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HUAZHOUKAN 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1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 电话:(010)59598071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5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特别策划 一套见证革命征程的桌椅 西柏坡毛泽东旧居办公室有一套“高档”桌椅 (见 图 ①) 1947年11月6日,石家庄战役打响,经过六昼夜的激战,解放军 全歼守敌,石家庄获得解放。缴获的许多战利品运送到了西柏 坡,其中就包括这套办公桌椅。 这套桌椅见证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昼夜工作的时光。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据 统计,这期间,毛泽东共为前线起草电报 197封,如《关于辽沈战 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等。就是这一封封电 报联通着党中央与前线将帅的心,给予前线将领遇紧急情况可临 机处置的权限,最大限度保证将帅能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周恩来 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 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进京前夕,也是在这张办公桌上,毛泽东写下了《党委会的工 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十二 条。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 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就成为我们党能 否肩负起重大历史责任的关键。《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针对各级党 员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与新历史使命不完全适应以及党内存在 的不良风气等问题,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党在进京“赶考”时,在领 导方法上做好从领导革命向领导国家建设转变的充分准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 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 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把《党委会的工作方 法》纳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重要内 容,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其中蕴含的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把握《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基本思 想,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一本党的重要文件汇编 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已泛黄的《政策汇编》 (见 图 ②) 是当年在西柏坡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选的 1948年以来党的重要 文件专集。经过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批示将“政策汇编”四个字作 为书名,并指示将其作为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资料,发给每位参 会代表。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该书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印制出 版,其书不仅内容极为重要,而且印制考究,采用当时解放区 少有的布面精装,更彰显其独特的“身价”。 翻看这本封面已经陈旧斑驳的册子,可以看到汇编共分为 八个部分,分别从形势与任务、军事、城市政策、农村政策、 群众工作、党的建设、主要经验的介绍和其他等方面收录了部 分中央重要文件、新华社评论文章及部分地方文件。在中国革 命即将胜利、党的工作重心也将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 历史转折时期,这些重要文件为党内同志了解当时时政形势和 党内政策提供了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面对新形势、新工 作,党内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新本领、掌握新知识,迎接“赶考”的各 种挑战。 在不断学习新本领的同时,党中央非常重视对党员干部的 理论教育工作。1948年 12月,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 话时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革命胜利了,更 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尤其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 际,毛泽东更意识到当时党内有许多新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 对许多基本观点不知道,对许多问题不会解释,所以要普遍地宣 传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学习马列主义 必读的十二本著作,即《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也强调:“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翻译了很多书,也都发 了,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 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 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 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 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 在当时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面对 执政的考验,不断加强政策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 习,是“赶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 中全会上向全党、全世界的宣告:“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 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 新世界。” 一本“敲响警钟”的书 1949年3月23日上午,吃过早饭后,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准备 起程向北平进发。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机关大院里站满了激动 不已的人。此时,毛泽东却仍安坐在那张半旧的躺椅上看书。在 秘书叶子龙的催促下,毛泽东站起身,不舍地将手中的《甲申三百 年祭》 (见图③) 交给叶子龙, “这本书你带上吧”。 上车前,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赶考去哟!”周 恩来笑着接过话题:“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 定自信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 考个好成绩!” 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常说:“一个 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 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1948年 5月 27日,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此时虽战事不断,但 生活相对和平。毛泽东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读书学习和思考。他 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要借鉴 历史经验,方能少走弯路、错路。进京前夕,他反复阅读郭沫若 在 1944 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把共产党走过的道路,同李自 成做了一个比较,竟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面对外侮入侵,国破 山河碎的严峻局势;都是在当局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奋举义 旗;都是吸收农民子弟为主的义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李自成金 戈铁马、疆场血战 16 年,于 1644 年进了北京,305 年之后,共产党 走过了 28年的艰苦历程,率领队伍也要进驻同一座都城。面对 这些相似之处,毛泽东和党中央异常警醒。在七届二中全会 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甲申三百年 祭》,要求全党上下学习此书。毛泽东在前言中指出:“我们全 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 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 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这是向全党尤其 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敲响的警钟,也是向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 共产党预警。 一则体现人民情怀的通知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 总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为了做好从农村搬到大城市这 样一项重大转移工作,1949年2月初,党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转 移委员会。周恩来任总指挥,全权负责进驻北平的行动;任弼时 协助进行统筹安排,杨尚昆具体负责。成员由杨尚昆、曾三以及 中组部、统战部、中央军委的有关领导组成,统一负责撤离和迁移 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在转移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房子的问题。新修与修补的 房子,如果简单移交政府或直接交还房东或地东,将会引起群众 的不满。借用群众的院子,因为不一定归其本人居住,就须由政 府处理。为了完成好房子家具等相关事项的交接工作,3月27 日,转移委员会和华北解放区四专署及平山建屏县政府人员商议 后,发出《关于转移中处理房子家具规定的通知(转字第二号)》 (见 图 ④) 。通知对处理房子家具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房 子问题,要求借用及新建的房子,一律交县政府转村政府,以村为 单位处理。小修的房子交给原房东;新修或大修的房子,除适当 给房东地东一部分和留一部分公用外,应进行调剂,分给无房 或少房的贫苦的农民;墙炕被拆、毛圊猪圈被填的群众,在调 剂房屋时应予以照顾,或用其他用具补偿;家具用具问题,要 求向群众借用的家具用具,必须按数交还,取回原有借据。如有 损坏可以拿自己置的其他家具用具赔偿,但其价值应较原有的家 具用具稍许高一点。并要求在移交房子、处理家具等工作完成 后,工作组再进行探访,务必做到一切问题都解决妥当,取得政府 证明信向转移委员会汇报之后,才能撤离驻村。 即将踏上“赶考”路,党中央在处理房子家具等工作中首先考 虑的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共产党人优秀传统 继承。西柏坡时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一亿六千多万农民分到 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 人永远不变的初心。 一辆进京乘坐的吉普车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 (见 图 ⑤) ,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车子 车身很短,空间局促;没有车门,只有个缺口;雨刷器是手动的,使 用时得用手摇动曲柄刮水。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 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风光秀美的西 柏坡村边,一个由11辆小汽车和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整装待 发,毛泽东被安排坐第二辆吉普车。从西柏坡到北平,“赶考”之 路有400余公里。途中,毛泽东问随行人员,现在又是3月份,为 什么老在3月份咱们有行动呢?你们记得这几次行动的时间 吗?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大家热闹地说了起来:“1947年3月18 号撤离延安”“去年3月22号,我们由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出发, 向华北前进”……毛泽东听完大家的话,信心十足地说:“今天是 3月23号,与去年3月22号只差一天,我们又向北平前进了。三 年三次大行动都是在 3月份。明年 3月份应该解放全国了。等全 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车队驶入华北平原,广袤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劳动的群众。见 此情景,毛泽东触动颇深: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 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结果仅用了 3年时 间就用“土枪土炮”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坦克”。整个解放战争 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曾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 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 起码的知识。 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 军总部进驻北平。北平社会各界群众热情地迎接,毛泽东来到他 们中间,高兴地与他们握手,互致问候。见到民主人士,毛泽东感 慨地说:“今天是你们欢迎我们,也是我们欢迎你们,并向你们表 示感谢。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在今后的政府工作和其他工作中, 做出应有的贡献。”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新的一页 已然翻开…… 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刘特 南洋 赵春伟 郭凯 刘亚杰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西柏坡出发,踏上了进京“赶考”的伟大 艰苦道路。临行前,毛泽东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 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年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 考”70周年,我们从一件件带着历史余温的文物中重温红色往事,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革 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也是为了继续做好新时代“考试”的答卷。 ■王红 1949年3月23日,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 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 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党是答卷人。“赶考”精 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走向全面执政,这对于长期 从事革命斗争的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个课题实际上是 围绕一个“如何长期执政、执好政”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的历史命题。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检验我们党的初心筑 得牢不牢,延续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 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团 结凝聚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 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之钥。因此,必须时刻提醒每一名党员入党 时的誓言,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认真总结党的纪律建设经验,针对“赶考”前夕面临的 新形势,系统地制定了一系列党的纪律规矩,为我党的纪律建 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 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 律建设。”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时刻不忘考纪,严格执行 党的政治规矩。讲政治规矩首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 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 律的重要基础。这与西柏坡时期纪律规矩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六千万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 宗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 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 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人民群众是这场考试的‘考官’,造福 人民才是最大的政绩”。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中国 共产党必须秉持“赶考”精神中的人民性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的评判标准作为党赶 考的方向。这是我们衡量党员干部政绩观、世界观、价值观、人 生观的唯一标尺。 西柏坡时期,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 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 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同时 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论述。这些思想折射出共产党人 在巨大成就面前戒骄戒躁的忧患意识,也包含着艰苦奋斗的传 统不能丢的丰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 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 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 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新 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检验“两个务必”的作风硬不 硬。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取得飞速 发展,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 共产党人更要牢记“两个务必”并坚决执行,用过硬的作风, 顽强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积极应对挑战,做好发展 改革的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之,“赶考”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考试,是人民对我们党 永不谢幕的考试,“赶考”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 赶考 赶考 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

Transcript of WENHUAZHOUKAN 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Page 1: WENHUAZHOUKAN 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 电话:(010)59598071 5 邮箱:jjbwhzk@sina.com 文化 周刊 WENHUAZHOUKAN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张欢电话:(010)59598071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特别策划

一套见证革命征程的桌椅

西柏坡毛泽东旧居办公室有一套“高档”桌椅(见图①)。

1947年 11月 6日,石家庄战役打响,经过六昼夜的激战,解放军

全歼守敌,石家庄获得解放。缴获的许多战利品运送到了西柏

坡,其中就包括这套办公桌椅。

这套桌椅见证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昼夜工作的时光。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据

统计,这期间,毛泽东共为前线起草电报 197封,如《关于辽沈战

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等。就是这一封封电

报联通着党中央与前线将帅的心,给予前线将领遇紧急情况可临

机处置的权限,最大限度保证将帅能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周恩来

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

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进京前夕,也是在这张办公桌上,毛泽东写下了《党委会的工

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十二

条。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良

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就成为我们党能

否肩负起重大历史责任的关键。《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针对各级党

员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与新历史使命不完全适应以及党内存在

的不良风气等问题,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党在进京“赶考”时,在领

导方法上做好从领导革命向领导国家建设转变的充分准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

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

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把《党委会的工作方

法》纳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重要内

容,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其中蕴含的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把握《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基本思

想,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一本党的重要文件汇编

在西柏坡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已泛黄的《政策汇编》(见图②),

是当年在西柏坡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选的1948年以来党的重要

文件专集。经过刘少奇修改后,毛泽东批示将“政策汇编”四个字作

为书名,并指示将其作为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资料,发给每位参

会代表。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该书由中共中央华北局印制出

版,其书不仅内容极为重要,而且印制考究,采用当时解放区

少有的布面精装,更彰显其独特的“身价”。

翻看这本封面已经陈旧斑驳的册子,可以看到汇编共分为

八个部分,分别从形势与任务、军事、城市政策、农村政策、

群众工作、党的建设、主要经验的介绍和其他等方面收录了部

分中央重要文件、新华社评论文章及部分地方文件。在中国革

命即将胜利、党的工作重心也将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

历史转折时期,这些重要文件为党内同志了解当时时政形势和

党内政策提供了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面对新形势、新工

作,党内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新本领、掌握新知识,迎接“赶考”的各

种挑战。

在不断学习新本领的同时,党中央非常重视对党员干部的

理论教育工作。1948年 12月,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

话时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革命胜利了,更

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尤其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

际,毛泽东更意识到当时党内有许多新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

对许多基本观点不知道,对许多问题不会解释,所以要普遍地宣

传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学习马列主义

必读的十二本著作,即《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也强调:“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翻译了很多书,也都发

了,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

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

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而我们许多高级干部在这个问题上至今

还没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

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

在当时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面对

执政的考验,不断加强政策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

习,是“赶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正如毛泽东在七届二

中全会上向全党、全世界的宣告:“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

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

新世界。”

一本“敲响警钟”的书

1949年 3月 23日上午,吃过早饭后,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准备

起程向北平进发。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机关大院里站满了激动

不已的人。此时,毛泽东却仍安坐在那张半旧的躺椅上看书。在

秘书叶子龙的催促下,毛泽东站起身,不舍地将手中的《甲申三百

年祭》(见图③)交给叶子龙,“这本书你带上吧”。

上车前,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赶考去哟!”周

恩来笑着接过话题:“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

定自信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

考个好成绩!”

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常说:“一个

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

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1948年 5月 27日,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此时虽战事不断,但

生活相对和平。毛泽东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读书学习和思考。他

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要借鉴

历史经验,方能少走弯路、错路。进京前夕,他反复阅读郭沫若

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把共产党走过的道路,同李自

成做了一个比较,竟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面对外侮入侵,国破

山河碎的严峻局势;都是在当局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奋举义

旗;都是吸收农民子弟为主的义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李自成金

戈铁马、疆场血战16年,于1644年进了北京,305年之后,共产党

走过了28年的艰苦历程,率领队伍也要进驻同一座都城。面对

这些相似之处,毛泽东和党中央异常警醒。在七届二中全会

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 《甲申三百年

祭》,要求全党上下学习此书。毛泽东在前言中指出:“我们全

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

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

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这是向全党尤其

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敲响的警钟,也是向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

共产党预警。

一则体现人民情怀的通知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

总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为了做好从农村搬到大城市这

样一项重大转移工作,1949年 2月初,党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转

移委员会。周恩来任总指挥,全权负责进驻北平的行动;任弼时

协助进行统筹安排,杨尚昆具体负责。成员由杨尚昆、曾三以及

中组部、统战部、中央军委的有关领导组成,统一负责撤离和迁移

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在转移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房子的问题。新修与修补的

房子,如果简单移交政府或直接交还房东或地东,将会引起群众

的不满。借用群众的院子,因为不一定归其本人居住,就须由政

府处理。为了完成好房子家具等相关事项的交接工作,3月 27

日,转移委员会和华北解放区四专署及平山建屏县政府人员商议

后,发出《关于转移中处理房子家具规定的通知(转字第二号)》

(见图④)。通知对处理房子家具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房

子问题,要求借用及新建的房子,一律交县政府转村政府,以村为

单位处理。小修的房子交给原房东;新修或大修的房子,除适当

给房东地东一部分和留一部分公用外,应进行调剂,分给无房

或少房的贫苦的农民;墙炕被拆、毛圊猪圈被填的群众,在调

剂房屋时应予以照顾,或用其他用具补偿;家具用具问题,要

求向群众借用的家具用具,必须按数交还,取回原有借据。如有

损坏可以拿自己置的其他家具用具赔偿,但其价值应较原有的家

具用具稍许高一点。并要求在移交房子、处理家具等工作完成

后,工作组再进行探访,务必做到一切问题都解决妥当,取得政府

证明信向转移委员会汇报之后,才能撤离驻村。

即将踏上“赶考”路,党中央在处理房子家具等工作中首先考

虑的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共产党人优秀传统

继承。西柏坡时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一亿六千多万农民分到

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

人永远不变的初心。

一辆进京乘坐的吉普车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见

图⑤),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车子

车身很短,空间局促;没有车门,只有个缺口;雨刷器是手动的,使

用时得用手摇动曲柄刮水。

1949年 3月 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

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风光秀美的西

柏坡村边,一个由 11辆小汽车和 1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整装待

发,毛泽东被安排坐第二辆吉普车。从西柏坡到北平,“赶考”之

路有400余公里。途中,毛泽东问随行人员,现在又是3月份,为

什么老在 3 月份咱们有行动呢?你们记得这几次行动的时间

吗?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大家热闹地说了起来:“1947年 3月 18

号撤离延安”“去年3月 22号,我们由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出发,

向华北前进”……毛泽东听完大家的话,信心十足地说:“今天是

3月 23号,与去年 3月 22号只差一天,我们又向北平前进了。三

年三次大行动都是在3月份。明年3月份应该解放全国了。等全

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车队驶入华北平原,广袤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劳动的群众。见

此情景,毛泽东触动颇深:原来预计从1946年 7月起,大约需要5

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结果仅用了 3年时

间就用“土枪土炮”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坦克”。整个解放战争

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曾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

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

起码的知识。

3月 25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

军总部进驻北平。北平社会各界群众热情地迎接,毛泽东来到他

们中间,高兴地与他们握手,互致问候。见到民主人士,毛泽东感

慨地说:“今天是你们欢迎我们,也是我们欢迎你们,并向你们表

示感谢。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在今后的政府工作和其他工作中,

做出应有的贡献。”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新的一页

已然翻开……

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刘特 南洋 赵春伟 郭凯 刘亚杰

1949年 3月 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西柏坡出发,踏上了进京“赶考”的伟大

艰苦道路。临行前,毛泽东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

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年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

考”70周年,我们从一件件带着历史余温的文物中重温红色往事,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革

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也是为了继续做好新时代“考试”的答卷。

■王红

1949 年 3 月 23 日,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之际,毛

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2013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

时代出考题,人民是考官,我们党是答卷人。“赶考”精

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走向全面执政,这对于长期

从事革命斗争的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个课题实际上是

围绕一个“如何长期执政、执好政”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的历史命题。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检验我们党的初心筑

得牢不牢,延续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

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团

结凝聚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

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之钥。因此,必须时刻提醒每一名党员入党

时的誓言,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认真总结党的纪律建设经验,针对“赶考”前夕面临的

新形势,系统地制定了一系列党的纪律规矩,为我党的纪律建

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

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

律建设。”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时刻不忘考纪,严格执行

党的政治规矩。讲政治规矩首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

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

律的重要基础。这与西柏坡时期纪律规矩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六千万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新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不断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

宗旨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

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

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人民群众是这场考试的‘考官’,造福

人民才是最大的政绩”。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中,中国

共产党必须秉持“赶考”精神中的人民性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的评判标准作为党赶

考的方向。这是我们衡量党员干部政绩观、世界观、价值观、人

生观的唯一标尺。

西柏坡时期,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

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

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同时

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论述。这些思想折射出共产党人

在巨大成就面前戒骄戒躁的忧患意识,也包含着艰苦奋斗的传

统不能丢的丰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

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

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

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新

时代弘扬“赶考”精神,就是要检验“两个务必”的作风硬不

硬。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取得飞速

发展,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

共产党人更要牢记“两个务必”并坚决执行,用过硬的作风,

顽强的意志,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积极应对挑战,做好发展

改革的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总之,“赶考”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考试,是人民对我们党

永不谢幕的考试,“赶考”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⑤⑤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赶考赶考””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