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B 地理 - epaper.sanyarb.com.cnepaper.sanyarb.com.cn/resfile/2016-09-11/07/07.pdf · 由于狭义的水南村地界内,并无天然河流,而除了驿 道过南沟,这一带沿山脚南下再无较大的溪流,故亦无需

Transcript

南”即宁远河左岸唯一有记载的桥。万历志这里应有笔误,其文意似系在“州南二里水

南”,《光绪崖州志》将其改为“水南,离城三里”,亦未必准确。

由于狭义的水南村地界内,并无天然河流,而除了驿道过南沟,这一带沿山脚南下再无较大的溪流,故亦无需特地架桥。小水沟、小溪涧的简易小桥,方志照例是不录的。因此,深田桥唯一符合逻辑的位置,是在新整合的南沟之上,如果没有笔误,则与清代广济桥的位置记述是相同的。

景泰木桥至陈尧恩修渠已经九十年,当已朽圮,陈尧恩修复之。深田桥与景泰桥即使不完全重合,位置功用也相近,可称一脉相承。后来林资深亦再修桥,桥名不载,或沿用深田之名。若果然如此,则景泰之后,桥曾毁而复修,亦因为驿道交通之必须。至于广济桥名,应仅源自康熙间募修的僧人性俊,这样更符合逻辑。

据了解,“落窗”溪系黎语地名,而水南村以东浅丘地带,直至当代都无汉村。因此又可推测钟芳为陈尧恩所作碑记中,记载黎族百姓高高兴兴地参与修渠之事,是有根据的,黎族群众也是渠道灌溉的建设者、运用者与受益者。

老人相传,过去桥两侧有石头护栏,桥头立有一人多高的石碑,“文革”时皆被毁。这个古碑,或许就是光绪志所载的《广济桥碑》。

广济桥的拱形结构合理,砖块结实,工艺良好,使得它屹立三个半世纪,再经受 20 年汽车碾压,却一直可以使用。进入 21 世纪后虽局部有坍塌迹象,但大问题还没有。这次加固,保存了原来的砖拱和东面桥墙,重现了护栏,桥面也用原旧的大块鹅卵石重新铺设,既美观,又结实。

广济桥“高寿”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并非架在天然河流上,没有洪水冲击,崖城也无地震,所以能原貌保持如此之久。

自从西线公路放弃广济桥后,桥便淡出社会视野,现在只是附近居民偶尔通行的一条冷僻小路,北面空间还被新盖居民楼一再挤压。桥两头原有道路几十年来亦大变,旧走向已不可寻。

但是,古桥是六百余年驿道路段的原物,应该是海南存世唯一未经改建的驿道桥梁,还是近六百年古灌渠的证物。最后,整个琼南现存的大型公共古建寥寥可数,论资格它是老大。而如果从保存旧貌的原物这个角度考察,它的资格在全海南甚至全华南,都数得着。

“官沟”实为“南沟”

现在谈谈“官沟”。这是陈尧恩、林资深先后开挖的南北沟灌溉系统,以

在现场竖立的官方保护石碑“官沟简介”为权威说法:官沟,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 年)崖州知州陈尧恩始

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崖州知州林资深重修,引宁远河水灌溉农田。官沟分南北两端,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

官沟是崖州官府引导乡绅、民众合力开挖兴修的水利

沟渠,是海南历史上一项水利工程奇迹,对研究海南岛水利史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笔者认为,这个说明碑对该古迹的命名,还可以商榷。

首先,命名“官沟”不规范,这段遗产名称应该是“南沟”。

最早记载陈尧恩事迹的,是钟芳《崖南北沟记》,里面明确指出“凿二沟于河之上流。南沟自高村达于奔草,延袤十五里”。《万历琼州府志》,也将陈尧恩修浚的“大官沟”“南北沟”与“马丹沟”并列,广济桥所在的渠段,就是

“南北沟”工程中的南沟。康熙《广济桥碑记》,也说桥架于“南沟”之上。

称该沟为“官沟”,唯一根据是清末无名氏《崖州直隶州乡土志·下·桥梁》:“广济桥:在城东南二里官沟,石建”。这个乡土志只是远未完成的草稿。此前的地方志,对该灌溉系统向无“官沟”称谓。

可见官沟之说,源自清末,应为百姓口传——官府组织开修的,就叫官沟。那么崖城可以被称为官沟就很多了。成书稍早的《光绪崖州志》则比较严谨,同条只称“广济桥:州东南二里”,不载“官沟”字样。

今人将南北沟称为官沟,很可能是误植了同为陈尧恩修筑的“大官沟”。

据正德志载,大官沟“引漳水(笔误,实为宁远河)归后河(即郎芒河)”,只能在崖城以北,即宁远河右岸,不可能在左岸,与南沟完全无关。况且,“大官沟”也不等于

“官沟”。此外,个别同名的设施,如清代《今古图书集成·琼州

府部·崖州志》载“官沟:在州东一百里湳正陂下”,即使无误,也与崖城诸灌溉沟无关。

南沟北沟是两回事

“官沟”保护碑中,“官沟分南北两端,南沟流经水南村,北沟流经马丹村”的表述,同样不科学。

明代崖城平原的“南北沟”,是“南沟”与“北沟”两项工程的合称,它们是分别位于宁远河两岸、各自独立的两个引水系统,彼此既地理分隔,工程也无关联,只是修建于同一州官、同一时代而已,其逻辑关系,有如“华南”与

“华北”。时人钟芳清楚记述:南沟引水处,在高村附近,显然

是用宁远河干流之水,而北沟则从“郎落”起至“钟亭”(中亭沟灌区,今崖州区古城正北 2 公里左右),用的是宁远河支流龙潭溪或郎芒河的水,即使引宁远河干流的水,也另筑水陂,与高村无关。钟芳本土巨儒,陈尧恩修水时与之有过密切交流,记述是权威的。嘉靖林资深重修,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这个格局。

抱古村北,现代“宁远河水陂”工程,的确是一坝拦河,两端各自引水入南北大沟送入两岸灌溉网的。由于水位比历史上的南北沟更高,又有抱古水库在枯水期补水,配合离地渡槽,可以一举灌溉宁远两岸。这种水利设施今天看上去很普通,人们自然觉得南、北沟合体分端,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这个工程是 20 世纪中后期,克服诸多困难才建成的现代钢筋水泥设施。只有这个水陂,才首次将东岸、西岸灌溉引水在同一座拦河坝内解决,古人根本不具备这个生产力。

要更正表述,最简单的就是将“官沟分南北两端”改为:“南北沟,是南沟、北沟的合称”。

据考,崖州规模性水利建设始自明初,带来精细稻作农耕,使古崖州步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期。崖城平原古水利遗存很不少,南沟,是其中较大的一宗。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值班总编:蒋斯乔 值班编辑:于静宜 值班校对:尹仲原B3 地理城市

广济桥与官沟新探——

你不知道的﹃桥﹄与﹃沟﹄的故事

文/

何以端

按照古迹认定的一般规律,广济桥创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比现行说法还早 220 年。广济桥是驿道设施,不但是全海南唯一原样完整的驿道古桥,在整个华南也十分罕见。桥架在大水利沟“南沟”之上,这条水利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宣德“埋鹅陂”,也比现行说法早了近百年。

宁远河“南沟”灌渠如今已经硬化 (资料图片)

宁远河左岸明代水利示意图。左图中,浅褐色虚线为低丘与平原的大致分界线,淡黄色地名是当代居民点

广济桥修缮前残状 孙建平 摄

广济桥修缮后风貌 孙建平 摄

广济桥始建于明景泰

日前,三亚市内著名古迹“广济桥”的加固修缮工程已竣工,基本 上 做 到 修 旧 如 旧 ,得 到 一 片 赞誉。

广济桥,当地群众过去称为和尚桥,位于崖州区江南小学南侧约300 米,老糖厂宿舍区东南的小土岗,架在“官沟”之上。桥与沟,于2009 年 5 月被公布为第二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常对广济桥的认识,以政府前些年所立石碑为权威表达:

广济桥,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崖 州 广 度 寺 性 俊 和 尚 筹 募 资金 ,自 行 设 计 、建 造 ,砖 石 混 合 砌筑,南北走向,横跨官沟。有康熙九年“广济桥碑记”一通,碑文《崖州志》有记载。广济桥是三亚仅存的古代单孔桥,对研究海南岛古代桥 梁 史 ,以 及 崖 州 古 城 的 古 代 交通,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随着对海南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这两件宝贵历史遗产,我们应该有更多、分量可能更重的故事。

史料记载,广济桥前身建于更早的十五世纪中叶:

广 济 桥 ,州 东 南 二 里 。 长 二丈,宽一丈二尺,深五丈。砖石并建。国朝康熙九年,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倡捐创建(《乾隆崖州志·卷二》);

广济桥:州东南二里。景泰年间(1450—1456 年)以 木 建 。 康 熙九 年 ,僧 人 性 俊 募 修 ,易 以 砖 石 。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有碑记”(《光绪崖州志·卷五》)。

乾隆志记载有不确,光绪志予以更正,并将二张《广济桥碑记》一并收录于该志卷二十二,碑文开头就说缘起:

州治东南二里许,有名南沟,宽可二丈,深五丈余,为上三亚、藤桥要津。溯自前朝景泰年,始有桥梁,废于国初乙丑岁……

可见,该桥最早建于景泰,为木桥,康熙间才“易以砖石”,表述是清晰的。

今人采用了募修的性俊说,却不提年代的景泰说。按照古迹历史年代认定的标准,以创建年代为主,维修续建或重建为辅。广济桥最早见诸比康熙更早两百余年之明景泰,这个经过才是完整的。

今 人 不 取“ 景 泰 说 ”,未 必 无因。进一步探讨并确认“景泰说”,就涉及广济桥的交通史地位,同时也涉及南沟的上延历史。这些史实相当重要,并非可有可无。

海南唯一原样完整的古驿桥

第 一 ,广 济 桥 是 驿 道 上 的 桥梁。

《广济桥碑记》开头就指明该桥“为上三亚、藤桥要津”,清末《崖州 直 隶 州 乡 土 志·下·桥 梁》草 稿中,“桥梁,择其在驿道者录之”,全州共录入七座,就包括了广济桥。

驿传制度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被废,改为近代邮政,但是作为骨干通道的驿道却依然在用并且无可替代。在近代公路发轫之前,驿道仍是各地的交通命脉和干线,而公路亦多沿驿道修筑。从碑记看,至少有清一代,广济桥确为驿道所经,而清沿明驿,没有重大原因是不会改变路线的。

第二,广济桥并非架于自然河道,而是架于人工灌渠之上。

问题在于:无论是正德知州陈尧恩,还是嘉靖知州林资深所修的南沟,时序都在景泰年间之后。未有南沟,何来桥梁?这也许是今人对景泰说不予取信的原因。

其实,在此之前,这里是有规模水利记载的。宁远河左岸最早

出现的规模灌区,是“埋鹅陂”,恰恰在景泰之前:

埋鹅陂,在州南一里。宣德五年(1430 年),知州林黻因水筑坝,灌 田 约 百 余 顷 。 成 化 五 年(1469年),知州徐琦复开筑之(《正德琼台志·卷七》)。

埋鹅陂在“州南一里”,即宁远河南岸不远,自然与水南村一带的灌溉有关,也与广济桥位置接近。开渠道后苦于驿道被截断,其后于景泰年间建桥连之,符合社会运作逻辑。

按 正 德 志 记 载 ,引 宁 远 水 的“高村陂”灌区,在埋鹅陂建成数十年后才开发。埋鹅陂既然不是从宁远河引水,则只能利用东侧山溪之水。此溪今名“落窗溪”,自南滨农场前卫队西流下广济桥渠段方向,与其它数股山水汇合,再流入宁远河。

埋鹅陂“因水筑坝”,引水开渠西行,以灌溉今日老糖厂以西、崖城镇政府至水南上坊之田洋“百余顷”。虽然正德志对灌区面积记载照例说大了,但方向是吻合的,落差是适用的,效益是明显的,工程量也不大,所以成为左岸水利项目首选。

在 现 今 的 灌 溉 系 统 中 ,这 道“落窗溪”还是汇入南沟并被一起利用,设有溢洪道泄入宁远河。

埋鹅陂顺就近水势引导,不需要开挖今日看到如此之深的渠身,所架的桥与后来广济桥位置虽接近,桥下之渠却并不太深。桥名是否也叫广济,更加未必。盖广济之名与城西广度寺一脉相连,体现了鲜明的佛家意识。

但是,沟与桥逻辑合理,其功用也与后世者相近。因此,明确广济桥的景泰说,就涉及南沟可能整合了其前身之一的埋鹅陂,成为这件史实的证据,使得现存古迹南沟的历史,也提前了近百年。

广济桥所在的小山腿,一直伸延到宁远河边。正德知州陈尧恩、嘉靖知州林资深先后两次整合左岸诸陂,在宁远河上游筑陂引水入渠。这样水源充足,能使广济桥南与桥北灌区连成一体,但是必须将广济桥段的灌渠,大大凿深,不能再只考虑落窗溪。

陈尧恩工程之浩大,主要在于挖沟横越这条山腿。今天我们在桥上放眼一看渠道两端,就不难明白。

明清驿道没有按今天熟知的225 国道顺平原南下,而先东绕一下 广 济 桥 ,大 有 原 因 。 正 德 志 记载,环岛驿重新定线于明初洪武三年,宁远河南岸这一段,选择山脚与平原交界处而且略高于平原的线路,为的是避免洪水淹没。

不需要什么测量仪,洪水常年淹没线老百姓和本地铺兵都清楚得很。现在的公路走向,明初地势仍低,淤积未足,常受水淹。所以东线驿道甫一过河,即先自崖城糖厂附近上坡,经广济桥,再自坡脚一 带 寻 海 拔 够 高 的 线 路 ,南 下 南山。

近代公路亦沿驿道走向修筑,直到 1950 年代中期或稍后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当地老人记得,日据时公路过万代桥后也按驿道从糖厂上广济桥,过桥南下,所以广济桥曾经跑过至少 20 年汽车。桥宽 4 米余足以行车,老年间桥上不能会车是正常的;20 世纪前半期的汽车,载重通常也不超过 4 吨。

古建资格 非同一般

陈 尧 恩 也 修 有 桥 ,名“ 深 田桥”,在“水南州二里”(《万历琼州府志·卷四》),这是明代后期“州

修缮后的广济桥可通行。王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