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行電子學習 無懼風浪的舵手 的實戰經驗 · 模式呢?...

Post on 05-Jun-2020

2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學校推行電子學習 無懼風浪的舵手 的實戰經驗 · 模式呢?...

啟思教學通訊.二零一零年.第二期

12

專題追蹤 

電子學習

引言

要使一個團隊上下一心,秉持共同理念,接受挑戰,實在是不容易的工作。身為團隊的最高領導人,他須要扮演像舵手一樣的角色,帶領團隊成員乘風破浪,闖出新天地。在電子學習的浪潮下,保良局王賜豪 ( 田心谷 ) 小學的楊偉賢校長正是一位出色的舵手。我們一起看看他是如何指揮若定,帶領他的團隊迎接電子學習的浪潮。

黑 = 黑眼睛  楊 = 楊偉賢校長

電子學習

黑: 楊校長,你對電子學習有何看法呢?

楊: 教育局強調教學範式的轉移,我相信推動電子學習的背後,正是有

着希望老師改變教學範式的想法。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改變

還不是很明顯。身為校長,我會把電子學習的問題想深一層:香港

小朋友或新世紀新人類的學習模式會是怎樣的?通過電子教學是

否能夠推進教與學範式的改變呢?當我們這樣思考電子學習的問題

時,其實同時也是在思考整個學與教的模式裏,究竟有哪些地方須

要改變,從而使我們的小朋友能夠強化已擁有的學習能力。

黑: 你提到的教學範式轉變是指甚麼呢?是否靠資訊科技就能改變教學

模式呢?

楊: 過去的教學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學習模式,老師按着課本的編排講

課,整個過程以「教」為核心。雖然老師也會因應情況,在教學過

程中加入互動元素,但主導權仍在老師身上。至於我指的新的教學

楊偉賢校長談電子學習

無懼風浪的舵手

學校推行電子學習 的實戰經驗

黑眼睛

13

啟思教學通訊.二零一零年.第二期

專題追蹤 

電子學習

範式,核心在「學」。香港教育的大目標

是學會學習,就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能

力,從而達至自學和終身學習的目的。這

正正是廿一世紀新人類須要具備的能力。

世界的事物在不停改變,如果學生的學習

能力不夠的話,只會停步不前,無法適應

瞬息萬變的世界。

在新的教學模式之下,同學學會學習的方法比學會知識、背誦知識等來得重要。到

目前為止,香港的教育還未達至培養學生

做到學會學習的階段。公開考試是一個原

因,它畫了一條線,同學為了成功跨越,

背誦內容就成了較有把握的一種方法,然

而考試並不能考核同學的學習能力。教育

當局正嘗試去改變這個情況,例如加入校

本評核的元素,但這仍在起步階段,尚有

改善的空間。

大家都明白現在的工作環境和模式,並不

要求人們記很多的知識。有需要的話,只

要上網找資料,運用分析能力、快捷的思

考及判斷力,就能決勝千里。我們正正是

要培養同學的這些能力,讓他們擁有很強

的適應力,應付將來的工作。

黑: 你認為推動電子學習有甚麼意義呢?

楊: 要把一件事由構思變成真實是很不容易

的,可是當我們認真地思考下一代將來會

面對的問題,便能明白我們不能不去尋求

突破。試想想,十年後將是80後這代人

主宰社會。我們撫心自問,是否放心把我

們的未來交給他們呢?如果不放心的話,

那就要問問廿年前的教育到底出了甚麼問

題。當然,教育不是惟一導致這個憂慮出

現的原因,但我們總得想辦法避免這個情

況出現。身為老師,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

上顯得更加迫切。社會在教育方面投放

了很大量的資源,老師是有這個能力和責

任替社會培育人才的。我不敢說電子學習

會是這個問題的惟一出路,不過我們總得

想想辦法,或許這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

方法。

電子教學先導計劃黑: 那麼,對於快將推行的電子學習先導計

劃,你會考慮些甚麼呢?

楊: 我考慮的層面很多。由於整件事的核心

是關於學和教的問題,所以推行這個計劃

時,學校無可避免地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

色。但如果單靠學校和老師,是否就可以

把這個計劃很完整地演繹出來呢?我覺得

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推行電子學習

的先導計劃,首要考慮的是合作伙伴的

問題。

過去我們推行教育改革,在開始的階段不大成功,例如早期推動資訊科技教學,既要老師進修,又要他們設計教材,但效果並不理想。老師接受過的基本訓練不是編寫教材,而是教學、調控教學流程。老師的精力應該放在思考如何演繹教材,如何配合互動讓學生投入學習等問題上,這才是他們的專業。

黑: 編教材應是出版社的強項吧?

楊: 是的,出版社在這方面有他們的優勢。他

們的專業是編寫教材,所以學校和出版社

應該緊密合作。出版社提供內容和教學資

源給學校使用,而學校、老師則提供修訂

這些教材的資訊給出版社,讓教材更切合

課堂教學的需要,這種合作關係是很重要

的。

啟思教學通訊.二零一零年.第二期

14

專題追蹤 

電子學習

黑: 除出版社外,還有哪些合作伙伴呢?

楊: 其他合作伙伴還包括資訊科技界的朋友。

推動電子學習,必定會遇到很多技術上的

問題,例如甚麼器材最能配合課堂教學中

的電子學習,路由器能容納多少學生同時

上網,以至學校的網絡能否支持這麼大的

流量等。大部分學校的網絡都是在十年前

建立的,能否支援這麼大的社羣,是很成

疑問的。假如有科技界的伙伴給學校提

供專業意見,就不致浪費金錢,買了不合

用的器材,使電子學習計劃的實行繞了彎

路。

此外,我們也需要跟大學合作,因為很多

學術和教育研究,不是單憑中小學的能力

就能做到的。

黑: 假如學校、出版社、資訊科技界和大學之

間能緊密合作,會有甚麼好處呢?

楊: 假如上述的四個界別能合作的話,可以使

整個電子學習產生應有的效果,然後我們

就可以據此回答政府的問題:是否循着電

子學習這個方向,便能做到他們建議的新

的學習模式呢?電子學習的成效是怎樣

的?參與這個計劃的持分者,包括出版商

的生存空間是怎樣的?如果所有網上資源

都是免費的,出版社如何生存呢?這些都

是政府需要我們回答的問題。我們都明

白,出版社不會做免費生意的,背後一定

要有個商業模式,讓他們在貢獻教育之

餘,也能生存。有時跟家長討論,他們都

說電子學習是免費的,都稱讚這是好事,

但事實是否又如家長所想的有這麼多免費

而又合用的東西呢?

黑: 那麼,這次電子學習先導計劃完結後,你

認為有甚麼事情須要跟進的呢?

楊: 完成這個電子學習試驗後,教育局有兩個

很重要的答案須要知道的,一是究竟如何

持續發展電子學習;二是這些先導學校在

計劃中建立的學與教模式,對其他學校,

甚至對整個香港教育事業有何意義,其他

學校能否複製這些模式來使用。這些都是

政府希望知道的答案。

黑: 保良局是個很大型的辦學團體,在推行電

子學習上會否有較大的優勢呢?

楊: 有的。原因是學校可以得到額外的資源來

發展不同的工作。「單打獨鬥」的學校,

可以拿到的額外資源相對較少。雖說這是

個先導計劃,有政府資源的支援,但如果

我們細心地估計一下整個計劃的支出,政

府的撥款是不足以完成三年先導計劃的。

政府預計撥款給二十至三十個計劃,平均

來算,每個計劃約有一百七十至二百萬元

左右的撥款。按三年平分的話,其實每年

可用的錢並不多。另外,教師本身的教學

工作已很繁重,學校不能做無良僱主,要

老師一邊教書一邊製作電子教材,身兼數

職。我們要有額外人手,讓核心老師的課

擔減少,才可以騰出時間參與先導計劃。

15啟思教學通訊.二零一零年.第一期啟思教學通訊.二零一零年.第二期

專題追蹤 

電子學習

這樣安排的話,以聘請一位代課老師的薪

酬一年約需二十多萬來算,三年便要六十

多七十萬。此外,學校多用了電子器材,

額外的技術支援人員亦不可少。以聘請一

個普通的技術人員為例,薪酬也得8000

或9000元一個月,一年便差不多要用超過

10萬元,三年便要30萬元。把以上的支

出預算加起來,便已經用了近百萬元,還

沒算購買硬件的費用和跟大學合作所需的

資源。這樣,學校是一定要自己拿錢出來

的。因此,大型辦學團隊在這方面會較有

優勢。以保良局為例,我們的主席十分支

持學校在這方面的發展,若學校能成功申

請先導計劃,局方會額外撥出資源,讓學

校做好這個計劃。由此可見保良局是十分

支持教育工作,同時亦決心讓一般市民的

子女也能享受優質教育。

黑: 不是所有老師都同意推行電子學習的,你

會怎樣游說這些老師參與電子學習呢?

楊: 可以跟老師講解電子學習的好處,事實上

電子學習也能幫助老師把教學工作做得更

好。例如在教某課題前,老師可安排一些

課前測驗,以掌握同學在哪方面的學習有

困難,也可因應結果來調節教學內容和節

奏。現時老師每天都有很多批改工作,實

在無暇整理和分析這些數據。假如應用了

電子學習模式,事情便簡單得多。老師可

把一些計算成績的工作交由機器來完成,

機器可以很快地統計和分析同學的成績。

我會鼓勵老師善用這些工具,以減少他們

的批改工作,讓他們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思

考教學內容。當然,我們也不能期望三年

先導計劃完結後,老師會完全接受電子學

習這事情,但老師可以通過這次的先導計

劃測試一下水温,同時亦可以改變一下教

學策略,看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改變。

受訪者資料

  楊偉賢校長,保良局王賜豪 ( 田心谷 ) 小

學校長,前保良局世德小學副校長及資訊科

技統籌主任,曾借調至教統局地域支援組,

具有豐富的資訊科技教學及管理經驗,並曾

在2002年舉辦的「內聯網教育平台簡介會」及

「無線網絡先導計劃分享會」上發表講話,其

觀點深得與會老師贊同。

現實中,教育最重要的仍然是「樹人」──

學做人,其次就是學識。從前教學生,

主要是讓他們掌握某些知識,但現在則要

讓同學掌握將來在社會上工作須具備的能

力。我們要讓同學具備與人溝通、批判思

考、共同協作等能力,這些訓練有很多網

上資源可用,如「包官侄女」的事件,可

用來討論公義的問題。老師可隨時調動教

學內容,令學生的學習生活化。當然,有

心的老師也可自行整理和製作這些資料,

然後給學生作為學習素材。然而配合得宜

的電子學習,則可以自行把這些東西加到

老師的參考資料中,讓老師自由選取,而

不必花費太多氣力自行找資料和剪報等。

後記

從楊校長的答話中,可以知道他十分了解目前電子學習發展的情況和困難。他很直率地表示對於推行電子學習感到很大壓力。但是,因為他堅信電子學習有助改變教學模式,提升同學的學習能力,所以他無懼無畏,勇敢地帶

着他的團體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