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丛娇 版式 节令鼓敲响四季之声 -...

1
2019.12.2 星期一 主编李丛娇 版式杨薇 文化 B06 来自海南的大马音乐教父 1947 年 9 月 23 日,陈徽崇出生 于海南琼东县( 今海南琼海市 )。在 海南岛度过了6年后,母亲带他远渡 重洋到马来西亚,与已在南洋谋生 的父亲团聚。彼时陈徽崇虽年幼, 但故乡的风土人情已在他的脑海中 留下印象。 当时陈徽崇的父亲在马来西亚 霹雳州安顺的一间小旅馆工作,陈 徽崇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清寒的少年 时光。随后,陈徽崇进入三民小学、 三民独中就读。在这段时期,他萌 生出对音乐的热爱,爱好吹口琴、吹 喇叭,即使家人多不认同他的爱好, 他也默默坚持着。 1966年,19岁的陈徽崇从三民 独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师范大学,主 修声乐,辅修钢琴,期间师从台湾音 乐家史惟亮学作曲。 1973 年,陈徽崇回到马来西亚 新山宽柔中学任教,他常常自筹经 费带着学生去参与表演、观摩各项 音乐活动。他先后催生了校内八个 表演团体,还创作了一系列合唱、独 唱及钢琴曲,指导录制音乐卡带 《绽》和《惊喜的光》,出版著作《大马 现代诗曲》等。 当然,在陈徽崇所有的音乐创 作里,最具盛名的还是他在1988年 与诗人陈再藩联合创作的廿四节令 鼓。廿四节令鼓如今已传遍新马泰 及印尼等地,2009 年 2 月被列为马 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 关于自己的名字,陈徽崇曾对他 的学生说:“徽是美丽,崇是高大,我 不美丽,也不高大。”陈再藩曾这样评 价陈徽崇“他个子不大,但他的生命 很伟大,他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所散 发出来的文化艺术家的风范,也成为 人们所追求的人性典范。” 2008 年 6 月,癌症末期的陈徽 崇,仍然坚持登上“5·12”汶川地震赈 灾晚会的舞台,为合唱团指挥,这也 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2008 年 7 月 27 日,陈徽崇在家中病逝,这位 大马音乐教父走完了自己传奇而精 彩的一生,享年 61 岁。 源于中华文化 的廿四节令鼓 “廿四节令鼓在马来西 亚的华人社会,特别是青少 年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 力。”马来西亚芙蓉中华中 学校长蔡亲炀认为,尽管在 马来西亚因为气候特征无法体会到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但华人们还能 以类似廿四节令鼓等形式传承着来 自故乡的文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廿四节令鼓 继承了中国南方狮鼓的表演特点, 激昂、恢宏、热闹是其音乐风格,强 调鼓声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从 表现内容来看,廿四节令鼓编排主 要选取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中华 农耕文化、中华文学经典等为表现 内容。从精神内核来看,廿四节令 鼓表现出中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 勤劳勇敢等精神文化内涵。 传承之外,廿四节令鼓也是马 来西亚华人社会创新中华文化的一 个表现。“过去中国传统的鼓艺更多 是将鼓作为一个从属的角色,配合 别的乐器或别的表演如舞狮等进行 演出。而廿四节令鼓却是让鼓来担 当主角。”蔡亲炀说。 廿四节令鼓以群鼓的方式进行 演出,少则三五只鼓,多则超过二三 十只,其表现力更强,气势更为恢 宏。群鼓的表演也突破了独鼓作为 单一乐器的音乐表现限制性,巧妙 编排增加重奏,制造出鼓的和声效 果。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廿四节令 鼓逐渐形成自身的表演形式,上鼓 布阵、起鼓表演、结束敬礼、撤鼓等 基本形式不断完善。 回溯廿四节令鼓的创造与传播, 不仅有陈徽崇与陈再藩二人的功劳, 更离不开当地华人社会的扶持。 1988 年,在时任新山中华公会会长 拿督郭鹤尧领导下,由各大会馆献出 四面大鼓,才凑足经费购置二十四面 单皮鼓。世界首支廿四节令鼓队,也 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联合潮 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 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 华裔青少年中的流行力量 1988 年,廿四节令鼓的首支队 伍在宽柔中学成立。两年之后,全球 第二支廿四节令鼓队诞生于芙蓉中 华中学,也正是此次来海南表演的队 伍,该校鼓队已将此鼓乐表演传承了 29年,目前共有100多名学生加入。 该校队的领队郑伟婷说出了一 个细节,校队此次海南之行是第一 次走出国门表演,而表演所用的鼓 全部是在广西玉林市采购。“这也说 明廿四节令鼓本身与中国南方的狮 鼓并无太多区别,区别就在于狮鼓 有鼓环,方便两个人抬,但廿四节令 鼓由一个人扛,去掉了鼓环。”郑伟 婷介绍。 表演结束后,海南日报记者走 近台下的鼓仔细查看,发现每一个 鼓鼓身里面都有一个弹簧。表演人 员介绍说,这个弹簧的作用是将击 打中的浊音滤掉,打出来的鼓声就 会很清亮,让鼓声产生共鸣。 此外,廿四节令鼓鼓身沉重,一 个成年男子扛起来尚且费力,但表 演队中却有好几名女中学生也能一 人扛起一只大鼓。无论是娴熟的技 巧还是过人的力量,都源于学生刻 苦的训练。“我们每天都会在学校里 练习,包括体力、爆发力和速度的练 习。最长的时候我一天练习了 12 个 小时。”该校队队长、高三学生卢文 轩说,他从13岁开始练习廿四节令 鼓,到现在已有 5 年时光。 除了练习表演,芙蓉中华中学校 队的学生还集体创作表演曲目。本 次“马中建交 45 周年”文化交流团在 海南巡回演出的曲目就是在卢文轩 的带领下由队员们一起创作的。 “海洋见证过人类文明的历史和 人口流动、物资流动、知识流动,它会 否与人的成长旅途相识?……此岸 观看彼岸,彼岸亦有一双双眸子渴望 来到此岸,暗夜里宁静的海上。你是 否在你的彼岸,看着对岸的彼岸。”卢 文轩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他们创作 《彼岸》的理念与情感。 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国内有 廿四节令鼓表演队伍300多支,鼓 手累计超过2万人,其中90%以上 的鼓手为华裔青少年。廿四节令鼓 以较快速度传播至新加坡、泰国、印 尼、美国、英国等国家,全球已经有 超过400支廿四节令鼓队,廿四节 令鼓也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 少年群体中传播的新载体。 蔡亲炀认为,对多数海外华裔 青少年来说,中华的文化艺术也许 仅限于父辈的口口相传,但“寻根” 却是华人社会里共同的心理基础。 因此,融合了多种中华传统元素的 廿四节令鼓吸引着许多华裔青少年 参与。学生学习廿四节令鼓不仅可 以强身健体、学会合作,也能更好地 传承中华文化。 西廿鼓声沉沉,一声接着一声, 仿若铿锵的呐喊。一个个白衣 少年,身姿矫健,以有力的臂 腕,敲出堂堂正正的鼓音,结合 绚烂变化的灯光,令观众沉浸 在激昂澎湃的鼓乐之美中。 11 月 27 日在第十六届世 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欢迎晚会 上,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 会文化巡演团表演的序曲节目 廿四节令鼓《彼岸》,给现场观 众带来了震撼的音视觉体验。 无论是国内的观众,还 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琼籍乡 亲,都对这场鼓艺表演感到 既新鲜又熟悉。二十四节令 鼓在马来西亚多称廿四节令 鼓,是由已故音乐家陈徽崇 及诗人陈再藩于1988年联 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既 源于中华文化又有所创新。 \ 廿西廿

Transcript of 李丛娇 版式 节令鼓敲响四季之声 -...

Page 1: 李丛娇 版式 节令鼓敲响四季之声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9-12-02/018/hnrb20191202018.pdf · 2019.12.2 星期一 b06 文化 主编│李丛娇 版式│杨薇

2019.12.2 星期一主编│李丛娇 版式│杨薇文化B06

来自海南的大马音乐教父

1947年9月23日,陈徽崇出生于海南琼东县(今海南琼海市)。在海南岛度过了6年后,母亲带他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与已在南洋谋生的父亲团聚。彼时陈徽崇虽年幼,但故乡的风土人情已在他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当时陈徽崇的父亲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安顺的一间小旅馆工作,陈徽崇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清寒的少年时光。随后,陈徽崇进入三民小学、三民独中就读。在这段时期,他萌生出对音乐的热爱,爱好吹口琴、吹喇叭,即使家人多不认同他的爱好,他也默默坚持着。

1966年,19岁的陈徽崇从三民独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师范大学,主修声乐,辅修钢琴,期间师从台湾音乐家史惟亮学作曲。

1973年,陈徽崇回到马来西亚新山宽柔中学任教,他常常自筹经费带着学生去参与表演、观摩各项音乐活动。他先后催生了校内八个表演团体,还创作了一系列合唱、独唱及钢琴曲,指导录制音乐卡带《绽》和《惊喜的光》,出版著作《大马现代诗曲》等。

当然,在陈徽崇所有的音乐创作里,最具盛名的还是他在1988年与诗人陈再藩联合创作的廿四节令鼓。廿四节令鼓如今已传遍新马泰及印尼等地,2009年2月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

关于自己的名字,陈徽崇曾对他的学生说:“徽是美丽,崇是高大,我不美丽,也不高大。”陈再藩曾这样评价陈徽崇“他个子不大,但他的生命很伟大,他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所散发出来的文化艺术家的风范,也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人性典范。”

2008年6月,癌症末期的陈徽崇,仍然坚持登上“5·12”汶川地震赈灾晚会的舞台,为合唱团指挥,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2008年7月27日,陈徽崇在家中病逝,这位大马音乐教父走完了自己传奇而精彩的一生,享年61岁。

源于中华文化的廿四节令鼓

“廿四节令鼓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马来西亚芙蓉中华中学校长蔡亲炀认为,尽管在

马来西亚因为气候特征无法体会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但华人们还能以类似廿四节令鼓等形式传承着来自故乡的文化。

从表现形式上看,廿四节令鼓继承了中国南方狮鼓的表演特点,激昂、恢宏、热闹是其音乐风格,强调鼓声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表现内容来看,廿四节令鼓编排主要选取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中华农耕文化、中华文学经典等为表现内容。从精神内核来看,廿四节令鼓表现出中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精神文化内涵。

传承之外,廿四节令鼓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创新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过去中国传统的鼓艺更多是将鼓作为一个从属的角色,配合别的乐器或别的表演如舞狮等进行演出。而廿四节令鼓却是让鼓来担当主角。”蔡亲炀说。

廿四节令鼓以群鼓的方式进行演出,少则三五只鼓,多则超过二三十只,其表现力更强,气势更为恢宏。群鼓的表演也突破了独鼓作为单一乐器的音乐表现限制性,巧妙编排增加重奏,制造出鼓的和声效果。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廿四节令鼓逐渐形成自身的表演形式,上鼓布阵、起鼓表演、结束敬礼、撤鼓等基本形式不断完善。

回溯廿四节令鼓的创造与传播,不仅有陈徽崇与陈再藩二人的功劳,更离不开当地华人社会的扶持。1988年,在时任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郭鹤尧领导下,由各大会馆献出四面大鼓,才凑足经费购置二十四面单皮鼓。世界首支廿四节令鼓队,也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联合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

华裔青少年中的流行力量

1988年,廿四节令鼓的首支队伍在宽柔中学成立。两年之后,全球第二支廿四节令鼓队诞生于芙蓉中华中学,也正是此次来海南表演的队伍,该校鼓队已将此鼓乐表演传承了29年,目前共有100多名学生加入。

该校队的领队郑伟婷说出了一个细节,校队此次海南之行是第一次走出国门表演,而表演所用的鼓全部是在广西玉林市采购。“这也说明廿四节令鼓本身与中国南方的狮鼓并无太多区别,区别就在于狮鼓有鼓环,方便两个人抬,但廿四节令鼓由一个人扛,去掉了鼓环。”郑伟

婷介绍。表演结束后,海南日报记者走

近台下的鼓仔细查看,发现每一个鼓鼓身里面都有一个弹簧。表演人员介绍说,这个弹簧的作用是将击打中的浊音滤掉,打出来的鼓声就会很清亮,让鼓声产生共鸣。

此外,廿四节令鼓鼓身沉重,一个成年男子扛起来尚且费力,但表演队中却有好几名女中学生也能一人扛起一只大鼓。无论是娴熟的技巧还是过人的力量,都源于学生刻苦的训练。“我们每天都会在学校里

练习,包括体力、爆发力和速度的练习。最长的时候我一天练习了12个小时。”该校队队长、高三学生卢文轩说,他从13岁开始练习廿四节令鼓,到现在已有5年时光。

除了练习表演,芙蓉中华中学校队的学生还集体创作表演曲目。本次“马中建交45周年”文化交流团在海南巡回演出的曲目就是在卢文轩的带领下由队员们一起创作的。

“海洋见证过人类文明的历史和人口流动、物资流动、知识流动,它会否与人的成长旅途相识?……此岸观看彼岸,彼岸亦有一双双眸子渴望来到此岸,暗夜里宁静的海上。你是否在你的彼岸,看着对岸的彼岸。”卢文轩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他们创作《彼岸》的理念与情感。

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国内有廿四节令鼓表演队伍300多支,鼓手累计超过2万人,其中90%以上的鼓手为华裔青少年。廿四节令鼓以较快速度传播至新加坡、泰国、印尼、美国、英国等国家,全球已经有超过400支廿四节令鼓队,廿四节令鼓也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新载体。

蔡亲炀认为,对多数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中华的文化艺术也许仅限于父辈的口口相传,但“寻根”却是华人社会里共同的心理基础。因此,融合了多种中华传统元素的廿四节令鼓吸引着许多华裔青少年参与。学生学习廿四节令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学会合作,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马来西亚琼籍音乐家陈徽崇三十余年前创作廿四节令鼓

节令鼓敲响四季之声

年轻时期的陈徽崇(右一)。(资料图)

鼓声沉沉,一声接着一声,仿若铿锵的呐喊。一个个白衣少年,身姿矫健,以有力的臂腕,敲出堂堂正正的鼓音,结合绚烂变化的灯光,令观众沉浸在激昂澎湃的鼓乐之美中。

11月27日在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欢迎晚会上,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文化巡演团表演的序曲节目廿四节令鼓《彼岸》,给现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音视觉体验。

无论是国内的观众,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琼籍乡亲,都对这场鼓艺表演感到既新鲜又熟悉。二十四节令鼓在马来西亚多称廿四节令鼓,是由已故音乐家陈徽崇及诗人陈再藩于 1988年联合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既源于中华文化又有所创新。

文\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陈徽崇练习廿四节令鼓。(资料图)

十一月二十七日,马来西亚芙蓉中华中学廿四节令

鼓队在第十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欢迎晚宴上表

演。

海南日报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