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华侨华人话中秋——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团圆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19-09/13/06/... ·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华侨华人话中秋——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团圆

Transcript
Page 1: 华侨华人话中秋——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团圆paper.people.com.cn/rmrbhwb/page/2019-09/13/06/... ·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华侨华人话中秋——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团圆

0606

“我和家人刚从华埠的中秋街会回来。两天的街会,有舞狮舞龙,还有贩卖月饼等食物的各种摊位,热闹极了。”在蔡文耀的记忆中,来到美国 30 年,每逢中秋,去旧金山华埠参加街会一直是全家人的“保留节目”。

今年,女儿上大三,在学校上课,蔡文耀便和妻子一起去华埠逛了逛。“两年前的中秋节,女儿刚上大一,我和妻子专门带了月饼去学校,邀请她的同学们一起庆祝

中秋。”蔡文耀说,他希望能和不同族裔的朋友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喜悦。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蔡文耀的童年是在香港度过的。那时,一到中秋,大街小巷挂满灯笼,所有人都涌上街头,赏灯赏月,笑语欢歌。移民美国后,蔡文耀努力保留这份热烈的节日气氛。“有好多年的中秋,我会在家中挂起灯笼,邀请朋友聚会。”

而今,这份节日的热闹不仅留存在蔡文耀的家中,也洋溢在旧金山的街头巷尾。大型超市里,各种口味的月饼琳琅满目。中餐厅里,人头攒动,其乐融融。旧金山市的政府官员也向华侨华人送来中秋祝福。“在国外,中秋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蔡文耀说。

“我希望有机会能再回中国过一次中秋。”这是蔡文耀现在最大的心愿。通信便捷了,联系紧密了,每次看到国内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过节照片,蔡文耀都归心似箭。“改革开放 40 多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海外,看着月亮,念着故乡,盼着中国的未来更加璀璨辉煌!”

提灯会、武术表演、灯笼制作比赛、传统音乐演奏……今年中秋,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鸡场街文化坊又“火”了一把。上万人慕名来到这条百年老街,感受浓郁热烈的中国节日氛围。

“中秋期间,马六甲的华侨华人除了吃月饼、品清茶之外,还会准备佳肴祭祀祖先、感恩先人。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祖辈先贤对下一代叮咛教导的结果。”颜天禄是马六甲历史街区(鸡场街)工委会常务副主

席,也是一名闽籍“华四代”。虽然从小在海外出生长大,但他脑海中有关中秋的记忆一点也不少。其中,最璀璨的一抹亮色莫过于提灯会。

“我记得小时候,街坊邻居都会办提灯会。我们小孩子没钱买灯笼,就自己制作灯笼,当时连铁罐都用上了。”颜天禄说。

月圆之夜,五彩缤纷的灯笼星星点点,照亮了夜空,也在颜天禄心中点燃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这些年,无论多忙,在中秋这天回家团圆是颜天禄固定不变的行程,而在鸡场街牵头主办提灯大会是他最重要的中秋活动。

今年中秋,鸡场街上的 8个侨团联合举办了一场庆祝盛会。提灯踩街,共赏明月,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华侨华人,还“圈粉”众多其他族裔的民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唯有坚守、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才能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颜天禄说。

华侨华人 责编:严 瑜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华侨华人话中秋——

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团圆本报记者 严 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身处何方,中秋之夜的中华儿

女,定会抬头仰望那一轮共同的明月,思念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条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纽带,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让每一个游子心念团圆。

这团圆之心,从世界每一个角落,飞向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汇聚于这个叫中国的美丽国家。

月圆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六大洲的华侨华人,听他们讲述海外的中秋故事,听他们诉说对故土的思念,听他们表达对团圆的期盼。

侨 界 关 注侨 界 关 注

华侨华人 责编:严 瑜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近年来,中秋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这种浓浓的“家”的味道飘洋过海,在海外处处留“香”。

曾经,对于海外游子而言,中秋只是记忆中的月饼与葡萄。偶尔在中秋节这天记起,会忍不住抬头望夜空,暗暗比较一下这里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比故乡圆。

曾经,对于海外游子而言,中秋不过是越洋电话中的一句问候。偶尔脆弱时,父母亲友的暖心话语会让自己忍不住潸然泪下。

如今,海外游子享受着飞机带来的倏忽南北的快捷,体验着网络通畅带来的如在现场的亲 密 。 回 家 的 路 “ 短 ” 了 , 想 家 的 心 反 而

“重”了。想方设法,腾挪转移,赶在中秋期间休个假,回趟国,成了很多人的新选择。

如今,即便在中秋期间诸事缠身回不了国,海外游子也能够在住在国体会到节日气氛。虽不能与国内亲友团圆,却能够与当地的中国驻外使领馆人员以及侨社朋友相聚,天涯

海角也能享受家一般的温暖。中秋的味道越来越浓。这味道中,有中国

的日渐强大。这味道中,有海外华侨华人的扬眉吐气。

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不心潮澎湃。在中国步履蹒跚之时,有些人选择背井离乡,踏上异国土地,只为谋生。对他们而言,那时候的中秋,是辛苦劳作一整天之后的举头望月,是因为电话费高昂而无法倾诉的浓浓乡愁,是趁无人注意而悄悄拭去的眼角泪珠。

70 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些人走出国门,为的是寻找更好的机遇,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对他们而言,中秋是回国品尝花式月饼的惊奇,是与家人团聚赏月的幸福,是视频中大家相对而笑的感慨。

70年来,在海外,千千万万华侨华人亲身

体会到从被歧视、被无视到被重视的转变。对他们而言,中秋变得越来越有仪式感,中秋承载着他们自豪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中秋成为他们深刻体会与祖 (籍) 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契机。

中秋,已经成为展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紧密联系的节日。一面是国内优秀演出团体奔赴世界各地献上一台台精彩的慰侨表演,一面是海外华侨华人自发组织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中秋庆典活动;一面是母亲的丝丝牵挂与深情问候,一面是游子的孺慕情深与同频共振。

中秋,也已经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时节。台上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演出,台下总少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当地的各式庆典活动中,总能发现当地民众的热情参与。无论是文艺联欢还是聚会座谈,好客的华侨华人总不忘邀请自己的当地朋友。

中秋佳节,环球同此美好。

中秋味道 越来越香张 红

随着中秋节临近,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些商场挂上灯笼等装饰。图为一名女子带着孩子从中秋灯笼装饰旁走过。 张纹综摄 (新华社发)

“我来巴西 30 年了,几乎每个中秋都是在这里过的,因为每年这时候总是最忙的。”联系上李青霞时,她刚从一台大型晚会现场出来。作为总策划,忙碌一整晚的她嗓音有些疲惫。但说起未来几天庆祝中秋的满满计划表,她立马又精神起来。

30 年前,刚到巴西,李青霞因为有在国内从事文艺工作的经历,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侨界的“文艺担当”,几乎所有大型演出都有她忙碌的

身影。“那时,中国文化在这里是一块空白,很少能够听到华人孩子唱中国歌曲、朗诵中文诗歌。更别提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有多么陌生了。”

李青霞没有放弃。“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把中国传统节日办热闹。”中秋晚会、中秋中华美食文化节、中秋月光节……如今,在圣保罗,仅仅是以中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就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团”越来越庞大。这几年,圣保罗华星艺术团成立之后,李青霞作为团长,还带领艺术团在节日期间到圣保罗及周边城镇演出,有时一趟就是几百公里的路程。

“现在,不少巴西当地孩子也开始接受并热爱中国文化。在刚刚结束的晚会上,就有两名巴西学生用中文演唱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爱你中国》,唱得非常好!”李青霞感叹:“办了30年活动,感情越来越深了。”

这份感情究竟是什么?李青霞想了想回答道:这份感情很丰富,既有在海外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有看到中国阔步迈进新时代的自豪,更有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热爱。

“小时候,最爱过的就是中秋节。在广州,我们除了吃月饼,还会吃芋头、花生、杨桃等许多食物,还会举行拜月光的仪式。”在南非生活了 15年,黄晶晶对故乡的那轮圆月依旧念念不忘。

移民海外之前,黄晶晶是一名歌唱演员。那时,几乎每个中秋,她都活跃在各种各样的演出现场。来到南非之后,最初几年的中秋有些冷清。

渐渐的,当地华侨华人越来越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活

动越来越丰富。黄晶晶欣喜地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舞台。2015年,约翰内斯堡华星艺术团成立。作为团长,黄晶晶更忙了。

“我们特别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唱中国歌曲、跳中国舞蹈,还可以培养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黄晶晶说。随着艺术团的规模日渐壮大,名气日益响亮,逢年过节,当地文化中心和侨团都会向艺术团发来邀请函。

“每年至少参与四五场演出。”今年中秋尤为特别。再过半个

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我们艺术团准备了一台专场演出,都是我们自己的节目,充满中国元素。”黄晶晶说。为了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她专门从中国买了灯笼和五星红旗。

“晚会之前,我们会带着艺术团的孩子们一起拼装灯笼,给他们讲和中秋有关的故事,也会给他们分发五星红旗,告诉他们 10月 1日是新中国的生日。”黄晶晶希望,生活在海外的“华二代”,也能和她一样,从小就拥有一份有关中秋的回忆,维系一份对祖

(籍)国的惦念。

“每年中秋,我们都会准备一台‘秋晚’。今年是第四届了。”说起将于 9 月14 日在悉尼市政厅剧场亮相的文艺晚会,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话里全是兴奋。

歌曲、民族舞、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是余俊武与近 400 名演员长时间的用心准备。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个中秋可谓喜上加喜。”为此,余俊武将今年中秋文艺晚会的主题

定为“中秋抒怀”。“我们不仅想抒发思念亲人、梦回故乡的深情,更想表达满怀感恩、祝福中国的心意。”

让余俊武颇为骄傲的是,今年“秋晚”上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华星艺术团原创的。团员们自己作词、作曲、编排节目,并在舞台上布置了一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面貌。余俊武说,舞台更大了,节目更精彩了,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更强了。

来到澳大利亚 30 多年,余俊武目睹了这块土地如何从“中华文化的沙漠”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热土”。而他正是其中一名辛勤的耕耘者。每逢中秋等传统佳节,余俊武都会带领艺术团成员精心筹备中国文化特色浓郁的文艺演出,邀请当地观众前来观赏。平时,艺术团还会定期慰问当地养老院,参加各地嘉年华。

“在海外,我们把中秋等传统节日看得特别重,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这些年,中国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底气更足了。”余俊武说。

随 着 中 秋 节 临近,倪晨元开始张罗为公司同事订购月饼的事。“不管是中国员工,还是英国员工,我们都会给每人发一盒月饼。”

在海外,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还会主动过中秋节吗?面对疑问,这名“90 后”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

“当然!所有的中国传 统 节 日 ,我 们 都过。这些节日给了我们很大的期盼”。

倪晨元还记得,2017 年中秋节,朋友的父母来英国探亲,

邀请大家一起过节。北方的小伙伴包饺子,南方的小伙伴包汤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异乡的餐桌上汇聚成一顿丰盛的“中秋大餐”。那晚,大家吃着家乡味,过着中国节,说说笑笑、团团圆圆的场景成为倪晨元出国6年来最温暖的“中秋记忆”。

吃月饼是过中秋少不了的“仪式”。对于充满创意的年轻人来说,自己做月饼为海外的中秋增添了不少仪式感。“我有朋友就会自己做月饼,在电商平台上卖,很受欢迎。”倪晨元说。这些手工制作的月饼虽然不如商店卖的月饼精致考究,却因其中的丝丝用心而成为抢手的“网红”商品。

身在他国,这群年轻人努力延续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如今,倪晨元身边的不少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定居英国。中秋节成为这些小家庭每年必过的节日。“朋友们都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倪晨元说,大家不约而同地有一个共识——走得再远,都不能忘本。

图为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成员在为“中秋抒怀”文艺晚会排练舞蹈。(照片由余俊武提供)

蔡文耀(美国):

想再回中国过一次中秋

蔡文耀(美国):

想再回中国过一次中秋中秋

余俊武(澳大利亚):

今年的﹃秋晚﹄又要来了来了

倪晨元(英国):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本

黄晶晶(南非):

留一份儿时的中秋记忆

秋记忆

颜天禄(马来西亚):

星星点灯守护文化根脉

李青霞(巴西):

对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爱

李青霞(巴西):

对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爱的爱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