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武夷茶路 - mbrb.greatwuyi.commbrb.greatwuyi.com/pc/att/201905/31/e63ece0f-8d88... · 赋》是赋中名篇,其中的句子“任 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成为了

Transcript
Page 1: 武夷茶路 - mbrb.greatwuyi.commbrb.greatwuyi.com/pc/att/201905/31/e63ece0f-8d88... · 赋》是赋中名篇,其中的句子“任 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成为了

责任编辑:杨希希 责任校对:魏光荣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5130011

闽北日报社 主办 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 协办 312019年5月

星期五 日

0808

本报讯 近日,2019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重磅发布,我市共有6个茶叶品牌上榜2019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

6个茶叶品牌是:武夷岩茶(第5名)、正山小种(第57名)、政和白茶(第61名)、政和工夫(第75名)、松溪绿茶(第88名)、松溪红茶(第94名)。除武夷岩茶外,其他品牌首次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

这是武夷岩茶第3次列入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单。其中2016年首次参加品牌价值评估,获评品牌强度931分,品牌价值627亿元。2018年品牌强

度937分,品牌价值693亿元。武夷岩茶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武夷山另一个茶叶品种——正山小种红茶生长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关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早在2002年,即获得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注册;2010年,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政和是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的主产区。政和白茶

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以上。政和工夫是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也是南平市第三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绿茶和红茶两个品牌进入本次榜单的松溪,产茶历史悠久,其中松溪绿茶最为人所熟知。

本次发布活动由新华社、中国国际贸促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单位联办,是我国连续第六年举办公益性的品牌价值发布活动。参与品牌价值评价数量达1293家,发布品牌数量为598个,发布的总品牌价值达74185亿元,成为我国品牌发展的有力见证。

(徐园园)

我市6个茶叶品牌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800年前白玉蟾发现培植出武夷名枞白鸡冠,并在武夷山止止庵畅饮后写下的佳句。

在中国道教史上,白玉蟾可以说是天才人物。他不仅是南宗金丹派的实际创立者,也是南宋文坛上彪炳一时的奇才。无论在道教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诗文书画领域,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他一生踪迹遍布江南,而对他最有意义的地方则是武夷山。白玉蟾是止止庵道观的住持,而白鸡冠的原产地就在止止庵道观白蛇洞。

白玉蟾喜茶程度甚于书法,曾有“君爱龙蛇我爱茶”之语。在他看来,茶也是炼丹 的 妙 药 之一。关于武夷茶的描写,如《水调歌头咏茶》,至今读来脍炙人口: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

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

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白鸡冠以其独特的辅助调气养生特点,成就了武夷山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从而登上四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的金榜。

白鸡冠茶种其树势不大,枝干坚实,分枝颇多,生长旺盛。叶色淡绿,幼叶薄绵如绸,树梢顶芽微黄且弯垂,茸毫显露似鸡冠,故得雅名。其干茶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条索较紧结,一部分是黄绿色,一部分嫩得呈砂绿,可以见到红点。

白鸡冠为武夷山四大名枞中的一款“道茶”。因产量和种植面积都较少,一直被蒙上“犹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鸡冠作为白玉蟾祖师培植的“道茶”,也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采取古法传承制作工艺,才能打造出一款属于道家的极品“茶汤”。

武夷山赤石古镇曾经是茶叶集散地、茶商目的地、茶文化碰撞地,也是水陆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承载过武夷岩茶栽培、加工、销售、外贸、科研等事业的重任。历史上的九大码头和近百家茶行茶庄,就是鲜明的见证。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瑞泰古茶行,历经300多年的

沧桑,成为古镇至今仅存的几家老茶行之一。2016年,茶行经理袁秀华被邀请参加央视一套文化收藏类节目《我有传家宝》,讲述了袁家制作武夷岩茶的前世今生。

袁秀华的爷爷给他留下了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瑞泰茶行老屋。老屋一共五进,每进均设有天井,天井采光通透排水流畅,两侧门房均匀对称。部分老屋依原貌进行翻修,但被腐蚀的房梁木柱仍显得颓废沧桑。老屋还保存了当年茶叶制作间、茶叶收购厅、开票窗口、银元储存库等。

据袁经理介绍,赤石街在上世纪30年代前,茶市繁荣经济发达,是武夷山富甲一方无与伦比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的茶文化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道人种茶、饮茶成为修道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千百年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象和地理条件,在武夷山修道的白玉蟾祖师培育了名茶白鸡冠。作为制茶传承人的袁秀华经理也表示:用百年古法传承,打造白鸡冠道茶。

白玉蟾与“白鸡冠”的不解之缘□李凤森

唐朝的《书何易于》一文的作者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的信件中,嘱咐焦刑部:武夷茶乃“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并以武夷茶特有的回甘缓慢而持久的特征,拟人化地为武夷茶取名为“晚甘侯”。

福建省第一个状元、莆田著名文学大家徐寅,乃是“唐赋之后劲,宋赋之先声”的晚唐律赋三大家之一,他写的《人生几何赋》是赋中名篇,其中的句子“任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名句。徐寅率先以诗歌的形式颂扬武夷茶,他在《尚书惠蜡面茶》诗中写道: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寅用“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描绘了武夷茶优秀的“色、香、味”;用“分赠恩深知最异”高度评价武夷茶是非同一般的物品,进而表达出了尚书王延彬将这么珍贵的武夷蜡面茶分赠给徐寅,徐寅深感恩情的深厚之意。

北宋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是将武夷茶夸成了仙茶,他在诗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范仲淹告诉我们,武夷茶好到像是“神仙”所栽种的仙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大文豪苏轼,刻意为武夷茶树碑立传,在其所作的《叶嘉传》中说

道:“叶嘉,闽人也……好游名

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苏东坡用拟人的手法,将武夷茶的美好特征,形容得既深刻又准确,可谓是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夸张地虚构说,汉帝在品尝了武夷茶后评论道:“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

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魂,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殊令人爱”,可是令皇帝都

特别喜欢的茶啊。“朕之精魂,不觉洒然而醒。”说的是皇帝的“精魂”,要靠着武夷茶,才能“洒然而醒”。“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意思就是,启迪皇帝的心灵,滋润皇帝的心田,这是叶嘉所起到的作用。苏东坡对这位代表武夷茶的“叶嘉”,评价之高可谓是无以复加了。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对武夷茶更是情有独钟。为品武夷茶,他多次游历传道离开武夷山后,念念不忘又游历了回来,驻足武夷山累计达十多年之久,有许多讴歌武夷茶的诗词与文章。更有甚者,他将黄庭坚原创的茶词《满庭芳?茶》的首句:“北苑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直接改成了:“北苑研膏,武夷雨前,万里名动京关。”这就深刻地说明了白玉蟾对武夷茶的推崇,以及武夷茶在宋朝时就有了响彻京城的名声。

由此可见,早在唐宋时期,武夷茶就已经相当出名。我们今天品饮着历史悠久的武夷茶,当知武夷茶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宋名家“嘴里”的武夷茶□吴斌

当你踏上武夷山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似乎都能听到茶叶生长的声音。眼前的九曲溪茶园,背靠自然保护区,面向崇阳溪。站在高处的小亭子中,俯视茶园,任由这片绿色在眼前和心中延展。

轻轻摘下一片茶叶,不过一会,手中竟有了茶叶的余香。这种香味,浓缩天地精华而成。

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12平方公里穿梭,茶店比比皆是,茶叶成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也是这座城市的符号。

一边品茶,一边听茶人谈论武夷岩茶的故事。原来,武夷茶叶身上还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味道。

商周时,武夷岩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岩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岩茶别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有几十种。武夷岩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元代统治者嗜茶成性,武夷岩茶便成了首选。元大德六年,朝廷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武夷岩茶大量进贡,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丛。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即为“武夷”之音译。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为中国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

上世纪80年代,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国家风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即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武夷岩茶丹岩产区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内,除名岩产区的其他地区。

武夷山的中心地带,盘卧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谷底两侧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谷中松柏成林,竹海连绵,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树娇翠欲滴。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岩壑幽涧之中,借谷底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的条件,特别是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孕育出岩茶独特韵味。

别小看这一片茶叶,它可是漂洋过海到过许多国家的,受到很多国外消费者的欢迎。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把武夷茶带入欧洲,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远销至荷兰,1640年销往英国。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18世纪武夷茶进入美洲,当时的欧美把武夷茶作为中

国茶的总称。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

为妻,带去嫁妆武夷茶叶,饮红茶之风由凯瑟琳公主传入英宫廷。经过300年的逐步发展,形成了优雅的世界红茶文化,并深入到英国的朝野上下,随之在全世界传播。饮用红茶的普及,使英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茶叶税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茶叶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引起了两次英荷战争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往来,最初也是从茶叶贸易开始的,许多美国商人因为经销中国茶叶而成为富豪。

武夷岩茶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中国的茶文化为更多的外国人知晓。

我们感觉自己品尝的茶叶似乎是从远古而来的使者,正在茶杯中翩翩起舞。一片茶叶,不仅是当地人的宝贝,也是游客的青睐之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还在讲述着更多未完待续的故事。

武 夷 茶 路□熊慎端 文/摄

本报讯 近日,由第六届南平市茶叶学会理事会汇编的《闽北茶产业论文集》正式完成。

闽北是世界红茶、乌龙茶、小白茶(与福鼎有争议)三大茶类发源地,在全国的茶行业中占有重要席位。3月初,南平市茶叶学会发起启事,各学会会员、高校、企事业单位及科技人员踊跃参

加,积极撰写学术论文,经筛选入编32篇。论文取材主要针对闽北茶业中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发展与跨界应用等方面,基本反映了近年来茶业发展现状。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简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叶元高)

汇编茶业论文

本报讯 5月20日,建瓯市北苑皇纲文创有限公司与武夷学院艺术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在该公司成立武夷学院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建瓯市东峰镇黄氏家族“北苑皇纲”建盏制作技艺和柴烧技术,与古代建窑建盏柴烧技艺一脉相承,掌握了传统兔毫、油滴等系列建盏产品烧制核心技术。精心研制的“北苑皇纲”牌建盏品质别具一格,在天津、莆田、武夷山

参展参赛评比中获得多项殊荣,受到日本、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收藏界人士和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东峰镇全力支持本地企业对传统工艺的挖掘与创新。这次与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的合作,将推动建盏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为艺术学院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魏剑生谢洁)

校企合作光大建盏品牌

茶 文 化

茶 业 动 态

茶 历 史

白鸡冠茶叶

瑞泰茶行

武夷山市兴乆乆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