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26 RT02 特刊02Cepaper.xmnn.cn/xmrb/20191026/10.pdf ·...

1
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 《厦门日报》创刊号发行。 《厦门日报》停刊。 《厦门日报》复刊。 《厦门日报》由 4 版扩 为8版。 《厦门日报》首张综合性 子报《厦门晚报》创刊。 《厦 门 日 报》开 始 彩 印。 《厦门日报》网络版试 运行,逐步成长为市 民熟悉的厦门网。 《厦门日报》开启从传 统党报向都市型党报 的转型。 厦门日报社主管主办 的子报《海峡生活报》 创刊。2017年12月31 日,《城市捷报》首发。 《厦门日报》 · 《双语周 刊》首次亮相。 《厦门商报》划归厦门 日报社主管主办。 2012年6月,更名为《海 西晨报》。 厦门日报社创办的对台 宣传月刊《台海》创刊。 厦门日报融媒体中央 控制平台启用,厦门 日报 App 同步上线。 3月18日,厦门华亿传 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 在京举行。6 月 18 日, 厦门报业传媒集团揭 牌成立。 厦门新新媒体传播有 限公司揭牌。 厦门日报社推出的具 有AI赋能的新型智 慧媒体“潮前智媒” App 投入运营。 《厦 门 日 报》刊 出 第 21352 期。 1949 年 10月22日 1970 年 3月1日 1979 年 5月1日 1993 年 10月1日 1994 年 1月1日 1999 年 10月22日 2001 年 10月1日 2003 年 10 月 2002 年 10月26日 2006 年 8月8日 2016 年 2019 年 5月25日 2001 年 5月8日 2016 年 5月23日 1995 年 1月1日 2014 年 11月5日 大事记 2019 年 10月22日 图志 T02 2019 年 10 26 星期责编:李惠萍 美编:刘福财 一纸风行 2001 年 5 月 8 日,《厦门日报》进行 自复刊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革, 开启从传统党报向都市型党报的转 型。图为当日头版。 十年前,《厦门日报》创刊于刚刚解放 5 天的厦门,创刊号全部用红色印刷,宣示了她与共和国同 龄、与厦门解放同步的红色基因。七十年来,这份报纸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进入新世纪,经 济特区日益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又将这份报纸推向都市型党报改革的前沿。 改版一炮打响 日报华丽转身 厦门日报成功转型为都市型党报,赢得同行肯定和读者赞誉 报缘 亲历 核心 提示 本报记者 郭睿 李泉佃记得2001年5月8日那天 早上,《厦门日报》一线采编人员背上报 纸,去码头、机场、车站,到大型公共场 所免费分发《厦门日报》,就连后勤部门 也主动请战。那是《厦门日报》全面改 版的第一天。这天的报纸共16版,彩 色印刷,头版最显眼的新闻叫《五一你 玩得好吗》,主打图是一张占满版面中 心区域的大幅竖图。正是从那天起,很 多《厦门日报》的读者开始发现,原来党 报也能办得这么精彩。 为什么改? 报业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逼 1997 年 ,李 泉 佃 从 省 委 机 关 报 来 到厦门日报工作,正赶上都市报异军突 起,报业市场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 代。尽管复刊时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进行了多年市场化的探 索,但厦门日报还是感受到市场竞争带 来的沉重压力。2001年2月,李泉佃担 任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上任后 第一件事就是推动报业改革。他用“大 势所趋、现实所逼”八个字形容这个决定 的紧迫性。“报社开了几场座谈会,大家 要求报社赶上都市化潮流。我感受到了 全社上上下下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可 以说是报社以下促上推动了这次改革。” 厦门日报很快行动起来,走进当时 全国党报中改革最成功的《广州日报》 《深圳特区报》调研,并赴《华西都市报》 等全国知名都市报取经,回来后形成一 个理念—把《厦门日报》打造成都市 型党报。 改了什么? 形式上注重视觉,内容上贴近读者 改革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手段 创新、形式创新率先启动。“当时报纸 的发展趋势是要图文并茂,和过去一 片黑压压文字的风格完全不同。版面 语言上,要学会找出各版面的视觉中 心在哪,给读者端上一份有主菜有配 菜,看起来一目了然又各有风味的新 闻大餐。”李泉佃说,厦门日报为此率 先全省报业实行采编分开,并在编辑 中心设立了版式工作室,提出“专业人 做专业事”。“光改形式还不够,内容也 非常重要。党报要走在舆论引导的前 列,如果读者不愿意读,如何起到引导 作用?”李泉佃说,“党报姓党永远不能 改,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倡导硬新闻软 写,让记者从会议新闻中寻找读者关 心的线索;我们做政策解读,设立热 线,邀请有关部门在新政策出台时为 读者答疑;我们更加重视人物新闻,开 辟聚焦草根人物的专栏;我们改变副 刊常登名家名作的习惯,打造《城市副 刊》,把版面留给读者,让本土读者写 身边人身边事。” 随着改革的推进,报社上下对《厦 门日报》全面改版迫不及待。“全新的第 一期报纸哪天出,时间也很重要。”李泉 佃说,“当时‘五一’还是 7天长假,我们 选了5月8日,让大家在上班第一天就 看到不一样的《厦门日报》。” 2001年5月8日终于来了。那天, 《厦门日报》编辑部的电话快被打爆了, 90%以上的来电都在夸报纸更好看,还 有读者说打开信箱以为发行员送错了 报纸,也有读者特地把这份报纸收藏起 来。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泉佃至今还 很感动,“就好像全报社都憋着一股劲, 就是要把改革一炮打响。” 改得如何? 常变常新让《厦门日报》活力常在 改版后,《厦门日报》个人用户订阅 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2%,广告年收入从 改革前的5000余万元增长到超过1亿 元。也是在改版这年,厦门日报社创办 了延续至今的读者节,将读者节作为城 市嘉年华精心打造,成就报业发展史上 的一段佳话。《厦门日报》从那年起保持 了基本上每年都要改版的传统,常变常 新,维持报纸的活力和生命力。 “评价改革是否成功,要看事业是不 是发展、产业是不是壮大、员工是不是受 益。多年来,《厦门日报》在全省报业系 统里是产业最多、基础最扎实、经济效益 最好、员工收入最丰的。改革成不成功 还要看队伍是不是稳定、后继是不是有 人,这些年报社带出了一支爱拼敢赢的 队伍,现任社长江曙曜、总编辑蔡廷谦、 副总编辑许若鲲,还有一批中层骨干,都 是在这波改革中冲锋陷阵走出来的。他 们是报业的中坚力量,一定会带领报社 走向更大的辉煌。”李泉佃说。 2013年,在北京参加中宣部媒体融 合培训班的李泉佃意识到,报业发展又 进入一个新时代—媒体融合时代。于 是,《厦门日报》第一时间开始媒体融合 的谋篇布局,开启继都市型党报改革之 后的又一轮大跃升。李泉佃说: “只要整 个报社能够确保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兼 顾,能够培养出新时代的媒体融合人才, 厦门日报社就一定会勇立潮头!” 本报记者 赵张昀 记者见到《厦门日报》的资深“报 迷”郑启五时,他携带了满满一帆布袋 与《厦门日报》有关的旧物:有 1980 年 到 2010 年的信件,300 多个“编读往来” 的信封按时间整齐排列;有座谈会、读 者节的邀请函,落款带有“厦门日报社” 字样;有他写的文章的剪报,谈的是他 多年来对《厦门日报》的深情。 67 岁的郑启五,读《厦门日报》已经 50 多年,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他在 《厦门日报》发表的稿件数不胜数。 纸媒时代 从铁杆读者成长为投稿常客 7 岁时,郑启五与《厦门日报》的交 集和情缘正式开启,那是他第一次读 《厦门日报》。他说,当时他字还认不 全,却每天都要给父亲读报。他笑道, 这许多个朗读的晚上,让他得到成长, 得到写作启蒙。 很快,郑启五成长为文艺青年。 1979年5月,他在厦门大学读大二时, 《厦门日报》复刊的消息传来。当时,几 乎每个班级都订阅了《厦门日报》,每天 报纸一送到,大家就抢着阅读。从那时 起,郑启五源源不断地给《厦门日报》投 稿。第一次发表的是几百字的短稿,他 已忘记题材和内容;紧接着,诗歌、评 论、散文、微型小说等陆续见报。郑启 五回忆说,在那个书信年代,编辑发稿 签、稿费都是通过书信,他常常为了一 个字,跟编辑书信往来讨论许久。他保 存了与报社相关的所有书信、信封,与 多位编辑结下了数十年的深厚情谊。 郑启五收集的还有厦门日报社举办 第一届读者节至今发行的共 18 封纪念 邮资信封。过去 18 年里的每个读者节, 他都到现场排队将纪念封领回家珍藏。 他说,这种感情好像是在“谈恋爱”,这些 信封信件,都是他与《厦门日报》的情书。 融媒体时代 日报成为他“唯一订阅”的报纸 “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信封慢慢少 了,很少再收到了。”郑启五说,但他与《厦门 日报》的情缘并未停止。从纸媒到融媒体的 转身,他见证并参与了报社的成长。 2008年,他远赴土耳其公干两年。 拿不到报纸,就每天看厦门网,有一回 网络出了问题,他急得满头大汗,一直 捣鼓到凌晨4时30分。因寄信太慢,他 改发电子邮件给《厦门日报》投稿,渐渐 地,他学会了熟练打字、收发邮件。 第一次使用厦门网的搜索引擎,让 他印象深刻。“一搜自己的名字,作品全 都出来了,太感动了!”他心想,原来报缘 的深远,并不随载体渠道的改变而改 变。如今他也为厦门日报的“闽南夜话” 栏目等新媒体平台供稿。 现在,《厦门日报》是郑启五唯一订 阅的报纸,更多的信息是从网上接收的; 他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拥有大批 粉丝。但他对《厦门日报》依然不舍,最 近一篇发表的稿子,是今年9月23日发 表在《城市副刊》的《到大嶝吃婚宴》。 “不改初心这个词,也不足以形容 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谈及未来,他更 期待在《厦门日报》创刊 70 周年的新起 点上,见证《厦门日报》引领潮流、延续 传奇。“《厦门日报》,加油!” 李泉佃,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 部长,厦门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郑启五,厦门大学人口研 究所研究生导师,土耳其中东技术 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 1949 年 10 月 22 日,《厦门日报》创 刊,当天版面全部为红色字,寓意她 与共和国同龄、与厦门解放同步的 红色基因。 1979 年 5 月 1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五个月后,《厦门日报》复刊,当日头 版的新闻集中报道了经济建设情况。 1993 年 10 月 1 日, 《厦门日报》由 4 版扩为 8 版,内容丰富,满足了读者 对新闻资讯的需求。 1995 年 1 月 1 日,《厦门日报》开始 彩印,报纸版面变得赏心悦目,当日 的头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9 9 30 30 我市首家 我市首家 党报阅读示范校 党报阅读示范校—火炬学校的学生正在阅读 —火炬学校的学生正在阅读 本报 本报 112 112 版超大型纪念特刊 版超大型纪念特刊 长风万里 长风万里 》。( 》。(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王火炎 王火炎

Transcript of 191026 RT02 特刊02Cepaper.xmnn.cn/xmrb/20191026/10.pdf ·...

Page 1: 191026 RT02 特刊02Cepaper.xmnn.cn/xmrb/20191026/10.pdf · 第一件事就是推动报业改革。他用“大 势所趋、现实所逼”八个字形容这个决定 的紧迫性。“报社开了几场座谈会,大家

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厦门日报》创刊号发行。

《厦门日报》停刊。

《厦门日报》复刊。

《厦门日报》由4版扩为8版。

《厦门日报》首张综合性子报《厦门晚报》创刊。

《厦门日报》开始彩印。

《厦门日报》网络版试运行,逐步成长为市民熟悉的厦门网。

《厦门日报》开启从传统党报向都市型党报的转型。

厦门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子报《海峡生活报》创刊。2017年12月31日,《城市捷报》首发。

《厦门日报》·《双语周刊》首次亮相。

《厦门商报》划归厦门日 报 社 主 管 主 办 。2012年6月,更名为《海西晨报》。

厦门日报社创办的对台宣传月刊《台海》创刊。

厦门日报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启用,厦门日报App同步上线。

3月18日,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在京举行。6月18日,厦门报业传媒集团揭牌成立。

厦门新新媒体传播有限公司揭牌。

厦门日报社推出的具有 AI 赋能的新型智慧媒体“潮前智媒”App投入运营。

《厦门日报》刊出第21352期。

1949年10月22日

1970年3月1日1979年5月1日1993年10月1日

1994年1月1日

1999年10月22日

2001年10月1日

2003年10月

2002年10月26日

2006年8月8日

2016年

2019年5月25日

2001年5月8日

2016年5月23日

1995年1月1日

2014年11月5日

大事记

2019年10月22日

图志

T02

2019年 10月26日 星期六责编:李惠萍 美编:刘福财

一纸风行

2001年5月8日,《厦门日报》进行自复刊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革,开启从传统党报向都市型党报的转型。图为当日头版。

全面改版第一天

读者表扬电话打爆了

七十年前,《厦门日报》创刊于刚刚解放5天的厦门,创刊号全部用红色印刷,宣示了她与共和国同

龄、与厦门解放同步的红色基因。七十年来,这份报纸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进入新世纪,经

济特区日益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又将这份报纸推向都市型党报改革的前沿。

改版一炮打响日报华丽转身厦门日报成功转型为都市型党报,赢得同行肯定和读者赞誉

从铁杆读者到资深作者

结缘日报五十载情意浓

报缘

亲历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郭 睿李泉佃记得2001年 5月 8日那天

早上,《厦门日报》一线采编人员背上报纸,去码头、机场、车站,到大型公共场所免费分发《厦门日报》,就连后勤部门也主动请战。那是《厦门日报》全面改版的第一天。这天的报纸共16版,彩色印刷,头版最显眼的新闻叫《五一你玩得好吗》,主打图是一张占满版面中心区域的大幅竖图。正是从那天起,很多《厦门日报》的读者开始发现,原来党报也能办得这么精彩。

为什么改?报业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逼

1997年,李泉佃从省委机关报来到厦门日报工作,正赶上都市报异军突起,报业市场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尽管复刊时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了多年市场化的探索,但厦门日报还是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沉重压力。2001年2月,李泉佃担

任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动报业改革。他用“大势所趋、现实所逼”八个字形容这个决定的紧迫性。“报社开了几场座谈会,大家要求报社赶上都市化潮流。我感受到了全社上上下下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是报社以下促上推动了这次改革。”

厦门日报很快行动起来,走进当时全国党报中改革最成功的《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调研,并赴《华西都市报》等全国知名都市报取经,回来后形成一个理念——把《厦门日报》打造成都市型党报。

改了什么?形式上注重视觉,内容上贴近读者

改革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手段创新、形式创新率先启动。“当时报纸的发展趋势是要图文并茂,和过去一片黑压压文字的风格完全不同。版面语言上,要学会找出各版面的视觉中心在哪,给读者端上一份有主菜有配菜,看起来一目了然又各有风味的新闻大餐。”李泉佃说,厦门日报为此率先全省报业实行采编分开,并在编辑中心设立了版式工作室,提出“专业人做专业事”。“光改形式还不够,内容也非常重要。党报要走在舆论引导的前列,如果读者不愿意读,如何起到引导作用?”李泉佃说,“党报姓党永远不能改,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倡导硬新闻软写,让记者从会议新闻中寻找读者关心的线索;我们做政策解读,设立热线,邀请有关部门在新政策出台时为读者答疑;我们更加重视人物新闻,开辟聚焦草根人物的专栏;我们改变副刊常登名家名作的习惯,打造《城市副刊》,把版面留给读者,让本土读者写身边人身边事。”

随着改革的推进,报社上下对《厦门日报》全面改版迫不及待。“全新的第一期报纸哪天出,时间也很重要。”李泉佃说,“当时‘五一’还是7天长假,我们

选了5月8日,让大家在上班第一天就看到不一样的《厦门日报》。”

2001年5月8日终于来了。那天,《厦门日报》编辑部的电话快被打爆了,90%以上的来电都在夸报纸更好看,还有读者说打开信箱以为发行员送错了报纸,也有读者特地把这份报纸收藏起来。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泉佃至今还很感动,“就好像全报社都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把改革一炮打响。”

改得如何?常变常新让《厦门日报》活力常在

改版后,《厦门日报》个人用户订阅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2%,广告年收入从改革前的5000余万元增长到超过1亿元。也是在改版这年,厦门日报社创办了延续至今的读者节,将读者节作为城市嘉年华精心打造,成就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厦门日报》从那年起保持了基本上每年都要改版的传统,常变常新,维持报纸的活力和生命力。

“评价改革是否成功,要看事业是不是发展、产业是不是壮大、员工是不是受益。多年来,《厦门日报》在全省报业系统里是产业最多、基础最扎实、经济效益最好、员工收入最丰的。改革成不成功还要看队伍是不是稳定、后继是不是有人,这些年报社带出了一支爱拼敢赢的队伍,现任社长江曙曜、总编辑蔡廷谦、副总编辑许若鲲,还有一批中层骨干,都是在这波改革中冲锋陷阵走出来的。他们是报业的中坚力量,一定会带领报社走向更大的辉煌。”李泉佃说。

2013年,在北京参加中宣部媒体融合培训班的李泉佃意识到,报业发展又进入一个新时代——媒体融合时代。于是,《厦门日报》第一时间开始媒体融合的谋篇布局,开启继都市型党报改革之后的又一轮大跃升。李泉佃说:“只要整个报社能够确保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兼顾,能够培养出新时代的媒体融合人才,厦门日报社就一定会勇立潮头!”

本报记者 赵张昀记者见到《厦门日报》的资深“报

迷”郑启五时,他携带了满满一帆布袋与《厦门日报》有关的旧物:有1980年到2010年的信件,300多个“编读往来”的信封按时间整齐排列;有座谈会、读者节的邀请函,落款带有“厦门日报社”字样;有他写的文章的剪报,谈的是他多年来对《厦门日报》的深情。

67岁的郑启五,读《厦门日报》已经50 多年,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他在

《厦门日报》发表的稿件数不胜数。

纸媒时代从铁杆读者成长为投稿常客7岁时,郑启五与《厦门日报》的交

集和情缘正式开启,那是他第一次读《厦门日报》。他说,当时他字还认不全,却每天都要给父亲读报。他笑道,这许多个朗读的晚上,让他得到成长,得到写作启蒙。

很快,郑启五成长为文艺青年。1979年5月,他在厦门大学读大二时,《厦门日报》复刊的消息传来。当时,几乎每个班级都订阅了《厦门日报》,每天报纸一送到,大家就抢着阅读。从那时起,郑启五源源不断地给《厦门日报》投稿。第一次发表的是几百字的短稿,他已忘记题材和内容;紧接着,诗歌、评论、散文、微型小说等陆续见报。郑启五回忆说,在那个书信年代,编辑发稿签、稿费都是通过书信,他常常为了一个字,跟编辑书信往来讨论许久。他保存了与报社相关的所有书信、信封,与多位编辑结下了数十年的深厚情谊。

郑启五收集的还有厦门日报社举办第一届读者节至今发行的共18封纪念邮资信封。过去18年里的每个读者节,他都到现场排队将纪念封领回家珍藏。他说,这种感情好像是在“谈恋爱”,这些信封信件,都是他与《厦门日报》的情书。

融媒体时代日报成为他“唯一订阅”的报纸“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信封慢慢少

了,很少再收到了。”郑启五说,但他与《厦门日报》的情缘并未停止。从纸媒到融媒体的转身,他见证并参与了报社的成长。

2008年,他远赴土耳其公干两年。拿不到报纸,就每天看厦门网,有一回网络出了问题,他急得满头大汗,一直捣鼓到凌晨4时30分。因寄信太慢,他改发电子邮件给《厦门日报》投稿,渐渐地,他学会了熟练打字、收发邮件。

第一次使用厦门网的搜索引擎,让他印象深刻。“一搜自己的名字,作品全都出来了,太感动了!”他心想,原来报缘的深远,并不随载体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如今他也为厦门日报的“闽南夜话”栏目等新媒体平台供稿。

现在,《厦门日报》是郑启五唯一订阅的报纸,更多的信息是从网上接收的;他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拥有大批粉丝。但他对《厦门日报》依然不舍,最近一篇发表的稿子,是今年9月23日发表在《城市副刊》的《到大嶝吃婚宴》。

“不改初心这个词,也不足以形容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谈及未来,他更期待在《厦门日报》创刊70周年的新起点上,见证《厦门日报》引领潮流、延续传奇。“《厦门日报》,加油!”

●李泉佃,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郑启五,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

1949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创刊,当天版面全部为红色字,寓意她与共和国同龄、与厦门解放同步的红色基因。

1979年5月1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五个月后,《厦门日报》复刊,当日头版的新闻集中报道了经济建设情况。

1993年10月1日,《厦门日报》由4版扩为8版,内容丰富,满足了读者对新闻资讯的需求。

1995年1月1日,《厦门日报》开始彩印,报纸版面变得赏心悦目,当日的头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99月月3030日日,,我市首家我市首家““党报阅读示范校党报阅读示范校””———火炬学校的学生正在阅读—火炬学校的学生正在阅读本报本报112112版超大型纪念特刊版超大型纪念特刊《《长风万里长风万里》。(》。(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王火炎王火炎 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