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28
HONG, Y. Y. (2001). CHINES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FERENCE S OF EFFORT AND ABILITY. IN F. SALILI , C. Y. CHIU, & Y. Y. HONG (EDS.) STUDENT MOTIVATION: THE CULTURE AND CONTEXT OF LEARNING . CHP . 6. 105-120. 報報報 : 報報報報報報報 報報 報報報

description

Hong, Y. Y. (2001). Chines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ferences of effort and ability. In F. Salili , C. Y. Chiu, & Y. Y. Hong (Eds.)  Student Motivation: The Culture and Context of Learning . Chp . 6. 105-120.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前言. 李白 - 鐵杵磨成繡花針 大部分的華人小孩都知道這個故事,假如想成功的話,努力與認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Page 2: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前言

李白 - 鐵杵磨成繡花針 大部分的華人小孩都知道這個故事,假如想成功的話,努力與認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Page 3: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前言 在美國的許多研究指出,努力歸因屬於精熟導向成就模式,特別是在面對失敗的時候。 --- 因此強調努力歸因應該會讓華人學生學習更有動機,不容易產生習得無助感。 BUT, 真的如此嗎 ? --- 研究發現,華人學生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較少任務導向並且也較焦慮。 上述可知,在華人文化中,努力與學習動機也許沒有直接相關。

Page 4: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目的與方式 目的 1. 幫助檢視華人文化中,努力的意義。 2. 透過文獻探討華人學生努力與能力的關係,提出成就模式。 方式 : 先檢視學生觀點,再探討老師觀點。 主張 1. 努力是中華文化的規範 ( 整體的 ) 2. 矛盾 : 華人文化中,形成相信努力有助成功,但另一方面又相信能力好的人,不需要太努力就會成功。 ( 可因個別而異 ) 對學生而言 : 可能連結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 對老師而言 : 可能會影響理解學生學習困難與幫助學業表現較差學生的教學方法

Page 5: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努力是中華文化的規範 華人小孩被社會化,重視努力工作、堅持不懈、學業傑出。 例如 : 香港、台灣的補習現象。 華人學生認為學習是責任、道德責任 失敗想法 : 有罪、沒有完成責任、讓家族蒙羞。 相較於美國文化,顯現出較多的成就情況的努力歸因、強調努力工作的努力歸因與精熟導向。

Page 6: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努力與能力關係的看法 - 西方文化的研究 Barker and Graham(1987) 的實驗 1. 對象 : 不同年齡的小孩 2. 方法 : 先給小孩看影片,然後再詢問關於影片中兩名學生的努力與能力問題。 3. 研究者操弄老師的回饋與學生的表現 4. 四種研究情境 : (1) 成功伴隨對學生的讚賞 (2) 成功伴隨著中性回饋 (3) 失敗伴隨著直接的責難 (4) 失敗伴隨著中性的回饋 5. 學生判斷三種類型 : 能力與努力無關、能力與努力負相關、能力與努力正相關。

Page 7: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努力與能力關係的看法 - 西方文化的研究 (2)

結果 : 1.5 歲受試者 : 努力與能力的相關分別是 .84 與成功相關、 .86 與失敗相關。 ( 正相關 ) 2.8-9 歲受試者 :.24 與成功相關、 .55 與失敗相關。 3.11 歲受試者 :-.79 與成功相關、 -.82 與失敗相關。 ---11 歲受試者認為努力與能力為 ( 補償關係 ) 。

Page 8: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努力與能力關係的看法 - 西方文化的研究(3) 同樣地, Nicholls(1989) 研究也顯示, 11 歲以下的小孩,能力與努力呈正相關,而大於 11 歲後,努力與能力就呈現 compensatory 關係。 換句話說, 11 歲以下相信高度努力會導致高度能力,能力會比不努力得來地高。真的是這樣嗎 ? ---Nicholls 認為是 11 歲以下的小孩無法分辨努力

(當成一個結果的原因 ) 與能力的差別。而年紀較大的小孩,可以了解努力在影響的表現,會受到能力的限制。

Page 9: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努力與能力關係的看法 - 西方文化的研究 (4)

然而許多研究與 Nicholls 的觀點不同 Sueber(1984) 發現,成人參與的團體,有一些對於努力與能力的觀點是正面的,而其他則是負面的。 Legget and Dweck(1986) 也發現,八年級 (14 歲 ) 的學生對於努力與能力的觀點也是正面的,而其他則是負面的。 --- 發現系統性的個別差異,與學生學術的目標有關 1. 持表現目標者,會將努力視為能力的測量 2. 持精熟目標者,會將努力視為增加能力的方式,而且相信能力與努力有正向關係。 簡而言之,可以發現努力與能力的觀點非具有普遍性,而是個人依據自身關注層面與信仰體系所組成的。

Page 10: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華人文化的研究 Salili and Hau(1994)使用 Barker and Graham(1987)的實驗,檢測華人小孩 (7-15 歲 ) 對於努力與成就的觀點。 影片情境 : 一個故事、兩名學生和老師的回饋。 1. 正確答案的情境 (1) 學生 A: 沒錯, 15 是正確答案。 ( 中性 ) (2) 學生 B:你做地非常好, 15 是正確答案。 ( 讚賞 ) 2.錯誤答案的情境 (1) 學生 C:10 是錯誤的 ( 中性 ) (2) 學生 D:你是怎麼算的, 10 是錯誤的。

Page 11: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華人文化的研究 結果顯示 : 小孩的能力與努力比率呈現正相關—更努力的總是較有能力。 11 歲華人小孩能力與努力的研究 (.60 正相關、 .57 正相關 ) 與 Barker and Graham(1987)的研究 ( 負相關 ) 不同。 ---WHY? 美國 - 感知努力與能力的正相關 華人 - 人們努力工作有比較高的能力;比較高能力者一定比較努力工作。

Page 12: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華人文化的研究 Salili and Hau(1994) 認為既然努力工作是責任也是成功的方法,學生可能相信一些有高能力的人,應該是努力工作的。 然而正向關係,並沒有完全顯現出學生在努力與能力關係上的看法。 --- 文化規範的影響 ( 努力可促進能力的應用、高能力者不必付出太多努力即可成功 ) 上述兩種負向關係的概念,可能同時存在於華人文化中。

Page 13: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華人文化的研究 本文假設 1. 因為盡力是文化規範,華人學生與老師都相信努力可以拓展能力。 ( 正向的 RULE) 2. 高能力的個人不需要和較低能力的個人付出一樣多的努力就可以達到成功。 --- 努力意味著缺乏能力。 但是第 2 點,個別差異大。 3. 上述觀點對於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上有可能相關。

Page 14: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華人文化的研究 研究一檢驗學生 1. 是否華人學生同時持有努力與能力正向與補償觀點。 2. 持補償觀點的學生是否相較於持正向觀點的學生有較大的個別差異。 3. 補償觀點與表現目標相結合;而不是學習目標。因此作者預測能力與努力的補償關係中,通常連結較低的學習動機,也因此會有較低的學業成就。 研究二探討老師 預測持補償觀點的老師,面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教法,會將強調評量學生的能力與表現,支持表現結果,而不強調學習材料的精熟。

Page 15: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研究一 : 學生對於努力與能力的看法與其關係 研究對象 :2 個 SAMPLE 1. 香港大學生 (40男、 38女、 1 名沒有提供性別 )19-

22 歲,平均年齡 20.26 歲。 2. 香港 Form 1(7 年級 )Band 5(最低成績 ) 研究方法 : 透過問卷方式 (1最不同意 -10最同意 ) 檢驗 1:測試努力與能力的相關 EX: 努力用功是否幫助了解一些學科 ? 結果 : 香港大學生 M=8.01 、 Form 1 M=7.65 與預測相同。 --- 努力會使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 ( 正相關 )

Page 16: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研究一 : 學生對於努力與能力的看法與其關係 檢驗 2:測試兩組對於努力與能力補償規則的看法 EX: 假如你需要非常努力去解決問題,表示你在這科不是很在行、假如你對某科很拿手,你將不需付出很大努力就可以在考試上有好的結果。 結果 : 香港大學生 :M=5.84 、 Form 1 M=5.49 。 -符合預測 檢驗 3:測試對於持努力與能力持正相關與補償規則的相關性,發現兩者幾乎無相關。 -符合預測

Page 17: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補償規則與深層動機 在大學的 SAMPLE 中,運用 Biggs’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1992)量表,對於深層動機與表面動機有所著墨。例如深層動機 : 學習讓我有深度的個人滿意;表面動機 :考試不好的標記讓我洩氣,也讓我擔心下一次考試。 方法 :5 點量表 (1- 不像我; 5-最像我 ) 結果 : 補償規則與深層動機呈現負相關 - 較強的補償規則有較低的深層動機。而補償規則與表面動機則不顯著相關。

Page 18: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補償規則與學業成就 從 Form 1 中取得期末考成績,來檢驗持補償規則學生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結果 : 呈現負相關—愈相信補償規則,學業成就愈低。而持正相關者,則與學業成就沒有顯著關係。

Page 19: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研究一 - 討論 一些學生會相信努力會增進能力,同時也相信能力較高者,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也能夠成功。 相信補償規則的學生呈現出較低的學習深層動機與較低的學業表現。 而這些觀點會讓老師與家長壓迫學生努力學習 BUT: 香港學生學校成績<歐裔加拿大學生的學校成績。 WHY? 可能是香港老師在成績上設定較高的標準 Salili et.al根據實際表現將學生分為高、低成就者,發現 : 1.歐裔加拿大學生不論是高、低成就者,學習時間與學習表現呈正相關 2. 香港則否,兩者呈現負相關。成就較低者,通常較努力。 --- 導致表現較差的學生更相信補償規則 --- 努力工作未得到正面結果,導致更低的學習動機。 研究限制 1.只有四個描述呈現學生的反應 ---偏少。 2. 正面的規則可能受到社會預期的結果 --- 研究二改採間接測量方式改善

Page 20: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研究二 : 老師關於努力與學習的看法 假設 : 老師和學生同處一個學習環境,彼此影響深遠,因此作者預測老師和學生一樣,會同時持有補償原則與正面原則。 檢驗 : 持有補償原則的老師是否也明顯傾向評量學生的能力 (傾向能力歸因 )--- 是否關注於通過考試,而非學習教材。 研究對象 : 小學教師 78 名、中學教師 50 名 (35男性、 85女性 ) ,平均年齡 30.31 ,任教 3.79 年。 方法 :避免使用直接描述,改用情節描述。

Page 21: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研究二 : 老師關於努力與學習的看法 情節 : 學生 A 與學生 B 在班上考試分別為第 1 名與第 10 名,學生

A 非常聰明,每週都會學習上課的內容;學生 B只有在考試前才會學習。 ---1. 詢問老師覺得 A比較聰明還是 B比較聰明 ---2.選出畢業時誰的成績較好。 13.86% 都選 B ,老師覺得聰明多過於努力,偏補償原則 25.47% 都選 A ,則偏向正向原則 60.4% 先選 B 再選 A ,代表同時具有補償原則與正面原則

Page 22: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學生學習不佳的歸因 情境 : 學生 Ming 在 Form 1 的時候,成績中等,但升上 Form 2成績一落千丈,全班排名 36 名,但是其家庭、同儕關係努力程度都沒有改變,為何成績仍然一落千丈 ? 研究提供四個觀點 : 1.智商比較低,無法處理較困難的教材。 2. 失去學習興趣。 3. 學習方法不適當 4. 不夠勤奮 結果 : 1. 相信補償原則的老師(BB) 有 50%重視智商 2 相信正向原則的老師(AA)有 34.62% 重視智商 3. 相信混合原則的老師(BA)有 19.67% 重視智商

Page 23: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增量論的內隱理論 Dweck將內隱理論分為增量論與本質論,而香港大學生偏向本質論。老師呢 ? ---使用採用 Dweck &Henderson( 1988)的工具進行測量。 (六點量表 ) 結果 1. 著重努力的老師,傾向增量論。 2. 著重能力的老師,則傾向本質論。 然而,內隱理論與正向、補償原則沒有顯著相關

Page 24: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幫助學習表現較差學生的教學方法 目的 : 探知不同看法 ( 正向 OR 補償 ) 的老師如何幫助學習表現較差學生的方式。 問題 :若班上有學生學習非常認真,但是表現依舊不佳,你會運用下列哪些方法幫助他 ? 1.降低要求到他的能力程度 2. 不要給他挑戰的學校作業,以免造成更多沮喪 3.訓練她記憶教材,使他可以應付考試,但不需要了解教材。 4.找一些具鼓舞性的教材刺激他的思考分析能力 5.鼓勵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增進學習能力 6.鼓勵和成績較佳的同學一起學習,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 7.鼓勵不要因為較低的能力而沮喪,而是去發展其他的學習領域 ( 例如 :運動等 )

Page 25: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幫助學習表現較差學生的教學方法 4-7項平均較高 第 3項平均最低 愈相信 INCRIMENTAL的老師較不偏向記誦的學習 正向 OR 補償原則與死記法無關。

Page 26: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啟示與結論 大多數華人學生對於努力與能力間,會同時持有正向與補償原則。 這些學生可能會有較低的成就與深層動機。 老師和學生的研究結果相當,而傾向補償原則的老師會認為學生學習不佳是因為缺乏能力。 如果照美國人的研究發現,華人學生屬於精熟導向,有較高的學習動機,但根據本研究,華人學生有較多的學習問題、較低的信心與較高的測驗焦慮。 老師面對學生學習不佳時,通常會鼓勵學生努力,但又相信他們學習不佳是因為缺乏能力 相信 ENTITY 的老師就會要求學生記憶材料,而不是要求對教材的完全了解。 --- 上述情況 =告訴學生你沒辦法精通困難的材料 --- 導向學生相信本質論的內隱理論 --- 學習僅為責任,沒有動機可言。 1. 強調努力造成對學生的壓迫 2. 兩種觀點並存的結果 -造成學習與教學的負面影響。

Page 27: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問題 / 討論 大哉問 : 本篇文章探討的問題似乎就出在文化規範的層面,給人一種絕望的感覺。似乎身在中華文化體制下的學生與老師就只能這樣了。是否有其他改變的契機呢 ?

Page 28: 報告人  :  學習科學研究所 碩二 黃祈翰

感謝大家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