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一项国家命题的“庄河答卷”epaper.lnd.com.cn › lnrbepaper › pc › att › 201911 › 26 › 4010...有点甜”的庄河美上加美。生活在 这里的老百姓获得感更多,幸福感

Transcript
Page 1: 一项国家命题的“庄河答卷”epaper.lnd.com.cn › lnrbepaper › pc › att › 201911 › 26 › 4010...有点甜”的庄河美上加美。生活在 这里的老百姓获得感更多,幸福感

庄河海绵城市试点区本着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开创性地以流域为视角设计管理,以庄河、小寺河、鲍码河及张屯水库泄洪渠天然水系为本底条件,将试点区划分为 5 个汇水分区。注入“海绵基因”的五大片区特点鲜明,各具魅力,赋予了从试点走向示范的使命。

以水为名定城建城

第一片区属于城市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被定位为科研教育区。应对洪涝潮三重叠加,以“蓄、净、排”辅以“渗、滞、用”的处理方式,打造发达的水系网络、绿地系统和新型水系景观。通过统筹规划,将第一片区建设成“山水相映、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区。

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建城”概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带、生态石坝、水上汀步、生态护岸、水循环等设施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80%;在消除张屯水库泄洪渠水体污染目标的同时,实现打造水上城市、滨水休闲城市目的。

整个城区实施“海绵”化

第二片区是将军湖示范片区,主要承接的是“以多功能调蓄水体为核心”的示范项目。采用“竖向、调蓄综合控制的无泵站排水系统”,建有超标雨水的行泄通道,以及可汇入雨水的调蓄水体。通过小区、道路、停车场、水体公园的海绵化改造,运用下沉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雨水塘等滞蓄措施达到雨水总量减排;结合将军湖周边道路,利用道路绿化空间建设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措施控制汇水区内的雨水径流;利用将军湖水体周边空间建设调蓄净化设施,达到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整个片区打造了源头、过程到末端的完整体系,经受住了50年一遇大暴雨的检验,是北方沿海城市低平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将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成示范区

第三片区是对老旧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及黑臭水体治理的示范区域。构建了

“截污、滞蓄、净化”的水质保障系统和无雨水管网的生态草沟系统,兼顾小雨滞蓄、中雨排放、暴雨行泄功能,雨污实现分流,黑臭水体的历史得以终结。海绵城市建设补上了老工业区底子薄、基础差的历史欠账,提升了园区土地价值。

建设绿色无雨水管网系统

第四片区是生态科技文化区,承接的主要试点项目是“通过竖向组织地表排水的无雨水管网”排水系统示范。

庄河创造性提出“绿色雨水系统”替代“灰色雨水系统”的理念。以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地等海绵设施为主的完全无雨水管网的绿色新型排水系统,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地貌,体现了生态优先,也节约了建设成本。通过无雨水管网系统建设,减少区域标高1.5米左右,减少土方作业并避免破坏山体,杜绝污水混接问题,区域提升景观生态效益,打造了黑脸琵鹭栖息地,保护本底生物多样性,而且可防止海水入侵,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在经济性上,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使土地增值。

创新打造海绵生态样板

第五片区的设计打破传统建设理念,庄河采取“绿色”草沟与传统“灰色”雨水管线相结合的方案,主干路上设置雨水管网,支路上建设草沟的新型排水系统,既能节约管网投资、减少土方作业,亦能解决区域地势平坦的排水问题。中心区域因地制宜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弹性水公园”,是风暴潮灾害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城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海绵”理念在这里得到升华,建成新的城市综合体基础设施,构筑了庄河城区的新区,使土地大幅增值,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已吸引高校前来入驻。

在五大汇水片区植入“海绵基因”邵成志 本报记者 杨少明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编辑:于 风 视觉设计:黄丽娜 检校:冯 赤 史凤斌地方新闻·大连DIFANGXINWEN

14

核心提示

从2016年4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日起,海绵城市建设就成为引领庄河发展的指挥棒。

谋一域,必先谋全局。“生态立市”是庄河一直秉承的发展理

念。近年来,庄河先后获批“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连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先行区”

“北黄海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城市”等试点示范区建设。在庄河城市建设的时间轴上,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而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庄河市海绵办认为,海绵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载体是市政设施,但却是对城市综合系统的一次重构。海绵城市的理念必须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为这一国家课题找到圆满的解决路径。

基于此,庄河市没有将海绵城市建设单纯地视为一个项目建设,而是将其上升为整个庄河城市的发展战略,借“海绵”之力引领全方位的创新变革:机制体制创新、投融资体系创新、城市总体规划修缮、工程建设制度创新……转变思维,深化改革,着眼长远,全力推动城市全域的发展转型升级。

如何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中,庄河提出“规划引领、系统建设”的思

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顶层设计”,引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庄河首先制定《庄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中针对突出的黑臭水体、内涝、盐碱化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从水系保护、海绵设施布局、排水行泄通道、涝水调蓄空间等方面,确定总体架构。

为让海绵城市规划延伸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庄河市及时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规划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了深度对接,形成了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基础、“多规合一”的海绵规划管控体系。

规划管控体系不仅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相关指标,同时能够科学合理地引导设计、施工,建立标准,确保海绵工程建设“于规有据”,同时,为非试点片区的城市建设确定标准,立了标杆。

眼下,庄河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验收在即。对于庄河而言,这只是一个阶段性发展成果。“庄河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不会停歇,将迎来‘后海绵时代’。3年试点建设取得了宝贵经验,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将引领庄河城市建设水平迈向新的高度。”庄河市海绵办有关负责人说。

城市管理实现跨越式升级

本报讯 11月21日,记者从庄河市海绵办获悉,按照国家试点建设要求,庄河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项目143个,须着重要解决五大问题。

庄河海绵城市试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部,面积约 21.8平方公里。试点区涵盖城市新区、老旧工业区、城中村以及三条大河。根据国家试点建设要求,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解决小寺河、庄河、鲍码河河水环境问题;应对洪涝潮风险三重叠加,潮位顶托,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缓解海水入侵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进行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试点建设,在完成试点区建设的同时,与老城区改造形成联动,系统进行老城区基础设施改善与更新。

试点区建设项目143个,其中,工程项目122个,能力建设项目 21个,投资概算近 33亿元。

邵成志 本报记者 杨少明

庄河实施143个试点项目让城市会“呼吸”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国赛道上,县级小城庄河市无疑位列第一方阵。

在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庄河市是我省唯一入围的城市。这座自然底色原本优异的城市紧紧抓住实践国家重大命题的历史机遇,从模式、理念、技术路线到未来可持续发展,敢试先行,不断探索,庄河城市建设再出发,一以贯之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也因“海绵”走向纵深。

2016年4月,庄河正式启动试点以来,一个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城市海绵建设打磨出的示范样本悄然形成。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里空气有点甜”的庄河美上加美。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扎实推进,人水和谐的畅想曲正在黄海之滨的庄河奏响。

一项国家命题的“庄河答卷”——庄河市借力海绵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市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杨少明

11月20日早晨,家住庄河市将军府3号小区的钟小丽来到将军湖周边散步。自从将军湖片区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示范区域后,这已成为她和附近居民习惯性的休闲方式。

初冬的将军湖堤岸整洁,湖水清澈,水湾里保留着成片的芦苇和长叶草,能让人想到盛夏时分绿意葱葱的景象。这些湿地成为留鸟们冬季栖息、觅食的极佳场所。

“以前这里环境差,水不太干净,气味儿也不好闻。”提起以前的将军湖,钟小丽直摇头,“海绵城市建设让这里变化太大了。每天不去湖边走一走,像是少了点什么。”

庄河海绵城市建设共有五大片区,将军湖位于第二片区。海绵化改造包括6个小区、1

所学校、10条道路、11个停车场、1个公园。城市的“海绵化”就是要通过加强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性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钟小丽所住小区的马路对面有一处停车场。停车场看似普通,但“海绵”含量十足。停车场四周建有被称为“植草沟”的设施,比地表略低,遍布植被。其功能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功能。停车场使用透水材料铺装,它可使雨水迅速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以前这里一下雨,便积水,现在即使下再大的雨,基本也看不到多少积水了。”钟小丽说。

“海绵城市设计的主体理念,就是要综合‘源头’‘过程’‘末端’,通过小区、道路、停车场、水体公园的海绵化改造,运用下沉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带、雨水塘等滞蓄措施达到雨水总量减排。”北京建筑大学常驻庄河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咨询团队负责人林聪说。

去年8月20日,庄河市区24小时内降雨196 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雨。暴雨袭城,对海绵城市试点而言,是一次真正的大考。

林聪说,当日他和庄河市海绵办全体工作人员来到各个片区巡查。滂沱大雨中,他们心中的石头落地了:倾泻下来的雨水顺着行泄通道直排下水管网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已经实现。

庄河海绵城市试点区面积为 21.8 平方公里,涵盖城市新区、老旧工业区、城中村等各类型功能。按照国家建设要求,庄河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解决滨海平原与丘陵地区“洪、涝、潮”三重压力导致的洪涝问题、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土地盐碱化治理等问题。

3年试点,问题逐项解决,143个海绵建设项目正在收尾。一座“面子”“里子”都很漂亮的新庄河正崛起于黄海之滨:新建改建道路 79公里;铺设中水管网 15.9公里,污水管网88.8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网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广场4个、停车场17个、小区10个;新建明暗渠7.7公里,疏通暗渠13.3公里;新建湿地公园超28公顷;从2018年起,近千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首次在庄河过冬……

“面子”“里子”兼具的城市初现

在庄河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片区,与众不同的是,雨水箅子下面设置一个可开启的阀门。

“顾名思义,这一阀门有两种功能。”林聪说,“一是夏季,关闭阀门,雨水被直接导引至海绵设施中;二是冬季,打开阀门,通过堆雪等管理法,含融雪剂的雪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里,防止环境污染。”

融雪剂是不少城市首选的除雪方式,但因其腐蚀性和污染性也让城市管理者颇为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庄河市会同北京建大技术咨询团队共同研制出管理法、容积法、过滤吸附法、挂篮过滤吸附法、小管弃流法以及卵石沟过滤法等六类融雪剂处理技术。实践证明,这些国内首创的融雪剂处理技术极大降低了因使用融雪剂造成的冬季融雪径流污染,在保护植物生长的同时,还进一步减轻了土壤盐碱化。

结合融雪剂处理方法,庄河还创新测试了两种抗冻融透水铺装技术,彻底解决了透水铺装中冬季冻胀这一技术难题,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

而在新建的第五片区,研发团队则采用全国首创的“机械除雪+堆雪”无融雪剂创新方式。在道路、绿化、公园水系等公共空间内,规划预留堆雪场地,并设置相关设施,使融化的雪水作为片区旱季特别是春季的一个补水方式。

庄河海绵城市建设,无先例可循,需要解

决的诸如融雪剂污染等新老问题层出不穷,技术革新、创新工法,成为常态化的要求。

近期正在进行的小寺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创新工法,施工团队利用机器人进行暗渠清淤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年代久远,庄河小寺河东岸的暗渠内垃圾淤积严重,渠内积存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怎么办?上智能机器人!坦克一样的机器人携带 360 度旋转摄像头被“派”进暗渠。随着它的行进,暗渠内部的状况被真切地传输出来。施工人员通过遥控操作,让机器人将内部淤泥泵送至暗渠外部。

这一施工方法被称为“高密闭空间环境下的暗渠机器人清淤施工工法”,工作效率较以往提高了两倍。

庄河同时还研究出了“沿海地区复杂夹层的软弱路基的强夯置换”“沿海地区城市主干道及深基槽附属管网”“感潮河段内源水利冲挖及长距离管道泵送”等施工工法。这四个创新工法,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庄河海绵工程治河的“四大发明”。

新机制、新技术、新工法,凝聚着庄河人 的 智 慧 ,折 射 出 庄 河 人 的 创 新 意 识 和锐意进取的勇气。3 年探索,从试点走向示 范 ,海 绵 理 念 深 深 融 入 城 市 建 设 的 每一 个 细 节 ,一 个 宜 居 宜 业 的 新 庄 河 已 经呈 现 ,一 个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的 全 国 样 板 已经形成。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样本

“那是一次极其特殊的会议,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提起2016年7月通过一次会议集中审批35个项目的创举,作为当年审批会议的主持人,庄河市海绵办主任祝庆辉至今依然为庄河人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框架的勇气而感到自豪。

待审批的 35 个项目包括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道路及广场海绵化改造工程、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以及内涝点治理等,每个项目都涉及发改立项、土地预审、环评、规划等诸多环节。

“如果分项审批,按一项目花 3 天计算,也得需要好几个月,这将严重影响海绵项目的推进进度。庄河是海绵城市国家试点,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突破常规打法,进行机制创新。”祝庆辉说。

30多个项目集中审批,当时在辽宁地区还是首次,类似案例全国鲜见。没有条文规范,没有现行经验,庄河市以勇于担当的决心和毅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后仅花不到 3 天时间,完成了所有项目审批法定程序。

这次探索的成功,让庄河在推进城市建设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对单个重大项目进行多部门集中审批,对多项同类项目进行并联审批,这种区块化的审批理念,不断融入庄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城市建设的系统化、有序化、精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对于推进“放管服”改革意义重大。以道路建设为例,孤立审批往往容易出现拉链路、重复建设等问题,而以区块化的理念进行审批,就可以集中区域内的所有项目或是某一项目涉及的各个环节打包审批,利于通盘考量,进行系统建设。

3 年来,类似 35 个项目集中审批的创新做法在庄河不胜枚举。庄河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一个难得的创新契机,在建设海绵城市试点过程中,从规划、审批、投融资、建设、管理等领域全面引入海绵理念,逐步摸索出一条海绵创新发展之路。

2018 年元旦,我国发布的《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规范》正式实施,为项目承包设立了国家标准,此举将深刻转变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而早在2016年,庄河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就采用了“项目外包”的方式,将第三方团队引入项目建设及管理的全流程。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试点之初,庄河就聘请国内资深咨询团队,全面介入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之中,辅助海绵办开展工作,负责海绵城市配套机制建设、计划制定、推进、监管等工作。

在庄河,政府更像是一个平台,将整体推进分解成小组推进,将所有优势资源融合到一起,逐渐完成由“大政府一揽子管理和建设”向“小政府精简放权管理为主、企业外包辅助建设”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转型。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概算总投资 33 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资概算约 16.8亿元。143 个项目,不仅要解决谁来建、怎么建,同时要考虑未来如何管。为了弥补资金短板,庄河对40个项目通过采取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在投融资体制上的创新,保障了试点工程的顺利开工。

3年试点,从行政审批、投融资制度到建设推进机制,乃至一项简单技术的实施,庄河在各个机制环节进行反复尝试和突破性的创新,积累下丰厚的“庄河经验”,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不断贡献“庄河智慧”。

先行先试贡献“庄河智慧”

庄河高级中学校园内专门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的植草沟。 庄 海 摄

海绵城市建设让庄河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庄 海 摄

三年打磨

借力试点

技术革新

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