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烩菜壮河东 -...

Post on 22-May-2020

11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一碗烩菜壮河东 -...

3鹳雀楼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编辑 王爱玲 校对 董峰江E-mail:ycdailyzb@126.com

提起卓里集团的老总秦建业,在河东大地颇有名气。从民营企业界来讲在三晋业内也是名列前茅,闻名遐迩。我和他从相识到相知近二十年,可以说是从相敬如宾到无话不说。

说 起 来 那 还 是 在1998年,我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他是农民企业家,我们都是省人大代表。在这次代表会上,偏巧我们编在一个审议小组,他走进我心中首先是他谦和仁礼、朴实无华的形象和举止。他着装整洁得体而不显阔绰,他与人打招呼总是面带微笑,而声色柔和,略带嘶哑的嗓音中蕴涵着一种诚实和自信。一般情况下,他很少发言。在大家的谦让下,他总是以“大老粗”自谦,但讲起党的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他总是饱言热情充满感恩,说起“三农”问题,他常常是有声有色,有条有理。他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感悟总是入木三分,对农民的疾苦和渴求讲起来常教人感慨系之,心服口服。

他出身农民,通身浸透着淳朴和厚诚,他文化不高,讲起话来还特有一种含蓄和幽默。我和他每接触一次,总觉得在人生理念上受到些许启迪,在精神灵魂上仿佛得到了一次畅游。所以,我从内心喜欢秦建业先生,认同他既是益友又是良师。

我喜欢他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他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打磨犁耧耙耱,改制生产机具,发展到创造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的民营企业,是多么的不易啊!经营一个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榜上无名到闻名全国,其间要经过多少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然而他都走过来了。听“秦总”讲述他的创业之路,真是让人惊叹!三十余年的创业路可以说是艰难的跋涉之路、开拓之路。一路走来他一直是低着头往前走,向上攀。它的企业不是停滞不前,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列。人们赞扬他像一头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拓荒牛。这股牛劲儿,源于他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卓越的追求。

我敬仰他直面民生心系百姓的真情。一个以农业生产机械制造为主业的民营企业,能够几十年站立市场而经久不衰的奥妙何在?我曾以此探询过老秦,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心里装着农民。”不错,几十年来卓里集团的生产目标、经营理念始终贴紧“三农”,时时想着农民。农民的困惑,就是他研发的重点,农民的急需就是生产的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了,他制造出各种机型的生产机具:中耕除草机、小型收割机、运送垃圾车、老年代步车……正是他时时处处心里

装着农民,事事服务农民,一切为着农民,所以农民把“卓里”当作自己的企业,信任它、支持它。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能做到几十年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这种关爱民 生 ,心 系 百 姓 的 情怀,怎能不让人敬仰!

我崇尚他朴实无华的淡泊人生。一个营造了数亿资产的老板,几十年如一日住着和普通干部职工一样的住宅,过着和普通群众一样的生活,实在让人不 敢 相 信 。也 正 是 如此,让我更加亲近他。我喜欢他朴实而不奢华的作风,喜欢他低调做 人 、高 标 做 事 的 习性。他平时出门开会,从不一个人住单间,而是和司机一块住标间。会上有饭从不在外面吃。几十年走南闯北,接上迎下,也去过不少国家,但他还是他,一如当年,烟酒不沾,乡音不改,阔不出来,洋

不起来。但他的企业“蛋糕”却越做越大,由当年的“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发展成数个公司的大集团。朋友们取笑说他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说这个本性就是他做人的本色,也就是他超乎常人的一个成功人士的“特质”!也正是老祖宗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更钦敬他选贤任能,明志隐退的超然人生。早在五年前,正是企业发展的辉煌时期,他经过细心选拔审慎抉择,将苦心经营三十年的企业大权交给了年轻人,而自己急流勇退,甘愿当好顾问。这种高瞻远瞩的胆识,高风亮节的情怀,选贤任能的气度,足以显示出他开阔的胸襟和开明的修为。时下,他虽然不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号施令,但他仍然十分关注企业的创新发展。每遇到企业一些大的活动,新班子总是想聆听他的教诲。近日有暇登门造访,一进门只见他正在会议室参加会议。询问方知是全体党员在学习六中全会公报。我说:老秦,你这是老马识途,率先垂范啊!他笑着:“企业这么大个摊子,什么时候,发挥党组织的作用都不能含糊!”我思忖着,这才是卓里集团兴旺发达的秘诀啊!如今,历经几十年辛勤操劳的他,从容淡定,神情怡然,一点儿也不显得疲惫寂寥。平日,他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还与市里老年书画家结缘,临笔会、看展览、交朋友。他说,我虽然不善书画,但我喜欢看书画家写字画画,他们的创作激情让我奋发,他们的诗情画意让我玩味无穷。是啊,按说他已经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年纪,但是他不是,他常常在一幅字画中探寻着新的天地……我喜欢他这种非儒却雅、似凡非凡的仁智之风,在我心中,他永远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

心灵之声

张有道

友也师也说﹃老秦﹄

春天来了,“啪”的一声轻响,种子的梦醒了。它抽出嫩嫩的幼芽,拱出冰雪还未完全消融的地面,开启了追梦之旅。

我的小心田里一直都有梦的种子。小时候,想当一名教师,想做最优秀的钢琴家。每次有梦的种子埋下时,都无比憧憬,无比欢欣,似乎一切必定能成为现实,从未觉得那只是一个念头。

现在却是忙碌的初三。我为明年的中考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每天清晨,路灯还亮着,星星还没有归去,我就背着书包赶往学校;当许多人已经沉入梦乡时,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踏进家门。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无数次听老师讲中考,一张张试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几乎天天在题海中扑腾,心情在鲜红的分数中起起伏伏,日子的推进像是一道试题答案的无数次复制。周末,也常会在别人欢愉轻松的时候,赶场补课: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紧锣密鼓。

累吗?累!苦吗?苦!每当疲累袭来,想要停下脚歇歇的时候,我就会竖起一只

耳朵,听听埋在心田的那一颗种子萌动的声响。“啪”“啪”“咚”“咚”,它是那么有力而富有节奏,每一声喧响,都是奋进的号角,我仿佛看到了灿烂的笑脸,听到了胜利的欢呼。顷刻间,无穷的力量涨潮般涌来,奋斗的热情让疲累的我重获新生,继续去谱写拼搏奋斗的新篇章。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次次燃起的火光中看到温暖的炉火、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还有亲爱的奶奶。冰冷的现实中需要自己燃起希望,温暖自己,鼓舞奋战的勇气。

我不怕偶尔会难过,因为我清楚道路还很长;我不怕偶尔想放弃,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间的无力;我不怕有时会迷茫,因为我留有一只耳朵倾听梦的种子萌动的声响。

听,世界回荡着梦的种子在追梦路上铿锵的足音,我快乐而自信地走向明年的希望! (指导老师 卫淼翠)

●新 芽 ■李玫霖

听种子萌动的声响

远远的远远的天边一轮冬日明月审视你的目光由近至远我忘了竟然忘了你是今天的主角

延续着梦一样的错觉把窗户打开把你请进来把你画在我的眼眸深处

把整个夜空交给你

触一下夜色中的云嗅着月色的味道阳台的空间一首诗的意境勾勒出来的天际线透明的云梯在渐渐降落

一杯水倒映着影子侧耳倾听低婉 冗长在手中的铅笔素描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冬 月■杨 芳

一漫天舞动的玉臂纤手向世间播撒一首恢宏长诗的所有艳词丽句细微精致的六角之形演绎茂密连接的赤子情怀覆盖大地的宽广思路简约的化妆高手用银装素裹高傲品格扮靓挺拔裸露的山脊潇洒浪漫坚执的情义以阳光的颜色和阳光对视把自己融入热土

二那是世界上所有植物开放的缀满天地的花朵五颜六色都变一色的纯白那是世界上所有女孩的一场曼妙翩然的舞蹈天穹上飘飞着美白的衣袂那是世界上所有生灵都甘愿迎接的神圣仪式

万里帷幕闪耀银白的善美那是世界上所有情思装饰的一场横亘的记忆洁白大地如纸书写着华年

三亿万只手的轻舞变成一只巨手的力与美这是一旦感悟便会震撼的人生哲理亿万支心箭方向相同凝聚起磅礴的气势这是一旦仰视便会钦佩的生命洗礼亿万具身体相许相守在天地间袒露品质这是一旦警醒便会遵循的仁义智勇亿万只眼的瞩望会带来一个太阳的光明这是一旦实现便会改变世界的大梦

雪 赋■申文军

父亲从老家后院的破房子里搬出一套满是锈迹的酿酒设备,给我讲起了二伯酿酒的往事。

那是抗日战争后期,姨夫的酒坊倒闭了,把整套酿酒设备寄存在我家。二伯瞅准时机,悄悄在自家做起了酿酒生意。二伯先在后院正中栽起了四根木桩,又找了七八根长长的杨木椽在上面绑牢靠,将杂草麦秸往上铺,再用稀泥和麦草抹上厚厚的一层,一个宽敞明亮的简易蓬子就搭成了。二伯接着又在蓬下挖了几个坑,把几个大水缸固定好,酿酒的发酵池就有了;再将一口大铁锅往一个大坑上一蹾,四周用湿土拍实,坑后掏一个出烟孔,酿酒用的蒸馏锅灶搞定了。他又找来一堆砖,就地铺了一个四四方方的踩曲场,再用几片旧木板沿着蓬子的四周拼摆实在,搬出酿酒用的家当往上一放,简易的酒坊顿时就有模有样了。二伯绕着刚建成的作坊转了一圈,嘿嘿一笑:“咱这酒坊四面招财,夏天凉风吹,冬天暖火烤,美扎啦!”

酒坊弄妥帖了,接着就是备料。这天贾村逢集,二伯挑着两个竹筐到集上转来转去,一会儿问问大麦价格,一会儿又了解豌豆的行情,待心中吃谋透价格后,便来到集上一家卖酒的店铺,打了一斤散酒,坐在店里和店家聊起天来。一个多时辰过后,估摸着集快散了,这才离开店来到集上。这时赶集的人潮都已散去,赶集卖粮的人正心慌意乱,唯恐粮食卖不了。二伯来到早已看好的

摊前,又挑剔又压价,最后以称心的价格买了八十斤大麦二十斤豌豆,在太阳落山前赶回了家。

酿酒的原料备齐了,二伯把大麦、小麦、杂粮、玉米芯子该磨的磨,该粉碎的粉碎,万事俱备,只待开工。

夏日的太阳像滚动的火蛋,烤得地面直冒青烟。正午时分,二伯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点燃三炷香,对天叩了三个响头,然后将粗布衫一脱,光着膀子干了起来。酿酒的第一步是踩曲,也就是做酵母。二伯把磨好的大麦,连面带渣用水和成团,放在模子里,用脚踏实,脱成坯。坯块比土坯小,比砖大,脱好的坯块还要整整齐齐码放在一个不透风的房子里,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麦秸,让它发酵,大约一个月后就成了。掰开曲块,一股酵母味直扑鼻腔,这就是曲种。曲种成后,第二步是原料发酵。二伯把粉碎好的小麦和杂粮,连面带麸加入一定比例捣碎了的曲种,再掺和一些透气性好、经过粉碎了的玉米芯子,加上水搅拌均匀,投入大水缸中加盖发酵。约一周后,人的手插进去,温度觉得略高于人的体温,手指抽出后,一股浓烈的

酒气夹裹着浸润的香味扑鼻而来。二伯将发酵好的原料捏一点放入口中,眯眼品尝片刻,高喊一声“行了”!接着火急火燎地忙碌开了第三步——上锅蒸馏。二伯先将埋在地下的大锅内盛上足够的水,锅口装上像大木桶一样的大蒸笼(行内叫茎),茎底放一个柳条大箅子,然后锅底下大火开始烧,一边烧火,一边把发酵好的原料,虚虚的一层一层加上去,随见气,随加料,直到把料加完为止。

熊熊的大火将大锅内的水烧得沸腾翻滚,二伯一会儿看火,一会儿观茎,见火候已到,迅速将放在手边的酒镏子插入茎上预留的小孔,酒镏子一头大如菜盘,盘口朝上,正对中央,另一头是个小圆管,从茎中引出。酒镏子放妥后,再迅速把铁鏊抬上去,盛满冷却水,随着大火蒸发,酒气遇冷凝结成液体,顺着鏊底集中流到酒镏子的大盘中,然后再从管道流出茎外,用坛子接起来就是酒。此时的二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虽手忙脚乱但却井然有序,随着一滴一滴的酒流入坛中,大汗淋淋的二伯心花怒放。

头次酿酒,二伯将从姨夫酒坊所学的诀

窍和自己琢磨出的经验全部用上了,在最关键的原料发酵、纯度和香型的环节上,他下足了力气,费劲了心思,再加上配料恰当,酿出的酒不但度数高,而且香味醇正,绵烈有度。自己说好不算好,精明的二伯又叫来几个街坊邻居,将自家酿的酒和从贾村酒坊买的酒分开倒上,让大伙品尝。在一阵阵的赞叹声中,二伯悬着的心落进了肚里。

西王村是个上千户人家的大村子,品尝过二伯酒的街坊邻居,见人就说,逢人就讲,他们把二伯的酒夸得满村皆知。村人闻讯后,陆续有人登门打酒,但都是试探性地打上一斤或半斤。二伯心里有杆秤,知道哪头重哪头轻,每次打酒时,他总是收半斤的钱,打一斤的酒,有的甚至不收钱也打酒,图得人家在人前说好话。人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们将二伯的酒和其他的酒喝了一对比,自然心知肚明,优劣分清,回头客暴增,酒坊一天天火了起来。

酿酒的技术性很强,二伯次次酿酒,从不偷工减料,道道工序精艺求精,再加上选料地道,酿出的酒中闻又中看,一杯下喉,烈中带绵,余味无穷。村子里每遇结婚嫁娶、老人祝寿、孩子过满月,都是你五斤他十斤的来打,南北街上的小卖铺,也隔三差五来进货,精明能干的二伯,居然有酒不愁卖,余下的酒糟养牛喂猪,不知不觉又增加了收入。

难怪乡邻们夸赞二伯:“百娃能得拿脚尖走路哩,弄啥成啥。”

●百姓纪事 ■高 波

二 伯 酿 酒 记

我愿做一朵雪花在寒峭的冬夜向着你的方向追逐 追逐……

我愿做一朵雪花飞舞的雪花在凄冷的风中

尽情释放着潇洒柔柔地粘住你的衣襟埋进你温暖的怀抱快乐的笑容于你的身躯之上像极了破碎的水晶装饰你伟岸的胸怀期待 期待……

美丽的风景不是时光的宠物哪里都是方向却不是永恒的归途带着爱恋钻进记忆的深处不远的春天将幸福的悲伤留在眉头就像老树上的藤蔓缠绕你的周身永远、永远……

雪 花■牛 杨

一则谜语说:“属于自己的,别人却用得最多。”谜底是:自己的名字。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一个符号,时代不同,会折射出不同的岁月印记。

我和妹妹都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妹妹比我小两岁,1941年出生。也许是母亲常年有病,妹妹生下来时非常瘦小,再加上缺奶水吃不饱,特别爱哭,一晚上一晚上哭个不停。

1942 年的一天,一群日本鬼子恶狼似的进村扫荡,乡亲们闻讯惊慌失措,四处逃生。我家住在巷子深处,来不及逃跑,只好躲藏在自家一孔暗窑洞里,一家老小蜷缩在墙角,屏住呼吸,一动也不敢动。鬼子在外面叽里呱啦的嚎叫和皮靴在院子里践踏的咔嚓声,里面听得真真切切。就在这万分危机之时,妹妹突然大哭起来,我母亲怕敌人听见小孩哭声,全家人跟着遭殃,便用破布

块捂住妹妹的小嘴,差点把她憋死。后来母亲便给妹妹起名“姐姐”,这个“姐姐”

是人名而不是称呼。按照我们晋南当地方言,害怕说害“jie”,其实把“姐姐”写成“戒戒”比较恰当,因为“戒”字有“畏惧”、“害怕”的意思。但当时为了好写、好认,又念着顺口就写成“姐姐”了。难怪我女儿和小侄子不解地问我母亲:“奶奶你那么大的年龄为啥叫我姑姑‘姐姐’呢?”其实说怪也不怪,像我妹妹一样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孩子,叫什么“乱乱”、“钻钻”、“躲躲”的人,绝不是一个小数,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妹妹上学后,先生说这个名字谁叫谁吃亏,得改一下。先生说我叫怀龙,妹妹干脆就叫“怀萍”。从此,妹妹便有了一个读起来上口文雅的大号,但我的父母和长辈仍然习惯地叫她“姐姐”,因为那是铭刻心底的岁月印记。

●凡人情思 ■支怀龙

妹 妹 名 字 的 岁 月 印 记

常年奔波在外,总免不了思念家乡。

乡情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内心浓浓的思乡情结。每个人心里的乡情可能都不太一样,它可能是家中老父亲脸上深深的皱纹,可能是一段老戏,也可能是一句家乡话,甚至是村口一段曲曲弯弯的小路……

而我的乡情,却是老家一碗滋味十足的烩菜。

烩菜在我们那里又叫熬菜。说它普通,是因为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说它是乡情,大概是由于它的滋味早已渗透在了我心头的缘故吧!

我的家乡位于黄河岸边,与陕西交界,或许是地理位置的缘故,这里的生活习俗颇具秦汉古风:说话声高且粗,饭碗大如头,味道重酸辣,馍馍用大笼屉蒸,做烩菜,也一定要大海子锅,用柴火烧大火熬炖才有味道。

在我们乡下,烩菜不比酒席上的“硬菜”,却是人见人爱,尤其是过红白喜事的时候,做烩菜时的那份热闹,那独有的香味,可称得上乡下一道别致的风景。

过红白喜事,街坊四邻都要来帮忙,到了吃饭的时候,男女老少人手一碗烩菜,两个白蒸馍,便是极大的满足。

做烩菜人多才热闹。这边大婶子小

媳妇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择葱剥蒜,围着大案板切葱花、切蒜片、剁姜,然后在盘子里整齐码放。香菜、菠菜鲜嫩碧绿,干辣椒红红艳艳,成捆红薯粉条大盆里温水泡软,将整棵整棵的白菜切成一寸见方的块状,嫩白的豆腐、大块五花肉要切成均匀的薄片在大盘里码放停当。那边一米来高的土灶上笼屉热气升腾,馍馍的香味直往人的鼻子里钻。另一个土灶上蓝汪汪的火苗蹿得老高,铁锅里油香四溢,却是在炸豆腐。一片片雪白的豆腐滑入油锅,顿见热油滚沸,在大厨的忙碌下,眼看着一片片豆腐变得金黄油酥,即刻捞起,放凉后要斜着切薄片。

一切准备妥当,接下来就看大厨的手段。众人围观下,但见气定神闲的大厨土灶旁站立,手执炒勺,把油倾入大铁锅里,青烟缭绕间油香起来了——大厨在做烩菜的时候放调料最为气派:大把的花椒投入油里炸香控出,大盘五花

肉片即刻倒进翻炒,葱花、蒜片、姜末、大把干辣椒依次放入,再加细盐酱油,炒勺颠簸翻炒间,那肉片顿见金黄油亮,扑鼻的肉香令众人直把口水往肚里咽。

肉片半熟,几瓢热汤浇下,锅盖盖上,肉片开始在锅里焖炖,诸般调料滋味慢慢地都融进肉里了。稍顷,肉片已熟。大厨一声令下,锅内加足开水,旁边大婶忙着将一盘盘的白菜、豆腐、炸豆腐片、泡软的粉条依次放入,大勺翻搅。大厨尝了尝汤的咸淡,摇摇头似乎不太满意,又加盐和胡椒粉,然后盖上大锅盖接着炖……

不多时,已经有烩菜的香味溢出,就连院里的小狗也在绕着土灶欢快地打转,性急的人等得不耐烦,一连声地催:“行了吧?行了吧?能吃了吧?饥得不行啦!”

大厨却耐得住性子,笑呵呵道:“好饭不怕晚!等会你多吃一碗!”众人都笑。

说笑间大厨掀起锅盖,大盘鲜嫩的菠菜段这才放入——菠菜放早了会不脆爽。众人望去,但见热腾腾一大锅烩菜滚沸,豆腐嫩白,菠菜碧绿,辣椒红艳,炸豆腐片金黄诱人,粉条、白菜软而不烂,汤汁浓郁。众人举着饭碗纷纷围了上来,大厨吩咐一声:“甭急!辣子面!”

这最后的油泼辣子是烩菜中万万不可缺少的点睛之笔!旁边大婶早把红殷殷的辣子面递了过来——辣子面是庄户人自己地里采摘回来的红辣椒,晒得干透,在笨重的石臼子里一下一下捣出来,辣而不燥,味道最是纯正。但见大厨将辣子面均匀地撒在烩菜上,然后炒瓢上火,添油,眼见油热沸了,大厨抄起炒瓢大喝一声:“离远点!油来啦!”

说话间一瓢热油“滋啦——”一声迅速浇在辣子面上,红通通的辣子面顿时青烟腾起,满锅香喷喷油花泛起无数细小的鱼眼泡泡,欢快地“滋滋”作响,再撒上一把碧绿碧绿的香菜……

这一刻啊,农家院子沸腾了,烩菜的香味和着油泼辣子特有的浓香浸透了整个院落,就连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欢乐的味道!

吃饭了!土灶上笼屉的热蒸馍雪白暄软,热腾腾的烩菜大碗盛起,欢声笑语间,农家饭菜香已是染醉了人们的心田……

●乡情一缕 ■李军豫

一碗烩菜壮河东

焊 花 朵 朵焊 花 朵 朵王萍娥王萍娥 摄摄鹳 雀 楼鹳 雀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