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22
甲甲 香香香香香香香香香 香香香香 香香香香香 1

Transcript of   · Web...

Page 1: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甲、歷史考察與說故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

1

Page 2: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歷史考察與說故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

講座紀錄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於 2018年 4月 21日舉辦「想。創。中國歷史-學與教博覽」,並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就「歷史考察與說故事」進行演講。以下為經整理後的講座內容:引言  我退休接近十一年了,時間過得非常快。這十一年的時光是怎樣度過呢?基本上我也在旅行中度過,因為我最愛的就是旅行。每一次旅行我也有一個主題,而且我會非常留意周邊的事物,希望能學到一點東西。我經常到中國大陸和歐洲旅行,到歐洲更是樂此不疲,每一年我也會到歐洲,也會到法國和意大利,去感受當地的歷史。歷史考察基本上是我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一份工作。如果各位老師也能將歷史考察作為你們生活的一部份,對於你們與學生而言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第一部分:歷史考察(一)歷史考察的好處  歷史考察有甚麼好處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可以釐清一些事實,以及在歷史考察的過程中可以發掘更多新問題。舉一個例子,去年是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六百週年,我跟一些朋友到了威登堡參觀馬丁路德的家鄉,在馬丁路德受洗的教堂裡,我看到一組讓人十分驚訝的雕塑。那裡有一頭豬,以及一群吸吮豬奶和扯著豬尾的人。那些人其實是猶太人,而該教堂是中世紀的建築物,這激發我想起一件事,原來德國人對猶太人的痛恨絕對不只是數百年的事,而是根深柢固的事。後來,我到了柏林的猶太博物館,看到另外幾組相同的雕塑。經考察後,我發現原來在德國國境內這一組雕塑為數甚多,在其他國家卻並不常見。這便反映出德國人非常憎恨猶太人;我又留意到馬丁路德寫過的文章,馬丁路德原來是一名天主教傳教士,所以他早期非常同情猶太人,他認為天主教對猶太人的態度是錯誤的,但到了他的晚期作品,他是痛罵猶太人的。所以,旅行或考察最重要的就是觀察,例如我會從一組雕塑發掘更多問題。當然,自身亦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否則根本不會留意到那一組雕塑有什麼歷史價值。由於歷史往往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發生,所以若然大家能夠到該空間感受,對歷史的發生會有更深的認識。  又舉另一個例子,大家有沒有到過比利時的滑鐵盧(Waterloo)?如果你沒有到過滑鐵盧,即使我如何解釋你都不會明白。但若你到過現場後,便會發現原來該處是一遍平坦的土地,你便自然知道該場戰爭是怎麼打。這種感受是非常重要,我本人是非常享受這一種歷史感,到歷史現場感受當地環境,會令人有一種無名的滿足感;又例如我們去蒙古作研究,去看匈奴、突厥(音:決)、鮮卑。基本上我們(中原政權)每一次與他們對戰也是戰敗,為什麼呢?當你到過當地便會發現蒙古有大量野馬奔跑,蒙古人擁有大量馬匹,而且在蒙古草原上繁殖的馬非常精良,騎馬技術和馬車最早亦是由歐亞大草原上的民族發明。所以到了現場看一遍,便能知道箇中原因。當中的感受會很不一樣。我們能看到當地的環境、氣候、植物,從而有一點啓發,有一點感受。

2

Page 3: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大家也知道黃宇和教授寫的一本書提到孫中山在倫敦被捉進清朝駐英國大使館,他正在考察為何孫中山會被捉進去,所以他試圖依照孫中山的路線,由孫中山住的地方(Gray's Inn)走到康德黎住的地方

3

Page 4: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Portland place),才發現原來會走到筋疲力盡,所花的時間很多,需要有足夠的腳力。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親身感受,印象會非常深刻。在考察時發掘到新的問題,是歷史考察最大的收穫。(二)歷史考察與同儕交流  考察活動最寶貴的地方是同學之間的分享,去年我們帶了一些高中同學到中亞細亞和烏茲別克。我們住在布哈拉的一間小酒店。該酒店旁邊有一座很高的宣禮塔。每天晚上,同學們也會自行分組討論、看日落、看星星,甚或整晚不睡覺等待日出。他們分享日間所觀察到的事物,或分享考試、求學、未來前路等日常生活的事情,這種交流對他們非常好,縱然他們只是認識數天,但感覺上已變成了老朋友。有一班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同學能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分享,機會十分難得。

(三)歷史文化考察主題舉隅本地歷史考察:  香港的歷史考察主題非常豐富,尤其是新界的傳統宗族社會。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些外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會來香港研究中國傳統宗族社會。同學進行本地歷史考察時,不妨試試了解一下新界的宗族如何點燈、如何進行春祭或秋祭等,以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與文化;另外,上環的荷李活道一帶把本港早年華洋社會發展的歷史要點串連在一起,極具歷史價值;東華醫院的大堂金碧輝煌,整個牆壁都掛滿瓷相,很有歷史感;另外,孫中山史蹟徑更新計劃將於本月(2018年 4月)完成,屆時一組結合藝術與科技元素的全新標牌將設置於史蹟徑沿線,令人期待;大館(前身為中央裁判司署、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組成的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亦快將完成,日後公眾可藉參觀大館了解早期香港的歷史;而位於必列者士街的新聞博覧館亦快將於本年 12月開幕1。所以,香港其實有很多值得考察和參觀的地方。

國史考察:  別人會問:「你已經去過很多次北京了,還有甚麼好去處?」有朋友在北京住了很長的時間,我對他說你儘管跟我去走走,結果,有很多地方他都未曾到過。雖然段祺瑞的故居於早年被拆毀,十分可惜,但北京仍然有很多北洋政府時期的歷史遺址,並保存了不少該年代的建築物,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該段時期的歷史。說到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樣很有趣的事物,就是有關北京的街道名稱,大家必然會認為北京有「毛澤東大道」或「鄧小平大道」等,但原來全中國唯一沒有「解放路」和「中山路」的地方,就是北京。北京有數條街道使用了人名命名,大家可以自行探索,但這些人名我保證你們不會認識,除非是對抗戰歷史或對盧溝橋事件非常熟悉的人;另外,你亦會發現北京是全中國街道名稱最傳統、最古舊的地方,新的街道仍然是以王府井、西單、登莱胡同、東廠胡同等等命名,十分有趣。世界史專題:  現在經常說一帶一路,我自己也會用一帶一路作為幌子,再帶其他人走走這些地方。其實中亞細亞是非常值得考察的,當然需要的時間最少也要一個星期。現時香港有直航航班到阿拉木圖,到達阿拉木圖可以飛往任何一個中亞國家,遊歷絲綢之路,實在非常方便。1 孫中山史蹟徑更新計劃於 2018年 4月 26日正式完成,大館已於 2018年 5月 29日開幕,而新聞博覧會亦已於 2018年 12月5日開幕。

4

Page 5: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5

Page 6: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第二部分: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的香山——人才薈萃之地研究香山的原因  我剛剛帶了一眾老師考察香山,香山即現今的中山和珠海。孫中山逝世後,香山便命名為中山,1953年,內地把中山的南邊定為珠海,成為兩個地區,所以用香山的名稱可以涵蓋這兩個地方。其實這兩個地方有甚麼特别呢?我初期亦不太察覺,但去過很多遍後,發現不同種類的人(例如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推行者、革命家、橫跨晚清至民國的政治家、買辦、僑商和其他專業人士等)都是集中於珠江口的西岸地區活動。翠亨村以南地區(包括唐家灣、三鄉、南屏、東岸、外沙等地)只是香山一隅之地,出現的人才卻是非常多,如唐紹儀、唐廷樞、唐國安、徐潤、黃勝、黃寬、莫仕揚、蔡興、容閎(音:宏)、韋玉、陳芳、鄭觀應等。

6

Page 7: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先由唐家灣說起,唐紹儀、唐廷樞、唐國安等都是來自唐家村,旁邊的東岸村有黄勝和黄寬,會同村有莫仕揚,外沙村有蔡興。外沙村左邊是三鄉,三鄉雍陌村有鄭觀應,南屏有容閎和韋玉,梅溪村有陳芳,北嶺村則有徐潤。順道一提,三鄉鄭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這個家族有很多人去了日本。而在日本神戶和橫濱的部份華僑都是姓鄭,他們就是來自中山的。  在十九世紀,大概二十年代開始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一百年之間,一眾人才在短時間內迅速出現,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這引起我對研究香山的興趣。

(一)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推行者容閎(1828-1912):  容閎出身於清貧家庭,幼年時就讀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該學校是專門收容窮人學習外文的地方。其後學校由澳門搬至香港。當時學校校長帶了三個學生,分別是容閎、黄勝及黄寬到美國留學,他們成為第一批在耶魯畢業的學生。而容閎的主要貢獻在於促成清朝留學幼童的計劃。至於現時有甚麼與容閎有關的遺跡呢?我們去珠海參觀過容閎的故居,雖然現在只剩下一堵牆壁,卻是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另外,甄賢學校是由容閎捐款開辦的學校,校內安放了一個容閎像,以及一張非常簡單的圖片和文字介紹。珠海市政府現正籌辦興建容閎紀念館和中國留學生博物館,預計在 2019年底便會開幕。唐廷樞(1832-1892):  唐廷樞亦是馬禮遜紀念學校的學生,在《中國叢報》2中會看到唐廷樞等人用英文所寫的功課,大家可以評估他們的英語水平,這是非常有趣的。作為一位買辦,他的英語水平當然可以。在該年代,他整個家族也是當買辦的,他是怡和洋行的買辦,後期則被清廷看中,在洋務運動負責官督商辦的項目,經營開平礦務局及輪船招商局等。徐潤(1838-1911):  徐潤是寶順洋行的買辦,寶順洋行在 1865年便已經倒閉,其後徐潤受政府委任,負責經營洋務企業。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保險公司、機器印刷廠,他在晚年的時候捐贈和印刷了很多書籍。徐潤在珠海給自己建了個宅院,名為「愚園」。

鄭觀應(1842-1922):  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也是來自買辦世家。在該年代,第一批到上海或天津的買辦很多也來自中山。若大家到訪天津廣東會館,會看見館內有一座碑,碑上刻有很多名稱,當中有不少是中山人。鄭觀應在澳門的鄭家大屋,非常值得參觀,而他在三鄉的房屋卻十分細小,只是一間家塾。(二)革命家孫中山(1866-1925):2 《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為西方傳教士於 1832年創辦的一份英文期刊,主要介紹中國社會、文化、地理、貿易等知識。《中國叢報》於 1951年停刊。

7

Page 8: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孫中山的事蹟大家都耳熟能詳,翠亨村就是他的故鄉。1923年 2月 20日他回到香港大學大學堂公開演講時指出他的革命思想來自香港,並把香港與其故鄉香山作出比較,指出兩地情形迥異。

8

Page 9: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陸皓東(1867-1895):  陸皓東也是香山人,在 1895年第一次乙未起義慷慨就義。其實當時除了陸皓東外,左斗山等人亦被清政府拘捕,但因為左斗山等人是基督徒,受美國基督教教會保護,在教會的斡旋下最終被判無罪釋放。反之,陸浩東被捕後第一件事就是表明自己是革命黨員,因此無法脫罪,成為第一個為革命犧牲的人。(三)橫跨晚清至民國的政治家唐紹儀(1862-1938):  唐紹儀是留美幼童,他幼年入讀中央書院,隨後當官。唐紹儀曾跟隨袁世凱到朝鮮當官,也當過海關等。到了「南北議和」的時候,他就是北方的代表,伍廷芳是南方代表,所以他們二人可以用廣東話溝通。唐紹儀亦當過中山縣和模範縣的縣長,大家在唐家灣考察時可以特別留意這一段的歷史。唐紹儀在珠海有一座私人別墅名為「望慈山房」,由於這個地方能夠看見其母親的墳墓,因而得名。另外還有「共樂園」,這本來是他的私家花園,但後來對外開放。花園入口的牌坊對聯是汪兆銘(汪精衛)的題字,值得一看。唐紹儀曾在這裡招呼過梅蘭芳等名人。而他的墳墓則在香港,當初我們發現他的墳墓時大吃一驚,為甚麼唐紹儀在上海被軍統用斧頭砍死後會安葬在香港呢?這留待大家自行探索。他的墓碑寫著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大家可以前往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憑弔一番。(四)溝通中西的橋樑——買辦莫仕揚(1820-1879):  莫仕揚家庭的故里「會同村」保存得相當好,不論莫氏大宗祠以至整條村落也營辦得有聲有色,是真真正正具有欣賞價值的地方。莫仕揚的家人堅持聲稱他們三代也是太古洋行買辦,但從我少量的研究發現,只有他的兒子和孫子才當過太古洋行的買辦。他曾經當過兩次東華總理,第一次他聲稱自己是央喝洋行的買辦,第二次他的身份則為一間南北行的負責人。

韋玉(1849-1921):  我估計只有香港人才認識韋玉。他的父親韋光小時候行乞,後來被傳教士供養成人,在傳教士的照顧下入讀馬禮遜紀念學校學習英文,其後成為有利銀行的買辦。而其子韋玉就是富二代,他有機會在蘇格蘭大來學院(Dollar Academy)讀書,畢業後更繼任其父買辦一職。但韋玉晚年投資失利,結果在他死後,遺體擺放在東華義莊十年,子女竟然沒有金錢贖回父親的遺體,令人驚訝。最後由時任立法會非官守議員曹善允寫信給東華董事局,指「乃念韋玉曾當過東華的主席免去他的租金」,他的家人才得領回他的遺體,並僅葬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某個角落,墳墓上只寫上「韋玉之墓」,連他生前當過爵士等資料也沒有提到,令人唏噓。大家有時間不妨多到墳場走走,這個是我近年來最大的樂趣。有人問到我為何如此喜歡到墳場,這是很難解釋。其實當你認識的歷史人物越多,走到墳場就像看見一班老朋友,這種親切感是無法言喻的。其實韋玉的墳墓是由一位歷史愛好者,一位比我更熱愛歷史的女社工發現的,她每逢假期就會四出發掘,現時有不少朋友也找到很多歷史人物的墳墓。經考證年份和墓上兩個兒子的姓名,證實是韋玉的兒子,所以可斷定這是買辦韋玉的墳墓,也見證韋玉家族驚人的沒落速度。

9

Page 10: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五) 僑商陳芳(1825-1906):  陳芳曾跟隨叔父到夏威夷經商,其後在該地經營甘蔗種植和製糖業。1857年,陳芳迎娶了夏威夷國王之妹為妻,成為夏威夷王國的貴族。1881年,陳芳被清廷任命為中國駐夏威夷第一任領事。其在梅溪村的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具觀賞價值。馬應彪(1864-1944):  馬應彪是先施公司的創辦人,與永安的創辦人郭樂和郭泉一樣,也是澳洲華僑。早年在悉尼開設了一家小店,隨著業務擴展,開始在斐濟種植香蕉並運往澳洲販賣,很快成為悉尼著名的華僑商人。在1900年,於香港創辦先施百貨公司,隨後擴展至廣州、上海等地。在中山市南區沙涌村有一個馬公紀念堂,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

郭樂(1874-1956)和郭泉(1875-1966):  郭樂和郭泉是永安百貨的創辦人,他們早年在悉尼做勞工,後與馬應彪合營果欄生意。1907年,在香港創辦永安百貨公司,之後更在上海開設百貨公司及投資紡織業。他們的家鄉距離先施馬氏的家鄉非常接近,徒步也能到達。另外更有趣的是永安郭氏家鄉再步行不久就是新鴻基郭氏的家鄉,所以該處的風水確實值得研究,為何人才會如此集中呢?

(六)各類專業人士:  另外還有各類專業人士。東岸的代表人物有黄寬和黃勝,我們通常會提及中國第一位西醫黄寬,以及香港第二位華人立法局議員黃勝。黃勝在洋務運動期間寫過《火器說略》,向朝廷介紹如何使用火炮;唐國安則是清華大學第一位校長;蘇曼殊是著名詩人、作家和翻譯家;蕭友梅是上海音樂學會的創辦人;另外還有為人熟悉的粵劇劇作家唐滌(音:滴)生,相信不用多為大家介紹了。考察總結  除了唐滌生是二十世紀出生外,其他人都是十九世紀出生。他們的出生年份非常集中。為甚麼在這個歷史時期的香山突然會出現如此多人才?而且就只有這一個時期而已,過了這個時期便沒有,之前亦沒有。另外,這些人與香港的關係亦十分微妙,例如莫仕揚等人就是在香港做生意「發跡」,而黄勝、黄寬、容閎、唐廷樞、孫中山均在香港讀書。這一眾人之中有一部份是基督教徒,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和近代中國的關係。若把同時期在這個地方出現的名人跟在順德、南海、東莞的名人作比較,便會發現這一眾人的特別之處,真是非常有趣。

10

Page 11: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第三部分:從與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比較看黃花崗烈士陵園營建的政治意涵(一)研究背景  相信不少人也參觀過黄花崗烈士陵園,若大家有機會到武漢考察辛亥革命的歷史,到過武昌起義有關人士的墓碑,再跟黄花崗烈士陵園作一比較,心目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疑問:真正推翻滿清的是武昌起義,在武昌起義中,單單一場陽夏之戰3便死了大概四千人,而談到黄花崗七十二烈士,即使不是七十二人而是一百人,也難與四千人作比較,但為甚麼黃花崗烈士陵園的規模遠遠超越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呢?這個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探討。

(二) 黄花崗起義的重要性  黄花崗起義有甚麼特別呢?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然而,亦同時付上沉重的代價,有很多精英不幸去世。經過此役後,革命黨受到重創,黨內非常悲觀。黄花崗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就去了美國,某日在丹佛從報章中才得知武昌起義成功。所以,武昌起義不是由孫中山領導,是由當地的革命團體例如共進會、日知會、文學社等發起,雖然這些革命團體最終亦與同盟會有聯繫,但是武昌起義與孫中山一點關係也沒有。孫中山先生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以及同盟會是革命領導,所以有意識地不斷將黃花崗烈士陵園修葺得非常壯麗。  孫中山當上大總統後希望把黄花崗起義的地位提升至與武昌起義同等級,從他經營黄花崗烈士陵園的過程,可見一斑,例如 1912年廣州軍政府撥款 10萬元在原墓地建烈士陵園,孫中山親自栽植青松。同年 5月 15日他剛剛卸任大總統就回到廣東主持黄花崗起義一週年紀念活動。黄花崗起義是 4月 27日發生的,也就是舊曆 3月 29日。他 5月 15日就回來公祭,寫到「三日血戰,虜膽為攜……不有先奪,曷(音:喝)示來滋。春雲一聲,萬匯繁滋。越有五月,武漢師舉。」他有意把黄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串連一起,亦即代表因為有黄花崗起義才有武昌起義。  孫中山曾三度在廣東建立政權,第一次是 1917年,他到廣州後第一件事就是經營黄花崗烈士陵園,由滇軍師長方聲濤(烈士方聲洞弟)募款修建墳墓,朱執信與鄒魯徵集三.二九起義史實。而廣州國會參議院議長林森發起向海外募捐的行動,增建墓亭、紀功坊、音樂台、黃花亭、正門。  1920年,孫中山第二次在廣東建立政權。孫中山在陵園石坊上寫了「浩氣長存」四字,並且為鄒魯的《黄花崗烈士事略》寫了一個序,他在序中提到「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音:嬉),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接著是「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音: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音:確),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他指黄花崗起義掀起了革命的高潮,所以幾個月後便有武昌起義。他亦提到「斯役之價3 辛亥革命後,革命軍為阻止清政府南下,在漢陽和漢口這兩大城市展開四十一天的戰鬥。「陽」:漢陽;「夏」:漢口古稱夏口。因此得名「陽夏之戰」。

11

Page 12: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值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壽」疑為「儔」)。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提升黄花崗起義的歷史地位,與武昌起義看齊。

12

Page 13: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1924年,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廣東建立政權,他派人到陵園致祭,當中他的祭文提到「回此陽九,處穴銜力,仇牧隕首,殺氣連雲,元精貫曰,武昌繼之,遂夷清室」並同時出示保護黃花崗墓園的報告,嚴格限制有功陣亡將士附葬黃花崗的資格,下葬者須得孫中山特准。意即除了七十二烈士外,也有很多不同人葬於該處。大家若有機會到訪,不妨金睛火眼的看清楚還有甚麼人,以及思考一下為何他們會葬在這個地方,這一點非常有趣。若到過黄花崗烈士陵園,便知道這個氣勢和武昌起義是不能比較。我覺得黄花崗是中國最好的陵園,其規劃等各方面也非常好。

(三)黄花崗烈士潘達微(1881-1929):  潘達微廣東番禺人,父親為廣州九大善堂廣仁善堂的創辦人之一。1906年參加同盟會,潘達微為人謙遜慈和,以俠義見稱,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敬重。其後於 1911年的廣州起義中,協助收撿七十二具烈士遺體,並親自安排安葬事宜。民國成立成後,潘達微不願任官,只從事社會教育和福利工作,以及繪畫、美術出版事業。1929年於香港病逝,後遷葬廣州黃花崗。鄧仲元(1886-1922):  除了七十二墓之外,另外有一個非常宏大的墓園,名為「鄧仲元先生墓道」。傳聞他被陳炯明殺死,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和陳炯明不和,所以陳炯明殺的人就是孫中山的朋友,這是簡化的說法。鄧仲元是由孫中山賜葬黄花崗的,並受追封為上將。他的墳墓非常厲害,有正式的墓門、墓道、墓碑,而墓碑更是孫中山親自題字。墓前有一個非常巨大的銅像,這個銅像最初據說不是擺放在黄花崗,而是擺放在大沙頭廣九車站,也就是他被刺殺的地方。楊仙逸(1891-1923):  出生於美國夏威夷,祖籍為廣東香山縣。1910年加入同盟會,雖然建成了黄埔軍校,但孫中山一直為未能成立一支空軍而耿耿於懷。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任楊仙逸為航空局局長,接著他在廣東創辦飛機製造廠,並製造出第一架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及製造的飛機「樂士文-1號」。楊仙逸後因檢查水雷時意外殉難,死後追贈陸軍中將,1981年獲宋慶齡同意,遷葬黄花崗。葉少毅(1895-1919):  葉少毅廣東台山縣人,為援閩粵軍飛行員。1915年於美洲飛行學校受訓,1917年畢業後回國。葉少毅為援閩粵軍第一批飛行員,後在漳州執行偵察任務時,因遇上暴雨墜機犧牲,成為空軍捐軀第一人,並安葬於黄花崗。馮如(1884-1912):  馮如出生於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家庭,後由舅舅帶他到美國謀生,攻讀機器製造專業。1911年回國發展航空事業。1912年在廣州燕塘進行飛行表演時,意外墜機,傷重身亡。孫中山下令褒揚馮如對中國飛行的貢獻,將獲賜其遺體葬於黃花崗。金國治(1883-1917):

13

Page 14: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金國治湖南人,早年畢業於江南武備學校,辛亥年間赴粵投身革命事業,並駐守潮州、汕頭一帶。「二次革命」失敗後,金國治聯合當地民軍,繼續對抗袁世凱的勢力。1917年被任潮梅軍前敵司令,最終被桂系軍閥誘殺,葬於興寧城外。1920年,經孫中山特許,遷葬黃花崗。

14

Page 15: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韋德(1900-1925):  韋德廣東香山縣人,早年畢業於香港皇仁書院,後因家道中落,於船上當侍應生。他與幾位船員負責探聽陳炯明叛軍動向的情報工作。後來得知陳炯明親信洪兆麟赴上海與孫傳芳斡旋,以圖對革命進行反撲。韋德便在船上刺殺了洪兆麟,然後舉槍自殺,死後由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等營葬於黃花崗。梁國一(1892-1923):  梁國一海南文昌人,在討伐陳炯明戰役中陣亡,死後追贈為陸軍少將。墓誌銘由其兄所撰,當中提及「孫大帥嘉其忠勇,為國犧牲,賜葬於黄花崗之原」。王昌(1885-1918):  王昌廣東香山縣人,早年在香港工作,後來參加革命組織。1918年王昌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Victoria)刺殺了湯化龍後,然後自殺。孫中山得知後,派出兩名專員赴加拿大將靈柩運回廣州,其後以黨禮安葬於黄花崗。湯化龍是武昌起義時湖北諮議局的議長。為何他殺了湯化龍但又可以賜葬黄花崗?我對此感到有點疑惑。  由此可見,葬於黄花崗內的人,除了是七十二烈士以外,也有一些是反對陳炯明的人、有一些是空軍、亦有反軍閥的人。黄花崗為甚麼會經營得如此宏偉呢?其實孫中山是藉此提升黄花崗的歷史地位。孫中山只參與了黄花崗起義,沒有參與武昌起義。故此,若然黄花崗和武昌起義有同等地位,孫中山的地位亦會上升,而同盟會的地位也會相應提升。

香港革命烈士:  葬在香港的革命烈士也不少,例如楊衢(音:渠)雲、鄭士良等都是葬在香港。由於楊派和孫派不和,所以楊衢雲死後不得運回內地下葬,最終葬於香港。鄭士良其實與孫中山是同路人,可是他死後亦不得葬於廣州,最終長眠香港。但正因如此,他們在香港的墳墓沒有受人騷擾,可說是因禍得福。總結  我們考察的時候就是要觀察,黄花崗烈士陵園你必定走過很多遍,但是到訪黄花崗時有沒有想過它為何建得如此宏偉呢?有沒有留意除了七十二烈士外還有甚麼人葬在黄花崗呢?那些是甚麼人呢?為甚麼他們可以葬在黄花崗呢?若有觀察力,就會發掘到更多問題,並會繼續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便可以進行具意思和趣味的歷史探索,多謝。

15

Page 16: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乙、廣州歷史散步舉隅資深中國歷史科教師

梁餘生老師

16

Page 17: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廣州歷史散步舉隅資深中國歷史科教師梁餘生老師

引言  在街道作歷史漫步,是一種感性的考察。古人說:「逝者不可追」;過去的時光固然一去不返,但我們卻還可借踏足歷史現場,憑藉古舊樓房、片磚片瓦,甚至是街道名稱,或者只是一種似有若無的塵封氣息等,從而重現昔日情景,與逝去的人和事有所感通。這就是一種歷史感,深度的歷史感可形成一種人文關懷,這種關懷能產生一脈相承的民胞物與、休戚與共的善美品格,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知、情、意三步驟的昇華境界。當然,在街道漫步考察,老師的精心講論和引導,不可或缺,否則在欠缺說明下,就漫無目的了。  歷史散步的最大好處是時間彈性,若只瀏覽外觀,不進入歷史建築,則早午晚均可,不須預約。考察時間可長可短,幾十分鐘、一兩小時、或依依不捨留個半天亦可。又可遷就體力、調節進程,可快可慢,可加可減。自由自在的漫步,能帶動不受拘束的觀察、遐想、發問、分享,也許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學習效果。  以下是一些我曾走過具主題性的路線,可窺探到廣州這上二千年的歷史名城,是個多元化的城市,集海上絲路重鎮、中外宗教傳播起點、嶺南文化匯萃、近現代革命發源地、現代化及南風窗所在等等於一身。

主題 考察範圍明清外貿區 十三行相關街巷現代化步伐 沿江西路看建築崎嶇共和路 先烈路烈士墓群富商住宅群 西關共融建築群黃花崗之役 小東營起義路線教育的蛻變 越秀區新舊學堂多元化宗教 越秀區中外古剎

  我們可在舊城區中的荔灣區、越秀區的街道漫步考察上述「明清外貿區」、「現代化步伐」、「崎嶇共和路」三個主題。三條路線路程不長,當中兩線只循一條街道便可信步盡覽,而且大致上都是由西而東,容易辨識,故推薦並舉隅如下:

17

Page 18: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舉隅一:「明清外貿區」(十三行相關街巷)

十三行一帶街道圖可考察街道:十三行路、興隆北路、同安街、十三行橫、故衣街、承遠坊、豆欄上街(外國地圖稱Hog Lane-豬巷)、寶順大街、怡和街、懷遠驛、懷遠橫、懷遠北、懷遠北橫。路線:宜先參觀位於廣州文化公園內的「廣州十三行展示館」,然後出公園南門,由西而東考察十三行路、興隆北路、同安街、十三行橫、故衣街、承遠坊、豆欄上街等,再橫過人民南路,訪寶順大街、怡和街。之後沿舊路回程,至興隆北路轉往北上,可抵懷遠驛、懷遠橫、懷遠北、懷遠北橫等明代市舶機構所在。  十三行有關的街道是十三行的活化石,這裏面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例如怡和大街,是怡和行故址;寶順大街是天寶行、同順行故址;豆欄上街是豐泰行故址;同興路是寶順行故址;靖遠北路西側是中和行故址,南面為萬和行故址,北面為十三行會館;德興北街西側是丹麥館故址。另外附近亦有依買賣貨物或製作工藝命名的街名,如荳欄街、故衣街、槳欄路、打石街等,一直沿用至今。各街道不乏民初小洋房,融會中西特色,亦堪觀賞。  清代十三行區域的街道往北走不遠,就是明代市舶機構的懷遠驛。明代對外貿易的形式是朝貢貿易,即是外國商人以朝貢為名,到有市舶司的城市如廣州等進行貿易。明朝政府在廣州專門建驛館供外國貢使和商人居住和貿易,稱為「懷遠驛」,有房間達 120間之多,位置在今十八甫一帶,現仍有「懷遠驛」、「懷遠橫」、「懷遠北」、「懷遠北橫」等街道可印證這六百多年前的貿易史。

18

Page 19: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十三行路街牌十三行路旁雕塑,反映昔日中外貿易

怡和街街牌怡和街街景

寶順大街街牌寶順大街街景

19

Page 20: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豆欄上街街牌 懷遠驛街牌

20

Page 21: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舉隅二:現代化步伐(沿江西路看建築)

沿江西路、沿江中路街道圖(街道呈東西走向,由圖中左方伸延向右方)  清中葉以後,中國屢為西方列強所敗,朝野被迫進行現代化建設;至清末及民國時期,仿西方的新機構、企業陸續出現,有郵政局代替昔日巡城馬4、百貨大樓取代雜貨店、大酒店取代客棧、銀行取代錢莊、西醫院替補賣藥郎中等等。隨著沿江西路、沿江中路考察廣州舊海關、舊大清郵局、南方大廈、孫中山紀念醫院、愛群大酒店、中央銀行故址等,可啓發學生思考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玆將各景點簡介如下:廣州舊海關:  又稱粵海關舊址,位於沿江西路 29 號,俗稱大鐘樓,1914年奠基,1916年落成,是中國首批新式海關之一。大門拱券上有「粵海關」三字,英文依拉丁文傳統以V代U寫成 “CVSTOM HOVSE”,建築物仿照歐洲新古典主義設計,宏偉而具特色,可見民國初年的風尚。現粵海關已遷往天河區,此舊址改為「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逢週三對公眾開放,免費入場,其他時間則須團體預約。舊大清郵局:  位於沿江西路 43 號,現為「廣州郵政博覽館」,是一個集展覽、收藏和銷售的綜合性博覽館。它始建於光緒 23年(1897年),名為大清郵局,後毀於火災,1942年重建,名為廣東郵務管理局。大樓呈梯形,為古典歐陸建築風格,現開放展示中國郵政通訊發展歷史。南方大廈:  位於沿江西路 49 號,建於 1918年,原為澳洲香山籍華僑蔡興、蔡昌兄弟建立的「城外大新公司」,這是南方大廈的原名,公司前加「城外」二字是有別於 1914年在城內的惠愛路與雙門底(今北京路)所開辦的「大新公司」。大廈高 50 米 12層,是廣州首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向高層建築,是直至 1937年廣州最高的建築物和地標。公司於 1938年抗日戰爭中被焚毀,1954年仿原結構重建,1973年改名為南方大廈。4 指定期在廣州及附近鄉鎮之間穿梭往來,負責托帶書信、包裹甚至銀票等物的男子。

21

Page 22: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22

Page 23: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愛群大酒店:  位於沿江西路 113 號,由同盟會成員旅美華僑陳卓平於 1937年斥資 400萬港元建成。酒店樓高 64米 15層,是 1937-1967年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的地標。它在 1931年開始設計,歷時 6年落成。酒店由中國建築師陳榮枝、李炳恆設計,採中西合璧手法,以紐約摩天大廈伍爾沃期大廈(Woolworth Building)為藍本,兼具哥德式復興風格及嶺南騎樓特色。國共內戰期間,不少國民黨政要均曾長期寓居於此。孫中山紀念醫院:  位於沿江西路 107 號,原為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於 1835年創辦的博濟醫院(Canton Hospital)所在,是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1886年孫中山曾在此學醫和從事革命活動。博濟醫院原是1834年設在新荳欄的「眼科醫局」,由行商伍秉鑑捐 10萬兩開辦,可容 200人候診。翌年遷至現址。中央銀行舊址:  位於沿江中路 193 號,建於 1924年,現為廣州人民銀行分行。中央銀行原為「聯俄容共」政策的產物:1924年蘇俄、國民黨、共產黨三方合作,蘇俄除派政治、軍事專家協助國民黨外,還有資金的援助,包括 270萬元(合 300萬盧布)建黃埔軍校及 1000萬元(合 1110萬盧布)成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除辦理一般銀行業務外,也是發鈔銀行,以及發行支持北伐戰爭的軍用券,對國民革命軍平定兩廣與北伐成功,影響不少。天字碼頭:  位於沿江中路 200 號,約建於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原是迎送官員用的,所以附近有「接官亭」(北京南路一條橫巷,在碼頭東北方數十米)。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禁煙便在此上岸,1895年廣州之役失敗後孫中山在此逃往香港;碼頭外牆亦有相關的浮雕記錄此事。天字碼頭見證了近三百年許多歷史片段,值得在此駐足沉思。並強烈推薦在此坐「水巴」(即渡輪,廣州人稱水上巴士)往大元帥府碼頭(票價下層 2元、上層 5元),從珠江江面上再細看上述的歷史建築物,定必有更深體會。

23

Page 24: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粵海關舊址 舊大清郵局

南方大廈 孫中山紀念醫院

愛群大酒店中央銀行舊址

24

Page 25: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舉隅三:崎嶇共和路(先烈路烈士墓群)

圖中先烈路分南路、中路、東路(呈西南往東北走向)  1911年辛亥革命不僅推翻滿清,並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帝制,這是中國歷史上頭等的大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這樁歷史大事匯聚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的血淚。廣州開風氣之先,既是革命發祥地,又曾是國民政府所在,在反清、反軍閥的創建共和路上,艱苦奮鬥、殺身成仁的烈士甚多。在我們的教科書裡,對此往往輕輕略過,只當作是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蔣介石等寥寥數人的政治事業。盼學生透過考察先烈路的歷史景點,可在歷史補闕上有所得益,並產生像執信中學5校歌的情懷:「我們前進在先烈路上」,頂天立地、繼往開來。  先烈路可考察的景點包括紅花崗四烈士墓、興中會墳場、黃花崗七十二烈墓、華僑五烈士墓、張民達墓、朱執信墓等。玆簡介如下:紅花崗四烈士墓:  位於先烈南路最南端,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正門內東側。1918年建塋,葬有溫生才、陳敬岳、林冠慈、鍾明光四位革命先烈。溫生才(1870-1911)暗殺廣州將軍孚琦,成功後被捕成仁;陳敬岳(1867-1911)與林冠慈策劃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失敗被殺;林冠慈(1883-1911)在進行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時,激戰中中彈身亡;鍾明光(1881-1915)刺殺廣東軍閥龍濟光失敗被殺。值得注意的是,清末革命行動大體分為集體起義和個別暗殺滿清重臣兩方面,本港教科書往往只集中敘述起義事件,鮮有提及暗殺活動。其實武昌之役爆發後,各省大吏紛紛傾向獨立甚或反清,與受暗殺風潮所威嚇極有關係。5 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執信南路,是孫中山於 1921年為紀念革命家朱執信而創辦的學校,校內有朱執信墓。

25

Page 26: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興中會墳場:  位於先烈南路 25 號。1923年由孫中山、鍾榮光、陳少白等倡建。墳場內葬有興中會早期重要志士如鄧蔭南、黃隆生、宋居仁、宋紹殷、宋少東、甄壁、甄吉庭、黃璧華、黃桂月、林海山、林永倫、潘嘉等,當中多為華僑。各墓大小不一,當中鄧蔭南(1846-1923)被追封上將,規格最高。此外,黃隆生(1870-1939)設計中山裝,又為國民黨理財,任中央銀行副行長、行長等,也是元老級革命黨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位於先烈中路 96 號。除黃花崗之役殉難的 86位烈士外,還附葬若干重要的革命先烈,如建國前的有史堅如(1879-1900),民初時期則有「航空救國」者,包括:馮如(1884-1912),被尊稱「中國萊特」、「中國始創飛行大家」,追封陸軍少將;葉少毅(1895-1919),被尊稱「援閩粵軍飛行家」;楊仙逸(1891-1923),曾任大元帥府航空局局長、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追封陸軍中將)。另外,亦有對抗軍閥者,例如:金國治(1883-1917),參與護法之役殉難、王昌(1885-1918),暗殺軍閥湯化龍後殉難;鄧仲元(1886-1922),曾任粵軍總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培養了極多北伐及抗日名將,死後追贈陸軍上將;梁國一(1892-1923),追封陸軍少將;雷蔭棠(1877-1924)曾任討賊軍軍法處處長等。華僑五烈士墓:  位於先烈中路 120 號動物公園旁,墓塋建於 1924年。1922年陳炯明叛變,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華僑中的革命黨人鄧伯耀、鄭行果、范運焜、譚振雄、謝八堯等於是年 7月謀暗殺陳炯明,不果就義,當時革命黨人秘密草草安葬。直至 1924年陳炯明被逐,五位烈士遷墓於先烈路,並由孫中山手書「五烈士之墓」,胡漢民撰墓誌銘。張民達墓:  座落先烈中路 120 號動物公園西側。張民達(1885-1925)原籍梅縣,馬來西亞華僑,任同盟會南洋地區總幹事,後返國參加中華革命黨,投身護法運動及反軍閥戰爭,任粵軍第二軍師長。平定兩廣、兩次東征及北伐,戰績彪炳。後撞船死於潮州,追封陸軍上將。朱執信墓:  座落先烈東路 127 號。朱執信(1885-1920)廣州人,原籍浙江杭州。留日時加入同盟會,任《民報》主筆,是孫中山文膽。後返國參加多次革命起義。反袁時,任中華革命軍廣東司令長官。1919年在上海協助孫中山寫《建國方略》6,創辦《民國日報》、《建設雜誌》等。1920年在虎門調停粵軍、桂軍衝突時,為亂槍擊斃。孫中山聞訊痛悼:「執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後國民黨建執信中學紀念之。自朱執信、鄧鏗等早逝後,孫中山惟有倚重蔣介石。本港教科書對此民初國民黨舉足輕重政要,幾無提及。

6 《建國方略》包含了孫中山所撰寫的《孫文學說》、《民權初步》與《實業計畫》三本著作。26

Page 27: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興中會墳場興中會墳場內鄧蔭南墓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華僑五烈士墓

張民達墓前塑像朱執信墓

27

Page 28:   · Web view大家都知道孫中山領導的起義有十次,而黄花崗之役則是第十次。黄花崗起義,簡單來說,就是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他原本的部署是分十路攻打廣州,但最後好像只剩下兩路,可謂精銳盡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出動最多精英的一次起義。

總結  廣州是一本大書,翻到任何一頁,都可回眸時光隧道那邊的盡頭處,尋找那些業已像流水般逝去的塵封歲月,從今昔境界的落差中驚愕和慨歎時空的巨變,令人悽然,恨不能與古人同;或為之欣然,或為之寬慰,以目睹進步之故。  古舊樓房,或小小街牌,一磚一瓦,都可傳情,引發聯想、振奮心志,這是否是研史者都具有的人文關懷?  知道許多老師在本文集有極好考察示例,珠玉在前,既敬且畏。此處野人獻曝,提供街道或小區考察例子,僅聊備一格。亦盼望學生透過街道考察,養成仔細觀察和深刻思考周邊事物的習慣。  歷史文化在身邊,細心觀察思考,俯拾皆是。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