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

11
排球教練科學 44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我國與日本、韓國選手之技術表現分析與評價 曹健仲 中原大學 本研究以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預賽 A 之中華、日本、韓國等亞洲三支強隊為研 究對象,旨在了解我國於本次比賽中,與 日本、韓國球隊選手的基本資料與技術表 現之差異情形,以提供研究資訊促使國內 指導球隊的教練,作為在培訓參賽選手之 參考。透過統計學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獨立性 t 檢定法等方法,最後獲得如下 的結果:一、中華隊和日本隊、韓國隊的 選手,在基本資料上已無顯著性差異。二、 中華隊雖在得分技術成效上領先日本隊和 韓國隊,但卻僅在全隊的扣球和攔網的兩 項技術成效上,以及在主力選手的攔網和 發球的兩項技術成效上,和日本隊有顯著 性差異。三、在非得分技術成效上,中華 隊遠落後日本隊和韓國隊,尤其在救球技 術成效上,明顯不如日本隊和韓國隊。 關鍵字:世界女排錦標賽、技術表現。 壹、緒言 一、問題背景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已於 2006 10 30 日至 11 16 日在日本的東京、大 阪、名古屋等都市進行預、複、決賽,結 果獲得優勝的前四名隊伍分別為俄羅斯、 巴西、塞爾維亞、義大利。整體而言,仍 然脫離不了歐、美洲兩大排球強權陣營相 互爭勝的局面。然而在分組預賽(A 組) 中,我國能擊敗波蘭、日本、韓國、肯亞、 哥斯大黎加等歐、亞、美、非洲的強隊, 而榮得分組預賽冠軍的優異表現,實有震 驚國際排壇之舉,以及振奮國內排界人士 之效。中華排球雜誌(2007)曾報導並指 出:「中華女將能打敗東洋魔女隊,氣走韓 國隊的優異表現,不僅為我國排球運動寫 下獲勝的歷史記錄,更表徵我國女排實 力,已然是一支達到國際水準的球隊」。而 國際排球總會(FIVB)官方網站(2006的新聞報導,亦曾對我國女排的參賽有如 下的描述:『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是中華 女排隊的「驚奇之旅」,其以全勝之姿登上 預賽 A 組冠軍,在世界女子排壇投下一顆 震撼彈,特別是其以世界女排排名 23 的劣 勢,能打敗排名第 9 的波蘭隊,不僅應給 予讚賞,且做出高度評價』。 長期以來,亞洲女排比賽的名次順 序,我國始終排名在日本、韓國之後,因 而此次我國能打敗日本、韓國二隊,除了 顯示推展國內排球運動單位的培訓績效 外,也肯定了選手們從國中起,即在同一 支隊伍積極接受訓練,培養出良好的團隊 合作默契( Team Work and Combination Play)之重要性。 我國女排隊繼 1990 年北京世界女排錦 標賽首度參賽以來,事隔 16 年之後,再度 搭上參加 2006 年日本舉辦的世界女排錦標 賽列車。本人在為我國女排隊的優異表現 感到驕傲和興奮之餘,乃從關心國內排球 運動發展的角度,便以我國和日本、韓國 等三支亞洲球隊,在本次賽會中的預賽球 技之實力表現為基軸,嘗試探討我國與日 本、韓國的球隊實力差距,並藉之瞭解我 國球隊贏球的原因,以及日、韓二隊還有 哪些值得借鏡之處,以為來日再度進軍世 界排壇之時,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以期 能有更優異的成績表現,是為本文主要研 究目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

Transcript of 2006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

排球教練科學 44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我國與日本、韓國選手之技術表現分析與評價

曹健仲 中原大學

本研究以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預賽 A 組

之中華、日本、韓國等亞洲三支強隊為研

究對象,旨在了解我國於本次比賽中,與

日本、韓國球隊選手的基本資料與技術表

現之差異情形,以提供研究資訊促使國內

指導球隊的教練,作為在培訓參賽選手之

參考。透過統計學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獨立性 t 檢定法等方法,最後獲得如下

的結果:一、中華隊和日本隊、韓國隊的

選手,在基本資料上已無顯著性差異。二、

中華隊雖在得分技術成效上領先日本隊和

韓國隊,但卻僅在全隊的扣球和攔網的兩

項技術成效上,以及在主力選手的攔網和

發球的兩項技術成效上,和日本隊有顯著

性差異。三、在非得分技術成效上,中華

隊遠落後日本隊和韓國隊,尤其在救球技

術成效上,明顯不如日本隊和韓國隊。

關鍵字:世界女排錦標賽、技術表現。 壹、緒言 一、問題背景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已於 2006 年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16 日在日本的東京、大

阪、名古屋等都市進行預、複、決賽,結

果獲得優勝的前四名隊伍分別為俄羅斯、

巴西、塞爾維亞、義大利。整體而言,仍

然脫離不了歐、美洲兩大排球強權陣營相

互爭勝的局面。然而在分組預賽(A 組)

中,我國能擊敗波蘭、日本、韓國、肯亞、

哥斯大黎加等歐、亞、美、非洲的強隊,

而榮得分組預賽冠軍的優異表現,實有震

驚國際排壇之舉,以及振奮國內排界人士

之效。中華排球雜誌(2007)曾報導並指

出:「中華女將能打敗東洋魔女隊,氣走韓

國隊的優異表現,不僅為我國排球運動寫

下獲勝的歷史記錄,更表徵我國女排實

力,已然是一支達到國際水準的球隊」。而

國際排球總會(FIVB)官方網站(2006)的新聞報導,亦曾對我國女排的參賽有如

下的描述:『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是中華

女排隊的「驚奇之旅」,其以全勝之姿登上

預賽 A 組冠軍,在世界女子排壇投下一顆

震撼彈,特別是其以世界女排排名 23 的劣

勢,能打敗排名第 9 的波蘭隊,不僅應給

予讚賞,且做出高度評價』。 長期以來,亞洲女排比賽的名次順

序,我國始終排名在日本、韓國之後,因

而此次我國能打敗日本、韓國二隊,除了

顯示推展國內排球運動單位的培訓績效

外,也肯定了選手們從國中起,即在同一

支隊伍積極接受訓練,培養出良好的團隊

合作默契(Team Work and Combination Play)之重要性。

我國女排隊繼 1990 年北京世界女排錦

標賽首度參賽以來,事隔 16 年之後,再度

搭上參加 2006年日本舉辦的世界女排錦標

賽列車。本人在為我國女排隊的優異表現

感到驕傲和興奮之餘,乃從關心國內排球

運動發展的角度,便以我國和日本、韓國

等三支亞洲球隊,在本次賽會中的預賽球

技之實力表現為基軸,嘗試探討我國與日

本、韓國的球隊實力差距,並藉之瞭解我

國球隊贏球的原因,以及日、韓二隊還有

哪些值得借鏡之處,以為來日再度進軍世

界排壇之時,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以期

能有更優異的成績表現,是為本文主要研

究目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

排球教練科學 45

(一)瞭解我國與日本、韓國球隊選手的基本

資料與技術表現之差異情形。 (二)提供研究資訊促使國內指導球隊的教

練,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教戰

守則下,為我國球隊立足亞洲排壇奠下

穩固根基。 三、名詞定義 (一)世界女排錦標賽(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國際排球總會的重要

比賽之一,創始於 1952 年,每四年舉

行一屆。 (二)得分技術(Score Skill):本研究指的是

扣球、攔網、發球等三項技術以及對方

失誤得分。 (三)非得分技術(Non-score Skill):本研究

指的是接發球、救球及舉球的技術。 (四)主力選手(Ace player):本研究所指的

主力選手乃是在一場比賽中,出賽的局

數超過 1/2 以上者稱之。 貳、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是以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預賽 A 組

之中華、日本、韓國等亞洲三支強隊為研

究對象,將其選手的身高、體重、年齡、

扣球高度、攔網高度等基本資料和三支球

隊間彼此交叉對戰之得分技術和非得分技

術之內容作為本研究範圍,如表一。

表一 我國、日本、韓國球隊選手之基本資料及技術表現統計表 中華 日本 韓國

全隊球員 主力球員 全隊球員 主力球員 全隊球員 主力球員

身高(公分) 177.64 178.40 177.00 177.17 180.80 182.83

體重(公斤) 65.33 65.80 65.60 67.83 69.60 68.50

年齡(歲) 21.24 25.65 24.50 26.86 21.82 24.28

扣球高度(公分) 284.50 293.60 293.60 300.00 293.60 303.83

基本資料

攔網高度(公分) 273.83 282.40 285.00 292.17 283.20 293.33

扣球成效(%) 42.65 39.24 39.99 41.52 39.56 39.33

攔網成效(%) 13.86 13.99 11.12 19.94 13.58 15.82

發球成效(%) 3.36 7.42 5.96 11.76 3.12 8.34

得分技術

對方失誤得分(分) 20.50 20.50 20.00 20.00 20.50 20.50

救球成效(%) 22.14 21.51 36.60 34.89 36.43 32.83

舉球成效(%) 22.65 23.87 37.76 33.72 25.45 28.42

非得分技術 接發球成效(%) 68.24 75.49 71.86 71.36 62.42 61.71

二、研究方法 (一)本研究在得分、非得分的技術成效 X

的探討上,計算其成效公式為: 技術成效 X (%)=技術成功次數/技術

總施行次數。 首先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方法,分析我

國與日本、韓國等三支球隊之全隊選手

及主力選手的基本資料間是否呈現出

差異性。 檢定假設: 0 1 2 3:H μ μ μ= = 1 1 2 3:H μ μ μ= = 不全相同 在假設類別的變數為我國與日本、韓國

等三支球隊別;而依變數為:選手基本

資料(身高、體重、年齡及扣球、攔網

排球教練科學 46

的高度)。其中之 1μ 為我國全隊選手及

主力選手各項基本資料之平均數, 2μ為日本全隊選手及主力選手各項基本

資料之平均數, 3μ 為韓國全隊選手及

主力選手各項基本資料之平均數。

編製變異數分析表(ANOVA Table)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和 F–值 組間變異

(Between) SSB k–1 MSB

組內變異(Within) SSE N–k MSE

F = MSBMSE

總變異(Total) SST N–1

計算檢定統計量:MSBFMSE

=

設拒絕區域: { }( , 1, )k n kC F F α − −= >

結論 若 F C∈ ,則拒絕 0H 若 F C∉ ,則接受 0H 最後連接結論,說明歸納出來影響項

目之用意。 (二)接著透過單一母體獨立性 t 檢定法,檢

定三支球隊之兩兩交互比賽的得分技

術(包括對方失誤得分)與非得分技術

之表現差異,資料是以我國與日本、韓

國等三支球隊兩兩交互比賽,即三支球

隊共有三場比賽之數據,首先使用母體

變異數相等的 Levene 檢定法,檢定各

隊比賽技術成效母體資料變異數相等

的假設是否被接受,再利用獨立樣本 t檢定分析方法,目的是為了找出各場比

賽中影響兩隊技術表現的因素,其中各

場兩球隊別為類別變數,而球隊的得分

技術成效與非得分技術成效為數值變

數,檢定各場次比賽隊伍的技術表現平

均數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統計假設: 0 1 2: 0H μ μ− = 0 1 2: 0H μ μ− ≠

01 2 1 21 2

2

1 2

( ) ( ) ( 2)1 1( )

H

p

X Xt t n nS

n n

μ μ− − −= ⎯⎯→ + −+

計算檢定統計量:2 2

1 21 22

1 2

( 1) ( 1)2p

n S n SSn n

− + −=+ −

當1 2( 2)n nt t + −> ,則拒絕 0H

三、資料處理 (一)資料彙整

是將我國與日本、韓國等三支球隊

別的選手基本資料與技術成效,利用

Excel XP 做為輸入資料的工具,並將資

料做格式化,透過電腦統計分析系統套

裝軟體-SPSS for Windows 10.0 版,進

行資料分析。 (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統計分析,主要的統計方

法為簡單敘述統計和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法,籍以檢定三支球隊之選手的基本

資料是否呈現出差異性。而獨立性 t 檢定法,則是檢定三支球隊之交互比賽的

得分技術(包括對方失誤得分)與非得

分技術表現差異。 四、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係取自 2006 年世界女排錦

標賽比賽會場,即球隊選手的比賽球技表

現,經大會的資料統計組( Volleyball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VIS)統計之後,

由大會認可並送給比賽球隊。因此,資料

絕對有其公信力和成效度。

參、結果 本研究係以 2006 年世界女排錦標賽,

排球教練科學 47

預賽的 A 組之中華、日本、韓國等三支球

隊,在相互交叉比賽三場之後,各隊的全

體選手和主力選手,將其基本資料和得分

技術表現之情形,以及兩者間之相關性狀

況,經由統計分析後,所得的研究結果如

下: 一、選手基本資料和其差異性分析結果:

如表二、表三之所示

表二 我國與日本、韓國選手的基本資料之敘述統計表

全隊選手 主力選手

中華 日本 韓國 中華 日本 韓國 平均數 177.64 178.09 181.91 178.40 177.17 182.83 變異數 58.69 76.89 26.09 49.30 110.57 26.97

身高 (公分)

標準差 7.66 8.77 5.11 7.02 10.52 5.19 平均數 65.55 66.82 69 65.80 67.83 68.50 變異數 16.87 50.96 21 14.20 80.97 18.70

體重 (公斤)

標準差 4.11 7.14 4.58 3.77 9.00 4.32 平均數 23.24 25.79 23.16 25.65 26.86 24.28 變異數 11.97 11.83 10.21 10.17 11.47 9.86

年齡 (歲)

標準差 3.46 3.44 3.19 3.19 3.39 3.14 平均數 288.64 297.09 299.18 293.60 300.00 303.83 變異數 60.05 195.49 129.56 19.30 175.60 118.57

扣球高度 (公分)

標準差 7.75 13.98 11.38 4.39 13.25 10.89 平均數 277.73 288.91 288.73 282.40 292.17 293.33 變異數 66.42 209.09 123.42 15.30 203.77 123.07

攔網高度 (公分)

標準差 8.15 14.46 11.11 3.91 14.27 11.09

表三 我國與日本、韓國的全隊選手與主力選手基本資料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全隊選手 主力選手

F 檢定 顯著性 F 檢定 顯著性

身 高 1.62 0.22 1.12 0.35

體 重 1.13 0.34 0.27 0.77

年 齡 2.16 0.13 0.95 0.41

扣球高度 2.1 0.14 1.3 0.3

攔網高度 1.6 0.22 1.58 0.24

P<.05

排球教練科學 48

二、球隊得分技術成效表現分析結果:如 表四、表五、表六之所示:

表四 我國與日本隊比賽之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扣 球 攔 網 發 球 總得分技術成效場次

1 成功 次數

次數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對方 失誤 得分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64 136 12 96 2 92 15 93 324 全隊技術成效 47.06 12.50 2.17 - 28.70 主力技術成效 43.51 12.67 5.63 - - 得分比率(%) 68.82 12.90 2.15 16.13 -

總得分 93 56 153 5 73 3 86 21 85 312 全隊技術成效 36.60 6.85 3.49 - 27.24 主力技術成效 38.59 20.58 8.70 - - 得分比率(%) 65.88 5.88 3.53 24.71 -

總得分 85

表五 我國與韓國隊比賽之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扣 球 攔 網 發 球 總得分技術成效場次

2 成功 次數

次數

成功

次數

次數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對方 失誤 得分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65 170 14 92 5 110 26 110 372

全隊技術成效(%) 38.24 15.22 4.55 - 29.57

主力技術成效(%) 34.97 15.09 8.62 - -

得分比率(%) 59.09 12.73 4.55 23.64 -

總得分 110

74 194 12 80 2 112 24 112 386

全隊技術成效(%) 38.14 15.00 1.79 - 29.02

主力技術成效(%) 38.01 18.14 9.82 - -

得分比率(%) 66.07 10.71 1.79 21.43 -

總得分 112

排球教練科學 49

表六 韓國隊與日本隊比賽之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扣 球 攔 網 發 球 總得分技術成效場次

3 成功 次數

次數

成功

次數

次數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對方 失誤 得分

成功 次數

總 次數

59 144 9 74 4 90 17 89 308 全隊技術成效(%) 40.97 12.16 4.44 - 28.90 主力技術成效(%) 40.33 13.50 7.35 - - 得分比率(%) 66.29 10.11 4.49 19.10 -

得 分 89 59 136 10 65 8 95 19 96 296 全隊技術成效(%) 43.38 15.38 8.42 - 32.43 主力技術成效(%) 44.44 19.55 14.81 - - 得分比率(%) 61.46 10.42 8.42 19.79 -

得 分 96

三、球隊得分技術成效差異之 t 檢定結果: 如表七、表八所示

表七 我國和日本、韓國隊比賽之全隊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 檢定表

中華 VS 日本 中華 VS 韓國 韓國 VS 日本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扣 球 技術表現

0.008 中華 VS 日本6.39 0.531 無 0.102 無

攔 網 技術表現

0.015 中華 VS 日本5.43 0.239 無 0.006 韓國 VS 日本

-3.05 發 球 技術表現

0.306 無 0.351 無 0.000 韓國 VS 日本 -3.46

表八 我國和日本、韓國隊比賽之主力選手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 檢定表

中華 VS 日本 中華 VS 韓國 韓國 VS 日本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扣 球 技術表現

0.599 無 0.999 無 0.602 無

攔 網 技術表現

0.001 中華 VS 日本-5.947 0.465 無 0.040 韓國 VS 日本

-4.116 發 球 技術表現

0.000 中華 VS 日本-4.333 0.635 無 0.002 韓國 VS 日本

-3.421

排球教練科學 50

四、球隊非得分技術成效表現分析結果: 如表九、表十、表十一之所示

表九 我國與日本隊對戰之非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救 球 舉 球 接發球 比賽 場次 1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26 132 25 128 56 81

全隊技術成效 19.70% 19.53% 69.14% 中華 台北

主力成效 21.18% 21.01% 77.53%

56 144 50 148 59 82

全隊技術成效 38.89% 33.78% 71.95% 日本

主力成效 38.29% 26.01% 70.73%

表十 我國與韓國隊對戰非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救 球 舉 球 接發球 比賽 場次 2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43 175 42 163 68 101

全隊技術成效 24.57% 25.77% 67.33% 中華 台北

主力成效 21.79% 25.78% 71.43%

59 171 41 178 65 101

全隊技術成效 34.50% 23.03% 64.36% 韓國

主力成效 30.26% 28.01% 75.56%

表十一 韓國隊與日本隊對戰非得分技術成效分析表

救 球 舉 球 接發球 比賽 場次 3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成功次數 總次數

51 133 39 140 52 86

全隊技術成效 38.35% 27.86% 60.47% 韓國

主力成效 35.40% 29.45% 59.41%

47 137 53 127 61 85

全隊技術成效 34.31% 41.73% 71.76% 日本

主力成效 31.96% 41.43% 71.98%

排球教練科學 51

五、球隊非得分技術成效差異之 t 檢定結 果:如表十二、表十三所示

表十二 我國和日本、韓國隊比賽之全隊選手非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 檢定表

中華 VS 日本 中華 VS 韓國 韓國 VS 日本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救 球 技術表現

0.000 中華 VS 日本-17.11 0.008 中華 VS 韓國

-8.47 0.339 無

舉 球 技術表現

0.013 中華 VS 日本-10.28 0.087 無 0.002 韓國 VS 日本

-11.98 接發球 技術表現

0.054 無 0.102 無 0.004 韓國 VS 日本-12.58

表十三 我國和日本、韓國隊比賽之主力選手非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 檢定表

中華 VS 日本 中華 VS 韓國 韓國 VS 日本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顯著性 差異比較 救 球 技術表現

0.000 中華 VS 日本-13.377 0.000 中華 VS 韓國

-11.322 0.705 無

舉 球 技術表現

0.038 中華 VS 日本-9.846 0.385 無 0.325 無

接發球 技術表現

0.719 無 0.015 中華 VS 韓國13.779 0.078 無

肆、討論 由表二中得知,參賽的中華隊和日

本、韓國等三支球隊之選手身高,若以全

隊選手平均身高來看,其高矮順序為韓國

隊的 181.91 公分為最高,日本隊的 178.09公分次之,中華隊的 177.64 公分為最矮。

但若從主力選手來看時,韓國隊的 182.83公分不僅仍然最高,且高過其全隊選手的

平均數。中華隊則以 178.40 公分贏過日本

隊的 177.17 公分,也比其全隊選手平均數

為高。除了日本隊之外,韓國隊和中華隊

的主力選手平均身高,皆高過於其全隊選

手的平均數。長久以來,日本、韓國的選

手身高,在參加亞洲的賽會中,佔盡了優

勢(施正人,2005)。因此,在此次的比賽

中,中華隊的主力選手之身高能高過於日

本隊,表示近幾年來我國排球運動在選手

選材上的努力,已然顯現出了成果。 而在體重方面,不論是全隊或主力選

手,皆以韓國選手為最重,日本選手次之,

中華選手最輕。此外,在年齡方面,不論

是全隊或主力選手,皆以日本選手為最年

長(特別是主力選手),中華選手次之,韓

國選手最年輕。至於跳躍高度方面,不論

是全隊或是主力選手,還是扣球高度和攔

網高度,皆以韓國選手最為優異,日本隊

次之,中華隊最後。 從以上選手的基本資料分析結果,大

致可以看出如下的端倪,即韓國隊是由一

群體型優異的年輕選手所組成;而日本隊

是由一群身經百戰,比賽經驗豐富的選手

所組成;至於中華隊呢?不難看出是由老

將帶領新秀參賽的局面。 雖然從表二的選手之基本資料,可以

排球教練科學 52

做如上的球隊特性分析,但從表三的選手

基本資料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其各項

顯著性質,皆大於.05,未達顯著水準,其

間表示中華、日本和韓國的選手,其基本

條件彼此間並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換

言之,本研究的結果突顯出一個現象,即

鄭芳梵(2003)於參加 2003 年波蘭世界青

少女排球賽後,他所言:「以選手矮小的身

材作為比賽失敗的藉口是行不通的」。 從表四中得知,中華隊和日本隊之

戰,在全隊的扣球和欄網技術成效上,以

及總得分技術成效上,中華隊依序為

47.06%、12.50%和 28.70%,遠較日本隊的

36.60%、6.85%和 27.24%為優。再從表五

中亦可以看出,中華隊在扣球、攔網、發

球的技術成效和對方失誤得分上,依序分

別為 38.24%、15.22%、4.55%和 26 分,遠

比韓國隊的 38.14%、15.00%、1.79%和 24分為佳。而從表六中的韓國隊與日本隊之

戰,日本隊以全隊的扣球和攔網技術成效

分別為 43.38%和 15.38%,遠優於韓國隊的

40.97%和 12.16%。若從以上的球隊得分技

術成效的數據,和許天路(2005)以 2004年世界女排大獎賽苗栗站預賽中,對巴西

隊和中國隊的球技表現之研究結果,在扣

球、攔網和發球的三項得分技術成效,巴

西隊依序為 45.71%、16.09%和 4.18%;而

中國隊依序為 43.22%、13.42%和 2.71%做

比較時,除了中華隊對韓國隊之戰,雙方

的扣球技術成效表現略為低落外,其餘大

致相互吻合。但李函潔(2001)、張承玉

(2001)的研究結果指出,世界一流女排

隊,其在扣球和攔網的兩項技術成效表現

合計皆在 60%~70%之間,顯然本研究中

各隊的扣球和攔網技術成效表現,皆略為

低落。然而在三場的比賽中,各隊在扣球

和攔網的兩項技術成效表現總計來看,中

華隊仍以 59.56%優於日本隊的 43.45%,因

而戰勝了日本隊;此外,中華隊以 53.46%優於韓國隊的 53.14%,所以戰勝了韓國

隊;而日本隊以 58.76%優於韓國隊的

53.13%,故戰勝了韓國隊,如此也印證扣

球和攔網的技術成效之優劣,是現代排球

比賽決定勝負的關鍵(曹健仲、林柏化,

2003)。 再從表四和表五中華隊對戰日本隊,

以及中華隊對戰韓國隊之雙方主力選手的

扣球、攔網和發球之技術成效來看,中華

隊依序為 43.51%、12.67%和 5.63%,而日

本隊則依序為 38.01%、20.58%和 8.70%;

中華隊依序為 34.97%、15.09%和 8.62%;

而 韓 國 隊 依 序 為 38.01% 、 18.14% 和

9.82%。從以上各球隊比賽的全隊選手和主

力選手的技術成效表現做相互比較時,不

難發現中華隊在對日本隊和對韓國隊的比

賽時,在扣球技術成效上,主力選手不如

全隊選手,其差距分別達 3.55%和 3.27%,

反觀日本隊的主力選手卻比全隊選手高達

1.99%的成效,而韓國隊的主力選手不如全

隊選手,也僅有 0.13%的差距而已。接著從

表七的中華隊和日本、韓國隊比賽之全隊

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 檢定結果,中華隊與日

本隊之戰,其扣球、攔網的技術成效檢定

之顯著性 p 值皆小於.05,表示雙方在扣

球、攔網的技術成效上,呈現顯著差異性,

即在扣球、攔網的技術成效上,中華隊選

手高於日本隊有 6.39%和 5.43%。而中華隊

與韓國隊之戰,在得分技術成效檢定之顯

著性 p 值均大於.05,表示雙方沒有呈現顯

著性差異。而在韓國隊與日本隊之戰,只

有攔網和發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性 p值小於.05,即日本隊選手之攔網、發球技

術,遠高於韓國隊選手有 3.05%和 3.46%。

再由表八的主力選手得分技術成效差異 t檢定結果,中華隊與日本隊之戰,其攔網、

發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性 p 值皆小

於.05,表示雙方在攔網、發球的技術成效

上,呈現顯著差異性,即在攔網、發球的

技術成效上,中華隊選手低於日本隊有

5.95%和 4.33%。而中華隊與韓國隊之戰,

在得分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性 p 值均大

於.05,表示雙方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而

排球教練科學 53

在韓國隊與日本隊之戰,只有攔網和發球

的技術成效檢定結果,呈現顯著性 p 值小

於.05,即日本隊選手之攔網、發球技術成

效,遠高於韓國隊選手有 4.12%和 3.42%。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出,中華隊的得分

技術成效較能平均落於每一位選手身上,

而日本隊卻較集中於主力選手的身上,至

於韓國隊的得分技術成效,雖沒有如日本

隊那麼明顯的集中於主力選手的身上,但

卻比中華隊明顯的集中於主力選手的身

上。換言之,從此項研究結果,亦證明了

前面所言,日本隊擁有比賽經驗豐富的主

力選手。 由表 9、表 10、表 11 之各場比賽的技

術成效顯示,中華隊與日本隊之戰,中華

隊球隊全隊與主力選手在救球技術成效,

分別為 19.70%、21.18%;日本隊為 38.89%、

38.29%。在舉球技術成效上,中華隊分別

為 19.53%、21.01%;日本隊為 33.78%、

26.01%。接發球技術成效上,中華隊分別

為 69.14%、69.14%;日本隊則為 71.95%、

70.73%。而中華隊與韓國隊之戰,在救球

技術成效上,中華隊分別為 24.57%、

21.79%;韓國隊則為 34.50%、30.26%。在

舉球技術成效上,中華隊分別為 25.77%、

25.78%;韓國隊則為 23.03%、28.01%。在

接發球技術成效上,中華隊分別為

67.33%、 71.43%;韓國隊為 64.36%、

75.56%。至於韓國隊和日本隊之戰,在救

球技術成效上,韓國隊分別為 38.35%、

35.40%;日本隊則為 34.31%、34.31%。在

舉球技術成效上,韓國隊分別為 27.86%、

29.45%;日本隊分別為 41.73%、41.43%。

在接發球技術成效上,韓國隊分別為

60.47%、59.41%;日本隊則為 71.76%、

71.98%。 再由表 12 的全隊選手非得分技術成效

差異 t 檢定結果得知,中華隊與日本隊之

戰,其救球、舉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

性 P 值皆小於.05,表示中華隊選手之救

球、舉球的技術成效和日本隊有顯著性差

異,即中華隊選手表現低於日本隊 17.11%和 10.28%。而中華隊與韓國隊之戰,在救

球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性 P 值小於.05,表

示中華隊選手之救球技術成效,低於韓國

隊 8.47%。至於韓國隊與日本隊之戰,其雙

方在舉球、接發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

性 P 值皆小於.05,亦即韓國隊選手之舉

球、接發球技術成效,遠低於日本隊 11.98%和 12.58%。

而由表 13 的主力選手非得分技術成效

差異 t 檢定結果得知,中華隊與日本隊之

戰,其救球、舉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

性 P 值皆小於.05,表示中華隊選手之救

球、舉球的技術成效和日本隊有顯著性差

異,即中華隊選手表現低於日本隊 13.38%和 9.85%。而中華隊與韓國隊之戰,其救

球、接發球的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性 P 值

皆小於.05,表示中華隊選手之救球、接發

球的技術成效和韓國隊有顯著性差異,即

中華隊主力選手救球表現,低於韓國隊

11.32%,但中華隊主力選手接發球表現,

卻高於韓國隊 13.78%。而韓國隊與日本隊

之戰,在各項非得分技術成效檢定之顯著

性 P 值均大於.05,表示雙方沒有呈現顯著

差異性。 由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中華隊在非

得分技術的防守成效上,遠不如日本隊,

甚至韓國隊。 為了確實瞭解中華隊在 2006 年世界女

子排球錦標賽中,戰勝日本、韓國等亞洲

女排強隊的原因,經過資料分析研究結果

與討論後,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中華隊和日本隊、韓國隊三隊選手,在

基本資料上已無顯著性差異存在。 (二)在得分技術成效上,中華隊雖領先日本

隊和韓國,但卻僅在全隊的扣球和攔網

的兩項技術成效上,以及在主力選手的

攔網和發球的兩項技術成效上,和日本

隊有顯著性差異。 (三)在非得分技術成效上,中華隊遠落後日

本隊和韓國隊,尤其在救球技術成效

排球教練科學 54

上,明顯不如日本隊和韓國隊。 (四)此項賽會能戰勝日本、韓國是好的開

始,但從研究中,也發現到「贏得辛苦」

的地方,希望中華隊能「乘勝追擊」,

更加努力訓練,為明日獲得佳績及早準

備。 基於以上的研究結論,在此提出下列

的建議,以供國內各階層排球運動指導者

之參考。 (一)身高和跳躍能力是排球運動選材的重

點,尤其當前世界排球運動選手皆有

「高大化」的發展傾向(黃德壽,

2007),「高度」已然成為排球運動選手

的首要要求,企望國內基層教練在培訓

選手時,能多留意體型高大的選手,將

來在國際排球賽會上,才有足夠的能力

與人一較高下。 (二)日本選手在預賽中,雖為我國所敗,但

其以預賽第二名之姿,進入複賽直到決

賽,而榮得第六名。從本研究中的主力

選手之平均年齡,日本隊為 26.86 歲,

而我國則為 25.65 歲,由此可見,我國

選手還須留在原隊繼續努力為國爭

光,更不應輕言退休。誠如林光宏

(2004)教練指出,我國選手的年齡、

心智、國際賽經驗等因素,皆與強隊之

間有明顯的落差,這是我們往後必須去

克服的目標。 (三)應加強非得分技術成效之訓練,從研究

中不難看出我國選手在防守能力上,遠

不如日本隊和韓國隊選手,或許由於在

防守上的劣勢,才導致中華隊在進入複

賽後的一連串挫敗。因此,如何提昇中

華女排隊選手的防守能力,應是值得深

思與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華排球(2007):中華女將打敗東洋魔女

隊寫下獲勝的歷史記錄。中華排球,

122 期,17 頁。

林光宏(2004):參加 2004 年雅典奧運女

排資格賽報告。中華排球,112 期,97頁。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

性探討。大專排球論集,7 期,131-138頁。

施正人(2005):第一屆亞洲女子限高排球

賽選手體型及跳躍能力之分析。大專

體育,77 期,174-180 頁。 許天路(2005):從 2004 年世界女排大獎

賽苗栗站預賽探討巴西和中國女排隊

的球技表現差距。大專體育,78 期,

187-193 頁。 黃德壽(2007):排球運動選手身高與其跳

躍單手摸高相關性之分析。淡江人文

社會學刊,29 期,131-144 頁。 張承玉(2001):從第八屆女子排球世界杯

比賽探討女子排球比賽得失分因子及

規律。中國體育科技,37 卷 5 期,40-41頁。

曹健仲、林柏化(2003):排球運動攔網技

術訓練方法之探討。中華排球,108期,99-104 頁。

鄭芳梵(2003):參加 2003 年波蘭世界青

少女排球錦標賽後記。中華排球,107期,51-54 頁。

FIVB (2006): Chinese Taipei and Serbia and Montenegro join the giants for the second round. http:/www.fivb.org.ch, 05.1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