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20
1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非裔 式足球員威廉斯在 1967 年效命於綠灣包裝工隊,他是最好的球員之一。 1968 年他仍是新人時,他們的球隊贏得超級盃第二屆的冠軍,然而威廉斯卻死於 23 年後,享年 45 歲。 威廉斯的職業生涯只維持了四年,他有一個龐大的家庭,共有 8 個孩子要養, 而他的錢從來都不夠用。一次膝蓋受傷結束了他的 式足球生涯,他的生命也因此 走下坡。他唯一找到的工作是在廉價旅館當保鑣。1979 年他打碎了一個和他太太在 一起的男人的下巴,被判了一年的有期徒刑。然後他的太太在酗酒後,開車撞死了 人,也被送到同一所監獄。他們的小孩只好交給祖父母與外公外婆。 威廉斯的太太成為一個物質濫用者,而他自己也開始酗酒。因為已經走投無路, 他開始流浪街頭,也數度為憂鬱症所苦。在他媽媽因結腸癌而死之後,他的太太死 於藥物過量,接著是她妹妹與好朋友的死。威廉斯在 45 歲時,死於心臟衰竭。 (譯自:The Psychology of AbnormalityChristopher Peterson 著) 上述的例子中,壓力是否促成威廉斯的死?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酗酒 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以生理學的層面來說,他可能因為家族遺傳,使他的健康欠佳,有早 (early death or early mortality) 的危險,而且美國的非洲裔男性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加上 他長年酗酒以及流落街頭,使他對疾病的抵抗力變差。以心理學的層面來說,在死前他有 好幾次嚴重的失落感,包括:親人與朋友的死亡,使得憂鬱扮演了最後的臨門一腳。就社 會的層面來看,威廉斯的生活中缺乏其他人提供情緒的支持也是因素之一。

Transcript of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Page 1: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非裔美式足球員威廉斯在 1967 年效命於綠灣包裝工隊,他是最好的球員之一。

在 1968 年他仍是新人時,他們的球隊贏得超級盃第二屆的冠軍,然而威廉斯卻死於

23 年後,享年 45 歲。

威廉斯的職業生涯只維持了四年,他有一個龐大的家庭,共有 8 個孩子要養,

而他的錢從來都不夠用。一次膝蓋受傷結束了他的美式足球生涯,他的生命也因此

走下坡。他唯一找到的工作是在廉價旅館當保鑣。1979 年他打碎了一個和他太太在

一起的男人的下巴,被判了一年的有期徒刑。然後他的太太在酗酒後,開車撞死了

人,也被送到同一所監獄。他們的小孩只好交給祖父母與外公外婆。

威廉斯的太太成為一個物質濫用者,而他自己也開始酗酒。因為已經走投無路,

他開始流浪街頭,也數度為憂鬱症所苦。在他媽媽因結腸癌而死之後,他的太太死

於藥物過量,接著是她妹妹與好朋友的死。威廉斯在 45 歲時,死於心臟衰竭。

(譯自:The Psychology of Abnormality,Christopher Peterson 著)

上述的例子中,壓力是否促成威廉斯的死?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酗酒

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以生理學的層面來說,他可能因為家族遺傳,使他的健康欠佳,有早

逝(early death or early mortality)的危險,而且美國的非洲裔男性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加上

他長年酗酒以及流落街頭,使他對疾病的抵抗力變差。以心理學的層面來說,在死前他有

好幾次嚴重的失落感,包括:親人與朋友的死亡,使得憂鬱扮演了最後的臨門一腳。就社

會的層面來看,威廉斯的生活中缺乏其他人提供情緒的支持也是因素之一。

Page 2: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2

第一節 壓力概述

一、壓力是什麼?

十八世紀壓力(stress)一詞進入我們的生活領域,剛開始是用來描述人的逆境或

困苦。直到二十世紀初,壓力的概念開始運用在醫學與心理學領域,表示人的過度

負荷。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大致上把壓力描述成對特定刺激的反應,或是為迎合環境

要求所產生的一種調節型式。

二、壓力的理論

最早對人類心理壓力做系統研究的學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理學家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 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 1936 年加拿大的研究者塞利(Hans Selye, 1907~1982)(圖 1-2)在

《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第一篇有關老鼠壓力反應的文章後,六十多年來許多學者

以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研究壓力。壓力是甚麼?從生理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層面

來看,學者認為的壓力涵蓋很廣。以下說明主要的兩個壓力理論。

圖 1-1 美國的生理學家坎農 (Walter

Cannon)創建「戰鬥或逃跑反應」的概念。

圖 1-2 加拿大的生理學家塞利 (Hans

Selye)提出身體對壓力源的反應模式,這個模

式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Page 3: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3

一般適應症候群

在 1930年代一個年輕、籍籍無名的助理教授塞利,正準備展開他的生理學研究。

他從一位生化學家那兒取來了由卵巢分離出的某種物質,這個物質的作用還不清楚,

於是他試著每天給老鼠打一針,想知道此物質對老鼠具有甚麼功能,但是他的技術

並不怎麼高明,在進行注射時讓老鼠掙脫了,塞利花了大半天在實驗室裡追逐老鼠,

這樣的情形經過了幾個月,他發現老鼠出現了胃潰瘍、腎上腺肥大以及免疫組織(包

括:胸腺、脾臟、淋巴腺與淋巴結)萎縮的現象,塞利很高興自己發現了由卵巢分

離出物質的作用了,但是他的對照組老鼠每天只注射生理食鹽水,也經歷了實驗室

的老鼠掙脫與追逐,實驗結束時,他驚訝的發現,這批對照組老鼠竟然同樣出現胃

潰瘍、腎上腺肥大以及免疫組織萎縮的現象,很顯然的這些症狀與卵巢中分離出的

物質無關。

對於上述的實驗過程,塞利想到有沒有可能是身體對一般不愉快的事情(例如:

實驗室追逐)所產生的非特異性反應?也就是實驗時老鼠處於壓力源(stressor)之下,

體內均以相同的形式來對壓力源做反應,故塞利將壓力歸納成兩個重點:

(1) 在各式各樣的壓力源之下,身體為確保能發揮正常功能並維持身心的動態平

衡而產生一套非常類似的生理反應,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

(2) 某些情況下壓力會致病。

如果個體持續暴露在壓力刺激之下,那麼個體在生理學上會歷經警覺、抗拒與

耗竭等三個階段。在遇到壓力初期的警覺階段,此時神經的運作相當活絡,腎上腺

素分泌增加,生理處在戰備狀態,隨時準備對任何刺激作反應。假如壓力繼續存在

而無法排除,則身體會進入抗拒階段,這是因為壓力所產生的不舒服感,讓身體不

自覺地想反抗。此時個體將大部分的生理功能用來對抗壓力,使生理處於高昂狀態

以維持暴露在壓力前的動態平衡。假如壓力延續過久仍無法消除,那麼身體所儲藏

的能量就會耗竭而進入耗竭階段,嚴重者會導致死亡。這三個階段發生的時間長短,

因個人的情緒反應和身體構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壓力認知理論

個人對壓力源的知覺,是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

將壓力界定為刺激、反應以及對威脅的認知評估、因應、心裡防衛與社會環境等所

有因子的交互作用。他認為壓力是一種會促使個人產生非比尋常需求的外在狀況,

例如:地震、颱風、離婚、失業、親人死亡、自殺式恐怖攻擊等,或是個人對此狀

況的反應,例如:盜汗與呼吸急促。所以拉扎勒斯將心理壓力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Page 4: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4

‧ 第一階段:壓力源的出現。

‧ 第二階段:個人對壓力衝擊作初步的評估,若評估壓力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則進

入第三階段。

‧ 第三階段:個人對壓力作次級評估,並對壓力源採取應對措施。如果傾全力應付

壓力之後,壓力仍無法排除,則進入第四階段。

‧ 第四階段:產生長期壓力。這個階段身體在生理方面會表現神經與內分泌的症狀。

情緒方面則出現恐懼、焦慮、悲傷、憤怒、憂鬱、急躁不安等特徵,在行為方面,

可能會以問題為核心,力謀解決之道,或採取非理性方式來面對壓力。

三、壓力的來源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在變遷緩慢的遠古社會,壓力是

與尋找食物、配偶以及住所等基本的生存需求相連結。而現代社會,除了生活的基

本訴求之外,壓力與社會的快速變遷、提高生活水平以及滿足自己或他人的慾望等

關係也極密切。

造成壓力的原因稱為「壓力源」,一般可區分為四類,包括:(1)噪音、手術、

極熱或極冷等的物理壓力;(2)缺氧或血液酸鹼平衡失調等的化學壓力;(3)失血休克

與疼痛等的生理壓力;以及(4)包括:焦慮、害怕、悲傷引起的心理壓力。其中心理

壓力又與所經歷的生活事件有關,來源包括:創傷性事件、失控性事件、不能預知

的事件、挑戰自身能力與自我概念的事件(或內在的衝突)等,例如:社會上所發

生的一切變化,像是金融風暴、政治對立、休無薪假、房價高漲,甚至連一些生活

瑣事(如:擠公車、擠捷運、應酬、加班)等都可能引起心理壓力。

檢測目前的身心是否已面臨壓力

如果你常常出現心跳加速、頭痛不已、呼吸急促、胃不舒服、噁心或嘔吐、健

忘、脾氣暴躁以及肌肉疼痛等情形,任何上述症狀都可能意味著你的壓力過大,透

過壓力檢核表(表 1-1),可利用生理與心理的狀況,檢核自己目前面臨多大的壓力。

由高而低的分數可區分為大致沒問題、輕度影響、漸漸陷入壓力狀態以及日常生活

中已經有障礙,需要專家治療等。

Page 5: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5

表 1-1 壓力檢核表

請你回顧最近的一兩個月,自己有下列情形時,請打勾ˇ

( ) 1. 常常感冒,感冒很難痊癒。

( ) 2. 手腳冷的時候較多。

( ) 3. 手掌或腋下常流汗。

( ) 4. 有時候會忽然感到呼吸困難。

( ) 5. 有時候會心悸。

( ) 6. 有時候胸部很悶。

( ) 7. 有時候頭腦不舒暢(頭部沉重)。

( ) 8. 眼睛容易疲勞。

( ) 9. 常有鼻塞的情形。

( ) 10. 有時候會頭昏。

( ) 11. 有時候會感到一片漆黑。

( ) 12. 有時候會耳鳴。

( ) 13. 有時候嘴裡很粗糙,甚至有裂痕。

( ) 14. 喉嚨常常會痛。

( ) 15. 有時候舌頭變白。

( ) 16. 即使是自己喜歡吃的,也不想吃。

( ) 17. 常常感到食物壓迫胃。

( ) 18. 常常會有腹部脹、痛、下痢、便秘

等情形。

( ) 19. 肩膀容易僵硬。

( ) 20. 常常會有背痛或腰痛的情形。

( ) 21. 疲勞很難恢復。

( ) 22. 最近體重減輕了。

( ) 23. 稍微動一下,馬上會疲勞。

( ) 24. 早晨有時候不能很愉快的起床。

( ) 25. 不想做事。

( ) 26. 很難入睡。

( ) 27. 常作夢。

( ) 28. 深夜醒來之後,很難再入睡。

( ) 29. 很不喜歡和人相處。

( ) 30. 些微事情也會發脾氣,靜不下來。

評分標準

1~5 個ˇ:大致沒問題 11~20 個ˇ:漸漸陷入壓力狀態

6~10 個ˇ:輕度影響 21 個以上ˇ:日常生活中已經有障礙,需要專家治療

資料來源:馬友群 (1997)。壓力忍受度檢核表。諮商與輔導,137,13。

四、每個成長階段的壓力源

2012 年《講義》雜誌調查臺灣兒童的幸福指數,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六的臺

灣受訪兒童感覺幸福,而「親情的溫暖」是小朋友感到幸福的主因;「課業壓力」則

是不幸福的主因。

中時電子報在 2006 年間,針對全國約 4,000 名國高中生進行「青少年對家庭幸

福指數」問卷調查,問卷中有一項請青少年寫出自己排名在前三名的壓力源,結果

顯示,有 53%的人將學業表現列為第一名,有 18%的人將學業表現列為第二名,顯

示七成以上青少年覺得學業壓力很重。由以上兩項調查結果看出,課業問題是兒童

與青少年的首要壓力源。

Page 6: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6

2008 年董氏基金會為 18~24 歲的大專生族群進行憂鬱程度測量,結果顯示有明

顯憂鬱情緒的大學生為 22.2%,約有近 30 萬名的大學生被憂鬱情緒困擾,需要專業

協助。調查結果中指出有 70%受訪者的學費與 80%受訪者的生活費主要來源是由家

庭提供,當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浪潮襲捲全國之際,不管是自己、家中的經濟狀況以

及未來的生涯該如何規劃都成了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

五、壓力是否會致病

成人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資源最多但所面臨的壓力也最大。美國喬治亞州

立大學的麥森尼(Kenneth Matheny)教授在 2000 年的研究指出十項最不受老人歡迎

的事件,其中前七項壓力源在男性與女性是一樣的,分別是:(1)配偶死亡;(2)子女

死亡;(3)孫子女死亡;(4)失去家庭;(5)兄弟姊妹死亡;(6)因衝突而分居;(7)罹患

疾病或受到新的傷害。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在他的太太死後 10 個月,於 1994 年去

世。尼克森的死亡說明了配偶死亡是一個人可以經驗到壓力的最大單一事件。故成

人的壓力源可以透過「生活再適應量表」(表 1-2),檢測過去一年壓力事件發生與

出現的頻率來預測下一年罹患疾病的機率,而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有壓力相關之身

體疾病。當然,分數只是一項參考的指標,因為每一項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是會

因人而異的,相同事件在不同文化裡所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例如人們對離婚的態

度會因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或是個人健康情形,而有不同的影響。

Page 7: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7

表 1-2 生活再適應量表

生活事件 次數 LCU 得分 生活事件 次數 LCU 得分

1. 配偶死亡 100 23. 子女離開家門 29

2. 離婚 73 24. 與親人發生矛盾之事 29

3. 夫妻分居 65 25. 個人有傑出成就 28

4. 坐牢 63 26. 配偶開始或停止工作 26

5. 近親死亡 63 27. 入學或失學 26

6. 受傷或罹病 53 28. 生活環境改變 25

7. 結婚 50 29. 個人習慣發生改變 24

8. 被解雇 47 30. 與上司發生矛盾之事 23

9. 再婚 45 31. 工作時數的變化 20

10. 退休 45 32. 居住處所的變化 20

11. 親人的健康變化 44 33. 轉學 20

12. 懷孕 40 34. 娛樂活動的變化 19

13. 性生活不和諧 39 35. 宗教活動的變化 19

14. 家庭成員增加 39 36. 社交活動的變動 18

15. 職業上再適應 39 37. 較輕微的財物損失 17

16. 經濟狀況變化 38 38. 睡眠習慣的改變 16

17. 好友死亡 37 39. 家庭成員人數改變 15

18. 轉變行業 36 40. 飲食習慣的改變 15

19. 與配偶爭吵 35 41. 假期 13

20. 中等負債或抵押 31 42. 耶誕節 12

21. 抵押贖回權被取消 30 43. 輕微觸犯法律(如:交

通罰單)

11

22. 工作權限的變動 29 總 分

評分標準: 總分在 0~149 之間:估計你在近期內罹患壓力相關疾病的機率是 30% 總分在 150~299 之間:得病率是 50% 總分在 300 分或是更高者:罹病機率上升至 80%

使用說明: 短時間內太多的事件改變會引發各種疾病,改變的次數越多,引發疾病的機率就越高。

因此檢查過去一年來所經歷的每一項生活事件,如果該事件不只發生一次,則記錄次數,

但是上限是四次。把生活改變指數 (the life change unit value, LCU)乘以該事件發生的次數,

記錄在得分欄,加總量表上每一單項得分,即為全部生活改變單位值的總分。

資料來源: Holmes & Rahe (1967)。身心失調研究期刊,11,213-218。

Page 8: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8

第二節 個體對壓力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情緒」是對客觀事務與自身狀態的主觀內在感受與外在表達。情緒活動既受

大腦皮質〈註一〉

調節,又與腦中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腦幹的網狀結構以及交感神經

系統有關。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各種壓力源作用在身上而引起的神經刺激,

在傳遞到腦幹網狀結構和視丘後,繼續上傳到涉及特殊心理(情緒和認知)和生理

(神經和內分泌活動)功能的腦區,包括:大腦皮質、下視丘與邊緣系統。大腦皮

質負責運動和認知,下視丘負責自主神經和內分泌控制,邊緣系統則是負責情緒的

反應(圖 1-3)。大腦皮質將其與各腦區之間的聯繫進行整合,產生人對壓力源的整

體身心反應。至於像內心衝突和有不祥預感這樣的心理壓力源,會透過大腦皮質的

訊息傳遞而活化其他的調節中樞。由此可見,心理壓力源不僅會引起心理反應,它

同時會引起生理反應。

註一: 大腦表面薄薄的一層稱為大腦皮質,厚度約 4.5 mm,含有 5×1010個神經細胞與 2.5×1011個神

經膠細胞,其表面呈皺摺狀以增加表面積,凸起處稱為腦回,每個腦回可執行特定的功能。

圖 1-3 各個腦區與邊緣系統的解剖位置(邊緣系統包括:扣帶回、杏仁核、海馬回及中隔核)。

實驗發現:如果用禁食作為壓力源,在一天之內並不會引起實驗動物的生理性

壓力反應。但是如果在禁食的同時讓動物看到其他動物在自己旁邊進食(一種心理

刺激),那麼,實驗動物在禁食 24 小時之內的尿液中會出現皮質醇的代謝物

(17-hydroxycorticosteroids, 17-OHCS)濃度升高現象。而皮質醇是重要的壓力激素,

所以尿液中皮質醇的代謝物濃度升高是典型的壓力反應。

Page 9: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9

有學者對準備參加期末考的醫學系同學做臨床研究,結果發現緊張情緒會增高

胃酸的分泌而引起胃潰瘍。其他研究報告則指出 80%的胃潰瘍患者過去有過長期焦

慮的情緒經驗。

當不同的人面臨相同的壓力源,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例

如:恐懼、焦慮、憂鬱、悲傷、失望、無助、憤怒、意志消沉、

思緒混亂、哭泣、反應過度、杞人憂天、自我防禦的情緒以及出

現攻擊、逃跑和迴避的行為。這些反應行為無外乎是想:改變自

身以順應環境或是改變(或消除)壓力源。

但另一方面,不同的個體也會出現類似的生理反應,包括:

血壓升高、盜汗、起雞皮疙瘩、喉嚨變乾以及呼吸與心跳加速等。

這是因為心理壓力的反應造成身體失衡所引發的自主神經與內

分泌系統的活動,目的是要幫助身體恢復平衡的狀態。以下說明壓力與各個身體系

統的關係:

一、壓力與自主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它控制了身體一些不受大

腦控制的有趣事情,例如:瞳孔的大小、臉紅、盜汗、起雞皮疙瘩或是產生性高潮。

當面對危急或壓力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以增進身體對於劇烈活動的反應能力,使身

體做好準備面對或逃離危急。副交感神經則負責休息、生長與穩定。如果你是發育

中的小孩,那麼在睡眠中副交感神經的活化,便可以促進能量儲存與生長。

1929年坎農首先描述身體對壓力所產生的

反應,也就是「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圖 1-4),他認為交感神經與受其刺

激所分泌的腎上腺素共同引起壓力反應的生

理特徵,促使血液離開不相關的區域(例如:

胃),讓更多能量流向攸關生死的區域(例如:

腦與肌肉)。交感神經在這裡扮演心跳加快、

血壓升高、血糖上升、瞳孔放大以及血流重新

分佈等功能,這種應變性幫助我們警戒、清醒、

專注力增加、反應速度加快以及肌肉力量增強

等,使得我們對外來刺激變得很敏感,有助於 圖 1-4 戰鬥或逃跑反應。

Page 10: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0

我們去迎戰或者逃離所面對的壓力和危機。坎農還指出生物體在動力學上有所謂的

恆定功能(動態平衡),當外來壓力造成生物體一時失衡時,生物體能透過自身的調

節機制恢復恆定狀態。

二、壓力與激素

面對壓力,身體啟動的另一種反應便是激素(hormones)的分泌(內分泌系統請

參考圖1-5)。我們處在壓力之下,身體會分泌兩大類激素:糖皮質素與兒茶酚胺(包

含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來對抗壓力。

面臨壓力的幾秒鐘內交感神經以及腎上腺髓質透過分泌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

素,共同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為身體的消耗做準備。亦即腎上腺素會導致能量迅

速從儲存的組織中移出,此時葡萄糖自肝臟、肌肉、脂肪中傾巢而出,傾全力供應

負責救命任務的肌肉與神經。身體除了徵召所有能用的葡萄糖之外,還需要將它迅

速送往重要的目的地,所以心跳、血壓、呼吸速率都為此增加,俾能更有效率地輸

送養分和氧氣。生物的演化過程使具有這種壓力反應的生物存留下來,所以腎上腺素

是一種重要的情緒資源、生命力資源、記憶力和注意力資源,如果沒有腎上腺素,人

類不可能完成任何腦力或體力活動。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糖皮質素則負責支援,作用時間可

達幾分鐘到幾小時。皮質醇(cortisol)是主要的糖皮質素,在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

代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幫忙人們對抗壓力源。有一個合理的推測:當原始人類或

動物受傷或面對生命威脅的狀況時,一定吃不下東西。皮質醇可以將儲存的蛋白質

與脂肪轉變為碳水化合物,並且增加血糖以保護大腦,使其在禁食期間不會缺乏養

分。皮質醇還可以藉由將肌肉中部分的蛋白質分解成為胺基酸,使血中胺基酸的濃

度增加,供給受傷的部位做為組織修護之用。皮質醇亦促進脂肪分解,並將分解脂

肪而來的脂肪酸釋放到血液中,以供應許多組織代謝所需,所以此時增加血中的葡

萄糖、胺基酸與脂肪酸的濃度是為了提供身體所需。由上述交感神經分泌的神經傳

遞物質和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共同造成了身體在面臨壓力下的大部分生理變化,

它們是壓力反應的主要推手。

除此之外,許多其他的激素也會因為壓力刺激而分泌增加,包括:(1)胰臟會分

泌昇糖素。昇糖素加上糖皮質素、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共同造成循環血液中葡萄

糖濃度的增加;(2)腦下腺前葉的泌乳素分泌增加,會造成壓力下抑制生殖功能的作

用;(3)腦下腺前葉與大腦還會分泌具有止痛功能的腦內啡及腦克啡,例如:女性在

生產時腦內啡的分泌會突然升高;(4)腦下腺後葉會在壓力下分泌血管加壓素(也稱

Page 11: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11

為抗利尿激素),參與使血壓上升與減少尿液排出的心血管系統之壓力反應,減少尿

液的形成與排出是在設法節流以保存體內水分的方法,否則要是因脫水或失血而造

成血量下降,那麼,不論你的心臟與血管多麼賣力,都不可能供應足夠的葡萄糖和

氧氣給你的肌肉。

一般來說,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身體難免要犧牲一些比較不那麼迫切需要的生

理活動,例如:生長、生殖與消化,用來支援更重要的求生系統,包括:肌肉、呼

吸與心血管系統。所以因為壓力之下必須減少作用的腺體如下:

(1) 各種生殖激素(包括:雄性素、雌性素、黃體素)。

(2) 與生長有關的激素(例如:生長激素)。

(3) 胰臟分泌的胰島素。

圖 1-5 (a)內分泌系統的各個腺體; (b)下視丘與腦下腺前葉、後葉的關係。

Page 12: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2

三、壓力與心血管系統

假想一下以下的狀況,你趕著去赴晚餐的約會,飢腸轆轆,轉個街角卻碰到街

頭警匪槍戰,不得了了,槍林彈雨,你可以想像體內會出現的劇烈變化,包括:消

化道會停止工作、呼吸速度急速增加、性激素受到抑制等,而皮質醇、腎上腺素與

正腎上腺素大量湧入血液循環,如果你的腿部肌肉能救你一命,幫你逃離現場的話,

體內還有一項重要的變化必須配合,那就是加速心臟輸出功率,以便提供氧氣與養

分給運動中的肌肉。當處於最強大的壓力之下,心臟的輸出功率可達平靜時的 5 倍。

除此之外,體內來自消化道、腎臟與皮膚等一些重要動脈的收縮,使血壓上升,同

時也會使血液快速的流向運動中的肌肉,因為運動中的肌肉其血管是舒張的。如此

身體內固定的血量會重新分佈,快速的在全身流動,移往最需要的地方-運動中的

肌肉。

不是每一種壓力源都會引起相同的反應,美國加州大學的布朗(Marvin Brown)

便發現不同的動物在警戒狀態下,反應有所不同,例如一隻瞪羚躲在草叢裡,一動

也不動,等著獅子在不遠處走過。獅子在旁邊固然是個壓力源,但是瞪羚面對壓力

的反應卻很微妙,一方面瞪羚要安靜的不動,另一方面,牠的生理要準備好以便在

最短的時間內飛躍過草原。就好像在考試時,監考老師與正在作弊的同學(圖 1-6)

也出現類似的反應。

圖 1-6 不同的壓力源所產生反應的表象不盡相同。

當面對短暫緊急的肉體需求,心血管系統的壓力反應是不可或缺的,但處於長

期的壓力之下,過高的交感神經系統活性與腎上腺素的分泌會將心臟與血管推向死

路。以心血管系統來說,在不斷有壓力的情況之下,血糖與血壓持續的上升,血管

Page 13: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13

難免發炎受傷,使血管壁內襯的平滑表面會撕裂與結疤。一旦血管的內襯表面受損,

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脂肪酸就很容易進入血管受損處,造成血管的增厚。而且壓力之

下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得血小板容易集結成團,導致血液變得更黏稠。集結的血小板

也會聚集在損傷的血管處,使情況變得更嚴重,加上損傷的血管處有脂肪的堆積,

漸漸造成血管管徑變小,甚至阻塞(圖 1-7)。就這樣,長期的壓力導致血管壁因發

炎而出現由脂肪、澱粉等所形成的栓塞堆積,稱為動脈斑。如果血管裡有足夠的動

脈斑,嚴重阻塞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臟營養的血管),那麼冠狀動脈就會因阻塞而

缺氧,引發心肌梗塞。如果是腦部的血管發生同樣的問題,則引發腦血管血栓或破

裂出血,導致中風。

圖 1-7 長期的壓力,導致血管壁出現脂肪堆積形成動脈斑,並造成血管管徑縮小甚至阻塞。

長期的壓力會傷害循環系統,每多遭受一次壓力,心臟和血管就變得更脆弱。

在大幅壓力之下,心臟所接受的興奮性刺激變得不規則,交感神經送至左右心臟的

訊息相互不協調,而導致心室震顫(心肌不正常地快速抽動),造成心臟病而猝死。

猝死的事件中有因打牌自摸而快樂死、中樂透過度高興致死,或是性交時高潮到心

臟病發而死,憤怒與狂喜、悲傷與勝利,都是造成偏離動態平衡的刺激源。所以再

次強調壓力生理的中心觀念:無論環境是過熱或過冷,不論你是獵物還是掠奪者,

體內的反應都是類似的,也就是造成偏離動態平衡的刺激,不管它們偏離的方向為

何,重要的是在偏離了多少。美國哈佛大學的人類學者狄佛(Irven DeVore)說:『只

要兩個人直視對方的眼睛約 6 秒鐘,他們不是想把對方給殺了,就是想和對方上床。』

南轅北轍的情緒波動竟然可以產生類似的生理反應。

Page 14: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4

四、壓力與消化系統

當你面臨壓力,消化系統的功能會迅速停止,直到壓力解除才會再度恢復正常。

但是如果壓力沒有很快地被克服或者脫離,問題就來了,消化系統生病是免不了的,

這包括:胃潰瘍、結腸炎、食慾不振或過度。

胃潰瘍

首先,壓力活化了交感神經而抑制了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所以壓力造成胃酸的

分泌受到抑制,同時用來保護胃壁的黏液也因此分泌減少。當壓力解除時,副交感

神經便開始活化,胃酸也開始增加,但保護胃壁的黏液卻還來不及分泌,使得胃壁

對胃酸的防禦力減弱。接著,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會使血流盡可能的分配到四肢

的肌肉,因而造成腸胃血流的急遽降低,因此可能引起胃局部的缺血,導致部分組

織缺乏養份而壞死。此外,平常胃的小耗損需要前列腺素透過增加胃壁的血流來進

行修補,但在壓力之下,前列腺素會受到皮質醇的抑制,使得受損的胃壁細胞無法

修補。而免疫系統更會被分泌的皮質醇給抑制,導致胃中幽門螺旋桿菌快速繁殖,

引發胃潰瘍。

結腸炎

我們都知道受到極度驚嚇的人,都可能不由自主的排便,包括:慘烈戰爭中的

士兵或是即將服刑的死囚。當面臨壓力,交感神經除了發出訊號要胃和小腸停止運

作,同時也會叫你的大腸加速蠕動。這是因為停留在大腸的東西,是無法消化與吸

收的食物殘渣,若是面臨危急而需要逃命時,何苦多帶徒增重量的廢物呢?當危機

發生時,造成大腸的活動增加,而使食物迅速的通過,如此一來,水分得不到完全

的吸收,大量的水分隨糞便排出導致下痢。這種因為壓力而引發交感神經、副交感

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失衡的大腸激躁症最為常見,症狀包括:腹痛、下痢、便秘、

脹氣、解便不完全的感覺或糞便中出現黏液等。這個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經驗的,例

如:要上台演講時、準備求婚時、即將考試時。

食慾不振或過度

從生活經驗中,是否發現當你在對某件事生氣時,會不由自主的吃一大堆垃圾

食物,也有可能對某件事緊張到吃不下飯。可見壓力是會影響食慾的。當你處於壓

力反應的初期,消化系統停止作用,那麼此時喪失食慾是必然的。但當壓力事件解

除,消化道恢復作用,你的身體勢必要補充對抗壓力時所耗去的能量,於是食慾受

Page 15: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15

到了刺激。所以有人在壓力下食慾不振,有人卻大吃一頓,那可能和壓力產生的方

式與長短有關。

五、壓力與免疫功能

肉體與精神的刺激可以引發早期的免疫活化。在壓力源刺激的前幾分鐘,免疫

系統的功能是被加強的。當壓力持續刺激一段時間之後,交感神經與皮質醇的持續

興奮或分泌,會開始展開反面的作用,而抑制了免疫力。對中等程度的壓力源來說,

皮質醇只不過將原來提升的免疫力再降回基礎值而已,並沒有比壓力之前更糟。不

過,如果長期處於嚴重壓力或暴露在大量皮質醇之下,免疫力的抑制作用則會衝過

頭,給你很大的麻煩。

皮質醇可以抑制介白素及干擾素等由免疫系統分泌之訊息傳遞物質的分泌,這

使得白血球(淋巴球)對於感染的警訊反應下降。皮質醇也會引起胸腺萎縮,並使

得白血球(胸腺中淋巴球)的新生作用停擺,同時皮質醇亦會進入到白血球(淋巴

球)細胞中,直接引發一些自殺蛋白質的形成,將白血球(淋巴球)的 DNA 切成

上千個碎片。

第三節 壓力與身心疾病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除了我們每天生活的競爭壓力,在一輩子「生、

老、病、死」的過程中也都會有「壓力」伴隨著。如果無法調適,那麼壓力的累積

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導致各種身心疾病。

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的亨利(James Henry)教授研究社會壓力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他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處於低層社會地位的老鼠,如果維持警戒狀態試圖挑戰壓力,

牠的交感神經系統會特別的興奮。反之,若逆來順受、放棄挑戰的低階層老鼠則是

皮質醇分泌較多。在研究處於壓力或是沮喪的人時,也發現了類似於老鼠的兩種現

象。這個情形說明,完全相同的兩個壓力源,會因為不同的心理現象,出現非常不

同的反應。如果對於心理壓力的反應是順從的,則皮質醇因此分泌過多,造成免疫

功能降低,導致各種感染性疾病、消化道潰瘍、氣喘等疾病;如果刺激太強烈,罹

患癌症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Page 16: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6

一、情緒、性格與疾病

壓力會因不同人的個別人格特質和因應模式的不同而出現不

同的症狀表現;常見與壓力相關的疾病有:恐慌症、強迫症、憂

鬱症、適應障礙症、心身症(例如:高血壓、胃潰瘍、腫瘤)、睡

眠障礙、酒癮、藥癮等。

一位英國醫師調查上百例癌症患者發現:患者病前曾經受到

較多的精神壓力。這份流行病學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的癌症患者

在罹癌之前受過重大的精神打擊,並且長期處於孤獨、矛盾、焦

慮、憤怒、憂鬱和失望的「癌前狀況」情緒之下,故推想「情緒壓抑易罹患癌症」。

1976 年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專家進行的一個研究,有 2,000 名志願受測者依

性格的不同來分組,並做了 16 年的追蹤,結果發現性情乖僻,表面小心翼翼,內心

有時衝動,情緒不穩定的人較容易罹患癌症。

另外有一個針對瑞典 2,550 名居民進行的 10 年研究,結果發現與上述研究類似

的結果,其中癌症病患所具有的共同性格特徵是個性憂鬱。一些好勝心強、經常感

到時間不夠用、性情急躁、缺乏耐心的人則易患心臟冠狀動脈等疾病,研究還發現

這些人血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腎上腺素濃度都偏高。罹患支氣管氣喘的人,性

格特徵是依賴、順從、膽小、內向、好幻想、缺乏信心、難以忍受挫折。而偏頭痛

患者的性格特徵是好勝、死板、對自己要求過高。

二、各系統的心身症

心身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主要涉及精神與身體之間在疾病上的相互關係。

心身症並非精神病或精神官能症,而是一類有身體症狀和病徵,與社會緊張刺激、

遺傳體質、人格特質以及情緒有關的疾病,例如:高血壓、胃潰瘍、腫瘤等。心身

症的發生機率和嚴重程度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在心身症發展的過程中,「壓力」是

一個重要的關鍵。

下列舉出各系統心身症的一些例子:

1. 皮膚系統:搔癢症、斑禿、慢性蕁麻疹、多汗症。

2. 肌肉骨骼系統:腰背疼痛、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

3. 呼吸系統:氣喘、過度換氣症候群、神經性咳嗽。

Page 17: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17

4. 心血管系統:陣發性心搏過速、心悸、偏頭痛、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

塞、動脈硬化、中風。

5.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厭食症、神經性嘔吐、幽門痙攣、潰瘍性結腸炎、大腸

激躁症。

6. 泌尿生殖系統:月經紊亂、經前症候群、功能性不孕症。

7. 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肥胖症。

8. 神經系統: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

9. 部分癌症的發病過程。

三、心身症的診斷

心身症的診斷必須涵蓋以下幾個層面:

1. 全面瞭解病史:除了身體疾病史之外,還須包含發病前心理緊張(或壓力)的來

源、生活史、個性特點、家庭環境和社會因素等。

2. 詳細的身體檢查:瞭解身體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並注意心身症相關的各種徵候。

3. 必要時可作心理測驗與性格分析。

四、壓力與過勞死

29 歲的徐姓工程師,每月加班都超過 95 小時,平均每天工作 13 至 19 個小時,

不幸今年初猝死,家屬質疑是科技公司「責任制」導致工程師加班過勞猝死。

(摘自:經濟日報,2010 年 9 月 28 日)

上述社會事件暴露出的問題,是人們在面對壓力時,輕忽壓力對身體與心理的影響,

最後可能因此葬送年輕的生命。

「過勞死」(Karoshi)一詞源自日語,這是一種職業性的

突然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過勞死的發病率正逐年增

加中。在美國、英國、澳洲、日本等地都曾爆發流行。第一

個有記錄的過勞死個案發生在日本,是一名日本最大報紙公

司 29歲的海外運輸部男員工,他在工作期間突然中風身亡。

Page 18: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18

事件最初並沒有引起注意,直到 1980 年代,同公司幾位較高職位的行政人員,在沒

有明顯疾病的情況下猝死。當地傳媒馬上針對這個事件報導,並很快把這種現象稱

為「過勞死」。日本的醫學權威上畑(Uehata T.)教授發表了對文職人員過勞死現象的

研究,說明過度的緊張和疲勞導致中年男性文職人員心肌梗塞和腦血管疾病突發而

猝死,僅在 1987~1989 年間日本就發生了 1,800 例。

過勞死是由長期壓力引起的慢性疲勞之後所誘發的猝死,這些患者大都已有疾

病存在,但卻不自知或不以為意,任由疲勞積蓄,才會病發突然死亡。也就是說,

長年的過度疲勞,導致疾病急性發作。通常,病患出現無法透過休息而恢復的疲勞,

身體軟弱無力,時好時壞。經健康檢查,往往也找不出肯定的病因存在。日本中央

大學從 37 名過勞死的病例研究中,分析出過勞死的人在生前常常會出現:不斷自訴

疲憊、老是抱怨工作不順利、經常表示要辭職、時常埋怨老闆、回到家中就懶得再

活動、休假日外出也覺得是一種負擔、假日也忙碌不休息、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

失眠睡不好等。

過勞死的發生其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其中必須經過「慢性疲勞」的階段。

因此如果自己常常感覺有下列症狀,例如:頭痛、喉嚨病、發燒、耳鳴、肌肉痠痛、

衰弱無力、憂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雖然已經睡醒了但還是覺得

很累、活動力減少一半以上,當這些現象持續超過半年或是更久,就可能罹患了「慢

性疲勞症候群」。雖然慢性疲勞不一定會導致過勞死,但是一旦得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過勞死的風險與發生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在壓力較大的職業領域工作的人,包括:監獄管理員、警察、社工人員、老師、

救護車司機、醫師、護理師、消防隊員、牙醫師、礦工、軍人、建築工人、演員、

記者或是科技新貴等,過勞死的危機較其他職業的人來得高,而其實際的死因,大

多會表現在「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兩大類。

而一些壓力較小的工作,像是天文學家、美容師、園藝工作者、圖書館或博物館員、

美髮師、眼鏡商或是教堂工作人員,相對造成心身症或過勞死的機會也較小。

根據統計,臺灣有六大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1) 20~50 歲的女性

白領階級、(2)重體力工作的勞工、(3)職業駕駛、(4)精密作業員、(5)輪班而且工時

長的工作人員以及(6)身處高危害工作環境的工作人員。因此我們建議每一位在職場

的工作者,都能瞭解到客觀環境的限制,同時多關心自己一些,多找時間去戶外走

走,遠離辦公室去運動或和朋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紓解壓力的做法。

工作投入所形成的壓力是最尋常的心理壓力來源,為了避免因長期工作壓力導

致的慢性疲勞,完成表 1-3 的問卷可以幫助你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層面。

Page 19: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壓力與身心健康 01

19

表 1-3 工作壓力問卷。請你回顧最近對工作的心情,記分方式:1=從未;2=很少 3=有時;4=經常;5=幾乎隨時

問題 得分

1. 覺得自己缺乏足夠的權力來達成自己的工作執掌

2. 覺得不清楚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職責

3. 不知道自己眼前有什麼升遷和前進的機會

4. 覺得自己的工作負擔太重,以至於在正常的工作日內無法完成

5. 覺得自己無法和周遭的人競爭

6. 覺得自己不夠稱職,無法處理自己的工作

7. 覺得無法瞭解上司對你的觀感如何以及他如何評估你的表現

8. 覺得自己的工作干擾到家庭生活

9. 覺得自己無法取得完成工作所需的資訊

10. 擔心自己做出可能影響周遭親友生活的決定

11. 覺得自己可能不被工作同仁喜歡或接受

12. 覺得自己無法影響直屬上司的決策和行動,而這些決策和行動卻可能影響到你

13. 覺得自己不知道和你共事的人對你的期望為何

14. 認為自己的工作量可能會干擾到品質

15. 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必須做些違反自己最佳判斷的事

總分

評分標準: 總分在 15~30: 代表你在工作的壓力很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總分在 31~45: 表示大多數的時候都可以控制。 總分在 46~60: 表示你經常處於壓力之中,無法控制狀況,在這個階段你可能已經遭遇某些形

式的壓力。 總分在 61~75: 代表高度的壓力與失控,你應該已遭受壓力的痛苦。

資料來源:Gerard Hargreaves 原著,江麗美譯 (2001)。有效壓力管理 (pp 44-45)。臺北:智庫文化。

五、創傷後壓力症

1912 年 4 月 15 日,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Titanic)號客船在駛離英格

蘭的南安普敦,前往紐約的處女航中,撞上了一座冰山,船身破裂後沉沒。這個事

件對於劫後餘生的倖存者來說,是一生中難以去除的心靈陰霾。許多鐵達尼號的倖

存者,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或稱為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其中一些人甚至此後終身都未曾離開過精神病院。

Page 20: 01 壓力與身心健康 - wun-ching.com.t€¦ ·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圖1-1),他認為個人在面對壓力時,常會產生逃避或 攻擊的行為。爾後1936

20

鐵達尼號製造商-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主席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為了能更

強調豪華的概念,決定將原有設計中的 48 個救生艇減少到 16 個,最後卻導致 1,500

名乘客因此葬身海底。在他獲救搭上前來救援的卡帕西亞號時,他單獨的在船艙內,

黯然神傷,渾身顫抖。在這之後,他的夫人在他面前再也不能提到有關『鐵達尼』

的字眼,他變得鬱鬱寡歡,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 PTSD)是指人在遭遇高度壓

力與創傷事件之後,其心理狀態產生長期失調、負面情緒與想法之後遺症。壓力事

件必須包括生命遭受到威脅、嚴重物理性的傷害或是身體和心靈上的脅迫,例如:

戰爭、火災、地震、強暴、車禍、搶劫⋯等,這些壓力與創傷事件經常是極度且突

然的。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

PTSD被歸納於創傷及壓力關聯疾患(trauma and stressor related disorders)」一章,其

診斷依據如下:

1. 創傷事件的界定

分成事件本身與主觀感受兩個部分。強調事件為身體遭受侵害威脅(例如:死

亡、重傷、或性暴力等),以及對該威脅的強烈負面感受,當達到這兩個條件時,該

事件即可被界定為創傷事件。不管是直接經歷、目擊、或聽聞創傷事件,或者大量

反覆地暴露在創傷事件的細節中,都可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第一個條件。

2. 創傷反應的症狀

(1) 再度經驗的症狀:例如:創傷的記憶一再出現,毫無警訊的侵入意識,或是

反覆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夢境等。此時個案可能會有強烈創傷事件的感受

或是瞬間的經驗再現(flashback)。

(2) 逃避和麻木的症狀:個案會試圖在心理和情緒上與該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保

持距離或感到麻木。

(3) 警覺度增加的症狀:包括:睡眠困擾、難以集中注意力、過度警覺與驚嚇反

應。即使是在安全的情境之下,也會消耗大量能量來掃描周遭環境,觀察是

否有危險事物存在。也可能出現易怒、自殘、或攻擊行為。

(4) 認知與情緒的負面改變:例如: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重要情節(解離性失憶)、

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對事件始末的扭曲、自責、持續的負面情緒(恐懼、

憤怒、罪惡感或羞愧)、感覺到與他人疏離或無法感到正面情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