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亮火晌午 - ylrbszb.ylrb.com/page/1/2016-08/17/A6/20160817A6_pdf.pdf ·...

Post on 12-Jul-2020

13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陕北的亮火晌午 - ylrbszb.ylrb.com/page/1/2016-08/17/A6/20160817A6_pdf.pdf ·...

责编/李苗苗 美编/贺晓瑜 校检/刘勃江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6 信 天 游 副 刊XINTIANYOUFUKAN

欲火旺盛不仅说的是那些对财富、权力的渴望者,也包括那些急于救赎“身心灵”的所谓有素质、有品位的富人、小资、白领、小清新一族。人要自我感觉有了身份的优越感,知道了点儿大众不知道的事情就容易自恋。自恋者在这个浮躁的商品经济时代,要消费点儿出类拔萃的“商品”才觉得自己已经风雅了。那

么,在当下品位不够的时候最快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先装扮成有品位,走“身心灵”的路线,一下子就“居高临下”了。

您没看李敖的前妻胡因梦、张斌的妻子胡紫薇的著书立说、翻译作品都全在救赎他人走出苦海吗?过去连“阿弥陀

佛”都难完成的事情,她们在干。与她们有一样菩萨心肠的作家不也转行写起了那些“救赎大众”心灵之苦的畅销书吗?

如果说这样的身心灵救赎写作还有点儿学问、有点儿靠谱的话,那么近期创办的心灵辅导机构——“创造丰盛”两名老师的心理学、催眠术和心灵鸡汤就

是典型的“精神传销”了。因为他们高举“宇宙能量”的大旗,“心灵之汤”融进了太多的铜臭,他们催眠别人的目的就是从其兜里骗钱。该组织目前如梅雨天后的蘑菇圈茁壮成长,已在全国设立40多个学习中心和工作室,吸收会员逾万名,发展督导300余人,敛财已过10亿元!

参加培训的会员,都是一些急于改变生活状态的人。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众,更多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中产阶层、小资、白领。由此带来的一个严肃的命题,为何这类本应代表社会中坚的群体,会涌现出这样一种价值认同或精神旨趣呢?有人说是他们出现了精神上的危机。

其实,哪个时代的人都有精神危机之感,哪个人的心灵都不会是世外桃源。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引车卖浆之夫,就连创建救赎中华民族文化的孔子都一度精神危机过。周之后的春秋时代让孔子大呼“礼崩乐坏”要人们“克己复礼”,连他自己也“惶惶不可终日”。孔子也办起了“心灵救

赎”班,招收学员,人家孔子收几束腊肉便可就读,实行的是有教无类。而当下你想入“创造丰盛”机

构培训班,没5万元的门槛费你就别来。那可是“有金无类”了。

这种以“精神传销”实现非法敛财的机构,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满足人们心中都有的“立等可

取”的劣根来帮人实现“连接宇宙能量,为你解决内心烦忧”目的。如此低级招数,其实是人类文化童年时代

就用过的伎俩。比如南方的巫师、北方的“大神儿”都说自己可以与天神对话,在人与神之间当“中介人”,他们能借助

天威驱鬼辟邪,召回凡人们附体的灵魂,能救赎大众,实现人的心灵宁静。随着科学发展,这类巫师、“大神儿”也就没了市场。如今

这些能借助宇宙能量的“心灵导师”其实就是当年巫师、“大神儿”的换脸。打掉这样的“精神传销”组织不难,可消除人们生活中的痛点、复苏人们心灵

家园的凋敝就有些困难了。宇宙能量之大可以让地动山摇,唯独没有“立等可取”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灵魂的痛苦。救赎人的

“身心灵”缺憾之病,你若不是个宗教徒,那只有一服药不妨可以试试,但要终身服用这服药,那就把“自我救赎”进行到底——读书!

陕北盛夏的亮火晌午,那实在是等于大地在火上烧烤。受苦人早上起得很早,赶太阳没出来,天气凉快些,赶紧到地里锄地营务庄稼。如果山上活多,需要集中几天干完,那么家里就要把早饭送到田间地头,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受苦人没必要在三四里、四五里的山路上来回跑。

虽然日头越来越高、天气越来越热,但社员们不敢偷懒,目前正是庄稼快速生长时候,也是最要紧的锄地时间,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庄稼的收成就大打折扣了。所谓的好受苦人、歪受苦人,好日月、歪日月,大体就是从这些营务庄稼的环节中体现出来的。

快到中午12点时,日头更高了,天气热得使人实在受不了了,受苦人估算着今天上午的活干得差不多了,于是停住锄头,收拾庄稼地锄下的杂草,或背或扛拿回家喂羊。

亮火晌午,山上基本都没人了,只有看见山峁圪垯拦羊的人,把羊群赶在背沟畔里、山峁圪槽阴凉的地方乘凉。此外,似乎整个大山里、村庄里静得出奇,好像各种飞禽走兽也受不了这酷暑,不知呆在什么地方去了。莽莽的黄土高原,虽然满山二坬有绿色的庄稼装扮,但总体上黄峁峁的山上到处是热浪滚滚,暑气逼人。

我常想,南方盛夏天气也很热,但南方雨水多、森林树木多,所以,人们并不感到天气热得简直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可陕北高原不是这样,一到六七月份盛夏的亮火晌午,大地上真的就像火烧的一样,如果这时人们不躲进窑洞,那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过去,听老人们讲,到了亮火晌午人们不敢在山里呆,必须赶快往回走。据说,这个时候山里“紧得很”,冷不丁会撞上妖魔鬼怪,可吓人哩!传说有一年,一个赶集的人在亮火晌午经过贺街的一条深沟,突然从前面崖口的红崖上飞出一个黑老鸹,嘶哑着怪叫了一声俯冲而来,此人大吃一惊,正在不知所措时,从头顶的红崖上掉下来一块土疙瘩正好打在这人的背上。过路人经此一吓,回到家中就卧床不起,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此说虽然有些邪乎,但也反映出陕北盛夏亮火晌午的厉害。

由此,我想到陕北的窑洞多么好,窑洞冬暖夏凉,盛夏,尽管外面酷暑难忍,但只要一进入窑洞,立马就凉了下来。

受苦人从山上回来了,家中的婆姨女子们大多做好了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庄户人家的中午饭大多是洋芋擦擦、蒸窝窝。洋芋擦擦或蒸洋芋扑拉这是基本副食,至于主食,那要根据主家日月情况:家中人口少的、日月好的蒸黑馍馍、玉米馍馍,或蒸小米捞饭,日月一般的都是糠窝窝,日月更差的,甚至连糠窝窝也吃不上,只能吃糠窝片片了。

按理说,受苦人劳累了一上午,这么热的天,应该有口好吃食,但在那个人人都怵的饥饿岁月里,哪有好吃食呢?一大老碗洋芋擦擦、菜扑拉,一个窝窝壳壳,一碗米汤,那也是不错的生活了。受苦人已习惯了这样的吃食,可有时男人会埋怨媳妇婆姨不会过日子,脾气好的婆姨女子理解男人的烦恼和不快,尽可能将家里的一点细粮,锅盆底下干的、稠的舀给男人吃。但也有脾气不太好的婆姨女子,火冒三丈……为此,亮火晌午满窑里吵架,闹得家中几个孩子也惊

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年纪大的孩子劝父母不要吵了,年纪小的端个小碗子,哭鼻流水乱嚎一阵。哎!穷家薄业,谁让受苦人的生活这么苦焦呢?

吃完午饭后,大多要开始睡午觉了。受苦人吃不上好饭没办法,但亮火晌午这一觉,是无论如何都必须睡好的。

陕北的夏天,大多数人家在院子的“春锅”上做饭,午休在窑洞里睡觉,窑洞里毕竟凉快些。可有的人家中午饭是在窑洞里做的,加上家里人多,这时窑洞里也很热。受苦人没办法,干脆在院子的树荫下铺上一疙瘩草席,拿个枕头,肚子上盖个围裙、毛巾什么的,然后在席子上“八字”一躺,就在树荫下呼呼地睡着了……

盛夏的乡村,有诗云:“墙外高枝,蝉聚齐鸣炎日里;河边垂柳,牛卧倒嚼绿荫中。”这是一幅典型的盛夏亮火晌午的午休图。可不是么,这个时间,大山里、村院里一切静得可怕,如果有点声音,就是那火毒的太阳直照在大地上发出的“滋滋滋”热蒸气声和田头地间玉米等庄稼“啪啪啪”抽节生长的声音。

亮火晌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走,日头一点一点移。受苦人睡的树荫地刚才还挺舒服,过了一会,太阳西移了,也只能跟着树荫把草席往西移。这一觉大体要睡到下午两三点钟。

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一两点是酷暑的最高峰。受苦人一觉睡醒来,满脸都是汗水,他们一边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端着碗绿豆汤喝着。这时,太阳从门前退到下半院了,天气虽然也很热,但不像中午一两点以前那么毒火了。

一般情况下,受苦人下午3点以后又扛起锄头慢腾腾地向山上走去了。下午日子较短,锄地点离家较近。在农业社时期,上午给生产队集体干活,下午有时放假,让社员们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干活。一说起在自己家的自留地干活,天再热社员们也呆不住,必须抓紧营务瓜果蔬菜。自留地种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家的生活,所以社员们不敢偷懒,下午头上戴个草帽,尽管地皮烫得厉害,也只有忍着下地干活了。

后晌干活很有意思。记得农业社时期,一般队长明确后晌在哪里锄地。这样,社员们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迟。来得早的,选择一个背阴地,布衫铺在地下,头枕着锄把,草帽盖在面上再睡一会,等大伙都来了再干活。随后,社员们三三两两来到田头地畔,有的坐下来抽袋旱烟,有的靠在梯田圪塄上假寐一会,有的少不了议论:“这天太红了,再不下雨,庄稼快撑不住了!”有的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随着日头一点一点西移,天气凉快了一些,特别是凉风一吹,人们舒服多了,于是社员们不由自主加快了锄地的步伐。

在陕北,亮火晌午的印象是深刻的,毒热、菜扑拉、树荫下睡觉、后晌再动弹,这近似简单的作业和生活流程,蕴含着陕北父老乡亲生活的艰辛与劳作。生活原本如此,尽管天气那么毒热,但不动弹能行吗?天再红、地再热,农民们的希望就在这亮火晌午里。因为正是这亮火晌午的红太阳才催生庄稼

“节节啪啪”地生长,这也预示着人们一年生活的全部希望。

火 车李辉

每一列路过我童年的火车不是我的游戏就是我的玩具它来看我时我和伙伴们尖叫着奔跑相告呀瞪大眼睛偷窥又跃跃欲前地躲闪呀捂上耳朵松开耳朵听它呜呜哇哇地

唱歌呀它要远走时我挥舞着苹果烤红薯请它停下来尝

一尝呀呼喊着追逐着让它今晚住下来明天再走呀留不住又约不定再见时懊恼地向它

扔石子呀许多年后我和火车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一次次看着它一次次路过远远地深深地沉默

天 路肖峰

天路向西乃是佛的旨意一条笔直的路通往布达拉宫我在青海湖边捡到一块石头上面也有一条笔直的路从东到西绵延万里让我惊喜难道这也是佛的旨意我思绪良久决定将它空运回家让石头从地上飞到天上然后再从天上降在地上最后沿着回家的路线在一首《天路》的歌声里让这块神奇的石头回到我的家里仿佛这是一种天意天路向西向西的不只是一条天路还有一个民族的信仰还有一个石头般坚定的梦想我面对石头遥望一条笔直的天路向西 向西

回榆有感马科西

大河西边景观添,塞北风光异彩现。曾经峥嵘应无憾,盛世百姓尽欢颜。

全民竞创模范城,高低铁龙大漠行。昔日黄沙变绿洲,明珠璀璨嘉客临。

重回石峁王玉虎

重回石峁仰奇观,考古频添喜讯传。雄伟皇台九级矗,恢宏广场一阙环。骨针竟比钢针细,玉钺堪称铁斧坚。壁画青铜相继现,史前秘境将重诠。

陕北的亮火晌午

胡骥

是谁在渴望救赎

阮直

榆溪 笔谈

书法/韩文玉 摄影/韩月娇

只有三十七个字的《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削谱”“革族”,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惩治手段。包拯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如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教化子孙!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学家训了。家训到底为何物,恐怕已少有人关注。其实今人不妨多看看家谱,学学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质量、有生机、有意义。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

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周公家训、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唐太宗《帝范》、柳玭叙训、司马光《家范》、朱子家训等名人家训,可谓泽被后世。

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家国”文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传承,不妨从看家谱、学家训入手,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都要积极推动民间修家谱、学家训、传家风的家族活动。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包拯家训》仍有现实意义,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家国”文化深入人心,对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必有促进。

从《包拯家训》说开去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