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Post on 21-Dec-2014

2.455 view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of 李嘉蓉、黃怡萍(2007) 資訊傳播 圖書館資訊學研究小組報告20071103

1

資訊傳播課程:圖書資訊學研究指導:卜小蝶老師報告:李嘉蓉 (Open Access & Creative Commons)

   黃怡萍 ( 學術傳播 )

日期: 2007 年 11 月 3 日

2

Open AccessOpen Access

3

What’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譯為“開放近用”,近用是“接近

使用”的簡稱。

文獻資源置於網際網路,供讀者免費使用,但開放近用文獻不祗是透過網路免費使用,也免除大部份著作權及授權的限制。

因此開放近用文獻沒有價格及授權的障礙。

4

開放近用文獻資源的特色 數位化 網路典藏 免費使用 幾乎沒有授權的限制

5

幾乎沒有授權的限制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倡議會:

在網路上取用學術文獻,除上網本身,沒有其他的費用、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允許個人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表、檢索或連結到經過同儕評鑑或印前出版的論文、爬梳內容供索引之用、成為軟體的資料、或做其他合法的用途。

唯一的限制是:在複製及散布時,必須提到作者的名字,並把著作人格權歸於作者。

6

幾乎沒有授權限制的兩種做法 開放近用的兩種法律基礎

公共版權 著作權人同意無所有者 所有者存在

無保留任何權利 保留部份權利所有權利都過期或被釋放 釋放部份權利供學術研究

並非全然志願的部份抗拒在所難免

幾乎都是志願的偶而要求工作或贊助

學術用途不需要授權 學術用途已經授權

保留反盜版及惡意散布的權利

7

開放近用的危機 素養危機 - 使用者與作者的

素養差距 管理危機 - 資訊典藏管理者,

以各種手段限制資訊近用 價格危機 - 營利前提, 資訊

售價與生活水準失衡 科技危機 – 知道但用不到 授權危機 - 基於長期獲利,

壟斷資訊近用的權利

圖書館的社會性功能

圖書館仍以“便於管理”的思維在經營

M型社會

8

Two roads to open access

open-access journals

e-print 是學術論文的電子出版品 囊括文獻種類有已出版及未出版的期刊文章或論

文、會議或簡報資料、灰色文獻、技術報告或草稿等不同的資料類型;

pre-print :指出版前或未出版的文章 post-print :指已通過同儕評鑑並經過多次校正後,

已正式出版的文章;

9

為什麼要開放近用?開放近用的理由: 學術倫理 製作成本 購買成本 學術聲望 學術品質

10

學術倫理 在道德上,學術資源必須是採取開放近用的,

因其有助:加速研究、強化教育、縮減差距、提高文獻使用率等。

維護學術多樣性。

11

製作成本 學術文獻資源的成本包括:同儕評鑑、編輯、

製作、行銷、散布等,再加上典藏及備份、安全控管、搜尋機制等。

以網路為學術文獻資源的近用工具,可以把變動成本降至最低。

12

購買成本 學術文獻資源的價格漲幅高於圖書館預算

但商業出版社從訂費獲取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應的購買策略改變有: 聯合購買( Consortium purchasing) 搭配購買( Bundled content offerings)

取消訂閱 訂 費 上 漲

13

學術聲望作者/使用者關心的是?

學術文獻的作者關心其作品的影響力遠甚於獲利性,被其他文獻引用時,祗在意兩件事:被適度的聲明為該文獻的作者,及該文獻被完整的引用。

使用者祗關心一件事:保證該文獻可長期被開放近用。

14

學術品質 學術期刊品質由審查制度 ex. 同儕評閱( peer revie

w)及引用率( impact factor)形成。

開放近用學術期刊的品質管控流程,採取相同的嚴格標準。

印前出版( preprints) ,即先把文章在網路刊出,是開放近用鼓勵的發表方式之一,但是它並不鼓勵跳過同儕評鑑過程

15

何謂審查? Refereeing :審查(仲裁)乃是學者專家協助

編輯從事論文的審查,判斷該出版物的貢獻度,建議該論文是否適合在該刊物出版的過程。

Blind Refereeing: 匿名審查是投稿者在不知道審查者是何人情況下,所進行的論文評審。

Double-blind Refereeing:雙盲審查則是在審查人與投稿人都不知道雙方為何人下,所進行的論文評審。

Peer Review: 同儕審查也是審查制度的同義詞,但常用在於獎助、升等事務決定上。

16

審查制度的目的 維繫學術標準:透過同儕審查維繫學術水準與

出版品質 刊物品質管制:將未成熟、思慮不周延、論證

有問題等論文淘汰降低篇數:將好文章優先刊載,在有限篇幅下,選擇出該學術有興趣與有意義的議題。

17

為什麼是“學術文獻資源”要先 “ Open Access”

開放近用的資訊很多,不以學術論文為限

學者願意 圖書館員贊同 政府支持 納稅人應得 刺激買氣 ex.Amazon

18

莊道明老師-學術傳播類型與趨勢

R & D

L.B. Diary

非正式性通訊

信件

備忘錄

初步通訊

編輯信

會訊

發明保護 專利

會議 會議論文

研究報告 技術報告

博碩士論文期刊

期刊論文

資訊服務書目服務索摘服務

SDI

資料重組

手冊表格指南字典

彙整書評

圖書

百科二次資訊彙整

文獻指南

書目性書目

資訊利用

0時

1 年

2 年

3 年

公開資訊 灰色文獻灰色文獻

黑色文獻黑色文獻

19

開放近用出版品 保留部份權利: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予所有使用者近用其作品: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利,

祗要恰當的署名原著者, 就可不拘理由以任何數位形

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及展示其作品;製作及散布衍生作品;印本形式祗限少量及個人用途。

公開典藏: 將作品以適當的標準電子

格式寄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機制裡;

該典藏機制必須由學術單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

20

經營開放近用的兩項策略 自行典藏 ( Self-Archiving) 以符合開放典藏促進會(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 OAI)建議的標準,由學者自我典藏其開放近用的論文, 讓搜尋引擎及其他網路工具輕易找到該論文

推動開放近用期刊 ( Open-access Journals)

以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創立新的期刊

促成現有學刊改變成開放近用經營模式

21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ArticlesArticles

22

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  Kristin Antelman

articles in four disciplines at varying stages of adoption of open access -- 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to see whether they have a greater impact as measured by citations in the ISI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eely available articles do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23

例證一 Steve Lawrence -- “Online or Invisible”

Article analyzing the citation rate of

online and off line articles. Articles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are more

highly cited.

24

Online or Invisible (1)

25

Online or Invisible (2)

26

例證二 ISI --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Compared impact factor and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of open-access journal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with non-open-access journals.

28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1)

29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2)

30

例證三

>>>

31

例證四SPARC 與 ACS (美國化學協會 )

Organic Chemist Letters第七位 (7/48)

Elsevier

Tetrahedron Letters第十三位 (13/48)

32

Create a new citation measurement tool

Open-access articles 的出現,開創了新的引文計量工具 Webmetrics  網路計量學 Cybermetrics  賽柏計量學 influ metrics  流量計量學

33

Webmetrics / Cybermetrics網路信息計量學

1997 年以前,伍德魯夫(Woodruff)曾發表有關網路信息測度的一些文章;

Webmetrics 是 1997 年由丹麥學者阿曼德( T. C. Almind)和英格維森( Peter Ingwersen)所提出,最初用意是為表示書目計量學方法理論在網路上的應用。

1997 年末又有另一用詞 Cybermetrics ,最早出現於西班牙科學信息文獻中心舉辦的一個電子問答或電子期刊中。

這些詞都是表示對於網路空間的一些計量研究, Webmetrics 可譯為網路計量學,而 Cybermetrics 可譯為賽柏計量學,或是電腦計量學。但依據其內涵,研究對象不單網路本身,也不是電腦的物理性、實體計量,而是保存在電腦,並在網路空間傳播使用的信息,所以可譯名為網路信息計量學。

34

CiteSeer.ISThttp://citeseer.ist.psu.edu/

35

DOAJ ( Directory of OAJ )http://www.doaj.org/

36

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gle.com

37

Librarians must be …

館員必須深刻敏銳的了解,學術傳播過程正迅速演變,積極研擬並落實幫助學術研究活動的各項做法;

I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機構典藏       +     OA (Open Access)

38

Creative CommonsCreative Commons

39

創意公用( Creative Commons ) 史丹佛大學 法律研究所 勞倫斯.萊辛( Lawr

ence Lessig )教授 2001 年共同推動「創意公共」( Creative Co

mmons ) 2002 年 12 月提出「創意公用授權條款」(

Creative Commons Public License, CCPL )

40

CCPL

目標:讓創意得以被他人公用

允許:授權以「保留部份權利」為前提, 主動宣告他人的 合理使用權( fair use) 第一次銷售權(first sale) 自由表意權( free expression)

41

第一次銷售權( first sale )

42

CCPL ( 2 ) 要求他人必須:就授權人選擇禁制的事項,如:商業銷售、衍生作品等,取得特別授權 在作品上保留完整的著作權聲明 從作品連結到授權條款 不得改變授權條款 不得以科學技術限制他人的合法使用權

43

CCPL ( 3 )

在國情許可下,授權他人對作品擁有如下的權利: 複製 散布 公開展示及表演 數位方式公開表演(如: 網路廣播) 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如: 永久保存

44

CCPL ( 4 )這些授權具有三個特色:

全球通用, 無地域限制 在作品的著作權期間, 持續有效 不可撤回

45

著作所有權人得自行決定授權範圍

46

11 種授權方式

47

創意累積創意 在迥然不同的傳播媒介環境,尤其是網誌這種

把連結與引用視為特色的寫作方式

人類文明能夠進步,主要是來自於創意的累積,每個人都以別人的創意為基礎,發展自己的創意

現行智慧財產權法案,過於嚴苛保護著作物, 能夠從中獲益的是商人而非作者本人

48

實例-英國的 Creative Archive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 格瑞格.戴克( Greg Dyke)

創意檔案計畫( Creative Archive):於 2003年宣佈該公司節目檔案全面開放, 供社會大眾近用。

戴克想要啟動第二階段的數位革命,因 2004年的赫頓報告影響, 該計畫被擱置

49

50

實例-美國的 Internet Archive

網路檔案( Internet Archive):以典藏網頁資訊為己任

已有八百多億個網頁的典藏量,比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典藏還多出十倍。

以當前的技術,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以經濟的方法建立該等圖書館。

51

52

另一種應用- Shareware

共享軟體( Shareware):作者把軟體送交給使用者, 請求使用者在滿意的前提下, 寄送少量的金錢。

雖然會寄送金錢的使用者不多, 但是所獲得的回報, 顯然已滿足作者的需要。

53

小結創意公用授權條款的出現,看似對當前智慧財產權觀念的反撲;

其實祗是回復資訊本身“希望被流動的本質”而已。

54

學術傳播學術傳播

55

資訊傳播 學術傳播 Open Access 參考晤談

資訊素養

資訊傳播

資訊行銷

學術傳播讀者服務

56

學術傳播定義 研究各種不同領域的學者如何藉由正式與非正式管道來使用以及傳播資訊

包括學術資訊的成長、研究領域與學科間的關係、個別使用群體的資訊需求和資訊利用,以及正式傳播和非正式傳播之間的關係

57

學術傳播 + 體系 彼此相互影響 主要成員:開啟傳播的學者和科學家、出版社、圖書館員、接受傳播訊息的學者和科學家

重疊性 互動性

58

傳統的學術傳播體系 成員:學者、大學出版社、商業性的學術出版社、圖

書館、讀者、大學 核心概念:知識的生產、傳遞和利用 新知識的產生有賴於學術傳播體系中所有成員的交互

作用,並且形成資訊鏈 (Information Chain)

59

學術傳播活動 合作、出版、教學 不同學科合作增加,同儕之間的互動形成「無形學院」 (Invisible College)

網路普及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耀,形成「虛擬學院」

60

變遷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澳洲區域性合作組織:維多

利亞學術數位圖書館 (Victorian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VADL)

目前的資訊內容與資訊傳遞主要涵蓋三種型式:

印刷( Print) 數位( Digital) 動態( Dynamic) 未來三種型式的資訊所佔之比例將逐年消長與變化,代表學術出版的型式將會影響學術傳播體系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99 2010

印刷數位動態

61

網路時代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現代 Garvey / Griffith 的科學傳播模式 電子無形學院 (Electronic Invisible College) 電子會議 (Electronic Conference) 電子預印本 (Electronic Preprint)

62

學術傳播體系的變遷 資訊科技帶給學術傳播體系的急速改變 成員之間的不調和 成為未來討論的議題「學術傳播體系」視為一個體系進展的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63

學術傳播體系三個階段的轉變

經濟模式使用評價成本控制

第一階段網路化資訊的傳遞

著作權成本

第二階段實作以及現代化

網路工具新知識的創造

第三階段完全的整合或是變遷

傳統紙本的知識體系將會消失 ? (Gary J. Brown)

64

學術傳播體系的變遷 對出版社的影響與挑戰:

大學出版社能否打破商業出版社的壟斷地位? 對圖書館的影響與挑戰:

取用權 (Access) 或所有權 (Ownership)? 對學者的影響與挑戰:

出版 (Publish) 或淘汰 (Perish)? 對整體學術傳播體系的影響與挑戰:更加緊密?日益鬆散?

65

知識管理矩陣

(Gray J. Brown)

讀者

出版社服務

作者

圖書館

個人

機構

Disintermediation去仲介化

仲介化

消費者 創造者

顧客 供應者

66

CrossRef

引用文獻的連結 1999 年由出版社國際連結學會 (Publisher International Linkin

g Association ,Inc. ,PILA)發起 成員涵蓋專業學會、大學出版社、商業性的學術出版社

透過 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提供聯合參考連結服務

67

英國的「電子圖書館計畫」 英國的電子圖書館計畫 (eLib Programme)

為期 3 年共 1,500萬英鎊的預算,目的協助英國高等教育社群發展電子圖書館

第一階段肇始於 1994 年,第二階段從 1995 年繼續發展,第三階段於 1998 年開始

初期涵蓋將近 60 個子計畫,至今已涵蓋 14 個核心計畫領域,約有 71項子計畫

68

eLib Programme

英國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 (JISC)

69

eLib 第三期開始內容,目的希望將許多個別發展的計劃加以整合包括複合圖書館 (Hybrid Libraries) 、

大規模的資訊發掘 (Large Scale Resource; Clumps)、以及數位典藏 (Digital Preservation) 等三大項目

70

結語

未來學術傳播體系所面臨的議題 網路時代的學術傳播體系的八種特質 開放自由的學術傳播受限環境改變思考替代方案掌握及利用網路科技,建構健全的學術傳播體系

71

引用文獻毛慶禎( 2007)。開放近用資訊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 。 http://www.lins.fju.edu.tw/mao/oai.htm

劉海霞( 2006) 。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評價研究。圖書館雜誌, 25(6), 23-27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http://libweb.zju.edu.cn/JavaLab/guestbook/papers/OAJ/9.pdf

吳美美、馮建三、賴鼎銘( 2006)。知識公共化的突圍方式。圖書資訊學研究,1(1), 163-182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http://www.lac.org.tw/jlisr/doc/2006/吳美美%20馮建三%20賴鼎銘%20(2006)%20知識公共化.pdf

李治安、林懿萱( 2007)。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 .pdf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33(1), 39-52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月 30 日。 http://140.122.104.2/pdf/33_1_498.pdf

邱炯友、林串良( 2002)。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社群電子出版之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9(2), 11-25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 http://research.dils.tku.edu.tw/laboratory/ipurl/Publications/%E8%AE%8A%E9%81%B7%E4%B8%AD%E7%9A%84%E5%AD%B8%E8%A1%93%E5%82%B3%E6%92%AD%E9%AB%94%E7%B3%BB.pdf

72

引用文獻

莊道明( 2004)。學術傳播類型與新趨勢 .ppt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日。 http://www.takming.edu.tw/generale/active/%E7%94%A2%E5%AD%B8%E7%95%8C%E7%9A%84%E6%96%B0%E5%A4%A5%E4%BC%B4%E9%97%9C%E4%BF%82/%E4%B8%BB%E8%AC%9B%E7%B0%A1%E5%A0%B1/2-1%E5%AD%B8%E8%A1%93%E5%82%B3%E6%92%AD%E9%A1%9E%E5%9E%8B%E8%88%87%E8%B6%A8%E5%8B%A2(1).ppt

陳麗美、李美貞、楊淑嬪( 2006)。學術傳播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小組報告 .ppt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 http://shupiny.googlepages.com/schcomm.ppt

陳昭珍( 2004)。數位論文與學術傳播 .ppt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http://www.sinica.edu.tw/~pqdd/announce/2004s4.ppt

葉慶玲( 2005)。學術傳播與館藏發展 .ppt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http://www.lins.fju.edu.tw/lins/teacheryeh/chap16.ppt

邱均平( 2007)。網路信息計量學導論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 16, 15-23 。上網日期: 2007 年 10 月 30 日。 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16/3.htm

73

引用文獻Antelman, Kristin (2004). Do Open-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Research Impact?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65(5), 372–382.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www.cndwebzine.hcp.ma/IMG/pdf/Do_Open-Access_Articles_Have_a_Greater_Research_Impact.pdf

Lawrence, Steve (2001). Online or Invisible? Nature, 411(6837), 521-523.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citeseer.ist.psu.edu/online-nature01/

ISI (2004).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ISI.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media/presentrep/acropdf/impact-oa-journals.pdf

CiteSeer.IST.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citeseer.ist.psu.edu/

DOAJ.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www.doaj.org/

CCPL.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

74

引用文獻

Google.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google.com.tw

Creative Archive.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tv_and_radio/3177479.stm

Internet Archive.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www.archive.org/index.php

eLib Programme.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7 from http://www.ukoln.ac.uk/services/elib/

75

報告完畢,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