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史上第一”看合肥之变——全球首家共享书店 从3间小门面到80个 …newspaper.hf365.com/jhcb/pc/attachment/201908/30/... · 一下。从此,每逢星期天,这三间小

Transcript
Page 1: “史上第一”看合肥之变——全球首家共享书店 从3间小门面到80个 …newspaper.hf365.com/jhcb/pc/attachment/201908/30/... · 一下。从此,每逢星期天,这三间小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首席编辑/汪维 版式/汪维

校对/李晓艳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合肥发展成就巡礼A03

3间小门面承载一代人的读书记忆

提到新华书店,会勾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记忆。在浸满书香的合肥,这里更是必不可少的时代标志。不论在过去较为清贫的岁月,还是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华书店,始终在合肥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合肥淮河路与宿州路之间的鼓楼桥上,一处坐东朝西,仅有三间小门面的地方,常常挤满了人,这里便是合肥市第一家新华书店。1951 年 11 月 18日,在新华书店皖北分店门市部的基础上,这里成立新华书店合肥支店,标志着合肥市新华书店的诞生。当时,书店条件极其简陋,所售的书籍也很少。即便如此,这几间小书店,仍然承载了当时许多合肥人对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合肥市民温跃渊回忆,他工作后的第一天下班就来到这个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安徽工农作家陈登科的小说《活人塘》,花费 0.42元。当时从老家到合肥的车票才 0.21元,温跃渊和他妹妹没舍得坐车,硬是步行来的,可买起书来,眼皮也不眨一下。从此,每逢星期天,这三间小书屋便成温跃渊必来的地方,有时站累了,就坐在水泥地上看。即便到今天,温跃渊还保留着许多在当时买的书籍。

1956年起,合肥市在四牌楼路口盖起4座对称的五层高楼,其中引起市民广泛关注的是百货大楼,但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更关心的是同时在建的市新华书店大楼。1958年2月15日,四牌楼书店落成投入使用,规模比原先大了许多,一、二、三楼都营业,成为当时全国十大门市和合肥市标志性建筑。

承载着合肥“书香”文化,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氛围的,还有上个世纪合肥的旧书交易市场。上世纪80年代末,包河公园内出现了合肥最早的旧书交易市场。后来这个旧书交易市场迁至和平广场,又于 1994 年迁至花冲公园。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了一个“沙里淘金”的地方,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小人书”,乃至年代久远的名家字画,都

“有迹可循”。1997年,花冲公园旧书交易市

场摊点已达100多家,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环境最好、货源最丰富的旧书市场,一度与上海文庙、北京潘家园、南昌滕王阁的旧书市场齐名,被业界称为“全国四大旧书市场”。

24小时书店打造读书人“深夜食堂”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进入新世纪,合肥的书店逐渐多了起来,早前的三孝口科教书店、长江路的安徽图书城、六安路的“增知”书店等都相继营业。2013年6月16日,科教书店正式更名为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成为省内第一家转型为以书为媒多业态综合体的新型书店。这间新华书店的变迁,也折射了合肥

书店不断先进化的步伐。2014 年 10 月 31 日,这间书店

正式启动24小时不打烊经营模式,成为中部地区首家24小时书店。在这里,全年灯火不熄,无论刮风下雨,读书者都可在这里享受一段惬意的时光。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过夜的有需要“刷夜”的学生,有沉浸在书海的读书者。对于热爱书籍的他们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

“深夜食堂”。除了全年无休,这里的装潢也

进行了大改造,醒目的“24小时”招牌和文艺的陈设,几乎让人忘记了原来对新华书店的刻板印象。开业之初,这家“网红”书店共有8层,畅销书柜台、咖啡区、创意文具区等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这些都让这里一度成了“网红”店,成了合肥的一处“文化地标”。

2017年7月16日,这家书店再次引入信息时代特色,“变身”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继“全国最美书店”

“全国首家 O2O智慧书城”“中部地区首家24小时书店”等诸多首创之举之后,又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

“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根据书店方面的统计,这种“共享模式”仅推出一年,就有10万册图书被借阅。截至2018年年底,共享书店就共服务了89万用户,借还书总 计 达 210 万 册 ,复 借 率 高 达88.98%。共享书店用户人均阅读量高达12.12本。

阅读空间像珍珠散落在市民家门口

从仅有3间小门面的合肥市首家新华书店,到24小时书店,再到共享书店,合肥人看书的、买书的模式一直在改变。然而大型图书馆或书店的辐射范围和服务群众有限,如何更好地满足这座最爱阅读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呢?从2017年开始,合肥市开始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城市阅读空间,努力形成15分钟阅读圈。

2017 年,合肥市各区、开发区共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23个,这些阅读空间布点大多数都在城市黄金地段。比如,包河区罍街悦·书房、蜀山区林间书舍、高新区南山书院等位于城市居民密集地,吸引了大批爱好读书的市民。2018年,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推广至四县一市和安巢经开区,全市共新建57个。目前,合肥已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80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首位。

如今,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合肥大街小巷的阅读空间,让许多合肥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这样一处阅读场所,悠然地度过一段惬意的阅读时光。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通过“图书馆+书店”的模式,城市阅读空间拥有强大的书源支撑。市民在这里可以看书,也可以借书、买书。

不仅可以阅读,市民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到阅读空间具备的“4+X”多功能。其中,“4”是指阅读、活动、

展示、休闲4个标配服务功能,“X”是指双创空间、市民小剧场、四点半学校、便民服务点等特色服务功能。截至今年7月31日,80个政府主导的 城 市 阅 读 空 间 配 有 各 类 图 书157.3万册,共接待读者773万人次,外借图书 157.6 万册次,举办活动6804场。

值得期待的是,合肥市今年还将新建30个城市阅读空间,力争到2020年,建设110个左右城市阅读空间。相关人士表示,即使 110 个城市阅读空间建成开放,也不可能辐射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与老百姓把书房建在身边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下一步,合肥市还将积极谋划和推进“细胞工程”,以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为旗舰,在周边楼宇、商场、影院、宾馆、餐厅等场所布点,把服务网络全面铺开,逐步形成1个市中心图书馆,100 多个城市阅读空间,以及大量像细胞一样的阅读点。逐步形成“1+100+X”的立体化、全覆盖的阅读服务体系。

多样化活动充盈阅读氛围“书香城市”的打造,离不开多年

来一系列阅读活动的开展。2014年,合肥市启动“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活动中,通过开展书香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氛围。同时,多项主题“悦读会”线下读书交流活动,让更多爱书之人一起分享阅读心得,推荐好书好文。

据了解,2014年刚刚启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时候,合肥市只有20个阅读活动项目。2015年时,便增加到 120 个,2016 年增加到 260 个,2017年将近300个,到了去年,活动已提升到466个。同时,围绕民俗节日、庙会、赶集日和“世界读书日”“六一”等,合肥市还开展了主题巡展,实现图书巡展常态化。

此外,通过与商场、图书馆、儿童游乐园合作,灵活采取室外棚展、室内巡展、微型巡展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同时开展现场读者荐书、优惠购书、爱心赠书等环节,方便市民读书、购书。“艺术名家大讲堂”“青年文化大讲堂”“亲子阅读季”……近年来,合肥城市阅读活动不断增多,全民阅读服务全面升级。

在书店方面,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也不断充盈阅读氛围。“政屏说书”“名家见面分享会”等活动,不仅让更多合肥人体验到书籍背后的故事,更让书店成为了更大的阅读展示窗口。去年一整年,依托多种类型的活动,仅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客流量就达到约261万人次。

多年来,合肥市图书馆也致力于读者活动,开展了诸如人文讲坛、合肥市图书馆五十年回顾展、合肥记忆摄影展等,年参与活动读者近6万人次,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如“安徽人文讲坛”“公益培训行动”等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今,“书香之气”在这座城市已越来越浓,越来越醉人。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高博/摄

■“史上第一”看合肥之变——全球首家共享书店

从3间小门面到80个阅读空间合肥“书香之气”越来越浓,越来越醉人

从条件简陋、仅有3间小门面的合肥市第一家新华书店,到拥有我国中部地区首家24小时书店、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再到如今遍及合肥大街小巷的众多城市阅读空间。“书香之城”合肥,多年来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打造以及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断更新并充实着人们的读书生活。如今,热爱阅读,已逐渐成为合肥的一个城市品牌,这座“大湖名城”又有了一张标志性的书香名片。

三孝口新华书店“变身”全球首家共享书店。

市民在三孝口新华书店里阅读。

4·23合肥市第六届全民阅读活动。

读者在合肥市图书馆新建的电子阅览室里使用电子观影设备。

集文艺、清新、艺术范、休闲为一体的瑶海图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