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 epaper.cqrb.cn ·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1
价格投诉 12358 消费者申诉举报 12315 电力投诉 95598 自来水投诉 966886 燃气投诉 67850498 电信用户申诉 12300 质监投诉 12365 交通服务热线 96096 旅游质量投诉 63866315 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投诉 63672076 2018 11 22 星期四 责编 张珂 美编 何洪 重庆新闻 微信公众号 cqrbgfwx 6 重庆日报 客户端 (上接 1 版) “当时的米花糖太俏了。”吴永富说, 那时江津糖果厂生产的“玫瑰”牌米花糖 远近驰名,时常供不应求,过年过节时需 要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米花糖。糖果厂 前身是创办于 1910 年的“太和斋”,上世 纪 50 年代初实施“公私合营”后,成为江 津仅有的一家生产米花糖的国营企业。 吴永富抓住了米花糖市场供不应求 的机遇。 “我们是靠几个土灶、几口锑锅起家 的。”吴永富说,企业开办之初,没有厂 房,他们就租下隔壁双龙乡柑园村柑橘 包装厂的200平方米土墙房子,打了几 个土灶,买了几口锑锅,将自家门板拆下 来当作案台。最初工人只有9个,就是5 个出资人及其家人。 为了制作出地道的米花糖,吴永富 三顾茅庐请来“太和斋”米花糖创始人陈 丽泉的关门弟子黄绍荣老师传授技艺, 注册了“荷花”商标,寓意自己办厂是学 “小荷”露出尖尖角。 让吴永富意外的是,公司投产当年 就实现了数十万元销售额,第二年实现 了 100 多万元销售额。 县委书记来厂里现场办公 “荷花”米花糖一炮打响,麻烦也紧 随而至—由于当时不少村民思想还没 有转变,不断有人到镇政府上访,以“黑 工厂”“走资本主义道路”“村干部在里面 占了干股”等理由,要求取缔工厂。 但中渡食品厂有乡镇企业营业执 照,不可能再凭一纸通知就取缔了。 信访的路子走不通,部分村民就采 取从外面锁门、往灶里泼水、上房堵烟囱 等各种方法阻止生产。“我好几次都有了 放弃的念头。”吴永富说。 1985年,柑园村村民在工厂连续闹 事一个月。此时,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 文兴正在县里召开发展乡镇企业三干 会,他听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公检法及相 关部门负责人到中渡食品厂现场办公。 “老吴,你干的这个事是对的,搞政 策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我们的发展 方向,你要大胆地干,有啥子事,县委、 县政府给你撑腰!”辜文兴如此鼓励 他。带头闹事的村民最后被判处一年有 期徒刑。 这件事也为江津的乡镇企业扫清了 思想顾虑和政策、体制障碍。 之后,中渡食品厂又在周边租下了 四五座农房,不断扩大规模。 1988年,在时任江津县教委主任王 忠德的协调支持下,吴永富买下原中渡 小学废弃校舍,建起了2000平方米厂 房,公司更名为“江津县米花糖厂”。 这一年,吴永富作为全市110万乡 镇企业大军代表,当选为市劳模。当年 5 月 2 日的《重庆日报》刊登的《围绕改革 劳模话衷肠》一文,记录了他的发 言:“乡镇企业底子薄,基础差,必须依靠 各部门整体推动,促进发展……”这也是 他第一次亮相《重庆日报》。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要是没有政 府的支持,‘荷花’米花糖可能早就不存 在了。”吴永富感慨地说。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荷花” 米花糖很快迎来了市场的考验:到上世 纪80年代末,江津一共冒出130余家米 花糖企业,供不应求的米花糖市场迅速 变成供过于求。 “当时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 势非常严峻。”吴永富说,标兵是“玫瑰” 米花糖,它是老牌国有企业,要牌子有牌 子,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销 路有销路,“荷花”根本不能与它比。追 兵是上百家新发展起来的米花糖企业, 为了抢占市场,有的企业甚至以低至“玫 瑰”“荷花”五分之一的价格进行销售,市 场一片混战。 在这场混战中,吴永富实施品牌建 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系列改革举 措,拼出一条生存之路。 在品牌建设上,“荷花”坚持从全国 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糯米从江苏采购, 核桃从云南采购,芝麻从湖北采购,花生 从山东和本地采购,确保最好品质。为 顺应消费者需求,企业率先推出采用铝 复材质、制作精美的礼品盒包装,其最早 设计的两款包装袋一直沿用至今。 1990 年 6 月 7 日的《重庆日报》在一 版刊登了“荷花”米花糖的获奖消息: 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 1989 年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在技术创新上,该公司引进了成套 膨化机、枕式包装机等系列设备,实现了 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 1992年,该公司率先用棕榈油代替 猪油作为油酥用油,将产品保质期由过 去的3个月延长至10个月。这是江津 米花糖继1924 年用油酥代替砂炒之后 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市场拓展上,该企业选择“农村包 围城市”之路,避开竞争激烈的江津市 场,先逐步打开重庆主城、成都、北京、深 圳等外地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 巧克力米花糖、蛋苕酥等新产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米花糖 企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 而被淘汰,“荷花”米花糖却越做越大,工 厂 面 积 由 1988 年 的 1.92 亩 逐 步 扩 大 15.92 亩。 1998 年,“荷花”米花糖完成改制, 恢复了民营企业身份,公司改名为重庆 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公司。 几年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荷 花”米花糖,再次杀回江津本地市场,与 “玫瑰”米花糖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 截至目前,江津共有10余家米花糖 生产企业,牢牢占据前两位的仍是“玫 瑰”牌、“荷花”牌米花糖。这也是全国最 大的两家米花糖生产企业。 建起现代化新厂房 今年 10 月 25 日,江津区举行 2018 年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荷花” 米花糖位于德感工业园的现代化新工厂 便是其中的竣工项目之一。 “新工厂占地面积70亩,是老工厂 的3倍多。”荷花米花糖集团总裁吴萍 说,他们计划明年 3 月生产淡季时,完成 迁厂工作。 为什么要把新厂建得这么大?吴萍 的答复是“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 要”。 她说,随着市场上商品的日益丰富, 江津本地的米花糖市场呈逐渐缩小趋 势,但全国的米花糖市场却呈快速增长 趋势。近年电商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占 领全国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新 工厂除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还配套 了电商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 吴萍是吴永富的女儿,现在她已接 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书写“荷花”新 的历史篇章。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重庆日报: 现在很多人谈到江 津米花糖,都将“玫瑰” “荷花”并列 在一起。两家企业到底哪个规模 更大, “荷花”有没有打算去全面超 越“玫瑰”? 吴永富: 无论任何时候,我都 是这么说的, “玫瑰”是我们的老大 哥。 “玫瑰”牌米花糖不是简单的市 场竞争对手,而是江津米花糖的历 史传承者。重庆哪个地方有米花 糖?只有江津有。为什么只有江 津有?因为江津有“玫瑰”米花糖, 这家企业延续了100多年,将老祖 宗的东西传到现在,没有“玫瑰”米 花糖,哪有江津米花糖这个产业, 更不会有我们“荷花”米花糖。可 以说, “玫瑰”是江津米花糖的底蕴 所在,是江津米花糖永远的旗帜。 重庆日报: 与你们同时期发展 起来的乡镇企业,很多早就不在 了。“荷花”为什么能活下来,还越 做越大,关键原因是什么? 吴永富: 首先靠地方政府支 持。江津有“玫瑰”米花糖,有“几 江”白酒,有“迈进”酱油,这些有百 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重庆总共 17 个,江津就占了 3 个。 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存活百 年?这与政府服务是分不开的,江 津一直有重视工业、服务企业的传 统。对“荷花”米花糖来说,无论是 创业之初,还是企业改制,政府都 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其次是靠学习。我虽然只有 高小文化,但几十年来,我一有机 会就去学习,1988 年,我就到香港 学习了股份制企业运作知识,那个 时候国内还没有股份制企业的概 念。这次学习对我们后来的成功 改制起了很大作用,很多乡镇企业 就是在改制过程中没有理清股权, 最后被拖累死了。 几十年来,我们企业每年都会 拿出一笔钱来,送职工出去学习。 而且直到现在,我每天都看《重庆 日报》。 三是靠全厂职工的共同努 力。我们为什么能走出“农村包围 城市”的路子?一个名叫熊俊的人 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 1992 年来 的下派干部,是当时从市油脂公司 下派来的,学的是食品专业,来我 们厂担任科技副厂长。考虑他家 住重庆,我只让他做两件事:一是开 拓重庆主城市场;二是搞包装设计。 结果,熊俊只用 3 天时间,就 将“荷花”米花糖铺满重庆的大街 小巷。由他设计的两款包装袋,至 今还在使用,成为我们的标志性包 装。 他的下派时间只有一年,我千 方百计地挽留,给他配了一台长安 车、一个 BB 机,他又帮了“荷花” 两年。 “荷花”不与“玫瑰”争香 — 对话“荷花”牌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 荷花米花糖集团新建的现代化厂房。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周雨摄) “我们现在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 生活,每天都喜欢和朋友们来跳跳 舞,锻炼身体。”每天晚饭后,夏金芝 就来到中坝社区文体广场布置音响, 开始带领一群大叔大妈欢跳广场 舞。她说,如今黔江的农村和城里一 样,生活富裕,环境好,精神生活也丰 富。 近年来,黔江区以“改善人居环 境、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牢固树立 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环 境卫生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农 村人居环境实现大变脸。 农家: 干净整洁 11月8日,黔江区阿蓬江镇黄连 村三组。早上7点刚过,村民黄永涛 就起了床,在自家院子周围来回打 转,忙着打扫自家房内院内和周围村 道。 黄永涛家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很干 净,家具、日用品摆放得非常整齐,就 连农机具等物品也固定在指定位置。 “一天不吃饭肚子饿,一天不洗脸不好 过,爱护环境卫生就应该像吃饭和洗 脸一样,每天必不可少。”黄永涛说,他 每天必干的事就是早上将屋内屋外打 扫一遍,除了“自扫门前雪”外,还主动 将自家附近的村道打扫一遍。 从 2017 年开始,黄连村就开始 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 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和 污水处理,推进农户庭院整治、危旧 房屋拆除,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同 时,依托古寨、古树资源,在“新”字上 下功夫,分批对老百姓的老旧房屋打 造成宜人新居。 “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环境 也美了。”黄永涛说,他家的旧房统一 改造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来水安装 到灶台,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人畜 共厕的现象一去不返。 黄永涛 2013 年以前都在外地工 作,妻子在家照顾老人,2013 年返乡 后,他感觉黄连村的变化一天比一天 大。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广场、步道 和凉亭等,公共设施大为改善,上街 买东西可以直接从家门口坐客车,看 病在村卫生室,没事的时候到农家书 屋看看书,就跟生活在城市一样,很 方便。 院落: 生活充实 初冬时节,伴着蓝天白云穿行在 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黄泥田大院, 目之所及,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 花木相依,村民们坐在屋檐下晒太 阳、拉家常……美丽、和谐的农家大 院十分温馨。 黄泥田大院是黔江乡村振兴市 级示范点启动建设的首个院落。启 动建设以来,实施了房屋风貌改造、 入户路硬化、交通整治、污水处理站 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 施、路灯、庭院美化、文化广场、农家 书屋等基础工程建设。目前居民电 力设施改造基本完成,通讯网络质量 提升,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处于施工 中;累计完成风貌改造 136 户,完成 改厕80户,放置垃圾分类处置箱体 5 个,新增垃圾箱体 25 个、果皮箱 10 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75盏。 “以前,大家干完农活,除了打 牌、喝酒、聊天,很少有别的活动,邻 里纠纷也多。如今,村民们遇上农闲 时间就到村休闲广场上跳舞、对歌、 读报纸,还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健康 有益的文体活动,生活充实多了!”村 民李兴龙感慨。 据悉,黄泥田大院正在推动打造 “孝善文化”示范大院,积极开展农村 思想道德教育行动,广泛传播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尊崇村规民约; 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 动,传承“向氏武术”等非遗项目,保 存或恢复承载乡野文化的建筑、物件 等;开展家风家训传承和乡贤、最美 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 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 式。 村庄: 美丽宜居 行走在冯家街道中坝社区,精巧 别致的农家庭院,雅致秀美的花卉摆 设,引人瞩目的墙绘……整个村庄犹 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里用水、用电方便不说,休闲 有广场、街道有路灯、购物有超市,在 这里居住真的不错,一点也不比城里 差。”家住中坝社区碗厂坪美丽庭院 的 77 岁老人钟维祥乐呵呵地说。 2017年,黔江区启动以冯家街道 鱼滩、桥南、中坝、寨子 4 个村居为重 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建 设。中坝社区作为“主战场”之一,以 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示范带创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农 村生活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农家庭 院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畅通等工程, 不断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全 面推行“户集、村收、街转、区运”村社 垃圾收运模式,实现垃圾“日产日 清”,硬化院坝 2056 平方米,实施卫 生改厕350余座,完成中坝河堤健康 长廊的硬化及美化。截至目前,整洁 庭院达 90%,安全供水率 100%,自然 村通畅率100%,卫生厕所覆盖率 90%。 “生活在中坝社区很幸福,也很 惬意。”钟维祥说,中坝社区还围绕乡 村文化振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村办公 服务文化融为一体,积极完善篮球 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图书阅览 室、文化广场等体育和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 福指数。 黄泥田大院、中坝社区、黄连村 的蝶变,只是黔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 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紧密结 合脱贫攻坚、“美丽黔江”建设,大力 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感官 的享受,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据黔江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 介绍,目前,黔江已完成 10 个人居环 境改善示范点建设,实施了85个行政 村环境连片整治,创建市级生态乡镇 3个、生态村54个。濯水镇三门社区 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冯家街 道渔滩社区和濯水镇白杨社区入选 市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阿蓬江改善 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成效明显,入选 “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成功创建阿 蓬江国家湿地公园…… “内外兼修”的黔江,正描画着一 幅“美丽乡村”的长卷,打造着更加宜 居宜业的乡村生活。 刘茂娇 罗秋玲 程刚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不断加大环卫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 黔江农村人居环境大变脸 乡村振兴 看效果 中坝家园 中坝家园 人物专访

Transcript of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 epaper.cqrb.cn ·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Page 1: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 epaper.cqrb.cn ·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重庆日报:现在很多人谈到江 津米花糖,都将“玫瑰“荷花”并列

价格投诉 12358 消费者申诉举报 12315 电力投诉 95598 自来水投诉 966886 燃气投诉 67850498 电信用户申诉 12300 质监投诉 12365 交通服务热线 96096 旅游质量投诉 63866315 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投诉 63672076

2018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四责编 张珂 美编 何洪重庆新闻微信公众号

cqrbgfwx 6重庆日报

客户端

(上接1版)“当时的米花糖太俏了。”吴永富说,

那时江津糖果厂生产的“玫瑰”牌米花糖远近驰名,时常供不应求,过年过节时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买到米花糖。糖果厂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太和斋”,上世纪50年代初实施“公私合营”后,成为江津仅有的一家生产米花糖的国营企业。

吴永富抓住了米花糖市场供不应求的机遇。

“我们是靠几个土灶、几口锑锅起家的。”吴永富说,企业开办之初,没有厂房,他们就租下隔壁双龙乡柑园村柑橘包装厂的200平方米土墙房子,打了几个土灶,买了几口锑锅,将自家门板拆下来当作案台。最初工人只有9个,就是5个出资人及其家人。

为了制作出地道的米花糖,吴永富三顾茅庐请来“太和斋”米花糖创始人陈丽泉的关门弟子黄绍荣老师传授技艺,注册了“荷花”商标,寓意自己办厂是学

“小荷”露出尖尖角。让吴永富意外的是,公司投产当年

就实现了数十万元销售额,第二年实现了100多万元销售额。

县委书记来厂里现场办公

“荷花”米花糖一炮打响,麻烦也紧随而至——由于当时不少村民思想还没有转变,不断有人到镇政府上访,以“黑工厂”“走资本主义道路”“村干部在里面占了干股”等理由,要求取缔工厂。

但中渡食品厂有乡镇企业营业执照,不可能再凭一纸通知就取缔了。

信访的路子走不通,部分村民就采取从外面锁门、往灶里泼水、上房堵烟囱等各种方法阻止生产。“我好几次都有了放弃的念头。”吴永富说。

1985年,柑园村村民在工厂连续闹事一个月。此时,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正在县里召开发展乡镇企业三干会,他听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公检法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中渡食品厂现场办公。

“老吴,你干的这个事是对的,搞政策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你要大胆地干,有啥子事,县委、

县政府给你撑腰!”辜文兴如此鼓励他。带头闹事的村民最后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这件事也为江津的乡镇企业扫清了思想顾虑和政策、体制障碍。

之后,中渡食品厂又在周边租下了四五座农房,不断扩大规模。

1988年,在时任江津县教委主任王忠德的协调支持下,吴永富买下原中渡小学废弃校舍,建起了2000平方米厂房,公司更名为“江津县米花糖厂”。

这一年,吴永富作为全市110万乡镇企业大军代表,当选为市劳模。当年5月2日的《重庆日报》刊登的《围绕改革事 劳模话衷肠》一文,记录了他的发言:“乡镇企业底子薄,基础差,必须依靠各部门整体推动,促进发展……”这也是他第一次亮相《重庆日报》。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荷花’米花糖可能早就不存在了。”吴永富感慨地说。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荷花”米花糖很快迎来了市场的考验:到上世纪80年代末,江津一共冒出130余家米花糖企业,供不应求的米花糖市场迅速变成供过于求。

“当时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非常严峻。”吴永富说,标兵是“玫瑰”米花糖,它是老牌国有企业,要牌子有牌子,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销路有销路,“荷花”根本不能与它比。追兵是上百家新发展起来的米花糖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有的企业甚至以低至“玫瑰”“荷花”五分之一的价格进行销售,市场一片混战。

在这场混战中,吴永富实施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系列改革举措,拼出一条生存之路。

在品牌建设上,“荷花”坚持从全国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糯米从江苏采购,核桃从云南采购,芝麻从湖北采购,花生从山东和本地采购,确保最好品质。为顺应消费者需求,企业率先推出采用铝复材质、制作精美的礼品盒包装,其最早设计的两款包装袋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6月7日的《重庆日报》在一版刊登了“荷花”米花糖的获奖消息: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89年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在技术创新上,该公司引进了成套膨化机、枕式包装机等系列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

1992年,该公司率先用棕榈油代替猪油作为油酥用油,将产品保质期由过

去的3个月延长至10个月。这是江津米花糖继1924年用油酥代替砂炒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市场拓展上,该企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避开竞争激烈的江津市场,先逐步打开重庆主城、成都、北京、深圳等外地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巧克力米花糖、蛋苕酥等新产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米花糖企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而被淘汰,“荷花”米花糖却越做越大,工厂面积由 1988 年的 1.92 亩逐步扩大15.92亩。

1998年,“荷花”米花糖完成改制,恢复了民营企业身份,公司改名为重庆市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公司。

几年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荷花”米花糖,再次杀回江津本地市场,与

“玫瑰”米花糖形成平分秋色的格局。截至目前,江津共有10余家米花糖

生产企业,牢牢占据前两位的仍是“玫瑰”牌、“荷花”牌米花糖。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两家米花糖生产企业。

建起现代化新厂房

今年10月25日,江津区举行2018年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荷花”米花糖位于德感工业园的现代化新工厂便是其中的竣工项目之一。

“新工厂占地面积70亩,是老工厂的3倍多。”荷花米花糖集团总裁吴萍说,他们计划明年3月生产淡季时,完成迁厂工作。

为什么要把新厂建得这么大?吴萍的答复是“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

她说,随着市场上商品的日益丰富,江津本地的米花糖市场呈逐渐缩小趋势,但全国的米花糖市场却呈快速增长趋势。近年电商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占领全国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新工厂除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还配套了电商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

吴萍是吴永富的女儿,现在她已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书写“荷花”新的历史篇章。

这朵“荷花”为何越开越艳

重庆日报:现在很多人谈到江津米花糖,都将“玫瑰”“荷花”并列在一起。两家企业到底哪个规模更大,“荷花”有没有打算去全面超越“玫瑰”?

吴永富:无论任何时候,我都是这么说的,“玫瑰”是我们的老大哥。“玫瑰”牌米花糖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对手,而是江津米花糖的历史传承者。重庆哪个地方有米花糖?只有江津有。为什么只有江津有?因为江津有“玫瑰”米花糖,这家企业延续了100多年,将老祖宗的东西传到现在,没有“玫瑰”米花糖,哪有江津米花糖这个产业,更不会有我们“荷花”米花糖。可以说,“玫瑰”是江津米花糖的底蕴所在,是江津米花糖永远的旗帜。

重庆日报:与你们同时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很多早就不在了。“荷花”为什么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大,关键原因是什么?

吴永富:首先靠地方政府支持。江津有“玫瑰”米花糖,有“几江”白酒,有“迈进”酱油,这些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重庆总共17个,江津就占了3个。

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存活百年?这与政府服务是分不开的,江津一直有重视工业、服务企业的传统。对“荷花”米花糖来说,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企业改制,政府都

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其次是靠学习。我虽然只有

高小文化,但几十年来,我一有机会就去学习,1988年,我就到香港学习了股份制企业运作知识,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股份制企业的概念。这次学习对我们后来的成功改制起了很大作用,很多乡镇企业就是在改制过程中没有理清股权,最后被拖累死了。

几十年来,我们企业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来,送职工出去学习。而且直到现在,我每天都看《重庆日报》。

三是靠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为什么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一个名叫熊俊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1992年来的下派干部,是当时从市油脂公司下派来的,学的是食品专业,来我们厂担任科技副厂长。考虑他家住重庆,我只让他做两件事:一是开拓重庆主城市场;二是搞包装设计。

结果,熊俊只用3天时间,就将“荷花”米花糖铺满重庆的大街小巷。由他设计的两款包装袋,至今还在使用,成为我们的标志性包装。

他的下派时间只有一年,我千方百计地挽留,给他配了一台长安车、一个BB机,他又帮了“荷花”两年。

“荷花”不与“玫瑰”争香——对话“荷花”牌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

荷花米花糖集团新建的现代化厂房。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周雨摄)

﹃荷花﹄米花糖创始人吴永富。

“我们现在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每天都喜欢和朋友们来跳跳舞,锻炼身体。”每天晚饭后,夏金芝就来到中坝社区文体广场布置音响,开始带领一群大叔大妈欢跳广场舞。她说,如今黔江的农村和城里一样,生活富裕,环境好,精神生活也丰富。

近年来,黔江区以“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大变脸。

农家:干净整洁

11月8日,黔江区阿蓬江镇黄连村三组。早上7点刚过,村民黄永涛就起了床,在自家院子周围来回打转,忙着打扫自家房内院内和周围村道。

黄永涛家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很干净,家具、日用品摆放得非常整齐,就连农机具等物品也固定在指定位置。

“一天不吃饭肚子饿,一天不洗脸不好过,爱护环境卫生就应该像吃饭和洗脸一样,每天必不可少。”黄永涛说,他每天必干的事就是早上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除了“自扫门前雪”外,还主动将自家附近的村道打扫一遍。

从2017年开始,黄连村就开始

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推进农户庭院整治、危旧房屋拆除,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依托古寨、古树资源,在“新”字上下功夫,分批对老百姓的老旧房屋打造成宜人新居。

“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环境也美了。”黄永涛说,他家的旧房统一改造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来水安装到灶台,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人畜共厕的现象一去不返。

黄永涛2013年以前都在外地工作,妻子在家照顾老人,2013年返乡后,他感觉黄连村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广场、步道和凉亭等,公共设施大为改善,上街买东西可以直接从家门口坐客车,看病在村卫生室,没事的时候到农家书屋看看书,就跟生活在城市一样,很方便。

院落:生活充实

初冬时节,伴着蓝天白云穿行在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黄泥田大院,目之所及,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木相依,村民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拉家常……美丽、和谐的农家大院十分温馨。

黄泥田大院是黔江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启动建设的首个院落。启

动建设以来,实施了房屋风貌改造、入户路硬化、交通整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路灯、庭院美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工程建设。目前居民电力设施改造基本完成,通讯网络质量提升,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处于施工中;累计完成风貌改造136户,完成改厕80户,放置垃圾分类处置箱体5个,新增垃圾箱体25个、果皮箱1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75盏。

“以前,大家干完农活,除了打牌、喝酒、聊天,很少有别的活动,邻

里纠纷也多。如今,村民们遇上农闲时间就到村休闲广场上跳舞、对歌、读报纸,还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生活充实多了!”村民李兴龙感慨。

据悉,黄泥田大院正在推动打造“孝善文化”示范大院,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行动,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尊崇村规民约;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传承“向氏武术”等非遗项目,保存或恢复承载乡野文化的建筑、物件等;开展家风家训传承和乡贤、最美

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

村庄:美丽宜居

行走在冯家街道中坝社区,精巧别致的农家庭院,雅致秀美的花卉摆设,引人瞩目的墙绘……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这里用水、用电方便不说,休闲有广场、街道有路灯、购物有超市,在这里居住真的不错,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家住中坝社区碗厂坪美丽庭院的77岁老人钟维祥乐呵呵地说。

2017年,黔江区启动以冯家街道鱼滩、桥南、中坝、寨子4个村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建设。中坝社区作为“主战场”之一,以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创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农家庭院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畅通等工程,不断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推行“户集、村收、街转、区运”村社垃圾收运模式,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硬化院坝2056平方米,实施卫生改厕350余座,完成中坝河堤健康长廊的硬化及美化。截至目前,整洁庭院达90%,安全供水率100%,自然村通畅率 100%,卫生厕所覆盖率90%。

“生活在中坝社区很幸福,也很惬意。”钟维祥说,中坝社区还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村办公服务文化融为一体,积极完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体育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黄泥田大院、中坝社区、黄连村的蝶变,只是黔江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江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黔江”建设,大力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据黔江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黔江已完成10个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建设,实施了85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创建市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54个。濯水镇三门社区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冯家街道渔滩社区和濯水镇白杨社区入选市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阿蓬江改善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成效明显,入选

“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成功创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

“内外兼修”的黔江,正描画着一幅“美丽乡村”的长卷,打造着更加宜居宜业的乡村生活。

刘茂娇 罗秋玲 程刚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不断加大环卫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

黔江农村人居环境大变脸乡村振兴

看效果

中坝家园中坝家园

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