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2017 11 8 - dailyqd.com格的幽蓝色玻璃外墙,与水稻的绿和土地的黄摆成炫目的 色彩,加上两侧米白色外墙的副楼,建筑总长可比肩一列 地铁列车。大厦正前方的牌匾墙,上书11

Transcript
Page 1: 2017 11 8 - dailyqd.com格的幽蓝色玻璃外墙,与水稻的绿和土地的黄摆成炫目的 色彩,加上两侧米白色外墙的副楼,建筑总长可比肩一列 地铁列车。大厦正前方的牌匾墙,上书11

■青岛国际院士港外景。

■海水稻收获。郭建政 摄

韩小蕙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10 2017 年 11 月 8 日 星期三专 版

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只硕大华贵的火凤凰,那么青岛下辖的李沧区则是一只小雀鸟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只小小雀鸟,竟然托起了一座大山。这便是“青岛国际院士港”。

掉头,我们该回看“青岛国际院士港”这只小小雀鸟了。就像我当时只顾得看袁隆平团队的 12 块水稻试验田,临走时,惊回首,才发现背后还矗立着一组气派得像展览馆似的大建筑。

主楼体量有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那样宽大,后现代风格的幽蓝色玻璃外墙,与水稻的绿和土地的黄摆成炫目的色彩,加上两侧米白色外墙的副楼,建筑总长可比肩一列地铁列车。大厦正前方的牌匾墙,上书 11 个黄色大字“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信吗? 这座全方位提供给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办公大厦,只用 112 天就建起来了。今年 2 月份动工时,青岛还冻得伸不出手,但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下了死命令,大厦必须在 4 个月内建成,赶上袁老的水稻生长期。

我说李沧区是一只小雀鸟,是指它的小体量而言,可不能理解为颜值。 在青岛下辖的行政区里, 李沧排名靠后,城乡接合部,过去是纺织厂、汽车厂为主体的老旧工业区,现在它们纷纷下马了,曾经红火一时的中韩贸易区也随之式微。这只小雀鸟,它应该往哪儿飞呢?

当然,青岛是有名的宜居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李沧如今也变成了城市中心区。发展房地产,对于城市决策者的个人政绩来说,可谓多快好省。然而,他想的是李沧的将来。

于是, 王希静在丁酉年大年初三就赶到海南三亚,“赖皮赖脸”进入袁隆平院士工作室,向袁老陈述李沧的优势,恳望袁隆平带着团队去开创一片试验田———那时,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运营如火如荼,他心中已然透彻:在全球皆经济低迷的局面下,以前依靠人力、资源、剪刀差的发展之路,肯定行不通了。今后,谁得科技创新之先和高端人才之利,谁才能做当代英雄。

好在,乘风破浪正当时。2016 年 5 月 30 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要面向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掌握全球

科技竞争先机的号召。那一晚,王希静彻夜失眠。31 日一大早跑到办公室,却什么也干不下去,只是在屋里转圈子。6

月1日,他召开小范围会议,决定建立院士港。6 月 2 日,他抽调了 12 位有英语水平的干部, 筹备各项工作。6 月 3 日,“青岛国际院士港”在李沧区宣布成立。

“院士港”的成立引起了哄动。对,我没写错,是“哄”而非“轰”。哄:“海市蜃楼吧?”哄:“老鼠想吃猫?”哄:“镶金边的抹布?”……唉,是的,没有人相信一只小小雀鸟,竟也想要托起一座大山!

李沧自己的干部们更不信。 人力局副局长任言力被调了来:“你给我招个院士来,我给你记大功。”一向文雅的任言力一口回绝:“这不是做白日梦吗,根本不可能!”

不过,中国有一句很棒很棒的励志成语是什么来着?对了,“有志者,事竟成”。44 小时内飞了 5000 多公里面谈了 3 位院士;在上海被秘书一把推出门……种种,种种;难言!难言!

我们源远流长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也还为这些拓荒者们准备了一大批成语 :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 、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披荆斩棘 、筚路蓝缕 、百折不挠……

从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从第一没感情、第二没信心、第三没希望,到今天,短短 4 个月一百多天,局面已大变,李沧区的干部们,人人都呈现出了自信的笑颜。

8 月,溽热的海风吹过 12 块水稻试验田时,早早就将丰收的信息传递给每一束稻穗。在那时候,袁隆平院士又来了,视察过他的阵地后,满脸喜色。在他之前,率先入驻院士港签约的是华裔院士王玉田, 这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 感动于李沧的诚意,又合作得愉快 ,王院士又介绍来加拿大的马克斯院士……

将来回头写春秋的话, 那也许就是李沧历史的转折点?

下雨了,冒着绵绵雨丝,我走进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14 号楼的聚纳达公司。 这家年轻的高科技公司只有 43人, 由青岛本土静电纺织技术团队与外籍希瑞姆教授共

同成立。希教授一身荣膺英国皇家、印度皇家、新加坡、东盟工程院四料院士头衔。 他们的纳米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工、电池、卫生等领域,我看懂了的是防雾霾纱窗,我很兴奋,因为这项技术已经转化为产品,今冬就可提供给普通老百姓使用了。

好消息真多,任言力发来微信:到今天为止,与我们院士港签约的院士已达 75 位,其中中国院士 26 位,华裔院士 18 位,外籍院士 31 位。

小小李沧鸟,你还真行啊,真的飞进了火凤凰的国家级第一梯队!

我回复:是呀,今天是个好日子。一早就看到喜讯,袁隆平团队在河北通过了测产验收, 平均亩产 1149.02 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我愿在袁老去你们李沧上班时,再去院士港,亲睹他老人家的院士风采……

李沧区,过去除了青岛人民,基本无人知晓。可是这些日子里,随着袁隆平院士的 “海水稻 ”试种成功 ,“李沧”这个有点像人名的行政小区,一下子万众瞩目。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就坐落在李沧区的国际院士港,88 岁的袁老每年有 3 个月时间在那里上班。今年农历七月初九(8 月30 日),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米寿生日,就是在院士港里度过的。

我到那里的时候,是在国庆长假的中腰,不巧,袁老赴三亚种植研究所去了。但我幸运地看到了他的海水稻,以及其他各个品种的水稻试验田, 一共 12 块, 有近千种“材料”分别像绣花一样,被细细密密地“绣”在长方形的池子里。“材料”是专有名词,在水稻作物种植领域,已通过国家有关权威方审定的、拿到了证书的植株叫“品种”,尚未走到这一步、还未拿到证书的叫“材料”。

金秋 10 月, 青岛却刚刚经历了一场从未如此早临的大风雨和大降温,然而“袁稻”们依然如绿色的兵阵一样,精精神神地伫立在试验田里,昂首蓝天,深扎大地,顶着一穗穗鼓鼓胀胀的稻粒, 仿若呈示出袁隆平团队的顽韧与刚毅。

我的心怀立即如头顶上的万里天空, 敞开了无垠的欢欣鼓舞。

那些不同品种的水稻们,有的如慈祥老者,浑身是成熟的焦黄色, 半人高的稻秆上顶着一束束半尺多长的稻穗;有的正值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年,墨绿色,到我肩膀高的稻秆甚至有小树杈粗,稻穗黄绿兼修,正在晚秋中做着最后一搏; 还有一种像芦苇一样高的品种最惊人, 青绿色,需仰头,垫脚,伸直手臂才能触到它们的翠穗,据说这叫“巨人稻”,要长到两米多高才肯掉头将全副精神转移到长长的稻穗上去, 像极了雄心勃勃冲刺世界头奖的青葱少年。

这些水稻是今年 4 月到 6 月间依次播下种的, 每个月,袁隆平院士都会来探视它们。朴素、低调的袁老总是像沉默的老农一样,来了就套上皮裤雨靴,一阵风赶到田里,试试水温,捏捏泥土,满意了就点点头,不满意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块地你们用心不够……”

海水稻是 5 月份播种的,2 亩地,300 种材料, 带着袁隆平团队风里雨里 4 年多的期冀;不,还带着袁老 80 多年的理想;不不,还带着中国人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苦盼;不不不,还不够还不够还不够,还带着全世界、全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瑰丽梦想!

因为在地球上,陆地只占地球总表面积的 29%,其余71%都是海洋。而且,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 就在这占地球面积比重不到三分之一的陆地上还有 9.5 亿公顷盐碱地,这种地质基本上是寸草不生。如果用海水进行灌溉,能让这些盐碱地长出水稻来,就可以多养活数以亿计的人口呀……

天降大任于袁隆平。经过 1162 次田间试验,由 875 组古稻种配组, 仅得 93 组成功, 筛选出 5 种优质碱生稻下种,终于在国庆长假前开镰收割,获得了理论测产最高亩产 629.5 公斤的成功!整个团队乐疯了,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命名为“袁米”。这种碱生稻因其土质的特殊性、微量元素、光照、生长周期等诸多因素,让荒滩的劣势变成了生长水稻的优势。

今年袁老米寿生日的蛋糕 ,就用上了 “袁米 ”。那一天,上午还在稻田里忙活的袁隆平,傍晚 5 点出现在庆生现场,看了同事们表演的小节目,吃了米蛋糕,满脸笑。酒不醉人米醉人, 袁老眼里闪起火焰一样的光芒, 萌萌地说:我期望将来稻子能长成大树那么高,结出花生米那么大的米粒……

在欢笑声中,他为团队定下了新目标:再奋斗 3 到 5年时间,将海水稻大面积种植成功,造福人类。

普及一组数据:目前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是 200 多公斤;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是 400 多公斤;袁隆平超级稻的平均亩产是 800 多公斤;刚刚试种成功的海水稻理论测产亩产是 600 多公斤,3 年后达到产量目标时, 将为中国增加 1 亿亩良田,可以养活 8000 万左右的人口。

米,不只是米 ,还有着更多意义 。在袁隆平那里 ,是“莫论梦想高远,莫负一米执念”;是纯真的赤子,善施的圣人,美丽的花朵;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兄弟,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牛马羊,是滚滚长江里的中华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人类生存的高度,是人类未来的辉煌……

■袁隆平院士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指导。

■青岛国际院士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