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菁苗少年 06 科学的万花筒 行走的大课堂 - chengdu.cn2006/03/02  · 数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地付 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是我们的超级英

Transcript
  •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杨培央 帅健宏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06菁苗少年 让孩子用脚步和笔尖认知世界

    国家地理

    WEEKEND

    英雄从这里横空出世成都实验小学战旗分校四年级1班 刘云伊

    “砰”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云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火红的天空中缓缓升起,强大的气流将飞机、坦克、房屋……摧毁殆尽。在这惊心动魄的画面里,一群激动万分的人却将头上的帽子抛向空中,欢呼雀跃,他们奔跑、拥抱,脸上挂满了兴奋的泪水,他们的嘴里不停地喊着:“我们的原子弹发射成功了!”——这是电影《横空出世》里的场景。

    2019年2月14日早上8:20,在成都商报儿童团的组织下,我们一行20人兴高采烈地乘上大巴车,前往绵阳的科技馆和两弹城,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天府学堂两弹游学活动。

    行前,老师给我们发来了《先导知识》视频,通过观看,我粗略地了解了科学卫星的种类、核能的定义、航空和航天的区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乘车,带着无数的疑问,我们到达了科技馆。

    走进馆内,我们好像进入了科学的万花筒。我们惊奇地四处张望馆内的飞机、火箭、导弹、军舰等的模型,一边认真听老师讲解,一边仔细做笔记。通过学习,我不禁感叹:中国以前十分落后,但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制造出了两弹一星,让外国人不再轻视中国,不敢轻易欺负中国。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在两天的游学中,我们还参观了中国两弹城,它的前身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部旧址,一排红砖平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房间里陈列着邓稼先爷爷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时的家具、物品。

    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邓稼先爷爷酷爱看书,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为了研究原子弹,他不得不与亲人分居,隐姓埋名很多年。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为祖国的核弹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他的雕像前,我们深深地鞠躬,缅怀这位伟大的核

    弹专家。在纪念馆里,原子弹和氢弹模型在灯

    光下显得无比威武,它们就如“隐形杀手”一般,体积不及火箭,但威力却异常强大。55年前,一大批科学家汇聚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他们用算盘,用落后陈旧的设备,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花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唱响了《东方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数学家、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国宝级核弹专家郭永怀……无数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是我们的超级英雄,他们的奉献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我对英雄们心存感激,也一定努力学习,不畏艰难,为目标奋斗,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两弹一星游学小记成都商报小记者 邓卓恒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耀,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绵阳科技馆的前身是绵阳博物馆,为了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基地,2005年下半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绵阳博物馆馆舍改为“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后来又更名为“绵阳科技馆”。

    1965年,我国研发了第一枚空投原子弹,仅仅过了两年时间,也就是1967年,就研发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氢弹,这被称为

    “中国速度”,比美国和法国的8年时间,苏联的6年时间,英国的4年时间都快得多。

    原子弹采用了核裂变技术,威力相当于1千克铀的威力,氢弹采用了核聚变的技术,威力相当于200多枚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两弹说的就是原子弹和氢弹。研发一枚火箭需要的基本设备有整流罩、卫星

    支架仪器舱、液氢箱、一级燃料箱等等。中国很大,有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他

    们是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山西太原卫星发射基地。

    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王淦昌等等,我想大家对这些名字都耳熟能详了吧!他们都是“两弹一星”的功臣,有诗云: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两代轻舟已过桥”,他们都拥有无私奉献、不畏艰辛的良好品质,从最初的立项到最终研发成功,这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多少人通宵达旦的计算!多少人为此付出青春,甚至生命,才研发出这

    “二代轻舟”啊!他们在研究所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研究,他们在这里挥洒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从百鸟齐鸣迎接光明的清晨,到鲜花低垂,发出阵阵清香接受深夜的来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计算、思考和感叹时光的流逝,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

    气象研学游的收获成都商报小记者 杨怡乐

    今天的气象研学游太棒啦!一天的研学游,我和伙伴们一起去了温江国家基准气象站——制作天气预报的地方;还去了成都抗震减灾教育基地——教导我们怎样躲避地震的地方。

    上午,我们学习怎样制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第一步——观测天气。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观测设备,有测量降水量的雨量筒、测量太阳辐射的自动太阳跟踪器、测量全天温度和湿度的百叶箱、测量全天可见光的暗筒式日照计、测量全天蒸发量的大型蒸发筒……这些都是用来采集气象数据的。

    接下来的是天气预报的第二步——人员分析。工作人员会对采集来的数据进

    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给播报天气预报的地方。后来技术发达了,数据的采集、分析全部改为全自动的了,天气预报就能实现每5分钟报告一次。

    天气预报的第三步——报告给人民大众,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手机上看到天气预报。

    下午,我们学了怎样躲避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我了解到了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三条著名的地震带,还有在地震之前会有几种宏观前兆,分别是:地声、地气、地鼓、地磁、牛马、猫狗、家禽、天气和井水。

    地声就是地底下会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地气就是从地缝冒出大量气体,地鼓就是地底下发出象敲鼓一样的声音,地磁就是地磁场局部发生变化,牛马、猫狗、家禽地震前会出现烦躁不安、逃出圈外、搬家上树等异常现象,天气也常出现反常,比如震前闷热,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日光晦

    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井水突然上升或下降、温度变化、变味、溢出等。

    我还知道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农作物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而地震可以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地震可以引起水灾、火灾或泥石流等。

    老师们的讲解通俗易懂又有趣,配合7.5级地震体验和观看4D电影,让我们再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场景,惊险又刺激,下次我还想参加这类科普活动。

    科学的万花筒行走的大课堂

    当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和各种主题陈列馆,都是他们了解世界、认识历史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凝聚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地方,孩子们寓情于景,景寓于学,在参观和游玩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并用他们的纸笔记录下一次次难忘的经历。

    扫描二维码添加“成都商报小记者俱乐部”客服微信,咨询加入小记者队伍。

    扫描二维码关注“成都儿童团”,在这里,世界是课堂,旅途是成长。

    大家这么喜欢扔硬币这风俗从哪里传来的?

    2017年6月,一位80岁的老太太在上海浦东机场登机时,对着飞机的发动机扔了一把硬币,其他旅客发现后连忙报警,警察来了之后老太太说,她扔硬币,是为了祈求飞机飞行平安。这则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当时曾火了好一阵子,可是没想到,不到两年后,就在上月中旬,一名28岁的小伙子也在安徽安庆的机场登机时,又干了扔硬币的事,导致航班取消。

    向水中扔硬币祈福的习惯发源于古代西方,如今似乎全世界流行,但往飞机上乱扔可是太危险了! 综合/褐松鼠

    ○○除了硬币还有扔纽扣和别针的在古代,要找到可饮用的清洁水源并

    非易事。因此,那些有清水的地区,早期很多欧洲部落都认为这些区域是神的恩赐。久而久之,水源变成了神圣的地方,变成了神灵会经常光顾的地方。

    至于向水中投掷硬币的习俗,据说源自欧洲的凯尔特人。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的树木、河流等,都有其相应的守护神。剑、盾牌和头盔常常被用作献给河神的祭品投入水中,传说中亚瑟王的圣剑被抛入湖中,便是遵循古老的凯尔特习俗。

    在英国诺森伯兰郡,有一处水井里的硬币格外多,据说是用来祈求泉水女神寇文绨娜。在那里发现了1万6千枚不同时代的古罗马帝国硬币。在寇文绨娜喷泉发现的硬币面额都很小,就像现在的人一样,更喜欢用5分或者10分的硬币。这可以充分说明丢硬币祈愿不在于丢的钱有多少,只在于能让神明听到自己的愿望。

    为祈愿丢的不仅仅是硬币,英国牛津的Penrhys许愿井,扔在里面的多是衣服碎片。因为人们认为水有疗愈力量,衣服携带了疾病,所以扔一颗纽扣、别针或者一块布料到井里,病人的身体就会痊愈。

    除了祈福,人们也通过水源来诅咒。在英国巴斯的古罗马浴场里有一处许愿池,不满的人们将刻着诅咒的铅板或硬币投入泉中,祈求供奉于此的圣泉女神苏利斯·密涅瓦报复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巴斯建于公元43年,所以最早在一世纪,向水池抛硬币祈愿,就已经是古罗马人和凯尔特人的共同传统了。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们可能不知不觉地发现了铜和银能杀灭微生物的性质(传统的硬币上会使用这两种金属),投掷这些金属制成的硬币,可以使饮用水更加安全。那些投掷硬币的人常去的水井可能更不易受到一系列细菌的感染,乃至可能治愈了遭受重复感染的病人。向池塘、喷泉扔硬币的传统也可能源自于此。

    当然,世界上最有名的许愿池,当属罗马的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了。

    在Trevi喷泉建成前,罗马人最喜欢丢硬币的地方其实是城里的Virgo沟渠,Virgo是引导又渴又累士兵的女神之名,传说在那里掷一枚硬币可以许三个愿望,但是最后一个愿望必须是“一定会回到罗马”,希望能够平安返家。

    特莱维喷泉建成之后,丢硬币的地方就挪到了那里。最初,掷硬币或喝喷泉里的水是为保佑身体健康。最终,传统演变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说法:如果你背对喷泉,抛一枚硬币到水池里去,总有一天你还会回到罗马。

    Trevi喷泉有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壮观和美丽,更因为上世纪的两部电影——第一部电影是1954年的《罗马之恋》,影片里说,当你背对许愿池抛三枚

    硬币,投进一枚代表找到恋人,投进两枚代表彼此真心相爱,投进三枚代表蜜运成功,可以和爱人在婚后一同重返罗马。

    这部电影大获成功后,前往特莱维喷泉的游客们纷纷把扔一枚硬币改为了三枚。

    第二部电影便是鼎鼎大名的《罗马假日》了,虽然奥黛丽·赫本没有扔硬币,但这部电影的名气,为特莱维喷泉带来了大量游客——来的人多+扔的硬币多,直接把特莱维喷泉送上“福布斯许愿池排行榜No.1”——据统计,这个喷泉每天收入的各国硬币价值3000欧元,一年打捞出的硬币超过百万欧元!

    所以,当地的天主教慈善组织每天要花1小时关闭喷泉并收集这些硬币。特莱维也就凭“一池之力”,供养起数个服务流浪汉和困难阶层的食物银行。

    向水里扔硬币作为欧洲流传已久的传统,这一传统随着欧洲的殖民和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向水里扔硬币的习俗传人中国的时间也可能更早,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带到中国也是可能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水里面本来就有神灵——各种龙王和水神,向水神祈福也有悠久的历史,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向水中抛洒硬币祈福的观念,并本土化出自己的传说,最后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国产习俗。

    早在1909年,一位叫约翰·丁戈尔(John Dingle)的英国记者来到中国旅行,他记录了20世纪初的中国风貌,其中讲到他在云南大理看到妇人们向送子观音求子的场景。

    那座观音像位于莲花池中,“一个又一个想生儿子的妇女前来通过扔钱恳求菩萨,离开时满怀能生儿子的信心。等这

    些忧心忡忡的妇女都离开了,就有人脱下鞋子、卷起裤子、蹚进水里,把钱捡起来据为己有——有时足足有三万钱。”

    向景点的特定位置扔硬币,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

    泰国人相信将硬币丢到海龟身上能够让他们长寿并给带来好运。在泰国东部小镇Sri Racha的一个公共池塘里,一头雌性绿海龟一共吞下了915枚游客们扔进来的硬币,曼谷的兽医还为它做了取出硬币的手术。

    在美国,无论是拉斯维加斯百乐宫酒店的音乐喷泉,还是各大迪士尼乐园中的喷泉,每次清理回收的硬币金额都数以万计。更夸张的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游客也纷纷向著名的温泉“牵牛花池”中投币。结果,这些游客投掷的硬币多到影响水循环,水池中滋生了大量的微生物,将原本是蓝灰色的牵牛花池变成了黄绿色。祈福可以,别破坏环境哦!

    投硬币大概是工商业发达后的产物吧,比起形形色色的投掷物,硬币是最轻便通用的价值寄托品了,而且面值一般不大,既表达了诚心,又在可以负担的范围,让人觉得:何乐而不为?

    就像人们愿意在山间挂满长命锁一样,美好的寓意总有宽阔的市场。

    心理学家们则认为,抛硬币许愿这种代价极小的行为,可以在瞬间提供一种有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换句话说,内心默默发誓一万遍,还不如抛个硬币到水池,更能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啡肽,从而带来类似“美梦成真”的愉悦感受。

    但是,给他人带来安全隐患的祈福,可就远远背离了扔硬币最初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时刻把爱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要随意乱丢硬币。

    带你进入未曾见识的世界

    小小//链链//接接

    人们为什么爱扔硬币?

    ○○黄石公园的温泉都变了色

    ○○全世界最著名许愿池:特莱维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