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24
第五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难点及原因, 分析导致 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因素, 认识镇乡体育在农村体育开展中所处的地位和 作用, 讨论未来我国农村体育在管理方式、 运行机制、 运作方法方面的发 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12郾9533 亿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 8郾0739亿占总人口的63郾91%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已经雄辩地 证明要解决好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必须首先牢牢抓住农村这个核心 环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村工作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贯高度重视 农村工作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业度重视农村工作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做好农村工作体育工作可 以以其自身的特点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统一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确立农村体育发展 新机制 第五章 125

description

证明, 要解决好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必须首先牢牢抓住农村这个核心 农村工作。 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业, 高 环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村工作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贯高度重视 以以其自身的特点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发 教学要点 125 (原国家体委) 命名了三批全国体育先进县, 共306个; 命名了全国城市 个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 农村体育的现状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对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具有不可忽 段。 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进步, 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 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126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Transcript of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Page 1: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难点及原因, 分析导致

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因素, 认识镇乡体育在农村体育开展中所处的地位和

作用, 讨论未来我国农村体育在管理方式、 运行机制、 运作方法方面的发

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12郾9533亿人口中,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

8郾0739亿, 占总人口的63郾91%,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历史已经雄辩地

证明, 要解决好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必须首先牢牢抓住农村这个核心

环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村工作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贯高度重视

农村工作。 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行各业都要大力支持农业, 高

度重视农村工作, 共同努力, 从不同的角度做好农村工作。 体育工作可

以以其自身的特点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农村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是一个统一整

①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

新机制

第五章

125

Page 2: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体, 缺一不可。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两

个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的重要内容。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能没有相应发

展的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实现我国农村从温饱到小

康, 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其次, 体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阵地。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具有陶冶情

操、 振奋精神、 娱乐身心和促进社会稳定团结等多方面的作用。 在农村

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可以推进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 引导农民形成健

康、 科学、 文明的生活方式。 再次, 体育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

段。 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进步, 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

的提高, 农民的素质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等方面。 提高农民素质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作为保障。 一方面是要依靠党

在农村的各项路线、 方针、 政策, 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指

导下努力工作, 把这些方针、 政策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村

的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 体育事业, 使广大农民逐步具备与现代化

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手段, 拥有良

好的身体素质发展生产, 提高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在农民中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对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具有不可忽

视的重要作用。 最后,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充分体现了体育事业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第一节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

活动的难点

一 农村体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

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95年至2005年期间, 国家体育总局

(原国家体委) 命名了三批全国体育先进县, 共306个; 命名了全国城市

体育先进社区709个。 表彰了获得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省 (区、 市) 94

省次、 优秀单位2648单位次。 表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994个, 先进

个人2988名; 与农业部、 中国农民体协联合表彰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进乡镇1617个; 与国家民委联合表彰了民族体育模范集体111个、 模

126

Page 3: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范个人70个。

“九五” 期间,农业部、 中国农民体协同国家体育总局开

展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表彰了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进乡镇1086

个。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一些地方在农村实施成年人体质测定。

有些地区还适应农民的需要, 成立了体育辅导站和健身俱乐部等。 相当

一部分地区的农民以业余和自愿为原则, 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既

锻炼了身体, 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同时也利用体育活动, 做到了以

“体” 会友、 以 “体” 会商,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体育发展, 体育发展促进精

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同时, 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

技体育的发展。 奥运冠军李小双、 王军霞、 孙福明、 陈忠等都是从农村

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 从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有

关农村体育的一些情况。 全国有体育场馆的乡镇计2546个, 其中东部

1186个,中部701个,西部659个。 它们共拥有的体育场馆3570个,其中东部

1802个,中部841个,西部927个。

省市区行政村(居委会)中有体育和文

化事业单位或人员村的情况,见表5-1。

在充分肯定农村体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正视, 当前

我国农村体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广大农民的身体素

质不尽如人意。 中国第一次成年人体质测定结果表明, 农民的身体形

态、 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 工人等人

群, 部分地区的农民仍是癌症、 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 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

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

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忽视农村体育工作, 没有把体育作

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并摆到一定的位置, 认为体育

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一项对湖南省的64个县全民健身问题调查表明, 这

些县中只有19个县组建了全民健身委员会。

相当一部分农民, 甚至是

农村领导干部观念落后, 认为农民是体力劳动者, 不需要参加体育锻

炼。 据有关调查, 农村乡镇居民认为农业生产可以代替体育锻炼的占

① 《张发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国家体育总局。

譺訛 中国统计网: 《第一次全国农业情况普查》。

譻訛 《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载 《体育科学》 2002年第2期, 第22页。

127

Page 4: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书书书

!

! "#$

"#$%&'

!

()*

"

+,-./

012345678'9:;

!

45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 #+% !!+ #), #!' %,% ((* #,(

342

%(( +&% (&( +)' +!' !++ ##' +,'

506

*+&# , *)# (+! **%! ,'*# & !&# ,&! ,'*(

786

#'%! % ,%+ '!( #''# %%*' + %%) &&( %%!'

9:;

+## +(* *', +,* #!#% # !&+ ,%* #,#%

<=6

%%, +,( ''% %') #)*' # '+, )!( ##),

>?6

%!) +#! !&* %'% (*% # )!# +,( (,&

@AB

,(! '** %+% ',* &#+ # %%! +(+ ##)+

CD2

+) +! !(' *# *! '% %)' !+

BE6

*(' (') %', !)* #+', % %(% ))' #*%*

FB6

##!* # #,% (%, ##,( '') &!+ %!# '''

GH6

##') % #+, %++ #**% ,#' # #*% '&' ,&#

IJ6

,(+ # '#+ !*! ''! !'+ # +!! !!# !(&

B86

*#, '#+ %)% **# !)% (!! +'+ !!'

7K6

#('' % +,) **+ %)+' #*&* # (%+ )!) #,)&

5L6

%+'( * %,) ,#) %,,+ %+#' * #(+ %)! %*'&

M06

#,*& %%, (+) #,'( ('! # %&* *#+ &#%

ML6

#+%, # ,)* ,,# #+*+ (,) # )() **) ('!

NK6

%(&# ( !!! #&# +!), +)%% ( #)+ '(% +%*,

N8

#'&) ! %** !!( %*'( *(# # *), &,, !#)

DL6

,!) # #(' ')! #+&# +'# ,!, ')% !)(

OP2

%!, +!) *%( +%# *#) ,)) %(* *'#

QR6

#)+! # *,* ,&% ##)% %#'! + %(( (** %++#

ST6

*+, !!' %#) *+' *!) ')# %+# *,)

UL6

,#' # '%+ !*, &&& *') # *+) !(* !,'

8V

! %)&, ! % %**! %

W86

'!& # ))& ,%& '', #''( % #)) #++ #(+&

XY6

#)(, # *,, (#% #+', #,+) % +'# !(# %)%)

ZD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

#

456789:;<=>?@A

BCDEFGHIJAK4

"

HILMNOAK4PQRS:BC

"

TU

V-&?@WHIJAXAYZ[+\]^

#

128

Page 5: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① 《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 第30页。

譺訛 《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

期, 第31页。

③ 陈宁: 《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证研究》,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5

页。

④ 《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

期, 第31页。

10郾6%, 认为可以部分代替的占52郾6%。

譹訛

三是对农村体育的政策支持力

度不够。 在科、 教、 文、 卫、 体等社会事业中, 教育兴农和科技兴农战

略以及科技、 文化和卫生的 “三下乡” 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制定

了诸多相应的扶持政策, 而体育对农村的扶持政策相对就显得薄弱一

些。 有的地区在小康乡镇评估验收指标中, 没有体育方面的内容。 在农

村体育组织领导机构、 资金投入、 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 据一

项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安徽农村乡镇一级配有专门负责体育管理干部的

仅占25郾8%, 设置专门行政机构管理乡镇体育的仅占13郾2%, 配置社会体

育指导人员的仅占12郾6%。

譺訛

四是农村的体育设施条件比较落后。 农村体

育场地、 器材仍非常缺乏, 即使已有的场地, 也都比较陈旧, 无法满足

农民的体育需求, 更无法培养和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

性。 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无人组织, 又无处可去, 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

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我们在川南地区调查时了

解到, 把无场地和无人员指导的原因, 当成制约人们参加健身活动的第

一因素的受调查者达到42郾07%。

譻訛

五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极少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由于没有健康

文明的生活方式, 部分农村地区, 包括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黄、 赌、

毒等丑恶现象及非法宗教活动泛滥和猖獗。 据调查, 目前安徽农村乡镇

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相当薄弱, 仅有3%的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体育活动,

44郾4%的乡镇偶尔组织开展体育活动, 而57郾6%的乡镇则从未组织过农村

体育文化活动。

六是行政机构改革后县级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未

处理好部门中不同类型工作的关系,削弱了体育工作,使体育的专职干部

和专项经费减少。 陕西省在1994年县级机构改革中,107个县(区)仅有一

家保留了体委机构,其余基本上被撤销或合并。 为了适应体育事业发展,

省政府决定凡是四十万以上人口的县、区和国家体育先进县(区)以及市

政府所在地的区,体育行政机构必须单独设立。 1999年以来,全省已有62

129

Page 6: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个县区恢复了单设的体育行政机构, 使县级体育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巩固

和加强。

二 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社会的整体

结构所具有的二元化特征所决定的。 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由于是国家的

一种制度安排, 因而具有一些特征。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差

别与地理差别相互重叠、 相互加强, 也就是说城乡差别不仅仅是地理位

置差别,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差别, 而这种社会差别又是以地理差别为

基础, 并且极大地强化了地理的差别。 二元社会结构支持和保证了

城市的发展, 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但它对农村发展弊大于利, 对

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更为深刻。 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差别的形成,

与二元社会结构有很大关系。 除此之外, 还有下述原因:

(一) 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健身活动的开展

农村体育发展首先应解决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认识问题。 树立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对待体育问题应该说一些地区一些

群众还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健身活动与体

力劳动关系的认识误区。 把体育活动误认为是单纯的肢体活动, 这样就

把体力劳动当成体育锻炼。 其实, 健身与体力劳动是两回事, 不能相提

并论, 虽然体力劳动可以改善人的机能结构, 帮助人的身体发育, 甚至

也可能使劳动者身体健壮, 但那只是体力劳动的副产品, 它并不能完全

实现人的协调发展。 只有专门的体育活动才能起到身心双健的作用, 才

能促进身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可以说, 体力劳动是消耗能量, 体育锻炼

则是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又聚集着新的能量。 换言之, 体力劳动不能

代替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能克服体力劳动的不足, 这是个不可逆的

公式。 二是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存有片面性。 在传统观念看来, 体育

就是蹦蹦跳跳, 消闲度假, 属个人行为, 无须组织, 更不需要花钱玩

耍。 这种对体育的偏见时至今日也未完全消失, 他们无法理解体育的社

会影响, 更不可能认识体育对人类发展、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这种观点支配下, 一些人对全民健身活动缺乏热情, 甚至对自己的身

体保健也从不关心, 美其名曰 “随其自然”。 对 “花钱买健康” 更觉得

不可思议。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持这种认识的人虽少, 但危害很深, 特

别是有的干部, 其言行往往影响一片群众, 一个人就可能波及若干人。

在全民健身的组织发动阶段, 往往就是因为一两个人的言论, 影响活动

130

Page 7: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 甚至给本来就难以发动的群众热情泼上冷

水。 三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有错误的理解。 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体系。 体育属于精神文明的

范畴。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两方面, 相辅相成, 协调发

展。 物质文明是基础, 精神文明是对一定物质文明的体现和反映。 物质

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

的发展、 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物质文明具有显形

性, 而精神文明则相对有一定潜伏期。 由于有这样的特点, 在实际工作

中有的人为了争取 “短期效应” 出“政绩”, 便把两者区别为一硬一

软, 热衷于硬, 马上见效, 丢下软不碍大事, 不可能立马有反应; 或

者有精力就硬软兼顾, 无时间就保硬丢软。 这种极其错误的观点和工

作方式, 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极大损失, 极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活动

的推广。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1%,按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

的标准,还处于维持生存为主的“勉强度日阶段” ,即我们所称的“温饱

阶段”。 2003年,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只有47.8%。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在

相当繁重的体力劳动后,体育不可能大面积地进入农民的生活之中。 据

陕西省调查结果表明 ,有 67.54%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 ,

87.14%的农民认为劳动胜于体育锻炼,甚至有22.46%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

就能保佑身体健康 ,家庭平安。 在安徽 ,甚至有63.2%的农村乡镇居民认

为,农业生产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体育锻炼。 可见,受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的制约,受生产方式和劳动强度的制约,我国多数乡村还没有形成农

民大规模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条件。

资料来源: 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 载

《体育科学》 2005年第4期。

(二) 经济条件差制约了健身活动的开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

要清醒地看到,在脱贫越温奔小康的过程中,农业的基础比较脆弱,耕地

锐减,近年来农民收入减缓,负担加重,再加上入世后对农业的冲击,农村

经济形势严峻,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农村经济条件差主

131

Page 8: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① 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1年10月18日发布的信息。

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民收入较低。 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

收入2434元;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为5914郾9元;贵州农村居民

人均现金收入最低,为1136郾4元;东部地区11个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

入平均3649郾4元,比全国水平高1215郾4元;中部地区8个省农村居民人均现

金收入平均2170郾6元; 西部地区12个省、 区、 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605郾8元,分别比全国水平低263元和828元。

其次,农民收入中生活费用

占了相当的比例, 恩格尔系数偏高。 2000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

50郾1%, 比1999年的52郾6%下降2郾5个百分点。 从湖南省1998年农民生活消

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关系中可见一斑,见表5-2。 湖南农民的消费倾向和

恩格尔系数分别为91郾5%和58郾6%, 比同年湖南全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

80.4%和恩格尔系数43郾6%分别高11郾1个和15个百分点; 比同年全国农民

的消费倾向73郾6%、恩格尔系数53郾4%高17郾9个和5郾2个百分点。 因此,湖南

农民的消费倾向以及恩格尔系数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再次,我国在缓解

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相

当农村居民生活至今仍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区间。 以20%低收入农

户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0年20%最低收入组农村居民人均

生活消费支出为977元,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58郾5%,其他各项支出与全

国平均水平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见表5-3。 最后,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原

因发展更为落后, 生活和工作条件更为艰苦, 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

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2000年, 全国农村居民整体小康

书书书

!

! "#$

"#$%&'()*+,-.&'/01234567

!"

#$%

&'

!

(

"

#$)*

+,

!

(

"

)*-.

!

)*/

"!%"

01)*

+,

!

(

"

234

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456

#$#((&

7

)

8

#+

9

%

132

Page 9: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书书书

!

! "#$

"#$%&'()*+,-.

!"

!#$

%&

!

'%

"

()*+ (,-+

. / 01$%& -2$%&

%&345

!%"

%&345

!%"

%&345

!%"

%&3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

3456/0789:;/<

=

"

>78?@

$

ABCDEFGHIJKL/0<=

#

书书书

!

! "#$

"#$%&'()*+,-./012 34

!

5

%

6

&''!

!

()))

!

"#$%

()*

&'() "#$%

()*

&'()

*+,-./0

&+

12

(+

34

#+

56

,+

789:;<2

!+

=>?@

-+

AB;BC

.+

DEFG

/+

HIJ2KL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

!

%&'()*+

!"

%&,-./0123456

#$())&

7

#

8

(-

9

%

实现程度在92%左右, 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其中, 东部地区农村小

康实现程度达 97%左右 ; 中部地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 90%左右 ;

西部地区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70%左右。

(三) 城镇化水平低影响了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方面, 由于二元社会结

构严格限制城乡的社会流动以及禁止城乡商品自由贸易, 大量原本靠这

样的自由贸易发展起来的城镇衰落了。 由于这个原因, 我国的乡村集镇

在30年里大约减少了70%~80%, 有的地方甚至接近90%。 另一方面, 由

于二元社会结构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我国城乡人口分布格局在几

十年中没有多大变化。 到1978年,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18%。 大量

劳动力留于农村, 加剧人地关系紧张。 改革开放后, 我国从总体上顺应

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但还十分不够。 从表5-4

可以看出, 全国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大。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问

题和矛盾, 除了体制等原因外, 在城镇化滞后这个问题上也可以找到答

133

Page 10: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案。 同样, 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也可以在此找到原因。 城镇化水平

低, 影响消费增长, 体育消费比重过低。

改革开放20年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三大需求的角度看, 主

要是靠消费的迅速扩大来拉动。 近年出现经济增长缓慢、 产品相对过剩

的状况, 主要是消费需求乏力,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造成。 消

费水平低, 主要在农村和农民。 1997年四川省农村市场的社会商品零售

额仅占全省34郾4%, 而人口占全省84郾3%。 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水平1555

元,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4470元,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2郾45%, 比

城镇居民高出13郾3个百分点。 1998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教育文

化娱乐健身的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12郾5%、 9郾53%, 用于健身活动的消费

就更少。 农业人口太多, 不利于消费的增长。 城镇化水平低, 影响农民

收入提高, 开展农村体育困难重重。 农民的消费水平决定于农民的收入

水平。 近几年四川农村经济发展, 但农民收入增加不明显, 1996年到

1997年增长301元, 1997年比1996年增加222元, 而1998年比1997年增加

110元。 提高农民的收入, 是增加农村购买力, 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一条就是要转移剩余劳动力到非农业

生产上去, 减少非劳动时间过多的现象。 一句话, 需要加快城镇化进

程。 城镇化水平低, 影响第三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难以运作。 第三产业

比重是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 发达国家一般高达70%以

上, 一些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高达50%, 而我国为30郾8%, 是世界为数

不多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的国家之一。 四川省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

30郾7%, 略低于全国。 发展第三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生产和消费

在时空上具有同时性, 二是要求有超限人口。 人口集中到一定规模, 才

能以城兴市, 分工分业, 对文化、 娱乐、 饮食、 健身、 旅游等需求才能

作为产业来经营。 按现行观点, 体育产业属第三产业。

(四) 居住分散的特点限制了健身活动的开展

中国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东部大于西部, 城市大于农村。 农村人居

较为分散, 特别是山区、 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人口更少。 人居分散给组

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加上交通不便可能使健身活动的交流

更少。

134

Page 11: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① 中国统计网: 《第一次全国农业情况普查》。

第二节 镇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点

据有关资料介绍, 中国镇乡共43 112个, 人口90 522万人。 其中东

部13 709个, 人口37 140万人; 中部13 013个, 人口29 785万人; 西部16

390个, 人口23 597万人。

中国 《2001年至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明确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居住分散, 农村体育的

重点应放在镇乡。” 农村体育发展重点的选择, 是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经

验的总结, 是由镇乡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一 镇乡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镇乡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层政权组织, 直接管理和领导农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农村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镇乡是当

地的政治、 管理中心。 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和各种管理机构均设于镇

乡之中, 这使它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来进行发展。 二是镇乡是

当地的科技、 文化、 教育、 卫生中心。 农村科技推广站、 文化馆、 体

育场馆、 电影院、 中心小学和中学、 卫生院等都集中在镇乡。 这些机

构的存在, 为镇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软件条件。 三是镇乡是当地的

服务中心。 农用机械和工具及日常器械的修理部、 邮电局 (所)、 新

华书店、 信用社、 照相馆、 理发店、 饭店、 供销社等农村服务实体也

都集中在镇乡, 对农村人口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四是镇乡是当地的工

业中心。 过去的社办企业往往兴办于镇乡之中, 农副产品的粗加工也

多半在这里进行。 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镇乡将日益成为其聚

集地, 这就为镇乡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五是镇乡是当地的流通中

心。 镇乡尤其是农村集镇是农村各种产品的交流中心, 这里有综合性

的农村商品市场, 实现着从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的各种交换。 六是镇

乡是当地的人口流动中心。 正因为镇乡具有如上几个中心地位, 便使

得更多的农村人口频繁地往来于镇乡, 人口在镇乡的集散流动, 为其

发展提供了一种 “人气”。 七是镇乡是当地的建设中心。 为了充分发

135

Page 12: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挥镇乡的核心作用, 地方政府总是将一定的资金用于镇乡建设之上,

使之成为当地最 “繁华” 的社区。

二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方向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 这是

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决议》 之后, 中央对于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又一

重申。 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 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参照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共同规律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首先, 城镇化是融合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

本出路。 城乡分割与对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是我国现代化整体推进

的最大障碍, 也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种分割与对立不仅将

广大农村排斥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 而且严重制约着城市现代化的发

展。 它引起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严重错

位; 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程度加剧、 市

场需求不足、 剩余劳动力转移难、 “城市病” 和 “农村病” 并重等一系

列问题。 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必须改变二元结构状况, 促进二元结构

向一元结构的转换。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而小城镇则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轴心。 小城

镇面向城市、 农村两个领域, 上联城市, 下靠农村, 是城乡之间的联

系纽带。 它具有交通枢纽功能, 物资、 信息、 资金集散功能和文化、

服务辐射等多种功能, 作为 “乡村之首”, 它是农村区域经济的 “发

展极” 和增长点, 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

为 “城市之尾”, 它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 并起着将城市先进的产品、

技术、 信息等向农村地区传递, 将农产品向城市输送的双向交流作

用, 促进城乡生产生活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作为现代文

明的载体, 它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自觉地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

式, 不断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提高现代文明素质, 养成与现代城市

文明相协调的生活方式。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小城镇崛起

的实践证明, 小城镇的发展, 将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网络、 流

通网络、 交通网络、 科技文化教育网络、 金融信贷与经济信息网络

等, 把城乡有机地联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 逐步实现城乡之

间在制度、 管理体制、 市场、 产业和社会文明等各方面的接轨, 促使

城乡一体化向现代化的目标挺进。

136

Page 13: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其次, 城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小城镇在推进农

村现代化中的作用有: ①推进农业集约化、 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业现代

化发展。 小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引导大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

移, 缓解 “人地矛盾”, 为农业集约化、 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小城镇

联系城乡, 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 能大大拓展农业产前产后的空间,

通过城镇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专业化农副产品市场的带动, 将

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 ,

小城镇通过对农村提供科技、 信息等社会化服务、 以工补农、 支持农村

建设等形式对农业进行 “反哺”, 将极大地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②

促进传统乡镇企业的整体升级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 以小城镇为依

托, 对乡村工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解决 “户户点火” 的农村工业

分散无序状态, 使工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得以聚集, 不仅能解决生态、

资源浪费等问题, 而且将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促进乡

村工业的大发展。 ③启动内需的 “杠杆”。 城镇化滞后, 是我国过早

出现经济相对过剩、 市场持久疲软的根本原因。 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

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我国的城镇化却只达到工业化初期的水

平, 城镇化率与世界相比落后12郾1个百分点, 若将我国的城镇化率提

高到世界平均水平, 意味着可以增加1郾5亿城镇人口, 那么, 当前许多

经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据有关部门统计, 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

于城市人口的42%, 如果城镇化率每提高1%, 就可以转移50万农村人

口, 并形成12亿多元的购买力, 创造5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可见, 小

城镇将是拉力极大、 时效较长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小城镇, 启动内需

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再次, 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人口城镇化的根本

出路。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5亿多人, 一般认为剩余劳动力有2亿人,

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 / 4,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 农业集约化经营及生产

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 因此, 将这些富余劳动力分离

出来, 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 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

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现有大中城市不可能容纳这支庞大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队伍, 同时国家也不可能通过新建城市来增强对劳动力

的吸纳功能, 试想如果将这近2亿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进入城市, 则要

新建100万人口的城市200个或能容纳50万人口的城市400个, 需要投资

数万亿元,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进行就地转移,

137

Page 14: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即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在农村就地经商办企业, 这虽然可以避免

因人口大量机械转移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但这种模式易形成 “村村点

火, 户户冒烟” 的 “小而全” 局面, 增加发展非农产业的公共成本,

既浪费土地、 污染环境, 又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势必延缓农村现代化

的进程。 相比之下, 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 吸收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到小城镇从事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发展城镇经济, 才是现实而科学

的选择。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 工业技术层次和资本有机构成比较

低, 吸纳劳动力的费用和基础设施费用也就比较低。 据有关专家测算,

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 仅生产方面的投资就需要1郾5万元, 而小

城镇只需0郾4万元, 而且小城镇可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 更多地吸

纳就业人口。 据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 如果每个小城镇多

吸纳5000人, 则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这些劳动力进入小城镇

专门从事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是 “离土又离乡”、 “进厂又进城”, 实现

了由农民向城镇市民身份的彻底转换, 加快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同

时, 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还能够

吸引一部分需要转移的城市产业进入小城镇, 部分城镇剩余劳动力

(包括一部分层次较高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也可相应流向小城镇。

这样, 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为农业规模

化、 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人口的就业压

力, 使 “城市—城镇—农村” 围绕小城镇这一轴心, 更加协调发展。

可见, 小城镇在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中, 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

最后, 城镇化还是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 促进农民自身现

代化的根本出路。 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则

是中国社会现代化面临的关键难题, 小城镇的发展则为推进中国农民现

代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 “熔炉” 作用。 小城镇相对集中和比较健全的学

校、 文化馆、 图书馆、 体育馆、 电影院和有线电视等文化教育机构与设

施, 有利于开展各种教育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有

利于不断提高进城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 小城镇交通便利、 信息畅

通, 大大加强了城乡间物资、 技术、 人才、 信息的交流, 现代优秀文化

和先进文明也不断向小城镇传播, 进城农民经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洗

礼, 将变得视野开阔, 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封闭、 保守、 传统、 落后的

思想观念, 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现代化。 而且, 农民进入城镇生

138

Page 15: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活, 通过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成套住房、 电话、 自来水、 洗衣机、

冰箱、 煤气等, 客观上将彻底改变他们传统的居住方式、 生活方式和卫

生习惯, 推动他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三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义都涉及体育活动, 都对全民健身活动开

展有直接影响。 首先, 能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体育的开展, 有赖于农民

收入的增长, 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大

批农民进城, 农业人口减少, 人均耕地增加,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

化、 社会化, 使农民收入增加, 改善生活环境, 进而为开展健身活动创

造条件。 第二, 能有效扩大内需。 在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后, 内需

有所扩大, 但内需不足问题依然没有根本缓解, 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农民

消费不足。 据有关资料, 三个农民还抵不上一个市民的消费。 因此, 推

动城市化来拉动消费已成当务之急。 国家计委 《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基本思路研究》 中估计, 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可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农民转为市民以后, 一方面其消费结构中必

然有体育消费问题, 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增多, 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性

奠定基础。 第三, 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从世界范围内看, 人口增长

快的国家主要是城市化水平低的非洲和亚洲国家。 我国农村过去曾有

越穷越要生, 越生越穷的现象。 贫困户中不乏多子女户, 而一胎化政

策已在城市成功执行。 大量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 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 减轻家庭负担, 腾出大量时间, 用于健身娱乐活动。 第四, 能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

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低。 1999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28%, 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定规模和

水平的城市 。 四川省 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110郾75亿元 , 占

GDP3580郾26亿元的31%, 可见城市化水平低就缺乏第三产业的生成、

发展和形成效益的依托。 只有增加城镇人口数量, 才能改善社会经济

结构, 对衣、 食、 住、 行、 保险、 健身娱乐等提出新要求, 刺激文化

教育体育等公共社会事业的繁荣。

通过对山东省139个县、 区、 市(县级市)的立体调查,从宏观上描绘

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反映乡镇居民的体育观念、 体育消费

需求、 体育生活态度和体育生活方式。 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截至2003年,

139

Page 16: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全省共有66个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占全省县、 区、 市总数的

47.48% ;有 623个乡镇争创了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

40.09%。 另自1990年中国农民体协确定在全国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

动” 以来 ,山东省借此推动乡镇居民开展体育健身运动的契机 ,始终把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作为贯彻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丰富农民体育生

活、 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来抓 ,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2003年底,全省共举办省农民运动会5次,各地 (市)

共举办综合性运动会4000多次,单项比赛40 000多次。 在抓紧乡镇社区体

育竞赛、 居民健身的基础上,全省各乡镇都展开了争创全国、 全省“亿

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进乡镇的工作 ,截至2003年, 全省共有60个乡镇和

190个乡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进乡镇,分别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86%和12.23%。 乡镇体育的大力开展为推动山东省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对山东省的竞技体育都发挥

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2004年奥运会首枚金牌的获得者杜丽为例,杜丽的体

育生涯就与淄博市活跃的乡镇体育氛围密不可分。 部分富裕乡镇体育的

超前发展确定了它在农村体育战略中的突出地位和示范作用。

从整体上看,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还很薄弱,

它自身的建设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东、 南、 西、 北、 中部地区

乡镇体育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东部沿海和鲁中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其

体育人口、 乡镇体育设施投资、 体育活动场地和年均体育比赛场次等有

关体育工作发展较好;而西部因经济欠发达,上述体育工作开展相对落后,

致使东西部存在明显差距。 从调查全国第六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

进乡镇的统计数字可说明这一问题。 如烟台市的土山镇 ,48个行政村的

人均纯收入达到4180元,平均每村有体育活动场所3.25处 ,成立了土山镇

社会体育指导总站,以生产片为单位,下设8个分站,并指导各村成立体育

活动站或体育活动室,每村都有多名体育活动骨干,并组成了镇体育骨干

队伍。 到2003年,全镇人均体育经费3元,总额超16万元。 由于经济发达 ,

资金投入充足,土山镇的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到2003年,全镇共有大型文体

活动中心1处,内设灯光篮球场1个,健身房2处,乒乓球室1处,棋类活动室1

处 ,舞场1处 ,门球场1个 ,健身路径多条 ,单、 双杠设施多组 ,标准旱冰场1

个。 另外分散在外的还有400米田径场1个,200米以上田径场6个,篮球场

56个,足球场1个,体育活动室50多个。 此外,各村均有1个篮球场,1条健身

140

Page 17: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路径等。 由于体育设施完备,土山镇的体育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全镇体育

人口高达51.8%,每年举办10次~12次单项体育比赛,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做

到了月月有竞赛,天天有活动。 再如鲁中地区淄博市的杨寨镇,全镇有人

口4.7万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5千万元,年人

均纯收入5080元。 由于经济发达 ,全镇有959户农民自费购置了乒乓球

台、 台球桌等用于健身,每两年举办一次镇田径运动会,每年“五四” 青

年节举办镇篮球比赛 ,“七一” 举办乒乓球邀请赛 ,已形成规律 ,年年如

此。 由于体育活动开展正常、 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村民的体育健身

意识,全镇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到60%。

然而,同是体育先进乡镇,鲁南、 鲁西的情况就与鲁东、 鲁中大不一

样。 鲁南临沂市的十字路镇、 仲村镇、 鲁西菏泽市的浮岗镇 ,年人均收

入仅有2000余元,由于经济欠发达,表现在体育活动方面也相对较差。 如

活动场所方面,十字路镇有行政村108个,仅有88处活动场地,每村仅有0.81

处;仲村镇有行政村61个,有活动场所52处,每村有0.85处;浮岗镇有39个行

政村,有活动场所28处,每村仅有0.71处。 由于活动场所受限,各镇的体育

人口比例也相对较小,3镇都在40%左右。

从参加“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先进乡镇的推荐材料分析 ,山东省鲁

东、 鲁中与鲁西、 鲁南的乡镇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建设尚有如此差距 ,

一般乡镇的社区体育工作东西部的差距就可想而知了。 据对山东省各

县、 区调查资料统计,全省1554个乡镇,配有专、 兼职体育干部的乡镇有

1353个,占87.1%;建立乡镇全民健身领导机构的有1024个乡镇,占全省乡镇

总数的59.2%。 这其中仍以鲁西、 鲁南的组织机构建设较差,如兼、 专职

体育干部配备,泰安辖76个乡镇,只有30个体育干部 ,占51.3%; 临沂市辖

169个乡镇,只有体育干部95人,占56.2%。 在建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方面,

鲁南的临沂无一乡镇设立; 鲁西的聊城辖116个乡镇,只有32个乡镇设立

了领导小组,占27.5%; 鲁北的德州辖114个乡镇,只有45个乡镇设立了领

导小组,占39.4%。 从各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统计发现,所占比例较

小的,主要集中在鲁西、 鲁南地区,如济宁占19%,聊城占18%,菏泽占20%。

资料来源: 张永军:《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调查研究》, 载 《体育

科学》 2005年第8期。

141

Page 18: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第三节 农村体育发展的趋势

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刺激农

村的体育需求增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

的改变和提高, 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农民收入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增

加。 据统计, 2001年我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达到2366元, 全国的农民整

体上不仅基本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 而且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整体生

活正逐步迈向小康。 同时, 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战略的实施, 农业生产

效率普遍提高, 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多, 这使得农民

在财力和时间上具备了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前提条件, 农民

更加注重身体健康, 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急剧增长。 这就要求农村体育工

作必须切实起到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作用, 这是中国农村社会

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伴随这个趋势, 城乡差别将进一步缩小, 城镇公

共设施建设标准将不断提高。 新兴小城镇的体育工作要与其他各项工作

协调发展, 体育设施和体育组织网络的规划和建设要及时跟上, 使城镇

居民有良好的体育条件和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发展农村体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 以 “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贯彻党的十六大

精神,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体育工作要立足于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为农民办实事, 不断提高农

民的素质。 要在认真总结农村体育工作经验基础上, 对农村体育管理方

式、 运行机制和运作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一 农村体育的管理方式应有新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必

须高度重视、 统筹兼顾、 责任明确、 分级管理。 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必须

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从管理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第一, 县级政府要依法治体、 统筹安排。 政府行为是国家行为,

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与国家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四十

一条明确指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 体育基本

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并随着国民经济

142

Page 19: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工作

的重要性, 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

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序列, 逐步使体育成为亿万农民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部分, 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康、 科学、 文明的生活方

式。 体育工作应列入议事日程,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统筹

规划, 合理布置, 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 把开展体育工作

的情况逐步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

第二,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农民体育协会, 注意发挥各级农

民体育协会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民体

育活动, 通过农民体育协会配合, 其效果往往大于单纯的行政组织。

同时, 也使体育行政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 让体育由 “一

家办多家看” 变为 “一家牵头多家参与”。 农民体育协会的积极性发

动起来, 可突出 “业余、 自愿、 小型、 多样” 的特点。

第三, 镇乡要建立健全文化体育站。 县级机构改革前, 乡镇没有体

委的 “腿”, 乡镇无管体育的机构, 体育成了可有可无、 无足轻重的事。

机构合并后, 县文化体育行政部门赋予镇乡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 有

的改称文化体育站, 原来的文化专干改称文体专干。 我们在川南11县调

查中, 有三分之一的县50%的镇乡建有文化体育站, 配有文体专干。 有

三分之一的县正在逐渐落实这件事。 镇乡文化体育站的建立, 妥善解决

了县级体育工作 “有头无尾” 的现象, 使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

进一步完善。 镇乡文体站的建立, 为村级体育活动开展创造了条件。 特

别是与农村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这项体育工作, 做

到工作有计划, 锻炼有场地, 活动有组织。

第四, 村要建设好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 充分发挥村级多功能室服

务的作用。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 宜宾市为解决部分乡村村级组织办

公无地点, 活动无场所, 服务无网点, 依法治村无依托的 “四无” 问

题, 经过1998年、 1999年两年努力, 累计投入8524万元, 使全市2968个

村都建有标准的多功能综合服务阵地, 树立了村级组织的新形象, 推动

了村域政治、 经济、 体育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使全民健身在村级有了凝

聚点与活动点。 已建立的多功能室主要有四大功能: 一是凝聚。 综合服

务室建成后, 村级组织实现了办公有固定的地点, 活动有规范场所, 管

理村务有集中阵地, 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 二是服务。 通过抓服务

143

Page 20: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功能的完善, 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三是创收。 据统计, 仅以综合

服务室为依托, 宜宾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858个, 增加集体收入

575万元, 其中门面收入282万元。 四是辐射。 依托农村村级组织综合服

务室, 作为文化健身活动的切入点, 采取多种措施组织群众健身活动。

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五是解决以点带面问题。 农村所占面积大, 而且经

济与条件差异大, 要使村村都一般齐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是不实

际的。 从实际出发, 在注意整体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时, 应着重考虑有代

表性的村, 以此为典型, 带动面上的活动。

第五, 农民体育协会要培养体育骨干。 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实践证

明, 农村体育和农村其他工作一样, 只要选好带头人, 农民就会积极响

应, 大力支持。 镇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体育积极分子, 以他们为骨干,

把农民组织起来, 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二 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应有新探索

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 国家体育总

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 在 《2001年至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

展纲要》 中明确提出: “以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

带, 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 这是对农村体育发展规律性的新认识,

也是在新的形势下, 对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新思路。 我们可以进行大

胆地探索, 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 充分调动农民的体育积极性, 吸引更

多的农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我们课题组曾在1998年就开展全民健身活

动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过调查, 当时我们将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概括

为: 建立城关镇、 镇、 乡三级运行网络, 以城关镇为龙头, 镇为中心,

乡为基础,向村辐射。 并就此在川南11个县进行调查,总人数为3106人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一运行机制得到95郾9%的调查对象认可,见表5-5。

在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问题上, 要注意以下几点:

书书书

! "!#

"#$%&'()*+,-./:

!"#$

%&'(

!$"

)*&'(

!$"

+,-. /012 3412 5612

78

%&'(( )%'% %*'( !(') +,'+

9:78

-)'., ),'! ,*') -*', ,!'.

;8

)'&. &&'. .'( ,') ,'-

##

!"#$

!

%&

!"

'()*+,-./01234,567

#$

8'9:;<=

,..&

><

%

144

Page 21: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第一, 充分发挥各级行政组织的主渠道作用。 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对

县级体育工作十分重视, 制定了创建体育先进县的若干规定, 1995年又

专门下发了 《关于深化改革, 加快参与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 对县级

体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任务、 机构以及各方面体育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

排, 推动了县级体育工作的开展。 在1995年县级机构调整中, 一些县的

体委相继撤销, 组建了文化体育局或广电文体局。 这种变更是县级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 不是简单的职能重叠,

而是新的运行机制的产生。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 无论机构改与否, 其

体育事业基本上是人员未散, 经费未减, 场馆未少, 活动未断。 这为进

一步形成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全民健身活动过

程中, 针对农村的实际状况, 我们认为应采取 “一个为主、 四个依靠”

的政策, 即以政府行为为主, 依靠各部门, 依靠基层, 依靠各协会, 依

靠企业和个人资助, 推动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

第二,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必

须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 农民体育

俱乐部、 体育辅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 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站为

中心, 发挥其阵地作用, 以农村体育积极分子 (复员退伍军人, 高、 初

中毕业回乡青年) 为骨干力量, 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第三, 处理好行政组织和农民体育协会的互补作用。 体育行政部门

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不论是单设或是合并办

公, 都承担着发展农村体育的任务, 都要对农村体育进行管理、 组织和

投入。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代表着政府对农村体育的认识程度, 反

映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和爱护, 也体现对 “三农” 的重视。 农民体育协会

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 业余性, 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 县级体育行

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 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 放手

让他们去组织, 调动他们开展体育的积极性。 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

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 使活动更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 农村体育的运作方法应有新突破

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简便实用的运作方法, 只有政府的号召, 没

有农民的积极性, 即便有活动也可能是流于形式。 农民有了积极性,

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活动也不可能真正开展。 从体育社会化的角

度看, 农村体育还应有社会力量的介入, 扩大社会影响, 增加活动投

145

Page 22: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入。 《川南贫困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证研究》 的课题对此作了研

究, 见表5-6。 研究表明, 农村体育涉及地方政府、 体育协会、 体育

主管部门、 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 在发展农村体育中, 他们为着同一

目标, 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只有每一个角色都发挥优势, 形成推

动发展的合力, 才能促进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

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因地制宜

我国有近九亿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农民体育也就没有全民

健身。 1990年以来, 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 中国农民体协积极配合,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已连续开展了十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 要在此基础上, 下大力气, 进一步加强合作, 抓出新的

成效来, 使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农民人数逐年有所增加。 要结合农

村实际, 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 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

比例。 农村体育与其他各类人群的体育不同, 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

点, 因时、 因地、 因人、 因项目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 因时就是要

区别农忙和农闲、 冬春和秋夏等不同季节, 多在农闲和冬春以及春节期

间开展体育活动。 因地就是要考虑南方和北方、 平原和山区不同的自然

条件。 因人就是开展适合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 不同民族特点的体育活

动。 因项目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只要农

民有积极性、 有兴趣, 就要鼓励和支持。

(二) 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体育工作。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 农村经济发展

不平衡, 开展农村体育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 富裕地区如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要通过发展体育市场, 鼓励农民自己投资, 开展体育

书书书

育育育育

!

" #$育!

"#$%&'()*+,-./0123456$789:

"

;<=>

"

?@AB

"

C<DE

"

FGHI

#

JKLMNO!

!"#$

%&'(

!%"

)*&'(

!%"

+,-. /012 3412 5612

78

&'()* &+(& ,$(& ,$(- &$(,

9:;8

.$('& .*(* .&(. *'(, .+(+

;8

+('' -(' "(' *() '('

育育

!"#$

!

%&

!"

'()*+,-./01234,567

#$

8'9:;<=

*''.

><

%

146

Page 23: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 五 章

活动, “花钱买健康”, 走体育社会化、 产业化的路子。 贫困地区要根据

当地实际, 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开展体育活动, 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

念, 立志、 立教, 促进扶贫、 开发。 对西部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 尽快

全面实施 “雪炭计划”。

(三) 利用节日

农村聚会一般选择在节日。 要利用节日人多势众的机会, 开展群众

体育活动。 各地在元旦、 春节、 国庆期间都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举行

拔河、 篮球、 乒乓球等比赛。 少数民族地区还要有民族特色的比赛项

目。 特别是春节假期时间较长, 民众聚会机会增多, 安排好春节度假,

过好喜庆文明的节日, 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 近年来各地都把体育

活动作为春节度假的一种重要形式, 使春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起到了

寓健身于乐的作用。

农村基层体育活动,尤其是仪式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是农村基层文化

的龙头,是民族文化的平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场。 在民间,仪式性体育活

动总是牵动其他的民族文化活动共同开展,往往形成独特的节庆,从桂北5

地举办的花炮节活动内容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 虞重干:《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

需要》, 载 《体育科学》 2005年第2期。

(四) 改善条件

认真贯彻执行 《体育法》, 切实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 在场地、

经费等方面保证对农村发展体育的投入。 进一步开展好农村体育先进县

和体育先进乡镇的评选, 以先进带动后进, 不断提高 “四大件” 体育设

施的标准。 做好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建

书书书

建"#$%&'()*+,-./01

!"#$%& !"#'()

*+

,-./

!

01

!

23

!

45

!

6789

!

:;<9

!

=>?@

!

AB

!

CDE

!

!FE

!

GH

!

!IE

!

6JK8L

!

M!"

NO

,-./

!

,-PQ

!

67R9

!

ST

!

?9@

!

=>UV

!

=>9W

!

XYZ

!

A[

!

AB

!

\]

!

^_V

!

M!"

`a ,-./

!

A[

!

AB

!

KbcdEe

!

M!"

Of g"./

!

,-PQ

!

89hi

!

=>9W

!

AB

!

^_V

!

M!"

jk .lm

!

g"./

!

n"./

!

,-PQ

!

ST=>9W

!

M!"

147

Page 24: 第五章 确立农村体育发展新机制

全 民 健 身 概 论

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 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中

去。 新兴城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城镇总体建设相配套。 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 政府财力的增加, 政府应当相应地增加修建体育设施的投

入。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 产业化的发展, 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加, 政

府财政的投入在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可能减少, 但投入

的绝对数应当随着物价的上涨和财政收入增加而逐年递增。 这是由体育

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在贫困地区更为重要。

复习思考题

1. 试析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难点的原因。

2. 试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体育的关系。

3. 为什么说乡镇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点?

4. 举例说明我国农村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