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操作與維護 -...

88
廢水處理操作與維護 砂石碎解洗選場 工業區 李元陞教授 國立宜蘭大學環工系教授 0911230150 [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廢水處理操作與維護 -...

廢水處理操作與維護砂石碎解洗選場

工業區

李元陞教授國立宜蘭大學環工系教授

[email protected]

年度 97-99年

行業別 超標不符許可

管辦貯留稀釋

專責人員

禁止行為

排放土壤

總計

畜牧業 738 71 509 14 0 0 7 1365

電鍍業 510 80 410 16 4 4 0 1044

印染整理業 478 65 254 15 2 0 0 822

金屬表面處理業 435 101 353 34 6 2 0 937

印刷電路板製造業 313 34 102 3 2 0 0 456

土石方加工、採取、堆(棄)置場

190 76 196 54 1 7 1 528

化工業 134 24 129 4 1 5 0 297

製革業 124 13 43 4 2 1 0 189

食品製造業 123 10 108 1 1 5 0 248

造紙業 101 14 63 4 0 3 0 186

其他行業 745 166 588 59 11 26 0 1636

•以行業別分析近三年裁罰案例

• 排放水質超出放流水標準1. 法源依據:水污法第7條第1項-事業、污水下水

道系統或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廢(污)水於地面水體者,應符合放流水標準。

2. 違規原因:未維持正常操作、處理設施功能不足等問題所造成。

常見問題

放流水污濁沉澱池功能不足系統未正常操作

•未設置逕流廢水之遮雨、檔雨及導雨設施。•法源依據:「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9條-採礦業、土石採取業、土石加工業、水泥業、土石方堆(棄)置場及營建工地,應於開挖面或堆置場所,舖設足以防止雨水進入之遮雨、擋雨及導雨設施。但遮雨、擋雨設施設置有困難,並經主管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

遮雨不良 擋雨不良 未設置導雨設施

•處理設施功能不足。•法源依據:「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12條-廢(污)水(前)處理設施應具備足夠之功能及設備,其規定如下:1.在最大產能或服務規模下處理廢(污)水,均能使處理後之廢(污)水符合水污法及其相關規定。但排入污水下水道系統者,應符合下水道法之規定

2.能處理生產或服務設施可預見之異常作業或暴雨突增之水量負荷

3.能處理第8條規定之逕流廢水4.設施中易損壞且不易換裝部分應有備份裝置;易損壞零件應有備品庫存

5.獨立專用電表

加藥干擾檢測

埋設暗管

繞流偷排

因功能不足所造成之違規行為:

•未正常操作與妥善維護。•法源依據:「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14條-廢(污)水(前)處理設施,應維持正常操作,定期實施保養及適時維修,並作成紀錄,保存3年,以備查閱。

現場機電設備故障、損毀、鏽蝕

主要物化單元故障主要物化單元故障 主要生物單元故障主要生物單元故障 主要高級單元故障主要高級單元故障

•未標示設施及管線名稱與流向。•法源依據:違反「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50條-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設置之下列水污染防治設施及管線,應清楚標示其名稱與管線內流體名稱及流向:1.用水、廢(污)水之收集、前處理、處理、迴流、排放、貯存等管線及處理單元。

2.緊急應變之繞流管線。3.貯留、稀釋、回收使用之管線及貯槽單元。4.獨立專用累計型水量計測設施、廢(污)水(前)處理設施獨立專用電表。

•未依規定設置放流口告示牌及流量計。•法源依據:「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53條-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之放流口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設置於周界外,進入承受水體前之地面。2.周界外應有供採樣人員進出至放流口之道路,並設置1平方公尺以上之採樣平台。

3.應設置獨立專用累計型水量計測設施量測放流水量。但逕流廢水放流口,不在此限。

4.設置告示牌。5.放流口為陰井者,應使陰井之水質充分均勻混合。

• 放流口告示牌及相關標示違規情形:

告示牌無登載許可放流水量放流口旁設置不明管線放流口位於週界內

現場部分槽體及管線未標示用途及流向

•繞流偷排:•法源依據:「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52條第1項-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應以核發機關許可之放流口排放。但緊急情形非以繞流排放,不足以搶救人員或處理設施者,不在此限。

查獲不明暗管 已完成封管(查證人員確認) 已完成封管

經由未經許可放流口繞流排放

•輸送或貯存設備有疏漏致污染水體而未及時通報1.法源依據:水污法第28條第1項-事業或污水下水道系統設置之輸送或貯存設備,有疏漏污染物或廢(污)水至水體之虞者,應採取維護及防範措施;其有疏漏致污染水體者,應立即採取緊急應變措施,並於事故發生後3小時內,通知當地主管機關

•任意放置或棄置污泥1.法源依據:水污法第8條-事業、污水下水道系統或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之廢(污)水處理,其產生之污泥,應妥善處理,不得任意放置或棄置

現場堆置大量污泥 袋裝污泥破裂漏出 污泥長期累積系統

•土石加工業1.違反項目:無貯留許可貯留廢水2.處分:裁處3萬元,並限期改善

未設置沉砂池 無貯留許可貯留廢水

未設置遮雨、擋雨、導雨設施

•砂石業者於洗砂過程中,會產生相當細小之砏土懸浮微粒,這些含有細小微粒之廢水,利用傳統的沉澱處理方式處理時,所需的沉澱時間相當長,且效率差。

砂石作業廢水特性

•1立方公尺之砂石產量將產出約2.25立方公尺之廢水量,廢水中懸浮固體物濃度平均值為13,000mg/L,換算每立方公尺廢水約有13kg污泥量。

•一些業者即逕行將含有高濁度之廢水或經前處理後之洗砂廢水逕行放流入河川中,造成河川濁度增加。

•粒徑: 0.002~0.05 mm•SS:10000~15000mg/L•COD:300~1000mg/L

原廢水 初沉池

污泥 廢水經沉澱後

現行廢水處理方法多池沉澱池+曝曬床

問題

•廠商對廢水性質與流量不清楚。•滯留時間不足(表面積負荷高),SS無法有效沉降。

•多池沉澱池設計不佳。

改善處理程序

沉砂池抽水池混凝膠凝沉澱池放流

污泥儲池脫水

再利用

混凝劑

•PAC+Polymer

•新型凝集劑

新型混凝劑 PAC

最適添加劑量

•進行瓶杯試驗(Jar Test)

•實場案例設計及操作,分析處理流程設備之處理效能,利用混凝沉澱池及污泥壓濾為主要處理程序,原水中SS去除率可達99.7%,COD去除率亦可達91%,回收水質不僅符合放流水標準,亦因水質良好可達到全回收零排放之目標;此外經污泥壓濾機脫水後之污泥含水率為30%~40%間,不僅符合法規處理要求,亦降低污泥最終處置成本。

24

•初級沉澱池形狀可分為矩形及圓形

初級處理設施操作維護

圓形及矩形初級沉澱池

25

•進流部份應設整流裝置以免造成渦流偏向流短流等狀況

沉澱池進流整流裝置

初級沉澱池

26

溢流率

溢流率=Q處理之水量(m3/d)/A表面積(m2)

水力停留時間(沉澱時間)

水力停留時間(hr)=V×24/Q

SS去除率與水力停留時間長短有關

過短則使曝氣池負荷增大且縮短活性污泥法之污泥齡導致活性度降低

過長雖然使SS 去除率提高,使流入曝氣池進流水的SS較低,但造成沉澱池佔地面積大。

初級沉澱池操作

27

沉澱污泥之刮泥與排泥 沉澱池刮泥速度需配合沉澱污泥量之多寡來調整,原

則上刮泥速度不宜過快,以避免沉澱污泥擾動而上浮 排泥量若低於污泥產生量將使污泥蓄積於池內,於水

溫偏高時造成塊狀浮於池面 應增加單次排泥量或增加排泥次數。

排泥量若多於污泥產生量,則導致污泥過稀,污泥餅含水率偏高 故應降低排泥量。 排泥宜固定濃度(含水率90~97﹪)定量排出

排泥量通常以流入SS及流出SS之差計算之,如下公式:

初沉污泥量(CMD)=污水量Q(CMD)×(流入SS-流出SS)(mg/L)

污泥含固率(%)×1000

初級沉澱池操作

28

浮渣去除及溢流堰之操作

沉澱池表面常有浮渣蓄積,例如:纖維、毛髮、藻類及浮油,若不定期清除易結成浮塊

清除後之浮渣應儘速予以消化、掩埋或焚化。

溢流堰與溢流渠道平時應防止雜物與水生藻類附著,應定期清洗

平時亦需注意是否溢流堰有破損或不均勻沉陷應立即修復以避免不均勻出水

倘若溢流堰有污泥流出則應注意是否刮泥或排泥有異常狀況,應迅速檢查相關設備

初級沉澱池操作

29

異常情形 原因 對策

污泥上浮 a.刮泥設備故障b.排泥設備故障c.排泥頻率偏低d.流量變化太e.刮泥速度過快

a.維修刮泥設備b.維修排泥設備c.增加排泥頻率d.調整初沉池處理水量e.降低刮泥速度

污泥固體物含量偏低

a.排泥頻率過高b.水量負荷過c.刮泥設備故障d.排泥設備故障

a.增加排泥頻率b.調整處理水量c.維修刮泥設備d.維修排泥設備

初沉池操作異常情形之主要原因及其對策

30

混凝劑之選擇及添加量的決定1. 混凝劑的選擇依去除物質的種類、量、膠體粒子濃度、

水溫、pH、共存鹽類及懸浮物質等而定。

2. 瓶杯試驗,以改變各種操作條件所獲得之試驗結果,做為選定混凝劑及決定必要之加藥濃度和添加量之依據。

3. 當使用無機性混凝劑時,若添加量過多,將使膠體顆粒電位發生逆轉,再度成為安定化之狀態 使用高分子助凝劑時亦相同,若過度加藥會使膠羽表面被

助凝劑破壞,而失去架橋作用

若形成之膠羽過度攪拌,也會導致膠羽破壞而成為微細狀態,因此適當的攪拌強度選定也甚為重要

混凝沉澱

31

混凝沉澱處理

快混槽

使混凝劑與廢水迅速混合,避免發生短流現象

一般停留時間約為1~5min(小規模者約為10~15min),槽內流速通常為1.5m/sec以上

慢混槽

慢混槽凝聚所形成之粒子,通常於流速在9cm/sec以下時發生沉澱,流速75cm/sec以上時則被破壞

應維持流速在15~60cm/sec之範圍

一般停留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

混凝沉澱

32

化學混凝污泥排泥控制

混凝、膠凝程序之管理a.日常維護檢查項目

(1) 凝聚劑使用量及藥劑之補充

(2) 凝聚劑之濃度

(3) 水質檢查(pH、水溫等)

(4) 膠羽生成狀態的檢查(膠羽之大小及形狀等)

(5) 攪拌狀態之檢查(是否維持適當攪拌強度)

(6) 沉澱狀態之檢查(有無上浮物或微細膠羽)

混凝沉澱

33

化學混凝污泥排泥控制

混凝、膠凝程序之管理b.每週維護檢查項目

(1) 加藥泵、電磁閥之檢查(是否正常操作、漏出等)

(2) 加藥泵是否阻塞、破損,並清潔之

(3) 泵、電磁閥、馬達之異音及發熱

(4)污泥體積之檢查(是否凝聚、壓密性等)

c.定期維護檢查事項

混凝沉澱

34

二級處理操作維護

1. 活性污泥法操作2. 曝氣槽之構造3. 曝氣槽之水質指標4. 水質管理與異常對策5. 最終沉澱池6. 生物膜法7. 生物去氮除磷處理

35

處理方式

MLSS(mg/L)

BOD/SS負荷(kg.BOD/kg.SS.d)

反應槽形狀 HRT (hr) SRT

(日)污泥迴流比 備註

標準活性污泥法

1500~2000 0.2~0.4 矩形混合形 6~8 3~6 0.2~0.5 —

階梯法 1000~1500 0.2~0.4矩形多段混合形

4~6 3~6 0.2~0.7 最終渠段

長時間曝氣法 3000~4000 0.05~0.10

矩形多段混合形

16~24 13~50 0.75~1.5 無最終沉澱池

氧化渠法 3000~4000 0.03~0.05

繞流式完全混合

24~48 8~50 0.5~1.5好氧:缺氧容積比1:1,無最初沉澱池

分批式活性污泥法

高負荷1500~2000低負荷3000~4000

高負荷0.2~0.4低負荷0.03~0.05

矩形完全混合形

16~2424~28

範圍廣 — 循環3~4次/

生物處理法各項參數

36

1. 水溫:一般曝氣槽溫度以20~30℃為理想。

2. PH:以6.0~8.5之範圍為宜,最適pH值7.2~7.4

3. MLDO:MLDO為表示活性污泥淨化作用所需之氧量是否充分之測定,2~3mg/L為宜

4. MLSS:MLSS為檢討BOD-SS負荷、污泥齡(SRT) 等,標準活性污泥法及階梯曝氣法之MLSS大都在1,500~3,000mg/L之範圍。

5. MLVSS:MLVSS以推測活性污泥中之微生物量為目的之測定。MLVSS與MLSS之比率通常為55~80%

曝氣槽之水質指標

37

6. SV:一般標準活性污泥法階梯式曝氣法之SV維持為15~20%。

7. 活性污泥生物:正常的活性污泥以原生動物為多,而以纖毛蟲類和根足蟲類較佔優勢

8. 迴流污泥之SV:迴流污泥之SV,為檢討迴流污泥量及最終沉澱池之排泥量所需之檢驗項目。迴流污泥之SV,除特殊情形外,以調節至90%左右為宜

9. RSSS:為檢討迴流污泥量及剩餘污泥量所需之水質項目

10. RSVSS:為推測活性污泥中生物量的項目。RSVSS與RSSS之比率通常約55~70%,

曝氣槽之水質指標

38

活性污泥之呼吸速度

曝氣槽之水質指標- MLDO

MLDO為表示活性污泥淨化作用所需之氧量是否充分之測定

MLDO與活性污泥之呼吸速度之關係如圖所示

由圖上可知當MLDO大於0.3mg/L以上,對於活性污泥之處理機能就無影響

顧及流入水量及水質的變化,應維持槽內流入口0.5~1.0 mg /L,流出口2~3mg/L以上為宜

39

曝氣槽之水質指標- 活性污泥生物

正常的活性污泥以原生動物為多,而以纖毛蟲類和根足蟲類較佔優勢。原生動物中之纖毛蟲類可區分為下列三類,可依其組成比及個體數,藉以判斷活性污泥之淨化能力:

(1)活性污泥性纖毛蟲類:為出現於活性污泥之淨化能力高者。(2)中間污泥性纖毛蟲類:此類大多出現於活性污泥之淨化力降低或恢復期。(3)非活性污泥性纖毛蟲類:大多出現於開始操作之初期或活性污泥淨化能力惡化時。

活性污泥中出現之代表性原生動物及操作正常或不正常出現之原生動物如下圖曝氣槽生物指標所示。

40活性污泥原生動物例 操作正常或不正常時出現之原生動物

曝氣槽生物指標

41

依據水質檢驗結果,調整曝氣槽操作控制條件,以維持正常運轉,其控制指標包括:SVI、食微比(F/M)、污泥停留時間及迴流污泥量等。

•1.SVI(Sludge volume index)

–SVI為由MLSS及SV,依下式計算之:

–SVI=

•例如SV 20%,MLSS 2,000mg/L時

•SVI= =100

•SVI愈大,活性污泥之沉降性及濃縮性愈低。

•標準活性污泥法之污泥容積指標介於50~150係表示污泥沉降性良好。

曝氣槽操作控制-SVI

)L/mg(MLSS10(%)SV 4

000,21020 4

42

•BOD-SS負荷或稱食微比(Food to microorganism ratio, F/M)

•BOD-SS負荷若過高,則流入水將因無法充分處理而流出,反之若負荷過低,則因活性污泥之體內呼吸比率高,皆會使處理效率降低。

•BOD-SS負荷,可以下式計算之:

•BOD容積負荷(volumetric loading),以下式計算之:

曝氣槽操作控制-BOD-SS

)/(平均)(曝氣槽容量)/(流入水平均)/(流水廢水量

=)/(

負荷3

3

LmgMLSSmLmgBODdm

dayMLSSkgBODkgSSBOD

000,1)m()L/mg(BOD)d/m(

)daym/BODkg(BOD

3

3

3

曝氣槽容量流入水平均流水廢水量

=容積負荷

43

•污泥停留時間(Biological Solid Retention Time, BSRT或Mean cell Residence Time, MCRT θ,以下簡稱SRT c)

•污泥停留時間為MLSS在曝氣槽之平均停留時間,與BOD-SS負荷同樣,為判斷其操作是否適當的指標。

•污泥停留時間之適當範圍,依活性污泥法之各種處理方式而異。而曝氣時間,大多不考慮迴流污泥量,而以下式計算之:

曝氣槽操作控制-污泥停留時間

)/(濃度放流水)/(放流污流污)/(廢棄污棄污泥)/(廢棄污棄污)/(平均)(曝氣槽體積

=)(

污泥停留時間33

3

LmgSSdmLmgdmLmgMLSSm

SRT

小時24)/(流入廢水量

)(曝氣槽容積=)小時(曝氣時間 3

3

dm

m

44

水質管理與異常對策-活性污泥生長狀況鑑別依據

污 泥 類 型 鑑 別 依 據

(1)正常污泥(膠羽形成者)

金黃棕色,有霉臭味,上澄液略呈混濁帶淡棕色和金黃色。具有良好的沉降性;SVI = 90 ~ 120,沉降計(SV30)在30 % ~ 40 %。

(2)細小膠羽污泥(多量固體物流出)

上澄液常有細小懸浮污泥顆粒,有兩種情況:(1)灰黑色,惰性,低BOD,污泥老化。(2)和正常污泥相似,淡棕色但有部分不能沉降或上升,高BOD,污泥未成熟。

(3)翻騰污泥(固體物沖失)

正常污泥但不沉降,由於水利超負荷或部分沉澱池間流量分配不平均。(如兩個以上沉澱池)

(4)厭氧腐敗污泥 腐敗污泥-成暗棕色至黑色。由於可沉降污泥停留時間過長致分解產生CO2氣體附於污泥表面。

(5)過量曝氣污泥 正常污泥中含有氣泡,由於含油脂會影響氣泡釋出所致。

45

污 泥 類 型 鑑 別 依 據

(6)分散性成長的污泥

顏色---白色、棕色、灰色或黑色。不沉降---顆粒經過30分鐘靜置仍然懸浮於水中。此為在混合液中微生物生態系尚未形成,一般在廢水中溶解有機物濃度相當高時會產生此種現象。

(7)失去膠凝作用的污泥

污泥遭受某種異變所致。上澄液極端混濁且不易沉降。為暫時性現象,當異變過後污泥即會形成。

(8)上浮污泥 短暫性,數量少時屬正常現象。此類污泥成纖維狀,有可能是由死的酒杯狀纖毛蟲所組成,亦可能是死的輪蟲或被真菌殺死的線蟲。甚至有可能是土壤絲菌屬(Nocardia)。

水質管理與異常對策-活性污泥生長狀況鑑別依據

46

污 泥 類型

鑑 別 依 據

(9)上升污泥(脫氮)

在30分鐘以內沉降良好,但由於脫氮所產生的氣體留在裏面,污泥變得比水輕而上浮,大量淡棕色污泥浮在水面。硝化作用常在溫暖的季節中發生,一般是五月到九月,發生硝化時放流水中硝酸鹽濃度高,於實驗室檢驗氮化合物將可幫助操作人員確定上述問題。例如在冬天低溫時,平均硝酸鹽濃度是0.8 ~ 2.5 ppm,夏天增加到10 ~ 15 ppm。硝化時pH降低,需氯量增加。

(10)膨化污泥

有兩種可能現象:(1)具有高SVI和低沉降率之膠羽污泥,膠羽污泥有很大的面積和含有結合水。此種現象通常是氧化不足的污泥,即未成熟的污泥。(2)絲狀污泥-淡棕色、灰色或白色,有甜味或水果味。沉降緩慢,SVI達180或更大。上澄液頗為乾淨但非常少。污泥顆粒有絲狀。

水質管理與異常對策-活性污泥生長狀況鑑別依據

47

•最終沉澱池為使混合液沉澱分離•最終沉澱池的沉澱效果,受活性污泥之性質所影響。

–凝聚性

–沉降性及壓密性

–操作條件(停留時間、水面積負荷及溢流堰負荷)

–水理條件(密度流或短流)

•最終沉澱池上澄水之水質有時即為放流水,應注意污泥之上浮或溢流狀態

•水質檢驗結果加以綜合判斷,進行適當的操作控制。

•最終沉澱池水質管理上必要之檢驗項目如下介紹。

最終沉澱池

48

•1.最終沉澱池操作水質指標

–(1)pH:應為6.8~7.2。–(2)透視度:通常在30cm以上。–(3)SS:多在20mg/L以下

–(4)BOD:一般在20mg/L以下較多又水溫高或污泥齡(SRT)長時,由於硝化導致BOD升上。

–(5)COD:放流水之水質標準,目前我國都以COD為指標。

–(6)DO:MLDO在正常(2~3mg/L)值。

–(7)大腸菌群數:正常活性污泥操作下,處理水中之大腸菌群數大多在1,000個/mL以下

最終沉澱池-水質指標

49

•沉澱池之操作參數項目 最大時流量 最大日流量 平均日流量

表面溢流率(m3/m2-day) 40~48 30~50 16~32

固體負荷率(Kg/m2-Hr) ≦9.8 6 ~ 8 4.9~6.8

有效水深(m) 3 ~5

堰負荷(m3/m-day) 125 ~ 375

水力停留時間(hr) 1.5 ~ 2.5

流速(m/min) < 1.2

最終沉澱池-操作參數

50

五、消毒處理設施操作維護

消毒主要是將水傳染之致病菌,包括細菌(bacteria)、濾過性病毒(virus)及阿米巴囊(amebiccyst),消毒之目的即在使病菌失去活性,消毒方法有化學加藥法、紫外線及臭氧消毒等,一般污水廠多數採用氯氣或次氯酸鹽作為消毒劑,消毒方法介紹如下

1. 氯消毒2. 次氯酸鈉消毒3. 紫外線消毒4. 臭氧消毒

51

•次氯酸鈉以溶液供應,其強度由1.5-15 %,而通常以3 %為最大強度

•運輸費用即成為此品劑使用方面之限制因素。

•濃度高時極易分解,且見光見熱時亦受影響而促進分解,必須存放於陰冷及防蝕設備中

•考慮腐蝕與有毒氣體釋出之問題,在實際操作時pH值一般以7.5為佳。

次氯酸鈉消毒

52

•機械脫水設備之特性比較帶壓脫水 離心脫水 加壓過濾

凝聚劑使用種類及比率

高分子凝聚劑(1%)

高分子凝聚劑(1%)

消石灰(30-40%)氣化鐵(5-10%)

採作特性 1.構造簡單2.濾布過長時有蛇行問題

1.構造為密閉式操作管理容易2.由於高速迴轉有摩損

操作為濾板污泥壓入,壓榨。為間歇性操作。

泥餅含水率(%) 76-78 78-80 63-65

附屬設備 較少,需面積稍大

較少,需面積稍小

較多,需面積稍大

電力消耗 少 大 大

使用情形 多 多 少

污泥脫水

53

•帶濾式污泥脫水機係由污泥調理裝置、重力排水區、加壓脫水區、濾布、滾輪、濾布蛇行矯正裝置及濾布清洗裝置等組成

帶濾式污泥脫水機

帶壓脫水機(Belt Press)

54帶濾式污泥脫水機

帶濾式污泥脫水機

55加壓過濾污泥脫水機

加壓過濾機(Filter Press)

污泥經油壓板框往覆加壓脫水時,水分被絞出濾室內充滿泥餅時,泥餅由於自重從濾布剝落,亦可使用濾布振動機振落污泥餅

56

加壓過濾污泥脫水機

加壓過濾污泥脫水機

57

•乾燥床原理–自然過濾乾燥,污泥分離液由底部收集並排出,其餘水分則曬乾蒸發

污泥乾燥床

58

•曬乾床之構造:

–最上層配置20 ~ 30公分厚之粗砂層

–底層為20 ~ 30公分厚之礫石層,礫石為3~ 25mm之級配料

–最下層則為適當坡度之混凝土面,於最深處設置陶管,以收集重力排出之濾過液,並迴流至處理單元再處理

污泥乾燥床

廢水處理設施功能查核與應變廢水處理設施功能查核與應變

60

•3.沉砂設備• (1)常見操作缺失:

–抽砂設備故障未能正常排砂,大量泥砂淤積池底。• (2)查核要領:

–A.檢視沉砂池排泥(抽泥)設備及除砂設備運轉情形。–B.檢視底部積砂及遮流板裝設情形,以避免短流發生。

•4.調勻設備• (1)常見操作缺失:

–調勻池散氣量不足或攪拌裝置故障,造成懸浮物質沉積,使池內發生腐敗發臭

–調勻池底堆積物累積導致容量不足,無法發揮調節功能。• (2)查核要領:

–A.檢視調勻池送風量及攪拌裝置運轉是否達均勻效果–B.檢測池底是否有沉積物及其沉積情形–C.宜有12小時以上之水力停留時間

61

•5.除油設備• (1)常見缺失:

–油脂去除效率不良,放流水中可見油脂排出。

• (2)查核要領:–A.檢視浮渣槽容量是否足夠。

–B.檢核浮渣刮板之磨損及運轉情形。

–C.檢視木板粘附油脂迴轉時是否將油脂帶至出口處。

浮除情形

62

•2.初級沈澱單元• (1)常見缺失:

–刮泥機設備停止運轉、排泥管阻塞或溢流堰出水不均等,導致污泥上浮、浮渣溢流,污水呈黑色發臭及發生短流現象,無法發揮初級沈澱功能。

• (2)查核要領:

–A.檢視污泥膠羽狀況。

–B.檢查刮泥板、污泥泵、排泥管等設備是否正常運轉及無阻塞。

–C.檢視溢流堰設置位置及阻流板是否損壞。

–D.初沉池進流端及出流端直線位置之污泥,應低於水深之二分之一。

63

•3.化學混凝沈澱系統•化學混凝單元加藥攪拌應掌握最佳

操作條件,以形成良好膠羽。•化學混凝系統分為快混及慢混,快

混轉速太慢,藥劑無法完全混合攪拌均勻;慢混轉速過快,破壞膠羽的形成,太慢會發生沉澱現象。

•應注意項目包括:適度調整快混及慢混攪拌G值、確實執行瓶杯試驗(Jar test)以求最佳操作參數(藥劑種類、加藥量、pH、G值等)

•快混G值範圍在500-1000S-1,慢混的G值範圍則控制在30-60S-1

•混凝劑採鋁鹽者,混凝池pH應維持4.5-8.0之間,採鐵鹽者 pH應維持4.01-12.0之間、凝聚槽內應有足夠之停留時間。

膠凝池

膠羽情況

64

•(1)快混處理單元•A.常見缺失:加藥情形不理想、pH值變動影響混凝效果。•B.查核要領:

–a. 檢測加藥機運轉是否正常,加藥量是否足夠。–b. 檢測加藥機入口過濾網是否有阻塞情形。–c. 檢視污泥產出量是否正常,是否質量平衡。–d. 檢查排泥及刮泥運作是否正常。–e. 檢測pH值是否在合理加藥範圍內。

•(2)慢混處理單元•A.常見缺失:同快混單元之常見缺失及藻類生長等問題。•B.查核要領:

–a. 檢測攪拌機及加藥泵運轉是否正常。–b.若藥劑為Polymer等粉狀物,則檢視加藥機入口過濾網是否有阻塞情形。

–c. 檢視膠羽成形狀況以評估加藥量是否恰當。–d. 檢測pH值是否在合理加藥範圍內。–e.檢視表面外觀是否有青苔藻類生長。

65

二級處理設施•1.生物處理系統

–二級生物處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厭氧處理法,其中仍以標準活性污泥法為主流,其他活性污泥法修正法,皆以標準活性污泥法為主做部份修正而來,就一般活性污泥曝氣槽之操作缺失及查核要領說明如下。

• (1)常見操作缺失:–曝氣槽溶氧量不足導致微生物死亡,生物生長環境條件不良皆會影響微生物生長、代謝、轉換及膠凝,導致生物系統處理成效不彰。

• (2)查核要領:–A.鼓風機運轉是否正常,若發生異常應快速修復。–B.檢視槽體內曝氣狀況,是否有曝氣不均之情形,散氣盤是否脫落或破裂,曝氣氣泡是否過大情形。

66

• (2)查核要領(續):–C.每日檢測水質指標

•a. 溶氧值應維持1-3 mg/L。•b.水溫以20-30℃為理想。•c. pH調整以6-8.5之間為宜。•d. MLSS大多在1500-2000 mg/L之間。•e. SVI應介於50-150 mL/g之間。•f. SV30維持在15-20%之間。•g.檢視生物相應以原生動物為主(纖毛蟲和根足類)。•h.營養份一般比例BOD:N:P:Fe=100:5:1:0.5為佳。

–D.檢測曝氣槽SV30沉降狀況、鏡檢微生物相及膠羽外觀組成,以判斷及控制水質,參考30分鐘沉降試驗觀察結果及應對,進行微生物相診斷。

–E.活性污泥曝氣槽若為接觸曝氣生長者,應定期反沖洗,避免濾材阻塞。

67

30分鐘沈降試驗觀察結果及應對指示

68

30分鐘沈降試驗觀察結果及應對指示

69

以高倍率顯微鏡觀察時,發現有分散狀細菌點存在

對於很細的SS,其形狀的判斷不容易。污泥無濃淡之分

10-20μm波豆蟲( )

20μm( )

20-25μm( )

5-6μm( )

10-30μm( )

6-10μm側滴蟲

( )

5-20μm部分呈群體狀氣球屋滴蟲( )

20μm( )

5-10μm(M )

10-15μm滴蟲( )

20-40μm( )

膠羽

細胞口

膠羽狀態

SV

微生物相

攝食法

分散細菌

藉鞭毛的搖動使分散狀細菌從細胞進入

長鞭毛與攝食無關

波豆蟲( )之攝食法

每一個體皆呈自由游泳狀,輪廓不明顯

鞭毛

鞭毛

ccma(2006/10)

負荷過高時極差狀態之微生物相

70

明顯的有20-30μm之膠羽,以高倍率觀察時,仍有相當多分散狀細菌

長時間放置時可獲得上澄液,污泥呈濃淡之分

30-50μm膜帶蟲

( )

30-50μm尾絲蟲

( )

30-90μm豆形蟲

( )

50-200μm四膜蟲

( )

20-100μm腎形蟲

( )

100-300μm草履蟲

( )

細胞口

膠羽狀態

SV

微生物相

攝食法

分散細菌

ccma(2006/10)

30-50μm( )

水流

草履蟲 ( )之攝食法

纖毛

每一個體皆呈自由游泳狀

負荷尚高時之微生物相

71

膠羽凝聚性良好,膠羽有大至500μm者,膠羽周圍還未凝聚得很完整,分散狀細菌呈集中狀

污泥的沈降性好,污泥的界面不很明顯

100μm漫遊蟲

( )

100-150μm裂口蟲

( )

100-150μm尖毛蟲

( )

50-100μm斜管蟲 ( )

膠羽狀態

SV

微生物相

攝食法

ccma(2006/10)

100-150μm( )

在膠羽的周邊活動,也遊入膠羽裡面,而與膠羽緊密著

斜管蟲 ( )之攝食法

口(咽頭)

集中在膠羽的界面之分散狀細菌

凝聚之膠羽

漫遊蟲( )之攝食法

口(細胞口)

膠羽

膠羽

凝聚之膠羽

即將轉好時之微生物相

72

處理良好時之微生物相

73

負荷低︹SRT長︺時之微生物相

74

•2.沉澱處理設備• (1)常見缺失:刮泥機、污泥泵設施無法正常運轉,污

泥沉積於沉澱池內,造成短流情形,降低沉降效果;浮渣收集斗無法正常運轉去除浮渣或上浮之污泥。

• (2)查核要領:

•A.檢視沉澱池是否有短流現象。

•B.檢視刮泥機、浮渣收集斗運轉是否正常。

•C.檢視污泥抽泥泵是否正常運作,及抽泥量是否正常。

75

沉澱池之缺失

沉澱池溢流處有綠藻生長,且溢流水不平整。

沉澱池發現有浮萍問題,應正常操作定期清除處理。

76

貳、查核計畫之規劃與執行污水廠之查核工作可分為外部稽查評鑑及內部自我查核二

種:–外部稽查評鑑通常為主管機關查核污水廠處理運作效能之功能查核及績效評估

–內部自行查核工作為污水廠操作運轉所規劃執行之每日巡檢及相關表單之操作記錄等

各項查核之規劃執行說明如下:–一、功能查核

•書面查核•設施查核•管線流向清查

–二、績效評估–三、每日巡檢查核

77

一、功能查核•1.書面查核

–用藥量、用電量、處理水量及污泥委外清運紀錄或憑證等書面資料查核。

–許可水措核定之資料為基準,單元處理設施有效容積與實際容積查核,合理推估其質量平衡。

•2.設施查核–現場監測水質可包括溫度、溶氧、導電度、SV30、pH值,分析各單元之效能。

–處理效能分析可依據操作參數(SVI、MLSS、MLVSS、SV30 、停留時間、表面負荷、F/M、BOD負荷)合理性分析來評估。

–質量平衡合理性推估查核:可依操作參數及單位時間處理水量及用電量來推估,以及廢水水質水量處理成效、污泥清運記錄比對污泥產生量之合理性。

78

•3.管線流向清查

–管線類別流向標示查核及異常管線流向(處理設施單元-單元間進行導電度偵測,單元-單元間導電度若有大幅滑落,表示兩測點間有流向異常,可能有繞流或有稀釋水流入系統所致)

二、績效評估–污水廠相關之操作維護績效依各項目訂定量化指標及權重計算,項目可分為:

•管理

•操作

•維護

•稽查檢驗

79

三、每日巡檢查核•1.廢水處理流程

–掌握水質狀況–詳細資料記錄

•2.設備操作–設備啟動檢查–操作運轉檢查–關機後之檢查

•3.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工作無障礙及整潔寛廣

80

執行查核工作•現場查核追蹤規劃:

–排定查核人員及頻率–現場執行巡檢查核工作–查核異常呈報–異常情形改善–追蹤及複查–呈報結案等

•現場操作應記錄保存項目:–累計用電度數(每日記錄)–水量計讀數(每日記錄)–廢(污)水處理設施使用藥品量(每月統計)–污泥之產生、貯存、清運量(應按次記錄,每月統計)–紀錄、單據或發票(影本)應保存三年

81

查核結果實例介紹

管線腐蝕 脫水機老舊

82

調整池一端曝氣良好 調整池另一端無曝氣效果

83

曝氣池進水口處發泡現象 溢流堰上過多青苔

84收集調整池含大量泡沫 pH調整槽含大量泡沫

85

初沉污泥堆積 吸管抽除效果不佳

86

•二、鉻電鍍工廠

混凝池攪拌機老舊 脫水機老舊

87

攪拌機過於老舊 流量計鏽蝕嚴重

關心小叮嚀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任何廢水處理設施都需要進行每日檢點,避免操作疏失。

•天知、地知、你知、良心知:千萬不要心存僥倖進行繞流、偷排、稀釋等不法情事。

•好山、好水、好環境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最佳禮物,不要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