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社會企業的效益評估(高永興老師)

Post on 04-Jul-2015

2.462 views 1 download

Transcript of 0828 社會企業的效益評估(高永興老師)

社會企業的效益

高永興

(2012/08/28)

一、社會企業的成效

1. 經營社會企業是否應以有無賺錢來論成敗?

2. 評估績效的指標有哪些?

3. 評量社會企業的成效應考慮哪些層面?

4. 可採用哪些評量工具?

5. 評量工具之運用與比較

1.1 社會企業應有哪些效益?

1. 由於社會企業具有兼顧多重效益的特色,且是以達成社會目標為根本,其成效評量較不容易,也較為困難。

2. 社會企業是”money meet mission”,如果僅只是為了賺錢,就沒有必要成立社會企業,這樣的社會企業也就失去其合法性。

3. 評量社會價值的四個要素:accountability、evaluation 、 outcome and impact 、effectiveness

1.2 社會企業可產生哪些效益?

1. 雙重效益 (Double bottom line):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2. 三重效益 (Triple bottom line):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

3. 四重效益 (Quadruple bottom line):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特別是在重視多元文化的社會。

1.3 雙重效益的評量工具

1. 平衡計分卡

2. OASIS3. 投資的社會報酬 (SROI)4. 成本效益分析

5. Theories of change6. Acumen scorecard7. Poverty and social impact analysis

1.3a 評量工具之比較評量的取向 適用對象

評量工具 過程 影響 貨幣化 非營利 營利

Theories of Change ● ●

Balanced Scorecard (BSc) ● ○ ●

Acumen Scorecard ● ● ●

Social Return Assessment ● ●

AtKisson Cpmpass Assessment for Investors

● ○ ●

Ongoing Assessment of Social Impacts (OASIS)

● ● ●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 ● ● ●

Benefit-Cost Analysis ● ● ●

Poverty and Social Impact Analysis (PSIA) ● ● ● ●

1.4 社會企業的三重效益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

直接

新設的企業數量

創造的工作機會數

銷售的金額

交易之外的收益:贊助款、補助款

稅負

提供給社區的服務

服務的便利性

生活品質之改善

社會資本之貢獻

改善居住環境

無法回收之垃圾減量

對當地環境資本之貢獻

間接

提昇民眾的技術水準,有助於獲得就業機會

增加創新和改革

創造相關領域的就業機會(供應商、食、宿等)

增加社區之現金流動

增加個人之自信、獨立性、生活滿足、拓展個人網絡、空閒時間之有效運用、個人成長、動機、熱誠與及團隊能力之增強…

社區參與意識之提升

對社區資產之重視

增加區域性之吸引力

改善環境素質

有益於永續發展

對區域性環境資本的

貢獻

資料來源:Haugh, 2006: 186~187

1.4.1 三重效益的評量工具

1. 同時評量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2. 相較於可數字化計算的財務面成果,社會面和環境面的表現多屬文字描述,比較主觀而缺乏完整性,因此三重效益的評量常被認定是質化的評量方法。

3. 因缺乏社會面和環境面的客觀指標,三重效益評量較常見於傳統的商業領域,社會企業反較少見。

二、社會企業的成效管理

1.社會企業的營運目標。

2.經濟效益的評量。

3.社會效益的評量。

4.環境、文化效益的評量。

5.不同效益之間的取捨或比較。

2.1 部落產業的營運目標

預期效益:

1.提升原住民農友收益及品質。

2.強化原住民農友對生態耕作的信心及持續力。

3.降低農產品運送中的風險,提升競爭力

4.強化面對緊急危機的能力

5.每年種植500棵樹

2.2 經濟效益的評量

1.損益表、資產負債表

2.損益及成本分析

3.社會企業的財務分析

2.2.3 社會企業的財務分析

McLAUGHLIN (2004):社會企業的財務分析,主

要有三種類型,包括:流動性(liquidity)、資本結構

(capital structure),以及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 )1.流動性: 流動比率、一日現金、一日應收帳款

2.資本結構:現金流動與總負債比率、長期負債與淨資產比率

3.獲利能力:總邊際利潤、營運的邊際利潤

2.2.3a 流動比率流動比率 (Current Ratio)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2. 計算公式為 短期資產/短期負債 (45~54)/(60~63)3. 檢測其流動性(liquidity)大小

4. 流動性:機構之現金,以及可轉換成現金之資產,以支應運作(日常開銷)之費用

5. 短期資產通常會納入現金、應收帳款、短期投資,以及可在一年內轉換成現金之資產。短期負債包括即期的以及一年內必須要支付的費用。

6. 短期比率必須要大於1,且愈高愈好,比較理想的比率是達到2(資產:負債= 2 : 1)。

7. 工作資本 (Working capital) = 短期資產- 短期負債。

2.2.3b 速動比率速動比率 (Current Ratio)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2. 計算公式為 (短期資產-存貨-預付費用)/短期負債

3. 檢測其流動性(liquidity)大小

4. 流動性:機構之現金,以及可轉換成現金之資產,以支應運作(日常開銷)之費用

5. 速動必須要大於1,且愈高愈好,比較理想的比率是達到2以上。

2.2.3c 一日現金一日現金 (Day’s Cash)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

2. 計算公式為 現金及銀行存款*365/支出-折舊

3. 檢測其流動性(liquidity)大小

4. 一日現金是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每天需要支付的現金量。也就是說一個組織在完全失去現金收入時,研判還可維持多久?此時的一日現金可提供解答。

5. 如果某一NPO每天需要花費10,000元,在有200,000元的一日現金量時,此一NPO將可支撐20天。

(45+46)*365/ (17-42)

2.2.3d 一日應收帳款一日應收帳款 (Day’s receivables)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

2. 計算公式為 應收帳款*365/營運的收入

3. 檢測其流動性(liquidity)大小

4. 一日應收帳款的數字越低越好,時間就是金錢,在越短的時間內所收取到的票據,就能掌握更多的現金在手上。也表示可將現金轉移到其他資產狀態,如投資。

5. 高額的數字,顯示出票據系統的不足,意涵著員工或管理者的準備措施不足、管理系統老舊、員工的管理怠慢,或電腦技術能力不足等。

47c * 365 / (1d+2+3)

2.2.3e 現金流動與總負債比率現金流動與總負債(Cash Flow to Total Debt)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

2. 計算公式為 淨收益+折舊/總負債

3. 檢測其資本結構(Capital)4. 利用獲利於折舊作為現金與總負債的供應來源,而可知

道一年當中有多少現金可自由運用,以支付帳目上的負債。因折舊並不算是以現金來支付的開銷,因此折舊也可使現金繼續留在組織中。

5. 數字越高越好。

18+42a / 66B

2.2.3f 負債與淨資產比率負債與淨資產比率(Debt to Net Assets) :

1. 依據資產負債表。

2. 計算公式為: 長期負債/ 淨資產

3. 檢測其資本結構(Capital)4. 對於採取高(財務)槓桿運作的組織來說,可能會採取借

用長期(一年以上)的資金,來擴張或維持營運,而負擔了長期債務。

5. 比值要小於1,且數字越低越好。數值越高,背負的財務壓力就越大。

6. 將上下數值顛倒,可用來驗證這個組織的長期償債能力。

64a+ b / 74

2.2.3g 總邊際利潤總邊際利潤 (Total Margin) :

1. 依據損益表。

2. 計算公式為: 收入-支出/ 收入 18/123. 檢測其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4. 這是最基本的獲利指標。

5. 數值越高越好(介於 0~1 之間)。6. 要賺多少錢才足夠呢?這要看用途而定。對於無法銷售

股票的NPO,且贊助者常無意願支持行政費用,導致NPO缺乏現金於投資和創新,因此有賴於獲利能力。

7. 對於運作穩定且變動不大的NPO,比較不需要有獲利,但對於積極拓展,投入新的服務項目,或想要建立長期、穩定財源者,就必須要有良好的獲利能力。

2.2.3h 營運的邊際利潤營運的邊際利潤 (Operating Margin) :

1. 依據損益表。

2. 計算公式為: 營運的收益-營運的支出/ 營運的收益

3. 檢測其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4. 扣除營業外的收入(如捐款、補助和利息),以及營業外

的支出(如募款成本),而更能真實地顯現出獲利能力。

5. 數值越高越好。

6. 實務上,因不易取得精確的數字(如未能扣除募款成本),較難運用。

(1d+2+3)- (13+14) / (1d+2+3)

2.2.3i 淨資產的報酬率淨資產的報酬率 (Return on Net Assets):

1. 依據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

2. 計算公式為:總收入-總支出/ 平均淨資產

3. 檢測其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4. 平均淨資產是以前後兩個年度的數字相加,再除以 2。5. 檢視淨資產對於年度獲利的效率。

6. 數值越高越好。

18/ ( (74B+74A) /2)

2.3 財務診斷分析

短期的財務優點和缺點

1.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帳單和工作人員的薪資?

2.入帳的時間和現金的回補是否會出現缺口?

3.是否順利地依照年度的財務計畫(預算)進行?

4.投資策略是否明智?

2.4 財務診斷分析

長期的財務優點和缺點:

1. 是否保有妥當 的流動性積蓄?

2. 核心活動的成效是否兼顧了財務的要求?

3. 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的服務組合?

4. 收入是否穩定及來源多元?

-> 收入類型的多樣化

-> 類型內收入來源的分散化

2.5 社會企業的社會效益

1.創造就業機會:如雇用身心障礙者、中老年失業者…

2.減少貧困、社會排除…3.增加社會參與

4.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5.創造社會資本

2.5 環境效益

環境關鍵指標:

1.溫室氣體排放量

2.耗用能源

3.用水量(百萬加侖)4.產生化學廢棄物(噸)5.回收/再利用化學廢棄物比率

6.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噸)7.回收/再利用固體廢棄物比率

三、評量工具之運用

1. 社會會計(Aocial accounting)與社會稽核(Social auditing)

2. 平衡計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3. 投資的社會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4. 評量工具之發展

社會會計(social accounting) :一種由組織對其利益關係者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的系統性分析,也會將利益關係者的投入當作是重要的項目,而列入會計報表的分析。

3.1 社會會計與社會稽核

1. 是由於傳統的財務會計太過於狹隘,很難顯現非營利組織的真實狀況,亦即無法真實呈現出一個組織對於社會和環境的衝擊,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新領域。

2. 嘗試著將非營利與財務會計結合。將原本不列入在會計報表的社會性輸入和輸出增列進來,以強調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

3.1a 社會會計

1. 多元觀點(Multi-perspective):包容不同的聲音。

2. 廣泛性(Comprehensive):能完整呈現所有成果,而不只是特定的主題。

3. 規律性(Regular):定期進行。

4. 比較性 (Comparative)。5. 可驗證 (Verified)。6. 對外公開(Disclosed)。

3.1b 社會會計的核心原則

1.延續自傳統的財務報表編制方式,但包含較為廣泛的項目(整合了財務和社會的項目)。

2.社會項目 (Social items) 是指那些未以貨幣化表示的項目,也就是說,它們未被放在市場上銷售。

3.即使是有營收的非營利組織,也都帶有其社會使命 (social mission),所以應將其社會利益 (social benefits) 納入財務報表

3.1c 社會會計的概念

1. 可將非市場的社會產出 (non-marketsocial outputs)拿來和市場價值(marketvalue)進行比較的過程。

2. 可運用在非營利組織的兩種模式,包括:投資的社會報酬模式(Social Return onInvestment,簡稱為SROI);以及延伸的加 值 報 表 (Expanded Value-Addedstatement,簡稱為EVAS)。

3.1d 社會會計的模式

有三種社會會計的報表:

1.社會經濟影響報表,係修正自收入報表。

2.社會經濟資源報表,係從資產負債表演變而來。

3.延伸的價值增加表,係修正自價值增加表(value-added)。

3.1e 社會會計的報表

1.第一階段:社會會計和社會稽核簡介

2.第二階段:運作的基礎

3.第三階段:社會簿記

4.第四階段:準備和運用

5.第五階段:社會稽核

3.1f 社會會計的五個步驟

3.2 平衡計分卡

1. Kaplan 和Norton於1996年設計的評量工具,係以財務、客戶、內部業務、創新及學習等四種相互關聯的績效指標,取代傳統僅關注在財務表現的觀點。

2. Kaplan於2002年運用於評量非營利組織。

3.平衡計分卡對於策略的選擇具有較大的助益,但能否呈現成效卻受到質疑。

4.由於各觀點之間缺乏可相互比較的基準,較適宜運用在內部的決策過程,而缺乏對外的說服力。

1.投資的社會報酬模式(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為SROI)係由設置在美國舊金山的 REDF (Robe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oundation)所發展出來的成效評量工具。

2.從1980年代開始,法國和義大利的組織已採用相關的概念發展出企業平衡表,這也是一種以利害關係者為基礎的平衡表。

3.3 投資的社會報酬

1.是最早期的社會會計模式。

2.將社區當作是利益關係人,來檢驗非營利組織的價值。

3.嘗試將經濟面的效益(企業的價值)與非經濟層面的效益(社會價值),合併成整體的價值,也就是綜和的價值(blended value)。

3.3a 投資的社會報酬

1.在SROI,組織的財務報表會以一年之間資源的流入和流出的方式來呈現。

2.可和社福方案常見的系統模式做呼應。

3.以傳統的效率觀念(產出和輸入之比值),來呈現其投入資源與報酬之間的關係。

3.3b 投資的社會報酬模式

1.企業價值 (Enterprise value)銷售總額 (value of sales)– 銷售成本 (cost of goods and service)– 營業費用 (operating expense)

2.社會價值 (Social purpose value)+ 贊助和補助 (grants and gifts)- 募款和撰寫方案的成本 (fundraising costs)+ 省下的社會成本 (social cost savings)- 社會營運的成本 (social operating costs)+ 稅收 (increases in taxes )

3.負債 (debt)- 社會企業的負債 (debt carried by social enterprise)

= 綜合價值 (Blended value)

3.3c 投資的社會報酬

1.在SROI,組織的財務報表會以一年之間資源的流入和流出的方式來呈現。

2.可和社福方案常見的系統模式做呼應。

3.以傳統的效率觀念(產出和輸入之比值),來呈現其投入資源與報酬之間的關係。

3.3d 投資的社會報酬

以某一電腦職訓方案為例,其社會產出可區分成三種類型:

1.初級產出:機構對案主的服務所帶來的直接的效應(effect)。

2.次級產出:帶給案主的間接效應。

3.第三級產出:對個人之外的團體或社區所造成的效應。

雖然可區分成三種類型,但並不是所有的方案都同時兼具三者,有些可能只有其中一或兩個效應。

3.3e 產出的類型

1. 機構的支出看做是一種持續的資源,因為薪資和外部的購買會回到社區中。機構的工作人員將薪水拿來購買市場上的商品、支付貸款或租金,來滿足自己或家庭的需求。

2. 非個人性的支出,係指機構因服務所需而採購的設備或日常用品。

3. 支出和收入很類似,也就是說,會將獲致於政府或基金會的贊助款轉移到社區。(機構的花費對於社區經濟的貢獻,如以在地消費救經濟,或將政府補助的經費轉移成社區的收益)。

3.3f 機構的支出

• 有關個案的兩項主要輸出是能被雇用 (有關工作的技能訓練) ,以及增加就業機會(成功地完成職訓以增加就業機會)。

• 除了讓個案能能被雇用和增加就業機會之外,機構也能對個人之外的團體帶來效應—這也就是所謂的第三級產出 (tertiary outputs)。

• 電腦職訓中心的第三級產出就是從職訓的畢業學員順利就業獲得薪資,而不再需要津貼補助以及其它福利時,讓社區節省下來的支出。

3.3g 產出的項目

1.延伸的增值報是以投資的社會報酬模式為基礎,並將擴增的社會價值併入於財務報表內。

2.結合了價值增加得自於社會輸入的財務資源。

3.3h 延伸的增值報表

1.增值是一種對機構所創造和增加之財富的計算,亦即運用勞力和資本,將原始的原料,轉變成產品或服務。

2. 從1970年代起,增值報表已被運用在英國,並且已成為許多歐洲國家、紐西蘭、澳洲等國家的財報所報所必須具備的內容。

3.3i 延伸的增值報表

3.相對於營利,財務僅是為謀求特定群體—擁有者或股東等少數人的權益,增值所代表的財富累積卻是為了相當多數人的利益。如此,增值報表所關注的焦點,不是金錢的得失,而是機構所從事之活動的廣泛意義;亦即,不僅止於是否有盈餘和虧損。

3.3j 延伸的增值報表

在非營利部門,增值報表強調機構所雇用的員工,因繳稅對於社會帶來的貢獻,以及投資獲得的報酬,和儲蓄對於生存能力的助益。它同時強調機構在提供社會利益的角色,但通常卻因不是貨幣的交易,而被財務報表忽略了。

3.3k 延伸的增值報表

增值模式有三大項目:

1.財務的。

2.社會的,是有關非貨幣化的貢獻和產出的資訊,但有可以轉化成市場的價值。

3.結合的,將財務和社會的項目做加總計算,這也就是所謂的延伸的加值報表。

3.3l 增值模式

為了計量加值的結果,第一步是評量組織的總產出,並賦予可對應於市場價格的數值。總產出就是機構為了達成命所完成活動之結果。總產出可區分為初級、次級和第三級產出,反映出這些項目與組織之使命之間的關連。

3.3m 增值模式

討論

1.某一沿海的泥灘地,因屬於半鹹水地帶,傳統種植水稻時需要施加大量的肥料和農藥,但收益並不高,且還會造成社會成本。

2.請問是否有可能改變經營策略,而提高整體的效益?

3.應如何呈現整體的效益?

四、社會企業的議題

1.如何兼顧社會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當兩者難以得兼時,應如何取捨? 要以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為優先考量?

使命和金錢的取捨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