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旅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2/3158/3158_24.pdf ·...

1
24 台灣教會公報 2012年9月3日~9月9日/3158期 性之旅 文圖 王晉華 基督信仰 印地安人 Mapuche 美國有2座印地安博物館,其中一座 位於華盛頓特區。美洲原住民(印地安 人)博物館開幕於2004年,是史密森尼 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 19座展覽館中新近設立的。參觀動線由 頂樓起始,從4樓的原始信仰及歷史源起 拾階而下,3樓呈現當代印地安人的生活,2 樓則鎖定切薩皮克灣區(Cheasapeake Bay Region)的生活樣貌。以下我選出幾個具代 表性的美洲原住民族群來介紹。 中南美文化淵源 Yupik是愛斯基摩人(Eskimo)的一支, 分布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西部與西南部, 長相神似日韓民族,與我們認知的美洲原住 民相貌略有出入。傳統的Yupik族人以獵捕 海豹與鮭魚維生,生活環境困苦,讓人聯想 1922年的默片電影紀錄片《北方的南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族人為求生存 「逐獵物而居」,因為天然資源匱乏,無法 像溫熱帶的原住民發展出精細的工藝技術。 北美原住民和中南美文化有很深的淵 源,馬普切人(Mapuche)是其一,日常生 活運作由政治領袖「longko」和宗教領袖 「m a c h i」分掌。「m a c h i」通常由女性出 任,採師徒制傳承,負責執行宗教儀式。 Qeqchi Maya是知名的中美洲三大古文 明馬雅文化的分支,分布在瓜地馬拉。馬雅 文明的後裔駁雜,語言、信仰與民情風俗不 一,但都傳承了馬雅的宇宙觀。 Quechua則是中美洲另一古文明印加 (Inkas)的後裔,分布於安地斯山脈、祕 魯境內。宗教領袖「pagus」帶領族人進行 古老的敬神儀式,每年有數以千計的族人 前往祕魯的庫斯科(Cusco)參與星雪祭典 (Qoyllur Rit’ i)。 印地安人也有貌似白種人的人種,譬如 Hupa分布於美國加州的西北部,相貌似歐洲 人;目前仍有2000人居住在胡巴谷(Hoopa Valley)印地安人保護區內。 傳統文化的喪失 館方採訪具代表性的原住民,陳列他們 的故事與相片。我發現幾乎所有人的姓名都 「英語化」,僅有南美洲祕魯的Quechua人 仍保有原姓名拼音,新墨西哥州的Pueblo則 保有傳統姓氏,諸如Naranjo、Chavarria, 但全面使用英語系名字,如非看到本人,壓 根不會認為他是印地安人。改名換姓的歷 程,類似美國的非洲裔族群(黑人)。 美洲原住民喪失的不只是語言,被迫放 棄、接受同化的還有宗教信仰。譬如亡靈日 (The Day of the Dead)本是中美洲當地原 住民的習俗,他們相信已逝的先祖,在夏末 的1個月祭典期間,其亡靈會回來團聚。但西 班牙的殖民者,為了移風易俗,就將亡靈日 與天主教的All Saint’ s Day和All Soul’ s Day 結合,改到了11月的1、2兩日。 文化的強勢入侵,對原住民生活型態造 成衝擊,譬如在Yupik的紀錄報導中,早些 年還能看到族人駕著雪橇前去狩獵,現在卻 乘摩托動力雪車,狩獵用具也早已不再是魚 叉,而是殺傷力強大的魚槍。此種違和感, 更常出現在年輕成員中,像是帶著眼鏡的小 孩、染著紅髮的青少年……文明與科技帶來 的便利與舒適,是任誰都不能抵抗的,但相 對也造成某些傳統的流失、甚至滅絕。 1492年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發 現了新大陸,卻帶來殖民、掠奪與毀滅性的 災難。1492年到1650年之間,光是疫病就 讓印地安人滅絕了90%。1620年五月花號 駛抵麻州普利矛斯。英國清教徒在印地安人 的幫助之下,逐漸習得狩獵、捕魚與農耕的 技巧,雙方歡慶豐收的日子,演化成後來的 感恩節。部分激進的印地安人認為感恩節是 白人文明的洗腦機制,企圖淡化對印地安人 種族屠戮與長期不公不義的歷史記憶。 基督信仰的折衝 歐陸文明帶來了基督教信仰。時至今日, 絕大部分印地安人稱自己為基督徒;他們經 歷了類似台灣原住民由原始祖靈信仰改宗為 基督徒的過程。 此外,如同明清時期天主教傳教士在東 亞的宣教方式,歐陸教徒在新大陸使用的策 略也是保留原住民的先祖教誨,而非即刻摒 棄傳統信仰。不過,早期新英格蘭地區的清 教徒,則曾用過高壓手段逼迫美洲原住民改 宗。他們把原住民隔離在一種叫做Praying Towns的營地,嚴禁原生的信仰膜拜,甚至 以處死威脅繼續拜偽神的印地安人。 第一本在美洲完整發行的聖經,是以麻 薩諸塞印地安語(Massachusett)所撰的 Up-Biblum God,由公理會的傳教士艾略特 (John Eliot)於1663年編纂完成。在寫書 之前,他足足花了15年學習麻薩諸塞語,對 於印地安人宣教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差遣於 印地安部落的使徒」稱號。 寄宿學校的工藝訓練 自1879年,美國政府在全國各地開辦了 24個專供印地安學童寄宿的學校。創辦人普 萊特(Richard Henry Pratt)試圖說服部落 耆老,印地安人之所以失去大半土地,是由 於缺乏知識,如果讓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 就有能力保護自己,而擁抱基督教文化,將 會贏得主流白人的接納。於是,印地安人紛 紛將孩子送到白人的地盤就讀寄宿學校。 然而,這些學校均強迫性傳達基督教信 仰,並採行軍事化管控,禁止使用母語交 談,規定學生必須另取英文名字。誠然,有 些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從而脫貧,過著原鄉 無法提供的文明生活;但多數人因而跟原生 文化脫節、歷史認同斷根、族群意識模糊。 近代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19世紀後期成立 的印地安人工藝學校,只不過把學童訓練成 一群工農階級,卻剝奪了他們的原始認同與 信仰,以及身為原民的自由與尊嚴。 母語聖經保留民族知識 基督教在印地安人社群當中背負了壓迫 和壓制居民的原罪,直到美國基督教傳教士 湯申威廉(William Cameron Townsend) 出現,才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湯申威廉於 1917年航行到中美洲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 文聖經。當他在Cakchiquel Maya的部落傳 教時,卻發現西班牙文聖經對於改變印地安 人的信仰成效不彰,他認為原住民需要一本 母語撰寫的聖經。他發現先前西班牙殖民的 天主教信仰,因為語言問題及西班牙人著重 經濟剝削,無法打動當地的原住民。於是他 花了14年學習Cakchiquel族語,並創設了 Robinson聖經基金會,從美國方面得到捐 助,陸續成立學校、醫療院所、建立電力設 施、咖啡工廠以及農具設備商行,逐漸改善 了當地赤貧的生存環境。 湯申威廉漸次引入西方科技文明,教導當 地人實行資本主義,以獲取經濟上的富足。 並招攬志同道合之士,將福音傳給居住於墨 西哥與中南美洲的原住民;他們將聖經翻譯 成兩百多種原民語言,保存了語言以及民族 的知識與智慧。

Transcript of 性之旅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2/3158/3158_24.pdf ·...

Page 1: 性之旅 - weekly.pctpress.org.twweekly.pctpress.org.tw/2012/3158/3158_24.pdf · 分布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西部與西南部, 長相神似日韓民族,與我們認知的美洲原住

24 台灣教會公報 2012年9月3日~9月9日/3158期

性之旅知

文圖王晉華

基督

信仰

印地

安人

的礙

入口的青銅鑄像「水牛舞者2號」

印地安人母語寫成的聖經譯本

Mapuche

族人祈福儀式的裝扮

傳統印地安人的面具

美國有2座印地安博物館,其中一座

位於華盛頓特區。美洲原住民(印地安

人)博物館開幕於2004年,是史密森尼

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

19座展覽館中新近設立的。參觀動線由

頂樓起始,從4樓的原始信仰及歷史源起

拾階而下,3樓呈現當代印地安人的生活,2

樓則鎖定切薩皮克灣區(Cheasapeake Bay

Region)的生活樣貌。以下我選出幾個具代

表性的美洲原住民族群來介紹。

中南美文化淵源

Yupik是愛斯基摩人(Eskimo)的一支,

分布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西部與西南部,

長相神似日韓民族,與我們認知的美洲原住

民相貌略有出入。傳統的Yupik族人以獵捕

海豹與鮭魚維生,生活環境困苦,讓人聯想

1922年的默片電影紀錄片《北方的南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族人為求生存

「逐獵物而居」,因為天然資源匱乏,無法

像溫熱帶的原住民發展出精細的工藝技術。

北美原住民和中南美文化有很深的淵

源,馬普切人(Mapuche)是其一,日常生

活運作由政治領袖「longko」和宗教領袖

「machi」分掌。「machi」通常由女性出

任,採師徒制傳承,負責執行宗教儀式。

Qeqchi Maya是知名的中美洲三大古文

明馬雅文化的分支,分布在瓜地馬拉。馬雅

文明的後裔駁雜,語言、信仰與民情風俗不

一,但都傳承了馬雅的宇宙觀。

Quechua則是中美洲另一古文明印加

(Inkas)的後裔,分布於安地斯山脈、祕

魯境內。宗教領袖「pagus」帶領族人進行

古老的敬神儀式,每年有數以千計的族人

前往祕魯的庫斯科(Cusco)參與星雪祭典

(Qoyllur Rit’i)。

印地安人也有貌似白種人的人種,譬如

Hupa分布於美國加州的西北部,相貌似歐洲

人;目前仍有2000人居住在胡巴谷(Hoopa

Valley)印地安人保護區內。

傳統文化的喪失

館方採訪具代表性的原住民,陳列他們

的故事與相片。我發現幾乎所有人的姓名都

「英語化」,僅有南美洲祕魯的Quechua人

仍保有原姓名拼音,新墨西哥州的Pueblo則

保有傳統姓氏,諸如Naranjo、Chavarria,

但全面使用英語系名字,如非看到本人,壓

根不會認為他是印地安人。改名換姓的歷

程,類似美國的非洲裔族群(黑人)。

美洲原住民喪失的不只是語言,被迫放

棄、接受同化的還有宗教信仰。譬如亡靈日

(The Day of the Dead)本是中美洲當地原

住民的習俗,他們相信已逝的先祖,在夏末

的1個月祭典期間,其亡靈會回來團聚。但西

班牙的殖民者,為了移風易俗,就將亡靈日

與天主教的All Saint’s Day和All Soul’s Day

結合,改到了11月的1、2兩日。

文化的強勢入侵,對原住民生活型態造

成衝擊,譬如在Yupik的紀錄報導中,早些

年還能看到族人駕著雪橇前去狩獵,現在卻

乘摩托動力雪車,狩獵用具也早已不再是魚

叉,而是殺傷力強大的魚槍。此種違和感,

更常出現在年輕成員中,像是帶著眼鏡的小

孩、染著紅髮的青少年……文明與科技帶來

的便利與舒適,是任誰都不能抵抗的,但相

對也造成某些傳統的流失、甚至滅絕。

1492年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發

現了新大陸,卻帶來殖民、掠奪與毀滅性的

災難。1492年到1650年之間,光是疫病就

讓印地安人滅絕了90%。1620年五月花號

駛抵麻州普利矛斯。英國清教徒在印地安人

的幫助之下,逐漸習得狩獵、捕魚與農耕的

技巧,雙方歡慶豐收的日子,演化成後來的

感恩節。部分激進的印地安人認為感恩節是

白人文明的洗腦機制,企圖淡化對印地安人

種族屠戮與長期不公不義的歷史記憶。

基督信仰的折衝

歐陸文明帶來了基督教信仰。時至今日,

絕大部分印地安人稱自己為基督徒;他們經

歷了類似台灣原住民由原始祖靈信仰改宗為

基督徒的過程。

此外,如同明清時期天主教傳教士在東

亞的宣教方式,歐陸教徒在新大陸使用的策

略也是保留原住民的先祖教誨,而非即刻摒

棄傳統信仰。不過,早期新英格蘭地區的清

教徒,則曾用過高壓手段逼迫美洲原住民改

宗。他們把原住民隔離在一種叫做Praying

Towns的營地,嚴禁原生的信仰膜拜,甚至

以處死威脅繼續拜偽神的印地安人。

第一本在美洲完整發行的聖經,是以麻

薩諸塞印地安語(Massachusett)所撰的

Up-Biblum God,由公理會的傳教士艾略特

(John Eliot)於1663年編纂完成。在寫書

之前,他足足花了15年學習麻薩諸塞語,對

於印地安人宣教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差遣於

印地安部落的使徒」稱號。

寄宿學校的工藝訓練

自1879年,美國政府在全國各地開辦了

24個專供印地安學童寄宿的學校。創辦人普

萊特(Richard Henry Pratt)試圖說服部落

耆老,印地安人之所以失去大半土地,是由

於缺乏知識,如果讓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

就有能力保護自己,而擁抱基督教文化,將

會贏得主流白人的接納。於是,印地安人紛

紛將孩子送到白人的地盤就讀寄宿學校。

然而,這些學校均強迫性傳達基督教信

仰,並採行軍事化管控,禁止使用母語交

談,規定學生必須另取英文名字。誠然,有

些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從而脫貧,過著原鄉

無法提供的文明生活;但多數人因而跟原生

文化脫節、歷史認同斷根、族群意識模糊。

近代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19世紀後期成立

的印地安人工藝學校,只不過把學童訓練成

一群工農階級,卻剝奪了他們的原始認同與

信仰,以及身為原民的自由與尊嚴。

母語聖經保留民族知識

基督教在印地安人社群當中背負了壓迫

和壓制居民的原罪,直到美國基督教傳教士

湯申威廉(William Cameron Townsend)

出現,才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湯申威廉於

1917年航行到中美洲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

文聖經。當他在Cakchiquel Maya的部落傳

教時,卻發現西班牙文聖經對於改變印地安

人的信仰成效不彰,他認為原住民需要一本

母語撰寫的聖經。他發現先前西班牙殖民的

天主教信仰,因為語言問題及西班牙人著重

經濟剝削,無法打動當地的原住民。於是他

花了14年學習Cakchiquel族語,並創設了

Robinson聖經基金會,從美國方面得到捐

助,陸續成立學校、醫療院所、建立電力設

施、咖啡工廠以及農具設備商行,逐漸改善

了當地赤貧的生存環境。

湯申威廉漸次引入西方科技文明,教導當

地人實行資本主義,以獲取經濟上的富足。

並招攬志同道合之士,將福音傳給居住於墨

西哥與中南美洲的原住民;他們將聖經翻譯

成兩百多種原民語言,保存了語言以及民族

的知識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