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 MS4484初期能耐基礎考量下,採oem...

32
經濟與管理論叢(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7, Vol. 3, No. 1, 17-48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 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 本文旨在利用 1999 年至 2003 年間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 (IE) 上市上櫃公司資料,衡量 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 (技術效率、資產報酬率及 Tobin’s Q) 之影響。在 實證模型上,首先利用非成對 t 檢定進行營運績效差異性分析;其次,建構迴歸模型, 利用廠商各年度廣告密集度與研發密集度來衡量廠商品牌開拓潛能,進一步分析廠商採 行西進策略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之衝擊效果。茲將實證結果,歸納如下:(1) 年度趨勢分析,顯示台灣 IE 產業,其技術效率呈現遞增趨勢,而資產報酬率則以 2000 年最高並呈現 S 型,但 Tobin’s Q 則呈現衰退現象。(2) 同時採行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 能之樣本廠商,其技術效率顯著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無西進或不具品牌開拓潛能之 樣本廠商) ,其資產報酬率亦略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但不顯著) ;但其 Tobin’s Q 卻顯 著高於其他廠商,顯示西進投資與品牌開拓有助於提昇樣本廠商之成長機會。(3) 整合 上述訊息可知,台灣資訊電子業在面臨微利趨勢,除了可進行內部資源重配置以提升技 術效率外,並可藉由西進大陸投資與開拓品牌,而提升其長期績效,但需承擔海外投資、 廣告費用與研究費用等鉅額支出,所帶來短期績效下滑之風險;換言之,台灣資訊電子 業在進行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時,必需先行承擔海外與品牌投資劣勢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and brand investment) 之營運障礙。 關鍵詞: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營運績效 JEL 分類代號:C33, F23, L63 投稿日:2005 9 15 日,修訂:2005 12 16 日,接受日:2006 7 20 日。 * 作者分別為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 學系副教授、東海大學 EMBA 研究生、政治大學心理所工商組研究生。

Transcript of 04- 2 MS4484初期能耐基礎考量下,採oem...

  • 經濟與管理論叢(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7, Vol. 3, No. 1, 17-48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

    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本文旨在利用 1999 年至 2003 年間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 (IE) 上市上櫃公司資料,衡量

    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 (技術效率、資產報酬率及 Tobin’s Q) 之影響。在

    實證模型上,首先利用非成對 t 檢定進行營運績效差異性分析;其次,建構迴歸模型,

    利用廠商各年度廣告密集度與研發密集度來衡量廠商品牌開拓潛能,進一步分析廠商採

    行西進策略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之衝擊效果。茲將實證結果,歸納如下:(1) 就

    年度趨勢分析,顯示台灣 IE 產業,其技術效率呈現遞增趨勢,而資產報酬率則以 2000

    年最高並呈現 S 型,但 Tobin’s Q 則呈現衰退現象。(2) 同時採行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

    能之樣本廠商,其技術效率顯著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無西進或不具品牌開拓潛能之

    樣本廠商),其資產報酬率亦略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但不顯著);但其 Tobin’s Q 卻顯

    著高於其他廠商,顯示西進投資與品牌開拓有助於提昇樣本廠商之成長機會。(3) 整合

    上述訊息可知,台灣資訊電子業在面臨微利趨勢,除了可進行內部資源重配置以提升技

    術效率外,並可藉由西進大陸投資與開拓品牌,而提升其長期績效,但需承擔海外投資、

    廣告費用與研究費用等鉅額支出,所帶來短期績效下滑之風險;換言之,台灣資訊電子

    業在進行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時,必需先行承擔海外與品牌投資劣勢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and brand investment) 之營運障礙。

    關鍵詞: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營運績效

    JEL 分類代號:C33, F23, L63

    投稿日:2005 年 9 月 15 日,修訂:2005 年 12 月 16 日,接受日:2006 年 7 月 20 日。 *作者分別為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

    學系副教授、東海大學 EMBA 研究生、政治大學心理所工商組研究生。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18

    1 前言

    台灣資訊電子業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IE 產業),一向被視為政府策略性重點發展產業,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在廉價勞力競爭下逐漸失去原有優勢之

    際,政府透過產官學科技研究整合,引進研發技術,並藉由如租稅減免及投資

    獎勵等各項措施,積極扶持 IE 產業成長。IE 產業強調專業分工模式,藉由委託代工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EM) 及設計加工 (own designing & manufacturing, ODM),建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 (industrial value chain),促使整體產業經由出口導向策略,充份發揮產能利用率,成為台灣在國際上最具競爭

    力的明星產業之一。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創意」儼然成為國際間產品競爭的關鍵議題。

    台灣在歷經經濟奇蹟的過程之後,由於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廠商利潤空間受到

    壓縮,再加上韓國、大陸等國家挾低價優勢策略加入競爭,國內 IE 廠商面臨市場結構變遷、跨國投資佈局、與行銷策略升級轉型等重大考驗;台灣廠商在自

    創品牌的過程中,面對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以及相關產業群聚效應的限制與影

    響,廠商直接對外投資 (尤指廠商西進) 及自創品牌製造 (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 OBM),成為台灣 IE 產業突破營運瓶頸之重要關鍵策略。是以深入探討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對 IE 廠商財務績效之衝擊效果,乃為本文擬關注之主題。並藉由分析現階段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所產生之衝擊效應,在

    面對台灣 IE 產業競爭力下滑的困境下,提供政府及企業進行策略選擇時之參考。

    本文研究流程及研究目的,包括:(1) 建構研究對象:以台灣 IE 產業上市上櫃廠商,在 1999~2003 年共 1,534 筆之非平衡追蹤資料 (unbalance panel data) 為探討對象。(2) 建構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之衡量指標:首先以廠商西進與否建構虛擬變數,以作為台商西進大陸之衡量指標;1 其次,以廠商廣告密集度與研發密集度之高低,反應品牌開拓潛能。2 (3) 建構多構面營運績效指標:包括技術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TE)、資產報酬率 (return on assets, RA) 及 Tobin’s Q (簡稱 TQ)。(4) 進行差異性檢定:利用非成對 t 檢定進行差異性檢定,評估 IE 產業屬性、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間,是否存在顯著

    1由於不易收集各家廠商在各年度投資中國大陸之實際金額,故退而以西進與否之二分法作為

    替代變數。 2由於台灣 IE 廠商真正採行 OBM 者並不多,本文假設經由廣告與研發投入,可提昇產品差異

    化程度,進而激發品牌開拓潛能,本文將在第 2.3 節詳細介紹品牌開拓潛能之內涵。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19

    差異。(5) 建構固定效果模型 (fixed effect model):以反覆表面無關迴歸估計法 (iterative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ISUR),推估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對台灣 IE 產業營運績效之影響。

    2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由於本文之首要課題,旨在探究台灣 IE 廠商西進投資及品牌開拓策略之選擇問題,故在 2.1 節先行建構選擇策略之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其次,本文擬探討IE 廠商西進大陸之國際化策略與營運績效之關連,故在 2.2 節先行說明國際化與營運績效之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本文另一課題,在於探討品牌開拓與營運

    績效之關係,故在第 2.3 節說明其理論思維與文獻回顧;第 2.4 節則嚐試連結上述兩個課題,並列示本文之研究特色。

    2.1 產銷策略與營運績效

    茲以《圖 1》說明廠商採行 OEM、ODM 及 OBM 策略與營運績效 (operation performance, OP) 之理論思維。依據技術差異理論 (technology gap theory) (Vernon, 1966),假設台灣某特定廠商在 T0~T1期間因不具競爭力而尚未成立。在 T1~T2 期間,開始模仿其他廠商開始量產,在規模經濟、生產標準化產品及初期能耐基礎考量下,採 OEM 生產模式,可使企業營運績效,隨著模仿落遲 (imitation lag) 漸次依 T1A 路徑提升營運績效;但在 T2期以後,若所依賴之買主集中度過高 (或競爭對手增加) 而產生代理人問題時,則依交易成本理論推論,此際若仍固守 OEM 模式,則其 OP 不再提升甚或呈現衰退而進入微利時代。

    為突破採 OEM 策略之營運困境,企業可經由提高研發經費與取得專利權等界內活動 (inbound activity) 改採 ODM 模式;但在從事研發、設計與創新初期,必須承擔設計落遲 (design lag) 與設計失敗之風險,使 OP 在 T2~T3期間呈現 AB 階段之績效衰退現象,在 T3時期以後方能發揮策略聯盟優勢下而使 OP沿著 BC 路徑漸次提升。假設其他 OEM 廠商在歷經模仿與設計落遲階段改採ODM 生產策略,但在消費者喜愛差異化趨勢下,則現有 ODM 業者在 T4時點之 OP可能呈現平穩甚或衰退走勢,依據產品差異化理論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ory) (Krugman, 1979, 1983)、重疊需求理論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20

    (Linder, 1961) 與屬性差異化理論 (attribute differential theory) (Lancaster, 1980),ODM 業者在大量客製化 (mass customization)3 的情況下導致毛利降低,此時為提升營運績效,改採 OBM 策略模式似乎是較佳策略,但卻需要在T4~T5階段承擔消費者接受新品牌之需求落遲 (demand lag) 及鉅額品牌投資,所帶來 CD 階段營運績效下降之風險 (OP 沿著 CD 路徑下降),待產品差異化能力 (capability for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與國際化程度 (internationalization) 達到一定水準後,營運績效方能沿著 DE 路徑成長。

    註:OP:operating performance;T1~T2:imitation lag;T2~T3:design lag;T4~T5:demand lag。

    圖 1:OEM、ODM 與 OBM 選擇策略之理論思維

    《圖 1》係將錯綜複雜之 OEM、ODM 與 OBM 選擇策略,以簡易又不失背後理論基礎的方式加以呈現,而實際上廠商在選擇策略時,往往會因產業營

    運環境變化而隨著橫軸的時間構面進行動態調整,此即本文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所欲研究之主題。

    2.2 海外直接投資與營運績效4

    理論上,主張海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可為公司帶來利益

    3所謂大量客製化,係 ODM 廠商在規模經濟考量下,競相量產單一 (均齊) 產品而導致獲利率

    下降。 4第 2.2 節之內涵,引自林灼榮等 (2005b),PP.3-4。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21

    的論點,主要論點在於企業可藉由海外直接投資發揮企業所有權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內部化優勢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與區位優勢 (location advantage),進而提昇經營績效。然而,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後,因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加上相關訊息不易得知,產生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 的情形,股東難以確實掌握管理者的行為,發揮監督的作用,使得代理成本 (agency cost) 提高,進而降低經營績效。茲分別由產業組織理論、內部化理論、折衷理論及代理成本理論,分別論述如下:

    2.2.1 產業組織理論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Hymer (1960) 由寡佔市場競爭模型出發,利用產業組織理論探討廠商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並基於產業組織與「市場不完全性」來闡述廠商對外投資成因。認

    為廠商對外投資是因為該廠商具有某些較當地競爭者更獨特之獨佔優勢 (例如:品牌、專利權、商標、特殊生產技術、獨特管理技巧、規模經濟等不完全

    競爭優勢),否則將無法克服直接對外投資之不利因素 (如缺乏市場知識與面對文化差異),廠商若擁有這些優勢,則對外直接投資的利益足以抵銷額外風險及成本而有餘,更甚者可維持或強化該企業在國內或國際市場的寡佔地位,獲得

    超額利潤。 上述以產業組織觀點探討 FDI 之主要考量因素,Hymer 稱之為無形資產,

    故又稱為「無形資產假說」 (intangible capital hypothesis)。Caves (1974) 針對擁有無形資產的廠商特性:包括廠商規模、技術優勢及產品差異化,並認為愈具

    無形資產特性的公司,愈有利於對外投資。

    2.2.2 內部化理論 (internalization theory)

    主張內部化理論認為,當企業擁有獨佔性競爭優勢,諸如專利權、商標、特殊

    生產技術、管理能力等,而欲移轉該獨占性優勢的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過大時,可藉由直接投資的方式來移轉這些無形資產,降低交易及潛在的競爭成

    本;換言之,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全性,市場機能無法進行有效率的資源分配

    時,企業內部市場反較外部市場有效率,進而取代了外部市場,而自成一個完

    整的供應體系,將整個供應鏈交易過程逐漸以內部化方式進行。 Buckley and Casson (1976) 及 Rugman (1985) 認為廠商在進入國外市場

    時,由於中間產品 (知識、專業知識與資訊) 的不完全性,可能導致延遲與交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22

    易成本的問題。因此,在考量產業特定性因素 (industrial-specific advantages,包括中間財貨的特性、外部市場結構、規模經濟 )、地區特定性因素 (locaton-specific advantages,包括地理、文化差異 ) 、國家特定性因素 (country-specific advantages,包括當地政經政策與狀況 )、企業特定因素 (firm-specific advantages,包括組織管理能力) 等四項因素,以內部化來解決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國際化企業將因為內部化克服市場的不完全性且可獲得比

    國内企業更佳的績效。Root (1994) 運用市場外部性 (externality) 來說明廠商內部化行為,因市場價格機能無法計算外部性,為了保留外部利益,而以內部化

    跨國整合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更大的經濟利潤。

    2.2.3 折衷理論 (eclectic theory)

    Dunning (1980) 提出折衷理論 (又稱為 OLI 理論),說明本國企業若具有下列三項優勢,則將促成對外投資:(1) 所有權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即產業組織理論中所謂「無形資產優勢」,企業如擁有專屬優勢,在地主國 (host country) 才有能力與當地廠商競爭;(2) 區位優勢 (location advantage):根據產品週期循環理論 (product cycle theory),產品在面對不同的生命週期時,廠商基於低成本策略原則或其他目的,生產地會隨著比較利益的變動而移轉至不同的國家,基

    於此因素,被投資國必須具備相當區位優勢條件 (如地理優勢、獨特資源、其他優惠等有利條件 ) 方能吸引外資投入; (3) 內部化優勢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依據內部化理論,廠商為能降低交易成本,而選擇直接投資的經營方式,以追求利潤極大的行為,換言之,當廠商擁有內部化優勢時,將其所有

    權優勢以對外直接投資之方式進行內部移轉所產生之效益將大於藉由外部市場

    機能所產生之效益。 Dunning 認為,對外投資必須綜合評估上述三種優勢之相對強弱,當廠商

    的所有權優勢必須與某地區的優勢結合才能有所發揮,而且必須以內部化的方

    式呈現,即形成對外投資的現象。例如一個擅長生產勞力密集商品的台商,發

    現擁有豐富勞動力的中國最能發揮其企業優勢,而且以自己設廠生產直接管理

    最佳時 (不能把技術傳授給當地企業,或者是不知如何傳授,或者是無人願意付滿意的價錢來學這項技術),就發生台商西進行為。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23

    2.2.4 代理理論 (agency theory)

    代理理論認為人性基於自利,委任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往往無法以公正的立

    場作正確的決策,損及公司及股東權益價值,因而產生代理問題 (agency problem)。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認為公司內部有兩種代理關係:(1) 股東與債權人間的代理關係;(2) 公司內部人與外部股東間的代理關係。當公司內部發生代理問題時,往往會衍生額外監督成本、約束控制成本以及剩餘損失,

    因而損害公司營運績效。企業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股東因距離及資訊不對稱,

    無法適時充份監控企業內部營運管理,產生代理問題之可能性勢必高於本土化

    企業,此部份所增生之代理控制成本亦有可能侵蝕原本國際化可能產生的利益。 整合上述海外投資理論與相關文獻,發現 FDI 是否有利於企業之營運績

    效,涉及外在環境、內在資源條件、訊息取得對稱與否及營運風險等多重因素

    交互影響,導致理論上呈現不明確之推論,而須經由實證結果加以驗證。由於

    資料取得不易,本文以廠商西進與否之虛擬變數,作為台商西進大陸與否之衡

    量指標,評估海外投資對台灣 IE 產業廠商之績效影響。

    2.3 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

    本節首先釐清品牌 (brand) 與品牌開拓潛能之定義,其次以交易成本理論與資源基礎理論,解析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理論基礎及相關文獻。

    2.3.1 品牌 (brand) 與品牌開拓潛能 (potential brand-expanding) 之定義

    品牌泛指一個名稱 (name)、字眼 (term)、符號 (symbol)、設計 (design) 或是以上各項敘述之組合象徵,通常用以辨識不同廠商間產品之差異,使消費者能區辨

    不同競爭者所生產之產品。品牌涵概了文字意涵 (文字敘述) 與隱藏意涵 (圖型、記號),或是以上兩者的組合;文字意涵部份包括品牌名稱 (brand name,指品牌中可以文字說明部份),如字母 (IBM、IKEA)、單字 (Acer、Microsoft) 及數字 (7-11、3M) 等;隱藏意涵部份 (指品牌中無法以文字語言敘述部份) 則稱之為品牌標誌 (brand mark),例如麥當勞金黃色圓拱型的M及NIKE鉤型商標等。

    所謂品牌開拓潛能,指從事代工 (OEM) 為主的廠商,在尚未擁有自我品牌下,為避免訂單風險,及產品行銷、設計階段的利潤無法掌握,累積自身核

    心價值,隨著產品生產經驗的累積及新產品開發活動的投資,逐步累積自我資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24

    源及核心能力,藉由廣告投入及研發投入,從事產品差異化耕耘之行為;換言

    之,當廣告及研發密度愈高,代表企業之品牌開拓潛能愈強。

    2.3.2 交易成本理論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自 Coase (1937) 提出「廠商的本質」一文後,交易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成為各經濟學者所關切的議題,Williamson (1975) 提出「市場組織與階層 (markets and hierarchies)」,綜合 Coase 等學者之觀點,提出完整的交易成本理論;指出透過市場進行交易時,由於存在著「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及「投機主義」(opportunism),因此會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搜尋、談判、監督及執行等交易成本,影響交易成本的因素可歸納為兩大類,分別為「從事交易者之行為因素」

    和「交易本身特質的因素」。 前者是由於交易成本理論假設人是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且有機

    會主義行為 (opportunism behavior);導致交易成本產生的因素,可歸納為三項:(1)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由於無法預知在契約執行時,所有可能的突發事件,且完成訂約動作之後,還有一大堆執行與監督的問題,因此,易因交易本

    身的不確定性造成人的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行為,令契約無法規範交易雙方如

    何處理這些突發事件。(2) 資產特殊性 (asset specificity):所謂資產的特殊性指完成生產過程中的交易,常常需附帶一大筆資本設備的投資;實質資產的特殊

    性來自該資產所生產出的產品是否具有特殊性;「區位特殊性 (site specificity)」是指生產廠商,為減少運輸及存貨成本,而將廠房蓋得很近或是選擇運輸成本

    低廉的地點,但區位特殊性之投資一旦設立,一方毀約將造成另一方龐大損失;

    「人力資產特殊性 (human asset specificity)」指該人力資產與廠商之依存度很高,廠商不容易在短期內找到替代性的人力,同時若該人力換到其他公司上班,

    其生產力也會下降。(3) 少數交易 (small numbers):少數交易可區分為兩種;事前少數交易是指因資源和知識的異質性,少數人擁有優勢的資源或資訊,使

    得可交易的對象減少,市場傾向於寡佔甚至壟斷的結構;事後的少數交易,則

    是指雖然第一次交易時,可選擇的對象很多,但是第一次得標者在經過一段期

    間交易之後,學習到未參與交易者不知道的許多資訊和經驗,因此在第二次重

    訂契約時,就比其他競爭者更有機會獲得新契約,形成所謂事後的少數交易。

    不論哪一種形式的少數交易,在和交易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結合之下,都會使得

    交易前的談判和事後的執行發生許多困難,交易成本因而上升。 彙總以上交易成本概念,由於消費者本身具有「有限理性」的特性,在無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25

    法充份了解各種商品間差異的前提下,在作購買決策時,通常必須貨比三家,

    徒增許多搜尋成本。其次,在交易過程中,在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

    賣方可能會因為掌控資訊,而採取「投機主義」販售劣質品;由於廠商在品牌

    的建立過程中須投注鉅額的建置成本,尤其是廣告及研發支出,因此廠商將會

    基於保障品牌形象的立場,杜絕投機行為,從而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因此,

    可得知廠商可藉由品牌的建立,取得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同與信賴,可吸引消

    費者重複購買,增加銷售量及提高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可藉由品牌開拓建

    立進入障礙,提高企業形象與競爭優勢,使競爭者不易進入市場,進而提高廠

    商的營運績效。

    2.3.3 資源基礎理論 (resource-based theory)

    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分析,品牌為個別廠商之獨特性專屬資源,可借由產品差異

    化而提高廠商競爭優勢,因此認為品牌建立可提高廠商之經營績效。Barney (1991) 及 Grant (1987) 認為廠商為取得持續性競爭優勢,必須藉由本身的資源能力的創造與累積,方能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資源能力包括:實體資產 (先進的設備與廠房設施)、聲望資產 (品牌聲譽、品牌忠誠度)、金融資產 (低廉資金之取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人力資源 (員工潛能及整體素質)、行銷資源 (通路掌控、行銷能力)、科技資源 (研究設計制度、科技管理制度、知識管理) 及組織資源 (創業家精神、管理能力、經營團隊、政商關係網絡等社會資本) 等構面。

    上述資源必須符合以下四大條件,方能發揮存在價值,成為廠商核心優勢:

    (1) 具稀少性 (rare):指該資源具有有限且稀少之特性,不易或無法透過市場交易取得;(2) 具商業價值:指該資源具有商業價值,可為企業創造附加價值及利潤;(3) 難以模仿:指該資源據有模糊性 (tacit) 及複雜性,競爭者因訊息不對稱,因而存在模仿落遲;(4) 不可替代性:Barney (1991)、Grant (1987) 及Makadok (2001) 指出,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持續為廠商創造競爭優勢。

    由於品牌資源同時具備此四大特性 (稀少性、具商業價值、難以模仿及不可替代性),因此可使廠商從而建立獨特專屬的核心競爭力,持續性提高自我競爭優勢,繼而提高廠商營運績效。

    2.4 本文研究重心

    依據上述交易成本理論及資源基礎觀點分析,當廠商具有品牌開拓潛能時,透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26

    過累積資源能力,可產生較高之品牌權益 (包括品牌忠誠度、品牌知名度及品牌認知)。具有品牌開拓潛能的廠商相對於不具潛能的廠商,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提高營運績效。

    然而當企業在開拓品牌而採用 OBM 策略時,必須先行承擔消費者接納新品牌之需求落遲及鉅額的品牌投資,所引發營運績效下降之風險,待品牌開拓

    所發揮產品差異化能力 (capability for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與潛在顧客群達到一定水準後,營運績效方能提昇。但是在台灣相對狹小的內需市場限制下,

    惟有透過國際化 (尤其是西進大陸),方能突破 OBM 開拓障礙。然而在進行國際化佈局之初期,亦需承擔海外劣勢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之營運障礙。

    整合上述訊息可知,台灣 IE 產業廠商,透過廠商西進策略與品牌開拓策略,其對營運績效之衝擊將面臨嚴峻考驗,此為本文有別於以往文獻而所擬關

    注之課題;本文之具體貢獻,包括:(1) 建構產業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指標;(2) 建構技術效率、資產報酬率及 Tobin’s Q 等三構面營運績效指標;(3) 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研究對象,透過非成對 t 檢定及迴歸模型,針對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進行攸關性研究。

    3 實證模型與待證假說

    本文首先在第 3.1 節建構研究對象,以台灣 IE 產業上市上櫃廠商,在 1999~2003年共 1,534 筆之非平衡追蹤資料 (unbalance panel data) 為探討對象。其次在第3.2 節與第 3.3 節,分別建構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多構面營運績效指標,並說明上述各項變數、資料來源與特性分析。最後在第 3.4 節,介紹三個實證步驟及對應待證假說。

    3.1 建構研究對象

    本文所指 IE 廠商,係依台灣經濟新報之資料定義所選取,共有 797 家廠商,並以 1999 年至 2003 年作為研究期間,取得廠商資料共計 3,511 筆;但因本文以營運績效為策略探討指標,為求考量變數之完整性以及分析品質,因此將台灣

    經濟新報提供資料不全之廠商依據《表 1》篩選條件一一予以刪除,共計取得491 家廠商 1,534 筆非平衡追蹤資料。茲將廠商資料觀察值之篩選條件,列示於《表 1》;希冀藉由此篩選過程剔除明顯不合理資料,以確保研究品質。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27

    表 1:樣本資料篩選條件

    變數類別 項目 處理條件

    財務績效指標 TOBIN'SQ/ROA/TE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廣告比率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研發比率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外銷比率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員工人數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投入變數

    固定資產 缺漏值者刪除該筆觀察值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

    由於資訊電子產業包括各種不同經營型態的 IE 相關業別,本文將其分為製造導向與服務導向兩大類,茲將分類狀況與對應樣本分佈列示於《表 2》。《表2》顯示:(1) 整體產業樣本由 1999 年的 196 家,逐年增加到 2002 年 456 家,2003 年廠商家數則下滑至 289 家。(2) 資訊電子產業廠商類別,以製造導向佔絕大多數 (佔總產業樣本數 79%),其中又以電子零組件及光電廠商樣本數最多 (276;273);服務導向廠商樣本數較少,僅佔整體產業 21%。

    表 2:IE 產業廠商類別年度統計

    分類 產業別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小計 比率

    IC 產製 27 36 48 61 38 210 13.7%

    主機板系 36 42 55 64 34 231 15.1%

    光電/io 36 46 53 76 62 273 17.8%

    系統製品 8 8 8 12 11 47 3.1%

    電子業設備 8 11 15 21 11 66 4.3%

    電子零組件 32 44 59 86 55 276 18.0%

    網路數據機 10 13 17 23 15 78 5.1%

    製造導向

    其他電子 4 5 5 8 9 31 2.0%

    消費性電子 4 7 7 14 11 43 2.8%

    通路 15 24 28 38 21 126 8.2%

    軟體服務 8 14 23 35 11 91 5.9% 行銷服務導向

    通訊網路 8 12 13 18 11 62 4.0%

    小計 196 262 331 456 289 1534 100.0%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28

    3.2 產業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指標之建構

    3.2.1 西進衡量指標

    由於不易收集各家廠商在各年度投資中國大陸之實際金額,故退而以西進與否

    之二分法,作為代表廠商西進與否之二元選擇變數 (binary choice variable),並將整體產業西進狀況列示在《表 3》。由《表 3》顯示:(1) 整體產業於樣本研究期間,西進程度佔總產業樣本數高達 66.9%,且西進比率由 1999 年之 48%遞增至 2003 年之 80.6%,顯示西進深化之趨向。(2) 廠商類別中,製造導向樣本數較多 (821),佔整體產業西進廠商 (1026) 的 80%。由於大陸具有低廉的勞動成本,可由此印證出製造導向廠商在低毛利及成本考量之下的投資策略趨勢及

    傾向。

    表 3:IE 產業廠商西進程度年度統計

    分類 產業別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西進家數 總家數 西進比率

    IC 產製 2 5 15 30 19 71 210 33.8%

    主機板系 13 23 34 45 27 142 231 61.5%

    光電/io 19 31 38 55 49 192 273 70.3%

    系統製品 6 8 8 11 10 43 47 91.5%

    電子業設備 6 8 13 19 10 56 66 84.8%

    電子零組件 25 37 54 81 53 250 276 90.6%

    網路數據機 4 6 11 16 13 50 78 64.1%

    製造導向

    其他電子 2 3 3 4 5 17 31 54.8%

    軟體服務 5 6 15 29 10 65 91 71.4%

    通訊網路 2 5 7 9 8 31 62 50.0%

    消費性電子 3 6 6 13 10 38 43 88.4%

    行銷服務

    導向

    通路 7 9 15 21 19 71 126 56.3%

    西進家數 94 147 219 333 233 1026 N.A. N.A.

    廠商總家數 196 262 331 456 289 N.A. 1534 N.A.

    西進比率 48.0% 56.1% 66.2% 73.0% 80.6% N.A. N.A. 66.9%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29

    3.2.2 品牌開拓潛能衡量指標

    由於台灣 IE 廠商真正採行 OBM 策略者並不多,本文基於交易成本理論,因消費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性,在無法充份了解各種商品間差異的前提下,在

    作購買決策時,通常必須貨比三家,徒增許多搜尋成本。且在交易過程中,在

    「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賣方可能會因為掌控資訊,而採取「投機主義」販

    售劣質品;由於廠商在品牌的建立過程中須投注鉅額的建置成本,尤其是廣告

    及研發支出,廠商將會基於保障品牌形象的立場,杜絕投機行為,從而保障了

    消費者的權益。因此本文假設廠商藉由廣告支出與研發投入,可累積自身核心

    價值,逐步開創自我資源及核心能力,提昇產品差異化程度,進而激發廠商品

    牌開拓潛能。因此本文利用台灣經濟新報中各家廠商資料,計算廣告密集度及

    研發密集度如下:

    廣告密集度=廣告費用/營業收入毛額 (1) 研發密集度=研究發展費用/營業收入毛額 (2)

    式 (1) 係指廠商在每年度中所獲得每一單位的營業收入毛額中,投入廣告的密集程度,本文將依各年度中廣告密集度高於中位數之廠商定義為高廣告密集度

    廠商。同理,式 (2) 係指廠商在各年度裡所獲得每一單位的銷貨收入中,投入產品研究發展的密集程度,本文將研發密集度高於中位數之廠商定義為高研發

    密集度廠商。依據上述衡量變數,年度中同時具備高廣告密集度及高研發密集

    度者,謂之具有品牌開拓潛能,其餘未同時具備條件廠商,則為未具品牌開拓

    潛能者。雖則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之主要營業範疇為中間財,但本研究假定透

    過研發創新能力以及廣告形象之建立,亦可形成廠商於該產業中擁有所謂「製

    造品牌」形象,而為其帶來產業中之差異競爭能力。茲將品牌開拓潛能之樣本

    分佈,列示在《表 4》中。由《表 4》顯示:(1) IE 產業中,具品牌開拓潛能樣本數共計 429 個,佔整體產業廠商樣本數的 28%。(2) 以產業別分類,以製造導向廠商佔絕大多數 (362 個),服務導向廠商則較少 (67 個)。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30

    表 4:IE 產業廠商品牌開拓潛能年度統計

    項目 產業分類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小計

    製造導向 46 58 78 112 68 362 具品牌開拓潛能

    行銷服務導向 11 13 14 23 6 67

    品牌開拓家數 57 71 92 135 74 429

    樣本廠商家數 196 262 331 456 289 1534

    品牌開拓廠商比率 29.1% 27.1% 27.8% 29.6% 25.6% 28.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多構面營運績效指標之建構

    3.3.1 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TE)

    茲設定 Cobb-Douglas 隨機邊界生產函數 (Coelli, 1996;林灼榮等,2005a) 如下:

    ( ) ( ) ( ) ( )ititititkit UVLKQ −+++= lnlnln 10 βββ (3)

    式 (3) 中, itQ 、 itK 及 itL 代表第 i 廠商在第 t 年之產出水準、資本投入及勞動投入;殘差項服從期望值為 0,變異數固定之 ),0( 2σN ;而另一殘差項 itU 旨在衡量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技術無效率程度,為非負隨機變數,且假設服從在 0 點截斷 (truncations at zero) 之常態分配 ( ),( 2μσμN )。我們採最大概似法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推估式 (3) 之迴歸參數,並計算對應之技術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TE) 為:

    ( )itit UTE −= exp (4)

    式 (4) 中 TE 值介於 0~1 之間;當 TE 值愈接近 1,表示該廠商之技術效率愈佳。

    3.3.2 資產報酬率 (return on assets, RA)

    資產報酬率 (return on assets, RA) 係為了解各家廠商在進行資產投入投資時,所能獲得的相對淨利益,故以稅後損益、利息費用、稅率及資產總額等財務數

    據計算該項指標,以衡量當年度該廠商運用資產的績效,因此亦可作為廠商短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31

    期獲利能力衡量指標:

    ( ) %100*1平均總資產

    稅率利息費用稅後損益 −+=RA (5)

    本文基於利息費用為理財費用,屬於資金成本,在衡量廠商運用資產的績

    效時,不應由其負擔資金成本,於分子加回利息費用稅後淨影響數,因此採用

    稅前息前折舊前資產報酬率作為績效指標。當 RA 越高表示該廠商獲利能力越高,運用資產越有效率。

    3.3.3 Tobin’s Q (TQ)

    本文 Tobin’s Q 之計算,係依據 Connolly and Hirschey (2005) 之方法:

    .).(.).(.).(.).(.).(.).( '

    ATBVACBVLCBVTLBVSPBVSCMVQsTobin −+++= (6)

    式 (6) 中之 MV(C.S.) 代表普通股市場價值,BV(P.S.) 代表特別股帳面價值,BV(L.T.) 則代表長期負債帳面價值,而 BV(C.L.) 則是指流動負債帳面價值;另外,BV(C.A.) 是指流動資產帳面價值;最後,BV(T.A.) 是代表總資產帳面價值。

    本文基於探討企業未來營運發展潛能需求,採取能反應貨幣市場時間價

    值、公司未來現金流量及市場價值基礎之 Tobin’s Q,以作為公司長期營運潛能優劣分析之指標。

    3.4 實證步驟及待證假說

    3.4.1 營運績效差異性檢定

    首先,利用上述建構模型,計算出三項營運績效指標 (TE、RA、TQ);其次,依廠商產業類別,對 TE 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之差異性檢定。同理,依據廠商產業類別分別對 RA、TQ 進行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之差異性檢定。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分別為: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32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TETEH =:0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 TETEHa ≠: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RARAH =:0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RARAHa ≠: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 TQTQH =:0

    服務導向廠商製造導向廠商TQTQHa ≠: (7)

    式 (7) 中有關行業別廠商分類詳如第 3.1 節之《表 2》說明,式 (7) 旨在檢定IE 產業廠商之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因廠商產業分類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

    其次,依廠商西進與否,對 TE、RA、TQ 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之差異性檢定。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分別

    為: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 TETEH =:0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TETEHa ≠: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RARAH =:0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 RARAHa ≠: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TQTQH =:0

    廠商未西進廠商西進TQTQHa ≠: (8)

    式 (8) 中有關廠商分類詳如第 3.2.1 節之《表 3》說明,式 (8) 旨在檢定 IE 產業廠商之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因廠商西進與否而存在顯著差異。

    另外,本文依廠商具品牌開拓潛能與否,對 TE、RA、TQ 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之差異性檢定。其虛無假設

    與對立假設分別為: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TETEH =:0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TETEHa ≠: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 RARAH =:0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RARAHa ≠: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TQTQH =:0

    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具品牌開拓潛能 TQTQHa ≠: (9)

    式 (9) 中有關廠商是否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詳如第 3.2.2 節之《表 4》說明,式 (9) 旨在檢定 IE 產業廠商之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因廠商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與否而存在顯著差異。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33

    最後,依廠商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與否,對 TE、RA、TQ 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之差異性檢定。其虛無假

    設與對立假設分別為: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 TETEH =/0 :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TETEHa ≠/: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RARAH =/0 :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 RARAHa ≠/: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TQTQH =/0 :

    未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西進TQTQHa ≠/: (10)

    式 (10) 旨在檢定 IE 產業廠商之三項營運績效指標,是否因廠商西進且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與否而存在顯著差異。

    3.4.2 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之影響效果評估

    為進一步評估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指標,對於廠商營運績效指標之衝擊方向與

    程度,本文建構以下三迴歸模型為:

    ititSitBitWitit TTTTKDDDTE εααααααααα +++++++++= 5847362543210

    ititSitBitWitit eTTTTKDDDRA +++++++++= 5847362543210 βββββββββ ititSitBitWitit vTTTTKDDDTQ +++++++++= 5847362543210 γγγγγγγγγ

    (11)

    式 (11) 中:

    =itTE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技術效率 =itRA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資產報酬率 =itTQ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 Tobin’s Q =WitD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西進與否之虛擬變數 (西進=1,無西進=0) =BitD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品牌開拓潛能與否之虛擬變數 (有=1,無=0) =SitD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產業類別之虛擬變數 (服務導向=1,製造導向=0) =itK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資本密集度 (固定資產/員工人數)

    =− 52 TT 第 i 家廠商第 t 年之時間虛擬變數 =ititit ve、、ε 迴歸式誤差項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34

    我們可由 WD 及 BD 所對應個別迴歸係數之推估結果,分別解析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潛能,對 TE、RA 及 TQ 等營運績效之影響。然為進一步推估及檢定廠商西進且同時具品牌開拓潛能,對 IE 產業營運績效之影響,我們可建構如下虛無假設:

    0: 210 =+ααH 產業西進且具品牌開拓對 TE 沒有影響 (12a) 0: 210 =+ ββH 產業西進且具品牌開拓對 RA 沒有影響 (12b) 0: 210 =+ γγH 產業西進且具品牌開拓對 TQ 沒有影響 (12c)

    式 (11) 之三條迴歸式所對應的誤差項,可能存在相當程度之即期相關,故本文採用反覆表面無關法 (iterative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ISUR),聯立推估上述模型,以提高估計效率。為檢證 ISUR 模型之適切性,其待證假說 (稱為 Breusch-Pagan LM Test) 及對應 2χ 統計量,分別為:

    2313120 : δδδ ==H ( ) ( )3~ 2223213212 χγγγλ ++= N (13)

    式 (13) 中, )( jiij ≠δ 為三條迴歸式誤差項之共變數 (開根號), jiijij δδδγ ˆˆˆ22 =

    ( ji ≠ ) 為殘差項之相關係數估計值。當式 (13) 之 λ 值超過 )3(2χ 臨界值而拒絕式 (13) 之虛無假設,則表示採 ISUR 之估計效率相對優於普通最小平方法 (OLS)。

    4 實證結果

    依循第 3 節所設定之實證模型與待證假說,本文將實證過程與結果,依序分為營運績效差異性檢定 (第 4.1 節) 及衝擊效果評估 (第 4.2 節)。

    4.1 營運績效差異性檢定

    首先,依據第 3.4.1 節式 (7) 所設定之待證假說,將各家廠商三項營運績效指標依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分別進行產業類別之差異性檢定,所得實證結果

    列於《表 5》。由《表 5》可知:(1) 台灣 IE 資訊電子產業服務導向與製造導向之資產報酬率 (RA)、Tobin’s Q (TQ),在整體而言並無顯著差異,可推知產業經營型態類別對獲利能力及長期營運指標影響不大;但在技術效率 (TE) 方面,因製造導向廠商往往因需投入鉅額的資本及勞動力投入,因此在產出技術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35

    效率上反而不如行銷導向廠商有效率。(2) 在年度別差異性檢定方面,發現服務導向之 TQ 在 1999 及 2000 年顯著高於製造導向;而各年度之 TE 值,皆呈現服務導向顯著高於製造導向。(3) 整合《表 5》之差異性檢定結果,與《附圖1》之趨勢分析頗為吻合。

    表 5:產業別對廠商營運績效影響的檢定

    TE RA TQ 期間

    服務導向 製造導向 服務導向 製造導向 服務導向 製造導向

    0.210 0.153 9.548 9.113 3.587 2.273 1999

    (1.418) (0.235) (3.069*)

    0.251 0.156 13.419 11.672 1.261 0.950 2000

    (3.395*) (0.99) (2.068*)

    0.241 0.154 8.212 7.367 1.410 1.436 2001

    (3.050*) (0.591) (-0.202)

    0.246 0.159 7.581 8.912 0.906 0.996 2002

    (3.589*) (-1.021) (-1.288)

    0.286 0.186 8.873 9.855 1.048 1.178 2003

    (2.779*) (-0.709) (-1.396)

    0.249 0.162 9.184 9.257 1.395 1.288 整體

    (6.247*) (-0.106) (1.366) 註:括弧數字為 t 值,*、**分別代表 5%、10%判定水準顯著。

    其次,依據第 3.4.1 節式 (8) 所設定之待證假說,將各家廠商三項營運績效指標依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分別進行廠商西進與否之差異性檢定,所得

    實證結果列於《表 6》。由《表 6》可知:(1) 無論是整體研究期間或各年度之t 檢定,皆顯示台灣 IE 資訊電子產業西進與否之資產報酬率並無顯著差異,可推知西進策略對於短期獲利能力無顯著影響。(2) 整體技術效率 (TE) 具正向顯著差異,可知廠商西進將會提升廠商整體技術效率,其主要肇因在於 2003年西進廠商之 TE 顯著高於未西進,此等訊息隱示根留台灣之資訊電子業其生產力有漸趨流失之隱憂。(3) Tobin’s Q (TQ) 具負向顯著差異,可推知西進廠商在有形資產成本上顯著高於未西進廠商,必須承擔較高之營運風險而不利於長

    期績效。(4)《表 6》之差異性檢定結果,與《附圖 2》之趨勢分析頗為吻合。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36

    表 6:廠商西進與否對廠商營運績效影響的檢定

    TE RA TQ 期間

    西進 未西進 西進 未西進 西進 未西進

    0.171 0.156 8.104 10.192 2.207 2.784 1999

    (0.585) (-1.482) (-1.730**)

    0.178 0.176 11.419 12.861 0.953 1.100 2000

    (0.080) (-1.058) (-1.172)

    0.174 0.170 7.697 7.257 1.358 1.572 2001

    (0.198) (0.354) (-1.732**)

    0.178 0.181 8.497 8.900 0.949 1.049 2002

    (-0.117) (-0.336) (-1.507)

    0.221 0.137 9.443 10.621 1.131 1.250 2003

    (4.217*) (-0.728) (-1.098)

    0.186 0.167 8.924 9.883 1.193 1.546 整體

    (1.926**) (-1.616) (-5.229*) 註:同《表 5》。

    另外,本文依據第 3.4.1 節式 (9) 所設定之待證假說,將各家廠商三項營運績效指標依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分別進行具品牌開拓潛能與否之差異性

    檢定,所得實證結果列於《表 7》。由《表 7》可知:(1) 整體研究期間及各年度之 RA 差異性檢定,皆顯示台灣 IE 資訊電子產業品牌開拓潛能具備與否,對於資產報酬率並無顯著差異。(2) 在技術效率方面,具品牌開拓潛能廠商之平均 TE (0.120) 顯著低於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廠商之平均 TE (0.204),且各年度別呈現顯著差異,此等訊息顯示採 OBM 策略在消費者接納落遲及技術設計落遲的前提下,必須先行承擔品牌開發風險,導致效率指標 TE 在短期反而降低。(3) Tobin’s Q 具正向顯著差異,可知廠商品牌開發潛能對長期競爭力,確實具備正向影響效果。(4)《表 7》之差異性檢定結果,與《附圖 3》之趨勢分析頗為吻合。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37

    表 7:品牌開拓潛能對廠商營運績效影響的檢定

    TE RA TQ 期間

    具開拓潛能 不具開拓潛能 具開拓潛能 不具開拓潛能 具開拓潛能 不具開拓潛能

    0.120 0.181 9.508 9.060 3.335 2.168 1999

    (-2.171*) (0.255) (2.482*)

    0.114 0.200 11.674 12.192 1.261 0.926 2000

    (-3.325*) (-0.340) (1.844**)

    0.114 0.196 7.809 7.448 1.656 1.344 2001

    (-3.708*) (0.275) (2.413*)

    0.114 0.207 8.041 8.844 1.099 0.924 2002

    (-4.972*) (-0.658) (2.515*)

    0.144 0.225 9.365 9.777 1.284 1.109 2003

    (-3.121*) (-0.250) (1.641)

    0.120 0.204 9.016 9.329 1.574 1.208 整體

    (-7.991*) (-0.473) (4.227*)

    註:同《表 5》。

    最後,依據第 3.4.1 節式 (10) 所設定之待證假說,將各家廠商三項營運績效指表依各年度及整體研究期間,分別進行有西進投資且具品牌開拓潛能之樣

    本廠商與其他廠商之差異性檢定,所得實證結果列於《表 8》。由《表 8》可知︰(1) 廠商西進且同時具備品牌開拓潛能對 RA 並無顯著差異,可推知廠商西進與自創品牌策略,並不會因此產生加成效果,對於短期營運績效的影響並不顯

    著。(2) 同時具西進投資與品牌開拓潛能之樣本廠商其平均 TQ 大於其他樣本廠商,但並未顯著;惟綜觀各年度間之 TQ 值,前者皆大於後者,尤其在最後一年 (2003) 更呈顯著之差異,顯示具西進投資與品牌開拓潛能之樣本廠商其長期成長潛力已逐漸浮現。(3) 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之技術效率則顯著低於其他組合,顯示西進廠商仍以製造導向之企業為主體,並以利用中國大陸低廉生

    產成本為目的,是以其技術效率仍有改善空間。(4)《表 8》之差異性檢定結果,與《附圖 4》之趨勢分析頗為吻合。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38

    表 8:廠商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對廠商營運績效影響的檢定

    TE RA TQ 期間

    西進且具品牌 其他 具品牌及西進 其他 具品牌及西進 其他

    0.119 0.170 8.314 9.319 2.918 2.448 1999

    (-1.299) (-0.391) (0.602)

    0.117 0.188 12.221 12.020 1.164 0.989 2000

    (-2.248*) (0.114) (1.070)

    0.108 0.188 7.944 7.457 1.471 1.421 2001

    (-3.127*) (0.323) (0.329)

    0.121 0.196 8.148 8.739 1.063 0.950 2002

    (-3.651*) (-0.465) (1.597)

    0.152 0.219 9.362 9.752 1.332 1.107 2003

    (-2.370*) (-0.211) (1.911**)

    0.124 0.193 8.954 9.309 1.378 1.294 整體

    (-5.762*) (-0.498) (0.932) 註:同《表 5》。

    4.2 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對營運績效之衝擊效果評估

    依據第 3.4.2 節式 (11) 之聯立迴歸模型,以 ISUR 方法進行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對台灣 IE 產業營運績效之衝擊效果評估。茲將實證分析結果匯整於《表 9》中,並歸納以下重要發現:

    1. 模型適用性評估:(1) 模型之 Breusch-Pagan LM Test 2χ 值為 514.03,顯著拒絕式 (11) 跨方程式殘差項無即期相關之虛擬假設,顯示 ISUR 聯立推估法之適用性。(2) 就 Durbin-Watson 及 First-Order Rho (判定殘差項是否存在一階自我相關) 等數據觀之,由於其 D.W.值接近 2,而 ρ 值趨近於 0,顯示加入年度別 ( 52 T~T ) 之固定效果變數,已有效解決殘差項序列相關問題。

    2. 虛擬變數衝擊效果:(1) 就產業西進與否之虛擬變數 ( WD ) 觀之,顯示西進廠商之技術效率 (TE) 顯著高於未西進,其 Tobin’s Q 則顯著低於未西進廠商。(2) 就品牌開拓潛能 ( BD ) 觀之,顯示具品牌開拓潛能之廠商,其營運績效呈現短期不利 (TE 低) 但長期有利 (TQ 高) 之現象。(3) 就產業別 ( SD ) 所對應迴歸係數觀之,顯示服務導向之 IE 廠商,其 TE 及 TQ 皆顯著於製造導向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39

    廠商。(4) 就年度別虛擬變數 ( 52 T~T ) 觀之,顯示 TE 有逐年上升 (但不顯著) 現象,RA 則以 2000 年 ( 2T ) 最高,TQ 則呈現顯著下降走向而隱示 IE 產業較悲觀之長期表現訊息。(5) 整合這些實證結果,與《附圖 1》~《附圖 3》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頗為吻合。

    表 9: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對台灣 IE 產業營運績效影響因子分析

    變數 TE RA TQ

    0.160 9.681 2.476 Constant

    (10.840*) (10.950*) (26.680*)

    0.021 -0.791 -0.216 DW

    (2.012*) (-1.282) (-3.332*)

    -0.077 -0.267 0.377 DB

    (-7.477*) (-0.431) (5.804*)

    0.081 -0.112 0.171 DS

    (7.146*) (-0.164) (2.382*)

    8.22E-07 -5.49E-06 -2.06E-06 K

    (0.807) (-0.090) (-0.320)

    0.007 2.927 -1.471 T2

    (0.387) (2.852*) (-13.664*)

    0.001 -1.494 -1.038 T3

    (0.0618) (-1.515) (-10.027*)

    0.006 -0.377 -1.488 T4

    (0.401) (-0.401) (-15.073*)

    0.031 0.734 -1.270 T5

    (1.789*) (0.716) (-11.798*)

    R² 0.077 0.019 0.178

    D.W. 1.921 1.742 1.777

    ρ 0.039 0.128 0.111

    註:1.模型之 Breusch Pagan LM Test 為 514.03; 815.7)3(205.0 =χ 。 2.模型之 System R2 為 0.329。 3.D.W.為 Durbin-Watson 統計值, ρ 為 First-Order Rho。 4.括弧數字代表值,*為 5%判定水準顯著。

    我們可進一步利用式 (12a)~(12c) 之待證假說,推估並檢定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對 TE、RA 及 TQ 之衝擊效果,如《表 10》所示。由《表 10》可知: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40

    (1) 同時採行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等二策略之廠商,其技術效率顯著低於其他策略 (無西進或不具品牌開拓潛能)。(2) 同時採行此二策略之廠商,對短期資產報酬率呈現負向但不顯著之影響,此實證發現類同於 Yu et al. (2005) 之研究。(3) 二種策略之採行,可顯著提高 Tobin’s Q 而有利於 IE 廠商之長期績效,此實證結果類同於 Jung (1991) 之研究。(4) 整合《表 10》之實證結果與《附圖 4》相吻合。

    表 10: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之衝擊效果

    衝擊 函數

    TE RA TQ

    待證 假說

    010 =+αα 010 =+ ββ 010 =+ γγ

    推估 結果

    -0.056 (-3.894*)

    -1.058 (-1.215)

    0.162 (1.768**)

    註:括弧數字代表 t 值,*、**分別代表 5%、10%判定水準顯著。

    5 結論與研究限制

    本文旨在利用 1999 年至 2003 年間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 (IE) 上市上櫃公司資料,推估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 (技術效率、資產報酬率及 Tobin’s Q) 之影響。在實證模型上,首先,利用非成對 t 檢定進行營運績效差異性分析;其次,建構聯立迴歸模型,推估廠商西進及品牌開拓潛能對營運績效之衝擊效

    果。茲將實證結果,歸納如下:(1) 就年度趨勢分析,顯示台灣 IE 產業,其技術效率呈現遞增趨勢,而資產報酬率則以 2000 年最高並呈現 S 型,但 Tobin’s Q 則呈現衰退現象。(2) 同時採行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之樣本廠商,其技術效率顯著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無西進或不具品牌開拓潛能之樣本廠商),其資產報酬率亦低於採其他策略之廠商 (但不顯著);但其 Tobin’s Q 卻顯著高於其他廠商,顯示西進投資與品牌開拓有助於提昇樣本廠商之成長機會。(3) 整合上述訊息可知,台灣資訊電子業在面臨微利趨勢,除了可進行內部資源重配置以提升技術效

    率外,並可藉由西進大陸投資與開拓品牌,而提升其長期績效,但需承擔海外投

    資、廣告費用與研究費用等鉅額支出,所帶來短期績效下滑之風險;換言之,台

    灣資訊電子業在進行廠商西進與品牌開拓時,必需先行承擔海外及品牌投資劣勢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and brand investment) 之營運障礙。

    本研究在理論上及管理上呈現五點涵義:(1) 依據 Hymer (1960) 寡佔市場競爭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廠商從事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該廠商擁有某些獨特性優

    勢 (例如:品牌、專利權、商標、特殊生產技術、獨特管理技巧),廠商將這些優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41

    勢移轉到海外可以獲取經濟租,並抵銷海外投資之風險及成本。另外,又依據

    Dunning (1980) 折衷理論,若廠商具有所有權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也就是擁有產業組織理論中所謂的「無形資產優勢」,從事對外直接投資時可與當地

    廠商競爭,因此可以獲取經濟租。Hymer 產業組織理論與 Dunning 的所有權優勢,強調的是長期的獲取經濟租,因此本研究發現西進廠商短期獲利能力無顯著高於

    未西進廠商,並未違背理論之推論。(2) 依據產品週期循環理論,產品在不同的生命週期,依據比較利益的原則將生產活動轉至不同的國家,這可讓技術有效率

    的移轉到海外。本研究發現廠商西進將會顯著提升廠商整體技術效率,這說明西

    進廠商將技術移往中國大陸,有助於廠商整體技術效率之提昇。(3) 依據交易成本理論及資源基礎理論分析,品牌可降低消費者之交易成本,廠商藉由品牌的建

    立,取得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同與信賴,可吸引消費者重複購買,進而提高廠商

    的營運績效。另一方面,品牌資源同時具備此稀少性、具商業價值、難以模仿及

    不可替代性,因此可使廠商從而建立核心競爭力,提高競爭優勢,繼而提高廠商

    營運績效。本研究發現品牌開拓潛能廠商之 Tobin’s Q 具正向顯著差異,可見廠商品牌開發潛能對長期競爭力,有正向影響效果。然而本研究發現品牌開拓潛能

    廠商之技術效率指標,呈現顯著低於未具品牌開拓潛能廠商,可能原因是品牌開

    拓潛能廠商採 OBM 策略,自行研發新技術而非將舊有技術移轉,因此必須承擔技巧開發失敗之風險,因此技術效率指標反而降低。(4) 廠商西進可否提高經營績效,本研究發現短期內並不會提高經營績效,主要是因為西進需承擔海外投資

    開拓成本、廣告費用、與研究費用等鉅額支出,因此帶來短期績效下滑之風險。

    然而本研究發現廠商西進可提高技術效率,因此台灣 IE 產業廠商西進,並不是考量短期績效,而是在追求技術效率。(5) 具品牌開拓潛能廠商可否提高經營績效,本研究發現具品牌開拓潛能廠商 Tobin’s Q 有明顯效益,這說明品牌投資對台灣 IE 產業廠商而言,是一條漫長但又必須走的路;然而台灣 IE 產業廠商依據所生產之產品為最終財或中間財之不同,在品牌效益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最終財

    廠商之品牌開拓潛能其品牌效益顯然較大。 本文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方向:(1) 現階段台灣 IE 廠商實際自創品牌者尚屬

    少數,故僅能以品牌開拓潛能進行探討。(2) 無法取得各廠商實際大陸投資金額細目,故僅能以西進與否二分法進行分析。(3) 本文已就實際自創品牌之少數廠商 (宏碁、大霸、建準、英業達、明碁) 進行營運績效初步比較,如《附圖 5》所示,發現這些 OBM 廠商之技術效率與 Tobin’s Q 相對高於產業平均值,但資產報酬率差異不大;惟由於樣本收集尚未周全,未來可就所有已實際開發品牌

    者,進行個案分析及深度訪談,以進一步印證本文之相關推論。(4) 本文未考慮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42

    垂直整合與併購對品牌開拓潛能及營運績效之影響,未來可就該部份再深入探

    討。(5) 本文未將台灣 IE 廠商區分為最終財或中間財,因兩者之西進動機與品牌開拓潛能可能存在差異,故值得納入後續研究範疇。

    附圖

    0.0

    0.1

    0.2

    0.3

    0.4

    TE

    製造導向 0.153 0.156 0.154 0.159 0.186

    服務導向 0.210 0.251 0.241 0.246 0.286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0

    5

    10

    15

    RA

    製造導向 9.113 11.672 7.367 8.912 9.855

    服務導向 9.548 13.419 8.212 7.581 8.873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4

    TQ

    製造導向 2.273 0.950 1.436 0.996 1.178

    服務導向 3.587 1.261 1.410 0.906 1.04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附圖 1:產業別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

    0.0

    0.1

    0.2

    0.3

    TE

    西進 0.171 0.178 0.174 0.178 0.221

    未西進 0.156 0.176 0.170 0.181 0.13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0

    5

    10

    15

    RA

    西進 8.104 11.419 7.697 8.497 9.443

    未西進 10.192 12.861 7.257 8.900 10.621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TQ

    西進 2.207 0.953 1.358 0.949 1.131

    未西進 2.784 1.100 1.572 1.049 1.25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附圖 2:廠商西進與否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43

    0.0

    0.1

    0.2

    0.3

    TE

    具品牌潛能 0.120 0.114 0.114 0.114 0.144

    未具潛能 0.181 0.200 0.196 0.207 0.225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0

    5

    10

    15

    RA

    具品牌潛能 9.508 11.674 7.809 8.041 9.365

    未具潛能 9.060 12.192 7.448 8.844 9.77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4

    TQ

    具品牌潛能 3.335 1.261 1.656 1.099 1.284

    未具潛能 2.168 0.926 1.344 0.924 1.109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附圖 3:具品牌開拓潛能與否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

    0.0

    0.1

    0.2

    0.3

    TE

    西進/品牌 0.119 0.117 0.108 0.121 0.152

    其他 0.170 0.188 0.188 0.196 0.219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0

    5

    10

    15

    RA

    西進/品牌 8.314 12.221 7.944 8.148 9.362

    其他 9.319 12.020 7.457 8.739 9.752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4

    TQ

    西進/品牌 2.918 1.164 1.471 1.063 1.332

    其他 2.448 0.989 1.421 0.950 1.10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附圖 4:廠商西進且具品牌開拓潛能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44

    0.0

    0.2

    0.4

    0.6

    0.8

    TE 0.577 0.226 0.067 0.621 0.510 0.180

    宏碁電腦 大霸電子 建準電機 英業達 明碁 產業總平均

    0

    5

    10

    15

    RA 6.202 9.528 9.252 12.616 8.584 9.242

    宏碁電腦 大霸電子 建準電機 英業達 明碁 產業總平均

    0.0

    1.0

    2.0

    TQ 1.628 1.492 1.045 1.116 1.525 1.310

    宏碁電腦 大霸電子 建準電機 英業達 明碁 產業總平均

    附圖 5:自創品牌廠商之營運績效趨勢分析

    參考文獻

    林灼榮、徐啓升、陳怡錚 (2004),產業西進對臺灣 IC 產業生產力及財務績效之影響,《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創刊號》,1,125-160。

    林灼榮、徐啟升、陳幸雄、李建鋒、李淯靖 (2005a),台灣產業高值化與技術效率關係之初探,《產業論壇》,7,113-150。

    林灼榮、徐啟升、林立偉、李淯靖 (2005b),國際化對台灣 IC 產業多構面財務績效之衝擊效果評估,第六屆全國實證經濟學論文研討會,高雄,高雄大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45

    學(5 月)。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Buckley, P. and M. Casson, (1976),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millan. Caves, R. E., (1974), “Causes of Direct Investment: Foreign Firms’ Shares in

    Canadian and United Kingd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6, 279-293.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386-405. Coelli, T., (1996), A Guide to FRONTIER Version 4.1: A Computer Program for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and Cost Function Estimation, http://www.une.edu.au/econometrics/cepa.htm.

    Connolly, R. A. and M. Hirschey, (2005), “Firm Size and the Effect of R&D on Tobin’s Q,” R&D Management, 35, 217-223.

    Dunning, J. 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1, 9-31.

    Grant, R. M., (1987), “Multina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among Britis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8, 78-89.

    Hymer, S. H.,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

    Jung, Y., (1991), “Multinationality and Profita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3, 179-187.

    Krugman, P. R., (197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469-479.

    Krugman, P. R., (1983), “New Theories of Trade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343-347.

    Lancaster, K., (1980),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 151-175.

    Linder, S. B., (1961),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46

    Makadok, R., (2001),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 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 387-401.

    Root, F., (1994),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7th edition, South-Western Publish Co.

    Rugman, A. M., (1985), “Internalization is Still a General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21, 570-575.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190-207.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Yu, C. M. J., Y. C. Chiao and C. J. Chen, (2005),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Proprietary Asse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iwanese High-Tech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9, 116-135.

  • 台灣資訊電子業廠商西進、品牌開拓潛能與營運績效之攸關性研究

    47

    The Impacts of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Brand-Developing Potential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s – The Evidence of

    Taiwan’s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Jwu-Rong Li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Kuo-Hsiung Ch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Chi-Sheng Hsu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Hsiu-Chen Wu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Chia-Wei K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brand-developing potential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s (technical efficiency, return on assets, and Tobin’s Q) with data drawn from samples of listed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firms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03. We first apply non-paired t-tests to examine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operating performance between sample firms with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those without investments in China. Then, using R&D and advertising intensities as proxies for branding-developing potential, we construct regression models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brand-developing potential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s. We conclude that (1)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aiwan’s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the value of Tobin’s Q decreased year by year; (2) on average, sample firms with both investments in China and brand-developing potential have higher Tobin’s Q than other sample firms, indicating that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 林灼榮.張國雄.徐啟升.吳秀真.康家維

    48

    and brand developing can enhance growth opportunities; (3) we conclude that in the era of trifling profit, in addition to reallocating intern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echnical efficiency, sample firms can increase long-run performance by adopting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China and by developing brand recognition. However, in the short run, sample firms must overcome the operating barrier of foreign liability and brand investment when they directly invest in China and develop brand recogni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electronics industry, investments in China, brand-developing

    potential, operating performance

    JEL classification: C33, F23, L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