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126-反恐戰略與國家安全問題輪值報告

Post on 06-Jul-2015

632 views 2 download

Transcript of 2012 1126-反恐戰略與國家安全問題輪值報告

報告同學:徐雍

指導教授:林泰和 副教授

• 前言

• 媒體與恐怖分子關係

• 911恐怖攻擊事件與美國媒體反應

• 媒體報導與恐怖分子

• 數位媒體匯流與恐怖分子的可能

• 結論

• 攻擊當下造成的震撼不僅是視覺的刺激,更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創傷。也因此,恐怖分子在製造恐怖攻擊之外,也開始思考如何在媒體版面上擴大自己的攻擊成效,對此各國也開始對於媒體與恐怖分子的相關研究。

• 恐怖分子主要的目的在於造成政治目標的達成,政治目標的達成也可以藉由製造民眾輿論壓力的方式來進行,藉由民眾的輿論進而讓敵對政府改變既有政策或是進行談判,於此當中媒體均參與其中。

新聞價值 傳播模式

傳播效果 目標族群

• 媒體主要以新聞價值的

判斷作為新聞事件採訪、刊登的標準。

• 會吸引媒體報導的新聞價值中,新聞價值越

多、影響越大,媒體越有可能報導,恐怖分子在媒體的影響力越大。

鄰近性 即時性

顯著性 衝突性

影響性 人情趣味

Whosays What

by what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

傳播者 傳達訊息 透過管道 給閱聽人 產生效果

行為論

• 媒介擁有強大說服力

• 閱聽人沒有抵抗力

有限效果論

• 除了本身接收訊息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接收效果

• 閱聽人自己本身有很大影響因素

直接效果論

• 又稱為社會學習理論

• 閱聽人可能會去模仿接收到的訊息內容

訊息處理論

• 環境刺激、感官收錄、短期記憶或運作記憶、長期記憶等四個過程

• 解釋閱聽人收訊息輸入、編碼篩選、最後儲存於長期記憶中,對於其刺激做出反應

恐怖組織支持者

受攻擊公眾

受攻擊的政府組織

國際輿論

工具性 目的性

破壞性 虛偽性

四種常用的報導方式

912頭版編排設計

912頭版新聞報導重心

912頭版使用新聞圖片

912分析小結

• 平靜客觀地傳達訊息

事實記錄

• 多以警告、威脅、激動、氣憤、恐懼的手法展現新聞

煽情主義

• 使用重要象徵意義的事物凸顯、往往注重於個體如英雄、平民、受害者等等

特寫

• 強調於事件發生的原因的解釋及教育

教導方式

類型 包含 不包含

悼念(追悼類型) 6.7% 93.3%

藝術(視覺要素) 76.7% 23.3%

標題(大字橫幅) 91.7% 8.3%

報導(文字敘述) 70.0% 30.0%

其他 35.0% 65.0%

新聞內容資訊 是 否

事件描述 67.0% 33.0%

影響事件因素 9.0% 91.0%

事件分析 24.0% 76.0%

事件造成印象 36.0% 64.0%

圖片內容 使用比率

世貿攻擊前後對比 44%

人性因素(受害者、旁觀者) 36.6%

人與建築 10%

紐約輪廓 9.4%

對於視覺資訊的高度重視

• 頭版的設計以圖片作為主軸

• 標題則傾向於感性

• 所有頭版圖片均為彩色印刷

整體存在一致性

• 文字及圖片的編排有著類似的使用

• 可能共同的新聞專業判斷,或是第一手資料的局限性。

報導背景缺乏

• 全部的報紙報導中都沒有提到

• 當下缺乏行動策畫者的確切證據

媒體自律現象

• 敘事性的描述採取了相當程度的自律

• 多數注重事實報導和對事件的特寫

新聞工作者的矛盾

媒體與恐怖分子的共生關係

解決辦法

• 美國國防部部長Donald Henry

Rumsfeld在911事件後

對於媒體表示:「國家安全第一、接著才是新聞自由的言論」

• 資訊流動的不自由以及諸多限制,衝突背後的真相為何?

國家安全

新聞真相

• 媒體市場在於比較誰能提供閱聽眾更多資訊、刺激性及娛樂性越強的新聞壓力下,媒體對於恐怖主義幾乎都需要報導。

• 許多恐怖組織在進行恐怖活動也會將其視為一種宣傳方式,透過媒體大幅報導將其政治理念宣傳出去,藉此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媒體在不自覺中成了宣傳恐怖主義的機器。

• 政府一般希望媒體對於恐怖分子的行動淡化處理

• 政府將其視為罪犯

• 政府希望由媒體獲得恐怖分子的相關資訊以便取得戰術優勢

• 媒體則認為恐怖分子的平衡報導為其職責

• 媒體則願意挖掘恐怖分子中引人興趣的內容,甚至

將這些恐怖分子魅力化

• 媒體則認為將資訊分享出去有可能造成其職業道德的傷害

壞處:

鼓勵形成新的恐怖組織

讓恐怖組織的名字在大眾中間宣傳

鼓舞失敗者再次進行恐怖行動

誘導受到某種肯定報導的恐怖分子試圖進一部控制媒體

好處:

認為媒體擁有良好的定調作用

提供民眾關注壓力的出口

補償民眾不滿進而改變的政府政策

由媒體從業人員、媒體組織及學者來提出一個可以的行為規範,在合法和

廣泛的規則框架內,成立一個新聞自

律體系

政府應該要加強他的資訊傳播系統,

讓媒體能夠對恐怖主義有關的事件作

出反應,不讓有破壞性的謠言和編造的故事成為主流訊息。

定義數位媒體匯流

媒體匯流與網路恐怖主義

處理辦法

媒體匯流

法令

營運平台

傳輸平台

多元內容

數位終端

發展

數位平台整合

下一帶影像網路

數位終端整合

數位內容開創

應用服務提供

容易接觸

政府管制尐

分佈世界各地大量的潛在閱聽眾

匿名溝通的特性

資訊快速流動

互動性

便宜、易於發展的網路呈現

多媒體環境

可以對媒體報導塑形

分散作戰 小團體溝通

透過網路來進行溝通及管理

尐有中央指揮

藉由虛擬空間與恐怖主義的使用,對

電腦、網路、政府設施來攻擊並癱瘓,藉此來恐嚇或是迫使政府單位、或是其人民來達成恐怖組織的政治或

社會目標。這些攻擊可能產生暴力破

壞、或是相當程度的恐懼,對於經濟政治的威脅等。

• 加強資訊安全處理、分散風險外,各國也開始採取了相關的網路、或是傳播訊息監控的措施。(如美國愛國者法案)

• 於網路、媒體、大眾、政府間的藩籬隨著資訊時代慢慢模糊後,各項法規與民眾自由開始產生衝突,各式人權社群、網路公司皆對越來越緊迫的網路管理抗議。

• 顯現出在數位媒體匯流的資訊時代下,政府與恐怖主義等危害安全國家的狀況而產生的窘況。

資訊快速流通、且快速依賴網路媒體的民主社會中,是恐怖組織最好的犯

罪場所。

恐怖分子透過計畫性的安排、適當的時機即可能造成重大的混亂,媒體在其中必須與政府保持良好信任關係,於一定的自律範圍

內負起自身責任。

政府須防止恐怖活動進行並時時教育大眾,在恐怖活動出現時不讓整體社會失序,盡量減尐甚至去除不必要的

傷害。

台灣在缺乏媒體自

律的狀況下,若是

發生恐怖活動,媒體的報導則可能讓台灣出現意料之外的混亂,對於相關的政策措施不可不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