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Post on 25-Jul-2020

1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推薦序│

生命不死/星雲大師

2

推薦序│

探索生死奧祕

追求善生善終/陳榮基

6

推薦序│

善終.善生.好自在/紀潔芳

8

推薦序│

朝聞道

/賴明亮

11

推薦序│

參透生死

才能迎接生死/趙可式

13

推薦序│

生而無悔

死而無憾/孫效智

18

自 序│

探索生死的奧祕

體現生死的自在   

22

目錄

生命的意義何在?

32

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

35

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38

人死了以後還有沒有?—

生命的永續與挑戰

42

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46

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

生命的未來出路

51

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

56

生死探索

「現代生死學」精義

100

「現代生死學」導覽

103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建構—

「意義治療學」引介

118

賈伯斯的生、愛、失落與死亡

149

從數學與物理概念談起

74

佛教講三世因果、生死輪迴等等,能夠證明給我看嗎?

78

三世生命觀的歷史回顧與現代開展

82

有關輪迴轉世的學術性研究報告

85

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都不記得了呢?

88

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91

現代生死學

輪迴的現代理解

《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

252

「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

281

媽媽最後的生命示現—

我的永續生死學功課

319

臨終親人該不該插鼻胃管的再省思

352

媽媽往生後,爸爸的後續照顧課題

370

末期病患照顧與臨終關懷的一些關鍵課題

383

千古艱難「為」一死—

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395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158

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180

尊重親人的宗教信仰與遺願

192

談因說果—

生命中的因果探微

198

生命的永續經營

生命的終極關懷

生死探索

32生 命 是 一 種 連 續 函 數

回顧三十多年前,我在普門中學任教的時候,看到大部分的學生都生活在升

學壓力之下,難免有焦慮的情緒與抱怨的音聲。我在教學之餘也不斷鼓勵他們

勇敢地面對壓力,迎接人生的挑戰。有不少學生問我:「老師,讀書只是為了

升學?為了考試嗎?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眼神中期盼著我有個現成的答案,

能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惑與焦慮。記得當時我引述了一些古聖先賢的睿智箴言,

以及近代偉人的名言,嘗試解答學生心中的困惑,學生聽了以後都表示,這些

言辭早就耳熟能詳,卻都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內心的焦慮、疑惑與徬徨仍在。

學生的疑惑與徬徨讓我重新省思,如果「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只是一個

單純的問答題,那麼,它可能有答案,也可能無解;即使有答案,恐怕也很難

放諸四海皆準,更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因此,雖然古往今來不斷有哲人智者

提出嘔心瀝血的一得之見,但是都無法徹底解除眾人的疑惑。後來我深入思考

了很久,逐漸體會到,其實「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問

答題(question

),而是一項生命的探究(quest),所以「沒有簡單的答案」,

或者嚴格地說,可能會有各色各樣不同的答案,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就如

生命的意義何在?

33 生 命 的 意 義 何 在 ?    

《易經.繫辭傳》所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面對探究生命的課題任務,我們需要的不是平白撿現成的

答案,而是不斷地追尋與探索(search and re-search

)。

之後,當再有學生問我有關「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樣的問題,我就很誠懇

地對他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結果,幾乎

所有的學生聽了以後都大笑不已,說:「這是什麼答案,老師!您不是在搪塞、

唬弄我吧?」我說:「正好相反,我就是不願意找一個格言式的標準答案或陳

腐之言矇混你,這可是我在夜深人靜時,反覆思考、深思熟慮後的肺腑之言哪!

怎麼會是搪塞、唬弄你呢?」我接著舉孔子為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以他個人的學思歷程,說明了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與體

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吾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與領悟也會不斷地深化。

因此,我不得不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

近年來,對自己的說法又找到了新的論據,在有線電視頻道中,例如:

Discovery, N

ational Geographic, E

xplorer等知識性頻道,有許多內容很好的節目,

包括:科學新知、宇宙奧祕、生物奇觀、大自然探險等,在這些節目影片中,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精采的內容與生動的畫面。其實在電視螢幕中那些影片畫面

的背後,有許多科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探險家、攝影師、嚮導……,

34生 命 是 一 種 連 續 函 數

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祕,以及實地觀察、捕捉生物奇觀的珍貴鏡頭,而身歷險

境,上窮碧落下黃泉,深入叢林、大海、荒原、沙漠、南北極地等,凡此種種

探索與探險行動,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完成艱鉅任務,我們也才有機會欣

賞到那些珍貴而且精采的畫面。就連大自然的科學知性活動,都需要不斷地深

入探索,更何況是「生命的意義」此一重大課題,豈能不深入探索乎?

若欲窮究「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此一大哉問,這不僅僅是一個義理探索

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生命實踐的課題,我要懇切地與大家分享一隅之見:「生

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同時努力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

與價值。」

35 未 知 生 , 焉 知 死 乎 ? 未 知 死 , 焉 知 生 乎 ?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路向孔子請教侍奉鬼神的道理,孔子當下沒有直接回

答,而是用反問的方式回應,這一段師徒之間的對話,後來收錄在《論語.先進》

第十二章,其原文如下:「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這段簡短對話的最後一句—

「未知生,焉知死?」到了後世,不但成了千

古名言,也是千古的謎題與疑團,一方面不斷被後人引述,另一方面卻也一直

被嚴重地誤會與曲解。

千古名言

千古謎題

國人忌諱死亡的心理與避談死亡的態度,是眾所周知與公認的,孔子的「未

知生,焉知死?」這句話正好提供了一項權威的「理論根據」,因此每當眾人

談論到死亡的話題時,就信手拈來,大加引述,卻很少追究這句話的來龍去脈

與確切意涵,彷彿是說,睿智聖明如孔老夫子者,都避而不談死亡,我們又如

何能夠談論?

未知生,焉知死乎?未知死,焉知生乎?

36生 命 是 一 種 連 續 函 數

再者,大眾不斷地引述,又似乎意味著孔子這句話(或是孔子的思想),無

形中主導了國人千百年來「只談生,避談死」的生死觀。一句根本不具有結論

性質的簡短回應,卻不斷被後世拿出來為國人避諱死亡的態度作背書,孔子被

大眾如此這般地「牽拖」(臺語),恐怕是他萬萬始料未及的,我深深覺得孔

子實在是冤哉枉也。

我曾經多次在學術研討會上聽到與會者斷章取義引述「未知生,焉知死」這

句話,終於按捺不住,我不能只是默默為孔子抱屈,更要發聲為文替孔子申冤

平反。為此我寫了一篇三萬四千餘字的論文〈《論語》之生死學義理疏論—

以「季路問事鬼神」章為中心〉,收錄在拙著《儒佛生死學及哲學論文集》一

書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其實孔子並未直接回答子路的問題,而是想藉由反問的方式同子路進一步討

論,可惜子路沒有領會夫子的用意,以至於對話草草結束。因此,「未知生,

焉知死?」根本就不能代表孔子的生死態度,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

省思生死

展現生死

孔子真的是如大家所認定的,「只談生」而「避談死」嗎?其實這是極大的

誤解,這樣的論點有什麼具體的文獻佐證與理論根據嗎?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告

訴大家,以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個大大的“N

O”

字!如果大家細讀《論

37 未 知 生 , 焉 知 死 乎 ? 未 知 死 , 焉 知 生 乎 ?    

語》全書的篇章,並且翔實統計其文本中所曾出現「生」與「死」的次數,會

有出乎大眾意料的發現,孔子非但不曾避諱談論死亡及其相關議題,而且著實

還談得不少。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記載,孔子甚至於對自己死後封墳的方式都有所交

代,而由學生子夏負責處理孔子的身後事宜。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

的生命視野與生死態度,其實遠比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要豁達與開放得多了!

然則「生死可知乎?」針對此一問題,筆者個人是持肯定的態度。然而,「可

知」並不表示吾人「已經知曉」,而是「可以」深入地省思與探索。其實,「生

死大事」不但是可以省思的,而且是從人類有史以來即不斷地被人們思考與探

索。從生命本身的觀點反思,「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一體之兩面,

「生」與「死」都是「生命之流」無法分割的一部分。換言之,吾人落在生命

之大化流行當中,「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展現」,無「生命」即無「生死」;

反之,無「生死」亦無「生命」。

因此,孔子之言「未知生,焉知死」,也可借鏡作為一種警語,即是不能離

「生」而論「死」;反之亦然,我們也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亦即不能

離「死」而論「生」,而必須「生死並觀」與「生死並論」,才能徹見生死的

奧祕與玄機。

38生 命 是 一 種 連 續 函 數

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一談到生死,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人既然出生到了世間,為什麼會

死?」在進一步深入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記載在《晏

子春秋》裡的一段公案。

話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齊國的國君景公,

帶領晏嬰、艾孔和梁丘據等幾位大臣,到都城臨淄郊外泰山上登高郊遊,並且

擺設酒席,款待眾臣。到了大夥兒酒酣耳熱之際,景公環顧四方,眺望著他轄

下的廣袤國土、山河,突然傷心地流下淚來,慨嘆地說道:「唉!看著這麼美

好的江山,寡人終究還是要拋下這個堂堂大國而死呀!」

旁邊的幾位大臣見狀,馬上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陪著景公哭泣起來,說道:

「我們都還只是卑微的小人物,尚且無法面對死亡,何況是國君您呀!萬一您

拋下國家而死了,那麼這個國家該怎麼辦啊?」就這樣子,君臣數人哭成一團。

這時候,只有晏子不但沒跟著哭,而且還拍擊自己的大腿,仰天大笑,說道:

「今天這一場酒宴,真是爽快呀!」景公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寡人想到將

來會死,心中感到難過哀傷,你不關心也就罷了,居然還笑,這是什麼道理?」

39 人 為 什 麼 會 死 ? 人 為 什 麼 不 能 長 生 不 死 ?    

晏子回答道:「因為今天我看到了一位怯懦怕死的國君,還有三個阿諛奉承的

臣子,忍不住要大笑啊!」景公問:「你憑什麼這麼說我們?」

晏子曰:「自古以來,人之所以會死,就是讓當世賢能的人,不用再辛勞了,

而得以安息;也讓不肖的人,不用再汲汲營營了,而得以收手。假設古代的先

王都不會死,如果姜太公(齊國的始祖)一直到今天都還健在的話,那麼還輪

得到您當上國君嗎?您還有機會在這裡哀傷嗎?天下事必然盛極而衰,有生必

然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數。萬物都必然有終結,凡事都有它的常規,這是古

人都了解的道理,有什麼好悲傷的呢?您到老了卻哀傷、擔心會死,這不是怯

懦怕死嗎?您旁邊的人跟著一起悲傷,這不是阿諛諂媚嗎?怯懦和阿諛的人湊

在一塊兒,讓人不得不笑啊!」

景公聽了之後覺得很慚愧,就隨便瞎掰硬拗個理由,說他其實不是因為怕死

而哭,而是因為最近天際出現了彗星,並且朝向齊國而來的緣故……,給自己

找了個臺階下。

其實,齊景公不但怕死,而且放不下他所擁有的江山和國君的位子,晏子的

話不僅一針見血地解釋了「人為什麼會死?」的道理,同時也點出了世人(包

括齊景公在內)期盼「長生不死」的思維盲點,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說,晏子可

說是「生死達人」。

然而,我們也不要嘲笑齊景公,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與齊景公只是「五十步」

40生 命 是 一 種 連 續 函 數

與「一百步」的差別而已。我們再回到「人為什麼會死?」這個千古的生死謎題,

如果有人問:佛教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答案是:「法爾如是!」的確!就是「法

爾如是!」但這樣的解釋,對一般人而言,似乎太玄了,所以我需要另外找一

個能讓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要深入地分析這個問題,可以運用數理邏輯上的「歸謬法」,就是先假設一

個可能是錯誤、矛盾或不合理的命題,然後以此一命題為起點向下推論;如果

根據此一命題所推論出來的結果,是錯誤的、矛盾的或是不合理的,就可以證

明最初所假設的命題是錯誤的或是不合理的。

就我所知,長生不死的例子,除了偷吃西王母不死靈藥的「嫦娥」之外,就

是古典筆記小說裡的「妖精」和「妖怪」了。

我們現在假設「人都不會死,地球上每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就算遭遇

到衰老、病痛、天災、人禍……,都長生不死,永遠死不了」,請問各位讀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世界以及個人生命的後續發展是不是會更為幸福快樂?

您仔細思考一下!

首先,就像是晏子對齊景公說的例子,如果歷代先祖如姜太公、齊桓公等都

長生不死的話,還有後來的齊景公嗎?再者,如果地球上的人類只生不死,人

口只增不減,那麼不出百年,地球上就人滿為患了,資源也終將耗盡。如果再

加上老鼠、蟑螂、蚊蟲等,也都長生不死,而且努力繁衍後代,數量以等比級

41 人 為 什 麼 會 死 ? 人 為 什 麼 不 能 長 生 不 死 ?    

數增加,屆時地球早已是牠們的舞臺了,而非人類的天下,大家能夠想像那種

恐怖的景象嗎?

就我們身體的細胞層次而言,每個細胞都有其生命活動的期限,換言之,

每個正常的細胞都會衰老死亡而由新生的細胞取代,「新陳代謝、汰舊換新」

是正常而健康的生理狀態與過程。如果我們體內有某個細胞或某一群細胞違反

了常態—

「長生不死」而且不斷分裂,這就變成了細胞界的「妖精」和「妖

怪」—

「癌細胞」。癌細胞破壞了我們體內正常細胞的生態平衡,引發難以

治療甚至無法治癒的疾病,結果往往造成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所

以,我要說世間最可怕的事,不是「死亡」,而是「死不了」啊!

因為以上「人都不會死」的推論結果與我們所經驗的事實不符,不但不合理,

而且十分恐怖,所以得知「人都不會死」這樣的假設是錯誤的命題,「人都會死」

才是合理的命題。因此,「人為什麼會死?」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或者說是一

個錯誤的問法。我們必然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疾病、災禍、死亡等等,「好

家在(臺語)」有「死」,不然我們的處境就非常恐怖而淒慘了。

最後我要強調,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

必要而有意義的。因為我們會生病、老化,甚至遇到天災人禍,生命因此陷入

痛苦的困境,而死亡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從生命的困境中解套。如果我們的生命

只是不斷地老化、生病,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