想法──我不喜歡「紀律」。所 謂的紀律是什麼呢?一切的規則制定和執行,和我自身的利益互相衝突,而我的那些利益,卻沒有為任何人構成阻礙。比如說,校服儀容。 可是當時我還是對警察有點遐想。比如說,中三那年,舍弟的單車被偷,在口供室外,有個警察在「嚴禁吸煙」的牌子隔壁抽煙,還說肚子有點餓,問我能否替他買點吃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卻到現在還有記憶──警察似乎還是有人性。 這種不知所以的、對警察還有幻想的感覺,直至預科。開始接觸左翼思想的著作,為我帶來思想上的衝擊。警察,是站在最前線,握著他們有的特權,執行一些向統治階級傾斜,維護其利益的法律的暴力機關。可是,他們沒有所謂「人性」,對我當時來說,是一種「認知」,卻不是一種「感受」。 六四晚會完結後的反警權、道路歸於人民的遊行,這些「受薪專業」的警察,木無表情,一句話也不說,只接到上司命令,便把我們圍堵、推倒、甚至攻擊。

「你有冇人性架?!」我聽到隔壁有人哭著叫。他已經被推倒地上擦傷了。我回頭看他,再望著前面一排排高大的身影,雙腳竟有點顫抖。如此強大的暴力機關!人性?還談什麼人性?我看到同伴一個個倒下,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為著大家也應有的權利去奮鬥,而警察卻一再把他們無情地推倒。那刻,我終於把我的認知和感受結合:警察終究是維護統治階級的,他們執行他們的職務,絕不會留有半點人性。 現在,我已對警察沒有任何幻想了。他們便是機器,也許,只有當他們解除了他們的職務,放棄他們的制服和武器,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的一邊,回復所謂「人性」。

我 的傻 豬 豬女 警 文:六十蚊

從小到大我就被教導警察是正義的,而且會分辨善惡。大概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真實的警察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直至我在本年七月一號被捕。

由於一直相信社會應該要有一個合理的制度以致每個人都可以生活得更好,於是在七月一日中我和志同道合的人走出來遊行。明白到單是遊行並不能向政府有效地提出我們的訴求,於是我們堵路了。

我被一位女警帶上了車,她替我戴上膠手扣的時候手還是在震的。劈頭她便滾大眼睛看著我問我:「你是不是收了別人錢?」我頓感無言。一來我是自發的,並沒有收過任何錢;二來,我怕即使答了不是,也會被她扭曲我的意思。到達警署的時候,一眾女警就是「上司叫他們甚麼便做甚麼」的狀態。「照顧」我的女警在程序上卻錯漏百出,包括抱著我拍「犯人」照,所以她一直像小孩子般被上司責罵。這時我便意識到她可能是新人,於是我問她:「你是剛畢業的警察嗎?」身旁的女警連聲否認,但她卻十分大聲地答:「是呀!我們剛從黃竹坑畢業出來,車程距離這裡只有廿多分鐘呢!」

在相處的十數個小時期間,也許我樣子比較年輕,她像對小孩子說話般不停訓誡我:「下次不要再那麼曳了!貪得意為了玩而要在這裡捱十多小時,值得嗎?」我反倒問她:「你說我們曳貪得意,你知道我們的訴求嗎?你知道我們為甚麼要堵路嗎?」她一副精靈可愛的樣子答:「有甚麼訴求?總之你們就是曳,我不明白這有甚麼好玩,這可是會隨時被起訴的呀!」我便不再作聲。最後,我們拒絕保釋的示威者都被無條件釋放,臨走前她還教訓我:「不想再進來,下次便不要再玩了!」賭上了前途,難道就真是為了貪得意玩嗎?

心裡一直都在想,所謂的正義使者不是會明辨是非然後才行動嗎?然而,警察甚至不知道我們的訴求及堵路原因便拘捕了我們。從他們的無知看來,他們大概只是一些沒有意識的執行機器吧。

與警察相遇時 ……

國家機器初體驗 文:石七刀 

9

Page 10: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也許你會覺得警察作為一個國家機器與否,實在與你無關,因為你

充其量只是七一、六四上下街,然後和平散去,不會上街抗爭、堵

路、或者參與其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行動。但,國家機器

真的與你無關?雖然激進行動(包括革命、公民抗命……)與建

制內的爭取,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何者優何者劣未有定論。但不

得不承認的是,激進行動作為一種相對不受大眾接受的方式,在過

往的歷史中,都一次又一次為社會帶來重大的改變,大大改善人民

的生活。大家關心的高樓價、官商勾結、功能組別問題,最後很有

可能因激進行動在香港被警察打壓,而得以苟延殘喘。以下將援

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和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抗爭的經驗,指出激進

行動對改變社會的重要,和警察如何本質地阻礙這些改革發生。

南非:武裝抗爭促成的民主和民族和解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抗爭的代表人物是曼德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

他在大眾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謙讓君子,甚至被誤以為是「非暴力抗

爭」的代表,殊不知曼德拉正是最明白非暴力抗爭的無力,才創

立武裝派系抗爭。換作今天,恐怕他不過是另一個恐怖份子吧!

1944 年曼德拉已經加入主張非暴力抗爭的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

積極地投身政治。可是問題一直沒有改善,1960 年南非軍警更

在沙佩維爾向正在進行示威遊行的五千名抗議示威者射擊,導致

69 人死亡。有感非暴力抗爭的無力 (1),曼德拉前往埃塞俄比亞

接受軍訓。軍訓完畢,曼德拉回南非後隨即創立武裝派系:「民

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 並任總司令,從事破壞活動。

不到兩年,曼德拉就被捕入獄,其後再被判無期徒刑,罪名是「企

圖以暴力推翻政府」,但民族之矛的活動持續。破壞活動(炸彈襲擊、

在公路埋地雷、游擊隊……)成功令外國撤資,而南非外債增至 $210

億美元,成為國際問題。面對這種局面,政府開始了跟曼德拉的談

判,最後才達成了憲法自由民主。可以說,武裝抗爭成功促成了南非

政府與曼德拉的談判。南非抗爭的成功是由廣泛的暴力所引領的。(2)

美 國: 持 續 的 公 民 抗 命 改 革 社 會

另 一 個 同 樣 獲 諾 貝 爾 和 平 獎、 形 象 正 面、 卻 又 屢 次 被 捕 入 獄

的人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他終其一生,

不 斷 參 與 公 民 抗 爭, 不 斷 與 警 察 衝 突、 被 捕 入 獄。 面 對「 激

進 」、「 教 壞 細 路 」 的 質 疑, 他 坦 言「 直 接 行 動 的 目 的 就

是製造危機及張力,令這些一直被略和無視的社會問題變

得 不 可 被 迴 避, 令 談 判 / 解 決 這 些 不 公 變 得 可 能。」 (3)

馬丁路德金於 1955、1960、1961、1963 年多次因發動罷乘、

餐館靜坐、參與未經許可證遊行被捕入獄……當時八名白人牧

師向馬丁路德金寫了一封公開信,勸他用合法渠道解決社會不

公,不要呼籲公眾公民抗命/犯法,金的回應是「所有人都有

違反不公正法律的道義責任。」(4) 出獄後,金發表了 I have

a Dream 的知名演說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他沒有放棄公

民抗命或佔據舒適的道德高地指點江山,相反,金 1967 年

再一次因參與未經許可證遊行入獄。一年後,金遇刺身亡。

改 革 = 危 害 社 會 穩 定 = 警 察 阻 止

不管是曼德拉式的暴力抗爭,還是馬丁路德金式的公民抗

命,無可避免地示威者都是在「危害社會穩定」,所以必

然會觸動維持社會穩定的警察的神經,惹來一次又一次的

拘捕監禁。韓農的反世貿示威、紮鐵工的抗爭、反高鐡包

圍立法會、巴士的士小巴維他奶國泰工潮、守護菜園村的

巡守、反財政預算案的堵路……你可以不參與這些「激進

行 動 」, 但 你 不 能 否 定 激 進 行 動 一 次 又 一 次 將 社 會 的 問

題 突 顯, 擴 闊 我 們 的 公 民 意 識 和 融 聚 改 革 社 會 的 力 量。

這是最壞的時代,這可以是最好的時代

當功能組別繼續存在,普選遙遙無期;當地產繼續霸權,產業繼

續單一;當政府一邊減稅、派錢,一邊自稱負擔不了公營醫療

和全民退休保障的開支(!!!)時, 也許是時候認真審視一

下大家的雙重標準:如果我們尊曼德拉、甘地為聖人,為什麼

視香港的上街者為暴民?我們接受不了街頭或議會內的衝撞,

又為何可以對影響每一個人、每一天生活的制度暴力視而不見 ?

( 1 ) M a n d e l a , N e l s o n ( 1 9 9 4 ) . L o n g W a l k

t o F r e e d o m . L i t t l e , B r o w n a n d C o m p a n y .

(2) Tom Lodge, “The Interplay of Nonviolent and Violent Action

in the Movement against 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 1983–94,”

(3)(4) King, Jr., "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 16 April 1963

社會改革的永恆阻礙:警察 文:笑希嬉

── 兼試答國家機器關你咩事?

10

Page 11: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天 大 地 大 各國房屋專輯

嗯,為什麼是英國打頭陣呢?

英國人口六千多萬,政策之推行牽涉到中央與地區政府種種複雜的

問題,與香港的情況大有不同;然而,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多年,香

港的房屋政策受英國房屋政策影響最深——香港衛星城市的概念源

起英國的「花園城市」,公屋出售等政策更是與英國如出一轍。

我們選英國,不是為了要緬懷前宗主國是如何之好;我們選英國甚

至不是因為它的房屋情況較佳。英國於戰後數十年間的住屋情況,

其實比起當時歐洲其他國家如瑞典、法國等時較為不理想的(註)。

我們從英國公屋戰後發展中所能見到的,一是房屋政策從來受意識

形態所支配,二則是一段美好但中途夭折的公屋構想。

註:

參 考 Success and Failure in Housing Provision-European

Systems Compared 的說法

在 最 壞 的 時 代

做 比 較 好 的 事 情

二 戰 後 英 國 公 共 房 屋

發 展 給 我 們 的 啟 示

1945 年二戰終結。

二戰期間被德軍瘋狂轟炸的英國滿目瘡痍,處處頹垣敗瓦,數以百萬計

的房屋損毀。1946 年間,數以千計無家可歸的家庭大舉搬入丟空了的

軍營、防空洞,甚至戰俘營,聯群結隊地住在營內的半筒形鐵皮屋(註

一),英國政府不得不容許他們繼續居住,直至政府建得有屋妥善安置

他們,可見當時房屋何等短缺。二戰之後十年間,不論是工黨還是保守

黨上台,政府都每年數以十萬計地大規模建房,不改介入房屋市場的基

本方針。

房 屋? 這 不 單 是 一 個 民 生 問 題

房屋短缺,所以不論是什麼黨執政都會介入建房解決民生所須——這,

不是很正常嗎?可是只要一看歷史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1919 一戰之前,英國城市居住環境慘不忍睹,可供居住的房屋何嘗又

不是缺之又缺,但當其時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不認為有必要

或有需要干預房屋市場,公共房屋絕無僅有,只佔房屋總量不足6%(註

二)。1939 打完仗後之所以首度開展了大規模發展公屋,固是出於需

要,更是出於民意所構成的巨大政治壓力。

這個情況於二戰之後尤為明顯。戰爭炸毀的不僅僅是房屋,兩場傷亡慘

重、殘酷非常的世界大戰也把歐洲人民對整個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

度——的信心給炸個稀爛了。1917年俄國革命成功,改行社會主義制;

二戰時蘇聯擊退以強盛著稱的德國,舉世震撼,向歐洲民眾展示了另一

種社會制度是可能的;民心思變,希望力保穩定的歐洲各政府推出了連

串社會福利,如醫療保障、住屋保障、退休保障,打造出「福利國家」

(Welfare State),以防民眾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英國也是福利

國家的一員,於這個背景之下,政府才會不斷大量興建公共房屋。與此

同時,英國國民一則經歷了國家分配工作、配給物質等戰時管制,二來

戰時社會劃分階級的情況大大削弱,國民對社會公義的渴望十分清晰,

整體來說較戰前對政府介入社會提供服務、補助低下階層的接受程度大

大提高,有利政府介入社會各個層面。

意 識 形 態 決 定 政 策

二戰後保守黨繼工黨下台之後執政,並成功達到每年建屋三十萬的目

標。紓緩了燃眉之急,兩黨意識形態的分歧就開始浮面了。達標後,保

守黨慢慢開始打算縮減興建公共房屋的規模、減少補貼和放鬆對私人租

住市場的租金管制了(註三)。大規模公共房屋,又或直接對房屋進行

補貼,政府的錢從何來?就是來自在富人身上抽的稅。而像租金管制這

樣的措施,更是直接地損害放租者的利益。

保守黨代表的是擁有資產、房產的既得利益者,它又怎可能長期推行損

害其票源的政策?當房屋短缺略有紓緩,保守黨就轉向鼓勵個人置業,

又或透過放鬆租金管制振興私人租賃市場等政策解決民眾住屋須求。工

黨代表的是工人、是在現行社會制度下處於底層的人,抽稅進行財富再

分配以令社會稍稍公平是天經地義,建造人們生活必須的房屋不應交給

本性投機、盈利為先的私人發展商,讓他們從中獲利,而應由政府按需

要主動建房解決住屋問題。

意識形態主導政策,於英國兩大政黨如何決定房屋政策之上表露無遺。

策劃:Cham、Susanna

屋,人人要住,不分香港人外國人。

我們不滿意香港的房屋現狀,可是要切切實實地描繪出如何才是理想的狀況,卻又苦缺想像資源。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包括對房屋的想像,無可避免都受囿於我們自身的經驗。香港,經年累月就對著那麼貴的樓、那麼惡的地產商、那麼令人憤怒的政府,我們或許可以說得出我們不想要什麼,卻好像說不出我們想要什麼。

當我們了解到世界各地人民面對的房屋問題,與我們面對的困境或多或少地相通,他們過去解決房屋問題的嘗試,以至到如今面對的困難,我們都可以從中得到重要的啟發藉以改善我們現在的處境。

社會

11

Page 12: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公 共 房 屋 可 以 是 這 樣 的

二戰後先是工黨挾強大民意上台執政,首次成為於國會佔大多數的執政黨(註四),身兼

房屋規劃之責的衛生部部長 Aneurin Bevan(任期為 1945-1951)銳意大展拳腳,力求改善

公共房屋的質素,一洗公共房屋質素惡劣的污名。他視房屋為其中一項應由政府保障的服

務,全民都有權享有(註五)。

他相信公共房屋並不是為低下階層而設的劣等住房,而應是整個國家的永久優質「儲備」

(註六),因著這信念,他將每間住房的最小面積提升至九百呎,並在保守黨的一片反對

之聲中為每間房子增設了第二個廁所。他認為建屋但求速度而犧牲住屋質素的做法是「短

視、懦弱和殘忍的」,因為「人們畢竟要在這些房子裡住上很多年」。到今時今日,Bevan

任下所建公共房屋的質素之佳仍是有目共睹(註七)。

如果公共房屋朝 Bevan 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社會上居於公共房屋將佔大多數而非少數,只

有少數極之富有的人才住在私人物業。居住在公共房屋的居民將不是一個有負面意思的標

籤,公屋居民免受許多不必要的壓力,不會被罵為「蛀米大蟲」,因為他們無論是在數量

上不是少數。而公屋的良好質素,則意味著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安居樂業,大家都能、亦

知道能在公共房屋住得好好的。住得好好的不是少數爬到上層者的專利,而是社會上所有

人都享有的權利。大家不必為房屋糾盡腦汁甚至借貸度日,可以把心力放在其他地方。

推 倒 重 來 . 推 倒 重 來

Bevan的用心雖好,苦於無以為繼。英國政壇長期由工黨和保守黨兩黨輪替,兩黨輪流上台,

不斷互相推翻對方政策,形成了可悲復可笑的局面。以 Bevan 為例,泰半他推行的政策於

保守黨上台後都被推翻了:

1951 年,工黨執政,私人企業建屋受到規管(建築物料如鋼鐵、木材的供應亦受規管)

1953,保守黨執政,規管取消

1947,工黨執政,城鄉規劃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將發展權收歸國有,

從改變土地用途而得來的收益將被 100%徵稅,以杜絕囤積土地或投機炒賣。

1954,保守黨執政,法例取消(隨後土地佔建築成本百分比節節上升)(註八)

1949,工黨執政,房屋(財政撥款)法(The Housing [Financial Provisions] Act)明

確表明中央政府將補助社會大眾的住屋而非獨獨補助工人階級

1954 保守黨執政 終止補助一般大眾的住屋,專注補助有特殊需要的家庭:老人、單身

人士、寮屋居民(間接惡化社會對公共房屋用戶的偏見)

出 師 未 捷 身 先 死

在任時 Bevan 招來了保守黨的猛烈攻擊,他雖頂得住保守黨的壓力,然而 Bevan 再強硬也

敵不過外圍的經濟因素:1946-47 年的嚴冬對戰後不久的英國帶來了幾乎致命的打擊,大風

雪令交通癱瘓、燃料嚴重不足,發電站也被逼停止運作,當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一成,

英鎊由$4.03 貶值至$2.80,政府幾乎無法維持收支平衡,鬥不過操生殺大權的財政部,

房屋只好讓路給國防和外交(註九),Bevan 於 1951 年黯然辭職,而 Bevan 之後負責房屋

的部長都不再如他般重視房屋的質素了。

以 自 由 之 名 , 行 不 義 之 事

八十年代保守黨的戴卓爾上台,提出 The Right To Buy (RTB),將公屋出售、鼓勵借貸

置業等,將平民百姓一步步推向變幻莫測的市場。出售公屋是英國最大型和長期的私有化

計劃,原本的公屋成為私人所有,不受政府控制。時至 2010 年,英國國民擁有自住物業的

比率達到了七成。出售公屋產生了龐大的二手公屋市場,於一些地區公屋的售價與私人樓

宇看齊。出售公屋直接使三分之一政府手上的公屋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註十),家庭正

在擴張的租戶搬到較寬敞單位的機會大跌,同時輪候公屋的時間也大大延長,基層家庭不

得不在英國惡名昭彰的私人出租屋苦等「上樓」。

12

Page 13: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如今歐美債務危機波及英國,露宿者隨處可見、單計倫敦就有三十六萬戶輪候公屋(註

十一),英國當局卻又想削減公共房屋開支了。當年 Aneurin Bevan 為英國理想住屋所擎

劃的藍圖因為連場大風雪所引發的經濟危機而冰銷,一次又一次,宏觀經濟因素令到平民

百姓的住屋需要被延後處理。

回 到 香 港 , 獲 益 的 是 ……

六七暴動之前,港英政府基本上滿足於大量興建徙置區或廉租屋,沒有周全的房屋計劃;

六七暴動以後,民怨深重,港英政府出現管治危機,港督麥理浩指住屋短缺是政府與民間

最大的磨擦與不愉快之原因(註十二),提出了「十年建屋計劃」,一改以往港英政府漠

視房屋的作風,開始注重各屋村的文娛設施及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開始積極發展新市鎮,

第一代新市鎮包括沙田、荃灣、屯門,全部位於新界,將人口分散,「以解決過分擠迫形

成社會不安定的問題」(註十三)。

從六七暴動後香港政府方認真看待房屋規劃,可見政府是逼於市民的壓力而非需要決定其

行動的,這可謂與英國政府於二戰後大量建房異曲同工。

香港連一個代表工人階級、代表基層的大黨都沒有;也沒有民主,立法會一半是功能組別,

特首是小圈子選出來的,就算有代表基層利益的大黨也不能有效影響政府政策。兩黨輪替

如英國是麻煩,但透過投票總算保障了一個人民向政府施壓的渠道,不至於像香港般,除

了暴動都不知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向政府施壓。

香港人不能透過選擇執政者來影響政府政策,但政府的房屋政策一定有其意識形態,那究

竟是誰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從政府的房屋政策究竟對誰最有利一窺。

1998年金融風暴,樓價急瀉,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在2002頒佈的「孫九招」托市,

停建停售居屋、中止出售公屋計劃,完全退出房屋市場,由得市民自生自滅。政府如此舉措,

任由私人發展商在房屋市場漁利,將他們養得「肥到襪都著唔落」(註十四),以將社會

的一大部分人推入深淵為代價。

改 寫 劇 本

讓我們爬出這個深淵,回到 Aneurin Bevan 的理想:讓政府興建高質素的公共房屋,讓這

個社會的人民不用為居住而受盡折磨,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比較公平的地方。這個社會應

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安居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為少數人生產利潤的鬥獸場。

註一:Glynn, Sarah, Where the other half lives, p.295-296註二:Headey, Bruce, Housing Policy in the Developed Economy註三:Headey註四:Jackson, John H., The world in the post-war decade 1945-1955, p.215-217註五:Glynn, p.22註六:Headey, Bruce, Housing Policy in the Developed Economy, p.137註七:Glynn, p.23註八:Hall, The Containment of Urban England, p399-400註九:Wikipedia, “Winter of 1946–1947 in the United Kingdom”註十:Ed. Malpass Peter& Rowlands Rob, Housing, Markets and Policy, p.59-75註十一:B03 新報地產 2011-09-11註 十 二:Yu, Wai Kam. 1998.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in Transition – Privatisation, Commercialisation and Residualis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Policy Viewers.註十三:維基百科,「香港公共房屋」;「香港新市鎮」註十四:何鴻燊2005年不值政府於西九單一招標有利李嘉誠,說出「佢都肥到襪都著唔落,仲要俾封大利是佢!」

13

Page 14: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有留意上期《學生報》左翼學會廣告的同學,應該會知道本會 參與了狙擊8月21日「反外傭居港權遊行」的行動。本會參與行動的六名成員,有四名被捕。

其實行動的前一晚,是左翼學會的退修營,我們在馬料水碼頭露宿一宵。雖說那兒風涼水冷、環境清幽,但有不少人整晚都沒有怎麼睡過。老實說,有誰不想明早立刻回家泡個熱水澡就呼呼大睡?為甚麼我們仍要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到中大自製橫額,然後連飯都沒吃就趕過去維園?萬一被捕,更要在差館呆坐多四、五個小時才可回家。

說了那麼多,不是要炫耀我們的付出有多偉大,我只是想強調我們堅決要行動的原因。由「新移民無得拎六千蚊」到「反對外傭居港權」,香港近來排外情緒抬頭。站在左翼的立場,我們覺得這些排外的態度是必須迎頭痛擊的。情況就好像,如果有人發起遊行要「爭取廿三條盡快立法」,很多人都會覺得無可能不走出來狙擊一樣。

本地人優先,錯在哪裡?近來持排外立場的論者,主要是覺得一些外來的社群來香港「搶飯碗、搶福利」。驟眼看來,這種說法挺有道理──自己人的需要當然是要先處理吧。但我們也不可否認一些事實:這些外來的勞工群體不但沒有永久居民的福利,還要做著最低下的工作、賺取最微薄的薪金,他們往往都是社會中最受壓迫的一群。 其實,儘管本地和外地工人的心態、文化背景會有分別,但他們之間的對立是不必要的——當政府投放在福利的資源充足、民眾生活質素佳的時候,誰會咒罵外勞?只怕只會拿外勞來炫耀香港是甚麼國際都會吧!所以,問題從來就不是「餅不夠分」,而是「餅不夠大」!不如想想,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樓市有升無跌,可是現在社會資源卻集中在哪些人手中?是哪些人掌控我們的起居飲食、交通消費,甚至醫療教育?資本家是也!我們認為,社會真正的矛盾是資本和勞動的對立。不論是本地還是外地人,只要沒有生產工具為自己進行生產,他們就必須出賣自己勞動力為資本家打工以求維生。而資本家做生意必定會想把利潤最大化,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壓低工資、剝削工人,亦因此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必然是對立的。事實上,香港大量輸入外傭——要千千萬萬的年輕女子離鄉別井——本身也是為資本服務。

本地工人與外勞爭鬥,誰最得益?參考維基百科的說法,菲國政府之所以在70年代起大力鼓勵國民到海外工作,是為了降低失業率及利用海外勞工的匯款來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同時中國改革開放、內地投資成本低,香港廠家紛紛北移,留在香港的設計、貿易、金融等行業就成為香港的主要行業。在香港非工業勞動需要的人口大增而導致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不少原為家庭主婦的女性也投身於勞動市場,照顧小孩和做家務的工作就留給外傭了。可見,外傭的大量輸入並不是偶然的——既不是全港主婦家務大罷工,也不是菲律賓女子突然對香港趨之若鶩,而是和資本的利益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地工人飯碗朝夕不保,同時面對物價上騰等種種經濟壓力,其實都不是外地人的錯。以外勞取替本地工人,也不是因為本地工人做錯了甚麼,而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資本家永遠都想找最便宜的勞動力。外勞在陌生的地方工作,又碰到不同文化的社群,自然容易產生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本地及外地工人原本就是屬於同一階級,他們都是受到資本家剝削的命運共同體;但如今本地人卻將矛頭指向外勞,忽略了資本家才是共同的敵人──這,恐怕就是資本家最樂意見到的事了。

同樣地,資本家不會手軟,他們更希望加劇工人階級的分化。在「外傭居港權」一事,資本家不想政府增加稅收擴大福利開支,

關於反外傭,其實我們想說的是……文:kenef,我_你老_

左翼學會與學生報隆重呈獻:

作者簡介:Kenef,藥劑三年級,頭髮微禿。常常不聽別人電話,經常潛水直至深夜消聲匿跡。每天都因為左翼學會缺乏女性成員而感到煩惱,同時極之期待羅莎盧森堡的出現。就業前景明朗,但仍不見女性勾引,現正努力改善中。

左翼學會成員出發攔截反外傭遊行。

左翼學會成員被捕,警員因興奮而高舉V字手勢。

14

Page 15: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定必在媒體鼓吹反對聲音、抹黑外傭,在必要時甚至出動中央釋法。

排外最可恥的地方,在於利用工人階級對資本家剝削的憤怒,借力打力指向更弱勢的一群。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我們實在無理由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反而對每天實實在在的壓迫不聞不問。認真想一想,這樣的情況真的很可怕,就好像在農場裡等待被宰割的豬隻,一窩蜂去搶奪小雞的食物。

警察明顯的偏袒希望你讀到此,會開始了解我們當天的心情。「反外傭」遊行人士不是我們仇恨的對象,我們喊破喉嚨都想他們明白,大家都是同一陣線的工人!然而,為防止對資本危險的訊息散播,警方早就出動了。

那天所謂「狙擊」,其實就是攔截遊行、嘗試阻礙「反外傭」遊行進行。至於具體怎樣做,在哪個位置阻擾,我們事先都不知道。當天我們一行人在中大自製完橫額後,就到天后地鐵站和其他行動者匯合。如果加上在附近偷聽的便衣警員,大概有三十來人吧。等齊人後,我們就跟著發起行動的朋友走,走進一個公園,還未碰見狙擊的目標,警方就擋路了。察看一下,原來再穿過一道閘,就是「反外傭」遊行的集合點,警察就正正攔在閘口。

警方辦事效率驚人,擾攘不到一分鐘,就舉牌要求我們離開,然後一度收窄我們的空間。我們又奮力衝了一兩次鐵馬,但在人數懸殊的情況下自然是徒勞。當警方把我們推離閘口,令我們不能阻擋「反外傭」人士行進時,本以為警方會讓他們起步,怎料警察開始把我們重重包圍,似乎是想把我們一網打盡。我和另一位成員見勢色不對,就立刻爬上附近的行車天橋,逃離警犬的魔爪。

接下來就搞不清楚裡面發生甚麼事了,大概是很快就開始清場。我和大概十個成功逃走的朋友,決定再回去公園最外邊的大門阻塞。結果,我們被警方在行人路上非法禁錮(對呀,和港大李成康同學一樣),眼巴巴的看著遊行人士離開,甚至完成整個遊行(路線其實很短),警方還要紀錄過我們的身份證號碼才讓我們離開。

即使你沒有在現場感受過警察的粗暴,相信亦能看出警方完全偏袒「反外傭」遊行。我們未接觸到遊行人士,已經被重重包圍。要防止雙方衝突,為甚麼不是包圍他們,而是我們呢?論隔空對罵的兇狠,我們一句「法西斯」、他們一句「廢青垃圾」,其實不相伯仲。據知,還有朋友被「反外傭」遊行人士吐口水,所謂的執法者又到哪裡去了?警察以沒有申請為由(事實上申請了也不會批准吧),打壓其中一方遊行者的意見,再度反映出警察為有錢人服務的本質。

反法西斯遊行,在外國其實相當普遍不用說得遠了,單在今年,英德兩國已經發生了兩次狙擊法西斯遊行的行動。

在德國,每年二月總有大批法西斯主義者從全國蜂擁至Dresden,以紀念二戰死難者之名,推廣其排外議程。今年二月,20000名反法西斯人士汲取過往經驗,經過周密的計劃,在關鍵位置堵路,成功阻止6000名法西斯主義者遊行。有些遊行人士甚至在前往Dresden中途的火車站就被阻攔,未開始遊行已被迫返回。儘管警方把反法西斯遊行打成「非法集會」,更出動警棍、水炮乃至胡椒彈去攻擊行動者,他們還是成功阻止了法西斯遊行。

英 國 的 例 子 更 近 期 。 就 在 剛 過 去 的 九 月 初 , 英 國 排 外 組 織EDL(English Defence League)針對倫敦的穆斯林發起集會。當地的反法西斯組織及社會主義者當然不會坐視不理,他們動員過

千人狙擊EDL。跟香港和德國的警察一樣,當地警方依然偏袒法西斯主義者——儘管EDL的遊行是非法的,警方仍計劃協助他們登上Sainsbury百貨公司停車場頂樓集會,俯瞰倫敦東部的清真寺。但當反法西斯人士呼籲群眾杯葛Sainsbury,這所大企業就乖乖的發聲明表示不歡迎EDL。後來警方又被揭發打算讓EDL在一個大型火車站集會,但當火車工會表態若EDL來集會就會關閉車站時,車站管理層馬上怕得發出聲明拒絕法西斯主義者。

法治的無力,與群眾的力量回到香港,「外傭居留權」司法覆核的結果九月底就可知道。可預見的是,政府一旦打輸官司,必然會要求人大釋法;人大釋法的結果是甚麼?單單點算一下人大當中資本家的人數就可以猜到。公民黨誓死捍衛的司法制度,終究也難獨立於資本。

我們之所以將香港的排外運動類比於外國法西斯,是要警惕我們排外運動絕對可以引來一個災難性的後果。雖然本地排外運動未高漲至一個危險的地步,但香港反法西斯的傳統卻弱得無法跟歐洲比較。因此,在排外情緒抬頭之時,我們必需予以痛擊,並點出社會真正的矛盾所在。同時,歐洲的例子亦告訴我們,改變社會的力量從來都不在議會、法院,而在群眾。

15

說了那麼多,到底甚麼是左翼學會?

我們是一群自稱左翼的窮光蛋。我們認為世上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

如果你覺得世上的苦難多得無法忍受、如果你想開拓對世界的視野、如果你熱切地希望改變這個世界……加入左翼學會,讓我們一起交流、討論、爭論、玩樂、飲酒、抽煙、戰鬥。

電郵:[email protected]:中大左翼聯絡人:95513325(東)

67015471(蕭)

本會同時是中大最窮的學會,歡迎捐助,入會更好。

Page 16: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歐洲的陷落  --談談希臘

文:蕭

歐豬五國(PIIGS)[註一]之一的希臘正面對著與冰島一樣的破產危機,打從6月開始希臘的國債已經被信用機構評為全球最低的CCC級,而現今她的國債總額更超過3500億歐元,是自身GDP的150%以上。更加重要的是,單憑希臘自己是絕無能力去還清所有債務的,她除了繼續要求歐盟(EU)、歐洲中央銀行(ECB)及國際貨幣組織(IMF)將第二期對貸款投入她這個無底深潭以外,別無選擇。

希臘群眾的反應又怎麼樣?其實打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遊行示威抗議幾乎是家常便飯。希臘要向歐洲各國借錢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更嚴厲的緊縮政策,而這些緊縮政策亦正正是希臘人群起反抗的最主要原因──政府要削減對窮人的救助,要犧牲窮苦大眾的利益,再加上對那些貪婪的資本家的反感,你叫希臘人怎能不反抗?

若要理解希臘今天的局面,我們不妨先從她的歷史背景開始。

未引爆的危機其實早在金融海嘯以前,希臘在99至09年十年間的負債都超過自身GDP的90%,這是為甚麼呢?希臘是一個典型的福利國家,在1981年開始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PASOK)這個主張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成為了國會的大多數,它推行的正正是增加公共開支、提升公共福利的社民政策。但是,推行福利政策的錢從哪裡來?這就是一個難題了,希臘政府並沒有增加對有錢人的稅收,反而是不斷透過發行國債以取得資金推行公共福利,亦因此從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之間,她的債務佔GDP比例已經由22.9%提升到76.9%,升幅超過3倍。

當然,從1985年開始,希臘政府也嘗試過多次刪減財政預算,可是鑑於本地的工人階級反抗強烈,每每嘗試也以失敗告終。結果則是債務越來越高,終於在本世紀之初超越了佔GDP比例的100%。

希臘一路以來都承受著一種結構性的財赤。直至金融海嘯爆發之前,大家都不察覺到希臘的隱性疾病而繼續樂觀地看好她的經濟。

被引爆的危機08年金融海嘯爆發,希臘承受著與其他國家一樣的經濟衰退,但是仍然談不上受著嚴重打擊。

直至09年PASOK成為執政黨,終於發現不對勁了,原來希臘的經濟實力被想像中要弱得多。原本預計09年的財政赤字是6-8%,最後卻修訂至15.4%,債務佔GDP比例攀升至127%。

就在一年之間,全世界對希臘經濟的信心被徹底摧毀。希臘因為無力還債,在2010年4月她已經接納了吸血三巨頭EU、IMF及ECB的救援(bailout)貸款,其代價是將在希臘推行緊縮政策,大幅削減公共開支。

好景不常,希臘的經濟在一年之內並沒有恢復過來,她的債務直至今天仍然有增無減。在最近,希臘又再次要求吸血三巨頭借出第二期救援貸款予她一解燃眉之急,可是三巨頭的回應卻是希臘政府推行緊縮政策不力,它們正在猶豫應否再次貸款予希臘。

歐洲的兩難希臘的破產危機一觸即發,無論歐洲各國選擇拯救希臘與否,希臘危機造成的影響也絕不限於希臘本身,她必然會波及整個歐盟。

現今對希臘的分析往往指出兩條出路:要麼以德法為首的歐洲國家願意繼續玩這場不會完結的遊戲,將希臘以至歐洲的債務通通都放上肩膀;要麼歐洲則決定壯士斷臂,將希臘逐出歐元區自生自滅。

走第一條路線,情況將會是沒完沒了的。希臘要根本性地解決她的債務問題,她只有恢復高速的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只怕是異想天開罷了。其實,自70年代直至今天,普遍來說全球經濟都陷入衰退期,即是說各大資本所賺取的利潤都少了,而今天我們見到歐洲經濟陷入停頓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除非有極大的社會轉變,否則要脫離全球資本主義的衰退期似乎仍然遙不可及,亦即是說歐洲債務仍然只會有增無減。[註二]

走第二條路線,那麼摧毀的即將是整個歐洲。希臘無力還債,然後被逐出歐盟,很可能引來其他債務同樣水漲船高

16

Page 17: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的國家一起破產,尤其是葡萄牙及愛爾蘭。更何況,被打擊的對象包括那些持有最多希臘國債的投資者,即是德國、法國及英國,屆時逐出希臘,然後為德法英等國帶來一場新的金融危機相信也並不是不可想像的,其破壞力甚至可能高於雷曼兄弟。

那麼,到底歐洲會如何選擇?這就很難下結論了。誠然,我相信歐洲各國政府都心知肚明希臘完蛋,大家一起完蛋的可能性很大,可是礙於國內政治環境,政客想保留議席就不能背離民意,因此政治決定亦往往都變成民粹決定。尤其在歐洲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有多少人願意去借予希臘一筆沒辦法回頭的第二期貸款?

希臘人民的抗爭好了,我們現在想想毛澤東的說話:「天下大亂,形勢大好」。

2010年初希臘向三巨頭借錢。在4月1日希臘在公佈緊縮方案以後,旋即引來民眾強烈反對,在4月5日即爆發了一場多達50萬人的大罷工。

在接受貸款之後的一年,希臘經濟毫無寸進,失業率由10%升至今天超過16%,超過80萬人失業,經濟反而陷入谷底。

今年的2月先是爆發了一場10萬人的遊行。然後在今年的5月至8月出現了一個憤怒公民運動(Indignant Citizen Move-ment),希臘人民認為政府的意願幾乎完全背離人民,而他們亦不再相信所謂代議民主萬能的說法,明明票就投給那

些政客,可是那些政客做了甚麼好事出來?這又叫哪門子的民主?在數個月之間,成千上萬的人民都跑上街頭抗議示威、包圍國會、佔領廣場等等。

儘管希臘人民的氣勢磅礡,但我免不了說一些出於馬克思主義的評價。我們都知道問題的根源並不只是一個愚蠢的希臘政府,也不只是金融海嘯的「意外」,真正的根源是整個正在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

如果憑今天希臘的狀況來說,我只能說希臘人民對整個資本主義的攻擊並不強烈,廣大的勞動階級並沒有獲得勝利,同樣地資本的力量仍然沒有受損。我們幾乎都見不到任何以推翻資本主義為綱領的運動出現,似乎要公眾認同這些說法還是言之尚早。

當然,群眾意識並不是自生自發的,群眾也必須要有組織者的配合。正因如此,那就指望未來希臘的激進左翼份子了。

[註一]歐豬五國在是金融海嘯以後,創造來揶揄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及西班牙五個經濟衰退、債務高企、失業率高的歐洲國家的詞語

[註二]1929年經濟大衰退爆發,及後幾年之間全世界經濟陷入谷底,直接地造就法西斯的興起、英法的衰落、美國的不干預政策,然後人類打了一場足足經歷八年、死了六千萬人的二次大戰,接著迎來的才是另一場經濟繁榮,才成功克服29年的大衰退。我們不妨想想,今次媲美1929年的金融海嘯將會造成甚麼後果?

17

Page 18: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消聲非洲文: 青春可人的中大左翼學會榮譽會員

我已經記不起由多少個月前開始,我會在任何場合一次

又一次地跟朋友談起東非的飢荒情況。我說了又說,

好像說得太多,有些朋友覺得有點煩厭便跟我抱怨:「呀,

你又講喇。」是的,我又講了,可是我還要繼續講下去,誰

叫大家都不管東非人民的死難?現在呈現我們面前的是數以

千萬計、無端白事就可能要餓死的人,我們沒有甚麼理由可

以袖手旁觀。

又是非洲聯合國早在六月中已經宣佈了東非正發生六十年一遇的大旱

災,在東非主要三國肯雅、埃賽俄比亞及索馬里裡,有整整

1300萬人即將面臨飢荒。索馬里南部是今次飢荒的重災區,

聯合國在九月頭已經明言,如果索馬里得不到援助,那麼未

來4個月來餓死的人數將會超過75萬人。

對,是整整75萬人。

如果我們還有半點記憶,對上一次聯合國宣佈「飢荒」兩字

已經是4分1世紀前的事。1984至85年間,埃塞俄比亞發生

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飢荒。按照聯合國的數字統計,僅僅

在一年之間,受災人數超過八百萬,死亡人數則超過一百萬

人。光看見這些在維基百科都能隨便找到的歷史都已經讓人

震顫,不妨想想今次東非的處境又會是何等嚴峻?

東非之角:索馬里、埃賽俄比亞、肯雅在此必須先簡介東非三個主要受災國家──三個世界上最貧

窮的國家──的背景,我們才能獲得一個對理解這次飢荒更

全面的圖像。

索馬里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同時亦是最難進行救援行動的

國家。顯而易見,我們一想起索馬里都會聯想起海盜、內

戰、炸彈襲擊……事實上,從91年開始,索馬里就再沒有

一個具認受性的政府出現,索馬里已經變成了一個軍閥割據

之地。09年,索馬里又爆發了一場新的內戰,對戰雙方分

別是由歐美及非洲聯盟支持的過渡政府,以及由當地伊斯蘭

及部落勢力組成的青年黨(al-Shabaab)。今次大飢荒更將本

來已經糟糕的局勢推至地獄,佔據索馬里南部的青年黨拒絕

讓聯合國救援部隊進入,使救援變得不可能,結果越來越多

索馬里災民逃難到鄰國肯雅及埃賽俄比亞,現今在肯雅達達

布(Dadaab)地區的難民營已經容納超過50萬人,情況仍

在惡化。

埃賽俄比亞的政局相對來說是穩定的。10年埃國舉行了全

國議會大選,雖然選舉被指責涉及暴力、舞弊、貪污等,

可是整體來說衝突只是零星碎落的,並不威脅整個政局。另

一方面,埃國仍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佔其GDP超過

40%,她是非洲第二大栗米生產國,也是在世界上的大型咖

啡生產國。這次大旱嚴重打擊了埃國的畜牧業及農作物生

產,但還好早在4月埃國政府已經察覺旱災的打擊,並開始

提供食物援助,可是埃國緊急糧食儲備從8月初開始已經宣

佈即將耗盡,情況不容樂觀。

肯雅從02年開始已經是一個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政局

也是相對穩定的。肯雅的工業實力也算是三國之中最強的一

員,儘管其農業產價佔GDP整整24%,但已經比其他兩國

要少。現今肯雅面對的最大壓力是來自索馬里、數以十萬計

的難民,他們將會為肯雅帶來沉重的經濟包袱。不過話說回

頭,肯雅政府的反應是迅速的,譬如他們已經開始設想如何

以小型漁業取代那些因土地貧瘠而無法耕作的農民,以及早

在數月前已經開始增加谷物儲備以應付旱災。

18

Page 19: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偽善的西方現在,我們必須問:究竟是誰要為這場飢荒負上最大責

任?

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主流傳媒,它們都喜歡告訴我們這次飢

荒是因為東非發生著六十年一遇的大旱災,好像一切都成

了意外。按照這一個前提,我們當然不需要為東非災民付

上任何責任,然後聯合國以及一眾慈善機構就可以正義凜

然地說:「看見圖片了嗎?東非災民很慘很淒涼啊。各位

有良心的市民,讓我們『伸出援手』,讓我們『救濟』他

們吧。」

這根本就是狗屁不通的鬼話。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乾旱是導致降雨量減少、農作物失收

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連中學的地理教科

書裡頭都教導我們打從綠色革命以來,人類的糧食生產量

急速上升,今天的產量明明就多於人類的消耗量,問題並

不在於糧食生產,而是糧食分配的問題。

就算再退一步不談分配問題,旱災只是意外,而飢荒卻是

人禍──如果東非國家有足夠的科技、足夠的糧食儲備等

等,飢荒將不會發生。因此,更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為

甚麼她們都沒有能力應對旱災的爆發?是因為她們太窮、

生產量太低,所以沒有錢買糧食、沒有足夠儲備應對旱

災?最後,到底是甚麼原因使她們變得一窮二白?

回答第一及第二條問題,我們想想近年全球糧食價值暴漲

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答。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今年

糧價將比上年將上升21%,而且全球糧食總支出將達1.29

萬億美元,是歷史上的新高。為甚麼糧價會暴漲?西方國

家的投機炒賣便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當糧食變成商品,

它們被允許在期貨市場炒賣,一眾遠居於紐倫港的金融交

易員又怎會放棄如此良機?大量投資湧入期貨市場,使糧

價大幅上升,然後再透過高賣低買賺取差價,完成一個自

我實現的預言──越多買賣就越來越貴,越來越貴就越能

賺錢,越能賺錢就越多買賣,無窮無盡的循環。最終,受

損的便是那些無力購買糧食的窮國。

回答第三條問題,歐美必須要為他們負上最大責任。追溯

歷史,上述三國本來就是歐美的殖民地,其剝削之赤裸相

信不須在此詳述。以解殖以後來說,先論索馬里,92年

美國以人道主義為名軍事介入索馬里,命為「恢復希望行

動」,亦即我們在黑鷹18小時裡見到美國大兵被黑人壞

蛋殺戮的那場戰役。後來美軍失敗了,便支持索馬里成為

一個混沌而分裂的國家,以扶植弱小的新政府方便操控。

如此一來,就算美國得不到索馬里的石油,誰也一樣得不

到,在戰略上是有利美國的。[註一]另一方面,埃塞俄比

亞及肯雅都設有美軍基地,今天她們已經成為了歐美的附

屬。在06至09年埃國更被美國煽動介入索馬里內戰,其損

失要是放在其他方面,埃國應有更好的發展。

結語究竟身處地球另一角落、每天飽吃終日的我們應該以甚麼態

度去面對這些人為的苦難?我們又是不是看見非洲飢民很可

憐,覺得捐幾百蚊就當作完成任務?

不。將問題馬上道德化,變成一些有沒有人道、有沒有良心

的問題將會妨礙我們真正的理解。我們更應該追問是甚麼原

因導致今天的局面,以及到底我們能夠怎樣根治這些問題,

而不是施捨一些同情心便一切作罷。

毫不諱言,小弟寫這篇文時遇到的困難是極大的(如有錯漏

歡迎指責),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找到非洲飢荒的資

料,連圖書館裡可用的資源也甚少。從此足以窺見,在大眾

眼中非洲仍是一個神秘之地。到底,我們何時才能擺脫對非

洲貧窮、落後、戰爭、原始的偏見,然後正視非洲的問題本

身?漫漫長路矣。

[註一] 在這篇訪問裡,Mohamed Hassan利用混沌理論解釋美國在索馬里的戰略。見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598

19

Page 20: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編按:九月廿六日,蒂森電梯技工開始進行罷工,對《中大學生報》來說,這的確突發得很。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媒體一直以來幾近將罷工和工人的訴求消音。是故,我們在這裡設下【不能忽視的戰爭:罷工】這一專題,以示報社對罷工的重視。首先,我們登下中大左翼學會的聲明,為大眾對罷工的迷思正本清源;其後再插以時敘,讓同學理解罷工和談判的過程;最後以左翼學會成員覃俊基對罷工的感想作結。無疑,我們讀畢大學後根本無法脫離工人的位置,所以認知蒂森電梯技工罷工一事,其實亦同時是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絕對不能以旁觀者去認知他們。

今天九時,蒂森電梯技工開始進行罷工。中大左翼學會將會到

場聲援,以示支持。

大概有同學不明白,為甚麼我們要介入?那不過是一班不相識

的工人,作出一些看似很日常的工資糾紛?如果大家真的有這

樣的想法,我們便在此作出最嚴正的澄清。

罷工自私?有否他媽的想清楚?

首先,我們必須要理解到,工人罷工,幾近永遠是情非得已。

坊間常有一種說法,就是覺得罷工者「自私」,只顧自己利

益,不理市民服務受阻。但事實上,很多的工人都是生活困

苦,慘受資方壓榨,除了以罷工作脅,還有甚麼辦法?話說回

來,那些認為罷工是自私的人,有提出有甚麼另外的方法來解

決嗎?談判?在雙方權力極不平等下,還有甚麼談判可言?向

NGO求助?還是向區議會或立法會議員求助?他們能幫得了甚

麼?如果沒有任何解決方法,只懂埋怨罷工影響了自己,而又

忽視工人的苦況,那與資方又有甚麼分別?

罷工,其實需要莫大的勇氣

相對於其他所謂的抗爭模式,例如遊行集會,甚或所謂衝擊堵

路等「激進行動」,罷工的代價可謂大得多。讓我們對比一

下:前者其實不過是表達一下訴求,後者或許要被警察等拘捕

並扣留數小時,極少的情況下會被起訴。但是,罷工呢?那是

要賭上自己飯碗的——在香港,只要資方夠狠,秋後算帳是很

容易的一回事。更誇張的例子,就是那些走得比較前的工友會

被整個行業的僱主列入黑名單,永不錄用。那意味著甚麼?那

意味著可能連基本的生活也不保,甚至家人也會受到牽連!

更甚者,遊行示威或多或少都有不少媒體關注,但罷工得到的

報導認同則是少得可憐。這也就更添罷工工人的壓力。所以,

參與罷工的人,都是背負著很多走出來的。這些莫大的勇氣,

難道不值我們給予多一點支持?

罷工,比遊行示威更重要

但僅是同情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理解到,罷工的制度性意

義。我們經常覺得,只有遊行集會才是真的抗爭,不同的工業

行動,如按章工作或是罷工則不;在議題上,我們也往往偏向

民主政制,而忽略諸如房屋,退休保障,工資工時等福利和經

濟問題。

這種所謂的自由派意識形態:凡事以政治為主,總將問題歸咎

於政治體制。這其實是相當有問題的,完全忽略到現代資本主

義的運作模式。從來,經濟與生產就與政治緊密扣連。大財

閥、大商家從來就對政治有莫大的影響;政治制度與法律也就

從來向他們傾斜。比如說,選舉需要資源,政黨運作也需要金

錢,企業便是透過這些方式影響政治。媒體由於也大多私人擁

有,社會議題也就或多或少被私人資本所操控。

從結果來說就更明顯:純粹的政治抗爭,尤其是傳統認可的那

種只以表達意見以及投票為手段的模式,根本無法解決諸多社

會問題——君不見所有的民主國家的貧富懸殊都極為嚴重?再

富裕的國家都有大量生活困苦的人民?因為市場經濟有其獨立

與政治的特質。先前我們就提過,工資被大商家壓得太低,政

治方面能有甚麼實質幫助可言?民主政府能直接勒令提升工人

工資,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嗎?

我們必須要認清敵人,不是純粹的政府,而是政府與大財團(

資本)的複合體。所以,抗爭方式亦必須伸展至經濟以至各個

範疇。罷工,就是直接嘗試阻礙生產,防止資本家獲取利潤

的威嚇性抗爭。只要打工仔能聯合起來大規模罷工,就能造

成無可比擬的影響──因為社會幾近無法有效運作。這種抗爭

方式,其實比所謂的遊行示威這些政治方法更為有力。換句話

說,我們除了要同情工人,認同他們的抗爭以外,更要理解到

罷工的政治性,及其改變社會的潛力。這也是我們左翼學會一

向持守的社會主義立場。

罷工,需要我們的支持

奈何在今天的香港,左翼的思想都相對式微,工人的組織及對

抗性就更為薄弱,社會也不怎麼關注。在這個令人失望的低潮

裡,工人能夠承受著一切進行罷工就更顯得難能可貴。工友已

經背負了太多!我們作為大學生,不能直接參與工業行動,但

起碼應該道德上支持,這些孤懸於社會一角的背水抗爭。

罷工估計會延續一段時間。希望到場支持的,或是做點甚麼

的,還有只是想感受一下罷工氣氛的,可聯絡中大左翼學會郭

英東(95513325)。不要低估你的重要性,對於被社會忽視的

工友,我們每一個人的到來也是重要的鼓舞。不能到場的,也

請將這個消息發佈出去。

中大左翼學會

2011年9月26日

清晨4時45分

其他連結:

有關蒂森電梯職工會之罷工聲明及詳情 :

http://left21.hk/wp/2011/09/strike1/Face

book

有關是次罷工之聲援行動的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2

8356443931311

不能忽視的戰爭:罷

為甚麼要支持罷工?—中大左翼學會對於蒂森電梯職工會罷工之聲明

Page 21: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整理:寶

九月廿六日,蒂森電梯職工會動員工友進行罷工,向資方表達三項訴求:一、增加技工薪金至合理水平;二、增加人手,實踐資方三年前承諾,確保二人工作;三、在不影響薪酬情況下保障工人的休息時間,及工作不多於24小時。參與罷工的工友數目約70人,有超過八成工友參加罷工,沒有參加的兩成工友則留守各區提供服務,以免因罷工而為市民造成不便。

資方一直採取「拖字訣」。直到中午十二時左右,勞工處代表到場跟資方瞭解情況。大約四十分鐘後,經勞工處代表斡旋下,原不打算談判的資方終於願意於下午進行談判,但卻以香港區負責人不在港為 由,稱是次會議的資方不能替公司作任何承諾。

當日下午二時十五分,工友們按區份選出代表,與資方進行談判。兩小時後,資方派代表派發一份聲明,內容大致是指公司已委託顧問公司調查市況,定期與工友磋商,但薪酬要在翌年一月一日才作調整,並要求工友返回崗位,以免影響市民。

就聲明內容,工友們一概不接受。因資方並無就薪酬問題進行討論,亦迴避工友的訴求。四十分鐘後,工友代表正式宣佈談判破裂,工友們隨即分組討論升級行動的做法,決定全港只有兩區維持有限度的緊急服務,其餘工友明早繼續罷工。

罷工第二天,到場的工友比第一天更多。資方繼續用「拖字訣」,由早上十一時延至午後三時,談判終於在四時展開。談判期間,傳出資

方兩個非正式的「嗌價」,一個是將底薪未夠八千的加到八千,另一個則是補「飯鐘錢」。然而,直至七時,資方仍未提出任何實際的方案,並以跟德國總公司溝通為由拖延談判。故此罷工將於第三天繼續進行。

罷工踏入第三天。十時左右,勞資談判再度開始,半小時後,部分工友代表向樓下工人表示談判未如理想,工人們分組討論相應對策,最後決定假若談判破裂,則明天繼續罷工,抗爭到底。 談判結果直至七點左右才公佈,資方態度堅決拒絕讓步,只給予了極為苟刻的方案,內容大概是直至明年一月一日前,每月給予工人一筆固定津貼(資方的條件是保密詳細內容,故未能公開確實數字,但總之就是不多)。直到一月一日,才重新商議工人薪金該如何調整,故並無給予任何實質承諾,關於工時和工作安全的問題更是隻字不提。

在談判桌上,分別代表七區工人的代表,只有一區反對接受此方案。故代表回來後亦重新與所有工人作分組討論,最後工人全體投票的結果,是三十票反對比二十二票贊成,兩票棄權的票數。因此方案遭反對。 其後工人代表再次與資方談判,可惜資方依然強硬,拋出一樣的薪金方案,工時,工作安全等問題依舊不理,令此次談判未能取得實質成效。對於資方此舉,工人們再次分組討論,並於討論後進行投票,然而,這次卻以三十三票贊成比二十票反對的票數通過接受該方案,並宣告罷工正式結束。

文:覃俊基

罷工第三天,工潮完結。工友們接受了一個與他們原來要求甚遠的方案。

中大左翼學會的我,每天也有支援。我通常是負責上午的時段。在晚上九時左右聽到形勢急轉直下的消息,便風風火火的與友人S一起趕過去。來回拉鋸、爭論、煎熬、投票。

在那陰暗的停車場裡,工友們還是聚在一起,但是笑臉不再。無數張木然的臉孔一同聚在一個狹小的地方。狂風在吹著,但彷彿聽不到任何聲音。

我無法覆述太多。那些投完票以後的場景我無法將其好好詮釋。反正沒有多久,九成的工友都已四散。想做一點甚麼,邀約一下工友吃飯——那時是夜晚十一時。相熟的陳師傅嘴角稍有牽動,輕聲說:「很累了,謝謝。」然後便和另外兩個工友上了的士。遠遠聽到一位工友說道:「不吃了,明天還要番八點半。」

在電視上那些熱血沸騰的口號背後。誰又曾看到工人面對無情的資方時的無盡憂慮與奈何?誰又曾想過,到底是多麼絕望的境況,才令他們要站出來罷工抗爭?

不能遺忘這三日的人和事──記蒂森電梯工友罷工

抗爭失敗,原來可以如此苦澀

停車場也差不多要關閘了。我和友人就在停車場外,幫忙看守著街工朋友的袋,還在等待未走的工友。三號風球,海邊的風大得嚇人。S身子單薄,雨褸被風吹得啪啪作響。我勉強的站了在她身前為她擋著風,雜亂的頭髮已被吹得全不成形。其實S是相當硬朗的女孩,我也知道這些擋風沒有任何實質作用,只是只要好像能幹點甚麼,我都想去做。我們談著一些及後怎樣的東西,偶爾S會說上兩句不怎麼好笑的冷笑話,S也知道它們不怎麼有趣。不怎麼是在相互對答,其實我們彼此都知道 大家心不在焉,只是大家都無法忍受沉默。是的,我們都知道。

曲終人散。剩下的數人說是要去吃飯。我無法忍受,只好自己一個人離去。我低頭走著,凝望著那些粗糙的路面。其實我和工友並不算稔熟,以我大學生的身份也未敢言甚麼感同身受。所謂抗爭失敗也是常有——其實有多少次我們示威真的覺得可以改變甚麼。但罷工真的不同。走出來的不是熱血的你,而是一群普通的 市民,難得可以團結起來,為最切身最根本的問題,與龐然大物對抗。更重要的,這真的是一場有希望的抗爭。罷工不是遊行示威表達,而是真的拿自己的生計去賭,去硬碰,去磨。資方的確會害怕,會受傷。這是一場血肉模糊的鬥爭。勝利一點也不輕易,但卻是如斯的觸手可及。唯有如此,失敗才是這樣的苦澀、無言。

21

Page 22: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專訪一本精神病人主體發聲的刊物

受訪者:sing

、六月、Sophie

、彩鳳、Lala

(跳制小組)

訪問者:Czior

、Susanna

、東、Edward

整理:Susanna

搭地鐵時見得最多精神病人。

這當然不是因為地鐵特別多精神病人,之所以如此,其

實只是因為在其他地方我有很多、很多藉口「看不到」

他們:在街上我只需要加快腳步,在走廊我只要衝進家

的鐵閘之後,在學校我不和他們同組,他們沒人請所以

不用擔心會和我一起工作。

地鐵車廂不同。未必總是好逼好逼,但總不能由車頭走

到車尾,於是頂多避到一格之外,由得那個人或是自言

自語,或是憤怒地與一個隱形的人說話。

避開、隔開,如果避不開逃不過他走到身邊,就開始擔

心他不知會做什麼,再走近一點,就開始盤算究竟是不

是要報警,讓警察將他帶離你視線範圍。

說逃避是我們面對精神病人的標準反應並不為過。

 拒絕刻板反應

六月提到,她一次坐巴士時坐在四人座位(面對面的那

種)見到用手語溝通的一家人,她不知如何面對他們。

因為平時當殘疾人士不存在,也不用和他們相處,所以

從未試過理解他們,如今「被逼」共處一室,就發現自

己什麼反應都不懂給—

我們對精神病人又何嘗不是如

此。

我們對精神病人不問情由地恐懼,一則因為我們對他們

種種源於不理解的刻板印象,二來因為我們對精神病人

(或更準確一些,種種情神狀態)太過習於以逃避代替

面對。

未命名:拆解刻板印象

《跳制》的其中一個欄目叫「未命名」,這個欄目的其

中一部份找來不同的普通人/「精神病人」發表他們對

「精神病」的看法,為「精神病」的定義提供多種不同

的說法,藉此破除讀者對精神病教科書式的看法。

給予「精神病」不同定義,將「精神病」加以形容、定

調,有什麼影響呢?在精神科把持了對精神狀態解釋權

的時代,如果你的精神狀態/「徵狀」不幸被專家們「發

現」,並被列入DSM-

(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已出至第

四版),就會有相應的藥物治療你、修正你的狀態。《跳制》

第一期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收了藥廠二千六百萬美金的精神

病醫生約瑟夫。畢德曼於1996

年提出很小的小朋友也可以患

上躁憂症,於是小朋友躁憂症的個案就被創造出來了。

讓解釋權回到你/我/他

《跳制》追溯「病」是如何被建構、賣藥獲利的藥廠如何與

精神科共謀,先拆解精神病科如何成為主流、壟斷了人處理

問題的方式。

六月說到,現在我們說起異於日常的精神狀態,往往很快就

將之放到了精神病的框架之下,成為需要被快快「醫好」、

處理掉的東西。精神病人根本沒有空間去仔細審視自己,甚

至沒有其他語言去描述自己的精神狀態。明明很多事情、很

多狀況,莫說病名的定義不能解說清楚,精神病人自己也說

不清楚。

透過嘗試不同的描述,他們希望做到的是讓解釋權回到我們

自己身上,回到每一個經歷種種精神狀態的人身上,讓我

們至少可以弄明白自己的狀況。而讓解釋權回到我們自己身

上的重要性,於今時今日已不止是對少數人來說重要。「好

像個個人都是精神病,你自殺又關精神病事、功課壓力大又

關精神病事」,明明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形式式的壓迫,社

會卻將因著種種不同壓迫而來的種種難受通通歸到了「精神

病」的名下,應該被修正的應是造成那種種難受的制度,但

結果被修正的卻是那些受苦的人,那不啻是對他們的雙重壓

迫。

 

誰,

活於這重重壓迫下的人,終將一個個地走出來—

只欠一個

契機。

一套電影牽引出一本刊物

2009

年社運電影節播放了《種菜日記》,導演顧允岡於台灣

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協會經營的農場務農三年,將風信

子農場的夥伴面對自己狀況的過程紀錄下來。

《跳制》的兩位成員,Sophie

和彩鳳,就在映後的討論會碰

上了。

十四歲就被診斷為精神病患的Sophie

,近年情況穩定下來。

好不容易脫離了吃藥入院見醫生見社工的夢魘,她的弟弟卻

決』,令它消失,而問自己可否創造多一個空間和方法

來思考問題:來源是否如自己所認為?真正面對方法是

什麼?所以才有文本對話!這是重要推動力,更希望這

個空間能融納更多人一齊討論。」

也許我們已經太習慣太習慣一有問題就要解決,有「負

面」情緒的時候就要將它變成正面,Sophie

的說法令人

震撼。為什麼要溝通呢?我們想像那總是為了要理解,

可是Sophie

卻說,那可能只是讓你明白自己有什麼是不

能理解的。她叫自己做問提者,她把問題提出來,不是

立馬就要把它解決掉。把問題提出,讓它在半空懸盪有

其意義,大家可以先把問題想清楚,而非匆匆忙忙地將

它胡亂消滅。

 未完成

訪問之初六月說過,《跳制》只出了兩期,其實仍處於

摸索的階段。這麼一本初起步的刊物,究竟應該如何看

待它的位置呢?

或許可以用《跳制》第二期文本對話的一段作結:

「對我來說,成功反面不是失敗,不是不能達到預期目

的,而是失去嘗試的勇氣。」

《跳制》辦出來,一群承受過各種傷痛的人聚在一起出

版,令到其他人也可以獲得勇氣,發出自己的聲音。

後記:

後來一次在地鐵上哭,雖不是痛哭,卻也不是完全無聲

無息;哭著慢慢就覺出別人目光的重量。非常想停,但

卻停不下來。他們雖不至於馬上退開,我卻禁不住覺得,

如果我再哭得利害一些,他們可能就會報警了。可是,

其實我只不過是非常難過罷了。

讀《

[email protected]

,又或到中大學生報會室(香

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

室)拿取,最好睇完大家一齊

傾下!

連結《跳制》!

除印刷本外,亦可上網閱讀:

跳制一期:http://shortpress.wordpress.com/

跳制二期:http://shortpressaction.wordpress.com/

從跳

掣,

生活

Page 23: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專訪一本精神病人主體發聲的刊物

於最近五年間開始在家中封閉自己,彷彿陷進一個循環,

她非常希望好好審視自己,看《種菜日記》前就已經開始

想做些事情了。時為社運電影節籌委的彩鳳負責放映《種

菜日記》,第一場放映之後見到Sophie

,第二場又再見

到Sophie

,兩人就開始傾能不能一起搞出版,傾出了《跳

制》,之後「人搭人」地組成了出版《跳制》的一群人,

出《跳制2

》時也有新成員加入。

《跳制》兩年間出了兩期,每期印數只有二千。彩鳳說他

們做的是「窄播」(narrowcast

),與廣播(broadcast

不同,尋找的是「少數中的少數」。她去診所等地方派刊

物給人時往往抓住別人一傾就很長時間,有些後來有參與

《跳制》製作的人就是他們在派發刊物的過程中認識的;

而沒心看的人,彩鳳笑言她甚至會把書搶回來。

彩鳳指出「每個精神病人都很不同,沒可能一個人代表另

一個人」,他們絕不視自己為精神病人的代表。六月承認,

當如今精神病人會走出來、能走出來的是如此之少,他們

很難避免外界會將他們視《跳制》為精神病人的代表,但

六月強調「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最好其他領域的精神病人

也出來說話」,Sophie

也同意說《跳制》其實是一種拋磚

引玉。

跳制小組對自己的身位十分自覺,堅拒將自己擺在「幫

人」的位置,提醒了我們要對慣見的「伸手助人」等說法

有多些警覺性,想想如果自己說自己在「幫人」時,會

不會其實將自己擺了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強化了「弱

者」的「弱」。

 當我們對話

《跳制》裡充滿著人的聲音,貫穿刊物的大量獨白/對

話,讀時感覺有人不停逼切地說話。出版物一定是有對象

的,對自己說的話不妨收在日記本裡不必印出。《跳制》

究竟在對誰說話?又為什麼要說話?

為什麼要溝通?

如何溝通?

Sophie

指出,自我表述是不足夠的,她認為「我」是不存

在的,是當與人產生關係的時候才存在。所以,《跳制》

十分重視與讀者的互動。

Sophie

負責文本對話,第二期中她這樣寫到:

「例如我常被溝通問題卡住,我不會立即想盡方法『解

決』,令它消失,而問自己可否創造多一個空間和方法

來思考問題:來源是否如自己所認為?真正面對方法是

什麼?所以才有文本對話!這是重要推動力,更希望這

個空間能融納更多人一齊討論。」

也許我們已經太習慣太習慣一有問題就要解決,有「負

面」情緒的時候就要將它變成正面,Sophie

的說法令人

震撼。為什麼要溝通呢?我們想像那總是為了要理解,

可是Sophie

卻說,那可能只是讓你明白自己有什麼是不

能理解的。她叫自己做問提者,她把問題提出來,不是

立馬就要把它解決掉。把問題提出,讓它在半空懸盪有

其意義,大家可以先把問題想清楚,而非匆匆忙忙地將

它胡亂消滅。

 未完成

訪問之初六月說過,《跳制》只出了兩期,其實仍處於

摸索的階段。這麼一本初起步的刊物,究竟應該如何看

待它的位置呢?

或許可以用《跳制》第二期文本對話的一段作結:

「對我來說,成功反面不是失敗,不是不能達到預期目

的,而是失去嘗試的勇氣。」

《跳制》辦出來,一群承受過各種傷痛的人聚在一起出

版,令到其他人也可以獲得勇氣,發出自己的聲音。

後記:

後來一次在地鐵上哭,雖不是痛哭,卻也不是完全無聲

無息;哭著慢慢就覺出別人目光的重量。非常想停,但

卻停不下來。他們雖不至於馬上退開,我卻禁不住覺得,

如果我再哭得利害一些,他們可能就會報警了。可是,

其實我只不過是非常難過罷了。

讀《

[email protected]

,又或到中大學生報會室(香

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

室)拿取,最好睇完大家一齊

傾下!

連結《跳制》!

除印刷本外,亦可上網閱讀:

跳制一期:http://shortpress.wordpress.com/

跳制二期:http://shortpressaction.wordpress.com/

《 跳制

31

Page 24: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棋聚 - 詳情請看 6 號

魔術班- 詳情請看 11 號

中大跆拳道興趣班- 詳情請看 12 號

1 2 3

8 9棋聚- 棋藝會- 逄星期四-7:00pm- 地點待定- 即場報名- 聯絡︰ 97725217 歐益嘉

6品味語言藝術—人際相處溝通技巧講座 - 新亞書院扶輪青年服務團-10/10 (7:30pm-9:00pm)-NAH115 室- 報名︰ [email protected] 收費︰免費 - 聯絡︰ Vincent(64183139) 或 Shaun(96075558)

書法班- 中大書畫社-10, 24, 31/10 (7:00pm-9:00pm)- 地點︰ MMW 待定- 報名︰ [email protected] 收費︰ 180 元六堂- 聯絡︰ [email protected]

魔術班- 魔術學會- 11/10, 18/10, 27/10, 3/11 (7:00pm-9:00pm)- 地點待定- 會員可即場參加,非會員可即場入會參加- 收費︰全免,但參加者須為本會會員- 聯絡︰ Daren,67719021 / 基 仔,92063267

重建 ‧ 築情 - 無止橋四川災後重建示範項目 巡校展覽會 中大站( 詳情請看 10 號 )

11 12

中大跆拳道興趣班- 跆拳道會- 逢星期三 (7:00-9:00pm)- 地點︰富爾敦樓 103D 室- 親臨報名- 收費︰ $300/ 學期- 聯絡︰ 63427287( 黃禮泰 )

甜品班- 崇基走讀生舍堂六藝堂-12/10 (7pm - 8:30 pm)- 崇基行政樓- 報名︰週會後於禮拜堂樓 下 Counter-$40 - 聯絡︰ 90367303 Ada

棋藝會最後一次傾莊-13/10- 時間、地點、收費、聯絡 ( 請看 10 號 )

魔幻之夜- 魔術學會-13/10 (7:00-9:00pm)- 地點待定- 會員可即場參加,非會員可即場入會參加- 收費全免 ( 會員 )- 聯絡︰ Daren,67719021 基仔,92063267 [email protected]

棋聚

- 13/10- 時間、地點、收費、聯絡 ( 請看 6 號 )

讀書組 briefing- 左翼學會- 13/10 (7:00pm)- 地點︰ 范克廉樓 306 室- 報名︰ [email protected] / 67015471 ( 蕭 )- 收費︰ 隨緣樂助- 聯絡︰ [email protected] / 67015471 ( 蕭 )

書法班- 詳情請看 10 號

中大跆拳道興趣班- 時間、地點、收費、聯絡 ( 請看 12 號 )

25 26 27

書法班- 詳情請看 10 號

1716醫學生節 2011 嘉年華會- 醫學院院學會- 17 - 19/10 (11:30am - 1:30pm)- 文化廣場- 無需報名- 收費︰即場捐款- 詳情可致電 96609036 聯絡 Patrick( 吳先生 )

魔術班- 魔術學會-18/10 (7:00pm-9:00pm)- 地點待定- 會員可即場參加,非會員可即場入會參加- 收費︰全免,但參加者須為本會會員- 聯絡︰ Daren,67719021 / 基仔,92063267

18

醫學生節 2011 嘉年華會( 詳情請看 10 號 )

中大跆拳道興趣班- 跆拳道會- 逢星期三 (7:00-9:00pm)- 地點︰富爾敦樓 103D 室- 親臨報名- 收費︰ $300/ 學期- 聯絡︰ 63427287( 黃禮泰 )

19棋聚- 棋藝會- 逄星期四-7:00pm- 地點待定- 即場報名- 聯絡︰ 97725217 歐益嘉

醫學生節 2011 嘉年華會( 詳情請看 10 號 )

2210 月廣西梧州藤縣兩 / 三天勵學團- 中大學生小扁擔勵學行動- 22-23/10 或 22-24/10- 時間︰兩 / 三天全天- 地點︰廣西省梧州市藤縣- 報名︰登錄網站 www.cu.xbd.org,進入 " 下載區 " 循指示進行報名。- 收費︰會員 $250、非會員 $380- 聯絡︰周豁然 6234 4633 梁家維 9064 0735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探訪獨居老人( 詳情請看 21 號 )

10 月廣西梧州藤縣兩 / 三天勵學團( 詳情請看 22 號 )

23 24

30 31 OCTOBER TO NOVEMBER

Page 25: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棋藝會第 2 次傾莊- 棋藝會- 10/10 (7:00pm)- 地點待定- 即場報名- 聯絡︰ 97725217( 歐益嘉 )

10重建 ‧ 築情 - 無止橋四川災後重建示範項目 巡校展覽會 中大站- 香港中文大學無止橋團隊-10-12/10 (12:00pm-7:00pm)- 文化廣場- 聯絡︰王明超 60275674 [email protected]

書法班- 中大書畫社-10, 24, 31/10 (7:00pm-9:00pm)- 地點︰ MMW 待定- 報名︰ [email protected] 收費︰ 180 元六堂-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棋藝會最後一次傾莊-13/10- 時間、地點、收費、聯絡 ( 請看 10 號 )

魔幻之夜- 魔術學會-13/10 (7:00-9:00pm)- 地點待定- 會員可即場參加,非會員可即場入會參加- 收費全免 ( 會員 )- 聯絡︰ Daren,67719021 基仔,92063267 [email protected]

13 14 15

理學院歌唱比賽決賽- 理學院院會-14/10 (7:00p.m)- 逸夫大講堂- 報名︰親臨會室(SC ELG106)或聯絡莊員報名- 獨唱 $20/ 人 合唱 $30/ 組- 聯絡︰ 68442879 (Woody)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探訪獨居老人- 大學青年會 ( 香港中文大學 ) 學生幹事會-21/10(6:30pm-8:00pm) 22/10(12:30pm-2:00pm) 29/10(9:00am-12:00pm)- 地點︰中文大學及柴灣長者鄰舍中心- 報名︰登入 FACEBOOK Uni-Y 「獨」樂樂 不如眾樂樂 活動 及 填寫網上報名表格- $100 按金 ( 出席率八成則退回全數款項 )- 聯絡︰ 6336 3335 (Tim) 或 [email protected]

2927 28

10 月廣西梧州藤縣兩 / 三天勵學團- 29-30/10 或 29-31/10- 時間︰兩 / 三天全天- 地點︰廣西省梧州市藤縣- 報名︰登錄網站 www.cu.xbd.org,進入 " 下載區 " 循指示進行報名。- 收費︰會員 $250、非會員 $380- 聯絡︰周豁然 6234 4633 梁家維 9064 0735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探訪獨居老人

- 詳情請看 21 號

棋聚- 棋藝會- 逄星期四-7:00pm- 地點待定- 即場報名- 聯絡︰ 97725217 歐益嘉

20 21

OCTOBER TO NOVEMBER

NOTE

悅曆可將對頁的悅曆撕出。( 貼係枱頭啦! )

Page 26: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睇唔明.悶得可怕《百年之孤寂 10.0 ──文化大革命》劇終,與友人走出尖

沙咀文化中心,我問「呼,你睇得明幾多?」我真不希望

只有我一個人睇唔明。幸好,原來很多人都睇唔明,我倒

可以放心自己不是特別弱智。但另一方面,令我不放心的

是,如果劇場不僅是一個讓中產於週未消遣的地方,而是

一個公共空間、一個溝通的平台,那麼大部份觀眾與創作

者對話失效的狀態是意味著什麼?是意味著觀眾口味變得

平庸、唔識欣賞好嘢,還是像網民所說「這只不過是演員

與導演自 high」的 high art 形式創作?

這劇的內容不特別深刻。演員從台左川流不息地走到台

右,有快有慢、有老有嫩、有著急有猶豫、有徐有疾,有

的推擠、有的被推擠。這樣的肢體動作(指、望、行走)

在台上進行了 100 分鐘,沒有任何對白,只有演員不斷用

口順序或倒序嗌出代表年份的數字,台上與台下彷如一起

度過了100年,幾代人的生命就是這樣輪迴著,悶得可怕,

台上台下孤寂依然,最終離場散場。如果太空真的有外星

人,或許祂們就是這樣看地球,看著一個不斷變化但又好

像是無關痛癢的人類歷史,是不是就是這樣?

睇唔到.向前發問100 年/ 100 分鐘不是亳無變化,去到中段會有身穿黑衣

的的盲人角色,拿著盲公竹向地下「敲」問、探索下一步

要如何走。自這個角色出現,其他本來身穿白衣的角色都

換成了黑色,一個探路者/革命者為劇場/時代帶來了變

化,不過白色終歸都再出現,似乎探路/革命單靠一人之

力終會失敗,那麼我們今天不斷將辛亥革命歌頌為孫中山

先生一個人的成就又意味著什麼?

導演榮念曾於劇後表明希望那木棍作為身體的延伸,能夠

幫助我們這群盲撚傻閪探索應走的方向 (exploration),認

識世界的問題,繼而起來革命 (revolution),而不是變成攻

擊他人的武器。導演用心實在教人感動,如此看來,作品

會否悶了觀眾,這並不是他所關注的問題,「如果你選擇

放棄繼續提問,那是你的自由。我沒興趣娛樂別人」,這

樣的舞台劇一定不是單單的娛樂商業節目,榮所期望的似

乎是我們會去發問的動力,比方說追問及詮釋「盲人尚且

會努力向前探索,為何我們卻仍不啟蒙、不革命而要接受

資本及國家的洗腦及管理?」

劇。劇場。公共空間騎劫兼評《百年之孤寂 10.0 文化大革命》文:東郭先生

生活

Page 27: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文本和敏感的語境雖然《百年之孤寂》系列在 1982 年起至今已經上演過十

次,但每次劇目副題的改動及社會環境的轉變都可以為劇

本帶來多一重的詮釋。今次是以「文化大革命」作副題,

恰恰遇上辛亥革命一百週年、茉莉花革命,不難會扣連到

當今內地的政治局勢,加上演員由「左」至「右」走過,

對應著歷年內地改革開放、加入世貿「向右走」的轉變,

饒有趣味。

今次實驗劇場《百年之孤寂》的副題之所以如此「革命

性」,是因為有部份來自新加坡的演員適逢當地快有總統

選舉,在共同創作劇本及動作的同時,有意無意一定會加

入了這些演員的想法及問題。觀眾不妨也想想:我們可

以如何理解獨裁國家內的選舉?如劇中所講,如果「文

化不是請客食飯,革命不是遊園驚夢」,文化可以是什

麼,革命可以是什麼?如何抗衡獨裁、極權?此劇並沒有

具體內容去述說,只有在幕上投射了「公共空間 (public

sphere)」四隻字,及一堆沒有標點符號的字句,「有這樣

的革命才有文化有這樣的文化才有群眾有這樣的群眾才有

國家……」,搞不清這是 statement 還是 question 了,剩

下的似乎都要靠我們去想、去探索、去問,不要期望會有

model answer。

從劇場思考社會,實踐公共空間「進念。二十面體」(榮所屬的劇團)過去的劇目主題都

是十分政治性,涉及中港關係、前途問題、97 回歸,可見

進念不止關注劇場,更關心舞台外的社會現實。導演在劇

後指 soft revolution 是指人們在「公共空間」內對話及交

流,而他在明報和星島也說過劇場就是個「公共空間」,

那麼今次《百年之孤寂》與觀眾的對話合格嗎?筆者一生

中見過最多人中途離場的便是這套劇了,忽然間空出了整

整三、四排座位,不知這算是可惜還是怎樣,而留下來的

觀眾對於劇場與社會的想像關係又有沒有因此劇而變?

去到劇的最後部份,所有演員都換上了自己的現代服裝,

將整個場帶回當下。行走的模式不再是一、兩個人作為單

位,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群組,指向多元的集體行動,感覺

很像是遊行,令到劇裡面彷彿形成了「公共空間」,但卻

不是劇場本身變成了「公共空間」,觀眾依然是觀眾,而

不是行動者。

榮不斷強調要觀眾去思考、發問,但坦白說,思考的起點

實在很難把握,如此抽象的內容及表達形式足以令到普羅

大眾都無法進入及理解,觀眾離場後會有思考的資源及方

向嗎?其實我們依舊迷失、一頭霧水,而且我們之後還會

繼續與朋友討論去哪裡吃甜品,而不是反思自身的兩難位

置及社會整體發展方向有何張力所在。

從觀眾席裡站起來,不再食花生等睇戲/劇

還記得筆者上年出席過《讓子彈飛》的映後座談會,依稀

記得有位觀眾直問導演姜文:「現在中國社會很爛了,你

應該是透過電影去號召大家都要像張麻子一樣起來革命

吧?」姜文只冷冷地回答:「那為何你現在還安坐在觀眾

席裡?」一句道出了所有觀眾的共謀關係。

椅子是《百年之孤寂》經常出現的道具,它一開始背向觀

眾席,椅上的演員與觀眾的視線方向無異,動也不動地看

著台上的人走動。後來椅上再沒有人,椅子亦在台上隨處

出現,甚至跟著其他演員向前進發,成為其中一員。其實

人就如那張椅子一樣,沒有固定位置,但你一定要認清自

身的社會位置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故此我們應盡量成

為一個評議者、參與者,改變社會、共同推進著歷史,而

不是安於成為一個可以置身度外的觀眾。

辛亥革命百年後再說「我要搞革命」只會換來嘲笑及寂靜,

看完《百年之孤寂》後我們繼續沉默。很理想地說,劇場

要成為一個有效對話的公共空間,觀眾和表演者需要有更

多的互動,而我甚至期望觀眾離開那安穩的「觀眾席」,

走出劇場,打造另一處公共空間,到時除了肢體語言,始

終少不免要透過言行 (speech-act) 去好好勾勒出社會問題。

生活 27

Page 28: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生活

終 生

自 學

豪哥的太太叫郭霜。有一天,我和她坐在

我和豪哥鋪的草地上,談到香港的草地

從來都只能遠觀不能踐踏,那種來幹麽?

但其實那塊草地在鋪好不久就已經慢慢

地有點疏落,還是因為踐踏得多之故。我

們當初之所以要種草地,為的就是想在

菜館的對開,有一塊可讓客人赤腳走走

的露天空間,晚上在微黃的燈光下,坐

在草地看星、看月亮,應該會幾好氣氛,

叫甜品時亦會疏爽點。我們試過好幾種

方法去搶救,結果還是要去找賣草皮的

問問。我們把情況告訴老板,她的回應

和我的推斷不謀而合--「草地就緊係

唔好攞黎踩架啦!」。我們走後,豪哥

還是覺得要觀察多一陣,再不行就惟有

多買點草皮來重鋪。而我則對草皮的死

有種說不清的難受。

菜館有天上了報紙的飲食版,翌日地主就

拿著報紙來加租,相片照著的就是那塊草

地剛鋪好的時候,我們當然肉隨砧板上。

這是今年第二次加租,是這麼多年來的

第一次。我問他加了多少?他只說:「好

少啫!」並說「應該係喺呢度的最後一年

了,下年係世界末日(2012)嘛!」

我看著他,他看到我有點不明所以,就

帶笑地說:「好多嘢其實都係末日黎架,

你唔知咋!我地黎呢度搞,都可能係呢

度末日的預兆來。」我想起了村口近日

出現的高鐵工程牌,以及附近的菜園村。

再過幾日就是中秋,豪哥說要搞個呼朋

喚友的末世 party。

…………

派對完了,豪哥說要帶我去上禾坑村,村

內有個叫鏡蓉書屋,是清初的建築,原是

書齋,後來經政府改建為博物館。我們

到時已有三、四十人正造著一只很大很

大的孔明燈。原來,製造這些巨型孔明

燈是這條村每年一度的傳統,而且歡迎

任何人加入,分文不收。豪哥帶我到書

屋的各廳向朋友打招呼後,我就走到那

堆人群中,把由各張酸紙縫合成的紙模

套在那剛紮好的骨架上。有數名村民充

當老師,在旁指點江山。在所有程序完

成之後,眾人高舉那只孔明燈,如新娘

出嫁時,拖著長長裙腳的花仔花女一般,

走了一條頗長的村路到放燈的地方。

那幾位負責指點江山的村民早就在那裡

點起火盤,示意那就是遊行的終點。我

們把燈的底部扶在火盤上充氣。孔明燈

慢慢脹起,突然間,一名銀髮剛好及肩

的精壯男士從草叢般撲出,把一舊浸了

火水的綿花繫上鐵綫,吊在燈的下方,

並用純熟的技巧把一舊更大的綿花扣在

紮好的底網上,過程只需廿秒,那個人

又瞬間消失了。在孔明燈要飛走之際,

站在人群中的村民都有次序地把預備好

的炮仗點著,燈便帶著逼逼啪啪的聲音

與眾人的願望升空。在炮仗聲停止之後,

我們仍望著孔明燈,不願離去。

我們沿著遊行路線回書屋,剛好看見那

位「銀髮黑影」。豪哥問他為什麼今年

要走得那麼遠放燈?他說附近的地很多

都賣了,到處有工程,很多電線在半空,

萬一把這麼大隻的孔明燈卡住著火就不

得了。他更說近年愈來愈少人入村過中

秋,放的孔明燈一年比一年少,往年幾

百人在書齋內的熱鬧場面很難再見。事

後才知他叫江哥,是鏡蓉書屋的後人(其

實成條村都姓李的),是現在的館長,亦

是位藝術家,喜愛木工與紥作,會自己

製作樂器,所以同時亦是玩古琴與笛子

的高手,據他自己說,他的笛聲能招魂。

回到書屋,看見剛才在菜館的阿鬼與大舊

已經準備就緒,排好了一張張長木櫈於大

廳,奏著即將來臨,每年一度的即興詩

會入場曲。阿鬼一手拿著結他,一邊在

把酒倒到旁邊他的紙杯內。江哥點了根

煙,問他:「D詩呢?」「無喎!」鬼答。

之後其他人都表示沒有,鬼帶醉地說:

「你吹首歌,等你D黑影粉絲攞幾首黎讀

下啦。」江哥就底下頭,沉默不語地拿

起笛子。我懷著食花生的心情把煙捲好,

準備見鬼。

在江哥與阿鬼玩得慶高采烈的時候,我們

都沉浸在音樂之中,有的人拿起什麼就

敲、有的人愈飲愈烈、有幾個甚至在人

群中跳起形體舞來,而我則看著書屋那

十多呎高的屋頂與瓦片,及那不時在飛

來飛去的蝙蝠。江哥不知從何時出去了,

手裡拿著一堆他製造的樂器回來,派給

各人。時間忽爾停頓,在柔和的月光下,

眾人都蔽上眼睛,把自己放縱於那個不知

因著酒醉還是音樂而來的那份歡愉之中。

發生了如此醉人的事,就那在「嚴肅」

的博物館中。傳統之所以會成為傳統,

想必就是前人為了要紀念那些珍貴時刻。

而得以一直地傳承下去,証明那些時刻

的發生其實不是偶然。

草地死了,重新鋪上,或者會繼續生存,

或者像之前的一樣不久就死了,而我們總

會找方法令它們「留住」。人們總是把認

為有價值的東西留著,為要分享給他人。

在分享的過程中總得與現實的殘酷對抗,

而在對抗的過程中,我們又要損兵折將幾

多,才能走到那個沒有障礙的終點?或

者都不會有答案,但我們總得要問自己,

為什麼還要走下去?

荒草

小武

愈鍾意的事愈唔做,愈陌生的事愈要做。相信滿天神佛的人最狡詐,乜都唔信的人最值得信。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說不出口的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說。

Page 29: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節目內容由太空到本地音樂乜都有台長探長主持嘅清談節目

「爆料爆料再爆料」政界是非精季詩傑主持

在音樂軟件發達的年頭去制作一首歌、

一張 CD,無論自家制或是傳统地走入錄

音室,音效、質素已經差不多,音質唔

靚都可以執到靚,所以只有睇 live 可以

見真章,真實感受樂隊的音樂張力。睇

live 除了雙腳行入 live house,世界上

都有很多網站供樂隊即埸演奏的平台。

香港只此一家叫 Stage-Tube。

台長譚達華,人稱探長,他早於 90 年

代中期開辦了一個叫 Noco Records 的

Label,3 年內出左 12 張唱片,一半為

本地樂隊合輯,另一半為樂隊專輯。由

於當時網絡未普及,經營 3 年就因為成

本太高,客源窄而結業。相隔 12 年後,

他 重 回 indie band scene 工 作, 開 辦

Stage-Tube。

禮:你曾遇過之前的失敗經驗,為甚麼相隔十二年後,仍要投身搞 indie 音樂平台呢?

探長:搞 Stage-Tube 係希望令多啲無

留意 indie band 嘅人都嚟睇,想擴闊市

場及群眾。而現在要做一個網上音樂平

台成本比以前低,有 facebook 等網站連

結群眾,網絡大左,信心大左,容易去

令件事發生。

梁穎禮獨立樂隊主唱、地下電台主持、社會運動員、生活叫我在白紙上寫字句。

生活自選台

在 線 觀 看 獨 立 音樂 現 場 實 况, 本地 音 樂 網 絡 平 台

Stage-Tube

曾經喺朋友間(老、中、青)做過統

計覺得繼 beyond 後都無一隊 band 係

okay,但自己則認為其實 10 隊 indie

band 內有 5 隊演奏技巧及創作內涵,都

會好過 beyond05 只係冇人投資同宣傳

先會無人留意,所以就決心做一個網上

音樂平台,幫 indie band 拍攝全高清的

錄像和音響製作,從而宣傳本地音樂。

禮:Stage-Tube 音 樂 頻道 有 不 錯 點 擊 率, 點 睇band show 冇人睇?

探長:說起來可喜可悲,好多人分黨分

派,唔願意去接觸某啲 band show,所

以覺得 12 年來 band scene 都係冇變

過。亦有一班會上網睇但唔睇 live 嘅人,

因為網上唔使錢,現實要錢令佢地興趣

減低。另外好多網民上 Stage-Tube 嘅

youtube 頻通都唔上 Stage-Tube.com

睇,或者就係慣性收視。

禮:搞 Stage-Tube 時有沒有遇上一些轉折或困難?

咁啱以前認識嘅一位朋友喺外地返香

港,認為 Stage-Tube 係一個推廣音樂

嘅好平台,所以就拉攏其公司 A-TEAM

sponsor,提供地方拍攝等等令成本減

低。到現在已經拍攝咗過百個音樂單位,

200 多 首 歌, 有 百 多 隊 樂 隊 waiting

list 未安排時間拍,證明香港好多人想

參與。當然也有遇到不受尊重既時候,

例如被其他人以為 Stage-Tube 係商業

機構,所以拒絕合作,甚至主動邀請別

人也沒有回覆,都係有苦自己知。

禮:有無想過申請藝發局嘅資助?

探長:完全唔會有希望,自己 DIY 最好,

曾經申請,試下拍片拎贊助,但失敗而

回。有朋友成功取得贊助,其作品係將

一套外國電影照剪出來就當成自己作品

交上,而藝發局批贊助俾佢,證明批核

既過程不完善,所以就不再存有希望。

禮:Stage-Tube.com 有廣告收入嗎?

探長:遇到曾經幫忙既團體就會留廣告

位幫忙賣廣告,技術交換技術。都有其

他工作的收益,如拍廣告、機構宣傳及

企業形象片,但這類工作的性質與音樂

毫無關系,總而言之,推廣 indie music

係我一直想做嘅事,搞 Stage-Tube 係

興趣唔係工作。

禮:現在 Stage-Tube 有節目下載,點解搞埋網台?

探長:多啲唔同切入點,可以多啲人聽

indie music。Stage-Tube 嘅 中 心 思 想

係唔希望每個人/每隊 band 被標籤,每

個人嘅獨特性可以帶到出黎俾人睇,發表

自己個人意見,表達自由,雖然門檻好低

但都重質素,Stage-Tube 係一個好自由

既平台同工作環境,唔會催人交野,每人

立場都代表自己,因為自由度同水準成正

比,要催促嘅話就自然沒水準。另外,曾

經聽人講過話 Stage-Tube 要被政治審查

先有得參與,但其實只係誤傳,我地一直

只係標明不可含有廣告成份,包括商業宣

傳、宗教及民族宣示。

禮:「 網 絡 23 條 」 對Stage-Tube 有咩影響?

探長:網台上某節目一定唔可以再做,季

詩傑個節目(時事)死梗,音樂節目版權

問題又會被控侵權。如果真係黎到,我一

定會公民抗命,一定繼續做,因為唔合理。

29

Page 30: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喀」,讓我們張開另一雙眼睛,伸手觸及時間和空間,將瞬間的真實畫面把握在手中,準備塞進方型的框架之中,留存起來,流

傳下去……直至「嚓」一聲關閉,令一切都確定下來牢牢鎖緊,捕獲的時間並不是連續的「過去」或「將來」,而是那完全被定格的「曾經」,如此地累積著不同視角下的歷史。

但……在「喀嚓」之前,到底是怎樣看待「看見」這回事?

相機在大眾手中在這個節奏急促的社會,滿滿的照片充斥在新聞報紙互聯網廣告書本雜誌照片電影等等不同的媒介當中,這些畫面會不斷地湧入眼簾,譬如我們對非洲當地的印象每每來自許多國際救援組織,表現出瘦弱貧窮的一面,一系列的影像組織起大眾對非洲慘況的共識,然後繼續蔓延開去。但究竟誰有權去廣播影像呢?

十九世紀初發明攝影時,它僅被視為繪畫工具的替代,其話語依然被「藝術」二字套住,對畫面的結構佈局、光線色彩,美感的追求相對今日都講究得多,即使有如繪畫範疇裏有寫實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在價值形式上的不同取向的對碰,但眾多流派的攝影話語卻依然是少數藝術家的權利,對當時的社會大眾而言是那麼遙不可及。

攝入

影子

文︰Czior

30

(他人的)

Page 31: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然而,這樣的共識隨著年月轉變︰工業革命下漸趨成熟的攝影領域,越發簡單的機械結構創造更大量的照片,既解開了傳統美學的刻板要求,也是將藝術二字拉進大眾觸手可及的位置。攝影技術不再像百多年前初生時那樣一無所知(或許當初還被視作為繪畫的分支),現在只需要將眼前看見的元素徹底重置/重構/加入/連結,通通拋進/拋出方框之中,以手上按下快門的瞬間為限,在照片中任意地製造一段段關係。誰人也可以,誰人也有能力。

攝影工具的普及,迎來的是任意/隨意截取畫面所衍生的意涵︰這樣富距離感的視覺工具,以一個有如上帝般的全視位置,將畫面中的人事以美感包裝,去政治、去脈絡和奇觀化畫面中所包含的元素,或許正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述「從中產階級的攝影角度看,名人就像賤民一樣詭秘」[1]。

隨時可以拿起相機的我們,正是不停搜索著讓人感到好奇的元素,或故意構作畫面的元素,為的是讓相片變得「特別」。同樣觀看一張照片之時,正是以這樣獵奇的「共識」去觀看身邊的世界,作為一個抽離的、遠離的「觀察者」。

隨著照片的藝術光環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市場上消費品的展覽價值。

非人化的展覽「攝影通過以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已經擁擠不堪的世界,使我們覺得世界比它實際上的樣子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由照片來確認現實和強化經驗,這乃是一種美學消費主義,大家都樂此不疲。工業社會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癮;這是最難以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2]

百多年前常人對於相機總是敬而遠之—絕不正對著相機鏡頭看,難以接受這種陌生科技所展現的異常清晰的畫像,認為這會吸走人的靈魂;而當時尚在起步階段的攝影技術,流行的肖像照需要對人物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因此攝影師必先要有較為完整的設計構思,而照片中的人們只是作為客體、演員,出演一個故事。

然而工業革命所帶動的普及化的攝影產業,攝影師不再只是專業人士才能用上的工具,被攝入鏡頭的人們也知道自己的面貌會在照片中再現,慢慢解除純粹的演員身份,由被動轉為半主動,參與在相片之中。攝影師心中所想表達的扭合著相片人像所演繹的人像照片,有如羅蘭‧巴特自述的故事︰從我覺得在被人家通過鏡頭看的那一刻起,就甚麼都變了︰我「擺起姿勢」來,我在瞬間把自己弄成了另一個人,我提前使自己變成了影像。這種變化是積極的︰我感覺得到,攝影或者正在創造我這個人,或者使我這個人壞死,全憑它高興。[3]

是的,主動地將自己轉變成為客體,變成那個想被人看到的、認同的「自己」,然後展示於人前。而攝影者如

此「順利地」拍下具展覽價值的照片,好比在意義上將被攝者殺死了一次,化成一件有價值的收藏品。而在照片中所謂的「自己」,亦在一連串的攝影活動中,被攝影者的設計修飾和觀看者的解讀磨滅清光,直至失去所有展覽的價值,連其身份再無人問津,最後隨著照片的消蝕再次死亡。

我們所患上的,或許就這樣不斷將旁人「他者化」,消費式的影像癮。

看不見看見發掘,紀錄,披露不為人知的真相,是攝影的主要功用之一。但是不是真的「冇圖冇真相」呢?即使討論媒體拍攝的照片,也不時發現其虛構捏造的成份。照片本身所展示的證據是殘缺不全的,不但可以是有心人將不想被人看見的部份置入括號,同樣也可以故意把想給人看的東西,用「真相/現實」包裝,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而我們的視覺共識,往往掌控在最有能力散播大量影像的媒體(或曰資本)手中。然而,攝影從來就無法是中立客觀的,小至攝影師自己的主觀意圖,大至媒體潛藏盈利意圖的影像,照片正是隱含著這些混雜的目的。導向他們所期望的結論和判斷,並驅使觀者踏入他們的影子之中︰將我們的視覺孕育成抽離的、旁觀的,同樣也使我們認識社會的過程變得簡化、抽象起來。

我們從來沒辦法單純從媒體照片中得知,社會內部正在發生甚麼事。因此在接受這些「有圖有真相」的說法之前,或許更應去了解被排拒在照片這括號之外的事,找出那些不曾看見的東西。

容我再引述《論攝影》的文字,為關於攝影的紛亂思緒稍稍作結。

「照片在教導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並擴大我們對甚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甚麼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4]

註[1]︰《論攝影》,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麥田出版,P.102註[2]︰同註[1],P.55註[3]︰《明室—攝影縱橫談》羅蘭‧巴特著,趙克非譯,P.16註[4]︰同註[1],P.27

參考資料︰1.《論攝影》,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麥田出版2.《明室—攝影縱橫談》羅蘭‧巴特著,趙克非譯3.〈攝影小史〉瓦特爾‧本雅明著4.〈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瓦特爾‧本雅明著5.〈概說攝影史與攝影藝術觀念的轉型〉,里娜著

31

Page 32: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專欄 

911

年  

那年美國謀了智利經濟

  

每當講起911

,總會想起世貿倒下時人間煉獄般的景像。但38

前的9

月11日,美國同樣將智利推向地獄,禍延至今。

以民主為名的謊言

 1973

9

11

日,智利軍方在美國撐腰下發動政變,推

翻民選總統阿連德。軍閥皮諾切特開始長達

17

年的獨裁

統治,其間超過三千個政治犯被殺,三萬人流亡海外。 

 

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的美國支持獨裁推翻民選政府不是很奇怪

嗎?非也。阿連德在1970

年上台後推行改革,將以銅礦為首的大

型工業國有化,並重新分配土地。前者嚴重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

另外出於當時冷戰的恐共心態,尼克森政府一直視之為眼中釘。

到了1973

年智利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策動經濟上對自己有利的

獨裁者推翻對自己不利的民選政府。皮諾切特,上台後在所謂的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指示下大舉將公共服務推行私有化,造成前

所未有的貧富懸殊,人民的利益就這樣被犧牲了。

 

以自由經濟為名的掠奪

到了今天,以往的殖民地已經獨立,但當地工作環境極度惡

劣的血汗工場仍然維持不變。另外,歐美為首的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強逼會員國將貨幣與美金掛鉤;世界銀行拒絕貸款給

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或拒絕開放市場的國家。如是者,落

後國家無法透過貨幣或關稅減輕負擔,亦無法保護本土未成

熟的工業。跨國企業更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當地的勞動力和

天然資源,然後將絕大部份利潤帶回本國。這一切都跟殖民

主義無異,唯一的分別就是發達國家沒有直接接收政權。 

 

家,

富、

服。

時,

使

權,

權。

證。 

 

智利民眾的反抗

2011

年,智利持續爆發示威罷工。示威者的訴求包括提供公營教

育,提高利得稅等—

正是對私有化的反抗。政府沒有以政策回

應民意,反而大規模拘捕示威者。回頭一看,智利的現況與香港

驚人地相似—

商人專政,公共資源不足,盲信私有化和低稅率,

一味鎮壓示威——

足見這並非個別事件,而是資本主義讓少部分

人獨吞利益的惡果。

送達

 

最近常常忘記把肩膀放下。人一緊張就會不自覺地把肩膀縮起來,我

的肩膀替我扛起了難以承受的重量,我承受隨之而來的痛楚。

 

八月開始做選舉經理。認識的人參選區議會,開展忙得不可開交的選

舉工程,當中夾雜為了依足選舉條例而衍生的行政工作、形勢分析判

斷、不停的擺街站做單張、與街坊傾計、還有內部的人事問題,對我

來說都是全新的事情。四年前區議會選舉時,我還完全沒有政治意識,

當時所屬選區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民主黨一個民建聯,民建聯那個幫

過我家一點小忙,我就投了他一票。到現在在家樓下看到他的「成功

爭取」橫額都會想在上面寫字,民建聯你反不反高鐵支不支持復建公

屋會否反對遞補機制……一頭栽進社會運動兩三年後面對選舉,對我

而言完全不是簡單的事。

 

菜園新村搬遷後,村民開始在附近租田開墾,漸有產出。我們在建立

一個在八鄉一帶分銷產出蔬菜的網絡,一方面建立客源,另一方面介

紹在地的農場給在八鄉居住的人認識。現在的顧客很少,都在新村踏

單車二十分鐘能去到的路程之內,我們偶爾就會送菜去不同的戶口。

某週六好想暫時放下選舉工作,就自告奮勇去送菜。從新村經錦上路

轉去錦田公路,不長不短的車程,單車籃子裡有兩袋剛摘的蔬菜,往

一個幾年前建成的歐陸式屋苑。從前好少機會踏單車,更不用說在馬

路上踩,單車技術突飛猛進是在舊村巡守時期,村內有工程進行的地

點要趕過去阻止,走路過去可能要十來分鐘的路程,情急時半秒都不

想浪費,於是克服心理障礙在曲折的村路踏單車來往,穿過荒地抵達

不同的衝突地點。

 

錦上路和錦田公路對踏單車者都不是很友善,行人路很窄,馬路是雙

行車線,不時有大貨車和雙層巴士穿梭,平常按理我都會留在行人路

上,但那天卻把心一橫踩到馬路上全速前進。心裡會有點發毛,雙手

不自覺抓得好緊。經過幾條村的村口,大大小小的廢車場,石崗軍營,

就去到目的地,頭髮已吹得散亂。屋苑門口的看更姨姨很友善,我說

我是送有機菜的,她們填填資料就教我怎樣去那棟房子。屋苑裡每一

個房子都一模一樣,尖頂的(扮)歐洲小屋,我來回一條小巷幾次,

才找對門牌,按門鈴進去,兩戶的廳都好大,裡頭裝著對我來說像是

另一個世界的空氣和氛圍,全都是光滑、潔淨和涼爽的空調氣味。我

把村民蹲在田裡一面說笑一面收割的菜交到他們手上,拿到錢,簡單

說了幾句就離開。

 回程時再踩馬路,腦裡會不自覺浮現自己被貨車撞到的模樣,但心情

舒暢無以名狀。天色灰暗,時時記著村民的提醒,看著遠一點的前方。

把一些人接駁起來,把一些意識和美好傳達,像在街站時把我們想說

的話混著一句句「早晨、你好」交到街坊手上。肩膀好痛,在回去的

路上陰沉的氣壓裡,我開始唱歌。

 

 

 

——

4,277

書,

的「

獎,

讀。 

 

一年看四千多本書,一天用半小時看,換言之平均每半書要在兩

分半鐘內看完。兩分半鐘,用來撒泡尿洗個手可能很充裕,用來

看書的話,就算看的是無字繪本也得囫圇吞棗。教人驚心的是那

位小孩的反應:只會在母親陪同下看書,自己從不主動找書看。 

 

愛書的人,絕對不會這副模樣。回想起來,電筒是小時候好好藏在枕

頭底的寶物,讓我在老媽子熄燈催逼睡覺後仍可躲在被窩裡看《西遊

記》與《十萬個為甚麼》。看書是父母之命?看書是公民抗命!原本

是在熄燈後閃身窗邊借月光和街燈看的,好幾次被逮個正著之後惟有

利用科技犯案。許是有點讓犯案手法精益求益的企圖,後來找了一堆

關於偵探術和間諜手法的書,不過那時差不多已屆要操練學能測驗的

年紀,睡眠時限放寬,也就不了了之,倒是學懂了怎樣用素描鉛筆

的筆芯磨成粉末套指紋,還有用紙條和筆製作密碼函件與解碼器。 

 

想認叻,想旁人讚賞的幼稚也是有的,看完植物園鑑和鄰居死黨跑到樓下

花圃翻找有沒有這種那種毒草,打從唸小二開始愛上天文學,竟然自製

了一份「職業志願調查」在班上派發,看看有多少個同學會填寫「天文

學家」一欄。圖書館早就逛過爛熟,每次跟同學入場他們少不免挨我的

疲勞轟炸推銷,書介伴隨口水花撲面而來。長輩亦難逃一劫,平素把老竇

書架上的《洋蔥頭大四喜》搶過來據為己有,背熟裡頭多首林振強打油

詩,過時過節親戚聚頭之際祭出來把他們笑個人仰馬翻—

有甚麼好笑,

甚麼是有味笑料,就不是一個五歲小鬼明白的了,只能多年後暗自莞薾。 

 

老竇和我多年來有著互奪藏書的默契。年幼時嫌《論語》《孟子》《古

文觀止》老土,寧願看根本看不懂的西洋食譜也不碰這些神檯經典。滿

架博益文庫倒還可以,衛斯理原振俠算是熟人,倪匡蔡瀾黃霑的散文更

是不分四季一讀再讀,當年亞視播《今夜不設防》找來這三個麻甩佬當

主持,簡直充滿親切感。初中迷上畢華流,老竇沒有甚麼興致,我桌上

的《幽遊白書》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卻不時失蹤。不曾查問閱讀

進度,不須發表閱後感想,不設指定書單一百本,兩父子心照就夠。 

 

人到中年越來越懶,看書意欲消褪不少,童年時的閱讀傻勁變成自戀與

懷舊的對象。當小孩看書是執行家長命令,是為了取得家長指定的權威

(如頒獎機構)肯定,是順從家長單方面安排的過程,意謂資訊、社交甚

至情感的對外連繫均被名為「家長」的鐵壁阻截。象牙塔裡諸多論著把

當今發達地區稱為「兒童中心社會」(child centered 

society

),並

不見得恰當。我們面對的,或許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家長中心兒童」。 

左翼風情畫

區刀,中大畢業生, 主 修 物 理系,左翼學會成員。行事神出鬼魅, 以 長 髮 為榮,常常以留下長髮作為曾經存在 的 根 據。 鄙視 Facebook 此等資本主義的道兒, 希 望 從 反Facebok 中 解 放人類。區刀,亦即勾刀,可能已經老去,新的區刀不再是勾刀,而是鐮刀。

末日航道

b,巨蟹座女生,

居於大埔林村,

參與菜園村運動

兩年多。人地睇

落開朗平易近

人好多野講,獨

處時馬上跌入深

淵。 

Page 33: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專欄 

911

年  

那年美國謀了智利經濟

  

每當講起911

,總會想起世貿倒下時人間煉獄般的景像。但38

前的9

月11

日,美國同樣將智利推向地獄,禍延至今。

以民主為名的謊言

 1973

9

11

日,智利軍方在美國撐腰下發動政變,推

翻民選總統阿連德。軍閥皮諾切特開始長達

17

年的獨裁

統治,其間超過三千個政治犯被殺,三萬人流亡海外。 

 

以自由的代言人自居的美國支持獨裁推翻民選政府不是很奇怪

嗎?非也。阿連德在1970

年上台後推行改革,將以銅礦為首的大

型工業國有化,並重新分配土地。前者嚴重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

另外出於當時冷戰的恐共心態,尼克森政府一直視之為眼中釘。

到了1973

年智利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策動經濟上對自己有利的

獨裁者推翻對自己不利的民選政府。皮諾切特,上台後在所謂的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指示下大舉將公共服務推行私有化,造成前

所未有的貧富懸殊,人民的利益就這樣被犧牲了。

 

以自由經濟為名的掠奪

到了今天,以往的殖民地已經獨立,但當地工作環境極度惡

劣的血汗工場仍然維持不變。另外,歐美為首的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強逼會員國將貨幣與美金掛鉤;世界銀行拒絕貸款給

拒絕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或拒絕開放市場的國家。如是者,落

後國家無法透過貨幣或關稅減輕負擔,亦無法保護本土未成

熟的工業。跨國企業更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當地的勞動力和

天然資源,然後將絕大部份利潤帶回本國。這一切都跟殖民

主義無異,唯一的分別就是發達國家沒有直接接收政權。 

 

家,

富、

服。

時,

使

權,

權。

證。 

 

智利民眾的反抗

2011

年,智利持續爆發示威罷工。示威者的訴求包括提供公營教

育,提高利得稅等—

正是對私有化的反抗。政府沒有以政策回

應民意,反而大規模拘捕示威者。回頭一看,智利的現況與香港

驚人地相似—

商人專政,公共資源不足,盲信私有化和低稅率,

一味鎮壓示威—

足見這並非個別事件,而是資本主義讓少部分

人獨吞利益的惡果。

夏天的尾巴

  

在這幢舊式工廠大廈已度過了整個夏天。從地鐵站走過來,

每天都像快要中暑一樣。路過對面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稍

為放慢腳步,享受一陣中門大開時飄出的冷氣,就要橫越馬

路,走進靠幾把微弱風扇充撐場面的電梯大堂。打赤膊的

彪形大漢揮灑著汗水,忙於把貨物塞進貨運電梯,才不像

我,眼巴巴地追隨著左右擺動的風扇,以求吹得一點涼風。 

 

站在電梯大堂發著呆等那十世還未到的電梯,看著新安裝的電子

廣告板,長年只有一千零一個紅酒廣告,下面流動的新聞卻仍

是上星期的。半個人般高的廣告板,唯有時鐘仍忠實地顯示時

間,幸好沒有打卡和準時上班的壓力,否則我會以為,那是整幢

大廈的老闆們,為了諷刺遲到的員工而合資安裝的提示裝置。 

 

工廠大廈位於六七暴動的發源地,令人即使坐在辦公桌前敲

打鍵盤,也有一股莫名奇妙、屬於藍領工人的自豪感,明明

汗水不是我流的、茶餐廳外賣哥哥送來的飯盒不是我叫的、

貨運電梯厚重的門也不是我推開的。辦公室所在的單位本是

製衣廠,現在是排練室,打扮入時的少男少女、送小女孩來

跳舞的外傭進進出出。也許我們出賣的是另一種勞力,跟

這幢大廈一樣,隨著年代過去,滿足著不同的生產用途。 

 

電梯口放著隔壁雜誌社丟出來,賣不出去的過期刊物,有時

候是模型雜誌,有時候是日譯的時裝雜誌。「夏天十大必買

的裙子」、「讓男生大大驚喜的夏日料理」等幾乎純粹為

溝仔而設的專題統統與我無關,反正在我城,穿甚麼、吃

甚麼都會令人熱得溶掉。書報攤索價二三十元的雜誌,在

這裡隨便取也不會感到內疚,反正過不了幾天,它們就會

被割成片片,送到回收場或堆填區。畢竟工廠大廈只負責

把東西做出來、印出來,東西被彈回頭,就不再有用處。 

 

八點過後的工業區人煙稀少,大廈正門已上鎖,出入要在

卸貨的側門,繞過停泊過夜的垃圾車走出行人路。茶餐廳

和飯堂一入夜就關得八八九九,有時到數條街外僅餘的越

式餐廳吃遲來的晚飯,就索性坐到把八點半的肥皂劇都

看完。踢著拖鞋、錢包在手上晃呀晃呀,跟同樣單拖吃飯

的叔叔們分享同一齣連續劇並沒有令人感覺自在一點。 

 

我偶爾也思考為何自己會對這些麻甩意象如此迷戀,大約

是為了配合一整條街上班駁的大廈外牆,和那些在八十

年代末港產片中常見的商廈大堂,共同營造的氣氛吧。 

 

幸好秋天真的快到了。

 

 

 

——

4,277

書,

的「

獎,

讀。 

 

一年看四千多本書,一天用半小時看,換言之平均每半書要在兩

分半鐘內看完。兩分半鐘,用來撒泡尿洗個手可能很充裕,用來

看書的話,就算看的是無字繪本也得囫圇吞棗。教人驚心的是那

位小孩的反應:只會在母親陪同下看書,自己從不主動找書看。 

 

愛書的人,絕對不會這副模樣。回想起來,電筒是小時候好好藏在枕

頭底的寶物,讓我在老媽子熄燈催逼睡覺後仍可躲在被窩裡看《西遊

記》與《十萬個為甚麼》。看書是父母之命?看書是公民抗命!原本

是在熄燈後閃身窗邊借月光和街燈看的,好幾次被逮個正著之後惟有

利用科技犯案。許是有點讓犯案手法精益求益的企圖,後來找了一堆

關於偵探術和間諜手法的書,不過那時差不多已屆要操練學能測驗的

年紀,睡眠時限放寬,也就不了了之,倒是學懂了怎樣用素描鉛筆

的筆芯磨成粉末套指紋,還有用紙條和筆製作密碼函件與解碼器。 

 

想認叻,想旁人讚賞的幼稚也是有的,看完植物園鑑和鄰居死黨跑到樓下

花圃翻找有沒有這種那種毒草,打從唸小二開始愛上天文學,竟然自製

了一份「職業志願調查」在班上派發,看看有多少個同學會填寫「天文

學家」一欄。圖書館早就逛過爛熟,每次跟同學入場他們少不免挨我的

疲勞轟炸推銷,書介伴隨口水花撲面而來。長輩亦難逃一劫,平素把老竇

書架上的《洋蔥頭大四喜》搶過來據為己有,背熟裡頭多首林振強打油

詩,過時過節親戚聚頭之際祭出來把他們笑個人仰馬翻—

有甚麼好笑,

甚麼是有味笑料,就不是一個五歲小鬼明白的了,只能多年後暗自莞薾。 

 

老竇和我多年來有著互奪藏書的默契。年幼時嫌《論語》《孟子》《古

文觀止》老土,寧願看根本看不懂的西洋食譜也不碰這些神檯經典。滿

架博益文庫倒還可以,衛斯理原振俠算是熟人,倪匡蔡瀾黃霑的散文更

是不分四季一讀再讀,當年亞視播《今夜不設防》找來這三個麻甩佬當

主持,簡直充滿親切感。初中迷上畢華流,老竇沒有甚麼興致,我桌上

的《幽遊白書》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卻不時失蹤。不曾查問閱讀

進度,不須發表閱後感想,不設指定書單一百本,兩父子心照就夠。 

 

人到中年越來越懶,看書意欲消褪不少,童年時的閱讀傻勁變成自戀與

懷舊的對象。當小孩看書是執行家長命令,是為了取得家長指定的權威

(如頒獎機構)肯定,是順從家長單方面安排的過程,意謂資訊、社交甚

至情感的對外連繫均被名為「家長」的鐵壁阻截。象牙塔裡諸多論著把

當今發達地區稱為「兒童中心社會」(child 

centered society

),並

不見得恰當。我們面對的,或許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家長中心兒童」。 

兒童樂園

Pat,兒時霎下霎下,少時英勇作戰,老年戰死沙場,平安踏實,無詬無譽。

心湖淬筆

尤里安,文字職

人,待價而沽。

童年能開卷不能

成章,爾後方知

跨躍鴻溝,全在

意志之有無。

23

Page 34: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書札︰

書名︰倫理21作者︰柄谷行人譯者︰林暉鈞出版︰心靈工坊

文︰Czior當全書都圍繞著「不只把他人視為手段,同時也要將他人當作目的

(自由的主體)來對待」這出自康德的話語,作為解釋在社會上倫

理(或道德)的基本法則之時,我不禁好奇這位日本著名的思想

家和文藝評論家,為何會以倫理視角作為闡釋「可能實現的共產主

義」這社會圖像呢?

若要談論何謂「倫理」的話,不同的說法都離不開我們對善惡的判

斷、原因的探究以及責任的分配。有如幸福主義述說人生的目的在

於對幸福的追求,道德亦是因此存在,即道德的規範都圍繞著幸

福與否而訂立。而放在香港當下討論的話,面對百物騰貴的社會現

況,談論幸福的基礎是自身的經濟處境—「沒錢的話怎談幸福?

」。然而,將一個倫理問題置換為經濟問題,這樣說得通嗎?

幸福的兩面「不考慮全體或是公眾,認為只要不危害到他人,個人想做甚麼都

可以」、「我地憑自己能力賺錢,有咩問題?」類似的說法不難在

香港聽見。大家都會不否認賺錢是為了發達、能力和努力決定命

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們如此爬向上流社會。但這樣

功利的說法隱含的不止是「沒錢的話怎能幸福」所延伸的誤解—

「有錢就能夠幸福了」,因為沒錢所面臨的是生存困難,有錢可以

解決生存需要,而遠遠並不是讓人馬上得到幸福;另外也完全地混

淆了賺錢與滿足慾望的關係——滿足個人慾望固然有一定的合理

性,但累積金錢的同時也製造著更多更多的慾望。

但,陷入這無法終結的循環,非但容易誤會利益與善惡的關係,也

是無視制度背後持續累積的慘況。好比政府制定最低工資,對基層

市民施予的些微的「善」,卻無助解決地產霸權所帶來的結構性壓

迫;也像面對新移民問題,因為「他們」搶走了「我們」的資源,

所以把新移民判定「惡」,必需劃清界線。其實這都只將別人視作

(有利自己的)手段,把共同體的生存責任和自由的權利,通通推

卸到個體「天生」的能力或出身差異之上,然後無視他人的痛苦。

如此種種,即使擁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應然性,也該認清獲得幸福要

背負的責任是甚麼。

從來就不是個人責任正如柄谷指出「沒有自由,就沒有主體,也就無法談論責任,剩下

來的,就只有自然和社會的因果法則……沒有自由,也沒有善惡」

,我們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是因為自認確有「個人的自由」

去作出選擇。然而「個人自由」並不是這麼單純的一件事。

就如我們明白社會上有很多不公義的事,但往往抱著保留的觀望心

態,想著總會有人解決,輕輕說出「泥菩薩過江」推說自身都難

保,但作為人類這共同體裏的一員,這樣個人主義的角度其實扭曲

含混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相反地說,所謂邪惡的資本主義社

會亦正以這樣個人化的倫理觀,分化著社會各處的人民︰一方面把

制度性的問題歸咎於個人責任,另一方面個體又將參與社會改革的

責任轉移到在概念上的集體。這樣只不過把種種社會問題的責任懸

在空中,無限期推延行動的藉口而已。

「如果我們為了享受眼前的『幸福』,把帳單留給未來的人類支

付,那就沒有把他們當作目的,而只是視他們為手段來對待。」

活在奉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把利己行為視為「應然」的我們,事實

就已經承擔著過去殘留的帳單,同時遺下更大的帳單予未來的人,

如環境破壞、貧富懸殊加劇的社會、金融泡沬等等。參與這圍繞著

錢的遊戲,我們奢侈的「自由」—旁觀、不聞不問—,其實就

是直接助長這失衡制度繼續下去的原因,漠視這遊戲衍生的社會問

題。

「所謂的失敗,就是你們被騙了」

所謂對他人不用負責任,只是騙了自己。需要意覺的是,彰顯公平

和正義無法代勞,從整體出發把他人同樣視為自由的個體去考慮,

為死去的、未出生的和當下的人類負上責任。這樣的倫理問題或許

正是社會遲遲未能改變的核心之一。

責任是一種降邪

34

Page 35: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天知道純情熱血往哪兒找?文:V之最怕肉麻

我不是九把刀的粉絲,甚至在讀到一半《那些年》時才驚覺,啊!原來九把刀真名叫柯景騰!啊!原來這書是自傳式的呢!之前只看過九把刀另一部長篇《狼嚎》,以及數篇(好像)只在網上載著的短篇小說,讀後覺得他寫短篇比長篇好

個一千倍—由於他瞎吹與說故事的能力超強,短篇的話他的能力就能發揮得淋漓盡至,但作為長篇的《那些年》就略嫌失重兼有丁點爛尾了。

而我作為從來都不看愛情小說,加上已不再純情熱血的女生,讀下去的動力只來自要理解大家為何喜歡九把刀,以及《那些年》變成電影後為甚麼會熱到連黎智英都跌眼鏡。讀完頭,除了想及大家想八卦柯兄的往事之外,只能整理出兩個原因:

1、柯兄不小心老實地道出了真相:那些被他追過的女孩全部都面目模糊,自己卻真的由頭到腳閃閃發光,其實說到底都是最愛自己,而女孩對男生念念不忘只因再沒其他人比他更願意為自己

花氣力—誰人都最愛自己,誰人都希望有人為自己費盡心思;

2、女生:「這個傻佬真的好幼稚!但都係好sweet!(但真係好幼稚呀……)」,男生:「呢條仆街溝女溝到咁行,小弟甘拜下風!(我就絕對搞唔掂喇!)」(想像對白)

其實可能只是我對用熱血純情去包裝的青春愛情故事有很大的戒心吧。這種青春看似耀眼得讓人無法直視,令人羨慕,但其實在這壓抑得令人瘋狂的城市,又容得下多少個能跳出牢籠的年輕人?或說,能擁有純情的時間根本就一閃即逝,無法做到本來就超正常,又有甚麼好婉惜的呢?讀《狼嚎》時,腦內浮現的是「海賊王式」的動畫畫面,感覺還好,到讀《那些年》時,哇,根本不想想像!超肉麻!

喜歡這種故事,不就像大人喜歡迪士尼樂園嗎?

不過,這是柯兄的真人真事(至少他是這樣說的),應該多點諒解的——畢竟寫自傳很需要勇氣,而他真是那個「lucky one」呀。

那些年的那些文文︰Czior

或許稚嫩、白爛、純真、熱血……然而,這到底(能)有甚麼不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與作者不一樣的青春,而這樣正在/曾經年青的我們亦以不同的形式演繹單純和天真,然後口中吐出的「那些年」,往往都瀰漫淡淡的懷愐、後悔、不堪、有悲有喜的畫面。在小說裏的「那些年」,就像男主角所說的︰「拜託不要現在告訴我,請讓我繼續喜歡你。」既是承認著已過去的「曾經」,亦是延續著在過去那個活生生的「曾經」︰從開始朦朧回憶女孩的

時間,直到勾起「我們一起追」的回憶—平淡的羞澀和狂吼的掙扎,到那難以認同是結局的完結。我想……「那些年」或許是九把刀對已過去的他/她/它的尊敬,然後在當下重新出發的宣言吧。

我們不敢正視總是自己沒比別人的精采的青春,既沒甚麼值得誇人的事,也沒甚麼讓人感到特別的經歷,但這樣的「那些年」從來不是錯過了甚

麼,而是確確實實地發生了—它正正演繹著過去年少的自己。

但為何青春是這樣的難以啟齒?拒絕談起的不僅

是自己的過去,或許不堪回首的是—那未曾為人或事堅定下來,熱血沸騰的「那些年」。相反,正是因為自己的「青春」是遵從著父母的期望一路走過來的;平平無奇不是過錯,所有父母都希望兒女飛黃騰達,所以當我們看到九把刀在《那些年》自述追了八年的女生,讀書的動力、考大學的意向,全部心思都纏繞在那個他想追的女生身上的時候……更應稍稍從當下的身份抽離,思索父母所期望的,社會道德所規範的……反問自己「現在真的應該/想做的是甚麼?」

「對,就是幼稚,很幼稚。」「對啦,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這種努力用功讀書的女生,我就是幼稚才有辦法追你那麼久。」

就是因為有所追求,有承認幼稚的勇氣,想要得不惜一切,想要得幼稚也無妨,想要得會把外界的目光置入括號。或許這樣……才能真正留下屬於自己的「那些年」。

那些年,我不小心讀了這本書文:害怕畢業的三年級熱血青年

中六某天,一些同學把這本書攤放在課堂的桌子上,不斷跟我說著「好看好看」。然後我就見證著,一個個純情男孩都開始跪拜在這本書面前高呼純愛萬歲。

不難察覺,這些男孩都有某些特別的氣質,他們喜歡看日本動漫,尤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他們每天都看網路小說,永不感到沉悶;他們都談論著哪個女孩好看,但誰都不敢出動。或者,他們與柯景騰有半點相似。

那些年,我就在這個氛圍之中不小心地看完了這本書。其實,只要有一本書放在你面前,你是很難不被它誘惑而翻它幾頁的。

當年我看完這本書並沒有太多感覺,只感到九把刀挺有趣的,然後他的青春故事也挺有傻勁的,我還記得他那個絕妙的回答:「道可道非常道。」,就這樣子。

***

今天我又再讀了一次。

我現在敢說,這本書沒有智慧、沒有思想、沒有浪漫蒂克,對話沒有深度,那些回憶有點俗套,文筆更談得上差勁……其實這就是九把刀的一貫作風。

但我說,現在我反而喜歡上它了,為甚麼?

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小伙子傻呼呼溝女失敗的故事,它帶著一些膽怯,還有半點年少輕狂……那些年就這樣子牽著我們的手,讓我們拾回那些年。你不覺得嗎?它很可愛啊。更重要的是,我們曾經都這樣可愛過,不是嗎?

「回想起來,我已經二十六歲。」

抱歉,生命不能開倒車,可是看著這本書竟讓我那曾經天真爛漫過的心跳動起來,我又回到那被過度簡化的世界,我發覺原來我可以原諒青春的太多太多。對了,昨天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好友告訴我,他的女朋友已經開始在他家裡自出自入,相信不出兩年就要結婚擺酒了。

我默默地為我的好友和他的那些年哀悼。

書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者︰九把刀出版︰春天出版

35

Page 36: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學會自慰 文:西 中二暑假,家裡添置了一部有線電視的解碼器,在鴨尞街買的,只 需 要 $50 便 可 以 觀 看 所 有 有線 的 電 視 節 目, 當 然 包 括 成 人台。 成 人 台 有 數 個 頻 道, 每 個頻 道 的 名 字 都 十 分 有 趣, 令 人印 象 深 刻, 例 如「 藏 春 閣 」、「 百 厭 妹 」、「 千 嬌 台 」。 就是這樣,我開始接觸到成人資訊,透過畫面質素極差的 AV,第一次觀看到赤裸的女性肉體,那份真實性與立體感比起教科書裡面的裸女公仔更能挑起我的性慾。終於,人生第一次不再是因為 急 尿 而 扯 旗, 那 條 充 了 血 的陰 莖 終 於 可 以 義 正 嚴 詞 地 向 腦大 哥 宣 稱「I am fucking ready for sex / masturbation」。 問題是,成人台只示範了男性如何 與 女 性 做 愛, 沒 有 教 我 打 飛機; 中 學 生 物 科 胡 老 師 只 說 了「適當的自慰有助青少年心智健康」,也沒有教我打飛機。坐在梳化,看成人台,扯旗,我不想自己的手碰到那充滿禁忌的部份吧, 繼 續 坐 著, 然 後 甚 麼 都 做不 了, 眼 白 白 看 著 小 弟 弟 由 巨龍 變 回 毛 蟲, 這 種「 無 能 用 」的 歲 月 都 經 歷 過 好 一 段 時 間。 後來在同學口中聽到可以用礦泉水 樽 來 自 慰, 他 媽 的, 我 當 真聽 了 他 的 說 話 回 到 家 裡 去 試,幸 好 我 的 小 弟 弟 扯 旗 後 size 夠大,入不了樽口,否則一定卡在裡面,唔湯唔水。不過實驗失敗後,我開始領略到只要物件本身有模仿陰道的效果便可以了。廁紙卷芯也可以做到這個效果,但質 地 太 乾, 很 容 易 磨 損 皮 膚。 後 來 我 會 手 去 打 飛 機。 直 到 今天,我還十分奇怪為何當初不直接手,而要用這麼多奇怪的道具。但我已經忘記了為何我可以衝破這個心理障礙。現在回想起來,那 明 明 是 我 自 己 身 體 的 一 部 份啊,為何我會怕碰到「他/祂」?為何「他/祂」才被賦予了這樣的「 地 位 」。Who knows? God knows.

發現身體文:V

我 嘅 性 知 識 開 頭 幾 乎 全 部 都 係 響

《YES !》度學番黎嘅,自慰當然都

係啦。果時大概係小五倒啦,M 都未

到,睇 Miss Sex 果 D 疑似偽來信,

先知道自己嘅身體仲有其他玩法,於

是就照住做。冇記錯第一次應該都係

試用手指去摸陰蒂,但因為唔知頭唔

知路,摸極都冇反應,而且手短身長

如我者嘅女仔,應該明白用自己對手

去搞下面係相當麻煩嘅事。再加上細

個果陣同菲傭姐姐瞓同一間房,好難

落手,於是乎沖涼就成為自慰嘅唯一

timing,我就根據 Miss Sex 偽來信的

指示,試用花灑。

屋企企缸好窄,腳只能曲著微張,然

後調校好花灑的力度,嘗試用水力刺

激陰蒂。應該搞左大半粒鐘先有反

應,而那第一次的反應簡直……簡直

係咩好呢?大概就係發現五感以外的

感官吧(第六感?!),陰道第一次

係咁收緊,快感直衝上腦。因為發現

左新大陸,之後成日都會沖好耐涼,

跟住 d 偽來信試呢試路。第一次 M

到就係玩左幾次花灑之後,我估點都

有 D 催化作用嘅,但就確實咁否定咩

黎左 M 先有性需要嘅講法囉。

果時雖然個個 friend 都睇《Yes !》,

但大家永冇討論過裡面嘅情色內容,

都唔好話交換經驗喇,連自己會自慰

都唔敢講。咁多年後嘅今日,諗法當

然唔同啦,但都係唔會同朋友分享自

慰嘅經驗架播,做愛反而都會講下,

可能仲係覺得唔好意思,都有可能係

人大左反而少左自慰掛。不過我覺

得,只要開左個頭,就可以暢順咁講

架喇。

PS 以前一直都因為怕麻煩,多數都

唔會塞野入去。一黎要搞好耐,二黎

要搵合適嘅野黎塞都唔容易,手指太

幼太短指甲又拮,又未有膽去買玩

具,所以只會搞陰蒂。但呢排係咁煲

青瓜湯,先認真留意到佢嘅形態其實

真係相當適合用黎自慰的(係咪太

out ?),大家不妨試下。

交換經驗: 自慰

情色

36

Page 37: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尋找伍姑娘的故事》 

文:石七刀

好久沒有找過伍姑娘了。不是什麼特

別原因,就是因為太忙。現代社會除

了教育和媒體對自慰避而不談外,生

活亦早早不容許我們有這種「猥褻」

的行為了。對了一個沒有性伴侶的男

性而言,除了找性工作者,便是左青

龍右滑鼠,解決自己的生理需要。

自慰的第一步是什麼?當然不是脫褲

子。明明大家都知道男性自慰,即「打

飛機」,所謂何物,但進行之時總需

要一個私密的地方。所以第一步,就

是關好,鎖好房門,把自己與外界的

眼光隔離。隔離那些站在道德高地

的、厭惡談論一切關於性的、……一

類人。

電腦播放兩個甚或兩個以上的肉團糾

纏,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傳至大腦,然

後下體充血。對於成人影片,我有很

大要求,找片的時間通常比自慰的時

間還長。我覺得,性愛是種靈與慾的

享受,造愛可能是兩個人心靈與肉體

的交合,自慰則是一種投射。投射需

要對象,有些人喜歡幻想,有些人喜

歡成人影片的男優或女優。兩者我也

不拘,因為,前者能脫離整個現實限

制,後者則有比較實在的感官刺激。

對於男性自慰的過程,我可是沒有什

麼好寫的--大家都明白,這是回什

麼的事。有些人會選擇套弄,有些人

會選擇按摩。聽聞有些人會利用「前

列腺按摩器」增加快感。甚或,世界

上有少數人能進行 "Auto-fellatio",

即男性自我口交。一切一切,也是為

了在這個有極大精神和肉體壓迫的社

會中,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就像在漆

黑的空間之中,尋找一條狹縫,透出

一點曙光。

枕頭

文:六十蚊

原來咁都叫做自慰。

記得中五果陣我好鍾意好鍾意一個男

仔,果陣同佢都幾 Close 架,但又未去

到情侶果個位,咪就係所謂嘅曖昧囉。

佢幾大隻架,係學校泳隊成員,黑黑實

實咁,但又冇乜佬味喎,笑果陣展露無

限陽光氣息,好似小朋友咁,好可愛架。

佢 呢, 同 我 同 班 嘅 而 且 仲 坐 我 隔 離

添, 我 數 學 又 勁 差, 成 日 都( 借 啲

椅 ) 叫 佢 教 我 數 學, 佢 個 心 口 成 日

都 會 Hi 到 我 手 臂, 痴 線 架! 佢 個 心

口超結實呀!佢成日都好似想攬實我

咁, 個 心 就 快 跳 出 黎 喇! 而 我 下 面

亦 都 好 似 有 啲 奇 怪 嘅 感 覺 出 左 黎。

果陣真係成個心得佢一個,而且到左星

期六、日嘅朝早,我個腦都淨係得佢一

個。果陣係咁諗係咁諗佢,幻想間課室

唔知點解得番我同佢,佢就教我數學,

但係成個身貼埋黎我度,突然攬住我,

隻手開始唔規距咁上下游走於我嘅身

體,我地開始除衫,準備扑野……諗到

呢度,下面開始有啲痕痕癢癢嘅感覺,

我又唔想用手指去插入下面(好似好污

糟咁?),咁就唯有用大脾夾住個枕頭,

係咁磨擦個枕頭啦。果種爽歪歪嘅感覺

真係難以形容,直衝上大腦,冇辦法可

以停落黎,開始想呀呀呀咁叫出聲,到

呢度就開始想用力夾實個枕頭,夾到有

幾實得幾實,爽呀。之後去廁所先發現

條底褲已經濕晒,我諗我真係 high 爆左

喇。

之後聽人地講話手指、花灑都可以用黎

自 慰。 手 指 我 都 試 過 架, 但 係 就 唔 知

入 去 邊 度 囉, 都 唔 知 個 窿 晌 邊; 而 花

灑都試過嘅,但係都唔知射去邊個位先

high,感覺都係麻麻啫,都係枕頭好啲。

37

Page 38: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我總在每天下午六點半去沖涼。

這天如常。我走進廁所,挑選

最靠近洗手盤和廁所門的小浴

室,把毛巾衣服掛起,也把盛

著洗頭水沐浴露等等滿滿一籃

放上鐵架,籃子懸空突出一半。

脫了衣,開了水,水灑在身體

上嘩啦嘩啦。不消一會兒就伸

手出浴簾去擠沐浴露。

!籃子從鐵架上跌下來,籃

裡物撒了一地,剃刀竟敢飛出

門外!心裡大喊「S

hit

」!從

來都是先得把沐浴露塗在身體

上揉成泡沫才用剃刀刮毛。而

既然如今擠了沐浴露就不好浪

費,先用它揉身體搓泡泡。再

開門,彎下腰去撿剃刀。剃刀

握在手裡,下意識地扭過頭去

看,洗手盤前有個女生,誰管

她。視線移向旁邊的廁所門……

不妙!「S

hit

!」喊出聲。連

忙起身躲進去「嘭

」一聲關上

小浴室的門。廁所門總是不掩,

正好在升降機口旁,而大概剛

才出來一個男生,目不轉睛地

盯著我的裸體。逃離他的視線

範圍仍舊驚魂未定。S

hit

Shit

!Shit

!對啊,慌死給他

「睇蝕」!下年得轉住全女宿!

她總在每天下午六點半左右去沖涼。

這天如常。我待她進小浴室後才去洗

手盤前(扮)洗衫,是為聽她沖涼的

水聲。我願作水,每天總有些時間,

滑過她的肩膀至乳尖至陰毛至腳指,

如吻如撫。

「嘭

」一聲打斷我的想像。一會兒門

打開,我在自己面前的鏡裡看見滿是

泡沫的她,幾乎不辨肩膀乳尖陰毛腳

指,但我仍為之心動,幾乎想轉過身

衝上前扑向她死死摟著不放。鏡中的

我的眼神大概顯得色瞇瞇。我暗戀她

良久,終被她一句「sh

it

」拒絕。男

伴如雲的她想必對同性的(性)「入

侵」很反感吧。

其實每天偷聽她沖涼也夠變態的吧。

最後她「嘭

」一聲關上門,我知自己

「無機」。

情色小說

不辨 她或他文:翡翠

這天約了好友下午六點半左右去

她宿舍。

升降機門打開,正好從不掩的廁

所門看見一團白雪雪,滿是泡

沫的白雪雪。彷如從白雪雪的

泡沫擠出頭來,一臉緊張驚呼

「shit

」,怎麼眼前是個喜羊羊,

十分可愛。我看得入神,不願挪

步。

「嘭

!」姊妹從房間裡走出來,

笑問我「為何受昅實女廁,是否

拗返直」。我不跟她計較,微微

笑就算。

Page 39: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文:蚊

民建聯早前進行了一個有關車廂內非禮個案的民意調查。

調查對象為十二歲以上的市民,受訪的400多名女性中,有

68人曾在港鐵被人非禮;受訪的200多名男性當中,有11人

在港鐵曾被非禮,卻因怕尷尬而沒有舉報。民建聯因此促

請港鐵設立女性專用車廂,以加強保護女性。驟耳聽來好

像很合理,然而這個說法其實存在著不少問題。

增設女性車廂的其中一個對性別的想像就是,「非禮」普

遍就是指向男性對女性作出侵害;而女性因為弱小及不能

反抗,經常成為非禮案的受害者,所以需要設立一個專門

的車廂去將男性與女性隔開以保護女性。沒錯,舉報的非

禮個案中,女性作為受害者的佔多數,但我們同時要意識

到同樣存在男性受害者;即使數量上有著重大的差距,但

當中亦有不少男性受害者是因為覺得尷尬而沒有舉報的。

因此,這種車廂的設立,其實只是一直強化男性作為強大

的犯案者、女性作為弱小的受害者的形象,而這兩種形象

只會帶給男性和女性壓力。

女性車廂性

這種政策的想像就是只要把男性和女性隔開就能解決所

以有非禮問題。一來,政策制定中無視了女同性戀者的

存在──女同性戀者也有機會非禮女性的。無視其他性小

眾的存在而制訂的政策也會造成各方不便。比方說,有形

象比較「中性」的女同性戀者不希望與其他男乘客同擠一

格車廂,想進入女性專用車廂;然而,就因為外形不「女

性化」──這個社會對女性塑造的形象,而得到不受歡迎

的眼光。也不單只是女同性戀者,穿著較為「中性」的女

性也會受到這些眼光傷害。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政策制訂

者要無視性小眾的存在?又為何有某些形象的的人會受到

奇異眼光?這些奇異眼光到底是怎樣來的?性別定型對這

些人又會造成怎樣的壓迫?二來就是,這只是種被動的「

保護」。這種「保護」所持的意識就是,要女性不受到冒

犯,她們就應該回到屬於女性的「私領域」而不要進入由

男性話事的「公領域」,這樣合理嗎?這樣叫男女平等

嗎?縱然男性和女性天生有差異,也應該要就著兩性之間

的差異而尊重對方,而非定型某個性別,比方說,非禮就

是男性的「專利」,女性就必然是被非禮的受害者等。

所謂的「保護」女性,應該是建基於解放女性的角度──

也就是說,即使把她們放到大眾裡,都會因為其女性的身

份而得到尊重;而不單單只是把她們放在一個隔離的地

方,就能叫作「安全」。因此,在面對(女性被)非禮案

時,政策制訂者得先要問,為何會有非禮案出現?當中存

在甚麼性別問題?

女性車廂並非能夠長遠解決非禮問題的方法,而更應該要

想的是,如何能夠令每一個車廂內兩性都能得到尊重,才

是長遠解決之道。

39

性別

Page 40: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文:東郭先生

一推開辦公室房門,瞥見兩個木架盡是書本、典籍,桌上堆起一疊一疊關於「龍」的研究資料,實在書卷味濃。

「你愛飲綠茶還是紅茶?」眼前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士問道。 「綠茶。」

清茶傾倒,潤飾青花。訪談就從這杯茶開始。

文物館(Art Museum)接通了百萬大道與文化廣場,讓同學們在炎夏之際不用行經PK梯,讓身體體驗那超凍的冷氣系統,有得「過冷河」,有得乘升降機,感恩——這就是大部份人所認識的文物館。它存在,我們進入,每天都與它擦身而過,卻沒有觀賞展品的念頭,沒有理解及認識。這個訪問,可以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嗎?不肯定,但至少不想文物館連自身都成為了文物。畢竟文物館有這樣的地理優勢,應好好發揮其影響及作用,追其內容及歷史有助理解該館的文化意義。

緣起──文物館的成立

文物館在1971年成立,至今整整40周年。

當年創校校長李卓敏教授創設中國文化研究所,自任所長。文化所下設文物館,校董利榮森博士任文物館管理委員會主席,其後利博士陸續將其「北山堂」的私人轉至文物館收藏,化私為公;更聯同港中收藏家,將無數文物珍藏捐贈至文物館,奠下基礎。

但為何偏偏是1971年這個時期?為何當時的香港中文大學需要一間文物館?當時香港內地兩地的政治格局又是如何的呢?為我倒茶的女士,文物館助理主任葉黎淑儀(下稱「黎女士」)徐徐道來,「當時正值內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傳統文化文物不受重視。李校長有見及此,創議中國文化研究所應該『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以使『中華文化自五嶺以南,延一脈於斯地』(註)」,於是善長人翁紛紛將自1949年以來,將由內地運港的珍貴文物,捐贈至文物館永久收存,怕這批文物會被破壞、失落。

由內地運下來的珍貴文物,如果不打算變賣流散,成為別人收藏,而是想公諸同好,為什麼不是捐到殖民政府轄下的公共博物館而是中大的文物館呢?「文物館成立之時,香港還未成立大型的博物館,中大的文物館便充當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去接收這批中國文物並進行公眾教育」,這,正正是文物館的定位、功能:保存、收藏中國文物以致力弘揚中國文化,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大會堂美術館」或者稍後的「香港美術博物館」早已在1962年由當時的市政局建立,康民署網站指藝術館至今蒐集的藏品有15,700多件,但今天單單一間中文大學的文物藏品就已逾14,000件,「香港公家博物館以港大的馮平山博物館成立最早。他們也有文物收藏,但質和量都遠遠及不上中大的館藏」。

舊物青氈──文物館訪問

校園

Page 41: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文物館市場調查」

1./ 你有參觀過文物館裡面的展覽嗎?2./ 你對什麼類型的文物展品或主題最感興趣? (e.g.陶器、書畫、玉石、銅器)3./ 你覺得導賞服務重要嗎? 應該在哪個時段提供此服務?4./ 有沒有打算修讀UGEA中國藝術傳統 (Artistic Traditions in China)? 同學們可以將意見電郵至文物館 [email protected]

文物館成立四十周年活動:

文物館本年慶祝四十周年,將會舉辦一個展覽,展出近百件中國歷化雕塑,展品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展示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在承傳及融合過程中的張力及變化,亦會在展覽開幕日(10月20日)在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華夏與中亞:中國的異域文化──公元六至八世紀》的講座。詳情可以到文物館的網站查詢。

如何集得這麼多文物?

藏館文物如此豐富,所費不菲吧?但是文物館藏品的來源,最主要是靠捐贈,每年大學撥款購藏文物僅佔很少數。「近年中國文物商業市場價值飛昇,尤其不能靠公家撥款來和私人收藏家競購文物。可幸的是幾十年來,文物館和香港私人收藏家建立了很好關係,他們都很樂意支持。」文物館的基本營運開支,例如職員薪酬,是由大學負責。

訪問途中,電話忽地響起過幾次,黎女士跟電話裡面的人草草說過兩句便收線,回頭跟我道「是個捐贈者,一傾就會滔滔不絕,很熱心」。

為什麼是指定捐給中大文物館而不是其他藏館?

「始終文物館是大學裡面的機構,一定會有學術面向,重視『研』及『教』……文物館的優勢是它座落於大學裡面,容易跟其他研究部門有更緊密的合作和聯繫,例如藝術系、歷史系、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其實文物是死的,研究才是活的,做出文物的研究成果後可以舉辦研討、講座,與歐美、內地進行學術交流,甚至將研究成果出版成書,比起幾個月的展覽,這些文獻能夠累積,能長遠地保留下來」。2009年擴展後的文物館多了不少空間,增建了展覽廳3、4號,可以借出場地給這些研究部門做展覽,多一個渠道去公開研究收獲。多得文物館上下的工作,「器物、文物、書畫」背後所盛載的文化才不致死、被世界遺忘。

文物館在教學方面的工作又做得如何?「我們希望大眾能夠從文物中學習,配合大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文物館會與大學學系合作,例如藝術系的課堂有在文物館開的,館藏文物成為教學標本,同學鑑賞我們的收藏,同時學習歷史。這正是大學博物館所應有的理念和方針。我們嘗試過在中午時段舉辦中午導賞團」,藝術系、歷史系、人類學系、宗教研究其實都是文物館曾合作的學系對象。除了與學系合作,文物館同寅進行多項立項研究,也有大學通識教育的UGEA課程--「中國藝術傳統(Artistic Traditions in China )。

清茶倒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下期校園部門訪問的對象將會是與文物館密切合作的「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敬請留意。

註:見《中國文化研究所落成記碑銘》

Page 42: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二零一二年將會是三三四學制的第一年,中大學生將會多三分之一;而且下一年更同時有舊

學制的最後一年中七生入讀中大,屈時必然會逼爆中大。為應付如此劇增的學生數量,中大

都正大興土木,加緊建更多教學設施及宿舍。新亞書院除了已經落實擴建樂群館梁雄姬樓,

現正計劃興建第五棟宿舍,以應付將來需要。

新亞大變身—樂群館擴建及第五所宿舍文:許釀成劉

校園.

42斜線為學生餐廳的擴大部分

擴建學生餐廳

暑假期間,新亞書院悄悄於網頁發佈有關院樂群館梁雄

姬樓擴建工程的計劃﹝相信大多數新亞同學都不知道有

關計劃吧!﹞,而擴建工程於十月就會開始。這次樂群

館的擴建工程是將大樓延伸至新亞學生餐廳外燒烤場一

帶的空間,把該空地納入為整座大樓的一部分,多出的

面積主要是擴大新亞各個餐廳的範圍。當工程完成後,

將原有雲起軒及燒烤場位置會成為學生餐廳一部分,教

職員餐廳亦會擴大。書院表示,新亞學生餐廳及教職員

餐廳面積將擴大五成以上。雲起軒則會移上一層,而一

樓的健身室及體育館則未有任何改動。

下年暑宿同學要食自己

按書院的計劃進度,預計新亞學生餐廳及燒烤場等地方

會於十月初架設圍板,燒烤場會移走及暫停開放使用,

直至工程完成後會重置於學生餐廳附近位置。學生餐廳

及教職員餐廳於工程初階段期暫時不會受影響,唯預計

於明年五月至八月中旬兩間餐廳均會全面封閉,但仍希

望能趕及書院迎新營前完成工程。

新亞第五宿

事實上,新亞書院宿位少一直是同學關注的的問題,面

對此況,新亞書院於二零零九年已經提出過興建第五所

宿舍,但由於成本太高,計劃最終擱置。今次書院再次

提出興建第五所宿舍,希望完成之前未完了的願望。然

而,今次的方案並非翻叮舊有的計劃,而是在選址上有

重新的考慮。當時書院乃計劃以樂群館梁雄姬樓對出的

停車場作為建宿選址,卻有同學認為影響書院整體景觀

及校園的空間感,相對是次書院提議的新亞網球場範圍

的選址,無疑在位置上及建成後的樓房景觀也會較前者

為佳,因為建議以此作為選址。

新宿舍能舒緩宿位不足?

當然,新亞建第五所宿舍不過是在初步的計劃階段,書

院在九月中旬方向政府提交有關的申請書,預計至少也

要一年多方有結果,同時也需要籌集足夠的經費,才可

以開展整項建宿工程,因此相信由計劃至落成也需要四

至五年時間。面對下一學年學生急增的情況,書院估

計收生人數會接近倍增,二零一三年後則會回落到現時

水平﹝相信是因為各間新書院陸續落成﹞,所以建新宿

舍是有助舒緩宿位不足的情況,但這也是數年後的事情

了。

未解決!!

對於新亞書院這兩個計劃,相信同學都不會反對。但四

年大學制後學生會大增所帶來的問題並未能完全解決,

例如體育設施不足,都難以應付體育課及學生餘暇時間

做運動的問題;校內交通的也必須重新規劃,現時每每

在早上火車站及轉堂時本部等各個校巴站都大排長龍,

屆時情況必定更惡劣。也許這都不是單單是書院的問

題,但卻都是確切急需解決的問題。宿舍方面,雖然書

院預計往後的收生人數會跟現時相約,新宿舍可讓更多

同學有宿位。但事實上除了收生人數外,中大取錄非本

地生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宿位則未有相應增加,也是造

成本地生宿位越來越難求的情況。因此新宿舍能否真的

可以舒緩宿位緊張的情況,除了書院收生數目是否能維

持現有水平外,還要取決非本地生與本地生的收生比

例。當然這並非要指出非本地生是造成本地生宿位不足

的原因,而是認為校方在收取非本地生時要保證本地生

宿位的數量,並非為求收取更多非本地生而忽視本地生

的住宿要求。

Page 43: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世上的苦難、壓迫、危機數之不盡,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我們又要怎樣去改造這個混帳到極的世界?

我們是……中大左翼學會

讓我們一起找出問題的根源,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讀書不只為了好奇,而是為了理解這個世界……

左翼讀書組日期:10月第二個禮拜開始時間:再定地點:范克廉樓306室

書名:“Why Marx was right?” byTerry Eagleton(另有中譯本《為甚麼馬克思是對的》)

目的:Eagleton 是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我們透過他幽默抵死的文筆,窺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主張。同時,坊間有很多對馬克思的所謂批評,Eagleton 將會為我們一一拆解。

報名熱線:

電郵:[email protected] Facebook:中大左翼聯絡人:95513325(東) 67015471(蕭)

Page 44: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很多人說沈祖堯是一個好校長,小記一直不置可否。直到今年三月,小記在沈校長口中聽到一個 I-CARE 計劃,才真正

感覺到這位校長要推動一些實事了。故一直十分留意 I-CARE 的情況,最近終於在報章上看到相關的消息,向校方查詢

後才發覺原來計劃已經不知不覺開始了。於是匆匆就 I-CARE 邀約沈校長及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主席馬麗莊教授

訪問,希望在報章消息以外,得知更多 I-CARE 的資料。

神不知鬼不覺的申請、審批

因為媒體的報導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的範疇,我們的訪問亦由此切入。令人十分驚愕的是,沈校長指其實學校在七月已經接受了六個

申請,而當中批了四個活動(皆為現有的活動)。被問及當時有做過甚麼宣傳,為什麼同學們沒有收到相關資訊時,沈校長和馬教授

各有不同的解釋。馬教授稱:「我們已經用了所有的渠道,例如學系、書院,去宣傳」、「前後甚至有兩次」。沈校長則指:「因為

I-CARE 尚未推行,而且當時是暑假,同學未必留意到。(小記在訪問後翻查自己的電郵記錄,收過唯一一封跟 I-CARE 相關的電郵

是由新亞書院於七月四 日寄出提醒同學七月七日計劃截止申請。)」馬教授補充其實四個計劃中,有一個是由新亞同學自發申請的(亦

是唯一一個)。「絕對無預約,要 interview,無枱底交易。」

希望同學在 O-CAMP 幫手處理廚餘

除了社會服務,傳媒最常報導的就是中大打算引入社會企業。既然 I-CARE 計劃強調的是「培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貢獻社會的心

智」,那學校在採購方面負起社會責任、引入社企等,跟同學距離相對遙遠,又如何教育同學呢?「其實你地 make 左一個 good

point」沈校長很快就這樣回應我們:「我們在校內做這些東西,都係想作為一個示範,所以話到比同學聽十分重要。」

(在另一個訪問中,從委員之一的陳健民教授得知,學校在引入新的社企時,都將同學是否參與其中視為一大重點。他舉例,學校打

算引進一個廚餘回收、處理的社企,背後同學已經在辦一個關注中大農業的學生組織。他甚至期望如果整件事順利的話,在未來,同

學食完飯幫手處理廚餘可以成為 O-CAMP 節目之一。)

不會強迫同學參加

整個 I-CARE 計劃,雖然分六大範疇,好似活動繁多、傳媒亦報得風風火火,但沈校長承認 I-CARE 主要影響想主動關心社會的同學,

不打算強迫所有同學參加。「委員會一開頭有傾過,不過覺得強迫的話,會令學生馬馬虎虎,只為了學分去做。」馬教授亦補充她覺

得強迫不好,「十分怕大學教育中學化」。對於學校相對不進取的立場,小記提出學校的課程本身亦有很多強迫的成份,例如體育課,

所以強迫與否主要在於學校認為有幾重要/有幾想推。沈校長於是指:「全校一萬個學生一起做一樣野好有難度,行政上會負荷不來。」

聽 sharing 當參與

沈校長和馬教授多番強調書院本身已經有很好的活動,所以 I-CARE 計劃不是想取代現有學系/書院的角色。那到底如何令本來不關

心社會的同學都會開始關心?「其實現在同學可以 active 或 passive 地參與 I-CARE。主動的同學當然是直接參與這些社會服務/

研究。被動的同學都可以透過在書院assembly聽到有參與同學的分享間接參與。或者會聽聽下都想參加哩!」沈校長如是說。「另外,

我們亦會請不同的嘉賓來講座和論壇,今年會請林懷民講人文精神。希望有好多同學都可以參與到。」><

I  DON”T  CARE 校

Page 45: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訪問:熹、Merry Krismas整理:熹

你想有幾主動?

校方有幾可以令到被動的同學都能夠培養關懷社會的意識,大家也許都想像得到。可是作為 I-CARE 重點目標的「主動同學」又有幾多,

又要有幾主動呢?我們可以從沈校長和馬教授談 I-CARE 社會研究一窺究竟。社會研究這一部份,學校希望同學自己會提出到一些研究

計劃,學校就會審批,每個 project 最多資助兩萬四。被問及一般本科同學又如何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去計劃一個有意義的社會研究。

馬教授指:「其實不需要是太深入的研究,可以是簡單的行動研究,例如去正生書院做深入訪探。」沈校長則指其實希望老師亦會幫手:

「老師同一班同學傾傾下,就會發覺原來有這個社會問題要關心!」於是我們追問,究竟會否有一些比較具體可以幫助、預備同學計劃

社會研究的東西,例如工作坊、甚至是配對同一社會問題感興趣的平台。沈校長才表示:「可以考慮。」

後記

尤記得在三月我們就曾訪問沈校長推行 I-CARE 的理念。沈校長指「唔想為派野而派野」,而是希望透過活動之前的準備、活動完之後

的檢討/反思/分享,令到「同學在參與這些服務時,對社會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理念當然好,但要真正切實執行,學校跟同學的

溝通實在不可或缺。可惜,在今次的訪問可以看到,這些溝通和理解實在欠奉。

校方一方面將整個 I-CARE 定性為一個非強迫的輔助計劃,主要為了鼓勵主動的同學更主動關心社會事務。這直接/間接地無視未關心

社會的「被動」學生的能動性,排拒了大部份的學生(為甚麼他們不可以由被迫關注低下階層到真正接觸他們到真正受感動 ?)。另一

方面則對學生的主動性抱有不合理期望,又不打算做好宣傳和跟學生的溝通。這樣,縱有再宏大的理念又如何可以落實呢? I-CARE,

你真的在意嗎?

I  DON”T  CARE

45

I‧CARE(所有詳情請參閱 I-CARE 官方網頁)

目的:培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貢獻社會的心志,使他們在投身社會後仍繼續關心社會需要,運用其專業知識於社會及公民服務。

範疇(預算):社會服務計劃($800,000)已於 7 月接受了 6 個申請,批了四個計劃(於烏干達提供醫療的服務、回內地義教、本地與國際生一起進行服務——「老人/小孩 / 南亞裔人士」、內地少數民族健康計劃)。將會於十一月開始另一批的申請。

學 生 主 導 的 社 會 及 公 民 研 究($100,000)將會資助為數約 6 個由學生主導的社會及公民研究,老師亦可以從旁協助,每個研究最多資助二萬四千元。十月十七日前截止報名 *。報名詳情可查詢學生事務處(OSA)。

推廣社企及企業社會責任($300,000)將會資助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 (HKSEC) 的優勝隊伍十萬元,協助他們真正建立一個社會企業。另外,學校亦會嘗試在中大引入兩個不同的社會企業:第一間主要推行廚餘變有機肥料計劃,在校內種植沙拉菜,再售予校內餐廳;第二間則收集廢棄橫額製成精品或紀念品出售。

博 群 大 講 堂、 研 討 會 及 工 作 坊($350,000)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於十月四日、4:30pm – 6:30pm、崇基學院利黃瑤璧樓地下利希慎音樂廳主講題目:「在水泥地上種花」。其後陸續會邀請不同的嘉賓舉行研討會及工作坊。

* 一如以往地缺乏宣傳,小記在截稿之制方剛巧得知。

Page 46: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崇基週會──(無乜)反思褔島核事故文︰唔夠薑

崇基週會請左城大校長郭位黎講「褔島核事故的反思」,我都真係想睇下福島單野搞乜先reg入去,點知個講座有少少「掛羊頭賣狗肉」,郭位都只係講左幾句係關福島單野事,其餘時間都係讀d佢改左做支持核電嘅唐詩同講核電發展嘅故仔。

其實話明反思核事故,我地聽眾或者會期望聽到另外嘅聲音。但係今次個講座,我地能夠聽到或者主要聽到嘅都只係支持核能,將核電發展合理化或者降低核能發展危險性嘅論述。但係對於呢d特別具爭議性嘅議題,崇基當初揀講者嘅時候,係咪應該請埋其他立場既團體/人士黎,令到討論發生呢?

事實上,當日場外就有「反核之眾」[註一]示威,亦有中大師生幫手派《核能十問十答》[註二]。為左學術討論、知識生產,校方請佢地入去辯論都唔錯吖。不過有關方面認為佢地唔係崇基學生無reg到,所以無得入去喎。

老實講,聽完講座又睇完本《核能十問十答》都仲未決定到撐核定反核。不如校方搵次搞個討論會一齊傾下啦。

[註一]「反核之眾」係由三十幾個民間組織聯合而成既反核團體,網址:http://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html[註二〕《核能十問十答》網上版:http://ihome.cuhk.edu.hk/~b107341/anti-nukes.doc

姍姍來遲飲水機悄悄闖入李兆基

文:OK德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成功爭取到 TCW (或曰LSK) 的飲水機見到實物了,位於2樓近廁所入口,對於不喜歡購買飲料的同學是一大喜訊。轉堂時同學都前去斟水,顯示飲水機是一棟教學樓的必要設施,希望校方在未來的大樓把飲水機納入設計考慮。

Massmail:中大學生會幹事會三月至六月工作報告六、增設飲水機本會成功爭取於九月四日在原來沒有飲水機而只有飲品售賣機的李兆基樓(俗稱TCW)﹑鄭裕彤樓(俗稱BA塔)和利黃瑤碧樓(ELB)增設飲水機,令口渴的同學有另一選擇。

迎新:(ELB、TCW、CCS、UCA、MMW)都無水機等咗咁耐,TCW終於有水機啦!唔使再買可樂飲啦!

跟餐「凍飲+5元」平時存活範圍多數喺本部嘅我,兩年來都以為食十幾同廿幾蚊飯都冇乜分別,點知近排開左學冇耐,睇到樓下玻璃屋跟餐凍飲加左一蚊果陣,呢個好似微不足道嘅數令我呆左一呆,當下第一個反應係︰「點解?」,第二個反應係︰「係咪以為加一蚊我睇唔到?」

係……真係當你睇唔到,本部三間餐廳都前後腳加哂價。真係計返條數,都有成5-10%。一年又一年,咁加法真係好似我朋友話齋︰「頹飯樣,至激價」,咁落去真係遲早要「不食人間煙火」先得掂!

文︰Czior

校園散打

加10%?﹗我真的憤怒了!!!

46

Page 47: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開學以來……

對不起,文章開首就錯了,再來一次。

早在開學以先,鋪天蓋地的系會屬會如洪流般襲向一眾新生,

煩透了聯招後,再埋首選書院的迷茫之中;最後,好像這一

切都還不夠多選擇,你身處的環境中幾乎一草一木都在給你

灌輸你這樣的一個訊息:進了大學,你就要他媽的上莊;不過,

要是「怠莊」。

接收鋪天蓋地的系會資訊,本身就像接收漫天紙屑,也像凝

視 facebook 主頁,根本沒有閱得完的一天;不過,人人也在

接,人人也在談,你唯有也本能意識的——伸手拿一張、兩

張、三張。

然後,為了確使你相信自己沒有與時代的巨輪脫節,數之不

盡的新生會去傾一個莊、兩個莊、三個莊,結果開學才三星

期,每天晚上不是某系的 O night 就是某會的傾莊;總之,

即使你確實不要上,你也起碼得去傾。

我身邊沒聽過有一年級學生確實說過不打算上莊,但問到上

莊的理由是什麼,卻像哲學問題一樣叫人陷入迷惑。

1)宿分

夠正義。

不過住宿,我看還是抱點大志做學生會主席,明年三三四學

制與舊制雙軌並行,中大收生乘倍,宿分自然水漲船高;我

看普通莊務不能滿足一眾宿分黨的要求。

2)「求其搵支莊上下好過無」

唔。

莊務,就算不需要抱負,我看也需要責任心。到底是可憐到

怎樣的原因,要說「求其」和「好過無」這樣的說話哩?若

然該莊真是「求其」找了,又怎見得它是「好過無」哩?怪,

當真奇怪。最叫我聽得瞪大眼睛的是,竟然曾有一年級生說

過:「呢支莊無乜野做幾好,既然要上莊,就上呢支。」

這樣的邏輯是……?

希望上莊(而原因不知是啥),但卻希望該莊務要夠「怠」;

令我想起新中國紅旗當道的社會主義改造之下,一眾人民搶

先擔當國家機器,穿起一式一樣的制服,戴起一樣的臂章、

一樣的的帽子,爭先恐後地要求得紅星下的一官半職。不過,

中大人的怪異莊(務)觀 文:Matthewwth

投稿

《中大學生報》現接受投稿(印刷版/壁報板或網上版)

1. 稿件版權由投稿者及本報共同持有。

2. 基於版面有限,故部份投稿作品將只載於《學生報》網上版或文廣壁報板,供讀者瀏覽。

3. 刊於印刷版且願意提供聯絡方法之作者,本報當奉上女工合作社現金券(港幣四十元正),以感謝投稿者善用本報一抒己見,

與其他讀者交流駢進。

4. 稿件將有機會於《中大學生報》一一年十一月號或接下來的數期刊登。

5. 本報承諾,有關投稿者的資料,僅用於相關處理工作;除非得當事人允許,否則本報拒絕向第三者披露有關投稿者的任何個人

資料。

相關查詢或投稿,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註明「《中大學生報》投稿」;

或致電聯絡本報編輯

林慧嫻(67473993)、譚焜(64047904)

既然沒有薪金,誰都只希望自己只需身穿制服,而不需揹負紅

星的重擔;最好,站著坐著,便能又贏得偉大社會主義建設者

的稱許,又能享受最大的安逸。並且,滿心懼怕著因為沒有穿

上制服而可能帶來的群體疏離感。

有時,我會覺得排山倒海的招莊、傾莊、「搵莊」,都更像戰

爭經濟社會中的徵兵系統,像在打著「納粹需要你們!」的旗

號,推著每個人跳進這手牽手的集體意識旋渦之中。

至於個體意志呢?已尋不見了

這種意識繼續發展下去,就會變成是對那些有心投身「chur

莊」的人的邊緣化。

這種感受我是很深的,每當我向人提及「我想上學生報」,大

家都會先瞪大那比湯圓還要他媽的大的眼睛,然後張大那如魚

咀的口,再錄音機式的一句:「學生報好 chur 咖 wo !」

「我屌。」

這句是從心裡面說的。

「你說 Chur,是因為你怕沒有時間;但我反問的是,當你有

時間了,你會拿這些時間來幹什麼先?」

這句是從口裡物理上說出來的。

然後對於這個問題,通常是得不到答案的。

當然,這當中有人真的能給出不想 chur 的原因的,例如某人

希望 trans 系或讀 mphil 必須有夠高 GPA,怕莊務拖累;也

可能有家境嚴重清貧快要餓死的,必須咬著牙關打兼職幫補家

計,自然無法上「CHUR 莊」;只是,我看上述兩者也絕對

不多。

當一眾新生在校巴和飯堂興高彩烈地談論著「莊途」時,我都

不由得打抖,因為總會從其言談中得出一種很奇怪,也很可怕

的莊觀——莊務愈「怠」愈好。漸漸的,尋得一支「怠莊」竟

是一件如此值得炫耀和自豪的一件事。

其實,冷靜一下,回望四周,沒有人用槍指著你的頭要你上莊

的。

這他媽的壯觀,更像流行感冒。

47

Page 48: 《中大學生報》2011年十月號網上版

be yourself,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我們,曾經真的用腳走路。我們,曾經可以用腳走路。

我們卻沒有想過……想為何有時穿鞋比赤腳還痛;想為何買很多不是用來走路的鞋;想為何穿乾潔的鞋還是會有細菌;想不明白。

但,我們會怕……怕旁人的目光;怕「不小心」受傷;怕感受地上實在的感覺;怕得踮起雙腳。

逢星期二傾莊,圍繞不同議題。傾莊不代表要上莊,只不過想讓腳重新踏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