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弘扬核心价值观可借鉴老庄思想 - szb.bozhou.cnszb.bozhou.cn/bzb/page/1/2014-11-03/03/71451414999112107.pdf · 和对物欲的超越。他提出,“罪莫大于可 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甚于欲得。故知

Transcript
Page 1: 弘扬核心价值观可借鉴老庄思想 - szb.bozhou.cnszb.bozhou.cn/bzb/page/1/2014-11-03/03/71451414999112107.pdf · 和对物欲的超越。他提出,“罪莫大于可 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甚于欲得。故知

03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责编:许发夫 电话:0558-5580682 美编:田志强 审校:林雪 要闻

弘扬核心价值观可借鉴老庄思想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老庄思想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情“论道”

11月2日,在中国·亳州老庄思想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老庄思想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交流研究成果,激情“论道”。

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鲁枢元看来,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鉴此,以往被认作“消极避世”、

“退隐回归”的老庄哲学完全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大作用。

《老子》中有一句话,“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庄哲学将“知白守黑”说成是“天下式”,即天下的“模则”,最终又将其归向“无极”,成为“道”的标志与象征。

鲁枢元说,如今很多人却有着“拥白弃黑”的思想。表现在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上,

那就是重物质,不重精神;讲科学,不讲信仰;讲手段,不讲道德;只想消费,不肯俭朴;只求升迁,不愿隐退;只顾眼前,不管未来。

老庄哲学认为,“知白守黑”才是宇宙间的真义,才是人世间完善又完美的境界。例如,在建设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不但不应该取缔乡村文明,反而应当依附良好的乡村文明。鲁枢元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大智慧,老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一份宝贵的精神资源。

江苏社科院哲学文化所所长胡发贵说,老子“修道德”的哲学主张包含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对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少借鉴作用。

老子“修道德”哲学凸显了意义的坚守和对物欲的超越。他提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甚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如今,我们面临着深刻的精神迷茫和

道德危机,物欲正挑战着意义,欲望正蚕食着希望。”胡发贵说,老子修道德哲学中的尖锐物欲批判,不失为一服有效的清醒剂。它使我们认识到,物欲固然是必要的,但决不能任其泛滥,更不应任其遮蔽人性的光辉。而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期,对物欲更应警惕。应该在物质的丰盈中,突出“修道德”,坚守意义和理想。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认为,老庄哲学博大精深,讲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追求自由自在而不假于物的精神境界。这对当今加强官德建设,提升执政者的道德修养水平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例如,老子强调没有私心,没有贪念,不为己利,天下为公,以百姓心为心,按规

律办事,不去妄为,构建和谐社会。庄子为了追求精神绝对自由,达致无待、无累、无患的人生理想,提出了一整套精神修养方法:恬淡无欲、去知与故、体悟大道。

梅敬忠认为,对老庄哲学,要继承转型。要避免片面强调老庄哲学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本着“抽象继承法”,挖掘老庄哲学中的精华,古为今用。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说,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一书中把老子列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这是有充分依据的。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多项突破性的创建,如提出“道”是天地万物之“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创建的“形而上学”,深具辩证法的思想。万物都朝相反的方向变化,这是一种客观的规律,而“弱者道之用”则是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因为“物壮则老”,所以老子主张“保此道者,不欲盈”,

“去甚,去奢,去泰”,即为事物的发展留有

充分的余地。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所以若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居守“柔弱”。

“守柔”是效法自然、知常而无为的一种体现。因为物极必反,且又总有“否极泰来”之时,所以人们在最困顿、最危难时也永不绝望。虽临大难而不惧,虽百折而不挠,总是希望在前,抱着转危为安、时来运转、衰而复起的坚定信念,此所以中华民族有着永不服输、坚忍不拔、柔韧持久的精神。所以,雅斯贝尔斯说,“从世界历史来看,老子的伟大是同中国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建明说,道家之所以成为道家,是因为他们将“道”作为其中心观念。老子将“道”区分为两种,一是不可名说的本体之道,二是可以名说的应用之道。前者是老子常讲的“道”,后者是老子所讲的“德”。老子所主张的“道德”观念,含有公平正义的精神内涵。

《道德经》中有多处表达如何才能达到“天下正”的论述,例如,老子强调要“以

正 治 国 ”, 即 以 清 静 无 为 的 “ 自 然 ” 之“道”治理国家。这里的“正”,即正道,自然清静之道,也是国家治理和人事万物行为的准则。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人物的本性,而不肆意妄为。清静就是克服私欲,归于自然之正道。

何建明说,这种公平正义体现出“以百姓心为心”、“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这正是老庄思想留给我们的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唯道论’者,而‘唯道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思维方式上的道体思维。”江西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赖功欧说,道体之“体”,指的是本体,老子以道为本体而赋予了“道”丰富的内涵。

老子之“道”,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之道。这个自然之道,既是万物之起源,又是万物形成规律及其所依凭之途径。它自然而自

发,没有外在力量强加于其之上,“道法自然”之深意,就是说道所依循的是万事万物内在的动力与规律。

实质上,世间最大的和谐就是使万物“自足其性”、“各就其位”,依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让事物的本性获得充实而圆满的发展。社会伦理与国家政治皆是如此,这是和谐原理之所在。肆意人为而偏离规律,就必定会远离事物之本性。

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庆跃先说,从道家创始人老子到战国时期的庄周学派及其后来的道家继承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和谐”的问题,其中以老子、庄子的理论贡献最大。道家和谐思想不仅对我国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子的和谐思想具体表现为多个方面,第一,论人自身的和谐。例如,他主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二,论人与人的和谐。第三,论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只能“顺天地万物之自然而为之”。

庆跃先说,老子的和谐思想启示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观念,防止物欲膨胀,防止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泛滥,从而使和谐社会变为现实。

“在哲学与思想界,讨论老子思想之起源与特质者很少将之与老子生活的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立柱说,早期社会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慢,人们所受教育与思想形成更多地受到地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为我们研究老子思想的起源与特质提供了启导。

老子为什么能实现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陈立柱说,这与老子所受教育、生活的涡淮地域的文化等有关。他的思想是思想文化教育和后来他接触的王朝历史文化、礼崩乐坏与杀伐不断的现实相化合的产物。

老子生活的淮河中游地区是早期中国各种文化思想长期汇聚交融之地,这种融合的思想氛围启发老子将巫史神道之思想提升为历史认知即理性思考,也就是庄子说的“以道观之”。而淮河中游地区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平等,较少俗礼和严密等级的氏族生活,给了老子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即“道法自然”的认知。

“老子的生命历程与他的思想世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深一步理解老子思想,必须深入老子的生活世界,了解涡淮地域文化。”陈立柱说。

“文化是一棵树,它是有历史性,相对独特的。作为一棵千百年成长起来的文化之树,文化可以凝练、总结、引导、修修剪剪,甚至可以嫁接,但不可凭空打造,不可通盘移植。”亳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张立驰说。

张立驰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凭空打造,也不能完全移植,而必须紧紧根植文化之树,有效吸收一切外来先进文化,改进和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可喜的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

《老子》第四十九章中有一句话,“圣人常

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与当今执政为民的理念是相通的,同时又启发我们对民主的思考。可见,老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有很多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正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结果。

“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总结和提炼出百姓乐于接受的核心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一个重要成果。”张立驰说。记者 陈璐 整理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

要把老庄哲学古为今用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鲁枢元:

知白守黑,方是道法自然

江苏社科院哲学文化所所长胡发贵:

“修道德”是一服清醒剂

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庆跃先:

防止物欲膨胀,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

老子是原创性形而上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建明:

道家文化蕴含公平正义

江西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赖功欧:

最大的和谐就是“各就其位”

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立柱:

老庄思想与地域文化联系密切

亳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张立驰:

弘扬核心价值观需根植文化之树

张延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