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1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编辑 贾 猛 丰贤胜 美编 黄 校对 万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0551)63537556 5 理论 联合 主办 第 210 期 HEFEI DAILY 打造产业深度融合的环巢湖旅游休闲区 金玥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邵明 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 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 表述明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 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源头、渊源,从而凸显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信”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如何传承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大量 的论述,包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 等,值得格外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做出了 明确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理论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 德规范充分挖掘出来、阐释清楚,是推进继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前提。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 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 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 信”。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宏伟、博大精深,我 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 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中国 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 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传统智慧和精神支撑。 二、依托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具体 系化、持续性的知识和价值传播的阵地,学 校教育伴随个体思想、情感的发展而开展知 识和价值的教育,更能将教育内容融入个体 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其于传承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值得格外重 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学校教 育”,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党的十八大以 来,教育部先后于 2014 年、 2017 年、 2018 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 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 件,对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细致的部署。 三、注重文艺传播。包括文学、戏剧、电 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曲艺、杂技 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多样化文学艺术 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知识和 价值的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习近平总 书记曾经援引鲁迅先生的话强调文艺作品 的价值: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 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 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所以,要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 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我们更要有意识 地通过多样化的文艺产品,表现好、阐释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广为传播、深 入人心。 四、加强文物保护。历史文物是传统文 化的物态化遗存与历史见证,凝结着民族智 慧、精神、价值、审美等多重要素,保护好文 物就是保护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 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 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 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从而深刻地诠释了文物保护工 作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深化了我们的认识与 理解。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习近 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要 “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一 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避免高速的社会现代化 进程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具有重大的 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既要使文物保护成 果惠及广大群众,也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文 物保护工作,从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 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对于我们推动各种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推 动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发挥礼俗功能。礼仪规范、民俗节 庆,是特定社会共同体成员在长期共同生 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人际交 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方面具 有集体性、一致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 是该社会主导性价值的仪式化体现。礼俗 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进入社会成员内 在意识并规范其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 人民的有效方式”,能够很好地“传播主流价 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一 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 社会教化作用。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现代化 进程对于中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文化形成 了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发挥 其知识传播和价值教化的功能,因此,当前 要格外注重以政府主导、专家与民众参与的 方式,重新激活传统的礼仪民俗,使之与现 代价值相适应、现代生活相适应,从而在重 新走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对 于社会个体的价值塑造功能。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 实践,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 神,各地基层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进行了卓 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合肥 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以“四个一”工作思路, 创新社区理论宣讲方式,打通理论直达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取得显著成效。 五里墩街道理论结合实际,以鲜活生动的 内容、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质朴的语言, 推动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将理论 宣传“触角”向基层延伸,把党的创新理论从社 区传达到网格,从网格传达到楼栋,从楼栋传 达到家庭,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亲 和力感召力。同时,通过挖掘、整合资源、共建 共享,培育群众身边的“宣讲专家”,凝聚“草 根”力量,打造一个个社区理论宣讲平台、宣讲 品牌。 建设一批理论宣讲阵地,解决好“在哪讲” 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将教育阵 地向基层延伸,街道在各社区构建广覆盖、多 功能的宣讲阵地,扩大宣讲的辐射力。例如, 青阳路社区开展“红色口述史”项目,主要针对 社区党员、群众、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革 命传统教育,该项目获得2018年“全国终身学 习品牌项目”;清溪路社区打造集宣传、教育为 一体的“庭院党建”服务阵地,不断扩大党在人 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团安村社区以建立小巷评 理员、法律监督员为载体,开展小巷党课等宣 讲活动;家家景园社区依托社区“微党校”,开 展国庆党史“说”初心,等等。 建立一支宣讲队伍,解决好“谁来讲”的问 题。积极统筹体制内外力量,建立层次丰富、 广泛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一是做大 “外围层”。加强与省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沟通 合作,引入“最强外脑”,邀请省市委党校、安徽 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理论专家担任“特约辅导 员”,围绕推动全街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社会治 理系统化品牌等课题进行“把脉会诊”,开展 “定向辅导”。二是做强“基础层”。按照每年 不低于20场次,每名职工学习笔记不少于18 篇的学习要求,持续开展好干部职工理论学习 教育,积极开展“书记讲党课”、“微党课”比 赛。三是做优“核心层”。从党校教师、党务工 作者、优秀志愿者等群体中选拔有理论基础和 宣讲能力的同志建立“先锋宣讲团”。立足培 育社区群众身边的“宣讲专家”,开展社区模范 评选活动,让社区模范纷纷走上宣讲台,让身 边人说身边事。 制作一个“宣讲菜单”,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把党的 创新理论融入“街头巷尾”、“柴米油盐”、“茶余饭后”,于春 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敲开百姓“家门”,打开群众“心门”。一 是在选题上突出宣讲需求。通过各部门、社区上报宣讲专题 需求、邀请专家骨干进行分析论证,按需制定宣讲计划。二 是在形式上突出“面对面”。将讲堂搬到街头巷尾、学校课 堂、小区广场、社区楼栋,开展庭院式、走廊式、家庭式一对一 宣讲,说百姓话、拉百姓理,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互动交流中 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 创新一个宣讲载体,解决好“难理解”的问题。从载体创新入 手,将理论宣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使理论宣讲工作更接地气。 一是精心谋划排节目。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等形式,成立由 各社区文体团队组成的文艺宣讲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走进 小区、学校、企业,创作、提升一批具有理论教育功能的相声、小 品、情景剧等文艺节目,丰富理论宣讲载体。二是选好时机演节 目。结合扫黑除恶、打击传销等宣传任务做好展演工作,在给群 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 心。三是强化保障用节目。建立理论文艺节目库,探索采取政府 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这些节目用起来。同时,积极推荐优秀文艺节 目纳入街道文化惠民工程和各类文化奖项评选,保持文体团队创 作的热情,推动理论文艺创作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意见》明确强调“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体系”是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必然选择。乡村旅 游具备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成无边界性等 特点,天然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点。党的 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对环巢湖旅游空间进行全域 规划,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仅振兴了合肥市 的乡村旅游,更对辐射地区的三次产业融合、乡村 全面振兴形成强力推动。 作为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环巢湖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正处于向纵深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笔 者以为,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落实政策引导融合。 中央在推进工业 化、城市化的同时,高度关注城乡社会的均衡发 展,着力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激发环巢 湖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环巢湖 地区要吃透上情和下情,以配套措施、立法立规 细化各项政策,使政策红利真正接地气、可执行; 通过明确责任单位,确保政策广泛传播、指导协 调、高效实施;通过解读政策内容、明晰政策条 件、简化政策程序、强化政策导向;通过汇编政策 目录,组织政企精准对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引 导融合更快发展。 二、创业创新促进融合。产业融合的动因是 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的条件是大众创业。面对环 巢湖高质量发展以及旅游产业融合迈向纵深的目 标,需要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一是借鉴合 肥双创品牌—“合创汇”成功经验,鼓励环巢湖 文旅融合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为文创等易于 融合产业打造精良的创业平台;二是要多关心民 营企业家的切实需要,吸引社会资本、专业人才 集聚环巢湖,投身创新创业队伍;三是出台创业 兜底保障政策,通过再创业指导和补贴援助机 制,帮助创业者沉淀创业经验,提供再创业条件, 勇于创新创业。 三、发展产业支撑融合。发展产业是乡村旅 游产业融合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 件。环巢湖地区多为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 旅游产业融合意义在于姓农、立农、兴农。环巢湖 旅游产业融合需坚持一体化格局,从而避开同质 竞争、强化全域统筹、形成产业联动、延展产业空 间。三瓜公社引入口碑电商、南岗小镇服务水稻 研发、乌镇国际会展经济都是乡村高端服务业的 成功实践。从长远看,环巢湖旅游区要立足发展 四类产业:更高领域、更广地域的现代农业,普遍 的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刺激消费型休闲旅游 产业与服务新兴技术研发、应用的高端服务产业。 四、完善机制带动融合。乡村旅游产业融合 离不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集聚,依赖于各个 方面的机制带动。健全人才机制,从人才培养管 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流动多层面优化引 才用才机制;构建投融资机制,政府资金是引导, 要投向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 节;金融资本要配合,根据产业融合实际需求,提 供融资产品和特色服务;社会资本要保护,政府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激发资本积极流向产业洼地、融合短板;探索闲 置宅基地激活机制,根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 点成果,结合环巢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整治低 效闲置农房,满足产业融合建设用地需要。 五、加强服务推动融合。建设服务型政府, 才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乡镇干部服务能力,才 能推高乡村产业融合成效。一是推动政府职能 转变,建立普遍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权 力边界,具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抓住产 业融合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资源配置的重 点、政府服务的着力点。二是调动干部服务热情, 通过增强干部宗旨意识,提高工作一线党员干部 的服务意识。通过创新干部考核方式方法,设计 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干部考核结果分析,打造 一支乐于服务、善于服务的干部队伍。 (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本文为合肥 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巢 湖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HFSKYY201927)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 幕式上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 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发展带 来了重大机遇,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当前,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重要的 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大数据已经融入了人类生产 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 12 8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 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 合、数据融合,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 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 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长三角一体 化发展,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不可缺少,共建“数字 长三角”,既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 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要站在全球 产业布局和国家竞争的高度,共同做好共建“数字 长三角”的顶层制度设计。要共同制定长三角大 数据一体化行动纲要,拟定发展路线图,明确推进 时间表,并作为引领区域大数据一体化发展的总 体指南。共同编制并实施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 展五年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提出 政策措施。各省市要出台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一体 化行动方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其他省市错位 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进一步完善四省市联 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办公制度,四省市分管领导定 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行动纲要和发展规划, 从各省市的数据资源管理部门抽调干部赴长三角 区域合作办公室集中办公,具体落实发展政策和 项目建设。借助当前正在进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 范区规划之际,谋划打造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 展示范区,先行先试,为共建“数字长三角”提供 “试验田”。 二是打造大数据综合交易平台。大数据的 流通、共享与交易是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大数据一体化的基础性工 程。当前,长三角地区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共享共 用仍存在较大障碍,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深 藏闺中,阻碍了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共建 “数字长三角”最大的绊脚石。建设大数据交易 平台是国内外许多地区促进大数据流通、挖掘大 数据价值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此,构建长三角 地区大数据综合性交易平台,是共建“数字长三 角”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目前,四省市均成立了 自己的大数据交易平台(中心),首先应集中整合 并提升各省市内部的大数据交易机构,成立统一 的省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四个省级平台基础 上,打造统一的长三角地区大数据综合性交易平 台。构建综合性交易平台,可以从整个长三角区 域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采集到更海量的数据,将 分散性、零碎化的数据集中到统一的平台上,规 范数据格式,完善数据内容。加强大数据的分析 加工和二次开发,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 值,促进价值增值。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促进 大数据交易,打破数据壁垒,满足不同主体对数 据的需求,推动大数据更广泛的应用,实现价值 最大化。 三是加速释放大数据应用价值。共建“数字 长三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数据在实体经济、政 务办公、智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高效应用。 当前,四省市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上海芯片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 浙江电子商务产业、安徽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 业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 协作的内在需求,通过大数据交易平台,能够实现 大数据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流 通、共享,并以数据流带动资本流、技术流、人才流 和物资流,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配置,实现产业链一 体化协同发展。借助大数据综合交易平台,四省 市政府部门可以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审批、核准、 备案,创新政务服务方式,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跑 路、少提交材料、避免重复提交材料,提升行政办 公效率,增强群众的大数据获得感。要利用大数 据平台打通三省一市医疗、交通、教育、就业、金 融、文化等领域数据,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为居民 提供跨区域就诊、跨城市出行、跨区域入学、跨区 域就业、跨区域结算、跨区域文化交流等便捷服 务,用大数据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打 通 长 三 角 地 区 空 气 质 量 大 数 据、水 质 量 大 数 据、 地理大数据等,实现对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自 然灾害的及时跟踪与数据分析,建立联防联控联 治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水平。 四是建立大数据跨地区监管机制。大数据互 联互通虽然提高了其应用价值,但也可能会造成 企业和个人数据信息被泄露、被滥用,甚至被侵 犯、被侵权,形成非法产业链,严重损害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推动长三角大数据一体 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地区数据安全问题,为 此,我们应建立跨地区的监管机制。建议成立长 三角地区大数据联合监管部门,并由该部门建立 数据标准化流程和框架,加强数据权限管理,升级 数据变形处理技术,使恶意攻击者无法获取敏感 数据信息,及时跟踪大数据的流向和运用,确保数 据合规流动和合法使用。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经济系) 共建“数字长三角”助推一体化发展 吴应宁 理论

Transcript of 学习...

Page 1: 学习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newspaper.hf365.com/hfrb/pc/attachment/201908/29/b... · 化的物态化遗存与历史见证,凝结着民族智 慧、精神、价值、审美等多重要素,保护好文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编辑 贾 猛 丰贤胜 美编 黄 毅 校对 万 翔Email:[email protected]:(0551)63537556 5理论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合肥日报

市委讲师团

市社科联

联合主办

【 】第210期

HEFEI DAILY

半月刊

打造产业深度融合的环巢湖旅游休闲区□金 玥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邵 明

学习 坛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

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

表述明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

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源头、渊源,从而凸显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信”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如何传承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大量

的论述,包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

等,值得格外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做出了

明确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理论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

德规范充分挖掘出来、阐释清楚,是推进继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前提。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

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

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

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

信”。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宏伟、博大精深,我

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

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中国

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

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传统智慧和精神支撑。

二、依托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具体

系化、持续性的知识和价值传播的阵地,学

校教育伴随个体思想、情感的发展而开展知

识和价值的教育,更能将教育内容融入个体

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其于传承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值得格外重

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学校教

育”,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党的十八大以

来,教育部先后于 2014年、2017年、2018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

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

件,对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细致的部署。

三、注重文艺传播。包括文学、戏剧、电

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曲艺、杂技

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多样化文学艺术

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知识和

价值的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习近平总

书记曾经援引鲁迅先生的话强调文艺作品

的价值:“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

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

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所以,要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

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我们更要有意识

地通过多样化的文艺产品,表现好、阐释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广为传播、深

入人心。

四、加强文物保护。历史文物是传统文

化的物态化遗存与历史见证,凝结着民族智

慧、精神、价值、审美等多重要素,保护好文

物就是保护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

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

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

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从而深刻地诠释了文物保护工

作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深化了我们的认识与

理解。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习近

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要

“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一

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避免高速的社会现代化

进程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具有重大的

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既要使文物保护成

果惠及广大群众,也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文

物保护工作,从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

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对于我们推动各种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推

动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发挥礼俗功能。礼仪规范、民俗节

庆,是特定社会共同体成员在长期共同生

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人际交

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方面具

有集体性、一致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

是该社会主导性价值的仪式化体现。礼俗

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进入社会成员内

在意识并规范其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

人民的有效方式”,能够很好地“传播主流价

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一

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

社会教化作用。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现代化

进程对于中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文化形成

了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发挥

其知识传播和价值教化的功能,因此,当前

要格外注重以政府主导、专家与民众参与的

方式,重新激活传统的礼仪民俗,使之与现

代价值相适应、现代生活相适应,从而在重

新走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对

于社会个体的价值塑造功能。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

实践,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

神,各地基层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进行了卓

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合肥

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以“四个一”工作思路,

创新社区理论宣讲方式,打通理论直达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取得显著成效。

五里墩街道理论结合实际,以鲜活生动的

内容、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质朴的语言,

推动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将理论

宣传“触角”向基层延伸,把党的创新理论从社

区传达到网格,从网格传达到楼栋,从楼栋传

达到家庭,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亲

和力感召力。同时,通过挖掘、整合资源、共建

共享,培育群众身边的“宣讲专家”,凝聚“草

根”力量,打造一个个社区理论宣讲平台、宣讲

品牌。

建设一批理论宣讲阵地,解决好“在哪讲”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将教育阵

地向基层延伸,街道在各社区构建广覆盖、多

功能的宣讲阵地,扩大宣讲的辐射力。例如,

青阳路社区开展“红色口述史”项目,主要针对

社区党员、群众、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革

命传统教育,该项目获得 2018年“全国终身学

习品牌项目”;清溪路社区打造集宣传、教育为

一体的“庭院党建”服务阵地,不断扩大党在人

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团安村社区以建立小巷评

理员、法律监督员为载体,开展小巷党课等宣

讲活动;家家景园社区依托社区“微党校”,开

展国庆党史“说”初心,等等。

建立一支宣讲队伍,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积极统筹体制内外力量,建立层次丰富、

广泛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一是做大

“外围层”。加强与省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沟通

合作,引入“最强外脑”,邀请省市委党校、安徽

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理论专家担任“特约辅导

员”,围绕推动全街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社会治

理系统化品牌等课题进行“把脉会诊”,开展

“定向辅导”。二是做强“基础层”。按照每年

不低于 20 场次,每名职工学习笔记不少于 18

篇的学习要求,持续开展好干部职工理论学习

教育,积极开展“书记讲党课”、“微党课”比

赛。三是做优“核心层”。从党校教师、党务工

作者、优秀志愿者等群体中选拔有理论基础和

宣讲能力的同志建立“先锋宣讲团”。立足培

育社区群众身边的“宣讲专家”,开展社区模范

评选活动,让社区模范纷纷走上宣讲台,让身

边人说身边事。

制作一个“宣讲菜单”,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把党的

创新理论融入“街头巷尾”、“柴米油盐”、“茶余饭后”,于春

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敲开百姓“家门”,打开群众“心门”。一

是在选题上突出宣讲需求。通过各部门、社区上报宣讲专题

需求、邀请专家骨干进行分析论证,按需制定宣讲计划。二

是在形式上突出“面对面”。将讲堂搬到街头巷尾 、学校课

堂、小区广场、社区楼栋,开展庭院式、走廊式、家庭式一对一

宣讲,说百姓话、拉百姓理,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互动交流中

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

创新一个宣讲载体,解决好“难理解”的问题。从载体创新入

手,将理论宣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使理论宣讲工作更接地气。

一是精心谋划排节目。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等形式,成立由

各社区文体团队组成的文艺宣讲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走进

小区、学校、企业,创作、提升一批具有理论教育功能的相声、小

品、情景剧等文艺节目,丰富理论宣讲载体。二是选好时机演节

目。结合扫黑除恶、打击传销等宣传任务做好展演工作,在给群

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

心。三是强化保障用节目。建立理论文艺节目库,探索采取政府

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这些节目用起来。同时,积极推荐优秀文艺节

目纳入街道文化惠民工程和各类文化奖项评选,保持文体团队创

作的热情,推动理论文艺创作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意见》明确强调“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体系”是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必然选择。乡村旅

游具备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成无边界性等

特点,天然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点。党的

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对环巢湖旅游空间进行全域

规划,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仅振兴了合肥市

的乡村旅游,更对辐射地区的三次产业融合、乡村

全面振兴形成强力推动。

作为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环巢湖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正处于向纵深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笔

者以为,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落实政策引导融合。中央在推进工业

化、城市化的同时,高度关注城乡社会的均衡发

展,着力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激发环巢

湖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环巢湖

地区要吃透上情和下情,以配套措施、立法立规

细化各项政策,使政策红利真正接地气、可执行;

通过明确责任单位,确保政策广泛传播、指导协

调、高效实施;通过解读政策内容、明晰政策条

件、简化政策程序、强化政策导向;通过汇编政策

目录,组织政企精准对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引

导融合更快发展。

二、创业创新促进融合。产业融合的动因是

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的条件是大众创业。面对环

巢湖高质量发展以及旅游产业融合迈向纵深的目

标,需要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一是借鉴合

肥双创品牌——“合创汇”成功经验,鼓励环巢湖

文旅融合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为文创等易于

融合产业打造精良的创业平台;二是要多关心民

营企业家的切实需要,吸引社会资本、专业人才

集聚环巢湖,投身创新创业队伍;三是出台创业

兜底保障政策,通过再创业指导和补贴援助机

制,帮助创业者沉淀创业经验,提供再创业条件,

勇于创新创业。

三、发展产业支撑融合。发展产业是乡村旅

游产业融合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

件。环巢湖地区多为农业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

旅游产业融合意义在于姓农、立农、兴农。环巢湖

旅游产业融合需坚持一体化格局,从而避开同质

竞争、强化全域统筹、形成产业联动、延展产业空

间。三瓜公社引入口碑电商、南岗小镇服务水稻

研发、乌镇国际会展经济都是乡村高端服务业的

成功实践。从长远看,环巢湖旅游区要立足发展

四类产业:更高领域、更广地域的现代农业,普遍

的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刺激消费型休闲旅游

产业与服务新兴技术研发、应用的高端服务产业。

四、完善机制带动融合。乡村旅游产业融合

离不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集聚,依赖于各个

方面的机制带动。健全人才机制,从人才培养管

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流动多层面优化引

才用才机制;构建投融资机制,政府资金是引导,

要投向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

节;金融资本要配合,根据产业融合实际需求,提

供融资产品和特色服务;社会资本要保护,政府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激发资本积极流向产业洼地、融合短板;探索闲

置宅基地激活机制,根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

点成果,结合环巢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整治低

效闲置农房,满足产业融合建设用地需要。

五、加强服务推动融合。建设服务型政府,

才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乡镇干部服务能力,才

能推高乡村产业融合成效。一是推动政府职能

转变,建立普遍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权

力边界,具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抓住产

业融合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资源配置的重

点、政府服务的着力点。二是调动干部服务热情,

通过增强干部宗旨意识,提高工作一线党员干部

的服务意识。通过创新干部考核方式方法,设计

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干部考核结果分析,打造

一支乐于服务、善于服务的干部队伍。

(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本文为合肥

市 2019年度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巢

湖 乡 村 旅 游 产 业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

(HFSKYY201927)阶段性成果)

打通理论直达群众﹃最后一公里﹄

□朱红英

夏玉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

幕式上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

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发展带

来了重大机遇,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当前,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重要的

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大数据已经融入了人类生产

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 12月 8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

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

合、数据融合,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

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

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长三角一体

化发展,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不可缺少,共建“数字

长三角”,既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

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要站在全球

产业布局和国家竞争的高度,共同做好共建“数字

长三角”的顶层制度设计。要共同制定长三角大

数据一体化行动纲要,拟定发展路线图,明确推进

时间表,并作为引领区域大数据一体化发展的总

体指南。共同编制并实施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

展五年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提出

政策措施。各省市要出台融入长三角大数据一体

化行动方案,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其他省市错位

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进一步完善四省市联

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办公制度,四省市分管领导定

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行动纲要和发展规划,

从各省市的数据资源管理部门抽调干部赴长三角

区域合作办公室集中办公,具体落实发展政策和

项目建设。借助当前正在进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示

范区规划之际,谋划打造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

展示范区,先行先试,为共建“数字长三角”提供

“试验田”。

二是打造大数据综合交易平台。大数据的

流通、共享与交易是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大数据一体化的基础性工

程。当前,长三角地区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共享共

用仍存在较大障碍,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深

藏闺中,阻碍了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共建

“数字长三角”最大的绊脚石。建设大数据交易

平台是国内外许多地区促进大数据流通、挖掘大

数据价值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此,构建长三角

地区大数据综合性交易平台,是共建“数字长三

角”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目前,四省市均成立了

自己的大数据交易平台(中心),首先应集中整合

并提升各省市内部的大数据交易机构,成立统一

的省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四个省级平台基础

上,打造统一的长三角地区大数据综合性交易平

台。构建综合性交易平台,可以从整个长三角区

域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采集到更海量的数据,将

分散性、零碎化的数据集中到统一的平台上,规

范数据格式,完善数据内容。加强大数据的分析

加工和二次开发,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

值,促进价值增值。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促进

大数据交易,打破数据壁垒,满足不同主体对数

据的需求,推动大数据更广泛的应用,实现价值

最大化。

三是加速释放大数据应用价值。共建“数字

长三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数据在实体经济、政

务办公、智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高效应用。

当前,四省市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上海芯片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

浙江电子商务产业、安徽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

业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

协作的内在需求,通过大数据交易平台,能够实现

大数据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流

通、共享,并以数据流带动资本流、技术流、人才流

和物资流,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配置,实现产业链一

体化协同发展。借助大数据综合交易平台,四省

市政府部门可以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审批、核准、

备案,创新政务服务方式,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跑

路、少提交材料、避免重复提交材料,提升行政办

公效率,增强群众的大数据获得感。要利用大数

据平台打通三省一市医疗、交通、教育、就业、金

融、文化等领域数据,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为居民

提供跨区域就诊、跨城市出行、跨区域入学、跨区

域就业、跨区域结算、跨区域文化交流等便捷服

务,用大数据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打

通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大数据、水质量大数据、

地理大数据等,实现对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自

然灾害的及时跟踪与数据分析,建立联防联控联

治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水平。

四是建立大数据跨地区监管机制。大数据互

联互通虽然提高了其应用价值,但也可能会造成

企业和个人数据信息被泄露、被滥用,甚至被侵

犯、被侵权,形成非法产业链,严重损害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推动长三角大数据一体

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地区数据安全问题,为

此,我们应建立跨地区的监管机制。建议成立长

三角地区大数据联合监管部门,并由该部门建立

数据标准化流程和框架,加强数据权限管理,升级

数据变形处理技术,使恶意攻击者无法获取敏感

数据信息,及时跟踪大数据的流向和运用,确保数

据合规流动和合法使用。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经济系)

共建“数字长三角” 助推一体化发展□吴应宁

理论 践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