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W EEKLY 走进百年老茶山 的前世今生mbrb.greatwuyi.com/page/1/2013-11/04/7/201311047_pdf.pdf · 残留的清代制 茶厂旧墙基, 见证 了当年茶叶生产的 繁华景象。

Transcript
Page 1: W EEKLY 走进百年老茶山 的前世今生mbrb.greatwuyi.com/page/1/2013-11/04/7/201311047_pdf.pdf · 残留的清代制 茶厂旧墙基, 见证 了当年茶叶生产的 繁华景象。

残留的清代制

茶厂旧墙基,, 见证了当年茶叶生产的

繁华景象。

BB0033武夷方圆WUYIFANGYUANWEEKLY2013 年 11 月 4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朱 玲 责任校对:姚俊云

RR○○

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进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百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老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茶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今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上梅,只是武夷山的一个古村落,但在中国茶文化史里,却是一串厚重的文化符号,要想读懂它, 就不能忽略其与茶叶紧密关联的历史篇章。

上梅村所在的上梅乡位于武夷山市东部,境内最高海拔 1554 米。 在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眷顾下,这里历来盛产茶叶。 在上梅村福建省华辉九龙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百年老茶

山上,一座清代制茶厂残留的旧墙基,映射出了当年曾经拥有过的荣华。

据上梅当地史料记载, 清代这里居住的多为袁姓人家,以制茶卖茶为生。 这一带名头最响亮的袁氏茶庄, 就是福建华辉九龙生态茶业公司董事长袁荣辉的先人袁天龙所创办。 “上梅三十六场,场场三十六人,出了一个袁天龙”,当地流传的这句谚语足以佐证在清初明末, 袁天龙带领下的袁氏茶庄发展势头之迅猛。

那段残留的清代制茶厂旧墙基, 位于茶山的南面山坡,约百米长,据其长度与宽度判断,制茶厂占地约数千平方米。 百年老茶山上曾挖出清代生活瓷器碎片和 10 多枚清代铜钱,墙基一侧还发现了大批带有凹槽的青砖, 这是当年铺设排水沟使用的材料。 显然,老茶山拥有一套健全的生产与生活系统。

舟来楫往的热闹与喧嚣中, 袁氏茶庄的茶叶沿着晋商万里茶路,远销俄罗斯,上梅村也因此成了万里茶路上的重要起点之一。 直至解放前,这片老茶山也没停止过生产的步伐。 袁荣辉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一张 1936 年国民党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特产比赛奖状, 授予袁天龙送去的武夷茶茶样一等奖。

岁月变迁,武夷茶一度沉寂,兴盛一时的老茶山也日渐冷清起来,只在长栋头、梅岭一带生长着为数不多的老枞水仙。 当头顶“双世遗”桂

冠的武夷山蜚声海内外后,“茶”、“旅”成了武夷山市高擎的两面旗帜。 敏感的袁荣辉于 2003 年开始逐步垦复古茶场, 被保护下来的百余株水仙品种老茶树, 经过不断扦插繁育, 如今已达200 多亩。他自筹资金创办了上梅乡首家集茶叶育苗、 栽培和加工于一体的华辉九龙岩茶发展公司,对长栋头、梅岭的古茶园遗址进行清理,

重整出 300 多亩新茶园 。 在这个过程中,袁荣辉努力重建良好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有机茶种植技

术。而重焕生机的

百年老茶山,亦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每年春季生长

的新叶鹅黄,等到秋冬季节又自动转为

深绿色,这些变色茶树是武夷学院茶学

与生物系主任李远

华博士到上梅村九

龙山开展田野调查

时发现的。 李远华博士仔细察看了这三株变色茶树的母种, 只见其叶脉的分布对称犹如整齐的鱼骨,也比一般茶树的叶脉要密得多。 他推测这几株茶树可能是遭到独特气候、 土壤养分等因子胁迫引起基因突变而生成的。 这批茶树也因此被纳入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 》中。 2010 年春季, 韩国茶学专家郑仁梧闻讯赶来, 经过一番研究后确定这是一种新品种的武夷茶。

如今, 李远华博士与茶场主袁荣辉正探讨在全省首家推广应用 VA 菌根技术促进茶树生长 。 这将是闽北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A 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课题在实践中的首次应用,它将对武夷山乃至全省的有机茶树种植技术变

革起到突破性的示范作用。老茶山的前世今生, 足以写上厚厚的一本

书,须臾间哪里就能悉数翻阅。 不如暂时掩上书卷, 为自己沏上一杯产自百年老茶山的武夷岩茶,金黄的叶片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任岩风阵阵沁入心脾。 文明遗存与现代生活如此和谐交融,让人不由觉得与老茶山的这段缘分,经过风雨涤荡,生生沉淀出了一段旷古传奇。

铁铁牛牛关关

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何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外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村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大凡关口都设在边

境上, 守护着一个地方的安宁。 可是你到闽赣边界光泽县西面的铁牛

关, 却能发现关外还有一个本县的村庄———铁

关村。为何铁关村会落在关外呢? 当地老人会向你

讲述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福建光泽和江西资溪两县交

界是在关内的大禾山村位置,这里的铁牛岭山形如牛,山势陡峭,上建有关口,易守难攻,坚固如铁,所以叫“铁牛关”。 关内大禾山水流往光泽方向,关外现在的圆岱村、铁关村水流向资溪。 民间划分地界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往往是根据水流走向区分地界。 所以,当时圆岱村、铁关村两个村在江西范围,一向都是归江西资溪管辖。

到了清朝中叶,因为太平军来势凶猛,一直打到江西,攻占了资溪。 光泽知县惊慌万状,赶紧组织兵民抵御太平军入闽。 可是铁牛关离县城太近,必须前移,所以火速移到资溪境内现在的铁关村圆岱村交界牛岭坑,也就是现在关口的这个位置。 一下就将资溪的圆岱村圈进了关里光泽的地界。 在那个动乱时期,平乱都来不及,也没有人

管地界划分的事。可是,前移了关口还是没能挡住太平军的进攻。几天几夜激战下来,铁牛关并不“铁”,官军死伤几千人,太平军长驱直入攻破光泽城,浩浩荡荡进军闽中。

后来,太平军被清政府镇压下去,地方恢复了平静,就开始考虑地界的问题。铁牛关推到了资溪地界怎么办? 这涉及到江西资溪的版图,必须要重新划分地界。那个年

代,没有今天划分这么规范严谨,要勘测、听证和议定,只要两地没有争议,议定一下就可以,知县说了算。 恰好两县的知县是姐夫舅子,又是同榜进士,同选知县 ,且在相邻县任官 ,因此很好商定。 两知县议定各从县衙按时辰骑马沿着路线出发,骑到哪里碰头就在哪里定界。 那天,资溪县令作为舅子,为了让姐夫,骑马到现在铁关村边的花山界就停了下来,等光泽知县到来。 光泽知县作为姐夫没有考虑这么多, 骑马直到了这里碰头,才知道舅子相让,议定好的无法更改,好在谁多谁少都是大清朝廷的也没关系。

从此光泽与资溪就定下以花山界为地界,铁关村就这样落在了关外,和原本归江西资溪管辖的圆岱村一起归属了光泽。

□王建成

□朱 玲 邱汝泉 文/摄

陈富强:

用用虔虔诚诚的的心心灵灵守守望望““阳阳春春白白雪雪””

在现代陶艺的各个派别中,紫砂艺术品在整个投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收藏界的“新宠”。在第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由宜兴八面来风堂堂主笑阳组织策划的“大武夷文化壶”系列交流活动又有新亮点: 在 11 月 16 日茶博会开幕当天,在武夷山凯捷岩茶城举办宜兴紫砂作品慈善义拍活动,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截至 10 月底, 此次义拍已征集30 位紫砂名人的 35 件作品,其中不乏平时难得一见的名人名作。

11月 1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即将前来武夷山参加茶博会并为义拍活动献出得

意作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师陈富强,与读者共同分享名家风采。

《鱼乐壶》在 2008 年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荷蛙壶》 在 2009 年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方律壶》在 2012 年中国(深圳)第八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金狮银象壶》 获 2013 年山西省首届文博会神工杯金奖……这些获奖紫砂壶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那就是陈富强。

陈富强是个淡定从容的人,在高手如林的宜兴陶艺界,科班出身的他作品可谓独树一帜。 1982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宜兴陶瓷工业学校,1986 年毕业后在宜兴陶瓷公司长期从事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作。1994 年被选派到日本爱知县陶瓷产区进修,博采众家之长,吸取许多陶瓷强国的经验和长处,在日本陶艺市场打响了知名度。 2000 年,陈富强注册万宝陶业有限公司,短短十余年的打拼,公司便成为宜兴陶瓷行业的佼佼者。

无论艺海还是商海,陈富强的成功绝非偶然,实力来自勤奋和天赋。 陈富强虽是一位普通的陶瓷从艺者,但骨子里透出文人的儒雅与倜傥。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

着浓厚的兴趣,深谙儒学、佛学、道学之玄机,经常在书山墨海、古人圣贤间遨游,近天命之年仍求学于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

校,鲜有人能像他那样重视陶艺以外的学问。 在他的陶瓷创作与实践中,致力于复兴与弘扬古典文化与美学,对比当今泡沫化、快餐化的文化现状,不啻为一阵凉爽的清风。 这是他的从艺之路,也是他的陶艺追求。

陈富强为人温和、从容。 他强调:“一把紫砂壶,是艺人知识、性情、心境的忠实记录者, 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都说制壶者的职称是紫砂壶收藏的标准之一,其实不然,紫砂壶所蕴藏的故事,才是最大的收藏价值。 ”

陈富强的作品《荷蛙壶》是“自然”品。壶身是荷花,莲蓬作壶盖,卷曲的嫩叶弯成壶嘴,荷枝弯成壶把,大片的花瓣舒展铺盖于壶肩, 壶盖上栖息着一只稚态可掬的青蛙,周围镶嵌着五颗莲子,青蛙的眼睛与莲子均可活动,十分逼真。作品色彩热烈而不娇艳,灵动而不妖冶,那是千锤百炼后的至真至美。此次武夷山慈善义拍,陈富强义捐这件紫砂精品,起拍底价为 38000元。他还积极鼓动高徒羊小琴踊跃参与,捐赠《金狮银象》壶,起拍底价 15000元。

另一件《鱼乐壶》则是“趣闲鱼共乐,情恰鸟来驯”式的“含蓄”。壶身圆润,嘴小肚大,心胸宽广更当藏愚守拙。 壶嘴恰似鱼儿逐波,优哉游哉。壶把做得像一“意化之鱼尾”弹空开合,欲拨欲振。壶嘴与壶把之间,壶身线条流畅轻盈,一气呵成,如鱼鼓腹,穿波顺水,怡然自得。点睛之笔当属

壶钮,一尾抽象化的小鱼,犹如半月映泉,藏头潜尾,半露于水面,似国画留白,无声胜有声。 上手把玩,有观鱼之雅趣:“礍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进一步探究,“鱼乐”谐音“予乐”,有祝福美满之意,至此,此壶虽在造型上做了减法,形神意趣上却愈加充盈完善。

长期以来, 陈富强致力于陶瓷制品的胚釉配方研究、试制工作,成功研制出几十种典雅、古朴、艳丽、变化多端的陶釉产品。掌握并提升了多种宜兴古老陶瓷釉, 作品力求创作手法多变、品种众多、个性鲜明,赋予最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以浓厚的学

院派气息,丰富了宜兴陶土的格局,使其不仅为日用陶所用,又表现出当代的艺术性,显得更加脱俗高贵,富有艺术价值。

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理事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张福昌教授给予了陈富强中肯的评价:“在当今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下, 陈富强的作品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在难能可贵。他代表了陶瓷艺术的宗法精神,加上

精湛的工艺技术, 他的作品潜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洪明则说:“如果一个创作者既不囿于传统, 又积极创新未来,且从不复制现在,他必定会成为大师。 对陈富强,我有这样的信心。 ”

目前,以实用性为第一要素的陶艺创作理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陶艺的观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很少有人以陶艺作为文化的载体进行创作。 究其原因,固然有功利性的驱使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

念,也有一些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素质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导致有些陶瓷创作一味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缺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在国际上与欧美、日本、韩国等现代陶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工艺技术层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观念、思想、情感上的差距。

陈富强认为:“创新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犹如凤凰涅槃。但是,创新绝不是靠猎奇, 而是甘于忍受寂寞的煎熬,在技法和内涵上下苦功夫,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获得大众的认可。”创新没有终南捷径,唯有埋头苦干,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突破对自我的限定,再攀艺术的高峰。

中国陶业想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

地,不能仅依靠工艺技术的发展,更要依靠创作者的观念与思想,跟上时代文化的步伐。 宜兴陶瓷不再是简单的成型工艺,其中浸透了中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传

统与精神内涵,这些都是工艺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审美格调的不同。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陈富强,面对浮躁、物欲和繁荣,用虔诚的心灵守望着“阳春白雪”,不曲意逢迎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坚持自己的陶艺探索,这是他一直坚守的艺术高地。

⊙徐大崇 文/摄

陈富强义捐的紫砂作品《《荷蛙壶》》

陈富强

老茶树长势喜人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