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報告2 5 16

14

Transcript of 國防報告2 5 16

概述 阿拉伯之春是 2010 年年底從北非突尼西亞緣起,之後蔓延至埃及、葉門、巴林、利比亞、約旦、阿曼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提倡民主反獨裁的一系列示威抗議運動,激烈者導致如突尼西亞及埃及兩國獨裁者被迫下台流亡或受審,乃至如利比亞爆發內戰,原格達費獨裁政權垮台,敘利亞亦逼近內戰邊緣,阿塞德政權岌岌可危,阿拉伯之春之影響至今仍餘波蕩漾,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源起 2010年 12月 17日,突尼西亞首府突尼斯一位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的 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遭受執法人員濫用權力粗暴對待,乃憤而自焚抗議,適逢維基解密揭露突尼西亞高層官商勾結貪贓枉法的諸般醜聞,終引爆社會中下階層的不滿與民眾的共鳴,從而揭開了 阿拉伯之春,或稱茉莉花革命的序幕,局勢瞬間惡化並終導致突尼西亞總統賓·阿里被迫出亡到沙烏地阿拉伯。由於政經結構與眾多社會問題的相似性,革命的浪潮衝擊了鄰近埃及、利比亞、約旦和葉門等國,民眾抗議運動風起雲湧,並迫使各國當局採取因應緊急措施,惟結局則各殊其異。

民眾在 2011年 1 月 14日擁進首都突尼斯市的街道進行示威抗議

突尼西亞示威遊行活動在埃及獲得了廣大迴響。一名餐館老闆阿卜杜·傑法在街頭抗議時自焚,而在 2011年 1 月 18日則傳出兩起自焚事件,一起發生在開羅,當事人為一名律師;另一起發生在亞歷山卓,當事人為一名 25歲的失業男子。已經有埃及人在 Facebook上的群組呼籲群眾在1 月25日(即埃及全國警察日)走上街頭抗議,而標語是「一起來革命,反對酷刑、貧困、腐敗與失業問題」。1 月 25日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示威者要求已在位 30年的穆巴拉克總統辭職下台,數日內示威活動幾席捲全國,雖然穆巴拉克宣布不再謀求連任,但仍不能挽回民心,示威運動未見平息。在政府與示威民眾僵持之際,居樞紐地位的埃及軍方轉趨中立,而國外方面,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曾多次敦促埃及當局必須採取實際行動回應民眾訴求,尤其美國所稱將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對埃及提供軍經援助的態度,實乃促成 2 月 11日穆巴拉克宣佈正式下台,將權力移交軍方,結束長達 30年的統治。

描繪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受到突尼西亞革命的骨牌效應影響的政治漫畫

  自 2011 年 1 月起,示威遊行抗議事件也在葉門許多的大小城鎮中發生。騷亂起因於民眾要求政府修改憲法,以改善經濟與失業的問題,但最初政府回絕了這項建議。不過隨民眾壓力的日增,執政 32年的葉門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示將辭職下台,但一般認為猶待觀察。

從 2011年 2 月起,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 2 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 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至今長達 42年的領導人格達費下台。不過,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的支持者在首都的黎波里也舉行了反制示威。二月底,局勢進一步失控,東部多個城市平民發動起義,攻擊利比亞政府,後來亦有部份政府官員及軍人倒戈投向革命派。示威演變成內戰。三月初,革命派在大本營班加西成立全國過渡委員會,並宣稱一度佔領全國八成領土,並企圖攻入首都的黎波里。 3 月10日,法國政府承認班加西的全國過渡委員會。英國及美國隨後跟進,美國向利比亞發射導彈破壞利比亞防空能力。隨著反抗軍勢力的日益壯大,終於攻進的黎波里,格達費政權重要成員或被捕或出亡,格達費本人則行蹤成謎。

對阿拉伯世界以外的國家

2 月 19日博訊發佈了一則匿名投稿,公布中國「茉莉花革命」 13個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南、西安、長沙、杭州、廣州、瀋陽、長春、哈爾濱及武漢)的集會地點,導致中國政府在預定地點提早部署警力,並抓捕了多名維權人士(包括唐吉田、江天勇、滕彪、冉雲飛等人)。中文「茉莉花」一詞在人人網、新浪微博及百度上成為敏感詞。

消息人士還說:「新義州示威的導火線雖是掃蕩市場,卻是由過去累積的不滿所引發。朝鮮當局在金正日上周三壽辰前講過,會給新義州居民特別配給,可是沒有兌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1 年 8 月 6 日到 8 月 10日英國發生一系列被稱為倫敦之炎的暴動,從倫敦開始擴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茲、布里斯托等大城市,抗議者不滿高失業率與貧富不均,透過黑莓手機及 Twitter等網絡工具快速串聯至失控,英國政府決定必要時候強力管控社群網絡與媒體。

2011 年 9 月 17日起紐約市發生一系列名為佔領華爾街的示威活動,抗議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美國政府預置大量警力嚴陣以待,並抓捕數百名民眾。示威活動擴散至華盛頓特區、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圖、丹佛、波特蘭等城市。

在這次大規模示威中,由於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國家(如埃及和利比亞)對該國部分地區或全國網絡進行了封鎖,導致該國網絡與世界隔絕。同樣的事件在中國已經有先例: 2009年新疆首府烏魯木齊發生暴亂後,中國政府將當地網絡封鎖,時間長達10個月。

倫敦暴動後英國首相柯麥隆提出解決方案:「如果被用來當作規劃『暴力、滋擾和犯罪行為的工具』,他認為應關閉臉書、推特和黑莓機的傳訊功能。而黑莓機製造商 RIM已表態同意完全配合英國政府要求。

阿拉伯世界的動蕩不安,可說成因多端。其中包含國家體制均係極權或君主專制政體、人權保障式微、貪污腐敗、人民生活水準長期未獲有效改善、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生活貧困、人口結構中有大量受教育但無法就業的年青人。因此,隨著外來思潮的衝擊,民智大開之下,對於領導人長期執政,高度集權、不思改革、不夠透明的政治與經濟分配,對現狀不滿之心瀰漫社會各階層間。加上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衝擊,在在加劇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困難,導致物價上漲,也直接引發了阿拉伯世界革命的刺激因素。

起初,突尼斯經歷了一系列三年時候的衝突,尤其是 2008年在加夫薩礦區事件發生抗議活動,持續多月的抗議。這些抗議包括了集會、靜坐和罷工等。在此期間有兩人死亡,受傷人數不詳,幾十人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