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3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description

Article

Transcript of 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Page 1: 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38 CAPITALIST

特别策划 SPECIAL REPORT

协同共进公司总裁罗威认为,从吉利-沃尔沃身上多少能看到戴姆勒-克莱斯勒当初的影子,预期将遭遇品牌、核心业务整合、智囊流失、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实业与资本结合的跨境汽车并

购大戏愈演愈烈 :福特为旗

下的奢侈品牌沃尔沃招募“女

婿”,接住福特“绣球”的是施展中国

功夫的“乡下小伙”吉利。这是西方汽

车巨头瘦身,东方汽车新秀扩容的时刻,

竞合博弈都堪称精彩。

乍一看,二者结合的背后逻辑合理:

沃尔沃通过吉利扩展中国市场,吉利通

过沃尔沃走向世界。但是,历史上的跨

国婚姻很少真正实现了最初的诺言。就

像此前印度塔塔集团已从福特手中买来

捷豹和路虎,直到现在还在为整合而焦

头烂额,外界对于吉利与沃尔沃的“大婚”

同样充满疑问。

吉利娶到的是烫手山芋,还是旺夫

千金?“两个人走到一起,如果同床异梦,

问题就出来了。” 企业兼并后整合专家、

曾任克莱斯勒东北亚区副总裁,现为博

斯公司高级专家、协同共进(Synergistics

Limited)公司创始人兼总裁的罗威(Bill

Russo)接受《投资家》专访时如是说。

同床异梦?“结婚的那天永远是最好的一天。

刚开始大家都充满希望,庆祝结合后带

来的好处。真正开始婚后生活,就会出

现挑战。在戴姆勒 - 克莱斯勒的案例中

便是如此。”罗威认为,从吉利 - 沃尔

沃的身上或多或少能够看到戴姆勒 - 克

莱斯勒当初的影子。

文 本刊记者 植美娜

镜鉴·它山之石

罗威曾任克莱斯勒东北亚区副总裁,熟稔国际汽车业并购。

众所周知,国际上最负恶名的汽车

业跨国并购案无疑要数戴姆勒 - 克莱斯

勒。这对 12 年前向世界宣布以 380 亿

美元“对等合并”的两大汽车巨头,在

2007年分道扬镳,庞大的合并终成梦魇。

罗威在克莱斯勒工作了 15 年,跨越了二

者的 9 年婚姻,对此深有体会。

在他看来,这种冲突首先会体现

在战略分歧上,“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各

自装着不同的算盘,当他们冷静下来每

天去进行这场婚姻的时候,还不知道应

该如何去做。”两个 CEO 对于这场结合

有着不同的想象 :原戴姆勒 CEO 施伦

普(Juergen Schrempp)希望合并以后

戴姆勒的规模得到扩大,其在汽车业务

上的声誉能够有所提升 ;而原克莱斯勒

CEO 伊顿(Bob Eaton)希望通过合并,

克莱斯勒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北美市场以

外的国际市场。“这两个机构的战略没

能结合起来。”

不过,罗威认为,吉利 - 沃尔沃的

合并在这方面有优势,“他们至少合并背

后的逻辑是正确的。”

冲突的第二种呈现的是品牌矛盾。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定位于不同的汽车市

场,一个是奢侈汽车,一个是大众化汽

车。对于戴姆勒来说,把顶级产品用在

中端市场中,会降低自己的品牌价值 ;

对于克莱斯勒来说,开发顶级产品的高

成本会成为一个负担,降低他们的竞争

力。“同样的风险存在于吉利和沃尔沃

的结合中,即便都放在中国市场上来看,

它们也定位于完全不同的人群。”罗威

认为。

冲突的第三种呈现是缺乏核心业务

整合。戴姆勒 - 克莱斯勒的例子中,基

本上两个公司独立存在,真正整合的只

是人力资源、财务、IT,而这些在汽车

业根本不是核心业务。所以两家公司的

业务基本上没有改变。“很显然,这也是

吉利和沃尔沃的挑战。”罗威表示。

冲突的第四种呈现的是智囊流失。

两个公司结合以后,一般存在这样的风

险 :被合并公司的领导层会慢慢流失。

“如果关键人物离开了,被购买的公司的

运营就会出现问题。”罗威介绍,戴姆

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后没几年,戴姆勒不

得不派来一个新 CEO 执掌克莱斯勒,“他

Page 2: 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CAPITALIST 39

是我的前老板,是非常好的管理者,但

问题是戴姆勒 - 克莱斯勒已经不是原来

那个公司了。从伊顿决定辞职开始的两

年内,克莱斯勒高层大多相继离开。”

至于吉利和沃尔沃,罗威分析:“成

为吉利的一部分后,很多沃尔沃的管

理者可能有机会考虑其他的选择,而

吉利没有足够的能力介入,对沃尔沃进

行日常管理,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大

的问题。”

冲突的最后一点是文化。“文化冲

突确实会造成误解,更重要的是不同

的公司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即便是中国

国内的两家公司合并也会有文化问题。”

罗威认为,在吉利的并购中,沃尔沃是

传统欧洲管理模式,而吉利是多变的家

族企业模式,“把他们俩放在一起,以

后的合作有好戏看了。”

“一国两制”毋庸置疑,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团队

花了很大精力去赢得沃尔沃的芳心,特

别是在沃尔沃“进门”后的管理问题上。

外媒引用最多的,是李书福的这句经典

“台词”:“我把沃尔沃看成一只老虎,它

属于森林,而不应该被关在动物园。老

虎的心在瑞典和比利时。”

更有国外专家称,与其他那些跨国

汽车业并购的案例不同,这次收购沃尔

沃的是吉利集团,而不是吉利汽车。美

国 2953 分析师事务所 (2953 Analytics)

的执行总裁吉姆·霍尔 (Jim Hall) 就曾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就意味着沃

尔沃不是简单地被‘折叠’进吉利汽车,

而是保留了其欧洲品牌的价值。”

“回顾中国的经历,很多原来大家

感觉困难的事情也能够成功实施,比如

香港的一国两制,现在看来非常奏效。”

罗威喜欢用中国的词来比喻中国的事,

比如把“一国两制”用在吉利身上。“让

沃尔沃还是那个沃尔沃。”像是在香港

发生的故事,“这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模

式,但是会很困难。”罗威比喻 :香港

回归中国,可香港是那么一个富裕的城

市 ;福特把沃尔沃砍掉,正是因为沃尔

沃赔钱。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在过去的

两年中已经损失了 26 亿美元。吉利需

要先在一段时间内治疗这个“病媳妇”。

“在沃尔沃从销售中盈利以前,吉

利将不得不一直注入资本,而且在 18 亿

美元的‘财礼’以外,还需要另外的 9

亿美元投入新产品研发。”罗威表示,“当

沃尔沃持续亏损的时候,吉利必须一直

进行补贴。虽然吉利是一个高速增长的

企业,但是它并没有那么深的钱袋,持

续不断地堵窟窿。”

“要堵住这个窟窿,我认为吉利现

在面临的挑战是沃尔沃成本结构的问

题。”罗威认为,“沃尔沃是一个国际上

知名的品牌,但由于销量小,生产规模

小,利润率并不高。解决成本问题,或

者要靠提高在中国的销量,或者要靠从

中国买零部件。”

无论采取哪种做法,沃尔沃都不

是原来的沃尔沃了。“今天沃尔沃在中国

只销售上千辆车,想跟奥迪竞争,想卖

出 10 万辆车,获得官用汽车销售权,就

意味着沃尔沃需要在市场中做不同的定

位,去追逐大众市场。沃尔沃品牌重新

定位的问题,无论是吉利还是沃尔沃,

这两家公司都不擅长。沃尔沃不擅长在

中国大众市场来销售 ;吉利不擅长经营

高端品牌。所以,想让沃尔沃提高销量

的重新定位,需要这两个公司联合起来

才能做成。”在罗威看来,李书福大可

以说,把沃尔沃“放虎归山”,吉利不会

参与进去,但是当沃尔沃来中国市场的

吉利需要跟沃尔沃的

管理层达成共识—

解决沃尔沃的成本结

构劣势;然后最为关

键的是,需要让沃尔

沃的团队成为治理工

会关系的窗口。

Page 3: 一个吉利 两种制度

40 CAPITALIST

特别策划 SPECIAL REPORT

时候,吉利必须参与进来。罗威表示,

具体怎么去管,吉利还需斟酌。

至于此前上汽收购双龙因为工会问

题而致失败的前车之鉴,罗威指出,上

汽没能让双龙的工会在降低成本上达成

妥协,不愿意再注入几十亿的人民币来

资助双龙的业务,也无法控制双龙领导

层的流失,最终决定解除“婚约”,“很

明显,上汽和双龙这两个合作伙伴的利

益没能融合好,吉利和沃尔沃两方都需

要从中汲取教训。”

“首先吉利要跟沃尔沃的管理层达

成共识——解决沃尔沃的成本结构劣

势 ;然后最为关键的是,需要让沃尔沃

的团队成为治理工会关系的窗口。”罗

威认为,在调节成本结构的努力上,必

须让沃尔沃的管理层来执行这些恢复沃

尔沃竞争力所需的行动,而吉利决不能

越俎代庖。

事实上,在工会问题上吉利已经做

出了承诺,一直在强调保留沃尔沃与工

会的关系。对此罗威强调 :“关键是吉利

是否能够坚持这些原则,允许沃尔沃的

管理团队去协调工会上的问题。”

名人效应至于研发能力的获取,罗威认为:

“这至少要五到十年才能初见成效。”

众所周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算

盘之一是学习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而

吉利在汽车领域只有 13 年的历史,至

多经历了 2 个研发阶段。

“在汽车业,从一个设想到真正制

造出这辆车,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去

研发。”根据罗威的经验,“汽车制造企

业第一个阶段制造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

的。”往往是单纯的复制,抄袭其他人

的设计 ;第二个阶段,不是完全抄袭,

而是‘看起来像别的东西了’;现在许多

中国的汽车商已经晋升到第三个阶段,

试着做自己的产品,“进入这个阶段需

要企业培养出一个真正的设计团队,另

一条途径就是从组织上去并购具有这种

优势的机构。”

罗威认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以后的

策略应该是 :站在沃尔沃旁边。“技术

转移的过程不是沃尔沃把技术拱手交给

吉利,这么做可不明智。将来我们会看

到,吉利与沃尔沃做类似工作的技术专

家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依靠这种方式来

学习研发的流程。”无疑,这将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

马上能看到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吉利购入沃尔沃是为了

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但是罗威认

为吉利买沃尔沃首先是为了成为一个在

中国市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其次才是

国际化。就像比亚迪,这个受到股神沃

伦·巴菲特“神迹眷顾”的中国汽车品

牌,在巴菲特投资之后一夜成名,股价

一年内飙升了将近 5 倍。“比亚迪发展

的大提速是由于巴菲特的投资,所有中

国人一下子知道了比亚迪这个品牌。我

想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得到了同样的好

处—提高吉利的品牌知名度。” 罗威

如是说。

国际汽车业并购案例回放

塔塔并购路虎捷豹

23 亿美元

时间 2008 年 3 月 27 日案情

交易后汽车市场持续低迷,消费者对高档汽车的购买欲望下降。捷豹、路虎两个品牌一直处于亏损。这场收购换来塔塔 7 年来的首次亏损。2009 年三季度塔塔扭亏为盈,但也有分析称这种上涨也与此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路虎、捷豹销量过低有很大关系。

大众并购保时捷

33 亿欧元

时间 2009 年 8 月 13 日案情

此前保时捷一直增持大众股份,以至金融危机时保时捷债务缠身。随后,大众大举反攻,收购保时捷 42% 股份。大众保时捷本来在家族谱上就有扯不清的渊源,将保时捷纳入大众集团旗下,还得双方先握手言和才行。

大众并购铃木

2224 亿日元

时间 2009 年 12 月 9 日案情

铃木每年全球 200 多万辆的销量,以及铃木在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的占有率,让大众对其一见倾心。跨国姻缘“文化关”最难过,德日两个不同国籍的企业,是否能够“沟通自如”,是合作成败的关键。

菲亚特并购克莱斯勒

时间 2009 年 6 月 10 日案情

克莱斯勒从申请破产到重组仅仅 用 了 42 天。 不 过 在 2010 年的北美车展,克莱斯勒还未拿出一款成品来参展。在双方缔结的第一日,业内就已经预测到,克 莱 斯勒 在 未来 一两年之内,都难有 新产品,这意味着,克莱斯勒还得销声匿迹一段日子。

自1998年戴姆勒收购

克莱斯勒,至双方于

2007年宣布彻底分裂

后,整个汽车行业对兼

并重组都异常谨慎。吉

利对沃尔沃的收购,能

否摆脱这样的前车之

鉴亦为公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