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民利用菌草技术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就业和收入开辟...

1
43 8 ”。 2014 2 1 11 6 3000 600 600 550 35 · 2014 30 1304 48 45 56 ”。 70 80 100 45 45 410 )。 45 》《 》《FIFA· 50 :“ 。” · 60 :“ 。” :“ 40 15 0.28 )。” 2020 2020 10 100 250 5000 99 99 ”。 1960 10 ”。 ”, 96 ”, …… 1/3 190 41 ”。 ”, 5.5 ”, 20 90 —— 14 —— 2002 55 …… ”, :“ 。” 190 41 ”。“ ”。 2 14 · 2019 11 3 www.jfdaily.com

Transcript of 当地农民利用菌草技术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就业和收入开辟...

Page 1: 当地农民利用菌草技术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就业和收入开辟 …images.shobserver.com/jfrb/files/20191103/141103.pdf残疾人协会的办公室。 协会主席是56

当地农民利用菌草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开辟新路

靠种蘑菇减贫,斐济为“中国草”点赞新华社苏瓦电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主岛

维提岛东部的雷瓦河三角洲上,有一个叫穆阿奈拉的村庄,村子四面环水,交通不便。43岁的村民苏尼亚今年刚刚将种植蘑菇的小棚换成了大棚。大棚里面,大量菌袋已经种植好,只等不久便能收获大量鲜嫩的蘑菇了。

中国技术改变历史苏尼亚是穆阿奈拉村最早的蘑菇种植户,

也是该村减贫致富的带头人。穆阿奈拉村耕地有限,以前,这里的 8 户村民每天吃的传统食物除了芋头、木薯,就是椰子,缺少新鲜蔬菜。

现在,中国专家给他们送来了利用菌草种植蘑菇的技术。苏尼亚说,种植蘑菇既补充了新鲜食品来源,又能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斐济,菌草被誉为“中国草”或“神草”。

自 2014年引入该国以来, 菌草技术已在斐济扎根、开花、结果,为斐济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助力他们减贫致富,也有力促进了该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驻斐济菌草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林占森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菌草技术合作项目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已经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岛国菌草业的重要示范基地。

据介绍,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专家组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的历史, 建成了 2公顷的芒果园套种菌类循环利用示范区以及 1公顷的培训示范生产加工区。同时,还建成了菌草饲料生产线、简易菌草菇生产线,成功进行了菌草灵芝、毛木耳等 11个品种的试验示范生产。

此外, 项目还建立起 6 公顷的菌草种植区,已为斐济多家畜牧企业、畜牧研究站、养殖户提供 3000多亩巨菌草种苗作为饲料, 有效缓解了当地牧场旱季极度缺乏青饲料导致牛

羊死亡的问题,甚至吸引了邻近国家的牧场主到斐济养牛。

累计 600余农户受益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蘑菇正使越来越多的

斐济农户受益。目前斐济各地参与菌草菇种植农户累计已 600余户,菌草作为饲草种植已推广至超过 550 户。农户收入增加后,有的准备建新房, 有的买了土地准备种植经济树木,有的则帮助解决了家人的学费问题。

35岁的苏尼塔·拉塔是菌草示范中心的技术骨干,她从 2014年开始接触菌草技术,并被项目组选派到福建农林大学参加了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苏尼塔有三个孩子,她还领养了早逝的姐姐的三个孩子,生活一直比较拮据。中国专家指导她在家搭菇棚,赠送菌袋。平时他们夫妇二人在菌草示范中心上班, 回家后就可以管理自己家的菇棚。 现在苏尼塔家的菌草菇已经有了固定的顾客群,菌草菇供不应求。

她激动地说,种菇增加了收入,缓解了家

里的经济压力, 同时菌草菇蛋白质含量高,常做给孩子吃,可以增加营养,丰富饮食。现在,

她家已经买了一块地,准备盖房子。她表示,菌草技术让她有了一技之长,提高了收入,非常感谢中国专家。

据介绍,菌草项目迄今为止在斐济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共 30期, 累计培训 1304人,其中残疾人 48 人。此外,示范中心还选派 45 名斐济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福建农林大学接受培训,免费送菌袋给农户,专家手把手地指导他们种植。

“一带一路”造福民生距离斐济首都机场不远的公路旁,便是雷瓦

残疾人协会的办公室。 协会主席是 56岁的莉蒂娅女士。坐在轮椅上的她老远看见中国专家和记者,便热情地喊起了“欢迎”。她告诉记者,中国专家非常好,菌草技术很有用。对像她这样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而言,种植蘑菇真是个好营生,不用太费力,又见效快,既能食用,也能卖钱。现在,她不仅自己种植蘑菇, 还教她的残疾人朋友们种植,大家热情都很高。她一再表示感谢中国专家带来了菌草技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菌草技术由林占森的哥哥、 已经 70多岁的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著名教授林占熺在上世纪 80

年代发明。林占熺在接受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菌草技术是中斐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菌草不仅可以生产食用与药用蘑菇,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还可以防沙固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

如今,菌草技术作为中国对外援助技术已传播到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斐济总统孔罗特及总理姆拜尼马拉马等也多次参观菌草示范中心,赞扬菌草技术合作是个能够造福民生的好项目,感谢中国对斐济的援助。

时薪可达 45英镑,可线上辅导

英国首推电子竞技家教服务新华社微特稿 英国教育辅导平台“家教屋”在

英国率先推出针对电子游戏玩家的家教服务,时薪可达 45英镑(约合 410元人民币)。

“家教屋”网站说,经过几十年发展,电子竞技已成为一项庞大产业,一些知名电子游戏会举办年度冠军赛。他们感到众多玩家对职业电子竞技教练的巨大需求,因而推出电子竞技家教服务,让电子游戏爱好者能够请到职业教练,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教练时薪可达 45英镑,辅导可选择面对面或线上方式。

“家教屋”目前主要针对《堡垒之夜》《英雄连盟》《FIFA》等知名竞技类游戏提供家教服务。

新时尚带旺理发店生意

孟加拉国流行染橘红胡子新华社微特稿 在孟加拉国城市街头,遇见留

橘红色胡子的人不足为奇。用散沫花(又称海娜花)

所制染色剂把胡子染成橘红色近年成为这个南亚国家的时尚。

马赫布卜·巴沙尔现年 50多岁,法新社近日援引巴沙尔的话报道:“最近两个月我一直用它染胡子。”菜市场脚夫阿布·米亚 60岁,道出不少人染胡子的原因:“我们家人说我染了显得年轻、精神。”一些人染胡子不只因为觉得自己会显得年轻,还因为看到一些有地位的人这样做。

染胡子时尚的兴起带旺理发店生意。理发师达斯表示:“过去不太有要求染胡子的顾客, 现在不乏每周来染一次的顾客。染一次需要大约 40分钟,一包染色剂只要 15塔卡(约合 0.28元人民币)。”

《孤独星球》榜单:奥地利居首

2020年十大旅游城市发布新华社微特稿 旅游指南《孤独星球》日前发布

2020年 10大旅游城市榜单,奥地利萨尔茨堡、美国首都华盛顿和埃及首都开罗位居前三。第四至第十依次是爱尔兰戈尔韦、德国波恩、玻利维亚拉巴斯、

印度戈奇、加拿大温哥华、阿联酋迪拜、美国丹佛。

音乐爱好者明年去萨尔茨堡和波恩旅行会获得额外体验。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故乡,明年是萨尔茨堡音乐节 100周年。 波恩则是贝多芬的故乡,

明年是他诞生 250周年。

大埃及博物馆定于明年在埃及吉萨金字塔景区附近落成,将展出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全部 5000

件陪葬品。

99岁老人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日本老妪成最高龄美容顾问新华社微特稿 日本 99 岁老人福原菊荣作为

一家化妆品企业推销员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确证为世界“最高龄美容顾问”。

日本朝日新闻近日报道, 福原家住广岛市南区,1960年开始做化妆品上门推销员, 如今行动不便,但仍让儿子开车带她,或自己搭乘出租车去顾客家推销,平均每月能卖出大约 10件产品。

福原为自己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自豪,说获得这项纪录“完全靠顾客和家人支持”。

福原说,她推销化妆品的宗旨是“自己试用”和“不勉强”,了解顾客真正需要再推荐产品。不少顾客成了她的朋友,喜欢与她聊天,一起享用茶点。最高龄的顾客 96岁。

在斐济楠迪,中国专家和当地雇员检查菌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

激活存量空间,引导开发商合理规划,利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降低建筑密度

把公共空间“挤出来”,东京的秘诀是什么

舒适的步道、清爽的绿地……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公共空间, 是城市提升生活品质、

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占地面积不足上海 1/3的东京, 拥有超过 19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相当于 41 座“东京巨蛋”。而一座“东京巨蛋”,可容纳 5.5万人观赛。把公共空间“挤出来”,东京的秘诀是什么?

靠转移容积率积累资金高密度开发是东京城市布局的特点,但这

不代表只盖新楼。20世纪 90年代初,东京房地产泡沫破灭,地价急速下降。进入后泡沫经济时代,日本通过多核心城市格局规划和城市更

新,让土地不断增值。首先是激活存量空间。

日本最传统的商区———东京火车站周边,

曾有众多低矮老房。参与东京站区域更新的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副社长中分毅说,恢复东京站活力的一大手法就是对老建筑进行改造,而且采用独特的官民协作方式。

东京站大楼是日本轨道交通的枢纽车站标志,在战火中遭到破坏,东京政府由于资金匮乏无法完成大楼全部修复工作。通过官民协作,政府引入民企共同开发,并把车站大楼上方的空余容积率有偿转移给周边项目,以此获得改造资金。

东京站升级改造花费了 14年,在这期间,

周边区域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参与改造的民营开发公司为了收回前期投入成本, 进行了一系列车站配套开发,包括周边商业、办公楼、住宅等多种业态,想方设法提升区域品质。同时,

车站有偿转移的容积率得以充分利用, 车站大楼周边许多写字楼拔地而起, 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区,日本大多数金融公司总部都集中在这里。

不过, 东京站区域改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不一味保留所有老建筑。例如,在东京站附近的八重洲口,有一座老车站大楼,不仅阻碍视野,阻挡海上吹来的凉风,而且站前空

间狭小、不便利。经过多方评估,大楼最终被拆除。拆除后,原地改建为步行为主的公共设施,

两侧修建高层商办建筑。

激励开发商建设公共空间要让城市布满公共空间,只靠政府远远不

够。在东京,有许多崭新的公共空间是开发商“主动” 建造的。 这得益于东京政府的引导。

2002年,东京制定城市再生特区制度,核心之一就是确定公共贡献与放宽控制的关系,激励开发商建设公共空间。

根据规定,开发商在开发新大楼时,如果通过规划设计,把道路、人行道、地铁等联通设施,以及艺术、医疗、文化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进行一体化建设。作为回报,他们可以获得容积率奖励,造的楼房可以更高更大。

日本最早的公共空间是三井大厦 55 广场。开发商在广场配备了舞台、咖啡座、绿化景观……广场逐渐成为最具人气的空间。 为此,

开发商得到了相应容积率奖励,造出当时的日本第一高楼。考虑到操作便利性,东京政府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名录, 确定被纳入公共贡献的对象范围。 开发者在建设公共空间上做了多少贡献,可以被量化和测算,最后转化为相应的容

积率奖励。而且,东京还制定了一项规则,高强度开发后结余的土地, 要用作公共设施用地,

从而降低建筑密度,增加活动空间。

在东京站附近,许多大楼“后退”,腾出空间转为步行空间,空间里摆放许多咖啡座。有的办公楼一层改为商铺,利用公共空间举办活动。

对开发商来说,虽然所有土地的面积缩小了,但是公共设施增加反而促进了土地价值提升。如今,周末到访东京站周边商务区的人数大幅增加,几乎达到平时工作日的人数。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董事长李忠说:“民间进行规划、制定措施,官方给优惠共同复兴。这种模式推动了东京高密度地区空间的重构。” 根据计算, 东京都的公共空间达到190万平方米,相当于 41个“东京巨蛋”。“如果建一个同等大小的空间不见得有人用,但是把这些空间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反而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开发后,还需要持续又“贴肉”的管理。东京都依法成立了东京市福祉城市治理推进协议会,委员包括各行各业人士,包括议员、

普通市民、政府行政人员等,任期 2年。他们负责调查和审议福祉城市治理的基本事项,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本报记者 戚颖璞

【编者按】 东京和上海在中心城区面积、中心城区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上水平相当,具有很强的可类比性。上海曾专门组织调研组,前往东京交流、学习、感受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具体成效和做法。聚焦东京经验,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推出系列报道,为上海探索超大城市治理、

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东京城市建设与管理①

14 国际副刊·广告2019年 11月 3日 星期日

www.jfdaily.com

责编:唐蓓茗 编辑:张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