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精彩周末/人物 时空 老山爷和...

1
生活素描 “看小章哥这几年,肚脐眼儿都吃得陷进去了!” 叶庭贵老人开玩笑时,他的儿媳妇插嘴说:“他可羡 慕老山爷了,老是说‘我走不动时,你们能像对老山 爷那样对我就行’。” 如今耳背且说话含糊不清的老山爷,常被“儿女 们”说叨这样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咋又是鸡 蛋!” —轮班的“儿女们”,自然要把最好的拿给他吃, 早上两个荷包蛋少不了。老山爷吃烦了,但他们也不 敢不给做, “‘你看谁谁照顾老山爷时连个鸡蛋都没打’ 这样的话要是被人说起了,咱还咋有脸见人啊?”老山 爷的近邻江玉春说。这几年,虽然排了班,但她离老山 爷家最近,几乎每天,她都要到老山爷屋里转转。 “我对俺亲爹都没这样亲!”村民黄小黑说这话 时,眼里噙着泪。这几年,她爹也卧床不起。轮到她 值班那几天,她想用车把老山爷拉去和她爹在一起 方便照顾,但“老糊涂”的老山爷死活不去,“那几天 我一天几个来回在山里跑,往往一顿饭得做三四回, 这个要吃这,那个要吃那,可让我作难了!” 除了轮流照顾老山爷生活起居,“儿女们”谁家 包了饺子、炸了油馍、炖了猪肉,都少不了惦记着给 他送。10多年间,老山爷的生日几乎都是在王大转 家中过。去年的90大寿更是热闹非凡,全组只要在 家的人都赶了过来。 那一天,生日蛋糕上燃着的蜡烛,映红了这个垂 暮老人的脸庞,也映照着来自26户人家的每个在场 的人…… 目前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的王小章,吃喝拉撒 几乎全在床上,但他衣服、被褥干干净净,屋里没有 难闻气息,还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孙们”牵挂着 —桦树盘走出去的人,打回老家的每一个思乡电 话,都少不了问一句: “老山爷最近咋样?” 老山爷王小章是幸福的! 1 16 精彩周末/ 人物 · 时空 2016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刘向东 美编 党瑶 本版邮箱 [email protected] 小人物 大社会 老山爷和 他的儿女们 □贾黎明 贾孟媛 “快看,赵师傅拍的《老娘进城》点 击量三万多了!” 今年70岁的赵师傅名叫赵永滋, 家住孟州市槐树乡石庄村。《老娘进城》 这部电视短剧的摄像和编辑,就是这位 古稀老人。 2012 年 ,退 休 两 年 的 赵 师 傅 参 加 一次同学聚会时,碰到了一位小他两岁 的摄像师。看着人家神气的样子,他羡 慕不已,也想学摄像。 说干就干。赵师傅买来电脑和编 辑软件,从视频的后期制作学起。由于 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加之上了年 纪,他学得很吃力。“既然学,就要学出 个样子,决不能半途而废。”赵师傅边给 自己鼓劲边咬牙坚持,经常在电脑前一 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好多次连饭都忘了 吃。经过 4 个多月“白加黑”式攻坚,他 终于能轻松自如地做后期了。 2014年5月,赵师傅让儿子帮他在 网上淘了一台“索尼 1500”摄像机,开 始学习摄像。一个月下来,技艺小成。 “我也成摄像师了!”看到自己的作品得 到乡亲们的认可,赵师傅高兴得像个孩 子,他印制名片散发到附近城镇的几十 家婚庆公司,开始上门承揽婚礼和其他 庆典活动的摄像和制作业务。 “我最想干的事儿还是拍摄一些传递 正能量的片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点余 热。”看到来找自己录像和做后期的人越 来越多,赵师傅动起了做公益的念头。 为了圆这个梦,他差不多每天都会扛着 摄像机走街串巷,把附近的地质地貌和 古朴民风民俗记录下来,再制成片子放 给村民看。 “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增加人 们对故乡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拍电视短剧这件事,发生在今年5 月。当时,赵师傅结识了一位和他同 龄、写过一些剧本的退休干部席志刚。 这些剧本中,有反腐败题材的豫剧《劝 妻》,有支持老人再婚的豫剧《异父兄 妹》,有孝老爱亲的短剧《老娘进城》 等。“我要是能和他合作,把这些剧本拍 成电视短剧和微电影传播出去该多好 啊。”在赵师傅看来,这是圆自己做公益 梦想的一个大好机会。 当赵师傅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时,得 到了席志刚的大力支持。5月26日, 《老娘进城》这部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 电视短剧正式开拍。 拍摄过程异常艰辛。因为参演的 人员全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和社区居民, 一点表演基本功都没有。所以,一个动 作、一个表情都得重复好几次拍。碰见 笑场的、忘词的,赵师傅就更忙了,常常 一天拍摄下来,累得腰酸胳膊疼。然 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为了节省开支,赵师傅自制了碘 钨灯;几个主要演员也都自筹服装等 道具……经过近一个月努力,终于完成 了《老娘进城》的拍摄工作。 后期制作仍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每天,赵师傅都要加班到深夜,一遍遍 地看,一遍遍地选。遇到缺少的外景镜 头,他还要背着摄像机,骑着电动车奔 波补拍。7月底,这部时长近40分钟的 电视短剧正式出炉。8月8日,他把这 部电视短剧放到腾讯、优酷等网站后, 赢得一片叫好声,点击量不断攀升,当 地网站也纷纷转载。 “如果有可能,我还准备把《老娘进 城》搬上银幕,也算为构建和谐社会出 把力。”赵师傅乐呵呵地说,“另外还有 很多剧本在等着我们拍,希望我们这个 ‘草根团队’能够传播更多的好声音,弘 扬社会新风尚。” 8 □文/陈炜 图/陈更生 郑州市经一路两侧的墙,都是姜黄 色的。从丰产路与经一路十字路口往南 走,不时会见到商户在墙面上开设的窗 口。 窗口里,别有洞天。卖面条的、卖蒸馍 的、卖青菜的,都是些草根百姓开的简陋小 铺,买主也多是附近的居民,照面就有几分 相识。眼看到饭点了,或者下班经过时,路 边停了自行车,向窗口要了新轧的面条、冒 着热气的馒头,或者是一把荆芥两根黄瓜, 用塑料袋兜了,回家做饭不迟。 其中就有一个窗口,四四方方的,在 道旁树荫里显得安静、温馨。不时有人 来,与里面的人打声招呼,将钱放到窗台 的纸盒里,又在盒子里寻觅一番,给自己 找零,提了店家兜好的吃食,说声“谢谢”, 兀自去了。也有人从远处开车过来,说 许久没吃这儿的烧饼,怪馋得慌,过来买 上几个,带回家去。有时赶不巧,还会排 起三五人的队伍,等上个五六分钟。 岁月静好。这爿小店的生意不温不 火,倒是顾主不断。这家店主,是一对年 轻夫妇,经营着豫东名小吃—高炉烧 饼。小店开张一年有余,二人分工协作, 妻子擀饼裹料,丈夫粘芝麻上炉,一唱一 和,有条不紊。 那丈夫姓甘名小虎,虎年生人,今年 整 30 岁;那妻子姓万名亚坤,属蛇,27 岁。小两口育有一子,今年3岁半。 说起人生经历,两人都有故事。小 虎老家河南光山县,3岁时随父母来省 城谋生,一家靠卖菜度日,免不了起早 贪黑,摆摊售卖,赚个零头,全家老小也 全靠这菜了。小虎成年后考上黄河科 技学院,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 业后就业也难,送过水、卖过菜,麦当劳 里当过差,终未摸着牢靠营生,直到他 遇见了小万姑娘。万姑娘家乡河南宁 陵县柳河镇,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7 年前来到郑州打拼,在美容院做过美容 师,在兴亚建国饭店当过服务员,中间 还去过浙江慈溪,在一家电子元件厂干 过计件工,也是一肚子的艰辛和苦楚。 单说万姑娘在建国饭店当服务员时, 同事中有一个要好的小姐妹。那小妹看 万姑娘心地善良,容貌出众,便有心将自 己的哥哥、大万姑娘3岁的甘小虎介绍给 她。万姑娘见了甘哥哥,果然淳朴俊朗, 一表人才,便心生好感,应承了这门亲事。 小虎对万姑娘更是一见倾心。年轻 人谈情说爱,不再赘述。不久,二人情投 意合,喜结良缘,共谋创业大计。思来想 去,看好了万姑娘老家的高炉烧饼,扎本 不大,老少咸宜,值得一试。便都辞了工 作,双双来到柳河镇,跟着娘家哥哥学起 了打烧饼。 再说那高炉烧饼,其历史悠久,竟可 追溯到北宋东京汴梁城。有人考证,高 炉烧饼竟是胡饼的一种,自西域传来,经 不断改良,成为豫东一带百姓喜欢的美 食。所谓高炉,原是吊炉,也称鸡窝炉, 一口铁锅,覆以白泥糊成的半圆形穹顶, 中间开一长方缺口,下面烧炭,上面贴上 碗口大小的十来个烧饼。早年,吊炉烧 饼常是挑担沿街叫卖之物,后来不兴走 街串巷了,逐渐在当街扎摊。因炉灶植 以长腿,故称高炉烧饼。那烧饼,选的是 当地上好白面,经过发酵苏醒,百遍揉 捏,拽剂儿擀片儿,包以秘制调料,砍花 摊圆,再用糖稀单面粘上白芝麻,入炉贴 烤。一袋烟工夫,烧饼出炉,真是芝麻雪 白剔透,面色金黄明亮,外焦里嫩,掰开 时,一股白气扑面而来,已是色、香、味俱 全了。若夹入油条、馓子、凉粉之类,自 是味味美妙,各有千秋。但公认与高炉 烧饼绝配的,却是垛子羊肉。这也不再 啰唆。 话说夫妇二人在万姑娘哥哥的精心 调教下,仨月后学成归来,在经一路相中 了 这 间 价 格 合 适 的 门 面 房 ,月 租 1500 元。说是门面,却哪里有门,只是在临街 墙上开一方孔而已,其内更是逼仄黑暗, 横短竖窄,纵向仅容小两口与一烧饼炉 子,横着放了面案,人转身就有些困难。 想那冬天还好,有炉子烘着;若到那炎夏 时节,外面骄阳毒辣,屋内烟熏火烤,如 入窑出砖,热浪扑面,汗流浃背,雾气就 朦胧了小两口的眼镜。 有买家看不过眼,就撺掇他俩买台 空调。那妻子就笑了,说若买了空调,冬 暖了夏凉了,成本却提高了,咋还赚钱养 家呢?就仍坚持着,冬天穿厚点,夏天穿 少些,酷夏时分,角落里摆了台摇头的电 风扇,轰轰隆隆地吹来些热风,算是对得 起自己了。 小两口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和 面,送小儿上幼儿园,吃早饭,然后到店 里生火开工,这一干就是一个对时。收 工回家时,已是晚上 9 点钟,灯火冷清,儿 子早已进入梦乡。 二人算账,一天要用掉面粉百十斤, 打上500多个烧饼,一个烧饼卖一块五, 一个月下来,除去房租水电材料成本,小 两口能赚个七八千块。也是起早贪黑舍 命干,挣了个辛苦钱。 说起辛苦,小虎说,无遍无数地重复 相同的动作,一天下来,右胳膊酸痛得抬 不起来;万姑娘就说,真不知道去年冬天 是咋熬过来的,早起和面,滴水成冰,手 上裂了一道道口子,一沾水,钻心地疼。 即使这般,小两口从未气馁过、丧气 过,也不怨天尤人,也不好高骛远,只是 每天辛勤劳作,夫唱妇随,有说有笑,满 面春风。谈起往事,小虎很自豪地赞扬: 想当年,俺媳妇那也是五星级饭店里的 一枝花! 这时候,生活的滋味就在这几米见 方的昏暗空间里弥漫开来,飘散出去,随 着他们酥香的烧饼,带给了邻居街坊,带 给了万千食客。 二人知足,也有梦想:虽然打烧饼受 累且辛苦,赚钱慢,但无风险,不愁没食 客。过上六七年,等攒够了钱,就开一间 正规门面,把乡下的老表叫过来卖羊肉 汤,夫妻俩就在汤锅旁边打烧饼! …… 人生,就似那高炉烧饼,夹的馅不 同,味道也不同。即使什么也不夹,仅是 细嚼那饼儿,也是越品越香,后味无穷。 那正是麦子本身的味道。○5 烧饼炉,夫妻店 “拍客”今年 70 岁 □本报记者 刘向东 本报通讯员 杨文甫 封德 豫西南八百里伏牛山脉连绵起伏,位于伏牛山区的西峡县太平镇的一个山坳里, 有一个26户人家的村民组。村民组里,有一位无儿无女的91岁老人王小章。上世 纪30年代,王小章随哥哥王大章逃荒来到这个叫桦树盘的地方,一住就是80多年。 他,一辈子未有婚配,与哥哥相依为命。10 多年前,王大章去世,王小章没了亲人。 桦树盘,因到处生长着树皮斑驳、高耸挺拔的桦树而得名。王小章,因常年生活 在深山老林,依当地习俗,人称“老山爷”。就在老山爷担心老无所依之时,一下子有 了 56 个“儿女”,轮流照顾起了他的生活起居…… 盘山路盘进桦树盘,道路两侧二十来家“农家旅 馆”式样规整,只有一间紧邻公路的房屋显得独特。 这间屋里,一角是土灶台和柴火,另一角是一张床。 中间的沙发上,蜷缩着老山爷王小章。 “老山爷昨晚忽然拉肚子,我连夜让人给他送了 药。”桦树盘村民组组长王大转如今住在20公里外 的太平镇,但她牵挂着老人,家里堂屋的墙上,贴有 老山爷常用药的单子。 1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老山爷也是这样病着。 那一次,他连续多天感冒发烧,躺倒在床上。那时,他 还住在用树木扎墙、黄泥糊抹的土窝棚里。经常留意 他生活的王大转见他屋里一天都没冒烟了,便上门查 看…… 王大转喊来村医,把脉问诊,打针喂药。村医临 走时,说了句“老山爷岁数大了,人老体衰干不动 了”,王大转心里一阵凄凉,眼眶含泪。 那时的桦树盘人迹罕至。26户山民过着“挖沟 垒堰、开荒种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家家户户编竹席、采药材到山外卖,日子过得紧紧巴 巴。因姑娘们不愿嫁到这穷山沟,桦树盘像王大章、 王小章兄弟终身未娶的人不少。 老辈人记忆里,青壮年时的王小章老实肯干,治 山整地,修路架桥,和大伙儿一起开出了一块块农 田,修出了一条条山路,种下了一片片经济林。憨厚 的他,与邻里和睦;孤独的他,与老幼皆友;勤劳的 他,时常为东家帮忙,为西家干活。 “小章哥喜欢养猪。早些年大年下他都要杀猪, 翻山越岭挨门挨户给我们组家家送肉,就没见他卖 过猪。”70多岁的村民叶庭贵回忆说。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村支书赵丁武说,早些 年村组派义务工干活,差不多都是他兄弟俩抢着干, “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让其他人替换。” “我嫁来时新房就是他帮忙盖的。”20多年前嫁 到桦树盘的黄小黑说,“他干活舍力气,也从不跟人 计较啥。” 老山爷老了,干不动活了。王大转就是为这落 的泪。 老山爷符合五保户条件。前些年,镇里、村里的 干部多次安排他到镇敬老院,可老山爷倔强,“我还 能上山砍柴,还能下地干活,这里的人也都对我好, 我不去敬老院。” 有一次,老山爷胃疼得在地上直打滚,王大转等 人把他拉到太平镇住了几天医院—这是他在山外 住得最长的一次。这段时间,也让他对山外有了向 往:“镇上住着就是美!”可当王大转、赵丁武把他送 进敬老院时,他却第二天自己跑了回来,“还是咱这 山里舒服。” “他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王大转哽咽。 老山爷老了 56个儿女 桦树盘距县城95公里,是西峡县海拔最高的自 然村。村里通往外界唯一的一条公路盘绕在山崖峭 壁之间。驱车行进,蜿蜒崎岖,头顶是山,脚下是崖, 一边是巨石,一边是深渊。当地有话流传:“五里弯, 抬头不见天;桦树盘,一百零八弯……” 老山爷10多年前那场病,让王大转有了想法。 她找到组里几位妇女,商量起了照顾老山爷的事儿: 以她为主,轮流照顾老山爷的生活起居。 从此,她们成了老山爷的女儿。日常里,她们送 柴送粮,拆洗被褥,为老人擦脸洗脚,端吃端喝。 “女儿们”还招呼来了老公和孩子,老山爷狭小 的窝棚里有了欢声笑语。 2014 年 11 月 底 ,王 大 转 翻 山 越 岭 召 集 来 全 组 26 户人家 117 口的“执事者”,以“如何照顾老山爷” 为主题的会从傍晚开到后半夜,“制度”确立:以每家 人口为基数,一人一天,排表复印,张贴到每家堂屋 墙上,全组人从当年12月4日起轮流照顾老山爷。 王大转家老少 3 口,排了 3 天。每次“轮班”,她 都是凌晨 4 点多起床,给老山爷做好“小灶饭”,用保 温桶拎着往老山爷家赶—她家老屋距老山爷家有 两三里的山路。在桦树盘这个山坳里,老山爷取暖 的火盆每年都从11月烧到次年四五月,“儿女们”一 大早匆匆赶去,怕的是柴火灭了,冻住老山爷。 端屎倒尿,洗衣服拆被褥,56 个“儿女” —除了 耄耋长者、龆龀孩童,桦树盘117口人中的56个男 女,人人以老山爷的儿女自居,尽心尽孝。 他们,家家必备保温饭桶,轮班时很少有谁夜里 11 点前离开老山爷家;有人因故不能“值班”时,会托 人替代;有的已不在桦树盘居住甚至生活在千里之 外,但依然会按照排班,要么赶回来,要么出钱找人 替代…… 那些上了岁数的,排到自家时,要么邀王小章到 家里住,要么赶去和他聊天说笑;那些孩子,会随着 大人一起去给老山爷画个画、唱首歌…… 还有些“不在编”的人关心着老山爷:赵丁武每 次到桦树盘组,第一个去的肯定是老山爷家;太平镇 党委书记苗祥伟,每年10多次去看老山爷,还在4年 前和村民们一起筹善款为老山爷盖了这间近 20平 方米的房子。新房盖起,帮老山爷搬家的那一天,全 组26户人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 惹人羡慕的人 插图 插图/ /王伟宾 王伟宾

Transcript of 16 精彩周末/人物 时空 老山爷和...

Page 1: 16 精彩周末/人物 时空 老山爷和 他的儿女们newpaper.dahe.cn/hnrb/images/2016-10/14/16/hnrb20161014rbrw.pdf · 们对故乡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珍惜。”

生活素描

ldquo看小章哥这几年肚脐眼儿都吃得陷进去了rdquo叶庭贵老人开玩笑时他的儿媳妇插嘴说ldquo他可羡慕老山爷了老是说lsquo我走不动时你们能像对老山爷那样对我就行rsquordquo

如今耳背且说话含糊不清的老山爷常被ldquo儿女们rdquo说叨这样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ldquo咋又是鸡蛋rdquomdashmdash轮班的ldquo儿女们rdquo自然要把最好的拿给他吃早上两个荷包蛋少不了老山爷吃烦了但他们也不敢不给做ldquolsquo你看谁谁照顾老山爷时连个鸡蛋都没打rsquo这样的话要是被人说起了咱还咋有脸见人啊rdquo老山爷的近邻江玉春说这几年虽然排了班但她离老山爷家最近几乎每天她都要到老山爷屋里转转

ldquo我对俺亲爹都没这样亲rdquo村民黄小黑说这话时眼里噙着泪这几年她爹也卧床不起轮到她值班那几天她想用车把老山爷拉去和她爹在一起方便照顾但ldquo老糊涂rdquo的老山爷死活不去ldquo那几天

我一天几个来回在山里跑往往一顿饭得做三四回这个要吃这那个要吃那可让我作难了rdquo

除了轮流照顾老山爷生活起居ldquo儿女们rdquo谁家包了饺子炸了油馍炖了猪肉都少不了惦记着给他送10多年间老山爷的生日几乎都是在王大转家中过去年的90大寿更是热闹非凡全组只要在家的人都赶了过来

那一天生日蛋糕上燃着的蜡烛映红了这个垂暮老人的脸庞也映照着来自26户人家的每个在场的人helliphellip

目前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的王小章吃喝拉撒几乎全在床上但他衣服被褥干干净净屋里没有难闻气息还被远在千里之外的ldquo子孙们rdquo牵挂着mdashmdash桦树盘走出去的人打回老家的每一个思乡电话都少不了问一句ldquo老山爷最近咋样rdquo

老山爷王小章是幸福的1048778104864910486601

16精彩周末人物middot时空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 刘向东 美编 党瑶 本版邮箱 hnrbrwsinacom

小人物 大社会

老山爷和他的儿女们

贾黎明 贾孟媛

ldquo快看赵师傅拍的《老娘进城》点击量三万多了rdquo

今年 70岁的赵师傅名叫赵永滋家住孟州市槐树乡石庄村《老娘进城》这部电视短剧的摄像和编辑就是这位古稀老人

2012年退休两年的赵师傅参加一次同学聚会时碰到了一位小他两岁的摄像师看着人家神气的样子他羡慕不已也想学摄像

说干就干赵师傅买来电脑和编辑软件从视频的后期制作学起由于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加之上了年纪他学得很吃力ldquo既然学就要学出个样子决不能半途而废rdquo赵师傅边给自己鼓劲边咬牙坚持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好多次连饭都忘了吃经过4个多月ldquo白加黑rdquo式攻坚他终于能轻松自如地做后期了

2014年5月赵师傅让儿子帮他在网上淘了一台ldquo索尼 1500rdquo摄像机开始学习摄像一个月下来技艺小成

ldquo我也成摄像师了rdquo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乡亲们的认可赵师傅高兴得像个孩

子他印制名片散发到附近城镇的几十家婚庆公司开始上门承揽婚礼和其他庆典活动的摄像和制作业务

ldquo我最想干的事儿还是拍摄一些传递正能量的片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点余热rdquo看到来找自己录像和做后期的人越来越多赵师傅动起了做公益的念头为了圆这个梦他差不多每天都会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把附近的地质地貌和古朴民风民俗记录下来再制成片子放给村民看ldquo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增加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珍惜rdquo

拍电视短剧这件事发生在今年5月当时赵师傅结识了一位和他同龄写过一些剧本的退休干部席志刚这些剧本中有反腐败题材的豫剧《劝妻》有支持老人再婚的豫剧《异父兄妹》有孝老爱亲的短剧《老娘进城》等ldquo我要是能和他合作把这些剧本拍成电视短剧和微电影传播出去该多好啊rdquo在赵师傅看来这是圆自己做公益梦想的一个大好机会

当赵师傅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时得到了席志刚的大力支持5月 26日《老娘进城》这部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电视短剧正式开拍

拍摄过程异常艰辛因为参演的人员全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和社区居民一点表演基本功都没有所以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得重复好几次拍碰见笑场的忘词的赵师傅就更忙了常常一天拍摄下来累得腰酸胳膊疼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为了节省开支赵师傅自制了碘钨灯几个主要演员也都自筹服装等道具helliphellip经过近一个月努力终于完成了《老娘进城》的拍摄工作

后期制作仍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每天赵师傅都要加班到深夜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选遇到缺少的外景镜头他还要背着摄像机骑着电动车奔波补拍7月底这部时长近40分钟的电视短剧正式出炉8月 8日他把这部电视短剧放到腾讯优酷等网站后赢得一片叫好声点击量不断攀升当地网站也纷纷转载

ldquo如果有可能我还准备把《老娘进城》搬上银幕也算为构建和谐社会出把力rdquo赵师傅乐呵呵地说ldquo另外还有很多剧本在等着我们拍希望我们这个

lsquo草根团队rsquo能够传播更多的好声音弘扬社会新风尚rdquo1048778104864910486608

文陈炜 图陈更生

郑州市经一路两侧的墙都是姜黄色的从丰产路与经一路十字路口往南走不时会见到商户在墙面上开设的窗口

窗口里别有洞天卖面条的卖蒸馍的卖青菜的都是些草根百姓开的简陋小铺买主也多是附近的居民照面就有几分相识眼看到饭点了或者下班经过时路边停了自行车向窗口要了新轧的面条冒着热气的馒头或者是一把荆芥两根黄瓜用塑料袋兜了回家做饭不迟

其中就有一个窗口四四方方的在道旁树荫里显得安静温馨不时有人来与里面的人打声招呼将钱放到窗台的纸盒里又在盒子里寻觅一番给自己找零提了店家兜好的吃食说声ldquo谢谢rdquo兀自去了也有人从远处开车过来说许久没吃这儿的烧饼怪馋得慌过来买上几个带回家去有时赶不巧还会排起三五人的队伍等上个五六分钟

岁月静好这爿小店的生意不温不火倒是顾主不断这家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妇经营着豫东名小吃mdashmdash高炉烧饼小店开张一年有余二人分工协作妻子擀饼裹料丈夫粘芝麻上炉一唱一和有条不紊

那丈夫姓甘名小虎虎年生人今年整 30岁那妻子姓万名亚坤属蛇27岁小两口育有一子今年3岁半

说起人生经历两人都有故事小虎老家河南光山县3岁时随父母来省城谋生一家靠卖菜度日免不了起早贪黑摆摊售卖赚个零头全家老小也全靠这菜了小虎成年后考上黄河科技学院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就业也难送过水卖过菜麦当劳里当过差终未摸着牢靠营生直到他遇见了小万姑娘万姑娘家乡河南宁陵县柳河镇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7年前来到郑州打拼在美容院做过美容师在兴亚建国饭店当过服务员中间还去过浙江慈溪在一家电子元件厂干

过计件工也是一肚子的艰辛和苦楚单说万姑娘在建国饭店当服务员时

同事中有一个要好的小姐妹那小妹看万姑娘心地善良容貌出众便有心将自己的哥哥大万姑娘3岁的甘小虎介绍给她万姑娘见了甘哥哥果然淳朴俊朗一表人才便心生好感应承了这门亲事

小虎对万姑娘更是一见倾心年轻人谈情说爱不再赘述不久二人情投意合喜结良缘共谋创业大计思来想去看好了万姑娘老家的高炉烧饼扎本不大老少咸宜值得一试便都辞了工作双双来到柳河镇跟着娘家哥哥学起了打烧饼

再说那高炉烧饼其历史悠久竟可追溯到北宋东京汴梁城有人考证高炉烧饼竟是胡饼的一种自西域传来经不断改良成为豫东一带百姓喜欢的美食所谓高炉原是吊炉也称鸡窝炉一口铁锅覆以白泥糊成的半圆形穹顶中间开一长方缺口下面烧炭上面贴上碗口大小的十来个烧饼早年吊炉烧饼常是挑担沿街叫卖之物后来不兴走街串巷了逐渐在当街扎摊因炉灶植以长腿故称高炉烧饼那烧饼选的是当地上好白面经过发酵苏醒百遍揉捏拽剂儿擀片儿包以秘制调料砍花摊圆再用糖稀单面粘上白芝麻入炉贴烤一袋烟工夫烧饼出炉真是芝麻雪白剔透面色金黄明亮外焦里嫩掰开时一股白气扑面而来已是色香味俱全了若夹入油条馓子凉粉之类自是味味美妙各有千秋但公认与高炉烧饼绝配的却是垛子羊肉这也不再啰唆

话说夫妇二人在万姑娘哥哥的精心调教下仨月后学成归来在经一路相中了这间价格合适的门面房月租 1500元说是门面却哪里有门只是在临街墙上开一方孔而已其内更是逼仄黑暗横短竖窄纵向仅容小两口与一烧饼炉子横着放了面案人转身就有些困难想那冬天还好有炉子烘着若到那炎夏时节外面骄阳毒辣屋内烟熏火烤如

入窑出砖热浪扑面汗流浃背雾气就朦胧了小两口的眼镜

有买家看不过眼就撺掇他俩买台空调那妻子就笑了说若买了空调冬暖了夏凉了成本却提高了咋还赚钱养家呢就仍坚持着冬天穿厚点夏天穿少些酷夏时分角落里摆了台摇头的电风扇轰轰隆隆地吹来些热风算是对得起自己了

小两口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和面送小儿上幼儿园吃早饭然后到店里生火开工这一干就是一个对时收工回家时已是晚上9点钟灯火冷清儿子早已进入梦乡

二人算账一天要用掉面粉百十斤打上500多个烧饼一个烧饼卖一块五一个月下来除去房租水电材料成本小两口能赚个七八千块也是起早贪黑舍命干挣了个辛苦钱

说起辛苦小虎说无遍无数地重复相同的动作一天下来右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万姑娘就说真不知道去年冬天是咋熬过来的早起和面滴水成冰手上裂了一道道口子一沾水钻心地疼

即使这般小两口从未气馁过丧气过也不怨天尤人也不好高骛远只是每天辛勤劳作夫唱妇随有说有笑满面春风谈起往事小虎很自豪地赞扬想当年俺媳妇那也是五星级饭店里的一枝花

这时候生活的滋味就在这几米见方的昏暗空间里弥漫开来飘散出去随着他们酥香的烧饼带给了邻居街坊带给了万千食客

二人知足也有梦想虽然打烧饼受累且辛苦赚钱慢但无风险不愁没食客过上六七年等攒够了钱就开一间正规门面把乡下的老表叫过来卖羊肉汤夫妻俩就在汤锅旁边打烧饼

helliphellip人生就似那高炉烧饼夹的馅不

同味道也不同即使什么也不夹仅是细嚼那饼儿也是越品越香后味无穷那正是麦子本身的味道5

烧饼炉夫妻店

ldquo拍客rdquo今年70岁

本报记者 刘向东 本报通讯员 杨文甫 封德

豫西南八百里伏牛山脉连绵起伏位于伏牛山区的西峡县太平镇的一个山坳里

有一个26户人家的村民组村民组里有一位无儿无女的91岁老人王小章上世

纪30年代王小章随哥哥王大章逃荒来到这个叫桦树盘的地方一住就是80多年

他一辈子未有婚配与哥哥相依为命10多年前王大章去世王小章没了亲人

桦树盘因到处生长着树皮斑驳高耸挺拔的桦树而得名王小章因常年生活

在深山老林依当地习俗人称ldquo老山爷rdquo就在老山爷担心老无所依之时一下子有

了56个ldquo儿女rdquo轮流照顾起了他的生活起居helliphellip

盘山路盘进桦树盘道路两侧二十来家ldquo农家旅馆rdquo式样规整只有一间紧邻公路的房屋显得独特这间屋里一角是土灶台和柴火另一角是一张床中间的沙发上蜷缩着老山爷王小章

ldquo老山爷昨晚忽然拉肚子我连夜让人给他送了药rdquo桦树盘村民组组长王大转如今住在20公里外的太平镇但她牵挂着老人家里堂屋的墙上贴有老山爷常用药的单子

1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老山爷也是这样病着那一次他连续多天感冒发烧躺倒在床上那时他还住在用树木扎墙黄泥糊抹的土窝棚里经常留意他生活的王大转见他屋里一天都没冒烟了便上门查看helliphellip

王大转喊来村医把脉问诊打针喂药村医临走时说了句ldquo老山爷岁数大了人老体衰干不动了rdquo王大转心里一阵凄凉眼眶含泪

那时的桦树盘人迹罕至26户山民过着ldquo挖沟垒堰开荒种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rdquo的农耕生活家家户户编竹席采药材到山外卖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因姑娘们不愿嫁到这穷山沟桦树盘像王大章王小章兄弟终身未娶的人不少

老辈人记忆里青壮年时的王小章老实肯干治山整地修路架桥和大伙儿一起开出了一块块农田修出了一条条山路种下了一片片经济林憨厚

的他与邻里和睦孤独的他与老幼皆友勤劳的他时常为东家帮忙为西家干活

ldquo小章哥喜欢养猪早些年大年下他都要杀猪翻山越岭挨门挨户给我们组家家送肉就没见他卖过猪rdquo70多岁的村民叶庭贵回忆说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村支书赵丁武说早些年村组派义务工干活差不多都是他兄弟俩抢着干

ldquo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让其他人替换rdquoldquo我嫁来时新房就是他帮忙盖的rdquo20多年前嫁

到桦树盘的黄小黑说ldquo他干活舍力气也从不跟人计较啥rdquo

老山爷老了干不动活了王大转就是为这落的泪

老山爷符合五保户条件前些年镇里村里的干部多次安排他到镇敬老院可老山爷倔强ldquo我还能上山砍柴还能下地干活这里的人也都对我好我不去敬老院rdquo

有一次老山爷胃疼得在地上直打滚王大转等人把他拉到太平镇住了几天医院mdashmdash这是他在山外住得最长的一次这段时间也让他对山外有了向往ldquo镇上住着就是美rdquo可当王大转赵丁武把他送进敬老院时他却第二天自己跑了回来ldquo还是咱这山里舒服rdquo

ldquo他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rdquo王大转哽咽

老山爷老了

56个儿女桦树盘距县城95公里是西峡县海拔最高的自

然村村里通往外界唯一的一条公路盘绕在山崖峭壁之间驱车行进蜿蜒崎岖头顶是山脚下是崖一边是巨石一边是深渊当地有话流传ldquo五里弯抬头不见天桦树盘一百零八弯helliphelliprdquo

老山爷 10多年前那场病让王大转有了想法她找到组里几位妇女商量起了照顾老山爷的事儿以她为主轮流照顾老山爷的生活起居

从此她们成了老山爷的女儿日常里她们送柴送粮拆洗被褥为老人擦脸洗脚端吃端喝

ldquo女儿们rdquo还招呼来了老公和孩子老山爷狭小的窝棚里有了欢声笑语

2014年 11月底王大转翻山越岭召集来全组26户人家117口的ldquo执事者rdquo以ldquo如何照顾老山爷rdquo为主题的会从傍晚开到后半夜ldquo制度rdquo确立以每家人口为基数一人一天排表复印张贴到每家堂屋墙上全组人从当年12月4日起轮流照顾老山爷

王大转家老少3口排了3天每次ldquo轮班rdquo她都是凌晨4点多起床给老山爷做好ldquo小灶饭rdquo用保温桶拎着往老山爷家赶mdashmdash她家老屋距老山爷家有

两三里的山路在桦树盘这个山坳里老山爷取暖的火盆每年都从11月烧到次年四五月ldquo儿女们rdquo一大早匆匆赶去怕的是柴火灭了冻住老山爷

端屎倒尿洗衣服拆被褥56个ldquo儿女rdquomdashmdash除了耄耋长者龆龀孩童桦树盘 117口人中的 56个男女人人以老山爷的儿女自居尽心尽孝

他们家家必备保温饭桶轮班时很少有谁夜里11点前离开老山爷家有人因故不能ldquo值班rdquo时会托人替代有的已不在桦树盘居住甚至生活在千里之外但依然会按照排班要么赶回来要么出钱找人替代helliphellip

那些上了岁数的排到自家时要么邀王小章到家里住要么赶去和他聊天说笑那些孩子会随着大人一起去给老山爷画个画唱首歌helliphellip

还有些ldquo不在编rdquo的人关心着老山爷赵丁武每次到桦树盘组第一个去的肯定是老山爷家太平镇党委书记苗祥伟每年10多次去看老山爷还在4年前和村民们一起筹善款为老山爷盖了这间近 20平方米的房子新房盖起帮老山爷搬家的那一天全组26户人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helliphellip

惹人羡慕的人

插图插图王伟宾王伟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