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

97
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 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邓 邓邓邓 邓邓邓

description

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 刘俐俐. 毛泽东思想回答 —— 怎样革命,怎样用社会主义救中国? 邓小平理论回答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回答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回答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共同的哲学基础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同的奋斗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的政治立场 ——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表”重要思想概论刘俐俐刘俐俐

•毛泽东思想回答——怎样革命,怎样用社毛泽东思想回答——怎样革命,怎样用社会主义救中国?会主义救中国?•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怎样发展?

•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的政治立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共同的政治立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第四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四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九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九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讲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讲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 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系。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11 ))国际背景:国际背景:•(( 22 )历史依据:)历史依据:•(( 33 )思想条件:)思想条件:•(( 44 )现实依据:)现实依据:• 22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要内容• 11 、邓小平理论的涵义、邓小平理论的涵义• (( 11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 •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22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33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

• 2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本路线。 • 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它以社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行动纲领;它是涵盖经济、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行动纲领;它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战、党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 3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3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世 情世 情• 国 情国 情• 党 情党 情• 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022002 年年 1111 月,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月,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20042004 年又写进了宪法。年又写进了宪法。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1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关键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的理论问题:的理论问题:• 发展生产力的“地位”问题——始终坚持经济建发展生产力的“地位”问题——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设为中心;• 发展生产力的“力量”问题——包括知识分子在发展生产力的“力量”问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根本力量;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根本力量;• 发展生产力的“途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途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

• 2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

• 3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 44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意义• 11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 2121 世纪的中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和基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和基础•(( 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2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3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顾。• 11 、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第一要义• 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谁发展?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靠谁发展?• 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发展成果如何分配?• 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为了人们•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3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市圈为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武汉城市圈为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试验区”

• 4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开放相协调。•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就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积极性。•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要坚持从全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就要坚持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既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国际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的精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都是实事求是。 •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 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是在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是在 19381938 年年 1010 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报告中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报告中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 经过经过 19421942年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年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以后,他又强调,马克思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以后,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 19821982年年 99 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详细内容见学习指导详细内容见学习指导 4242 页 页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 19801980 年年 5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861986年年 99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时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时说:“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说:“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19901990 年年 1212月邓小平在谈到沿海帮助内地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月邓小平在谈到沿海帮助内地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直接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直接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突破。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992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在谈到计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在谈到计划与市场问题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划与市场问题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新概括。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的新概括。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 1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揭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角度揭示(第一层次)(第一层次)•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角度回答“什么是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观点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论观点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在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在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挑战而必须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挑战而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采取的战略决策。 • 22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第二层次)(第二层次)• 33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第三层次)它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落脚的角度揭示(第三层次)它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落脚点。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的表现。点。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的表现。•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44 、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内在关系• 从生产力的层面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概括揭示了生产从生产力的层面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最紧密的本质关系。力与社会主义的最紧密的本质关系。• 从生产关系层面来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从生产关系层面来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全部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全部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落脚点。落脚点。• 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实现的过程•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在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在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社会主义的本质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 为什么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中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什么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中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是不言而喻的,是题中应有之义。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是不言而喻的,是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样一个优越性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样一个优越性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要以共同富裕发展的实际进程为基础。要以共同富裕发展的实际进程为基础。

•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十六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属性”的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成为构建和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 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此时,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此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建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条件。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条件。•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提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 ,,是六中全会的重大理是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论创新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重要成果。

第四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四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阶段。” •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 “我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再次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再次重申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重申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康。

•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据——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据——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二,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第二,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 第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书书 8484页页•学习指导的简单题学习指导的简单题 7474 页页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978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的重要决策;• 19791979 年年 33月,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月,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198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一个中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心、两个基本点”;• 198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奋斗目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奋斗目标和新时期的总任务;标和新时期的总任务;• 1986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表述;进一步表述;• 19871987年年 1010 月,党的十三大完整概括,基本路线正式形成。月,党的十三大完整概括,基本路线正式形成。• 19921992年,党的十四大,基本路线载入党章。年,党的十四大,基本路线载入党章。• 2007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把“和谐”写入基本路线。 年,党的十七大党章把“和谐”写入基本路线。

•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3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 19921992年年 11月)月)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们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们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治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治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化大发展大繁荣。•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发展战略• 2010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年国内生产总值在 2020世纪末的基础世纪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上翻一番;•建党建党 100100 年时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年时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100100 年时实现现代化年时实现现代化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平正义。 •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学习指导学习指导 7979 页页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 • (( 11 )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 (( 22 )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33 )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走在时代前列。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完善和发展。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改革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1 、改革的历程、改革的历程• 2020世纪世纪 7070 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体所有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自主权入手。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自主权入手。• 1992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进程。 • 22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其它领域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其它领域的改革。改革是全面实行制度创新。的改革。改革是全面实行制度创新。• 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 33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卫生体制等方面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五、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五、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1 、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2 、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推进对外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推进对外开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的。

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经过长达经过长达 1515 年的谈判,年的谈判, 20012001 年年 1111 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创新(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创新• 1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198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一提法虽然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一提法虽然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市场调节还被认定只起辅助补充作用,但已为市场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市场调节还被认定只起辅助补充作用,但已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路。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路。•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1984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作纲领性文件。有计划的商品经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作纲领性文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 1992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终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终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创新• 在《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中出现关于社会主义市在《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中出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场经济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可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 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的标志;• 第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没有根本矛盾;第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没有根本矛盾;• 第四,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务。• 第二是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第二是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第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的作用。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3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31993年年 12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建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构建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的基本框架。 • 这个基本框架由五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基本要这个基本框架由五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组成:企业制度形式、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素)组成:企业制度形式、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1)(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3)(3)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管理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经济的职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外汇收支等进行调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外汇收支等进行调节与控制。主要包括运用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计划指导来调节节与控制。主要包括运用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计划指导来调节国民经济。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抑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通货膨胀,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制通货膨胀,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步。• (4)(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民收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安全保入的分配再分配,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安全保障制度。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和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表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表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法》自 20072007 年年 1010 月月 11 日起施行日起施行)),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相互促进新格局。•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祥见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祥见书 140-14140-1411 ))•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基础;• 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服务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祥见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祥见书 142-145142-145 页)页)•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 11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含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和部分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和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的。 明确指出的。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 11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 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指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对其所属生产资料加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使用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要形式。•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的。第二,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的。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三,国有经济的主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通过国有控股、参股来实现。份制,通过国有控股、参股来实现。• 怎样看待这种主导作用?怎样看待这种主导作用?• 第一,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的。第一,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的。•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通过国有控股、参股来实现。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通过国有控股、参股来实现。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 22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 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采用劳动联合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采用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农村中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在农村中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要经营方式。• (( 33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主体,以控股、参股等不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主体,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同方式共同投资而组建的产权多元化法人企业的经济形式。•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国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所以,它们属于公有制经济成分。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所以,它们属于公有制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质和核心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质和核心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的私有成分。• (( 11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支配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 22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 33 )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三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三资企业即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资企业即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部分。台投资部分。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 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11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 22 )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 33 )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 又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和监督又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和监督•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 11 、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的含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尺度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个人消费品;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 33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55、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重要意义•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体地位,才能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会主义性质; • 第二、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第二、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第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 (( 11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22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 33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利等参与分配。• 22 、、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所投入的要素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所投入的要素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益,报酬和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使收入与各收益,报酬和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使收入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如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和要素的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如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和资本取得的收入等。资本取得的收入等。• 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距,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 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防止收入悬殊、避免两极分化。节,防止收入悬殊、避免两极分化。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1 、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 19781978 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先富与共富,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先富与共富,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书共同富裕的途径。(书 148-151148-151 页)页)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1)(1)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势。•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 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和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人民民主专政(一)人民民主专政• 11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2 、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以新的社会阶层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建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以新的社会阶层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设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政体• 政体也称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也称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表明,我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表明,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议行合一的原则。议行合一的原则。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 哪些民主党派?哪些民主党派?• 八大民主党派:八大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九三学社(九三学社)九三学社(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 进行政治协商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进行政治协商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 十七大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的新任务:十七大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的新任务:• 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2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针 • 198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年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的基本方针。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 自治权利包括:自治权利包括:• (( 11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 22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 33 )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 44 )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 、基层民主的含义、基层民主的含义•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 33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 村民自治村民自治• 城市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 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

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改变而改变。• 注意把握:注意把握:•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33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现阶段文化建设的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现阶段文化建设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书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书上 184184页),增强社会主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二为”方向。 服务,即“二为”方向。 •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即“双百”方针。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即“双百”方针。 •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即“三贴近”。创新,即“三贴近”。•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1 、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谐社会,指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融和谐社会,指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融洽、协调发展的状态。洽、协调发展的状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根本规律的支配下,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根本规律的支配下,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处于的融洽、协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处于的融洽、协调发展的状态。 调发展的状态。 • 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总要求• 20052005年年 2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九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书上(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书上 202202 页)页)• 11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 22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3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55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 66 、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 77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8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9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国的完全统一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11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长期不变。

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国的完全统一 • 22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第十讲“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国的完全统一 • 3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力。

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国际形势的特点一、国际形势的特点•(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旋律;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繁荣 ;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世界。

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展• 1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22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一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依靠力量• 一、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一、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 一一 ))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ll 、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与外延、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与外延• 毛泽东曾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毛泽东曾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2 、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作用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依靠力量•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2 .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3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11 、新的社会阶层的含义、新的社会阶层的含义• 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2 .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3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11 、新的社会阶层的含义与特征、新的社会阶层的含义与特征• (( 11 )含义)含义• 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 (( 22 )对社会新阶层首先“充分尊重”,进而“积极引导”)对社会新阶层首先“充分尊重”,进而“积极引导”• “ “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陈喜庆介绍说,对新社会阶层,中央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陈喜庆介绍说,对新社会阶层,中央明确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 2020 字工作方针,还提出了“以社字工作方针,还提出了“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的工作方法。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的工作方法。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依靠力量•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这部分内容自主阅读这部分内容自主阅读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依靠力量•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 一一 )) 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展的重要法宝• (( 二二 )) 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择• (( 11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 (( 22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3)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阔的前景。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 •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 •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产党的领导。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 (( 一一 ))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二二 ))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第一,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核心•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涵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涵义• 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