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佩蓮 學歷: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

46
姓姓 姓姓姓 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 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 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姓

description

姓名:王佩蓮 學歷: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系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 現職:台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監事 教育部 中區 環境教育輔導團委員 教育部 南區 環境教育輔導團委員 行政院環保署認證小組委員. 環境 教育 計畫研 擬. 王佩蓮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環境教育輔導團. 壹、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姓名:王佩蓮 學歷: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

姓名:王佩蓮

學歷: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系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

現職:台北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監事 教育部 中區 環境教育輔導團委員 教育部 南區 環境教育輔導團委員 行政院環保署認證小組委員

環境教育計畫研擬

王佩蓮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環境教育輔導團

壹、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

永續發展定義 ( 聯合國, 1983) 「既可滿足當代人之需求,又不犧牲下

一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之發展」

永續發展教育的內涵

永續發展必須經由環境教育培養新的環境倫理及價值觀,藉以完成態度與行為改變的目標。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內涵 項目 環境教育 永續發展教育

價值觀 自然的內在價值 關注自然和人類的內在價值

倫理觀 環境倫理倫理觀 (人類中心、生命中心、生態中心 )

關注如何採取對環境,以及對當代人和後世代人合理的行為

人與環境 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割裂的,與自然和諧共處,並與後世代和諧共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權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環境、經濟、社會各方面有多種發展的可能

動物保護 感謝、對不起動物的心 能想到後世代人,他們有可能失去很多動物

環境保護 盡可能少去改變自然,強調自然生態

強調人類生態與自然生態,不要對自然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6

國際、中央、地方與學校環境教育伙伴的關係

國際環境議題

7

貳、專家意見

一、特色(一)、一群具有熱忱的參與人員(二)、規劃具有創意、具體、可行的活動(三)、推動具有一貫性的活動(四)、建置不同處室及組織間的互動平台及網路(五)、有民間團體及企業界合作(六)、紀録活動歷程(變化的、及時的)(七)、具有成效評估與如何運用、推廣

8

二、計畫推動( 一 ) 、區域

1. 計畫議題的決策佈局 ,有全縣的、寬廣視野 2. 計畫內容提高到縣政層次,將計畫成果落實在教育、學校經營,讓各種成果被看到,會讓環境教育計畫在施政成果中顯得有用

3. 環教輔導團、專家學者、技術顧問團、伙伴單位,各司其職地運作,可建立任務編組,視需要定期集會作溝通協調

4. 要求縣市政府提出配合經費,藉此提高縣市政府的參與程度

5. 不用急著很快全面實施,找比較投入的學校作示範點,經費可減縮到可預期控制的範圍內

9

( 二 ) 、資源整合

1.資源的整合不宜只放在研習,教育局可扮演更多角色,如注重在地環境特色的問題和挑戰,與教育結合,進而和縣政對話

2. 各種計畫儘量結合一起做,減少學校行政業務負擔

3.思考用比較省能省錢的方式辦研習會或教師成長營

10

( 三 ) 、成效

1. 要重視計畫成效追踪考核 ,評鑑指標和具體評鑑項目應經過專家指導,可考慮讓受評的學校人員參加共同擬訂

2.透過評鑑持續了解學校實施的狀況和困難解決

成效評估一、目的 評定環境教育方案的學習結果的過程

做為改進教材、教法的依據

二、方式宜採多元評量方式,如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口語評量、紙筆評量或其他評量方式等。兼重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環境問題解決模式 ( 1 )源起及意義:巴西的環境教育。當地倡導環境主義 以反主流霸權殘害自然生活環境為主要目標。 ( 2 )教學模式 :

1.選擇一個議題

2. 定義議題中的 問題

5. 採取行動

3.尋找解決方案

4. 評估方案

( Pennock, M.T., Lisa, V.B. & Britt, P.,1994 )

限制、機會、可能 討論、磋商、調查

E1— 評估P1— 計畫規劃

I1— 實行計畫

P2— 計畫規劃

I2— 實行計畫

E2— 評估

行動研究是一螺旋的過程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每一螺旋包括診斷需要(問題)計畫規劃實行計畫評估

P3—計畫規劃

診斷需要

診斷需要

診斷需要

行動研究

96 97 98 99 100 101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埔中 96~101年電費概況表月平均 (萬元 )

執行成果4

( 四 ) 、期許

1. 不要只做活動,研習、活動在教育系統一定有其目標和預期成果,要思考活動背後的成果、團隊的建立

2.避免為了做計畫而做事,要思考執行計畫工作的效益和影響,設想在沒有計畫的情況下如何延續

3.形成跨縣市的自然環境資源處理、監測、利用等合作計畫

4. 由研習效能、成果分析、遭遇困難的分享促成共同學習

16

三、課程教材

1.做過資源普查後,要能把資源轉化為課程教材從事教學

2.探討如何讓地方的整體發展和時空轉變,如土地開發議題反應到工作重點、教案上

3. 具爭議性主題相關教育和教材時,須思考配合在地的、持續的監測觀察

4. 讓社區成為環境教育田野教室一部分的社區聯盟,並發展出社區本位的教學方案

17

四、中程計畫

1.開始規劃下一期的中程計畫,中程計畫需要一年一年發展累積,必須詳細思考未來計畫最想達到的目的以作研擬

2. 可由區域的發展、環境特色、縣政的主軸作上位的規劃

3.爭議性議題可納入未來四年中程計畫裡作規劃

參、強化夥伴關係

一、計畫書呈現上,跳脫最基本保守規劃,展 現與多方合作的企圖心 二、讓環教中心變成社區的環境資訊中心三、納入民間團體作為顧問團及從事社區發展議

題的志工,一起操作如硬體後續維修工 四、善用在地專家學者及重視當地人才能力建 構,尤其是偏遠或離島地區五、考慮和電視台媒體合作從事攝影、紀錄、上 網工程培訓

18

成立推動小組

第二步

整理與分享過去與現在既有的執行成果

(繼往 /開來 )

第三步

確認需求與訂定新目標

第四步

推出計畫持續優化課程、教學與專業提升

第一步

招募小組成員

跨平台組織合作(建立在地的夥伴關係 )

在地組織與團體

推動環境教育步驟

19

如何輕鬆做好大於四小時的環境教育

1. 整合其他領域議題2. 做自己想做的3. 讓學習者參與提供意見再做決定

環境教育的主題活動非常多樣化農林漁牧村子研習中

心露營活動、畢業旅行藝術家駐村、駐校活

動:成龍濕地消費主題、麥當勞快

樂兒童餐地球村公民兒童的服務學習活動

• 學校通學步道• 學區大手簽小手的整合• 地方環境教育場所的運

用• 社區綠活圖的運用• 食育的連結、農林漁牧

學習中心• 學校的建築空間、植物

園的運用• 學校廢水回收、生態池• 學校生活環保、節能行

動、設備、監控

肆、撰寫環境教育計畫 一、基本架構 ( 一 ) 將創意具體化表現 ( 二 ) 提供瞭解計畫相關議題之資訊與釐清 問題 ( 三 ) 將需要的人事物清楚表達 ( 四 )善用夥伴關係 ( 五 )瞭解環境教育

22

5W What Why When Who Where

2H How How Much1E Effect

23

( 六 )指標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環境

教育計畫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 計畫目標。 二、 執行期間。 三、 進行方式。 四、 內容概要。 五、 預期效益。 六、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項。 本法同條項所定之環境教育執行成果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格式申報。

( 一 ) 環境基本法( 二 ) 環境教育法第 19條之規定(強制實施四小時)( 三 ) 環境教育法第 24條之規定 (處罰的規定)( 四 ) 國家環境教育綱領( 五 ) 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六 )直轄市或縣市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七 )直轄市或縣市環境教育中程計畫(八 )低碳城市中程計畫 (十 ) 環保署及教育部會銜發布「加強學校環境教育 三年實施計畫」(十一 ) 永續能源政策綱領

一、依據

二、計畫之內容環境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一條及環境教育法第十九條第一項所定環境教育計畫之內容如下:

( 一 ) 計畫目標 ( 二 ) 實施對象 ( 三 ) 期程及方法 ( 四 ) 內容概要 ( 五 )預期效益 ( 六 )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項。前項環境教育計畫及其當年度環境教育執行成果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所定格式,以網路申報方式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報。

( 一 ) 計畫目標

1. 經由環境教育提升本署同仁經辦環境保護相關業務時的環境敏感度,協助其應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

2. 導引更正向的環境價值觀、環境素養,並產生更深入的環境保護行動。

27

1. 目標應以條列式呈現2. 目標應具體可行,可以被測試及用來做為考評、 評鑑之用。3. 目標應與單位職掌、中長程目標連結、一致。4. 目標應與單位被外界期望扮演的角色相一致。5. 目標應與單位首長的政策優先性搭配。6. 目標應與面臨中的處境、永續議題、困境有關。7. 目標應與單位內部人員的教育訓練需求、各種資 產、技術、法制、預算財務、執行力搭配。8. 目標應能提升單位的競爭力、減少單位對環境的衝擊、生態與碳足跡。

( 二 ) 實施對象

1.優先要培養出永續環教教育領導能力。

政府機構指定的負責推動環境教育人員這些人的環教業務執行能力、要先被建構。不一定是在人事部門、可以是在最關聯的業務部門、教育部門、或是企業內負責永續報告部門的人員。

2. 內部員工:組織如何透過環境教育強化組織的對環境、社會的責任、降低組織的環境衝擊與足跡

(1) 高階政務主管、事務主管、中階科長(2) 行政人員、技術人員、研究人員(3)基層工友、辦事員人員、約聘僱人員、 人力派遣人員、志願工作人員

3. 外部人員:

機關的服務對象、人民團體、選民、法令標的對象、 消費者顧客、繳稅者(公民素養)

合作行政人員、利害關係者(協力能力)該接受講習的當事者(矯正違規行為)企業決策者、管制對象、支付費用者、供應鍊系統等(資源管理效率、永續性)

( 三 ) 期程與方法 1. 期程 1/1-12/31月

第十九條 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於每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推展環境教育,

所有員工、教師、學生均應於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並於翌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以網路申報方式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報當年度環境教育執行成果。

2. 方法 (1) 用甘特圖方式寫 (2)列寫工作項目 (3)欄寫實施月份 (4)表格內寫場次或參加人數

( 四 ) 內容概要

34

1. 人 寫計畫內容敘述時,要註明由哪一個程序規劃出來的?誰決定的?

要特別註明究竟是由哪個單位來執行?內容是什麼 ? 要做甚麼計畫?

請盡量將負責執行環境教育的組織、團隊、部門或召集人或環境教育人員寫清楚。

要顯示出來這個計畫書的工作內容 是分工好的 馬上就可以執行的

35

2.事 依照縣政府行動計畫所規定的項目來寫(先寫 中程計畫,再抓出優先項目為年度計畫)各組 分頭寫要如何辦理機關內部相關的環境教育之 規劃、宣導、推動、輔導、獎勵及評鑑、開課

36

3. 地 處處都可以是教學與學習的地點 (美醜、自然與破壞地均可) 也可挑選被整合規劃好的、認證通過的具有特色 之環境教育設施及資源,也可以挑民間設置環境 教育設施、場所,

第十四條 各級主管機關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整合規劃具有特色之環境教育設施及資源,並優先運用閒置空間、建築物或輔導民間設置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建立及提供完整環境教育專業服務、資訊與資源。

4. 物 建立及提供完整環境教育專業服務 虛擬網站、部落格資訊 實體鄉土教育中心的保存物件 圖書資源中心的圖書

37

5. 經費 執行各項子計畫所需之預算額度、 經費來源、外部資源、捐款

38

( 五 )預期效益 1.應以量化方式呈現各種活動投入與產出 2.這是用來檢討進度及考核用的,所以要 用關鍵績效指標的概念

( 六 ) 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事項

如低碳城市、綠生活網、節能減碳、種樹、資源回收、不用一次性產品

評量時思考的問題你如何知道策略是有效的?什麼是活動的產出或結果?你有評估成功的關鍵指標嗎?如:環境、對象的改變?

成果報告

活動記錄 (主題活動的過程照片、作品成果 ) ,以及統計參與人數、參與這回饋心得及意見。

將成果於年終上網提報。慶祝反思。

42

伍、範例

43

範例 1一、計畫目標:1. 讓同仁了解全球暖化急迫性及台灣環境現況,激發危機意識並認同環保

工作。2.藉由討論凝聚共識,思考並參與未來可以落實的行

動。

二、執行期間:本局約有 50位員工(含約雇臨時人員)擬分 2梯次辦

理,各 4hr ,預計於 O月 O日及 O月 O日。

三、進行方式:影片 + 演講 + 討論。

四、內容概要:1.播放介紹全球環境危機及台灣環境現況短片(如:±2℃,看河…等)

2.邀請 OOO講座解說全球氣候變遷及相關數據、現象(如有本土或本地的教材更佳)。

3.討論局裡同仁可以配合或參與的行動方案,訂定共同遵守的生活公約及評定方式(如:源頭減費、省水省電…等;檢定方式→定期比較是否有減少用量或費用支出)。

五、預期效益:1. 藉由本次環境教育,讓同仁深入瞭解全球氣候變遷、環境危機及面臨的現況,使同仁有更深刻的體認,日後也能向其他民眾說明或講解。

2.訂定出本局日後 OOO 公約,並具體落實,同時達到節能減碳及預算節流措施等目標。

陸、結語

一、團隊—共同討論願景與目標二、特色資源—在地化三、夥伴關係—異質化四、持續性—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