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虹口记忆 2018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 谢智君 hkbs765@163 ...hongkouweekly.xinmin.cn/resfile/2018-11-26/04/04.pdf2018/11/26  · 4 虹口记忆 2018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

Transcript
Page 1: 虹口记忆 2018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 谢智君 hkbs765@163 ...hongkouweekly.xinmin.cn/resfile/2018-11-26/04/04.pdf2018/11/26  · 4 虹口记忆 2018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

4 虹口记忆 2018年11月26日 责任编辑 谢智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报社地址:大连西路195弄12号 邮编:200092 电话:65752600 虹口报电脑部打印排版 电话:65752149 浦东彩虹印刷厂印刷

谭寄陶和他﹃朋友圈﹄的故事

撰稿

张林凤

谭兴江对我说,父亲一般不主动到朋友家拜访,但去张琼家拜访是例外。因为在四川北路上的内山书店贴隔壁,就是四明理发店,父亲习惯到这里理发,张琼家就在附近山阴路 2弄的千爱里,父亲理发结束后就带着我去拜访张琼阿姨。父亲之所以经常拜访张琼,其实个中是有令人伤感震撼故事的。

张琼可能也是当下人们陌生的名字,她是中共早期党员。早在 1922年就加入了中共,入党介绍人是刘少奇和杨开慧。她与杨开慧、何葆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她们都是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出生于官僚地主之家的张琼,可谓千金小姐,家有豪宅和大花园,有专门伺候她的保姆和丫鬟。为了革命理想和信仰,她不惜与家庭决裂,毅然决然投身革命。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她的五个孩子有三个被敌人残害致死,两个下落不明。丈夫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悲惨死去,她本人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新中国建立后的 1950年 8月,张琼作为上海教育工会先进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会代表会议。期间,与她有深厚友谊的毛泽东主席,派专车特邀她到住处相叙。两人畅叙了一下午,毛主席留她共进晚餐。得知她至今孤身一人,毛主席关切地提议她到自己身边工作,她婉言谢绝了。因为此时的她,是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她的心里放不下孩子们。孑然一身的她,将所有孩子视作自己的孩子。她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我都喜欢”。

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张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付学费、买学习用品、添置棉衣棉鞋。哪个孩子病了,她马上买了营养品送去。甚至开办儿童晚课班,专门招收那些白天为了生计而捡拾废品、擦皮鞋、摆小摊的儿童,她不愿意虹口区有一个失学儿童。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时一中心小学的学生在食堂里吃饭,连掉在桌上的饭粒都舍不得丢弃,这是她以身作则的教育结果。她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建了全市第一所少体校,即现在的培华学校,当时全市召开中小学生运动会,大部分的奖状、奖牌被虹口区获得,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体育人才。她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撰写了《和家长谈谈在家庭中怎样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一书。

谭兴江也是后来才知道父亲用意的。父亲虽然是虹口区政协委员,但不热衷交际,之所以经常拜访张琼,并非因为她有官职在身,或者是同乡关系,而是出于对她的敬佩和关心。他们父子的造访,能给孤寂的张琼带来些许温馨和快乐。张琼会摸摸他的小脑袋说:“江伢子,要好好学习,你们可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啊!”他看到的张琼家里的摆设:沙发是破的,橱柜是老旧的,张琼穿着也非常朴素,甚至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在他的眼里,张琼就像邻家慈祥可亲的外婆。

谭寄陶(1896-1976年),男,爱国民主人士,曾任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厂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虹口区政协委员。自20世纪40年代起,长期居住在虹口区吉祥路121号。

谭寄陶的名字,如今的人们可能鲜有听说,但提及汉阳兵工厂,知晓的人一定不少,这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由于花费巨资从德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等,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在1928年到1933年期间,谭寄陶的名字与汉阳兵工厂有了关联,他任职汉阳兵工厂和汉阳火药厂的厂长。

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有机会采访谭寄陶的儿子谭兴江和女儿谭兴圻。兄妹俩向我展示了谭寄陶的人物照片,以及他与汉阳火药厂同仁于1933年新年合影的复印件,原件捐赠给上海档案馆。他们为我讲述了谭寄陶的相关故事,我进行归纳整理,以谭寄陶为主线,引发出他“朋友圈”中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在谭家,我看到《中华谭氏族谱》上是这样记载谭寄陶的:“谭寄陶1896-1976年。湖南湘乡人。谱名邦宪。青年时期为实现实业救国的抱负,到美国梅茵大学和爱沃华大学留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汉卫戍区司令部洋文秘书,后任军政部兵工署专任委员,汉阳兵工厂和火药厂厂长,国民军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东南医学院和安徽医学院任教授,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并被推选为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

谭兴江、谭兴圻兄妹说,对于父亲以往的人生和职业故事,他们知晓得并不多。倒是听他说起过成为上海文史馆员一事:那是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时,召开曾经战斗在中共隐蔽战线同志的座谈会,谭寄陶也应邀出席会议。周总理说谭寄陶同志是帮助过共产党,为祖国为人民做过贡献的。当时的上海市委领导,特聘谭寄陶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周恩来总理的平易近人、睿智实干,谭寄陶深深地铭刻在心。1976年 1月 8日,听到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他将周总理的遗像端放在写字台上默默悼念,整整一天不吃不喝。1976 年的 1 月 10日,是他度过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没过几个月他就离世了。

在与父亲的共同生活中,有一些事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谭兴江还记得,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对文史馆员有专供的饼干票。父亲每月买一次饼干,分装在两只饼干听里,每天只吃四片,饼干听放在书房里。父亲有朋友来,都是到楼上亭子间也就是父亲的书房里谈事的。调皮的他瞅准这个有利时机,向父亲讨饼干吃,每次都不会落空。有一次,谭兴江吵闹着要吃馒头,黑市馒头五毛钱一个,父亲自己舍不得吃,给他买了一个,他拿在手上还没来得及吃,横斜里冲出一个乞丐伸手讨要,父亲无奈地对他说,你就给他吧,怪可怜的,下次我再买一个给你。

谭兴江介绍,谭寄陶与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是好朋友。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曾有人到上海吉祥路 121号找谭寄陶,说是调查李达的“历史问题”,责令他揭发李达。来人从早上九点一直盘问威胁到晚上五点,谭寄陶手臂上戴着高血压测量仪,躺在床上就是一声不吭。谭兴江在门外紧张地留心房内的动静,生怕父亲发生意外,一整天都没听到父亲说话,最后只听到来人拍着床头柜怒吼:“你现在不说,我们还会来找你的,直到你说出为止。哼,走着瞧!”在晚餐的饭桌上,他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一言不发,父亲诙谐地说:“我在默背《唐诗三百首》,沉浸在诗词的佳境中呢。”

生活中的谭寄陶,对子女和蔼可亲,几乎没有发过脾气。也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芭蕾舞团到上海物色演员,谭兴江的三姐谭元元被选中,但父母不舍得女儿远离家到北京去,也不赞成女儿做芭蕾舞演员。后来,上海芭蕾舞团录取了她,而且指令式地要求必须去,无奈的父母只得同意。后来谭元元成为家喻户晓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白毛女的饰演者,用现今的话形容,拥有众多的“粉丝”。

谭兴江的大姐谭尧中,是中国经典电影《五朵金花》中畜牧场金花的饰演者。她参与了四十多部话剧的演出,曾经在《雷雨》中饰演繁漪、

《日出》中饰演陈白露、《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等角色;还参与了二十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中,尤以电影《五朵金花》的角色饰演,成为广大观众熟知和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谭寄陶有三兄弟,大哥谭道源,还有一个弟弟。谭道源的人生甚是不平凡。电视连续剧

《毛泽东》中有一幕场景:一名国民党军将领在围剿红军时说道,自己与毛泽东私交甚好,毛在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时,常去他家蹭饭,他俩甚至亲如兄弟,只是主义不同不得已围剿。这位将领就是谭道源。在谭道源女儿谭兴杭纪念父亲的文章《北伐战争至抗日战争中的湘军将领谭道源》一文中也有叙述:“毛泽东没携家眷来广州,仅单身一人住在讲武堂学校的宿舍里,每天上完课就跟随我父亲乘坐一辆黑色旧式小轿车到我家用膳。因同是湖南人,又都讲一口湘乡土话,就结为兄弟。毛比谭小6岁,故称我母亲为嫂嫂,每次进门就问‘嫂嫂,今天是否有豆豉炒辣椒和红烧肉吃?’”

谭兴江也说出一段毛泽东的轶事:萧三(即肖子暲)与谭寄陶是好友,萧三又与毛泽东是少年时代的学友暨好友。毛泽东要出去闯荡世界没有盘缠,就向萧三借钱,无钱可借的萧三转向谭寄陶借,谭二话不说将自己日常生活费倾囊借给了他。

根据蒋介石第一次围剿红军的部署,是张辉瓒率领 18师,与谭道源率领 50师联合行动。急于抢占头功的张辉瓒,率领 18师长驱直入,叫嚣要活捉“朱毛匪首”。殊不知,他早已中了红军著名将领罗炳辉诱敌深入的计策,被装进红军设置在龙岗的“口袋”而一举歼灭。我与罗炳辉将军的儿子罗新安熟识,曾听他讲起,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主席高兴地赞扬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以后,大凡有迷惑敌

人、与敌人周旋或者殿后的任务,毛主席大多命令罗炳辉部队执行的,罗炳辉由此获得红军中的“神行太保”美誉。

再说率领50师奉命围剿红军的谭道源,因不愿与红军为敌,故意行动迟缓得以损失较小。红军的第一台发报机是从谭道源的部队缴获的,由此发展成为红军的电台和报务人员。事后,谭道源对夫人说,我不会上前线打红军的,但千万不能让蒋中正知道,否则会要了我的脑袋。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毛主席抑制不住兴奋作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张辉瓒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被提名的国民党军将领,由此“名留史册”。

以后,谭道源又任国民党军第 22军军长。1938年春天参加台儿庄战役,在禹王山、下邳之线打阻击战,率部与日军反复厮杀,五天五夜未合眼,成功拖延了日军矾谷师团南下合围的时间,掩护我方主力顺利跳出包围圈,但他率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灭,他是从尸体堆中爬出来的,被誉为抗日名将。

1946 年 8 月 2 日,谭道源病逝于长沙市。对于能够亲眼看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觉得足以慰藉平生。2001年 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建“谭道源将军之墓”。2005年,谭道源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纪念”金章及慰问金,被确定为推翻清朝的功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鲁迅公园中有座“梅亭”,是为纪念韩国义士尹奉吉所建。梅亭展览馆中有张照片:尹奉吉一手拿枪,一手拿炸弹,胸前挂牌,上书“宣誓文”,凝重悲壮的神情,表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关于当年的虹口公园爆炸案,根据

《中华民国史纪要(初稿)》(1932年 1月-6月)中记载:“1932年4月29日,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为庆祝日本裕仁天皇的寿辰‘天长节’,及庆祝日本在‘一·二八’淞沪战争中的胜利,在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举行隆重集会和阅兵。期间,尹奉吉向检阅台上投掷了一枚炸弹,现场顿时血肉横飞,炸死炸伤日本重要军政人物盐泽幸一少将、白川义则大将、日驻华公使重光葵、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等多人……”尹奉吉义士的壮烈事迹为世人所传颂,但尹奉吉投掷的炸弹来源于何处呢?

炸弹的制造者是宋式骉。宋式骉何许人也?其实,这是位传奇人物。1904年,年方 17岁的宋式骉,就在长沙参加蔡锷领导的中国少年进步党,后留学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野炮兵科,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24岁那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黄兴麾下任梅子山炮队指挥,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师的一员。

以后,宋式骉因讨伐袁世凯被通缉,于1913年底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920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与化学双料博士学位。五年后,携夫人(德国籍女子梅叶·丽)回国,先后在民国政府中担任汉阳兵工厂特派调查员、汉口第二特区管理局局长、南京军政部兵工署副署长等职务,1931年10月任上海兵工厂厂长。

策划虹口公园爆炸活动,需要特制的威力强大的炸弹。策划者找到了“大神级”的爆破专

家——上海兵工厂厂长宋式骉。他是位有实战经验的军工专家,其不辱使命,为此次行动度身定制了能够藏在普通饭盒里的烈性炸弹。根据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誉为韩国国父的金九后来回忆:当时要求三天内将炸弹制造出来,为确保爆炸成功,上海兵工厂试验了二十多次,直到无一次失败后,才将炸弹护送到指定地点。

从宋式骉1925年回国,到任上海兵工厂厂长,到1932年4月的虹口公园爆炸案,在这些年间,谭寄陶曾任汉阳兵工厂和汉阳火药厂厂长。谭寄陶与宋式骉都是湖南籍人士,又都与军工制造业有关联,这个时期的他俩,可能就有交集吧。谭寄陶属于侠骨义肠之士,与众多意气相投的湖南籍同乡成为好友,谁有难处,定会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在谭兴江的记忆中,新中国建立后,宋式骉居住在虹口的塘沽路443号4楼,是他们家的常客。平时来他家,总是戴顶博士帽,手持“斯迭克”,敲门的方式很特别,是用

“斯迭克”将门戳得“咚、咚、咚”直响。听到这特殊的敲门声,他就知道是宋伯伯来啦,欢快地奔出去打开院门。宋伯伯手一挥,变戏法似地拿出几粒糖果给他。“文革”中宋式骉虽然遭遇抄家,经济上拮据,但每次到谭家,还是坐着三轮车来的,大概习性难改吧。每次,父亲总是用家乡的湘菜引诱他留下用餐。两人酒过三巡,眉飞色舞有说不完的话。

我在虹口区档案局查阅到塘沽路 443号 4楼,有宋家多人户口包括梅叶·丽户口的记录,印证了谭兴江的记忆无误。巡着地址找到此处,门牌号只到塘沽路429号的“浦西公寓”,再过去已是塘沽路 463号的高楼大厦,这段跳过门牌号的地方,现在是铁栅栏围住的一块空地。

采访谭兴江、谭兴圻兄妹,是在虹口区的吉祥路121号。这是幢红瓦灰墙假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房,具有日本建筑风格。吉祥路是条长不过千余米的幽径小路,没有公交车行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这里曾经被确定为中共地下党策反国民党部队起义的司令部。这幢闹中取静的小洋楼,是由谭寄陶无偿提供的。

1949年5月12日,上海吉祥路121号,中共隐蔽战线杰出的战士沙文汉,王亚文、张端元夫妇和张权、郑振华、王锡珍等人聚集召开秘密会议,他们拟定的配合攻城解放军部队,策划国民党军队起义的计划,得到“解放上海战役”前敌指挥部批准。5月16日上午10时武装起义,指挥国民党陆军起义司令部设在吉祥路 121号,这是领导起义前的再一次部署。待到起义这天,张权将军将亲自率领一支部队,配合解放军强攻四川北路的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然后直扑复兴岛,活捉在此督战的蒋介石父子,以期赢得上海和平解放。未料,精心设定的计划,却被承诺届时投诚的国民党132师情报科科长张贤告密而功亏一篑。

张权将军被捕后,受尽酷刑,宁死不屈,以英勇就义的壮举,确保了其他领导起义人员的安然无恙。同年 8月,中共上海市委隆重举行纪念张权追悼大会,确定他为解放上海牺牲的第一号烈士。

起义司令部为何选择在吉祥路121号?这与王亚文有关。原来王亚文与吉祥路121号主人谭寄陶不但是多年的好友,还是湖南同乡。

抗日战争期间,王亚文在重庆从事我党隐蔽战线斗争,根据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的指示,获得立志实业救国的谭寄陶暗中给予共产党的不少帮助。1949年初,当王亚文提出借用吉祥路121号时,谭寄陶毫不犹豫地无偿提供。

谭家兄妹介绍:当时吉祥路121号与123号都是他家的住房,院子当中是没有隔墙的。121号借给王亚文派用处时,他们一家就住123号,当然那时兄妹俩还未出生。他们记得,小时候的家里是铺地毯的,客厅后面是餐厅,有一个全家用餐的大餐台,餐厅的墙面上有一扇用来从后面厨房传菜的窗。父亲一生偏好湖南菜,家中有湖南厨师。每年父亲生日,厨师会特地烧一桌湖南菜,父亲的湖南朋友们都会赶来祝寿,借此品尝美味的湖南菜。

常来他家的客人有:王亚文、张端元夫妇,宋式骉,李白夫人裘慧英,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瞻,教育家陈科美,社会学家言心哲,医学教育家林树模,虹口区副区长张琼等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烈士的夫人裘慧英,更是与他家常来常往。谭兴江说,裘慧英阿姨来我家总是带着他们的儿子李恒胜。父亲还曾指着我对裘阿姨说:“你看恒胜长得这么高,不知我家‘江伢子’能长多高?”因我那时比较瘦小。后来,我总算没让父亲失望,长成一米八的个头。我父母去世时,都是裘慧英作为朋友代表发言的。还值得一提的是,王亚文与李白烈士也是战友,他到上海从事策反斗争,很多情报都是通过李白发给党中央的。

四、用作解放上海中指挥起义司令部的吉祥路121号

三、好友宋式骉是虹口公园爆炸案的炸弹制造者

二、有位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的大哥谭道源

一、儿女记忆中谭寄陶的生活片段实录

五五、、谭寄陶与中共早期党谭寄陶与中共早期党员张琼的深厚情谊员张琼的深厚情谊

11933933年年11月月11日汉阳火药厂全体同仁合影日汉阳火药厂全体同仁合影。。

二〇一三年四月谭尧中(右三)在云南大理与市民合影。

谭兴江谭兴江((右右))谭兴圻谭兴圻((左左))兄妹兄妹。。

◀◀

吉祥路吉祥路121121号号。。

▼▼张琼在家里张琼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