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责任编辑 贺雪梅 / 美编 荆星子 / 校对 白洁 /E …epaper.sxycrb.com/wbpaper/pc/att/201910/31/c4ca72a... · 1.弱关系带来心理负担 对大多 数人而言,朋友圈都经历过不断扩容的

Transcript
Page 1: 责任编辑 贺雪梅 / 美编 荆星子 / 校对 白洁 /E …epaper.sxycrb.com/wbpaper/pc/att/201910/31/c4ca72a... · 1.弱关系带来心理负担 对大多 数人而言,朋友圈都经历过不断扩容的

132019年10月31日/星期四

责任编辑 贺雪梅 / 美编 荆星子 / 校对 白洁 / E-mail:[email protected]生活

◆育儿讲堂

◆健康贴士

◆心海导航

◆健康关注

挖掘孩子潜能 点亮孩子心灯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教授、国务院儿童教育工作智库专家李兆良介绍说,积极家庭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认为:“积极教育不是逃避责任、回避问题,而是面对、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对原因后再想办法,而不是直接讨论方法。很多问题是如何把孩子心灯点亮,所谓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陈秀茹在工作中遇到过抛却父母教育责任、忽略孩子内在动机的反面案例:一个孩子网瘾厌学,父母只是一味反对而不反思,把孩子送到“行走学校”强行戒除网瘾。孩子在“行走学校”被电击之类的惩戒教育的方式管教了一年多,回来后回归正常学校,却不到一个月就辍学了。

教育不能强迫、逼迫,只能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需求,引发成长的内在动机。积极心理学就是挖掘孩子的潜能,点亮孩子的心灯,激发出孩子积极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努力成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培养积极品质 促进学业提升

很多家长特别看重学业成绩,一着急就给孩子报补习班,试图不断用知识把孩子大脑这个“篮子”装满,发现孩子

成绩出问题就抓狂。而秉持积极教育理念的父母则着眼于长远,倾向于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因此会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找原因想办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家庭教育要品格与学业并重,而积极心理品质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提升。如果孩子拥有自控力、专注力、希望感、自信心、主动性、乐观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就有目标、有动力,遇到问题也有心理韧性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孩子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成就感带来的愉快体验,这就是积极情绪体验。”李兆良说,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扩展各种认知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孩子具备这些品质,学习想不好都难。

讲千遍不如去行动,父母要示范的是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养成积极思维,鼓励孩子迎接挑战,努力寻找证据支撑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积极思维”。

积极亲子沟通成就性格优势

亲子沟通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从本质上说,亲子沟通不是说教,而是改变行动。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父母真正意识到要改变自己,改

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首先家长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陈秀茹说:“急、爱面子、怕,这三点容易导致家长失态甚至变态。”本该是亲子之间的双向沟通,不要变成家长单向的情绪发泄,导致沟通失败。

很多家庭教育问题跟父母不善于亲子沟通有关,父母要用“非批判性回应”的态度,有品质、及时、具体地进行积极语言沟通。陈秀茹说,“孩子是读心而不是读嘴的,表扬孩子要真诚,鼓励要及时、具体,比如说“你今天非常努力地做了两个小时作业”,就比简单地夸“你真棒”更能鼓励到孩子。

家长应该避免不回应或者无关回应——“没看我忙吗”是不回应,“行,行!我知道了,快学习吧”是无关回应。亲子沟通重在互动,互动次数越多越好。以共情式谈话讨论开放式问题,不给答案、不贴标签、不给结论。高级形式的换位思考有四个层面:描述事实,不评价;用“情感词”表达对方的情绪感受;提起反思,不是指责批评;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措施。

现实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但运用成长性思维进行积极教育往往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力量,有时候父母讲得太多了,应该让孩子多体验、感悟。 (《中国教育报》)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教授介绍,父母任何一人吸烟,儿童患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和喘息性疾病的风险均高于父母不吸烟的儿童,且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次数随吸入二手烟的增加而增加。

吴静表示,男性是吸烟的主流人群,吸烟除了对孩子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对男性自身的危害更为严重,肺癌、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等都与吸烟有重要关系。吸烟会引起肺癌,公众认知已经比较明确,吸烟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关系,公众的认知相对较弱。

中国控烟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许桂华表示,二手烟的危害不亚于一手烟。有研究证实,烟草燃烧过程中许多化合物在二手烟中的释放率比一手烟还高,如一氧化碳,二手烟是一手烟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氨是46 倍,亚硝胺(强烈致癌物)是 50倍。爸爸的吸烟行为,对子女的示范效应最为直接。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比较稚嫩,对烟草伤害的抵抗力较差,青少年吸烟比成年人吸烟的危害更大。 (新华社)

二手烟成为儿童呼吸健康“杀手”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教育语境中,如何帮助孩子获得乐观、善良、感恩、毅力、合作、专注力、自控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好性格,保持积极情绪的优势,成为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

随着气温逐日走低,又快到了进补的好时节,很多人开始忙着泡制药酒。酒为百药之长,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阳的功效,适量饮用,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古“医”字,即从“酉”(酒)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药酒是指以发酵酒、蒸馏酒等为酒基,直接在酒中加入中草药或用已配制好的药酒制成有一定滋补保健功能的药酒。

《黄帝内经》记载:“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中老年人适量喝药酒,有养阴、补阳的作用,但药酒毕竟不是普通酒,不是人人都适合,如果配制不当、盲目过量饮用,对身体反而有害。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进补药酒的注意事项。消化性溃疡病人、痛风患者、酒精过敏的人不适合饮用。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及经期均不宜饮用药酒。补气药或补阴药配成的药酒,炎夏应少用为宜。

泡制药酒的药方也要对症,如果泡制的药酒是用于治疗的,那必须先到正规医疗机构做出明确诊断之后再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泡制,服用时也要严格遵循医嘱。若自行选择的药材不当,还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药酒若只泡些枸杞等常见中药材用以滋补身体的话,每天喝1~2次,每次一小杯左右。喝药酒时不建议同时服用其他补气温阳类的药物。

(《中国中医药报》)

药酒进补有讲究

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淡出了朋友圈。从每天晒几次到几天晒一次,再到基本不晒,如今的我们,更新朋友圈的欲望已大不如前。标志着新动态的小红点,似乎出现得也越来越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

心理学家分析了3个常见原因:1. 弱关系带来心理负担 对大多

数人而言,朋友圈都经历过不断扩容的过程。刚开始只是朋友的圈子,量少而精,私密感强。慢慢地,同事、领导、客户等逐渐成为朋友圈的一部分。

当类似的弱关系越来越多时,发朋友圈就越来越缺少分享的乐趣,发任何信息都要照顾各个层面关系,说话就要小心许多。当然,朋友圈可以设置分组可见,但当你斟酌完字句,再细细安排好分组,你最初想要分享的乐趣,也随之变成了纠结和负担。

2. 分散了精力无法做自己 朋友圈逐渐成为一个小社会,本来是放飞自

我、追寻心灵的地带,却成为面临多重约束和评价的世故之地。

朋友发的分享出于面子和情分,总要点赞回应一下,自己发一条动态,如果朋友点赞和回应,那么为了维护关系,同样要回复。不知不觉间浪费了大量精力,让人心累心烦。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发了,这样还能清静些。

3.公共化、商业化惹人反感 就像某网友所说,“现在的朋友圈,鸡汤毫无营养,广告随处可见,微商遍地开花”。

当朋友圈逐渐成为一个大卖场,商业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属于朋友和情感的空间就越来越小,最初对朋友圈安放情感的期待和想象逐渐被打破,发朋友圈的理由也就越来越少。

通讯录里的名单越来越长,但绝大多数不过是“点赞之交”。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性格、知识背景等不同,很多人并不想了解朋友们的隐私,也不愿看没有营养的段子。但如果一看到与

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或消息,就烦躁、厌恶、全盘否定,那就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出问题了。

没有谁能真正绑架你的生活,只是你的心和思想在作祟。如果被一些“垃圾信息”所困扰,不妨找个时间给朋友圈来次清扫,果断屏蔽“垃圾制造者”。

当你对过多信息感到烦躁时,不妨放下手机,出去走走,放空自己,给精神世界留一个空间。生活中有太多比刷朋友圈更重要的事,比如面对面交流,维护好线下的朋友圈。 (《生命时报》)

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有这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