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 -...

36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 一、教育目標 1. 培養具有大氣科學相關知識之基礎人才。 2. 培養具有大氣科學相關知識之技術人才。 二、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具有數理基礎能力 微積分、應用數學、普通物理 學、普通化學、流體力學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微積 分、應用數學、普通物理學、 普通化學、流體力學等必修課 程,建立數理基礎能力。 具有專業知識能力 球系統科學概論、大氣科學概 論、大氣熱力學、大氣動力 學、天氣學、雲物理(學)、 大氣輻射(學)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地球 系統科學概論、大氣科學概 論、大氣熱力學、大氣動力 學、天氣學、雲物理(學)、 大氣輻射(學),建立專業知 識能力。 具有實驗觀測能力 大氣測計學、普通物理實驗、 普通化學實驗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大氣 測計學、普通物理實驗、普通 化學實驗,建立實驗觀測能 力。 具有電腦應用能力 資訊:FORTRAN 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數值分 析、數值天氣預報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資 訊:FORTRAN 程式設計、程 式設計與氣象繪圖等課程,建 立電腦應用能力。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氣象文獻選讀、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研討會) 透過畢業專題製作(畢業研討 會)的團隊合作、資訊收集分 析及書面報告撰寫,培養獨立 思考能力。

Transcript of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 -...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大氣科學系

    一、 教育目標

    1. 培養具有大氣科學相關知識之基礎人才。

    2. 培養具有大氣科學相關知識之技術人才。

    二、 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具有數理基礎能力 微積分、應用數學、普通物理

    學、普通化學、流體力學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微積

    分、應用數學、普通物理學、

    普通化學、流體力學等必修課

    程,建立數理基礎能力。

    具有專業知識能力

    球系統科學概論、大氣科學概

    論、大氣熱力學、大氣動力

    學、天氣學、雲物理(學)、

    大氣輻射(學)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地球

    系統科學概論、大氣科學概

    論、大氣熱力學、大氣動力

    學、天氣學、雲物理(學)、

    大氣輻射(學),建立專業知

    識能力。

    具有實驗觀測能力 大氣測計學、普通物理實驗、

    普通化學實驗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大氣

    測計學、普通物理實驗、普通

    化學實驗,建立實驗觀測能

    力。

    具有電腦應用能力

    資訊:FORTRAN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數值分

    析、數值天氣預報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資

    訊:FORTRAN程式設計、程

    式設計與氣象繪圖等課程,建

    立電腦應用能力。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氣象文獻選讀、畢業專題製作

    (畢業研討會)

    透過畢業專題製作(畢業研討

    會)的團隊合作、資訊收集分

    析及書面報告撰寫,培養獨立

    思考能力。

  • 三、 課程設計與學群

    大一

    修習

    校共同必修:20學分 系基礎必修(核心基礎):23學分

    國文 (2、2)

    電腦領域 (2、2)

    外語領域 (2、2)

    外語實習 (1、1)

    歷史領域 (2)

    通識領域 (2、2)

    體育 (0、0)

    軍訓 (0)

    大氣科學概論 (3)

    微積分 (3、3)

    普通物理學 (3、3)

    普通物理實驗 (1、1)

    普通化學 (3)

    普通化學實驗 (1)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2)

    大二大四

    修習

    校共同必修:8學分 系專業必修(核心):37學分

    通識領域(4、4)

    體育(0、0、0、0)

    二年級:19學分 三年級:12學分

    應用數學 (3、3)

    大氣測計學 (2、2)

    大氣熱力學 (3)

    流體力學 (3)

    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3)

    大氣動力學(3、3)

    天氣學 (3、3)

    四年級:6學分

    雲物理 (3)

    大氣輻射 (3)

    大二大四

    修習

    劇烈天氣學群 氣候與氣候變遷學群 應用氣象與產業學群

    核心課程:6學分 核心課程:6學分 核心課程:2學分

    台灣中尺度天氣專討(3)99,00

    雷達氣象學 (3)99-01

    氣候學 (3)99-01

    熱帶氣象學 (3)99,01

    氣象傳播學 (2)99-01

    進階選修課程:14-17學分 進階選修課程:18-19學分 進階選修課程:11-14學分

    天氣預報理論與實務(2)00

    氣象觀測與資料分析(2)01

    綜觀衛星氣象學 (2)01

    天氣分析與預報學 (2)99-01

    衛星氣象學 (2)99-01

    數值天氣預報 (3)99-01

    中尺度氣象學 (3)99

    颱風動力學 (2)99,00

    近地面微氣象學 (3)99,01

    數值分析 (3)00,01

    氣象統計學 (3)99

    氣象資料統計 (3)00,01

    向量分析 (3)99-01

    台灣氣候特論 (2)99-01

    物理海洋學 (3)99

    基礎物理海洋學(3)00,01

    全球變遷導論 (2)99

    全球變遷導論 (3)00,01

    海洋環流 (2)99

    海洋環流 (3)00,01

    物理氣候學 (3)99

    物理氣候學 (2)00-01

    環境科學概論 (2)99-01

    兩岸氣象科技發展(1)01

    空氣污染概論 (2)99-01

    衛星科技概論 (3)99-01

    數位氣象傳播實務 (2)99-01

    航空氣象學 (2)99-01

    氣象文獻選讀 (2)00,01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1. 多元教學方式與對應核心能力、代表性課程

    教學方式 對應之系所課程核心能力、代表性課程

    教師課堂講授與校外專家

    演講等

    可教導學生大氣相關基礎知識,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以達到「具備專

    業基礎知識」的核心能力指標。

    野外觀測與實作 讓學生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以達到專業能力指標層

    面中的「具備實驗觀測之能力」。如:氣象觀測與資料分析、大氣測

    計學等課程。

    天氣與氣候診斷分析、電

    腦上機實作等教學設計

    讓學生獲得「職業導向」層面中的「具備基礎分析、電腦應用與獨立

    思考專業能力」。如:Fortran程式設計、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氣象

    觀測與資料分析、數值分析、數值天氣預報、氣象資料統計、氣候統

    計與診斷分析、天氣分析與預報學等課程。

    學生分組討論、專題報告

    與實作等實施方式

    讓學生獲得「個人特質」層面中的「能獨立思考與研究專業能力」。

    如:專題討論、台灣中尺度天氣專討、台灣氣候特論、氣象文獻選讀

    以及大氣相關專業選修等課程。

    參觀教學與實務學習 讓學生提早了解業界與作業單位的運作。如:氣象傳播學、數位氣象

    傳播實務、雷達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衛星氣象學、衛星科技概論等

    課程。

    移地教學與學習 讓學生藉由赴國外學習的機會,更了解國外的氣象科技發展現況。

    如:兩岸氣象科技發展。

    2. 學習評量與對應核心能力

    學習評量方式 對應之系所課程核心能力

    紙筆測驗 依課程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數理基

    礎」與「專業知識」的能力評量。

    課後習作 讓學生熟悉各課程之授課內容,並進行練習,提升學生的「數

    理基礎」、「專業知識」、「電腦應用」與「獨立思考」能力。

    分組討論與報告(書面

    與口頭)

    培養同學於團體中及同儕間的互動,訓練學生閱讀、觀察、實

    驗、調查、討論及思考等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具備「專業

    知識」與「獨立思考」之核心能力。

    天氣與氣候診斷分析 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電腦應用」與「獨立思考」

    等核心能力。

    電腦上機實作與觀測

    實作

    就學生的實際操作及解決問題等能力之表現進行評量。有助於

    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實驗觀測」「電腦應用」以及「獨

    立思考」等核心能力。

    上課參與度與學習態

    針對學生平時上課參與討論、專注力、出席狀態等進行評量。

    有助於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與「獨立思考」等核心能力。

  • 五、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

    3. 每位老師的每週 6小時的輔導時間。

    4. 每週一下午倫理時間。

    5. 期末考前一周的課後輔導。

    6. 教學助理 TA制度。

    7. 演練課程。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 化學系大學部的教育目標訂為「培育化學相關產業之專業人才」

    2. 化學系碩士班的教育目標訂為「養成化學相關產業之研發人才」。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1.化學系學士班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化學基本專業知識 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本系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以及儀器分析等必修課程,以建立學生化學專業知能。

    實驗技巧與儀器操作

    能力

    普通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學生專題研究

    學生應修習並檢測通過本系普通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以及物理化學實驗等必修課程,以建立學生實驗技巧及儀器操作能力。

    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普通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學生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論文發表

    透過本系實驗課程、學生專題研究、和畢業專題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資訊收集能力、及書面報告撰寫能力。

    口語表達與書面報告

    撰寫能力 專題討論、學生專題研究、畢業專題論文發表

    透過本系專題討論課程、學生專題研究、和畢業專題論文發表,培養學生口語表達及書面報告撰寫能力。

  • 2.化學系碩士班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化學專業進階知識

    1.學專業進階課程(高等物理化學、高等分析化學、高等無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高等生物化學)

    2.物有機學群(天然藥物化學分析、天然物化學與合成、核酸化學特論、高等有機合成)

    3.材料計算學群(表面物理化學、化學動力學、凝態熱力學、固態化學)

    4.環境分析學群(化學感測、感測 材料、環境化學特論、環境工程化 學)

    1.學生依學術或職涯興趣,於化學系碩士班之高等化學課程和三個學群中(生物有機學群、材料計算學群、環境分析學群),修習並檢測通過選讀課程(至少達最低畢業學分數),以提昇學生化學專業知能。

    2. 學生於取得碩士學位前,須發表一篇論文(含研討會論文)。

    獨立研究與儀器操作

    能力 論文研究實驗

    學生在指導教授指導下,在研究室內進行化學專業方面的研究,以建立學生獨立研究、實驗技巧、及儀器操作能力。

    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

    應用化學書報討論(一)、應用化學書報討論(二)、應用化學書報討論(三)、應用化學書報討論(四)、化學系專題講座與研討會

    1. 透過本系應用化學書報討論課程,培養學生資訊蒐集及口語表達能力。

    2. 透過學生參與化學系專題講座與研討會或之辦理,培養學生溝通能力。

    3. 透過學生在研究室內,與同儕共同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

    資料蒐集與書面報告

    撰寫能力

    期刊或研討會論文、碩士論文

    學生必須撰寫完成一份碩士論文,提交論文口試委員會並舉行口試,以確認學生資料蒐集、學術研究成果、書面報告撰寫、及口頭報告表達能力。

  • 三、 課程地圖

    1.化學系學士班

  • 2.化學系碩士班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多元教學方式與代表性課程 教學方式 代表性課程名稱

    投影片展示及白板講述

    一般課程

    專題報告 專題討論 實作 實驗課程 資料蒐集 專題討論、一般課程 習題演練及課堂討論

    一般課程

    五、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每位老師的每週 6 小時的輔導時間。

    3. 每週一下午 3 小時倫理時間。

    4. 教學助理 TA 制度。

    5. 期中考前兩週及期末考前兩周的 TA 課後輔導時間。

    6. 學校的預警制度,教資中心並提供個人的課業輔導。

    7. 職場輔導。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生命科學系

    一、 系教育目標

    1. 培養具潛能之生命科學研究人才。

    2. 培育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專業人員。

    二、 系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指標項目 檢核機制

    1. 具備生命科學之專業知識 專業必修課程依各科評量標準,未達及

    格標準者須重修。

    2. 具備實驗技術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各必修實驗及實習課程(包括專題研究)

    依各科評量標準,未達及格標準者須重

    修。

    3. 具備資料整合及表達之能力 生物文獻導讀、專題討論與專題研究依

    各科評量標準,未達及格標準者須重修。

  • 三、 課程地圖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本系依據專業能力指標設計之教學方式相當多樣化,本系教師除

    編寫教材,也善用上課常用的數位媒材、PPT簡報、教學影片,以及

    動畫等;配合提問與討論方式,透過腦力激盪過程,讓學生學習獨立

    思考的能力。很多課程都有安排口頭報告或海報演示與書面報告等。

    專業課程與多元評量活動或方式操作方式對應表

    編號 運用之評量

    活動/方式 對應之操作方式/考查內容 對應之必修課課名

    01 紙筆測驗

    學生就教師之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所

    製作進行測驗,包含隨堂考、期中考

    與期末考。

    各課程均有

    02 實驗操作及

    報告

    評量學生對儀器操作與精確性等表

    現。

    技術與實驗課程

    專題研究

    03 專題討論 訂定專題,學生學習收及文獻資料,

    撰寫書面報告以作為考查評量

    專題討論

    專題研究

    04 專題研究

    學生進研究室參與專題研究,就其所

    做結果做口頭及書面報告,以做為評

    量。

    專題研究

    05 分組討論 不定時在課堂中拋出問題,讓學生進

    行分組討論。 技術與實驗課程

    06 校外教學

    透過校外野外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參訪

    讓學生有實際驗證課堂書本上所學知

    識的機會

    生態學、脊椎動物

    學、無脊椎動物學、

    動物行為學、動物分

    類學與實驗、

    兩棲爬行動物學

    07 個別晤談

    藉由教師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來瞭

    解學生的想法,以改進或提升其學習

    動力與方式

    專題討論

    專題研究

    科技倫理

    五、學習資源與輔導

    本系提供足夠且穩定之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在師資

    方面,本系有 9位專任(含合聘教師一位)教師、4位兼任教師,並且

    每學期安排多位業師與教師共同授課。在課程方面,本系開授的課程

    涵蓋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群以及生態與演化學群。在學習空間及設備方

  • 面,本系有 2 間專業實驗室、2 間貴重儀器室、1 間準備室、1 間儲

    藏室、1 間暗房、1 間專業動物飼養房、和 7 間教師研究室,配備有

    精良的儀器設備。在學生輔導上,自 98學年度起執行「雙導師制」。

    各班級均安排兩名導師提供學生生活輔導,學生每學期至少與導師晤

    談 1次,讓教師和學生保持密切聯繫。本系教師亦每週都會安排 6小

    時的辦公室時間,讓學生可於此時間向系上老師尋求生活及學習上的

    輔導。本系結合學校教學資源中心,提供學習預警學生之必要學習輔

    導,建立並落實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光電物理系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 具備物理知能與其它跨領域的基本知識。

    2. 具備自我學習與獨立研究的能力

    3. 具備理論素養與實驗能力

    4. 具備國際視野與公民素養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具備光電物理知識與

    實驗能力 1.物理專業必修課程

    1.物理專業必修課程的學

    習結果。

    具備自然科學與跨領

    域的基本知識

    1.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2.動手玩物理 1.相關課程的學習結果

    具備資料收集、整理及

    書面、口頭報告的能力

    1.書報討論

    2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1.修畢「書報討論」並取得

    該 2學分。

    2.「專題討論」(一)、(二)、

    (三)系列課程,至少取

    得 2 學分。

    3.完成一篇專題報告備查

    具備實驗儀器操作、數

    據分析與推理的能力

    1.物理專業實驗

    2.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1.相關課程的學習結果

    具備理解光電物理模

    型及使用數值方法以

    解決問題的能力

    1.計算物理系列課程

    2.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1.相關課程的學習結果

  • 課程地圖

  • 三、 教學方式與評量

    教 學 方 法 比 例 課 程 名 稱

    講 述 100 % 全部課程

    分組討論 24 %

    普通物理實驗、基礎科學概論、物理實驗

    (一)(二)、量子物理、熱物理、動手玩物

    理等課程

    專題報告 21 %

    基礎科學概論、物理實驗(一)(二)、動手

    玩物理、資通訊元件之應用及分析、資通

    訊系統技術介紹及應用等課程

    實驗操作 28 %

    普 通 物 理 實 驗 、 物 理 實 驗

    (一)(二)(三)(四)、光學、應用光學、動手

    玩物理等課程

    演 示 55 %

    普通物理學、普通物理實驗、應用數學、

    電磁學、物理實驗(一)(二)(三)(四)、熱物

    理、應用光學、計算物理、量子力學、材

    料物理、計算物理特論、平行運算與天文

    影像處理、動手玩物理等課程

    電腦輔助教學 31 %

    普通物理學、普通物理實驗、力學、數值

    分析、光學、熱物理、物理數學、應用光

    學、宇宙論等課程

    問題導向學習 28 %

    基礎科學概論、電磁學、熱物理、計算物

    理、材料物理、計算物理特論、平行運算

    與天文影像處理、光電子學等課程

    電腦系統操作 7 % 數值分析、物理數學等課程

    1. 核心能力、學習評量與必修課程對應表

    核心能力 學習評量內涵 評量方式 對應之必修課程

    計算能力 1. 能了解教師的說明與示範 2. 經教師說明與示範後,可用

    紙與筆完成課程中的計算部分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

    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熱物理、量子物理

    演算法能力

    1. 看懂解決問題的演算法 2. 能依據演算法的步驟完成執

    行的動作

    紙筆測驗、程式設計、電腦操作、作業

    普通物理學、應用數學、力學、電磁學、光學、熱物理、量子物理

    基本分析能力

    1. 具備邏輯推演能力 2. 在推理過程中,能分辨正確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

    微積分、應用數學、物理數學

  • 敘述和謬誤敘述的能力 計算機使用能力

    1. 熟悉一種高階語言及程式設計的能力

    2. 熟悉至少一種數學或統計套裝軟體

    程式設計、電腦實作

    應用數學、數值分析、計算物理、計算物理特論

    模型建構能力

    1. 辨識現實世界中哪些問題可以轉化為數學模式的能力

    2. 將不明確的想法用數學式精準地表示的能力

    3. 解決用數學式表示問題的能力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書面報告

    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熱物理、量子物理、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以英文閱讀物理能力

    1. 了解英文敘述的物理習題 2. 能閱讀以英文出版的物理教

    科書

    口頭報告、作業、課堂討論

    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光學、熱物理、量子物理、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表達溝通能力

    1. 明確闡述一個物理敘述的能力

    2. 口語表達物理敘述的能力

    口試、口頭報告、簡報、課堂討論

    書報討論、專題討論系列課程

    四、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

    3. 每位老師的每週至少 6 小時的輔導時間。

    4. 每週專題生與指導老師 meeting 乙次

    5. 週一至週四夜間課業輔導

    6. 每週一下午 3 點至 5 點倫理時間。

    7. 教學助理 TA 制度。

    8. 職場導師。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班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 培養地理學術研究專業人才。

    2. 推展地理相關專題研究。

    3. 推廣地理專業技術與應用。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瞭解當代地理與環境相關議題

    1.環境地質專論 2.環境資源分析與經理 3.資源管理科學 4.土地利用變遷分析及評估

    1.「專業必修理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專業必修應用」課程的學習結果。 3.「專業必修實習」課程的學習結果。

    熟識地理思潮與發展動向

    1.高級地形學 2.高等地學 3.人文地理新趨勢 4.新區域地理學專論 5.數值航空測量學 6.數值地形模型分析與應用

    1.「基礎概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應用技術」課程的學習結果。

    發展及應用專業地理技術

    1.計量地理研究 2.區域發展之理論與實際 3.地圖分析與應用 4.地理資訊系統應用

    1.「專業必修理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專業必修應用」課程的學習結果。

    具備獨立研究分析與專業問題解決能力

    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2.專題討論 3.地理論文英文實作 4.計量地理研究

    1.修習「專題討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修習「書報導讀」課程的學習結果。 3.撰寫「專題學術研究論文」的學習結果。

    具國際觀、跨領域交流能力

    1.地理論文英文實作 2.專題討論(碩博士合班;全英文授課) 3.跨領域課程

    1.訂定研究所學生通過托福測驗成績500分等級的要求。 2.「學術研討會」參與的情形及「學術期刋」或「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情形。 3.修習「跨領域或專業」課程的學習結果。

    撰寫及發表專業學術

    論文能力

    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2.專題討論

    3.地理論文英文實作

    1.撰寫「專題學術研究論文」的學習

    結果。

    2.發表「專題學術研究論文」的學習

    結果。

  • 三、 課程地圖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多元教學方式與代表性課程

    教學方式 代表性課程名稱

    白板講述、投影片展示

    自然地理新趨勢、高級地形學、計量地理研究、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區域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理專題討論、台灣自然環境、地圖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圖分析與應用、地學論文英文發表實作、地質災害、生態影響評估、全英文:微氣象學、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環境規劃與評估、人文地理新趨勢、數值航空測量學、環境教育與解說、資源管理科學、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討、人口與社會地理學、地質與環境、綜合地理學特論、新區域地理學專論

    文獻閱讀與討論、 專題報告

    自然地理新趨勢、高級地形學、計量地理研究、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區域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地理專題討論、台灣自然環境、基礎地理資訊系統、、地圖分析與應用、地學論文英文發表實作、地質災害、生態影響評估、全英文:土地利用變遷分析及評估、全英文:微氣象學、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環境規劃與評估、數值航空測量學、環境教育與解說、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討、人口與社會地理學、演化生態學、全英文:氣候變遷全英文: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討、綜合地理學特論、新區域地理學專論

    電腦輔助教學 地圖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遙測學概論、

    電腦實作 地圖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基礎地理資訊系統、地圖分析與應用、遙測學概論、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環境規劃與評估、數值航空測量學、

    實習 生態影響評估、全英文:土地利用變遷分析及評估、

    野外實察 自然地理新趨勢、高級地形學、台灣自然環境、地質災害、環境教育與解說、地質與環境、

    五、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

    3. 設有研究室、儀器室、實驗室,提供研究生研讀及實驗等學

    習資源。

    4. 規定研究生於一年級確定指導教授及論文題目,幫助學生提

    早規劃未來修課與論文研究計畫。

    5. 規定研究生定期與指導教授進行 meeting,以了解其學習進

    度及提升學習成效。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 培育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地理專業人才。

    2. 訓練具卓越的科技專業競爭力人才。

    3. 培養具備國際觀及多元化教育人才。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具備正確地理專業觀念與認知

    1.地學通論及實習 2.空間資訊學概論 3.地圖判讀 4.地圖學及實習 5.地形學及實習 6.遙測學及實習 7.氣候學及實習 8.測量學及實習

    1.「基礎概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應用技術」課程的學習結果。 3.畢業專題論文發表及張貼論文海報比賽結果。

    開拓國際視野與跨領域專業技能

    1.「跨領域學分」課程 2.「專業學分」課程 3.中國地理 4.歐洲地理 5.美洲地理 6.世界地理 7.全球化下的消費與空間研究 8.全球環境變遷 9.移地學習

    1.訂有對大學部學生通過中級英檢或托福 457分、多益 450分的要求。 2.每年舉辦或協辦 1-2 次國際或國內研討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及國際交流。 3.修習「跨領域學分」課程的學習結果。 4.修習「專業學分」課程的學習結果。

    問題認知及解決能力

    1.統計學及實習 2.計量地理學及實習 3.地理學研究方法 4.地理學專題研究

    1.「專業必修理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專業必修應用」課程的學習結果。

    暸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

    1.地理思想 2.都市地理學 3.區域地理相關課程 4.休間與觀光地理 5.地理資訊系統及實習 6.數值影像處理 7.電腦地圖學

    1.「專業必修理論」課程的學習結果。 2.「專業必修應用」課程的學習結果。 3.「專業必修實習」課程的學習結果。

    認同地理環境持續發展意識

    1.地球系統診斷講座 2.經濟地理學 3.環境影響評估 4.全球環境變遷 5.環境永續發展

    1.修習「環境保育」課程的學習結果。 2.修習「永續發展」課程的學習結果。

    關懷社會環境的適切性及人與地的和諧共生

    1.環境水文學 2.都市計劃學 3.環境生態學及實習 4.環境與災害 5.集水區分析

    1.修習「人與地」課程的學習結果。 2.修習「永續發展」課程的學習結果。

  • 三、課程地圖

  • 四、教學方式與評量

    多元教學方式與代表性課程

    教學方式 代表性課程名稱

    投影片展示及白板講述

    微積分、氣象學、地圖判讀、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學通論及實習、地質學、基礎生態學、航測概論、區域地理學、區域地理歐洲地理、統計學及實習、氣象學及實習、測量學及實習、世界地理、災害防減講座、全球定位系統、都市計畫學、社會地理學、台灣地理、地理思想、地理資訊系統、計量地理學及實習、空間資訊分析與展現、集水區分析、環境影響評估、地理實察方法與技術、時空資訊分析、文化地理、全球環境變遷、地理學研究方法、地圖學、空間資訊學概論、中國地理、遙測學及實習、電腦地圖學、區域地理美洲地理、坐標系統與地圖投影、地形學實習、都市地理學、環境水文學、經濟地理學、生物地理、環境生態學及實習、數值影像處理、計量地理學及實習、地理資訊系統程式應用、土壤學及實習、空間分析、地理學專題研究、環境與災害、全球化下的文化、消費與空間研究、世界襲產保育

    專題報告 氣象學、航測概論、區域地理學、區域地理歐洲地理、世界地理、社會地理學、地理思想、地理實察方法與技術、文化地理、全球環境變遷、地理學研究方法、空間資訊學概論、中國地理、區域地理美洲地理、都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環境生態學及實習、地理學專題研究、移地學習課程

    實作 地圖判讀、地學通論及實習、基礎生態學、航測概論、統計學及實習、氣象學及實習、測量學及實習、全球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實習、計量地理學及實習、集水區分析、地理學研究方法、環境影響評估、地理實察方法與技術、地圖學、地圖學實習、空間資訊學概論、電腦地圖學、環境生態學及實習、數值影像處理、地理資訊系統程式應用、地理視覺化技術、土壤學及實習

    習題演練與課堂討論

    基礎生態學、航測概論、區域地理學、區域地理歐洲地理、社會地理學、台灣地理、時空資訊分析、中國地理、區域地理美洲地理、都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計量地理學及實習、土壤學及實習、地理學專題研究、環境與災害

    野外考察 地質學、氣象學及實習、測量學及實習、世界地理、社會地理學、集水區分析、地理實察方法與技術、地形學實習、生物地理、世界襲產保育、移地學習課程

    五、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

    3. 專任教師每週至少 6 小時的輔導時間。

    4. 各年級導師安排與班上同學晤談時間。

    5. 每週一下午 3 時至 5 時為倫理(班會)時間。

    6. 選課說明與師生溝通座談會

    7. 學生學習預警機制。

    8. 學生修習第二專長(雙、輔系或專業學分學程或跨領域學分學程)。

    9. 教學助理 TA 制度。

    10. 職場導師。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地質學系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培訓專業知識人才

    2.培植有志研究深造之優秀人才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地質學基礎知識

    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實習、礦物

    學、礦物學實習、岩石學、岩石學實

    習、野外地質學、野外地質學實習、

    構造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實習、地層

    學、地球系統科學概論、海洋地質學

    完成本系必修課程修業通

    地質觀測實習操作知

    遙測地質學、地質調查、地理資訊系

    統在地質學上的應用、台灣區域地

    質、暑期野外地質學、地形學、地形

    學實習

    完成相關課程修業通過

    地質分析與技術應用

    震測探勘學、地震災害、火山地質學、

    地質統計學、土壤力學、岩石力學、

    應用地質案例分析、經濟地質學、地

    質專題研究一、地質專題研究二

    修習本系專題課程,並完成

    專題報告

    地質產業知能

    石油地質、寶石學、環境地質學、工

    程地質學、移地教學課程、專業服務

    學習課程

    完成相關課程修業通過

    人文社會關懷知能

    科技倫理課程(一)、科技倫理課程

    (二)、科技倫理課程(三)、科技倫理

    課程(四)、中華文化專題(一)、中華

    文化專題 (二 ) 、中華文化專題

    (三) 、中華文化專題(四)

    完成相關課程修業通過

  • 三、 課程地圖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1. 多元教學方式與代表性課程

    自編教材方式 比例 課程名稱

    講述 65%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球化學、遙測地質學、地球物理

    學、震測探勘學、普通地質學、水文地質等課程

    影片欣賞 10%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球化學、遙測地質學、地球物理

    學、震測探勘學、普通地質學、水文地質等課程

    專題實作 15%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球化學、遙測地質學、地球物理

    學、震測探勘學、普通地質學、水文地質等課程

    討論 10%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球化學、遙測地質學、地球物理

    學、震測探勘學、普通地質學、水文地質等課程

    2. 核心能力、學習評量與必修課程對應表

    核心能力 學習評量內涵 評量方式 對應之必修課程

    地質學基

    礎知識

    1. 能了解教師的說明與地質相關邏輯

    2. 經教師說明與示範後,可用紙與筆完成課程中的習題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

    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

    學實習、礦物學、礦物

    學實習、岩石學、岩石

    學實習、野外地質學、

    野外地質學實習、構造

    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實

    習、地層學、地球系統

    科學概論、海洋地質學

    地質觀測

    實習操作

    知能

    1. 看懂野外地質構造與觀測 2. 能使用簡單的野外地質觀測

    儀器,與室內分析方法

    紙筆測驗、野外實測、室內實驗設計與分析、作業

    遙測地質學、地質調

    查、地理資訊系統在地

    質學上的應用、台灣區

    域地質、暑期野外地質

    學、地形學、地形學實

    地質分析

    與技術應

    1. 具備邏輯推演能力 2. 在推理過程中,能分辨正確

    敘述的能力 3. 從地質案例中分析與探討的

    能力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專題報告

    震測探勘學、地震災

    害、火山地質學、地質

    統計學、土壤力學、岩

    石力學、應用地質案例

    分析、經濟地質學、地

    質專題研究一、地質專

    題研究二

  • 地質產業

    知能

    1. 從業界例子了解地質的應用範疇

    2. 從案例中能看出應用地質關係

    3. 判讀資料和解釋資料的能力

    作業、課堂討論、書面報告

    石油地質、寶石學、環

    境地質學、工程地質

    學、移地教學課程、專

    業服務學習課程

    人文社會

    關懷知能

    1. 了解地質在社會發展上的應用

    書面報告 科技倫理課程(一)、科

    技倫理課程(二)、科技

    倫理課程(三)、科技倫

    理課程(四)、中華文化

    專題(一)、中華文化專

    題(二) 、中華文化專

    題(三) 、中華文化專

    題(四)

    五、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

    3. 每位老師的每週 6 小時的輔導時間。

    4. 每週一下午倫理(班會)時間。

    5. 曉峰苑生讀書會

    6. 教學助理 TA 制度。

    7. 職場導師。

  • 地學研究所

    一、本所博士班簡介

    地學研究所以學術研究為導向,重視學術發展之前瞻性,研究領域包括自然

    地理、人文地理、大氣科學、地質學,更擴及環境保護、觀光遊憩等綜合地理學

    理論。以「學術為基拓展應用」為教學與研究動力,培育國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

    專業人才,應用領域包括自然災害防治、地理資訊系統(GIS)、衛星定位與遙測

    專業軟硬體業、氣象資訊服務業、觀光休閒服務業等。畢業生就業領域亦與所學

    相符,且領域亦趨多元化,顯示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成效符合期待。。

    二、教育目標

    本所博士班教育目標

    1.培養地學學術研究專業人才

    2.推展地學相關專題研究

    3.推展地學理論與應用價值,協助國家建設與發展

    三、課程規劃

    (一)核心能力

    1.兼備地學理論與實務並重。

    2.具備地學專業技術實力及競爭力。

    3.整合地學進階知識提升研究能力。

    4.發展地學科技與全球地學研究接軌。

    (二)本所博士班核心能力與教育目標相關表

    核心能力

    博士班教育目標

    1.培養地學學術研究專業

    人才

    2.推展地學相關專題

    研究

    3.展地學理論與應用價

    值,協助國家建設與發展

    1.兼備地學理

    論與實務並重 v v v

    2.具備地學專

    業技術實力及

    競爭力

    v v v

    3.整合地學進

    階知識提升研

    究能力

    v v v

    4.發展地學科

    技與全球地學

    研究接軌

    v v v

  • (三)課程架構

    課程架構圖

    必修科目

    專題討論

    地理專題討論

    大氣專題討論

    大氣科學

    課程

    地理學課

    地理、大氣

    整合相關課

  • (四)課程地圖

    地理領域

    大氣領域

    地理書報選讀、近代地理思想、台灣地理特

    論、地理資訊系統研究、區域發展、休閒與觀

    光地理研究、景觀研究、環境規劃與資源管

    理、環境資源分析與管理專論、

    大氣科學文獻導讀、氣候變遷專題研究、大氣

    科學進展、高等氣候動力與氣候模擬、劇烈天

    氣特論、微氣象學、降水觀測獨立研究

    專題討論 地理專題討論

    大氣專題討論

    教育目標

    核心能力

    培養地學學術研究

    專業人才

    推展地學相關專題

    研究

    展地學理論與應用

    價值,協助國家建

    設與發展

    兼備地學理論與實

    務並重

    具備地學專業技術

    實力及競爭力

    整合地學進階知識

    提升研究能力

    一年級 二年級

    選修課程

    整合課程

    地學特論、個別研究、地學論文英文發表實

    作、自然與環境思想、國家發展與保育

    發展地學科技與全

    球地學研究接軌

    必修課程

  • 四、 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兼備地學理論與實務

    並重

    地理專題討論、近代地理思想、

    大氣科學進展、大氣專題討論。

    1.「地理專題討論」學習結果。

    2.「大氣專題討論」學習結果。

    3.參與「學術研討會」人次及

    學術研討會論文、海報及論文

    集發表篇數。

    4. 投稿學術期刊或學術研討

    會論文。

    具備地學專業技術實

    力及競爭力

    地理資訊系統研究、環境規劃與資

    源管理、休閒與觀光地理研究、高

    等氣候學。

    1.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

    結果。

    2.研究生參與相關專業研究計

    畫案例與人次。

    3.研究生協助研提研究計畫或

    規畫課程成果。

    4.研究生至相關專業領域機構

    工作成果。

    整合地學進階知識提

    升研究能力

    專題討論、地學特論、地學論文英

    文發表實作。

    1.「專題討論」學習成果。

    2.「地學論文英文發表實作」

    學習結果。

    3.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人

    次及學術研討會論文、海報及

    論文集發表篇數。

    4. 研究生參與相關專業研究

    計畫。

    發展地學科技與全球

    地學研究接軌

    氣候變遷專題研究、降水觀測獨立

    研究、區域發展、自然與環境思想。

    1.參與國際性研討會、兩岸學

    術研討會,學術交流互訪活

    動、及異地學習等活動。

    2.全英語授課課程學習成果。

    3.研提專案計畫。

    4.研究生擔任相關研究計畫助

    理或助教人次。

  • 五、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共用地理學系、地質學系及大氣科學系之專業儀器設備、軟體與空間,發揮

    資源的最大效益。

    2. 積極導引研究生確定論文研究方向,規定研究生於一年級確定指導教授和論

    文題目,以及博士生舉辦開題報告,幫助學生及早規劃未來修課與研究進度

    計畫。

    3. 利用「課輔系統」及「教學意見及時回饋系統」。

    4. 研究生與指導教授間定期會談,瞭解其學習進度及生活狀況,關心鼓勵提昇

    其學習成效。

  • 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應用數學系

    一、 系所教育目標

    1. 訓練學生具備紮實的數學基本能力。

    2. 依興趣選擇應用數學學群,統計科學學群,或計算機科學學

    群。

    3. 兼顧理論與實務,讓學生得以繼續升學或直接就業。

    二、 系所專業核心能力及檢核機制

    核心能力 對應課程 檢核機制

    具計算、演算法、證明

    等基本能力

    微積分、機率論、線性代數、計算機

    導論、程式設計、集合論

    完成本系應用數學、計算機

    科學、或統計科學其中一個

    學群

    發掘、或分析或了解問

    題的能力

    高等微積分、代數學、複變函數論與

    下列三項擇一:(1) 應數專題、作業

    研究。(2) 數理統計、統計專題。(3)

    演算法分析、智慧科技專題。

    完成本系應用數學、計算機

    科學、或統計科學其中一個

    學群

    使用數學,或數學軟體

    或統計軟體來求解問

    題的能力

    數值分析與下列三項擇一:(1) 應用

    數值分析、數學解題方法。(2) 統計

    資料分析、統計模擬。(3) 資料結構、

    程式設計專題。

    完成本系應用數學、計算機

    科學、或統計科學其中一個

    學群

    了解與建構數學模式

    的能力

    離散數學、微分方程與下列三項擇

    一:(1) 數學模式、作業研究。(2) 迴

    歸分析、實驗設計。(3) 作業系統、

    資料庫導論。

    修習本系專題課程,並完成

    專題報告

    解釋結果或數據的能

    統計學與下列三項擇一:(1) 數學模

    式。(2) 統計資料分析、統計模擬。

    (3) 演算法分析。

    修習本系專題課程,並完成

    專題報告

  • 三、 課程地圖

  • 四、 教學方式與評量

    1. 多元教學方式與代表性課程 教學方式 代表性課程名稱

    白板講述 微積分、高等微積分、統計學、機率論、線性代數、數值分析、代數學等課程。

    投影片展示 計算機導論、程式設計、微積分、代數學、機率論、線性代數等課程。

    專題報告 智慧科技專題、應數專題、統計專題等課程。 電腦輔助教學 微積分、智慧科技專題等課程。 電腦操作 程式設計、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程式設計專題、統計資料分

    析等、資訊系統設計導論等課程。 課堂討論 微積分、高等微積分、代數學、集合論等課程。 資料蒐集 智慧科技專題、應數專題等課程。 習題演練 機率論、計算機導論、迴歸分析、數理統計等課程。

    2. 核心能力、學習評量與必修課程對應表

    核心能力 學習評量內涵 評量方式 對應之必修課程

    計算能力 1. 能了解教師的說明與示範 2. 經教師說明與示範後,可用

    紙與筆完成課程中的計算部分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

    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代數學、數值分析、離散數學、複變函數論

    演算法能力

    1. 看懂解決問題的演算法 2. 能依據演算法的步驟完成執

    行的動作

    紙筆測驗、程式設計、電腦操作、作業

    程式設計、數值分析、高等微積分

    基本分析能力

    1. 具備邏輯推演能力 2. 在推理過程中,能分辨正確

    敘述和謬誤敘述的能力 3. 從數個例子中推演出一般性

    規則的能力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

    程式設計、微分方程、代數學、數值分析、離散數學

    簡單資料分析能力

    1. 從例子能看出有統計上的意義

    2. 從資料中能看出大略函數關係

    3. 判讀資料和解釋資料的能力

    作業、課堂討論、書面報告

    程式設計、統計學、數值分析、微分方程

    計算機使用能力

    1. 熟悉一種高階語言及程式設計的能力

    2. 熟悉至少一種數學或統計套裝軟體

    程式設計、電腦實作

    程式設計、計算機導論、數值分析

    模型建構能力

    1. 辨識現實世界中哪些問題可以轉化為數學模式的能力

    2. 將不明確的想法用數學式精準地表示的能力

    3. 解決用數學式表示問題的能力

    紙筆測驗、作業、課堂討論、書面報告

    微積分、機率論、統計學、數值分析

    以英文閱讀數學能力

    1. 了解英文敘述的數學習題 2. 能閱讀以英文出版的數學教

    科書

    口頭報告、作業、課堂討論

    微積分、高等微積分、線性代數、離散數學、複變函數論、代數學

    表達溝通能力

    1. 明確闡述一個數學敘述的能力

    2. 寫出正確清楚數學證明的能力

    3. 口語表達數學敘述的能力

    口試、口頭報告、簡報、課堂討論

    微積分、高等微積分、代數學、微分方程、程式設計

  • 五、 學習資源與輔導

    1. 利用課業輔導系統。

    2. 利用公告:系網、系辦公佈欄、跑馬燈。

    3. 每位老師的每週 6小時的輔導時間。

    4. 每週一下午 3倫理時間。

    5. 每週五

    6. 期末考前一周的課後輔導。

    7. 教學助理 TA制度。

    8. 職場導師。

    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大氣)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化學)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生科)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光電物理)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地研所地理組)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地理系)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地質)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地學)利害關係人座談相關資料(應數)