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 epaper.cqrb.cn ·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Post on 09-Oct-2020

2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 epaper.cqrb.cn ·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价格投诉 12358 消费者申诉举报 12315 电力投诉 95598 自来水投诉 966886 燃气投诉 67850498 电信用户申诉 12300 质监投诉 12365 交通服务热线 96096 旅游质量投诉 63866315 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投诉 63672076

2018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四责编 张珂 美编 何洪重庆新闻微信公众号

cqrbgfwx 6重庆日报

客户端

(上接1版)“当时的米花糖太俏了。”吴永富说,

那时江津糖果厂生产的“玫瑰”牌米花糖远近驰名,时常供不应求,过年过节时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米花糖。糖果厂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太和斋”,上世纪50年代初实施“公私合营”后,成为江津仅有的一家生产米花糖的国营企业。

吴永富抓住了米花糖市场供不应求的机遇。

“我们是靠几个土灶、几口锑锅起家的。”吴永富说,企业开办之初,没有厂房,他们就租下隔壁双龙乡柑园村柑橘包装厂的200平方米土墙房子,打了几个土灶,买了几口锑锅,将自家门板拆下来当作案台。最初工人只有9个,就是5个出资人及其家人。

为了制作出地道的米花糖,吴永富三顾茅庐请来“太和斋”米花糖创始人陈丽泉的关门弟子黄绍荣老师传授技艺,注册了“荷花”商标,寓意自己办厂是学

“小荷”露出尖尖角。让吴永富意外的是,公司投产当年

就实现了数十万元销售额,第二年实现了100多万元销售额。

县委书记来厂里现场办公

“荷花”米花糖一炮打响,麻烦也紧随而至——由于当时不少村民思想还没有转变,不断有人到镇政府上访,以“黑工厂”“走资本主义道路”“村干部在里面占了干股”等理由,要求取缔工厂。

但中渡食品厂有乡镇企业营业执照,不可能再凭一纸通知就取缔了。

信访的路子走不通,部分村民就采取从外面锁门、往灶里泼水、上房堵烟囱等各种方法阻止生产。“我好几次都有了放弃的念头。”吴永富说。

1985年,柑园村村民在工厂连续闹事一个月。此时,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正在县里召开发展乡镇企业三干会,他听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公检法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中渡食品厂现场办公。

“老吴,你干的这个事是对的,搞政策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你要大胆地干,有啥子事,县委、

县政府给你撑腰!”辜文兴如此鼓励他。带头闹事的村民最后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这件事也为江津的乡镇企业扫清了思想顾虑和政策、体制障碍。

之后,中渡食品厂又在周边租下了四五座农房,不断扩大规模。

1988年,在时任江津县教委主任王忠德的协调支持下,吴永富买下原中渡小学废弃校舍,建起了2000平方米厂房,公司更名为“江津县米花糖厂”。

这一年,吴永富作为全市110万乡镇企业大军代表,当选为市劳模。当年5月2日的《重庆日报》刊登的《围绕改革事 劳模话衷肠》一文,记录了他的发言:“乡镇企业底子薄,基础差,必须依靠各部门整体推动,促进发展……”这也是他第一次亮相《重庆日报》。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荷花’米花糖可能早就不存在了。”吴永富感慨地说。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荷花”米花糖很快迎来了市场的考验:到上世纪80年代末,江津一共冒出130余家米花糖企业,供不应求的米花糖市场迅速变成供过于求。

“当时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非常严峻。”吴永富说,标兵是“玫瑰”米花糖,它是老牌国有企业,要牌子有牌子,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销路有销路,“荷花”根本不能与它比。追兵是上百家新发展起来的米花糖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有的企业甚至以低至“玫瑰”“荷花”五分之一的价格进行销售,市场一片混战。

在这场混战中,吴永富实施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系列改革举措,拼出一条生存之路。

在品牌建设上,“荷花”坚持从全国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糯米从江苏采购,核桃从云南采购,芝麻从湖北采购,花生从山东和本地采购,确保最好品质。为顺应消费者需求,企业率先推出采用铝复材质、制作精美的礼品盒包装,其最早设计的两款包装袋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6月7日的《重庆日报》在一版刊登了“荷花”米花糖的获奖消息: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89年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在技术创新上,该公司引进了成套膨化机、枕式包装机等系列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

1992年,该公司率先用棕榈油代替猪油作为油酥用油,将产品保质期由过

去的3个月延长至10个月。这是江津米花糖继1924年用油酥代替砂炒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市场拓展上,该企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避开竞争激烈的江津市场,先逐步打开重庆主城、成都、北京、深圳等外地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巧克力米花糖、蛋苕酥等新产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米花糖企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而被淘汰,“荷花”米花糖却越做越大,工厂面积由 1988 年的 1.92 亩逐步扩大15.92亩。

1998年,“荷花”米花糖完成改制,恢复了民营企业身份,公司改名为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公司。

几年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荷花”米花糖,再次杀回江津本地市场,与

“玫瑰”米花糖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截至目前,江津共有10余家米花糖

生产企业,牢牢占据前两位的仍是“玫瑰”牌、“荷花”牌米花糖。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两家米花糖生产企业。

建起现代化新厂房

今年10月25日,江津区举行2018年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荷花”米花糖位于德感工业园的现代化新工厂便是其中的竣工项目之一。

“新工厂占地面积70亩,是老工厂的3倍多。”荷花米花糖集团总裁吴萍说,他们计划明年3月生产淡季时,完成迁厂工作。

为什么要把新厂建得这么大?吴萍的答复是“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

她说,随着市场上商品的日益丰富,江津本地的米花糖市场呈逐渐缩小趋势,但全国的米花糖市场却呈快速增长趋势。近年电商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占领全国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新工厂除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还配套了电商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

吴萍是吴永富的女儿,现在她已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书写“荷花”新的历史篇章。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重庆日报:现在很多人谈到江津米花糖,都将“玫瑰”“荷花”并列在一起。两家企业到底哪个规模更大,“荷花”有没有打算去全面超越“玫瑰”?

吴永富:无论任何时候,我都是这么说的,“玫瑰”是我们的老大哥。“玫瑰”牌米花糖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对手,而是江津米花糖的历史传承者。重庆哪个地方有米花糖?只有江津有。为什么只有江津有?因为江津有“玫瑰”米花糖,这家企业延续了100多年,将老祖宗的东西传到现在,没有“玫瑰”米花糖,哪有江津米花糖这个产业,更不会有我们“荷花”米花糖。可以说,“玫瑰”是江津米花糖的底蕴所在,是江津米花糖永远的旗帜。

重庆日报:与你们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很多早就不在了。“荷花”为什么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大,关键原因是什么?

吴永富:首先靠地方政府支持。江津有“玫瑰”米花糖,有“几江”白酒,有“迈进”酱油,这些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重庆总共17个,江津就占了3个。

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存活百年?这与政府服务是分不开的,江津一直有重视工业、服务企业的传统。对“荷花”米花糖来说,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企业改制,政府都

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其次是靠学习。我虽然只有

高小文化,但几十年来,我一有机会就去学习,1988年,我就到香港学习了股份制企业运作知识,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股份制企业的概念。这次学习对我们后来的成功改制起了很大作用,很多乡镇企业就是在改制过程中没有理清股权,最后被拖累死了。

几十年来,我们企业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来,送职工出去学习。而且直到现在,我每天都看《重庆日报》。

三是靠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为什么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一个名叫熊俊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1992年来的下派干部,是当时从市油脂公司下派来的,学的是食品专业,来我们厂担任科技副厂长。考虑他家住重庆,我只让他做两件事:一是开拓重庆主城市场;二是搞包装设计。

结果,熊俊只用3天时间,就将“荷花”米花糖铺满重庆的大街小巷。由他设计的两款包装袋,至今还在使用,成为我们的标志性包装。

他的下派时间只有一年,我千方百计地挽留,给他配了一台长安车、一个BB机,他又帮了“荷花”两年。

“荷花”不与“玫瑰”争香——对话“荷花”牌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

荷花米花糖集团新建的现代化厂房。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周雨摄)

﹃荷花﹄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

“我们现在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每天都喜欢和朋友们来跳跳舞,锻炼身体。”每天晚饭后,夏金芝就来到中坝社区文体广场布置音响,开始带领一群大叔大妈欢跳广场舞。她说,如今黔江的农村和城里一样,生活富裕,环境好,精神生活也丰富。

近年来,黔江区以“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大变脸。

农家:干净整洁

11月8日,黔江区阿蓬江镇黄连村三组。早上7点刚过,村民黄永涛就起了床,在自家院子周围来回打转,忙着打扫自家房内院内和周围村道。

黄永涛家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很干净,家具、日用品摆放得非常整齐,就连农机具等物品也固定在指定位置。

“一天不吃饭肚子饿,一天不洗脸不好过,爱护环境卫生就应该像吃饭和洗脸一样,每天必不可少。”黄永涛说,他每天必干的事就是早上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除了“自扫门前雪”外,还主动将自家附近的村道打扫一遍。

从2017年开始,黄连村就开始

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推进农户庭院整治、危旧房屋拆除,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依托古寨、古树资源,在“新”字上下功夫,分批对老百姓的老旧房屋打造成宜人新居。

“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环境也美了。”黄永涛说,他家的旧房统一改造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来水安装到灶台,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人畜共厕的现象一去不返。

黄永涛2013年以前都在外地工作,妻子在家照顾老人,2013年返乡后,他感觉黄连村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广场、步道和凉亭等,公共设施大为改善,上街买东西可以直接从家门口坐客车,看病在村卫生室,没事的时候到农家书屋看看书,就跟生活在城市一样,很方便。

院落:生活充实

初冬时节,伴着蓝天白云穿行在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黄泥田大院,目之所及,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木相依,村民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拉家常……美丽、和谐的农家大院十分温馨。

黄泥田大院是黔江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启动建设的首个院落。启

动建设以来,实施了房屋风貌改造、入户路硬化、交通整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路灯、庭院美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工程建设。目前居民电力设施改造基本完成,通讯网络质量提升,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处于施工中;累计完成风貌改造136户,完成改厕80户,放置垃圾分类处置箱体5个,新增垃圾箱体25个、果皮箱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75盏。

“以前,大家干完农活,除了打牌、喝酒、聊天,很少有别的活动,邻

里纠纷也多。如今,村民们遇上农闲时间就到村休闲广场上跳舞、对歌、读报纸,还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生活充实多了!”村民李兴龙感慨。

据悉,黄泥田大院正在推动打造“孝善文化”示范大院,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行动,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尊崇村规民约;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传承“向氏武术”等非遗项目,保存或恢复承载乡野文化的建筑、物件等;开展家风家训传承和乡贤、最美

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

村庄:美丽宜居

行走在冯家街道中坝社区,精巧别致的农家庭院,雅致秀美的花卉摆设,引人瞩目的墙绘……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里用水、用电方便不说,休闲有广场、街道有路灯、购物有超市,在这里居住真的不错,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家住中坝社区碗厂坪美丽庭院的77岁老人钟维祥乐呵呵地说。

2017年,黔江区启动以冯家街道鱼滩、桥南、中坝、寨子4个村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建设。中坝社区作为“主战场”之一,以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创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农家庭院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畅通等工程,不断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推行“户集、村收、街转、区运”村社垃圾收运模式,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硬化院坝2056平方米,实施卫生改厕350余座,完成中坝河堤健康长廊的硬化及美化。截至目前,整洁庭院达90%,安全供水率100%,自然村通畅率 100%,卫生厕所覆盖率90%。

“生活在中坝社区很幸福,也很惬意。”钟维祥说,中坝社区还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村办公服务文化融为一体,积极完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体育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黄泥田大院、中坝社区、黄连村的蝶变,只是黔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黔江”建设,大力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据黔江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黔江已完成10个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建设,实施了85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创建市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54个。濯水镇三门社区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冯家街道渔滩社区和濯水镇白杨社区入选市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阿蓬江改善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成效明显,入选

“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成功创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

“内外兼修”的黔江,正描画着一幅“美丽乡村”的长卷,打造着更加宜居宜业的乡村生活。

刘茂娇 罗秋玲 程刚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不断加大环卫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

黔江农村人居环境大变脸乡村振兴

看效果

中坝家园中坝家园

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