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无人岛上...

Post on 25-Jul-2020

2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B04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无人岛上...

联系我们 qnbyw@163.com

B04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责任编辑沈清 美术编辑陆轶

登陆无人岛,对金山人吴国华来说,既不神秘也无诗意。

作为上海有名的无人岛——大金山岛四名守岛人之一,他所做的是“一座岛,两个人,半个月”的艰苦、寂寥的工作。到了登岛之日,正午时

分,老吴用扁担挑着两麻袋吃喝用品来到金山嘴码头,眺望海中小岛,心中默默盘算:经历40分钟的船程,走完1.2公里的山路,他就能到达另一个“家”。

就在前不久有消息传出,年内大金山岛将启动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为期三年。对于这一巨变,吴国华不甚明了,也不去细究,一如当年他接受这份工作,也没想过会面临怎样的困苦。“既然做了,就坚持下去,也算一份小小的坚守。”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征集小人物如果你的身边有绝

不渺小的小人物,如果你有不凡的凡人故事想与大家分享,请与本版联 系 : qnbxiaoren-wu@sohu.com

上岛“这算什么浪?这已经

算是风平浪静了。”“岛上日子没什么盼头,抽支烟,喝点小酒是最大的娱乐活动。”

黄丝绒般的海面下暗藏着一股股力量,凝聚而成的海浪不断冲击着长13米、载重5吨左右的小渔船,渔船上下颠簸、左右摇晃间又与升腾而起的大浪相遇,海水从船头“哗”地冲进舱,看到青年报记者一声惊呼,56岁的金山山阳镇九龙村村民吴国华憨厚一笑:“这算什么浪?这已经算是风平浪静了。”他毫不在意一双黑色旧球鞋被海浪打湿,拍了拍被沾湿的裤脚管,举起右手遥指远处藏于雾朦中的小岛对青年报记者说道:“你看,过了第一座小金山岛,后面就是我守的大金山岛。”

大金山岛,有两个关键词可以形容:无人岛、上海海拔最高处。

这座离最近的陆地金山嘴只有6.6公里的小岛,与附近的小金山岛和乌龟山岛合称为“金山三岛”,是上海十分有名的无人岛,同时海拔最高处为103米,比松江佘山高了近3米,成为上海地理上的至高点。作为曾经的海防要地,大金山岛曾有部队驻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守岛任务由大金山岛所在的辖区山阳镇承担。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如今几乎都由上了年纪的金山人守岛。

登岛那天,漫天阴霾,小渔船尝试了两次才靠上了无人岛新修建的长80米的码头,老吴麻利地跨上岸,用八成新的扁担挑起重约六七十斤的随身用品。住地在岛上海拔80米处,需要走一条1.2公里的上坡路,相比以

前的土路、泥路,如今修缮一新的石阶加木质护栏易于行走,只是连绵阴雨使得沿路长出不少苔藓,一不留神容易滑倒。老吴毕竟上了年纪,一路上山歇息了2次。到了住地后,他立马卸下重物,先打开平房的房门让空关了半个月的房间通风,随后就收拾起麻袋里的物品。

为了预防可能而来的寒潮,装在麻袋里的厚外套用环保袋仔细包好,半个月的食物全靠自己带上岛,这次老吴带了20斤大米,买了12元的猪肉,塑料大瓶里装了 10 多条腌制过的小黄鱼,自家的鸭蛋带了10枚,最后将一颗大白菜和一袋油豆腐搁在了屋内的木桌上,这些就是半个月的口粮。而另一只麻袋里,除了装有炒菜必要的调料外,20斤散装黄酒和两条香烟可是吴国华的“宝贝”,“岛上的日子没什么盼头,抽支烟,喝点小酒是最大的娱乐活动。”而他的搭档,65岁的杨泉法比吴国华还多带了10斤黄酒。

守岛“一句话就能概括岛上

生活:早上看猴子,白天看潮水,晚上看老鼠。”“相比以前,现在通了电,装了电视机、冰箱,用于紧急联系的手机也不用一直关机了。”

岛上海拔80米处,一排7间砖瓦房,迈出房门便是依山傍水的露台,脚下植被郁郁葱葱,放眼远眺无垠大海,阵阵海潮声钻入耳畔,北面的乌龟山小岛被绿色植物覆盖,犹如一颗绿宝石嵌在海水中。在“小清新”眼中,坐拥此等“海景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有诗情画意……

“什么?有诗意?看一天是

蛮好的,看多了也就无聊。”聊起守岛生活,没有惊险刺

激,也无诗情画意,吴国华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早上看猴子,白天看潮水,晚上看老鼠。”原来守岛人除了要保护海岛资源外,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喂养岛上150余只猕猴。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金山岛开始饲养10多只猕猴,适度繁殖至如今的规模,饲养的猕猴中有些用于做实验,也有的被送去公园。

每天,老吴准时6点起床,还未开门就能听见露台上猕猴们发出“吼、吼、吼”的叫声。洗漱完毕,自己未吃早饭,老吴先拿起装有玉米粒的塑料桶,敲了敲桶壁,“来,来!”吆喝声起,他将玉米粒一把把撒向了猕猴群,猕猴们左右手“开弓”,不停地将食物塞进嘴里,不时还机敏地瞅瞅老吴,“这些猴子特别机灵,吃完后就满山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老吴的岛上生活自由却也单调,除了解决一日三餐,将唯一的上山路打扫干净,也只剩下了看潮起潮落。晚上,老吴的睡觉时间一般都早于19:00,常常一觉醒来才过半夜,这时就能听见老鼠猖獗的声音。“以前在岛上还种过蔬菜,都被老鼠咬坏了,就再也不种了。”

如今这样的寂寞稍有缓解,5年前岛上通了电,露台前竖起了一排太阳能板,住地专门辟出一间房放置了电视机、冰箱,下午闲暇时,老吴和搭档老杨也能瞅上两眼电视节目,“各地卫视台都看得到,就唯独收不到上海台。”

不过这已经让老吴心满意足,想起2004年8月10日,他第一次与大金山岛相见,当年大金山岛的码头还未新修建,小船靠岸后,他们还需要淌水走一小段路才能“登陆”。虽说是炎热的夏季,上岛后却能感到一丝清

凉,被植被覆盖的大金山岛据说有200余种珍贵植物。岛上未通电,食物只能以咸鱼、咸菜、腌制小黄瓜等腌制品为主,晚上点蜡烛照明,老吴记得那时的换班周期长达一个月,他带了6根细长的白蜡烛上岛,撑过每天寂寥又漫长的黑夜,休闲娱乐只靠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电池有限,也不能一直捧着听,很多时候只能看着潮水发呆。”

因为没有电,用于紧急联系的手机也常常处于关机状态,一周固定时间开机与家里联系一次,“一共就两块电池板,不省着点用,万一真有事时就糟了。”好在,如今能时时充电,手机也不用一直关机了。

思岛“遇上中秋节、春节这

种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岛上会分外寂寞,特别想家。”

“小岛要怎么开发我不知道,我会做下去。”

今年中秋节,吴国华和搭档老杨在岛上度过,那天他们特意将饭桌放置在露台,点上一支红蜡烛,油炸花生米,香菇炒素等四个菜,还特意切了一枚带上岛的月饼。小酌黄酒,往嘴里扔两粒花生,咬小半块月饼,抬头望天,一轮明月悬挂于天际,老吴兴致一起还哼起了歌:“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隔着大海,他们也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老吴虽然至今孑然一身,但家里有位已经96岁高龄的老父亲,年事已高,老吴尤其担心他的健康,“给家里打电话,我第一句话就会问起爸爸的身体情况,还好还有三位哥哥轮流照顾着。”而老杨有妻有儿,妻子一开始并不同意老杨的工作,

“你就一直待在那座岛上吧!”妻子也曾如此与他怄气。不善言辞的老杨也不多争辩,但在家的半个月,他锄地、播种,打理好家里的三亩地,家务活也帮着妻子分担,守岛至今8年,妻子倒也没了怨言。

老吴坦言:“遇上中秋节、春节这种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岛上会分外寂寞,特别想家。”至今他已有5个春节在岛上度过,当时选择这份工作时他也未细想会遇到如此处境,但既然做了,老吴还是坚持要把工作做好,而工作给予他的自由,老吴也是特别享受。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从市海洋局得到消息,年内“上海市大金山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将开工建设,为期三年,修筑防波堤,建设环岛道路,远期可能在岛屿非核心区域适当开发生态科普旅游功能,这意味着未来市民可能有机会上岛观光。

对于大金山岛将面临的巨变,吴国华不甚明了,作为一名普通的村民,他也不想去搞懂这些规划研究,对于这与世隔绝如“苦行僧”般的守岛日子,他早就习惯了,也觉得自己能坚守下去,“小岛要怎么开发我不知道,只要我还守得动,只要还需要守岛人,我就会继续做下去。”

无人岛上守岛人

吴国华每次上岛,都要挑着约六七十斤的随身物品和半个月的口粮。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