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A08 人类对探索地球的永恒渴望epaper.dbcsq.com/html/1/2018-12/03/A08/20181203A08_pdf.pdf · A08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 邮箱:[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Page 1: A08 人类对探索地球的永恒渴望epaper.dbcsq.com/html/1/2018-12/03/A08/20181203A08_pdf.pdf · A08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 邮箱:hdsbzkb@163.com

A08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邮箱:[email protected]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责编 / 雪归 版式 /雪归 时报/书香海东

人类对探索地球的永恒渴望人类对探索地球的永恒渴望□ 刘学正

□ 时报记者 雪归

□ 江 冰

狂 飙 为 我 从 天 落狂 飙 为 我 从 天 落

不抓狂人生指南不抓狂人生指南作者:[英]艾米丽·雷诺兹 著译者:何雨珈 译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推介理由:英国女孩儿艾米丽·雷

诺兹在二十出头时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在英国,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从确诊以来,艾米丽就希望找到最好的方式和自己的疾病相处。她在这本书里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坦诚的探讨,打算把自己学到的有用知识都传授给有类似经历的读者。

艾米丽希望能做个陪伴者,让人觉得这段旅程不那么孤独、不那么令人生气,也不那么令人烦闷或厌恶。假如你正在帮助他人度过精神状况不佳的时期,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是一本颇具黑色幽默、入情入理又极有帮助的书,十分隐私,也极其真实。这还是写给互联网一代读者的书,这代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性,这本书也许会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伴侣。

果然惊心动魄,果然狂风骤雨。用当地民俗引出湘西乡间汉子的顶天立地,人物鲜活,形象生动。不少细节掷地有声,强大诱惑力。将《生还》一读到底,欲罢不能。湘西那股气,弥漫全篇,气贯长虹,让人血脉偾张,让人仰慕不已。

小说语言颇具神采与力量:既可见西方小说之风采,更可见中国传统小说之底气。铿锵有力,有锣鼓之喧闹,但喧闹中又暗藏心机。语感畅快,但行笔绝不轻飘,恍若刀刻金石,言之凿凿如青铜鼎器铭文般庄重沉稳、力

压千钧。场景精彩,汉子们顶天立地,偏要

以死明志。如此豪迈,撼动人心——直让师傅金盆洗手,颇具神力,好构思!顺便昭示一些乡间传奇故事的隐秘,让此神秘传说衬托“生还”从始至终。

田瑛来自湘西,他的散文《未来的祖先》让人深切感受故乡那片土地与作家之间血肉相连之关系,童年记忆刻骨铭心,以至于从军、转业落户广州依然没有改变他勇猛却细腻的湘西草莽之气,让我有理由将他与沈从文、黄永玉

联系起来想象。地域文化与作家个性真如古诗所云“远看草青近却无”?

我个人感觉作品地域气息如云如雾笼罩作家:千峰穿雾气,一径入云端。故乡记忆深刻的作家,就是那个找到路径向上攀爬的人。

湘西充满传奇,由此亦使得田瑛下笔即带出传奇:从故事到人物。但优势在传奇,特色在传奇,弱点似亦在传奇。追求惊天动地,剑拔弩张,有时难免少了一份千回百转之柔。

感觉田瑛的作品,一向是豪迈大气,血气方刚,读来忍不住击案:快哉快哉!

在不断向太空进发的同时,人类也从未停止对地球的探索步伐。在中国,

“蛟龙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松科二井”打开探秘地球深部的通道,各类国产无人机以“上帝视角”俯视秀美山川、苍茫雪原……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地球。而摄影,也是我们发现地球之美的方式之一。《地球之美:阿特 · 沃尔夫 40 年摄影经典》是世界知名摄影师阿特 · 沃尔夫对其毕生所拍 200万张照片的精选呈现。40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用镜头聚焦地球上的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和濒临消失的人类族群文化,反映了自然的丰富多样和人类文明的本真。

阿特·沃尔夫的摄影题材包罗万象,既映衬出世界真实存在的力量和奇迹,又拥有触及人们内心甚至是感官的有机共鸣。在他的照片中,从南极冰原到热带丛林,从非洲沙漠到浩瀚海洋,从寒带走兽到热带飞禽,壮丽

与生命相依相携,凛冽与静寂互融交错,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以及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野生动物是阿特·沃尔夫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野生动物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还体现出他对动物行为的探究。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海象群、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北极狼、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厚嘴崖海鸦、南极洲保利特岛的阿德利企鹅、新西兰南岛的啄羊鹦鹉、肯尼亚马加迪湖的小火烈鸟……它们在或优越或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从容而顽强地活着。而在亚马逊盆地,五彩缤纷的鸟类、神出鬼没的猫科动物、色彩斑斓的蛙类、喧闹忙碌的灵长类,它们既令人望而生畏,又让人无限向往。秘鲁的马德雷德迪奥斯河岸,“一只夜行性的骨首蛙,藏身于一棵雨林树木的树干上休息,这是一个有着鲜艳图案和色彩的静止不动的生命。两栖动物和植物组成一幅蜡染

画,描绘了大自然的艺术之美。”原始部落是阿特·沃尔夫镜头中

最不可思议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外来者与部落居民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文化隔阂和抵触,很难融入其中,但阿特·沃尔夫却凭借博物学家的敏锐和社会学者的洞察力,以尊重和同理心打破了这种隔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族非常独特,在身体上涂上深红色和橙黄色,戴着假发的胡里族勇士大概是其中最为华美的。这些假发会使用各种不同种类的极乐鸟的飞羽 、树 袋 鼠 的 皮 毛 、蕨 类 、地 衣 来 装饰。同居此地的阿萨罗泥人被称为

“丛林恶魔”,他们身上所涂抹的黏土的灰白色,被认为是死亡和鬼魂的颜色。他们的祖先曾经在战斗中几乎被打败,然后打扮成这个形象从阿萨罗河中出现,以此吓退了敌人。

在摄影集中,还收录了多幅拍摄自中国各地的作品。在云南,“山区居民将

陡峭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用来集中种植水稻,乍一看,这幅风景就像一扇巨大的染色玻璃窗。”在广西,“喀斯特山峰上,巨大的竹子优雅地垂下来,与垂直耸立的岩石在形状上形成互补。”而在安徽,阿特 · 沃尔夫不禁感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的山水画大师都非常有创意和想象力。直到我去了黄山,看过无数参差的耸岩石塔、被风雕琢的美丽松树和波涛汹涌的云海,才发现他们的绘画作品实际上非常写实。

在探索地球的行程中,人类的前方还有漫漫长途。正如该摄影集最后一幅作品《尖耸岩石上的攀岩者》所诠释出的:人类对探索地球最遥远之处的永恒渴望。在这幅照片中,一名攀岩者独自在法国夏蒙尼山谷上的一块岩石塔尖上保持平衡。“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在画面中赫然耸立在前景之上,使人几乎对近处那名攀登者经典的剪影姿态视而不见。”

由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自然物语丛书》共两辑,第一辑为《秋色》

《猎熊记》《鸟的故事》《自然札记》,于2015 年 8 月出版;第二辑为《荒野漫游记》《探访大灰熊》《追寻野蜂蜜》《动物奇谭录》,其中《荒野漫游记》《探访大灰熊》于今年10月出版。

《自然物语丛书》着重以科学的方式来揭示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号召人们走进原野,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建立亲密联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和野性,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平等也更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

系。这套丛书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荒野中散步,还是在树林中观察,抑或在湖畔沉思,只要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湖泊和山林之中,你就会发现,自然之美流金溢彩!

《探访大灰熊》主要叙述了作者在落基山山野间漫游时对北美最大的陆地野生动物——大灰熊进行探索的种种经历和奇遇。《荒野漫游记》主要叙述了作者深入落基山,在荒野漫游、探索时与大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种种经历。

丛书译者董继平,重庆人,先后翻译《勃莱诗选》《默温诗选》《帕斯诗选》

《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等;编选大型外国诗歌选本《欧洲现代诗人读本》《美洲现代诗人读本》;译有美术及建筑画册三十余部;著有人文随笔集《世界著名建筑的故事》等。译者指出,自然文学在国外走得早,也走得远,自然及自然文学类作品非常发达,虽在国内有一些介绍,但其深度和广度均不够,仅

就美国自然文学而言,目前已经介绍到中国的作品不过寥寥可数。《自然物语丛书》的宗旨就是填补这一空白,计划收入那些在中国未曾出版过的颇具收藏价值的外国自然文学作品(以自然文学大国美国为重点),突出作品的原创性、故事性、科普性和可读性,它们既是文笔优美的文学作品,又是趣味性极强的科普读物,对于加深中国读者对自然的认识肯定有莫大帮助。因此阅读自然文学作品就成为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自然物语丛书》恰好能满足广大国民在这一方面的需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动物、植物、季节及山川风物等自然细节的认识。

出版方借用美国自然文学家巴勒斯的一句话这样表述出版目的:“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更重要的是,《自然物语丛书》行文流畅、内容有趣,融故事性和科普性于一体,老少皆宜。

《《荒 野 漫 游 记荒 野 漫 游 记》《》《探 访 大 灰 熊探 访 大 灰 熊》》出 版 发 行出 版 发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