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倾诉 - xsrb.xsnet.cn · 征集漫画作品,专版很快在国内漫...

1
倾诉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徐益欣 校对:肖燕 12 我对华君武先生的两次 “孟浪” 华君武是享誉中外的漫画泰 斗,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就如 一提中国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齐 白石一样,在中国只要说起漫画人 们自然会想到华君武。我至今还 保存着1951年版华君武主创的 《人民公敌蒋介石》连环画。 在我的漫画经历中,有幸与华 老有过几次神交。 我涉足漫画不久的 1993 年的 一天,在报上看到“大连天百杯全 国漫画大赛”的征稿启事,当时《北 京人在纽约》电视连续剧正播得火 热,我对着电视屏幕,用钢笔在一 张 16 开纸上随手画了一张主演姜 文的漫画像,寄了过去,不久收到 了大赛三等奖的获奖证书和奖 金。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那次担任 评委会主任的是华君武,评委有丁 聪、英韬等人。在 1994 年 6 月揭 晓的吉林日报“中兴杯全国电影漫 画大赛”中,华君武再任评委,另有 方成、英韬等大家,这次我又获得 三等奖。虽然两次奖级都不高,但 自己的作品被几位漫画巨擘认可, 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求字漫坛 1994 年 12 月,我在四平日报 开辟了漫画专版,这是四平日报创 办以来第一次以专版的形式刊载 漫画。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我想 找位资深的漫画家为专版题字,出 于对华先生的崇敬,就壮着胆子写 信,邀请素昧平生的华君武为专版 和我个人的漫画专版题字。由于 不知道具体地址,便把信投到北京 的中国美术家协会转交。 2005 年 1 月 30 日,农历大年 三十,我收到华君武先生寄来的 “漫坛”(横竖)和“雪峰漫画专版” 的三张题字,大字的下面是他用毛 笔写的小字回信。他说:“我意 ‘坛’字还是写简体,便于大家去认 识,何必复古写繁体字。‘专版’也 写了,但你登的是什么画未给我 看,就要写,也有点孟浪。我想《四 平日报》总编会审阅的,就写了。 以后切勿如此。”老先生想得很周 全,并且,文字间透露出对我贸然 行事的责备。 尽管如此,华老的字毕竟给春 节带来喜气,我马上把“漫坛”放在 当期的漫画专版上。接着,我又通 过漫画信息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 征集漫画作品,专版很快在国内漫 画界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漫画 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漫坛”在 全国漫画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四平日报的漫画专版被中 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评为“全 国新闻报刊优秀漫画专版”铜奖。 后来我在四平日报上发表我 的个人漫画作品专版时,采用华君 武先生题写的“雪峰漫画专版”作 为主标题。1997 年,新华出版社 出版我的个人漫画专集,我把华君 武题写的“雪峰漫画专版”的后两 个字去掉,改成“雪峰漫画”放在 《赵雪峰漫画集》扉页上。 重蹈孟浪 一晃8年,由华君武先生题写 的“漫坛”伴随着四平日报漫画专 版风风光光地走过 90 多期。为了 纪念 100 期,我于 2003 年 3 月底 提前给华君武先生写信。这次,按 当年华老回信的地址,直接把信寄 到他家,恳求老人家对四平日报 “漫坛”专版写评语或者祝词。4 月中旬,收到华君武先生的回信, 他在信中说:“我今年已经 88 岁 了,平时又无来往。对你所说的8 年前的事已忘了。我连报纸也未 见过,现在要我写点祝贺辞,没有 发言权。这不是要你们寄给我四 平日报……” 收到回信,我半晌没回过神 来,这才想起,自己又重蹈覆辙犯 了上次求字的“孟浪”,事先精心挑 选的几份报纸忘寄给他了。老先 生的回话让我很觉难堪,此后,我 再也不好意思和他联系,直到他 2010 年 6 月去世。 事隔多年,恍若昨日,回想起 当年的青涩,常常为自己的许多非 礼与鲁莽而自省。我能想见,当年 已经 88 岁的华老先生收到我第二 封信时的不悦神情。从回信中我 能够感受到他当时一定很不满意, 字句间绵里藏针地批评并提醒我, “最好请熟悉你们报纸漫画情况的 人写比较合适”。最后老先生还不 失礼节地“致礼”一下。 虽然这只是两封很平常的回 信,但从中可以读出老先生考虑问 题全面,处理事情沉稳的审慎作 风。他不温不火击中要害,不失礼 节婉转回绝,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漫 画家对身边事物进行深思熟虑后, 采取最适度的表现方式进行创作 的那种特有的思维方式。由此可 以联想到他的许多经典漫画作品, 在看似简单的画面中蕴含着深沉、 凝重的主题,奇巧的构思揭示出深 刻、典型的社会、人生、哲理内涵。 续缘西湖 杭州是华君武的故乡。不知 是机缘巧合,还是上苍的安排, 2003 年,我调到杭州市的萧山日 报工作, 杭州便成了我的第二故 乡。大约在 2012 年的夏天,有一 次我和家人去西湖游玩,我们沿着 湖边信马由缰地逛到一组雕塑前, 见到许多人在那里拍照、留影。我 近前发现,那就是新闻报道中的华 君武纪念墙,主墙上雕刻着华君武 的肖像,矮一点的一排石板上刻着 他的漫画作品。看到这些雕刻,我 立刻觉得与华先生近了许多,甚至 感到这是我与华君武先生最近距 离的接触了。华君武先生 1915 年 出生在杭州,杭州人民为纪念他, 专门在西湖边上建立了华君武纪 念墙,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我 抬头仰望着华老的雕像,环顾身边 的游人,见到他们或瞻仰或拍照, 或参看或思考。我心中荡漾起一 丝自豪和欣慰。尽管老先生对我 有过委婉的批评或训导,此时此刻 也都化成某种窃炫和谈资。 方成的一封回信和两次 一等奖空缺 漫画大家方成先生的漫画一 直深受群众喜爱。上世纪八十年 代,他创作的“武大郎开店”漫画 几乎妇孺皆知,其影响之深远,大 大超过了这幅漫画本身。 文革前我就经常在父亲剪贴 的漫画辑中翻看方成的作品,每 每看时,我都要捧腹笑上一阵子。 一封回信 受益匪浅 1985年,我在吉林艺术学院 上学。有一天,学校通知我们去 参加一个座谈会,我和几个同学 便乘车来到吉林省政府院内的一 个小会议室。进门见到姜昆和另 一位年长者坐在那里,我们蹑手 蹑脚地在椭圆桌的另一边与他俩 对面坐下来。通过主持人介绍才 知道,年长者就是漫画家方成先 生。那天座谈的是艺术与幽默相 关的话题。虽说是座谈会,但同 学们几乎没有发言的。因为大家 不想错过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都在悉心聆听两位老师讲述各自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幽默故事, 以及艺术作品里如何融入、再现 生活中的幽默,从而创作出更为生 动诙谐的艺术形象。方成先生用 鲜活的故事结合自己的漫画作品, 绘声绘色地演讲,引起在场的学生 阵阵爆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也影响了我日后的创作走向。 1986 年艺术学院毕业到四平 日报工作后,我选定了漫画创 作。1994年9月初,我心血来潮, 给方成先生写了一封信,把我当 时画的几幅名人肖像漫画等拍成 照片寄去,向他求教。没几天就 收到方成先生的回信。来信说: “雪峰同志:信收到了,你这些画 我看了都喜欢,漫画艺术造型是 很难掌握好的一门艺术。不但要 求像,还要求画出幽默感,看了令 人觉得有妙趣,要从不似中看出 似来,并有美感才好。画是用夸 张特点的方法以出奇,由此显出 手笔之巧。” 接着他对我的漫画逐一提出 自己的见解:“姜文、陈裕德、王景 愚、项堃都画得挺好,其中有的人 相貌我不十分熟悉。大体看得 出。郎静山我更不熟悉他的相 貌。有几幅不理想,如蒋兆和,我 是熟知的,面貌画得像,但神情不 像。他是一位很朴实的长者,看 表情却不像是他的,葛优和陈强 画得虽然像,但缺乏美感。不妨 另画……上述意见供参考,因为 我有几件急事须立即办,信就从 简了,请原谅。” 方成先生回信指出的问题说 中了要害,说明他不但认真看了 我的漫画还毫不隐讳地说出了他 的真实想法。比如台湾的摄影艺 术家郎静山他不熟悉,因而,他没 有发表意见。而国画名家蒋兆和 是方成先生所熟知的画家,所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画中存在的 “面貌画得像,但神情不像。他是 一位很朴实的长者,看表情却不 像是他的”这至关重要的貌合神 离症结。 正如方成所说的那样,其实, 我对蒋兆和先生了解很少,只停 留在知道他是《流民图》的作者的 表层认识。当时,想到画蒋兆和 先生,也只是在资料中随意找到 一幅他的生活照,便画了。至于 他的神情与性格,我没有考虑更 没有深入了解。经过方成的点 拨,我再画人物肖像便有了事先 做好功课的准备,力争在全面深 入了解对象的生活经历、职业特 点和社会地位上多下工夫。 两个空缺 连获亚军 1997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包括我的《赵雪峰漫画集》在内的 十二本《新世纪漫画家丛书》,也是 由方成先生写的总序。经过这些 过程,我对方成先生的印象更加深 刻。然而,方成先生对我未必就能 够记住,或者说根本没有印象。 在我参加漫画赛事的经历 中,至少有三次获奖是由方成担 任大赛评委的。一次是吉林日报 的“中兴杯”全国电影漫画大赛的 三等奖;一次是《中国漫画》杂志 的“笑来新生活”幽默作品大赛二 等奖;还有一次是邯郸日报的“消 防与保险”全国漫画大赛二等奖。 此前,我对方成先生一直敬 仰,这种敬仰不只因为他曾在信 中对我的画给予指导,更是他开 诚布公的直率。可是我对他担任 两次大赛的主评委,评选的结果 很不看好,他把这两次漫画大赛 都评出了一等奖空缺,让本来排 在第一位的我两次成了“千年老 二”。 1995 年 4 月 揭 晓 的《中 国 漫 画》“笑来新生活”幽默作品大赛 面向全国征稿,当时收到近 3000 件漫画,公布评选结果是一等奖 空缺。《中国漫画》杂志上刊发获 奖作品时,我的获奖漫画“还我长 城”排在第一位,发在头题位置,说 明如果一等奖不空缺,我的漫画就 是一等奖。与我并列二等奖的是 河南《漫画》月刊的主编王林。 无独有偶,1996 年邯郸日报 举办“消防与保险”全国漫画大赛, 我的漫画又一次遇到方成先生担 任评委。这次我遭受同样命运,又 是一等奖空缺。获奖名单公布后, 我发现,原来征稿启事写明的一个 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变成了三个 二等奖。我的名字和我画的《注意 它也能爬》排在三个二等奖的第一 位。这说明,如果一等奖不空缺, 我当仁不让,必拔头筹。 面对两次一等奖的空缺,偏 偏又都是我的作品排在第一位, 当时我很有想法,我的理由是,漫 画大赛本来就是矬子里拔大个 儿,就像运动会田径赛,只要第一 就是冠军,不一定都要破纪录。 漫画赛评选中,凡是在参赛作品 里得票最多的,就应该是一等 奖。不知道他们把一等奖空出 来,出于怎样的考量。文学、艺术 不比数学,的确难定满分,要么咋 叫永远遗憾的艺术呢?但是,在 若干个参赛漫画中选出第一,并 不是什么难事。 大赛组委会通知我到邯郸出 席颁奖会,据说请方成到场颁 奖。我收到了通知和获奖证书, 也接到他们专门打来的电话,因 为不满,我没有参加颁奖仪式。 后来在一次漫画会上,邯郸 画友把奖杯带给我,并告诉我,当 时组委会按照大赛征稿启事所设 奖项,事先已做好一个一等奖和 两个二等奖的奖杯。一等奖空缺 后,这个最大的一等奖奖杯只能 颁给排在第一位的你了,可是你 没到现场,所以这个大奖杯一直 给你留着。 回头审视 心存感激 事情过去了许久,随着我国 漫画艺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漫画 大赛疯狂征稿,我看到一些赛事 粗放性评选和许多获奖作品的粗 制滥造,甚至出现了评选不公正 的歪风。我从先前的不理解到转 身开始审视自己当年的获奖漫 画,从中看到自己作品中确有许 多不足和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 空间。何况像方成先生那样的标 准与鉴赏高度,在如此大规模的 漫画赛中能够得到他的关注并赏 识已经很不容易了。回头我想, 倘若按照当时的立意现在重新绘 制,我会更加认真对待,不但在构 思的巧劲上深入挖掘,画面的完 整与丰满以至制作的精良上都会 有相当大的提升,整个画面会有 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构图呈现。 应该看到,这两次漫画赛收 获的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对方成 先生的全新认识。正是方成先生 严肃治学的精神,造就了他这样 伟大的漫画家,如果没有精益求 精的严谨作风,难以创作出经得 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他对待 漫画后生像自己的作品一样来严 格要求,是对自己、对别人的负 责,更是对漫画精神的坚守。 赵雪峰近影 赵雪峰近影编者按 华君武和方成是中国美术界的两大巨匠,他们 的许多漫画杰作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 华君武已于 2010 年 6 月逝世,方成也有 97 岁高 龄,已经成为国宝级的人物了。 两位先生都曾经是报人,也都在人民日报当过 美术编辑。当年他们两人与本报赵雪峰有过联系, 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和几封信件,也留下一段佳话,更 保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忆。 回忆起当年与华先生、方先生的交往,赵雪峰兴 奋之情溢于言表,欣然写下两篇文章,讲述了许多不 为人知的细节,文章翔实记录了当年赵雪峰与两位 大家的信件交流过程和他在漫画活动中受到的启 示,文字间充满对两位老人的崇敬与怀念。 从三封来信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两位老人用 老漫画家特有的方式对漫画同道上的年轻一代的关 怀、鼓励与扶持。

Transcript of 12 倾诉 - xsrb.xsnet.cn · 征集漫画作品,专版很快在国内漫...

Page 1: 12 倾诉 - xsrb.xsnet.cn · 征集漫画作品,专版很快在国内漫 画界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漫画 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漫坛”在 全国漫画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倾诉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徐益欣 校对:肖燕12

我与漫画大家华老方老的交往

我对华君武先生的两次“孟浪”

华君武是享誉中外的漫画泰

斗,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就如

一提中国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齐

白石一样,在中国只要说起漫画人

们自然会想到华君武。我至今还

保存着1951年版华君武主创的

《人民公敌蒋介石》连环画。

在我的漫画经历中,有幸与华

老有过几次神交。

我涉足漫画不久的1993年的

一天,在报上看到“大连天百杯全

国漫画大赛”的征稿启事,当时《北

京人在纽约》电视连续剧正播得火

热,我对着电视屏幕,用钢笔在一

张16开纸上随手画了一张主演姜

文的漫画像,寄了过去,不久收到

了大赛三等奖的获奖证书和奖

金。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那次担任

评委会主任的是华君武,评委有丁

聪、英韬等人。在1994年6 月揭

晓的吉林日报“中兴杯全国电影漫

画大赛”中,华君武再任评委,另有

方成、英韬等大家,这次我又获得

三等奖。虽然两次奖级都不高,但

自己的作品被几位漫画巨擘认可,

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求字漫坛

1994年12月,我在四平日报

开辟了漫画专版,这是四平日报创

办以来第一次以专版的形式刊载

漫画。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我想

找位资深的漫画家为专版题字,出

于对华先生的崇敬,就壮着胆子写

信,邀请素昧平生的华君武为专版

和我个人的漫画专版题字。由于

不知道具体地址,便把信投到北京

的中国美术家协会转交。

2005年1月30日,农历大年

三十,我收到华君武先生寄来的

“漫坛”(横竖)和“雪峰漫画专版”

的三张题字,大字的下面是他用毛

笔写的小字回信。他说:“我意

‘坛’字还是写简体,便于大家去认

识,何必复古写繁体字。‘专版’也

写了,但你登的是什么画未给我

看,就要写,也有点孟浪。我想《四

平日报》总编会审阅的,就写了。

以后切勿如此。”老先生想得很周

全,并且,文字间透露出对我贸然

行事的责备。

尽管如此,华老的字毕竟给春

节带来喜气,我马上把“漫坛”放在

当期的漫画专版上。接着,我又通

过漫画信息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

征集漫画作品,专版很快在国内漫

画界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漫画

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漫坛”在

全国漫画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2年,四平日报的漫画专版被中

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评为“全

国新闻报刊优秀漫画专版”铜奖。

后来我在四平日报上发表我

的个人漫画作品专版时,采用华君

武先生题写的“雪峰漫画专版”作

为主标题。1997年,新华出版社

出版我的个人漫画专集,我把华君

武题写的“雪峰漫画专版”的后两

个字去掉,改成“雪峰漫画”放在

《赵雪峰漫画集》扉页上。

重蹈孟浪

一晃8年,由华君武先生题写

的“漫坛”伴随着四平日报漫画专

版风风光光地走过90多期。为了

纪念100期,我于2003年 3月底

提前给华君武先生写信。这次,按

当年华老回信的地址,直接把信寄

到他家,恳求老人家对四平日报

“漫坛”专版写评语或者祝词。4

月中旬,收到华君武先生的回信,

他在信中说:“我今年已经88岁

了,平时又无来往。对你所说的8

年前的事已忘了。我连报纸也未

见过,现在要我写点祝贺辞,没有

发言权。这不是要你们寄给我四

平日报……”

收到回信,我半晌没回过神

来,这才想起,自己又重蹈覆辙犯

了上次求字的“孟浪”,事先精心挑

选的几份报纸忘寄给他了。老先

生的回话让我很觉难堪,此后,我

再也不好意思和他联系,直到他

2010年6月去世。

事隔多年,恍若昨日,回想起

当年的青涩,常常为自己的许多非

礼与鲁莽而自省。我能想见,当年

已经88岁的华老先生收到我第二

封信时的不悦神情。从回信中我

能够感受到他当时一定很不满意,

字句间绵里藏针地批评并提醒我,

“最好请熟悉你们报纸漫画情况的

人写比较合适”。最后老先生还不

失礼节地“致礼”一下。

虽然这只是两封很平常的回

信,但从中可以读出老先生考虑问

题全面,处理事情沉稳的审慎作

风。他不温不火击中要害,不失礼

节婉转回绝,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漫

画家对身边事物进行深思熟虑后,

采取最适度的表现方式进行创作

的那种特有的思维方式。由此可

以联想到他的许多经典漫画作品,

在看似简单的画面中蕴含着深沉、

凝重的主题,奇巧的构思揭示出深

刻、典型的社会、人生、哲理内涵。

续缘西湖

杭州是华君武的故乡。不知

是机缘巧合,还是上苍的安排,

2003 年,我调到杭州市的萧山日

报工作, 杭州便成了我的第二故

乡。大约在2012年的夏天,有一

次我和家人去西湖游玩,我们沿着

湖边信马由缰地逛到一组雕塑前,

见到许多人在那里拍照、留影。我

近前发现,那就是新闻报道中的华

君武纪念墙,主墙上雕刻着华君武

的肖像,矮一点的一排石板上刻着

他的漫画作品。看到这些雕刻,我

立刻觉得与华先生近了许多,甚至

感到这是我与华君武先生最近距

离的接触了。华君武先生1915年

出生在杭州,杭州人民为纪念他,

专门在西湖边上建立了华君武纪

念墙,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我

抬头仰望着华老的雕像,环顾身边

的游人,见到他们或瞻仰或拍照,

或参看或思考。我心中荡漾起一

丝自豪和欣慰。尽管老先生对我

有过委婉的批评或训导,此时此刻

也都化成某种窃炫和谈资。

方成的一封回信和两次一等奖空缺

漫画大家方成先生的漫画一

直深受群众喜爱。上世纪八十年

代,他创作的“武大郎开店”漫画

几乎妇孺皆知,其影响之深远,大

大超过了这幅漫画本身。

文革前我就经常在父亲剪贴

的漫画辑中翻看方成的作品,每

每看时,我都要捧腹笑上一阵子。

一封回信 受益匪浅

1985年,我在吉林艺术学院

上学。有一天,学校通知我们去

参加一个座谈会,我和几个同学

便乘车来到吉林省政府院内的一

个小会议室。进门见到姜昆和另

一位年长者坐在那里,我们蹑手

蹑脚地在椭圆桌的另一边与他俩

对面坐下来。通过主持人介绍才

知道,年长者就是漫画家方成先

生。那天座谈的是艺术与幽默相

关的话题。虽说是座谈会,但同

学们几乎没有发言的。因为大家

不想错过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都在悉心聆听两位老师讲述各自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幽默故事,

以及艺术作品里如何融入、再现

生活中的幽默,从而创作出更为生

动诙谐的艺术形象。方成先生用

鲜活的故事结合自己的漫画作品,

绘声绘色地演讲,引起在场的学生

阵阵爆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也影响了我日后的创作走向。

1986年艺术学院毕业到四平

日报工作后,我选定了漫画创

作。1994年9月初,我心血来潮,

给方成先生写了一封信,把我当

时画的几幅名人肖像漫画等拍成

照片寄去,向他求教。没几天就

收到方成先生的回信。来信说:

“雪峰同志:信收到了,你这些画

我看了都喜欢,漫画艺术造型是

很难掌握好的一门艺术。不但要

求像,还要求画出幽默感,看了令

人觉得有妙趣,要从不似中看出

似来,并有美感才好。画是用夸

张特点的方法以出奇,由此显出

手笔之巧。”

接着他对我的漫画逐一提出

自己的见解:“姜文、陈裕德、王景

愚、项堃都画得挺好,其中有的人

相貌我不十分熟悉。大体看得

出。郎静山我更不熟悉他的相

貌。有几幅不理想,如蒋兆和,我

是熟知的,面貌画得像,但神情不

像。他是一位很朴实的长者,看

表情却不像是他的,葛优和陈强

画得虽然像,但缺乏美感。不妨

另画……上述意见供参考,因为

我有几件急事须立即办,信就从

简了,请原谅。”

方成先生回信指出的问题说

中了要害,说明他不但认真看了

我的漫画还毫不隐讳地说出了他

的真实想法。比如台湾的摄影艺

术家郎静山他不熟悉,因而,他没

有发表意见。而国画名家蒋兆和

是方成先生所熟知的画家,所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画中存在的

“面貌画得像,但神情不像。他是

一位很朴实的长者,看表情却不

像是他的”这至关重要的貌合神

离症结。

正如方成所说的那样,其实,

我对蒋兆和先生了解很少,只停

留在知道他是《流民图》的作者的

表层认识。当时,想到画蒋兆和

先生,也只是在资料中随意找到

一幅他的生活照,便画了。至于

他的神情与性格,我没有考虑更

没有深入了解。经过方成的点

拨,我再画人物肖像便有了事先

做好功课的准备,力争在全面深

入了解对象的生活经历、职业特

点和社会地位上多下工夫。

两个空缺 连获亚军

1997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包括我的《赵雪峰漫画集》在内的

十二本《新世纪漫画家丛书》,也是

由方成先生写的总序。经过这些

过程,我对方成先生的印象更加深

刻。然而,方成先生对我未必就能

够记住,或者说根本没有印象。

在我参加漫画赛事的经历

中,至少有三次获奖是由方成担

任大赛评委的。一次是吉林日报

的“中兴杯”全国电影漫画大赛的

三等奖;一次是《中国漫画》杂志

的“笑来新生活”幽默作品大赛二

等奖;还有一次是邯郸日报的“消

防与保险”全国漫画大赛二等奖。

此前,我对方成先生一直敬

仰,这种敬仰不只因为他曾在信

中对我的画给予指导,更是他开

诚布公的直率。可是我对他担任

两次大赛的主评委,评选的结果

很不看好,他把这两次漫画大赛

都评出了一等奖空缺,让本来排

在第一位的我两次成了“千年老

二”。

1995年 4月揭晓的《中国漫

画》“笑来新生活”幽默作品大赛

面向全国征稿,当时收到近3000

件漫画,公布评选结果是一等奖

空缺。《中国漫画》杂志上刊发获

奖作品时,我的获奖漫画“还我长

城”排在第一位,发在头题位置,说

明如果一等奖不空缺,我的漫画就

是一等奖。与我并列二等奖的是

河南《漫画》月刊的主编王林。

无独有偶,1996年邯郸日报

举办“消防与保险”全国漫画大赛,

我的漫画又一次遇到方成先生担

任评委。这次我遭受同样命运,又

是一等奖空缺。获奖名单公布后,

我发现,原来征稿启事写明的一个

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变成了三个

二等奖。我的名字和我画的《注意

它也能爬》排在三个二等奖的第一

位。这说明,如果一等奖不空缺,

我当仁不让,必拔头筹。

面对两次一等奖的空缺,偏

偏又都是我的作品排在第一位,

当时我很有想法,我的理由是,漫

画大赛本来就是矬子里拔大个

儿,就像运动会田径赛,只要第一

就是冠军,不一定都要破纪录。

漫画赛评选中,凡是在参赛作品

里得票最多的,就应该是一等

奖。不知道他们把一等奖空出

来,出于怎样的考量。文学、艺术

不比数学,的确难定满分,要么咋

叫永远遗憾的艺术呢?但是,在

若干个参赛漫画中选出第一,并

不是什么难事。

大赛组委会通知我到邯郸出

席颁奖会,据说请方成到场颁

奖。我收到了通知和获奖证书,

也接到他们专门打来的电话,因

为不满,我没有参加颁奖仪式。

后来在一次漫画会上,邯郸

画友把奖杯带给我,并告诉我,当

时组委会按照大赛征稿启事所设

奖项,事先已做好一个一等奖和

两个二等奖的奖杯。一等奖空缺

后,这个最大的一等奖奖杯只能

颁给排在第一位的你了,可是你

没到现场,所以这个大奖杯一直

给你留着。

回头审视 心存感激

事情过去了许久,随着我国

漫画艺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漫画

大赛疯狂征稿,我看到一些赛事

粗放性评选和许多获奖作品的粗

制滥造,甚至出现了评选不公正

的歪风。我从先前的不理解到转

身开始审视自己当年的获奖漫

画,从中看到自己作品中确有许

多不足和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

空间。何况像方成先生那样的标

准与鉴赏高度,在如此大规模的

漫画赛中能够得到他的关注并赏

识已经很不容易了。回头我想,

倘若按照当时的立意现在重新绘

制,我会更加认真对待,不但在构

思的巧劲上深入挖掘,画面的完

整与丰满以至制作的精良上都会

有相当大的提升,整个画面会有

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构图呈现。

应该看到,这两次漫画赛收

获的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对方成

先生的全新认识。正是方成先生

严肃治学的精神,造就了他这样

伟大的漫画家,如果没有精益求

精的严谨作风,难以创作出经得

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他对待

漫画后生像自己的作品一样来严

格要求,是对自己、对别人的负

责,更是对漫画精神的坚守。

赵雪峰近影赵雪峰近影。。

1111

编者按

华君武和方成是中国美术界的两大巨匠,他们

的许多漫画杰作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

华君武已于2010年6月逝世,方成也有97岁高

龄,已经成为国宝级的人物了。

两位先生都曾经是报人,也都在人民日报当过

美术编辑。当年他们两人与本报赵雪峰有过联系,

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和几封信件,也留下一段佳话,更

保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忆。

回忆起当年与华先生、方先生的交往,赵雪峰兴

奋之情溢于言表,欣然写下两篇文章,讲述了许多不

为人知的细节,文章翔实记录了当年赵雪峰与两位

大家的信件交流过程和他在漫画活动中受到的启

示,文字间充满对两位老人的崇敬与怀念。

从三封来信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两位老人用

老漫画家特有的方式对漫画同道上的年轻一代的关

怀、鼓励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