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责编 洪欣 美编 王赞 版式 鹿玉婷 责校 海 …newspaper.hf365.com/hfwb/pc/attachment/201912/22/c... · 雕刻水仙,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

Transcript

官方微博:@合肥晚报 合晚热线:64249400

A7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责编 洪欣 美编 王赞 版式 鹿玉婷 责校 海朋

城事

当葛子全、哈晓鸣和孙余正手捧奖牌一起站上领奖台,熟悉他们的老同事都笑了:“老哥仨比了多少年,结果还是不相上下。”

说起来也是缘分,先后进入合肥木器厂工作后,年龄、经历各不相同的葛子全、哈晓鸣和孙余正就特别谈得来。当年的合肥木器厂颇具盛名,不但产品连获全国大奖,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沙发、椅子等家具,也是指定由合肥木器厂制作的。人人争先的年代,哥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比成绩,能为工厂带来荣耀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退休后,因缘巧合,三人又同属元木北苑党支部,悄悄的,又比上了。参加凤阳路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美化社区、清洁家园,奉献爱心、投身公益,处处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现在生活好了,不需要比吃、比穿,我们虽然退休在家,也要发挥余热,比着对社会做贡献。”62岁的孙余正说。

2019年初,三里街街道凤阳路社区党委掀起了“学习强国”学习热潮,葛子全、哈晓鸣和孙余正这老哥仨又铆上了劲,“到年底,看看谁的分数高!”

每天早上一睁眼,孙余正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学习强国”平台,晚上9点忙完家务后,更是他的专项学习时间。打开手机学习也是71岁哈晓鸣每天的必修课,即便只有几分钟的空闲,也要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看新闻,做题目。78岁的葛子全的刻苦让孙余正和哈晓鸣说起来就连称“佩服”,沉浸学习忘了时间,半夜两三点钟才睡是经常事。“年纪大了,瞌睡少,打开手机学习感觉很充实。”葛子全笑着说。

虽然是“竞争对手”,三人互帮互学却是常态。孙余正和哈晓鸣最

“怵”的挑战答题,对知识面广的葛子全来说却是最擅长的。每天在微信群里通报各自成绩,互相介绍学习经验,学强补弱,三个人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18日,凤阳路社区召开年终表彰大会,葛子全、哈晓鸣和孙余正以前三名的好成绩,获得社区退休党支部“学习强国”达人光荣称号。合影结束,三人又约:“明年继续比?”

腾云霞 王倩 池恒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岁末年初,老哥仨的比试有了结果

花色洁白,清香馥郁,寓意着吉祥、团圆的水仙花,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春节时,家里摆放一盆漂亮的水仙花,更能增加节日的氛围。12月19日上午,《咱爸咱妈》周刊联合南七街道丁香社区,举办水仙花雕刻活动,辖区20名老年居民参加了活动。

自己动手很惊喜

参加活动的老人都是种花养草爱好者,平时家中也大多四季花不断,但说起雕刻水仙,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

来自合肥植物园的宇胜从水仙花花球的选择,到如何对花球进行净化、开盖、疏隙、削叶等工艺,一步步进行详细的讲解。大家仔细听讲,拿着雕刻刀,学着老师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开始雕刻。剥除褐色鳞茎皮膜、洗去根泥,老人们速度都很快,可是,真正要在花球上动刀刺葶,大家却迟迟不敢下手。宇胜再次为老人们演示后,绕场一对一进行指导。77岁的郑圣芬以前没养过水仙,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顺利找到水仙脐芽横切,高兴地连声称赞“老师教得好专业”。

61岁的王传芳第一个完成了水仙雕刻。平时喜欢养花,每年冬天家里也必买水仙,但从来不知道水仙还需要雕刻、造型,还有这么多学问。接到活动通知时,以为只是养花知识讲座,没想到可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王传芳说,“真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收获满满成就感

67岁的储黎明是活动参加者中唯一的男同胞,被大家笑称“党代表”,储黎明满面笑容:“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退休后养花种草修身养性,储黎明也是周边老人心中的“花师”,但担心伤口处感染,对于雕刻水仙却一直不敢付诸实施。在宇胜的指导下,储黎明用刀切入球茎一侧,将刀锋轻伸入芽体间缝隙,自下而上疏离出多余鳞片,初步完成了雕刻。“待会再问问老师后期怎么养护,就等着花开了。”储黎明左右端详着手中作品,笑着说。

与储黎明一样,参加活动的老人个个成就感满满。听宇胜老师说,细心养护后,水仙45天就可以开花,有近一个月的花期,大家心里更是充满了期待。

“现在雕刻水仙花,正好春节的时候能开放,亲朋好友来访的时候,告诉他们这是我亲手制作的水仙花,多好啊!”70岁的潘亚欣高兴地说。王传芳关心的则是,“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吗?”

余亚明 刘亚萍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小身板有大能量

个子不高,身材瘦小,说话也轻声细语,周惠瑜就是这样一副小身板,然而,生活中却释放出大能量。

20多年前,单位转型改制,周惠瑜和爱人双双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老人需要照顾,儿子才读高一,却突然没有了生活来源,周惠瑜说,那时候的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

短暂的迷茫后,周惠瑜选择了迎难而上,“天无绝人之路,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好在儿子从小就听从周惠瑜的教导,自己的路自己走,学习不用操心,周惠瑜可以安心打工维持生计。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从江淮仪表厂宿舍到打工所在公司只有一趟8路公交车,周惠瑜清早出门,天黑才能到家,“不管在哪里,都要把工作做好”。

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北工

业大学录取,本硕博连读,军训结束后又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强行录取”,毕业后定居新加坡,发展良好,周惠瑜也到了退休年龄。告别打工生涯,周惠瑜却并没有选择安逸享受,2008年,美虹社区一成立,她第一时间报名做了志愿者。

几十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周惠瑜一直都在吃中药,家人劝她多休息,她嘴上答应“好好好”,可社区一个电话,即便手上端着饭碗,她也立刻放下就走。没有酬劳,费神费力,有人不懂周惠瑜“到底图什么”,她只有一句话:“孩子们不容易,能帮就帮一点。”

无私付出不图报

家中排行老四,尽管周惠瑜已年过六旬,大院里的老人看到她,还是习惯喊她小名“四子”。“四子真好”是老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其实,是老人们对我好。”周惠瑜笑

着说。邻居们有了矛盾,“调解员”周惠瑜一登门,大家“都给面子”,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社区有两三千名退休人员,每年春节发放慰问品难免有先有后,性急的老人找到社区,“宣传员”周惠瑜耐心解读政策,安抚老人“别急,都有”,老人的“怒气”“怨气”很快就无影无踪了,“你人好,我信你”。社区新进工作人员,对情况不熟悉,周惠瑜又化身“信息员”,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居民信息。

社区孤寡老人突发脑梗,周惠瑜及时拨打120,帮助抬上车,老人转危为安;为身患重症老人积极与社区沟通,向街道、市妇联申请补助,帮助家庭渡过难关……11年来,周惠瑜做了多少好事,帮助了多少人,她已经记不清了,或许,她从来也没有往心里记。居民们发自内心的“谢谢”,对周惠瑜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侯月云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义务“三大员”,“四子”坚持十一年

学雕水仙花,期待新春满屋清香

在天鹅花园老住户们口中,她是好邻居“四子”;在美虹社区工作人员心中,她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大家赞誉有加,64岁的周惠瑜却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我从小就在江淮仪表厂院子里长大,在社区做事就像在家里一样。”

○周惠瑜(左)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宇胜(右二)指导老人雕刻水仙

○哈晓鸣(左)孙余正(中)葛子全(右)在领奖台上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