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沈阳题材话剧《祖传秘方》 赴国外演出成功epaper.syd.com.cn/syrb/images/2018-03/24/A08/20180324A08_pdf.pdf文明在线 编辑: 吕良德 责任编辑: 李占芳

Transcript
Page 1: 沈阳题材话剧《祖传秘方》 赴国外演出成功epaper.syd.com.cn/syrb/images/2018-03/24/A08/20180324A08_pdf.pdf文明在线 编辑: 吕良德 责任编辑: 李占芳

文明在线 编辑: 吕良德 责任编辑: 李占芳 美编: 马 凌

SHENYANG DAILY

8

� � � � 3月20日, 沈北新区原财落街道马古矿社区居民王俊早早地来到了街道办事处, 送上了一面写有“为老百姓办实事,为民解忧” 的锦旗, 向财落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王鹤、 沈宏亮表达由衷的感谢。

王俊是原马古矿社区居民王世友的儿子。 据了解, 去年马古矿社区棚户区改造, 由于王世友的妻子已经去世, 而其所居住的房子又属于夫妻二人共有, 办理动迁手续时遇到了麻烦。 就在其儿子王俊都想放弃动迁款项的时候, 王鹤和沈宏亮克服重重困难, 跑了多个部门, 终于为王世友办完了动迁事项, 签订了协议。 如今,王世友一家已搬到了市内, 王俊发自内心地感谢财落街道办事处“为老百姓办实事” 的举动, 决定为他们送面锦旗。 街道办事处领导感谢群众的鼓励和支持, 并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为辖区群众服务, 为老百姓办好事、 办实事。

� � � � 3月20日, 和平区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联手新世界物业公司创新举措,齐抓共促“三城联创”。

新世界花园社区党委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网格员的能动性。 社区书记组织召开社区网格员培训会议,针对园区中可能存在的“乱贴乱画、乱停乱放、 杂物堆积, 垃圾回收设施设置规范标准及园区内配套服务设施情况” 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要求社区网格员每天深入各自网格进行问题排查, 对发现问题现场拍照,第一时间上传反馈。

社区书记牵头组建工作协调群, 由副书记、 副主任、 新世界物管中心及各园区项目经理等相关责任人共同参与, 针对网格员上传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解决, 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社区、 物业“三城联创” 协调互动群得到各园区项目经理的支持与配合。 网格员深入园区进行巡查, 对发现问题及时拍照上传, 各园区项目经理及物管中心对问题马上进行整改与反馈,齐抓共促“三城联创” 工作立见成效。

先祖: 一代名臣留下千年家训

王雪丽是南宋名臣王十朋的第27代嫡孙女。 说起先祖王十朋,王女士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王十朋(1112年—1171年),号梅溪,浙江乐清左原(梅溪村)人。 他出身耕读之家,年轻时上太学,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他靠学识不靠门第入仕,46岁时通过“龙廷试策”被宋高宗赵构钦点为“经学淹通,议论淳正,可擢为第一人”的状元郎,后世称之为“南宋第一状元”。

王十朋一生崇尚读书, 追求读书报国,曾写有《书架》诗云:“君富端不俗,有钱常买书。 家藏三万轴,不怕腹空虚。 ”他凭借一个读书人的正直与良知,犯颜直谏,清正为官,提出了“正君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的治国理政之道。 在饶州为官时,他勤政爱民,割俸办学,兴修水利,退耕还湖。离任时,当地民众为了挽留他,把他

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桥给锯断了。他为了不惊扰民众,趁夜绕道而去。 后来,村民重修此桥,并名之为“王公桥”。

身为两代帝师的王十朋,以“书是家国本,学为忠与孝”训示后人,80多万字的《王十朋全集》 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国学大师南怀瑾称他“抱负经纶之才,贞守纯臣之道”。

父辈:传承家训倾力读书报国

先德流芳,家风传世。王雪丽的父亲、高级建筑师王祝光是王十朋的第26代传人。他秉承良好家风,从小就喜爱读书,中学时代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组织“飞鸿学社”,带领同学读书救国,参与了进步刊物《罗兰》的编辑工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一边在杭州一家私人公司学建筑设计,一边为党组织送情报搞枪支,是不折不扣的中共地下党员。

上个世纪50年代初, 王祝光从温州来到沈阳,曾在市政府、北市区工作,期间他发挥专长,设计了沈阳中华剧场。“文革”期间为避左祸, 王祝光只随身带着三本工程设计资料用书,跑回温州老家。 在老家,他重操藏书读书旧业, 凭借知识的力量东山再起,设计出不少城市建设蓝图,其中包括温州市工人文化宫、 温州第一中学图书馆等100多个工程项目。 由他自建的、坐落在温州市中心公园里的“风华居”,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处著名人文景观。

“藏书读书是发家强国之本。”王祝光一生嗜书如命,不仅是温州五马街新华书店的常客,而且每到外地其他城市的第一件事就是跑书店看书买书, 其家中珍藏的贵重图书达3000余册。 离休后, 他带动女儿、 外孙坚持读书看报, 著书办刊, 被评为浙江省读书型家庭。 他深入社会了解研究先祖王十朋读书报国业绩,编撰了《王十朋论文

集》《颂梅集三百首》等书,因此结交了前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革命老人王定国、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国学大师南怀瑾等一大批学者政要,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自身:努力学习教育后代做好人

1948年春的一个雪天, 王雪丽在温州降生。“记忆中,自己的童年时光是在瓯江边与奶奶一起度过的。 ”王雪丽说,小时候,远在沈阳工作的父亲定期给她寄《儿童时代》杂志,对她进行文化启蒙,使她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文革”初期,家里的书籍被抄走。面对满屋狼藉,父亲告诉她:“别哭!将来,咱要自己写书摆在书架上。 ”

艰苦的环境练就了王雪丽坚强、 执著、忍耐的性格。 她一边读书, 一边帮着母亲做家务。 “我是家里的长女, 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 上个世纪70年代初, 王雪丽回到户籍地沈阳, 被分配到沈阳石油化工厂。 她勤奋好学, 先读工人大学, 后进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学习。 1986年, 领导慧眼识才, 推荐她当了 《沈阳化工》 杂志的一名编辑。 处女作散文 《青田石门洞》 在辽宁日报鸭绿江副刊上发表, 坚定了王雪丽从事写作的信心。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王雪丽与父亲合作编著的《王十朋传》不仅填补了宋史空白,还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和国文学艺术50周年研讨会传记文学一等奖;出版了《王雪丽文集》等200多万字的个人著作;与儿子白鸿博合作的科技读物《中国大豆制品》取得了可观的发行量。 她在“把自己写的书摆上书架”的同时,还将其主编的《当代化工》杂志办成了国内著名专业期刊,海外发行量居国内同行业期刊第二名。

“今古几池馆,人人栽牡丹。 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先祖王十朋的一首《牡丹》,成了王雪丽的座右铭。 日常中,她经常带领儿子一家三口为生活困难人群献爱心,为远在温州老家的父亲尽孝,告诉他们秉持先祖家训,传承爱心,做一个读书明理、知书达礼的好人。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 沈报融媒记者吕良德采写

动迁居民送锦旗感谢街道办实事

社区、物业携手共促“三城联创”

“咱要自己写书摆在书架上!”———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化工》主编王雪丽讲述家训故事

家风家训我家那些事儿

� � �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记者结识

了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 《当

代化工》 主编王雪丽教授 。 交往

中 , 其先祖———“南宋第一状元 ”

王十朋的传奇故事引起了记者的

兴趣。

这些年 , 王雪丽及其父亲传

承先祖家训, 读书报国 , 尽心做

事, 深受朋友信任与推崇。 近日,

记者采访了王雪丽 , 当面聆听她

讲述家训故事———

家 训书是家国本,学为忠与孝

王雪丽和儿子一家三口在王十朋墓前听家训故事。

文体新闻8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编辑: 赵 莹 责任编辑: 李 彤 美编: 张 宁

本报讯 (沈阳日报 、 沈报融媒记者蓝恩发) 3月21日, 市图书馆文化下乡大篷车如约开进了康平县郝官屯镇刘家屯村, 为这里的村民带去了一道文化大餐。

市图书馆精心挑选了千余本精美书刊, 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编审胡海迪博士主讲的“《论语》 与我们的生活”, 辽宁九瀛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放映的 《战狼2》 ……内容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精彩纷呈令村民们目不暇接、如痴如醉。

据介绍, 此次文化大篷车活动是由市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复合的文化服务活动来切实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改善、提高、 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实现文化服务的普惠化、 均等化,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目前, 该活动已举办三次。

市图书馆文化下乡大篷车开进康平

本报讯 (沈阳日报 、 沈报融媒记者蓝恩发) 由 《诗潮》 杂志与意大利等国家诗刊和诗歌机构共同主办的2018 (首届) “国际微诗大赛” 举行。

主办单位共同成立了“国际微诗大赛” 组委会, 邀请数十位国内外著名诗人、 批评家担任国际联赛评委。 此次大赛2018年度将共举办四个赛季, 以四大洋命名, 依次为太平洋赛季、 大西洋赛季、印度洋赛季、 北冰洋赛季, 四个赛季比赛完毕后, 举办国际联赛。 每个赛季评出优胜奖20名, 获奖作品将在 《诗潮》杂志等国内外诗歌媒体刊登。 每个赛季的优胜奖获得者, 均可获得参加国际联赛资格, 最终由国际联赛评委评出2018(首届) “国际微诗奖”。 目前, 太平洋赛季已经开始征稿, 至3月29日截止。

此次大赛将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颁奖典礼、 “微时代的自由诗” ———国际微诗学术研讨会以及博鳌国际诗歌之夜跨界音乐诗会等大型活动。 《诗潮》将通过此次大赛充分依托网络新媒体,广泛征集沈阳作品, 努力讲好沈阳故事,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依托网络新媒体 讲好沈阳故事

《诗潮》参与主办“国际微诗大赛”

本报讯 (沈阳日报 、沈报融媒记者陈凤军)日前,辽宁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与马德伟就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同时甄选其两幅书法作品收入辽宁美术馆的馆藏,并向马德伟颁发了收藏证书。

3月10日至14日, 马德伟书法艺术展暨书法集发行仪式, 在辽宁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马德伟书法作品170多幅, 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展览期间, 省市多家报纸、 电台、 电视台及网络媒体,从文字、 图片和视频等不同角度, 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报道。

马德伟, 笔名西河, 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省工商联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书法创作研究, 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常树森、 著名书法家杨宝林。 2009年以来,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上获奖。 在多年的笔耕历练中, 马德伟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被书画名家评价为行草笔意有碑隶之味, 有颜势笔道。

马德伟书法作品被辽宁美术馆收藏

时间 3月26日 9: 30

地点 沈阳故宫西朝房

电话 24843001转8809 (蔡老师)

沈阳故宫讲坛将描绘清前画坛故事

本报讯 (沈阳日报 、沈报融媒记者陈凤军) 由市文广局主办、 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办的“沈阳故宫讲坛” 2018年第四讲 《清代前期画坛》 即将开讲。 本次讲座由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凯主讲。

清代前期,画坛呈现出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局面。其中,一部分画家透过晚明董其昌追踪宋元画风,探究笔墨趣味的表现,绘画日趋抽象化,而另一部分遗民画家则以画言志。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对之后的画坛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讲座通过对诸多代表性画家作品的分析,将清代前期绘画艺术作一概括性地介绍。

李凯, 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曾任天津文博院院长兼天津博物馆副馆长,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 鉴定工作。

魏爽 制表东北话不影响马来西亚观众看剧

佟春光介绍说,《祖传秘方》 这部戏是辽艺近些年的精品剧目之一, 以老沈阳北市场为背景, 讲述了中国东北民众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感人故事, 该剧服装道具考究、配乐灯光恰到好处、演员演技精湛,剧情更是一环扣一环, 一幕比一幕精彩。

据了解, 《祖传秘方》 剧中有部分是东北话, 那么会影响马来西亚观众对话剧的理解吗? 佟春光说: “看剧的马来西亚观众们丝毫没被剧中的东北话影响, 而是被演员们的精彩演技深深折服, 被丝丝入

扣的剧情深深吸引, 演到最后一幕的时候更是掌声雷动, ‘正心正气方能正骨, 行善行德才是行医’, 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行医誓言, 实则是一颗颗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而伴随着的是台下马来西亚观众的叫好声和激动的泪水……”

马来西亚观众给剧目打高分

为了了解马来西亚观众对 《祖传秘方》 的看法, 辽艺随机向20位观众发放了演出调查问卷, 经过统计, 这20位观众给《祖传秘方》 打出了9分 (满分10分) 的高分。

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戏的马来西亚华裔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找到辽艺的工作人员,她说: “我很庆幸今晚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看了这个话剧,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让他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土地上发生过这样的感人故事, 有这样一群热爱祖国的人。”

佟春光说: “2018年, 《祖传秘方》将在全国各地巡演25场, 我们必将继续践行‘戏比天大’ 的辽艺精神, 将这部好作品带给更多的观众。”

沈阳日报、 沈报融媒记者 杨博摄影 李浩

� � � �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丁瑶瑶)3月20日, 沈河区的阳光社区和雨坛社区相继举办了“三城联创”全民健身活动。

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倡全民健身和科学养生的健康理念, 滨河街道阳光社区举办了坛球运动展演活动。 精彩的坛

球比赛过后, 驻足“观战” 的居民们对坛球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是一项有运动技巧又适合百姓日常锻炼的群众体育运动, 既有单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 简单易懂。 几位对坛球运动感兴趣的居民, 现场“拜师” 学艺, 稍加指导, 就开始挥杆击球, 均有不俗的表现。

雨坛社区以晨练健身展示活动, 为居民搭建起一个健康的运动平台, 提升了全民身体素养,营造出了全民健身氛围。 无论是健身操、 太极拳, 还是柔力球、 乒乓球

等晨练运动, 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健身运动。 社区发动所有日常积极参与晨练的居民, 进行健身成果展示, 四周居民的掌声更激励了他们的运动热情。 结束了晨练展示之后, 社区工作人员将运动专家邀请进活动室内, 向居民进行了健康健身讲座。居民李凯告诉记者: “这样的健身讲座,伴随着体育赛事活动会定期开展, 动静结合, 锻炼的同时也吸收到了运动常识,全社区范围内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和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良好氛围。 ”

沈阳体育社区行

沈河区开展“三城联创”全民健身活动

沈阳题材话剧《祖传秘方》赴国外演出成功

� � �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辽艺”)的沈阳题材话剧《祖传秘方》 在马来西亚成功首演,

本次演出系辽艺受商务部派遣,参加的“一带一路”中马经济贸易交流日文化活动。 此次演出是辽宁话剧首次赴国外演出,也开启了辽艺“一带一路”亚欧巡演的序幕。

记者日前来到辽艺, 采访了院长佟春光, 他向记者讲述了马来西亚之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