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深度观察...

1
一个贫困户干活有多拼? 这是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贫困户 郭玉发的普通一天:凌晨 4 点半就起床喂牛喂驴, 吃过早饭,天一亮就出门把牛、驴放到河滩地,自 己去收割玉米,午饭后接着收割,天黑后才牵着牛 儿驴儿回家,晚饭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饲料。 日复一日的终年劳作,让 57 岁的郭玉发身 材精瘦、脸色黝黑。因为家里穷,他 42 岁才结 婚。妻子李三女接连两场大病,欠下了 20 万元 的债务。郭玉发本以为贫困就会这样伴他 一生。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再苦干,日子也没 指望。”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郭玉发的人生轨迹: 短短几年,他从贫困户一跃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 带头人。 郭玉发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记者打开 他家的贫困户资料袋,听他算算帮扶账,讲讲账 本背后的脱贫故事。 健康扶贫减负担 住院报销 90%,吃药一年补贴 4000 元,医药费支出减了一多半, 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打开郭玉发家的扶贫手册第一页,致贫原因 很清楚—因病。 2012 2 月,李三女突发脑梗,在兴和县蒙 中医院住院治疗了 42 天, 6 万多元的花费,把攒 7 年准备盖新房的积蓄全部掏空。 祸不单行。同年 10 月,李三女又因心脏病 住进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总共花费 23 万多 元。郭玉发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最后的 6 万多 元,是村里人你五百我一千凑出来的。在医院 陪床的日子里,为了省钱,郭玉发每天只吃一 顿饭。 接连两场大病,让郭玉发家深陷贫困。“真是 病不起啊!我出院回来,家里连买包盐的钱都拿 不出来了。”回想当时,李三女的眼角泛起了 泪花。 手术后,李三女每年还需要住两次院,治疗 脑梗后遗症,平时还要长期吃药,新农合报销后, 一年还要支出一万三四千元。 尽管郭玉发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 除了给妻子看病吃药,所剩无几,这让他看不到 生活的希望:“这个无底洞,啥时能填平啊?” 2015 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 贫攻坚的冲锋号,郭玉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 困户。 但郭玉发还是消沉在生活的无望里:帮扶干 部来动员他改造危房,被他直接给怼了回去:有 地方住就行了,盖房子还得自己掏钱,我拿什么 给老婆看病? 健康扶贫政策让郭玉发有了盼头。 2016 李三女住院治疗脑梗后遗症,以往一次自己要掏 4000 多元,这次只掏了 800 多元。 “敢情这精准扶贫政策管大用啊!”郭玉发一 下感到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日子有了奔头。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看病花销 一下子少了很多,有病再也不用拖了。”李三女 从资料袋掏出一小沓住院报销结算单,抽出一 张给记者看:今年 3 月,她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 院做了胆囊炎手术,总共花费 16143 元,自己只 掏了 10% 吃药负担也轻了不少。“心率正常、血压正 常,平时还是要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前来随诊 的村医郭佃永摘下听诊器叮嘱道。李三女是他 负责的二十三号村 26 名慢性病病人之一,每个 月他都会给李三女送药上门: 1 盒稳心颗粒、 5 华法林钠片和 3 盒精芪双参胶囊。 “以往这些药一年得花万把块,现在政府补 4000 元,加上住院报销,一年看病吃药的负担 减轻了一多半。”李三女算起了账。 “送药上门省钱还省工夫。华法林钠片这个 药县里买不到,以前我每次都得坐 1 个多小时客 车上市里买,耽误了不少农活。”郭玉发在一旁补 充道。 “健康扶贫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吃药的 负担,堵住了因病致贫的‘窟窿’。”兴和县医保局 副局长刘晓辉介绍,全县因病致贫率超过 50% 目前贫困户住院看病能报销 90%,家庭医生签约 和慢病送医送药都实现了全覆盖。 产业扶贫增收入 “点餐式”帮扶拔穷根,种地 养殖不惜力,科学养牛成了土 专家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过上好日子, 还得鼓起钱袋子。 2017 年,时任村支书王崇礼找到郭玉发:政 府搞“点餐式”产业扶贫,你想干点什么,政府给 补贴。郭玉发一合计,“种地养殖我都在行,那就 养头驴,多管亲戚要点地种吧!” “‘点餐式’产业扶贫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 兴和县委副书记李献介绍,市里围绕当地的马铃 薯、杂粮、牛羊等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支持贫困 户发展的产业补贴目录,贫困户自主确定适合自 己的产业项目。截至去年底,兴和县累计投入点 餐式产业扶贫项目资金 8.64 亿元,覆盖 9864 贫困人口。 买驴得到补贴 5500 元,种植补贴了 1000 元, 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激发了郭玉发的干劲。为 了搞好养殖种好地,郭玉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妻子干不了重活,他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为 了让牛吃得好多长肉,他夜里起来还要喂两次, “别人一般夜里都只喂一次,我寻思多下点辛苦 总没错!” 在郭玉发的精心照料下, 2018 3 月,他卖 了一头驴驹、一头牛犊,挣了 1 万多元。这把两 口子高兴坏了,奔富的心劲更高了。不久,产业 扶贫补贴 6600 元,自筹 1400 元,郭玉发又买进了 一头牛。 养殖是个技术活,产业指导员李澍接连几次 叫郭玉发去参加培训,他都找借口不去,“我又不 是没养过,浪费这时间干啥?” 然而,新牛买来一个月,开始出现咳嗽发烧 症状,等郭玉发找来兽医,为时已晚。 “一头壮牛说没就没了!”郭玉发茶饭不思, 后悔不已。“看来,养殖不能光凭经验、靠下笨苦, 还得讲科学。”痛定思痛,他主动找到李澍,要求 参加培训。 之后,乡里村里举办培训,即使再忙,郭玉发 也一场不落。他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圈舍经常打 扫,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把院子前面的空地改造 成牛驴活动场所;等牛犊一产下,给母牛熬半个 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 都会赶紧找兽医吴志国求助。 兴和县农牧科技局扶贫办主任赵华介绍,为 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县里构建了“专家组 + 业指导员 + 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体系。 322 名产业指导员深入一线,上门宣讲政策,指导 贫困户选择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微信群里,专 家随时解答贫困户的技术咨询。 从吴志国那里,郭玉发用心学到了不少技 术。慢慢地,他也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谁家的牛 要下犊了,谁家的驴有小毛病了,都会找他帮 忙。村民郭月旺竖起大拇指夸赞:“二锁(郭玉 发小名)可真是一把好手,他接生的牛犊子就没 死过!” “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帮我,可得好好干!” 郭玉发铆足了劲。前年秋收,收割机割倒了玉 米,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他就在地里连轴干了 一天一夜。每到母牛快生产时,他就特别上心, 夜里经常起来两三次。 政策好,人努力, 2017 年底,一张脱贫告知书 送到郭玉发家,装进资料袋里:人均纯收入 4153 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达到脱贫标准。 2018 年郭玉发家正式摘帽退出。 教育扶贫扶起“明天” 孩子上好学,各方面都称 心,老郭家大有希望 看病吃药支出减少,发展产业收入增加,郭 玉发夫妇非常高兴,更令夫妻俩感到生活充满希 望的,还是女儿郭乐乐。 今年秋季学期,郭乐乐到了市里的集宁七 中上初中。“孩子当上了班长,这次月考成绩全 班前三。真的非常感谢刘副镇长他们帮忙!”郭 玉发觉得,多花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学,看来这步 走对了。 郭玉发口中的刘副镇长,是结对帮扶他家的 城关镇副镇长刘世峰。看着郭乐乐小学期间成 绩优秀、全面发展,他建议郭玉发让孩子到市里 上中学,“有教育扶贫政策,多花不了多少钱。” 这已是郭乐乐第二次选择学校了。2014 年, 乐乐该上小学了。村小没几个学生了,去县里上 学要住宿,该去哪呢? 两口子商量后,郭玉发决定把孩子送到县 城实验小学读书。“前几年,俺姐夫外出搞建筑, 让俺跟着记账,人家好心想帮咱,但咱文化水平 低,就不是那块料,没几天就干不下去回来了。 孩子说什么都不能走俺的老路!” “到城里读书更费钱,家里穷,孩子没少受 苦!”李三女回忆说,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小 饭桌”,一个月 800 元;为了接送她周末回家返 校,李三女特意找了个在城里开出租的熟人,每 20 元。“对俺们来说,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车 钱都经常赊欠,更别说拿出多余的钱给孩子买早 点了。” 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烙 5 个发面饼,配 上家里腌的咸菜,这就是孩子一星期的早点了。 “看见别的同学早餐吃面包喝牛奶,有时我真的 特羡慕。”郭乐乐说。 上到三年级,郭乐乐开始享受教育扶贫政 策:一学年有 1890 元的生活补助、 300 元的交通 补助。 “有了这些补助,供孩子上学松快了点。”每 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给女儿买好牛奶、面包、饼 干,让她带走当早餐。营养足了,比同龄人瘦小 的郭乐乐开始蹿个儿。 “教育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 学,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兴 和县教育局督学康茂忠介绍,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县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共享受到了 15475 6838 万元的教育资助,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 段孩子因贫失学。 教育扶贫,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帮 扶同样重要。 郭乐乐的房间里放了不少课外书,不少是刘 世峰送她的。“书能给孩子的成长打开更多的 窗。”刘世峰经常鼓励郭乐乐,“好孩子,多看书, 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 学校的老师也特别关照郭乐乐。每次上课, 班主任吕菊芬老师一发现乐乐有精神不集中等 “异样”,课后就会找她问原因,并尽力帮她一起 解决问题。 郭乐乐爱看书,爱写作。吕菊芬经常把她 叫到办公室面批作文:耐心地逐句讲解,看哪句 话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郭乐乐悟性很高, 进步很快。她写的作文《我的爸爸》,荣获了第 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征文比赛一 等奖。 沐浴着教育扶贫好政策,自立自律的郭乐乐 健康、阳光地成长。家里的墙上贴着她获得的五 六张奖状。看着奖状,郭玉发两口子笑得灿烂, “女儿很称心,俺们这个家大有希望!” 摘帽不摘政策 脱贫后干劲更足,稳定增收 有门路,好日子妥妥的 2018 年,郭玉发脱贫摘帽。摘帽后如何巩固 提升脱贫成果? 刘世峰见郭玉发搞养殖有技术、有干劲,动 员他申请了 5 万元扶贫小额贷款, 2019 年又买了 2 头牛。 为了增加收入,李澍指导郭玉发调整了种植 结构:给牛、驴种足吃的饲料、辅料,剩下的土地 用来种口粮、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样不用花钱买 饲料,种植收入也能增加。” 种养规模扩大、结构合理,收入大幅提高, 2019 年的明白卡显示:郭玉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 11201 元。 就在这一年,郭玉发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 人, 10 17 日国家扶贫日那天,参加了县里的表 彰活动。当他身披大红花,把奖品—一辆电动 三轮车开回村里时,男女老少都给他竖起了大 拇指。 这一年,村里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村 顺利脱贫摘帽。 “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不轻。”村支书王 小兵有着清醒的认识: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 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 较大。 为促进稳定脱贫,各方纷纷发力。 拓宽增收渠道。“上半年村里种的菠菜,供应 北京市场,很受欢迎。我们准备引进业主,优先 带动贫困户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王小兵 说,这样村民的土地流转费能翻两番,打工还能 有一天 150 元的收入。 “通过资金奖补,鼓励贫困劳动力务工就 业。”驻村第一书记王玉兴介绍,克服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又有 38 户贫困户稳定实现了“一人就 业、全家脱贫”。 发挥保险作用。兴和县扶贫办副主任温龙 介绍,县里力推“点餐式”产业扶贫的同时,配套 推广种养保险,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广防贫 险,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 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 延长产业链。兴和县委书记付海青告诉 记者,为让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带动贫困群众 稳定增收,县里引进屠宰加工生产线,发挥交 通便利、物流业发达的优势,让兴和的新鲜牛 羊肉当天就能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在城关镇, 一条屠宰生产线、一家牛肉干加工厂将马上 投产。 销售不愁,郭玉发干劲更足了。今年,王 玉兴帮他申请了 1.2 万元的棚圈建设和农机具 购置补贴,郭玉发扩建了棚圈,添置了一台饲 料粉碎机、一辆农用三轮车,牛驴养殖规模增 加到了 10 头,种植规模达到了 50 多亩。“ 4 头母 牛都有了‘身孕’,我准备趁今年行情好,把新 下的牛犊全卖了,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等 牛价下来了,再补栏。”郭玉发这样介绍自己的 “致富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郭玉发满是皱纹的脸上 荡开了笑容,“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多 种地多养牛,把女儿供出来,往后啊,好日子妥妥 的!这个袋子俺以后指定用不上了,但俺要把它 收藏好。”郭玉发边收拾资料袋边说。 资料袋记录下精准脱贫全过程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 本报记者 顾仲阳 ■深度观察 R ■记者手记 R 翻开郭玉发家的贫困户资料袋, 2016 健康扶贫住院报销 90%2017 年产业扶贫种养 补贴 6500 元, 2018 年教育扶贫资助 2190 ……每项扶贫政策、每笔帮扶账背后,都有一 个个动人的精准扶贫故事。 采访中,郭玉发夫妇每讲述一个故事,都要 夸赞扶贫政策给力、帮扶干部辛苦。这是农家 对帮扶最为朴素的感谢,也是发自内心的感 激。确实,没有精准扶贫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 用情用心的帮扶,郭玉发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采访中,郭玉发的吃苦耐劳、干劲十足让 人印象深刻。他每天都高强度劳作,下功夫, 用心学,用超过常人的辛劳,换来了充满希望 的好生活。这样的贫困户令人尊敬、值得 学习。 每个贫困户都有个这样的资料袋。 2900 多万个这样的资料袋,记录了 2900 多万户贫 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历程,也浓缩了我国的 脱贫攻坚战历程。 这是中华民族反贫困的伟大决战。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 的突出位置,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出台一项 项精准扶贫好政策。数百万各级扶贫干部奋战 在脱贫一线,通过帮扶,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为 贫困群众开出“脱贫花”结出“致富果”。数千万 贫困群众,借助政策与帮扶,在自己的脱贫“战 场”上苦干苦战,用血汗换来笑颜,用辛苦换来 幸福。全国上下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务。 这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政 策好,人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底的 9899 万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551 万,到今年底, 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 史性地画上句号,我国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 上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 传奇! 精准脱贫的有力见证 郭玉发牵着牛儿驴儿回家。 郭玉发、李三女夫妇掰下玉米棒子, 查看玉米成熟度。 郭玉发的贫困户资料袋。 产业指导员李澍(左一)上门为郭玉 发提供秋收秋种指导。 钟真君版式设计: 张芳曼 19 19 新农村 新农村 2020 10 16 日 星期五

Transcript of R 深度观察...

Page 1: R 深度观察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paper.people.com.cn/rmrb/images/2020-10/16/19/rmrb2020101619.pdf · 了搞好养殖种好地,郭玉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妻子干不了重活,他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为

一个贫困户干活有多拼?

这是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贫困户

郭玉发的普通一天:凌晨 4 点半就起床喂牛喂驴,

吃过早饭,天一亮就出门把牛、驴放到河滩地,自

己去收割玉米,午饭后接着收割,天黑后才牵着牛

儿驴儿回家,晚饭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饲料。

日复一日的终年劳作,让 57 岁的郭玉发身

材精瘦、脸色黝黑。因为家里穷,他 42 岁才结

婚。妻子李三女接连两场大病,欠下了 20 万元

的 债 务 。 郭 玉 发 本 以 为 贫 困 就 会 这 样 伴 他

一生。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再苦干,日子也没

指望。”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郭玉发的人生轨迹:

短短几年,他从贫困户一跃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

带头人。

郭玉发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记者打开

他家的贫困户资料袋,听他算算帮扶账,讲讲账

本背后的脱贫故事。

健康扶贫减负担——住院报销 90%,吃药一年补贴

4000 元,医药费支出减了一多半,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打开郭玉发家的扶贫手册第一页,致贫原因

很清楚——因病。

2012 年 2 月,李三女突发脑梗,在兴和县蒙

中医院住院治疗了 42 天,6 万多元的花费,把攒

了 7 年准备盖新房的积蓄全部掏空。

祸不单行。同年 10 月,李三女又因心脏病

住进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总共花费 23 万多

元。郭玉发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最后的 6 万多

元,是村里人你五百我一千凑出来的。在医院

陪 床 的 日 子 里 ,为 了 省 钱 ,郭 玉 发 每 天 只 吃 一

顿饭。

接连两场大病,让郭玉发家深陷贫困。“真是

病不起啊!我出院回来,家里连买包盐的钱都拿

不 出 来 了 。”回 想 当 时 ,李 三 女 的 眼 角 泛 起 了

泪花。

手术后,李三女每年还需要住两次院,治疗

脑梗后遗症,平时还要长期吃药,新农合报销后,

一年还要支出一万三四千元。

尽管郭玉发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

除了给妻子看病吃药,所剩无几,这让他看不到

生活的希望:“这个无底洞,啥时能填平啊?”

2015 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

贫攻坚的冲锋号,郭玉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

困户。

但郭玉发还是消沉在生活的无望里:帮扶干

部来动员他改造危房,被他直接给怼了回去:有

地方住就行了,盖房子还得自己掏钱,我拿什么

给老婆看病?

健康扶贫政策让郭玉发有了盼头。2016 年

李三女住院治疗脑梗后遗症,以往一次自己要掏

4000 多元,这次只掏了 800 多元。

“敢情这精准扶贫政策管大用啊!”郭玉发一

下感到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日子有了奔头。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看病花销

一下子少了很多,有病再也不用拖了。”李三女

从资料袋掏出一小沓住院报销结算单,抽出一

张给记者看:今年 3 月,她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

院做了胆囊炎手术,总共花费 16143 元,自己只

掏了 10%。

吃药负担也轻了不少。“心率正常、血压正

常,平时还是要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前来随诊

的村医郭佃永摘下听诊器叮嘱道。李三女是他

负责的二十三号村 26 名慢性病病人之一,每个

月他都会给李三女送药上门:1 盒稳心颗粒、5 瓶

华法林钠片和 3 盒精芪双参胶囊。

“以往这些药一年得花万把块,现在政府补

贴 4000 元,加上住院报销,一年看病吃药的负担

减轻了一多半。”李三女算起了账。

“送药上门省钱还省工夫。华法林钠片这个

药县里买不到,以前我每次都得坐 1 个多小时客

车上市里买,耽误了不少农活。”郭玉发在一旁补

充道。

“健康扶贫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吃药的

负担,堵住了因病致贫的‘窟窿’。”兴和县医保局

副局长刘晓辉介绍,全县因病致贫率超过 50%,

目前贫困户住院看病能报销 90%,家庭医生签约

和慢病送医送药都实现了全覆盖。

产业扶贫增收入——“点餐式”帮扶拔穷根,种地

养 殖 不 惜 力 ,科 学 养 牛 成 了 土专家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过上好日子,

还得鼓起钱袋子。

2017 年,时任村支书王崇礼找到郭玉发:政

府搞“点餐式”产业扶贫,你想干点什么,政府给

补贴。郭玉发一合计,“种地养殖我都在行,那就

养头驴,多管亲戚要点地种吧!”

“‘点餐式’产业扶贫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

兴和县委副书记李献介绍,市里围绕当地的马铃

薯、杂粮、牛羊等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支持贫困

户发展的产业补贴目录,贫困户自主确定适合自

己的产业项目。截至去年底,兴和县累计投入点

餐式产业扶贫项目资金 8.64 亿元,覆盖 9864 个

贫困人口。

买驴得到补贴 5500 元,种植补贴了 1000 元,

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激发了郭玉发的干劲。为

了搞好养殖种好地,郭玉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妻子干不了重活,他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为

了让牛吃得好多长肉,他夜里起来还要喂两次,

“别人一般夜里都只喂一次,我寻思多下点辛苦

总没错!”

在郭玉发的精心照料下,2018 年 3 月,他卖

了一头驴驹、一头牛犊,挣了 1 万多元。这把两

口子高兴坏了,奔富的心劲更高了。不久,产业

扶贫补贴 6600 元,自筹 1400 元,郭玉发又买进了

一头牛。

养殖是个技术活,产业指导员李澍接连几次

叫郭玉发去参加培训,他都找借口不去,“我又不

是没养过,浪费这时间干啥?”

然而,新牛买来一个月,开始出现咳嗽发烧

症状,等郭玉发找来兽医,为时已晚。

“一头壮牛说没就没了!”郭玉发茶饭不思,

后悔不已。“看来,养殖不能光凭经验、靠下笨苦,

还得讲科学。”痛定思痛,他主动找到李澍,要求

参加培训。

之后,乡里村里举办培训,即使再忙,郭玉发

也一场不落。他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圈舍经常打

扫,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把院子前面的空地改造

成牛驴活动场所;等牛犊一产下,给母牛熬半个

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

都会赶紧找兽医吴志国求助。

兴和县农牧科技局扶贫办主任赵华介绍,为

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县里构建了“专家组+产

业指导员+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体系。

322 名产业指导员深入一线,上门宣讲政策,指导

贫困户选择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微信群里,专

家随时解答贫困户的技术咨询。

从吴志国那里,郭玉发用心学到了不少技

术。慢慢地,他也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谁家的牛

要 下 犊 了 ,谁 家 的 驴 有 小 毛 病 了 ,都 会 找 他 帮

忙。村民郭月旺竖起大拇指夸赞:“二锁(郭玉

发小名)可真是一把好手,他接生的牛犊子就没

死过!”

“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帮我,可得好好干!”

郭玉发铆足了劲。前年秋收,收割机割倒了玉

米,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他就在地里连轴干了

一天一夜。每到母牛快生产时,他就特别上心,

夜里经常起来两三次。

政策好,人努力,2017 年底,一张脱贫告知书

送到郭玉发家,装进资料袋里:人均纯收入 4153

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达到脱贫标准。

2018 年郭玉发家正式摘帽退出。

教育扶贫扶起“明天”——孩 子 上 好 学 ,各 方 面 都 称

心,老郭家大有希望

看病吃药支出减少,发展产业收入增加,郭

玉发夫妇非常高兴,更令夫妻俩感到生活充满希

望的,还是女儿郭乐乐。

今年秋季学期,郭乐乐到了市里的集宁七

中上初中。“孩子当上了班长,这次月考成绩全

班前三。真的非常感谢刘副镇长他们帮忙!”郭

玉发觉得,多花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学,看来这步

走对了。

郭玉发口中的刘副镇长,是结对帮扶他家的

城关镇副镇长刘世峰。看着郭乐乐小学期间成

绩优秀、全面发展,他建议郭玉发让孩子到市里

上中学,“有教育扶贫政策,多花不了多少钱。”

这已是郭乐乐第二次选择学校了。2014 年,

乐乐该上小学了。村小没几个学生了,去县里上

学要住宿,该去哪呢?

两口子商量后,郭玉发决定把孩子送到县

城实验小学读书。“前几年,俺姐夫外出搞建筑,

让俺跟着记账,人家好心想帮咱,但咱文化水平

低,就不是那块料,没几天就干不下去回来了。

孩子说什么都不能走俺的老路!”

“到城里读书更费钱,家里穷,孩子没少受

苦!”李三女回忆说,孩子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小

饭桌”,一个月 800 元;为了接送她周末回家返

校,李三女特意找了个在城里开出租的熟人,每

周 20 元。“对俺们来说,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车

钱都经常赊欠,更别说拿出多余的钱给孩子买早

点了。”

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烙 5 个发面饼,配

上家里腌的咸菜,这就是孩子一星期的早点了。

“看见别的同学早餐吃面包喝牛奶,有时我真的

特羡慕。”郭乐乐说。

上到三年级,郭乐乐开始享受教育扶贫政

策:一学年有 1890 元的生活补助、300 元的交通

补助。

“有了这些补助,供孩子上学松快了点。”每

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给女儿买好牛奶、面包、饼

干,让她带走当早餐。营养足了,比同龄人瘦小

的郭乐乐开始蹿个儿。

“教育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

学,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兴

和县教育局督学康茂忠介绍,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县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共享受到了 15475 人

次 6838 万元的教育资助,没有一个义务教育阶

段孩子因贫失学。

教育扶贫,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帮

扶同样重要。

郭乐乐的房间里放了不少课外书,不少是刘

世 峰 送 她 的 。“ 书 能 给 孩 子 的 成 长 打 开 更 多 的

窗。”刘世峰经常鼓励郭乐乐,“好孩子,多看书,

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

学校的老师也特别关照郭乐乐。每次上课,

班主任吕菊芬老师一发现乐乐有精神不集中等

“异样”,课后就会找她问原因,并尽力帮她一起

解决问题。

郭乐乐爱看书,爱写作。吕菊芬经常把她

叫到办公室面批作文:耐心地逐句讲解,看哪句

话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郭乐乐悟性很高,

进步很快。她写的作文《我的爸爸》,荣获了第

十 五 届 全 国 中 小 学 生“ 创 新 杯 ”征 文 比 赛 一

等奖。

沐浴着教育扶贫好政策,自立自律的郭乐乐

健康、阳光地成长。家里的墙上贴着她获得的五

六张奖状。看着奖状,郭玉发两口子笑得灿烂,

“女儿很称心,俺们这个家大有希望!”

摘帽不摘政策——脱贫后干劲更足,稳定增收

有门路,好日子妥妥的

2018 年,郭玉发脱贫摘帽。摘帽后如何巩固

提升脱贫成果?

刘世峰见郭玉发搞养殖有技术、有干劲,动

员他申请了 5 万元扶贫小额贷款,2019 年又买了

2 头牛。

为了增加收入,李澍指导郭玉发调整了种植

结构:给牛、驴种足吃的饲料、辅料,剩下的土地

用来种口粮、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样不用花钱买

饲料,种植收入也能增加。”

种养规模扩大、结构合理,收入大幅提高,

2019 年的明白卡显示:郭玉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

11201 元。

就在这一年,郭玉发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

人,10 月 17 日国家扶贫日那天,参加了县里的表

彰活动。当他身披大红花,把奖品——一辆电动

三轮车开回村里时,男女老少都给他竖起了大

拇指。

这一年,村里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村

顺利脱贫摘帽。

“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不轻。”村支书王

小兵有着清醒的认识: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

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

较大。

为促进稳定脱贫,各方纷纷发力。

拓宽增收渠道。“上半年村里种的菠菜,供应

北京市场,很受欢迎。我们准备引进业主,优先

带动贫困户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王小兵

说,这样村民的土地流转费能翻两番,打工还能

有一天 150 元的收入。

“ 通 过 资 金 奖 补 ,鼓 励 贫 困 劳 动 力 务 工 就

业。”驻村第一书记王玉兴介绍,克服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又有 38 户贫困户稳定实现了“一人就

业、全家脱贫”。

发挥保险作用。兴和县扶贫办副主任温龙

介绍,县里力推“点餐式”产业扶贫的同时,配套

推广种养保险,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广防贫

险,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

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

延 长 产 业 链 。 兴 和 县 委 书 记 付 海 青 告 诉

记者,为让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带动贫困群众

稳 定 增 收 ,县 里 引 进 屠 宰 加 工 生 产 线 ,发 挥 交

通 便 利 、物 流 业 发 达 的 优 势 ,让 兴 和 的 新 鲜 牛

羊肉当天就能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在城关镇,

一 条 屠 宰 生 产 线 、一 家 牛 肉 干 加 工 厂 将 马 上

投产。

销 售 不 愁 ,郭 玉 发 干 劲 更 足 了 。 今 年 ,王

玉兴帮他申请了 1.2 万元的棚圈建设和农机具

购 置 补 贴 ,郭 玉 发 扩 建 了 棚 圈 ,添 置 了 一 台 饲

料 粉 碎 机 、一 辆 农 用 三 轮 车 ,牛 驴 养 殖 规 模 增

加到了 10 头,种植规模达到了 50 多亩。“4 头母

牛都有了‘身孕’,我准备趁今年行情好,把新

下的牛犊全卖了,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等

牛价下来了,再补栏。”郭玉发这样介绍自己的

“致富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郭玉发满是皱纹的脸上

荡开了笑容,“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多

种地多养牛,把女儿供出来,往后啊,好日子妥妥

的!这个袋子俺以后指定用不上了,但俺要把它

收藏好。”郭玉发边收拾资料袋边说。

资料袋记录下精准脱贫全过程

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本报记者 顾仲阳

■深度观察R

■记者手记R

翻开郭玉发家的贫困户资料袋,2016 年

健康扶贫住院报销 90%,2017 年产业扶贫种养

补 贴 6500 元 ,2018 年 教 育 扶 贫 资 助 2190 元

……每项扶贫政策、每笔帮扶账背后,都有一

个个动人的精准扶贫故事。

采访中,郭玉发夫妇每讲述一个故事,都要

夸赞扶贫政策给力、帮扶干部辛苦。这是农家

对帮扶最为朴素的感谢,也是发自内心的感

激。确实,没有精准扶贫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

用情用心的帮扶,郭玉发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采访中,郭玉发的吃苦耐劳、干劲十足让

人印象深刻。他每天都高强度劳作,下功夫,

用心学,用超过常人的辛劳,换来了充满希望

的 好 生 活 。 这 样 的 贫 困 户 令 人 尊 敬 、值 得

学习。

每个贫困户都有个这样的资料袋。2900多万个这样的资料袋,记录了 2900 多万户贫

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历程,也浓缩了我国的

脱贫攻坚战历程。

这是中华民族反贫困的伟大决战。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

的突出位置,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出台一项

项精准扶贫好政策。数百万各级扶贫干部奋战

在脱贫一线,通过帮扶,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为

贫困群众开出“脱贫花”结出“致富果”。数千万

贫困群众,借助政策与帮扶,在自己的脱贫“战

场”上苦干苦战,用血汗换来笑颜,用辛苦换来

幸福。全国上下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务。

这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政

策好,人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底的

9899 万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551 万,到今年底,

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

史性地画上句号,我国将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

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

上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

传奇!

精准脱贫的有力见证

图①:郭玉发牵着牛儿驴儿回家。

刘 坤摄

图②:郭玉发、李三女夫妇掰下玉米棒子,

查看玉米成熟度。

刘 坤摄

图③:郭玉发的贫困户资料袋。

刘 坤摄

图④:产业指导员李澍(左一)上门为郭玉

发提供秋收秋种指导。

钟真君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①①

②②

③③

④④

1919 新农村新农村2020年 10月 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