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列入开学第一课...地名文化的魅力。 重庆95个镇街乡地名中有“山水林田湖草”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列入开学第一课

Transcript
Page 1: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列入开学第一课...地名文化的魅力。 重庆95个镇街乡地名中有“山水林田湖草”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列入开学第一课

0505农村版CHONGQING DAILY责编 吴秀萍 美编 黄景琳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农家

本报讯(记者 匡丽娜)8月31日,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学生节约习惯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校将“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主题教育列入学校“开学第一课”,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

《通知》指出,各校要上好一堂厉行节约专题课。各大中小学要将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节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做到有机融入、全员覆盖。每学期要将“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主题教育列入学校

“开学第一课”。2020年秋季学

期开学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爱粮节粮、勤俭节约专题教育,让学生懂得节约是永不过时的传统美德。

各校要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教育。在“10·16”世界粮食日前夕,集中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通过主题海报、宣传栏、手抄报、电子屏、网络专题和移动新媒体等载体,营造“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良好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演讲、读书绘画、设计公益广告等活动,将节约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各校要健全一套节约用餐管理制度。坚持中小学领导干部陪

餐制度,建立餐饮质量反馈制度,将日常节俭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根据用餐人数做好食材采购、配餐用餐等工作,做到饭菜不多点、厨房不多做、餐后无剩余,确保每年餐厨垃圾减少10%以上。

各校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食品分量,提倡供应小份餐、半份餐。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要逐步配齐专(兼)职营养师。广泛推广用餐行为准则,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每天一大早,在铜梁区荷和原乡景区民宿当服务员的刘思都要从荷田里采几株带着露珠儿的荷花。

刘思是土桥镇庆林村人,大家都叫她思思妹儿。她家的荷田就在家门口,面积虽不大,但与村里其它荷田连在一块,红色、白色、白红相间的荷花一眼望不到尽头,微风拂过,荷花摇曳,荷叶翻滚,带来丝丝凉爽。

近年来,随着铜梁西郊绿道环线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来到荷和原乡的游客越来越多,过去在外打工的刘思回到了家乡。

游客到了这里不能光看看荷花、拍拍照啊,荷花莲蓬不能采摘,下荷田体验挖藕也不现实,怎样才能把游客们多留一阵?拥有3000亩莲藕、500亩观赏荷塘的荷和原乡景区推出了别具特色的荷花宴。

荷花美丽漂亮、清香淡雅,全身都是宝,荷叶、莲须、莲蓬、荷柄、莲子心、藕、藕节等均可入药或食用,具有降火气、清心、除湿等功效。

荷和原乡景区民宿的大厨张钟元以荷花、莲蓬、莲子为制作食材,将现代烹饪技术和传统荷花文化相结合,制作出一整套荷花菜系。普通的荷花,常见的食材,因为厨师的巧艺与智慧,变得更加赏心悦目、鲜

美可口。面粉加水加盐搅成面糊,

将荷花花瓣挂上薄薄的一层面糊,放到温油里炸至两面金黄。这道炸荷花,现在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出水芙蓉。外面的面粉壳酥酥的,中间薄薄的一层花瓣添了柔嫩的口感。

莲藕香草鹅、藕香蔬菜丸、龙井茶香藕夹、荷叶粥……十余种菜肴组成的“全荷宴”推出后,民宿在节假日几乎天天爆满,很多都是回头客。

客人们来了景区不光吃饭,也会买点土特产土鸡土鸭什么的,恋恋不舍者还会留宿一晚,体验一把“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晒莲子干,收莲子芯,洗藕粉,在附近民宿务工的土桥镇六赢村李有民大妈说:“我们家的闲置农房改民宿了,土地也入股联合社种莲藕。年终有分红,我又在这里务工,生活够用了。”

在荷和原乡所在的土桥镇六赢村和庆林村,李有民不是特例,大家都从好风景中收获了

“好钱景”。如今,一年一度的荷文化

旅游节已经拉开大幕。“欢迎大家来铜梁荷和原乡,看一看荷塘美景,再尝一尝荷花美食!”思思妹儿绽放甜美的微笑向大家发出邀请。

通讯员 李慧敏

本报讯(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张凌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在地名中留下印记。我市有95

个镇街乡地名中带有“山”“水”“林”“田”“湖”“草”,其中带“山”的地名最多,共有43个,其次为带“水”的地名,共有21个。

带“山”的地名主要以当地较

有代表性的山脉、山峰命名,如南岸南山街道、涪陵武陵山乡、南川金山镇等。带“水”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江河溪流沿岸,例如彭水靛水街道、石柱黄水镇等。带“林”的地名主要分

布在石林、山林旁,例如位于万盛石林景区的石林镇。带“田”的地名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相对平坦的田地,例如位于万州的罗田镇。带

“湖”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湖泊水库周

围,例如位于长寿的长寿湖镇。带“草”的地名分布较少,有奉节草堂镇、云阳蔈草镇、合川草街街道。

为让市民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特色地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推出“每周一图”之《重庆地名文化地图之自然资源篇》,看图即可感受自然资源与地名文化的魅力。

重庆95个镇街乡地名中有“山水林田湖草”

“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列入开学第一课

9月1日,永川区上游小学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开学第一天,上游小学开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老师们为学生讲解大米、茄子、土豆、苦瓜等

的营养价值和食物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爱粮、惜粮的意识,倡导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特约摄影 陈仕川

本报讯(记者 张莎 通讯员 程雅琦)揉面做馒头、争当

“光盘侠”、了解一粒米的“旅程”……9月1日,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江津区几江幼儿园、鼎山幼儿园、东城幼儿园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了“开学第一课”。与往年不同,今年各个幼儿园的“第一课”除了常规的安全、爱国教育之外,还特别推出了“珍惜粮食”的主题,拒绝浪费、爱惜粮食成了校园热词。

上午 9 时,几江幼儿园以“开学第一课——节约粮食”主题活动,代替传统的开学典礼。在各班教室,老师们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变废为宝成新的游戏材料、设计节约粮食主题海报等形式,宣传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倡导节俭、尊重劳动、拒绝浪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上午10时,在东城幼儿

园的大一班“开学第一课”上,余惠莲老师通过一张张生动的PPT图片为孩子们介绍粮食的种植工序。为了将“节粮爱粮、勤俭节约”的意识种在孩子们心里,余老师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做馒头,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孩子们有感而发,纷纷握起小拳头做出承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我要以光盘为荣!”

“珍惜粮食”从幼儿园娃娃开始抓起江津

一针一线,绣出乡村生活图景,绣出美好生活祝福。大足区拾万镇楠木村3组79岁的邓朝理会绣鞋垫,爱绣鞋垫,从中找到了很多晚年生活的乐趣。邓朝理的家境不差,她手工绣鞋垫并不是为了赚钱养家,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邓朝理从小就学会了针线绣花功夫,手艺不凡。不过,此前很多年里,她已经很少动剪刀针线了。2019年3月,她的侄女婿告诉她,拾万镇成立了巾帼扶贫工坊,帮忙销售农村妇女制作的手工艺品,既然她的针线活不错,不如发挥所长,做点鞋垫拿去卖,这种手工产品在市场上比较稀缺。邓朝理被说动了,一方面,她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得到大众认可,另一方面,她想与其天天在牌桌上消磨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做鞋垫上面。

很快,邓朝理翻出针线包,开始每天做鞋垫。她在鞋垫上绣出她看到的动植物、风景,有水鸭、水仙花等,针线细密,图案

好看,很是漂亮。看到她作品的村民,个个竖起大拇指。邓朝理脸上乐开了花,觉得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余热的舞台。

邓朝理眼睛明亮、手脚麻利,就算每天不用做家务,只是埋头做鞋垫,赶制出一双鞋垫也需要耗费她三天时间。她对自己的手工鞋垫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且乐此不疲。去年以来,邓朝理已经累计手工绣制了60多双鞋垫。

她绣出来的鞋垫受到欢迎,一部分被楠木村村干部买走,一双鞋垫25元,余下部分的放置在地处拾万镇长虹村的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内,在巾帼扶贫工坊销售给各地游客。令她格外自豪的是,她和儿子两人的作品还都陈列在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内——在巾帼扶贫工坊一墙之隔的乡村美术馆里。

绣鞋垫给邓朝理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和满足感,她说,只要身体还好,就会继续干下去。

通讯员 邓小强

铜梁 思思妹儿邀你去尝荷花宴

大足 79岁农妇绣出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